1. 汽車設計學什麼
汽車設計會分為三個方向:
1)內燃機或者動力方向。這個就主要學習內燃機的構造回,原理,設計;會答涉及到流體,燃燒等基礎知識;內燃機是汽車的心臟。另外現在很火的電動車研究,電機電池的研究也歸在這個方向里。
2)底盤方向。這個就是主要包括汽車的其他結構,車架,車橋,傳動系統,離合器變速箱,轉向系統,制動系統,懸架系統等等。底盤方向會主要偏向於力學,結構,控制等基礎知識。
3)車身設計方向。這個就主要包括汽車外形設計,汽車內飾設計等,主要偏向於美學,人機工程學等。
2. 學習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需要學習什麼內容
主要學習:新能源汽車構造、電工電子技術、汽車電控技術、電動汽車、動力電池與驅動電機、汽車新能源與節能技術、汽車檢測與故障診斷等。
3. 電動汽車底盤 畢業設計
畢業設計(論文)是學生畢業前最後一個重要學習環節,是學習深化與升華的重要過程。它既是學生學習、研究與實踐成果的全面總結,又是對學生素質與能力的一次全面檢驗,而且還是對學生的畢業資格及學位資格認證的重要依據。
一、畢業設計(論文)資料的組成A.畢業設計(論文)任務書;B.畢業設計(論文)成績評定書;C.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說明書(包括:封面、中外文摘要或設計總說明(包括關鍵詞)、目錄、正文、謝辭、參考文獻、附錄);D.譯文及原文復印件;E.圖紙、軟盤等。
二、畢業設計(論文)資料的填寫及有關資料的裝訂畢業設計(論文)統一使用學校印製的畢業設計(論文)資料袋、畢業設計(論文)任務書、畢業設計(論文)成績評定書、畢業設計(論文)封面、稿紙(在教務處網上下載用,學校統一紙面格式,使用A4列印紙)。
畢業設計(論文)資料按要求認真填寫,字體要工整,卷面要整潔,手寫一律用黑或藍黑墨水;任務書由指導教師填寫並簽字,經院長(系主任)簽字後發出。畢業論文或設計說明書要按順序裝訂:封面、中外文摘要或設計總說明(包括關鍵詞)、目錄、正文、謝辭、參考文獻、附錄裝訂在一起,然後與畢業設計(論文)任務書、畢業設計(論文)成績評定書、譯文及原文復印件(訂在一起)、工程圖紙(按國家標准折疊裝訂)、軟盤等一起放入填寫好的資料袋內交指導教師查收,經審閱評定後歸檔。
三、畢業設計說明書(論文)撰寫的內容與要求一份完整的畢業設計(論文)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標題
標題應該簡短、明確、有概括性。標題字數要適當,不宜超過20個字,如果有些細節必須放進標題,可以分成主標題和副標題。
2.論文摘要或設計總說明論文摘要以濃縮的形式概括研究課題的內容,中文摘要在300字左右,外文摘要以250個左右實詞為宜,關鍵詞一般以3~5個為妥。
設計總說明主要介紹設計任務來源、設計標准、設計原則及主要技術資料,中文字數要在1500~2000字以內,外文字數以1000個左右實詞為宜,關鍵詞一般以5個左右為妥。
3.目錄
目錄按三級標題編寫(即:1……、1.1……、1.1.1……),要求標題層次清晰。目錄中的標題應與正文中的標題一致,附錄也應依次列入目錄。
4.正文
畢業設計說明書(論文)正文包括緒論、正文主體與結論,其內容分別如下:緒論應說明本課題的意義、目的、研究范圍及要達到的技術要求;簡述本課題在國內外的發展概況及存在的問題;說明本課題的指導思想;闡述本課題應解決的主要問題,在文字量上要比摘要多。
正文主體是對研究工作的詳細表述,其內容包括:問題的提出,研究工作的基本前提、假設和條件;模型的建立,實驗方案的擬定;基本概念和理論基礎;設計計算的主要方法和內容;實驗方法、內容及其分析;理論論證,理論在課題中的應用,課題得出的結果,以及對結果的討論等。學生根據畢業設計(論文)課題的性質,一般僅涉及上述一部分內容。
結論是對整個研究工作進行歸納和綜合而得出的總結,對所得結果與已有結果的比較和課題尚存在的問題,以及進一步開展研究的見解與建議。結論要寫得概括、簡短。
5.謝辭
謝辭應以簡短的文字對在課題研究和設計說明書(論文)撰寫過程中曾直接給予幫助的人員(例如指導教師、答疑教師及其他人員)表示自己的謝意,這不僅是一種禮貌,也是對他人勞動的尊重,是治學者應有的思想作風。
6.參考文獻與附錄
參考文獻是畢業設計(論文)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反映畢業設計(論文)的取材來源、材料的廣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也是作者對他人知識成果的承認和尊重。一份完整的參考文獻可向讀者提供一份有價值的信息資料。一般做畢業設計(論文)的參考文獻不宜過多,但應列入主要的文獻可1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獻在2篇以上。
附錄是對於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參考價值的內容,可編入畢業設計(論文)的附錄中,例如公式的推演、編寫的程序等;如果文章中引用的符號較多時,便於讀者查閱,可以編寫一個符號說明,註明符號代表的意義。一般附錄的篇幅不宜過大,若附錄篇幅超過正文,會讓人產生頭輕腳重的感覺。
四、畢業設計(論文)要求
我校畢業設計(論文)大致有設計類、理論研究類(理科)、實驗研究類、計算機軟體設計類、經濟、管理及文科類、綜合類等,具體要求如下:
1.設計類(包括機械、建築、土建工程等):學生必須獨立繪制完成一定數量的圖紙,工程圖除了用計算機繪圖外必須要有1~2張(2號以上含2號圖)是手工繪圖;一份15000字以上的設計說明書(包括計算書、調研報告);參考文獻不低於10篇,其中外文文獻要在2篇以上。
2.理論研究類(理科):對該類課題工科學生一般不提倡,各院系要慎重選題,除非題目確實有實際意義。該畢業設計報告或論文字數要在20000字以上;根據課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提出方案、並進行建模、模擬和設計計算等;參考文獻不低於15篇,其中外文文獻要在4篇以上。
3.實驗研究類:學生要獨立完成一個完整的實驗,取得足夠的實驗數據,實驗要有探索性,而不是簡單重復已有的工作;要完成15000字以上的論文,其包括文獻綜述,實驗部分的討論與結論等內容;參考文獻不少於10篇,包括2篇以上外文文獻。
4.計算機軟體類:學生要獨立完成一個軟體或較大軟體中的一個模塊,要有足夠的工作量;要寫出10000字以上的軟體說明書和論文;畢業設計(論文)中如涉及到有關電路方面的內容時,必須完成調試工作,要有完整的測試結果和給出各種參數指標;當涉及到有關計算機軟體方面的內容時,要進行計算機演示程序運行和給出運行結果。
5.經濟、管理及文科類: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開題報告;撰寫一篇20000字以上的有一定水平的專題論文(外國語專業論文篇幅為5000個詞以上。);參考文獻不少於10篇,包括1-2篇外文文獻。
6.綜合類:綜合類畢業設計(論文)要求至少包括以上三類內容,如有工程設計內容時,在圖紙工作量上可酌情減少,完成10000字以上的論文,參考文獻不少於10篇,包括2篇以上外文文獻。
每位學生在完成畢業設計(論文)的同時要求:(1)翻譯2萬外文印刷字元或譯出5000漢字以上的有關技術資料或專業文獻(外語專業學生翻譯6000~8000字元的專業外文文獻或寫出10000字元的外文文獻的中文讀書報告),內容要盡量結合課題(譯文連同原文單獨裝訂成冊)。(2)使用計算機進行繪圖,或進行數據採集、數據處理、數據分析,或進行文獻檢索、論文編輯等。繪圖是工程設計的基本訓練,畢業設計中學生應用計算機繪圖,但作為繪圖基本訓練可要求一定量的墨線和鉛筆線圖。畢業設計圖紙應符合制圖標准,學生應參照教務處2004年3月印製的《畢業設計制圖規范》進行繪圖。
五、畢業設計(論文)的寫作細則
1.書寫
畢業設計(論文)要用學校規定的文稿紙書寫或列印(手寫時必須用黑或藍墨水),文稿紙背面不得書寫正文和圖表,正文中的任何部分不得寫到文稿紙邊框以外,文稿紙不得隨意接長或截短。漢字必須使用國家公布的規範字。
2.標點符號畢業設計(論文)中的標點符號應按新聞出版署公布的"標點符號用法"使用。3.名詞、名稱科學技術名詞術語盡量採用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規范詞或國家標准、部標准中規定的名稱,尚未統一規定或叫法有爭議的名稱術語,可採用慣用的名稱。使用外文縮寫代替某一名詞術語時,首次出現時應在括弧內註明其含義。外國人名一般採用英文原名,按名前姓後的原則書寫。一般很熟知的外國人名(如牛頓、達爾文、馬克思等)可按通常標准譯法寫譯名。
4.量和單位
量和單位必須採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標准GB3100~GB3102-93,它是以國際單位制(SI)為基礎的。非物理量的單位,如件、台、人、元等,可用漢字與符號構成組合形式的單位,例如件/台、元/km。
5.數字
畢業設計(論文)中的測量統計數據一律用阿拉伯數字,但在敘述不很大的數目時,一般不用阿拉伯數字,如"他發現兩顆小行星"、"三力作用於一點",不宜寫成"他發現2顆小行星"、"3力作用於1點"。大約的數字可以用中文數字,也可以用阿拉伯數字,如"約一百五十人",也可寫成"約150人"。
6.標題層次
畢業設計(論文)的全部標題層次應有條不紊,整齊清晰。相同的層次應採用統一的表示體例,正文中各級標題下的內容應同各自的標題對應,不應有與標題無關的內容。章節編號方法應採用分級阿拉伯數字編號方法,第一級為"1"、"2"、"3"等,第二級為"2.1"、"2.2"、"2.3"等,第三級為"2.2.1"、"2.2.2"、"2.2.3"等,但分級阿拉伯數字的編號一般不超過四級,兩級之間用下角圓點隔開,每一級的末尾不加標點。
各層標題均單獨占行書寫。第一級標題居中書寫;第二級標題序數頂格書寫,後空一格接寫標題,末尾不加標點;第三級和第四級標題均空兩格書寫序數,後空一格書寫標題。第四級以下單獨占行的標題順序採用A.B.C.…和a.b.c.兩層,標題均空兩格書寫序數,後空一格寫標題。正文中對總項包括的分項採用⑴、⑵、⑶…單獨序號,對分項中的小項採用①、②、③…的序號或數字加半括弧,括弧後不再加其他標點。
7.注釋
畢業設計(論文)中有個別名詞或情況需要解釋時,可加註說明,注釋可用頁末注(將注文放在加註頁的下端)或篇末注(將全部注文集中在文章末尾),而不可行中注(夾在正文中的注)。注釋只限於寫在注釋符號出現的同頁,不得隔頁。
8.公式
公式應居中書寫,公式的編號用圓括弧括起放在公式右邊行末,公式和編號之間不加虛線。9.表格
每個表格應有表序和表題,表序和表題應寫在表格上放正中,表序後空一格書寫表題。表格允許下頁接寫,表題可省略,表頭應重復寫,並在右上方寫"續表××"。
10.插圖
畢業設計的插圖必須精心製作,線條粗細要合適,圖面要整潔美觀。每幅插圖應有圖序和圖題,圖序和圖題應放在圖位下方居中處。圖應在描圖紙或在白紙上用墨線繪成,也可以用計算機繪圖。
11.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一律放在文後,參考文獻的書寫格式要按國家標准GB7714-87規定。參考文獻按文中出現的先後統一用阿拉伯數字進行自然編號,一般序碼宜用方括弧括起,不用園括弧括起。
4. 純電動汽車結構圖和論文
基於UG的電動汽車底盤三維總布置設計系統
摘要】 在大型CAD系統軟體的基礎上,通過兩次版開發的手段建權立電動汽車三維總布置設計系統,包括動力系統設計、底盤布置、資料庫、性能分析計算等,使底盤的設計與性能分析在同一環境下進行,並且系統保持UG原有的界面風格,從而實現總布置設計、分析計算過程的集成與高度計算機化,提高電動汽車底盤總布置設計效率。
5. 電動汽車的中國技術標准有哪些
可以在 AutoCTO.com上找找
電動車(EV)、混動車(HEV)的各種核心技術,如電池、電機、逆變器、可充電電池、充電器等 日本很厲害,尤其是電池基礎技術!
AutoCTO汽車學院總結,發展電動汽車必須解決好4個方面的關鍵技術:電池技術、電機驅動及其控制技術、電動汽車整車技術以及能量管理技術。
電池是電動汽車的動力源泉,也是一直制約電動汽車發展的關鍵因素。電動汽車用電池的主要性能指標是比能量(E)、能量密度(Ed)、比功率(P)、循環壽命(L)和成本(C)等。要使電動汽車能與燃油汽車相競爭,關鍵就是要開發出比能量高、比功率大、使用壽命長的高效電池。
電動機與驅動系統是電動汽車的關鍵部件,要使電動汽車有良好的使用性能,驅動電機應具有調速范圍寬、轉速高、啟動轉矩大、體積小、質量小、效率高且有動態制動強和能量回饋等特性。電動汽車用電動機主要有直流電動機(DCM)、感應電動機(IM)、永磁無刷電動機(PMBLM)和開關磁阻電動機(SRM)4類。
能量管理系統是電動汽車的智能核心。一輛設計優良的電動汽車,除了有良好的機械性能、電驅動性能、選擇適當的能量源(即電池)外,還應該有一套協調各個功能部分工作的能量管理系統,它的作用是檢測單個電池或電池組的荷電狀態,並根據各種感測信息,包括力、加減速命令、行駛路況、蓄電池工況、環境溫度等,合理地調配和使用有限的車載能量;它還能夠根據電池組的使用情況和充放電歷史選擇最佳充電方式,以盡可能延長電池的壽命。
6. 關於汽車設計的基礎問題及答案
以下是轎車車身設計的部分要求,自己看看總結幾十道題出來應該沒問題。另外如果還要其他相關資料,可加 979668100 都是些word、pdf文檔,不是問答形式
轎車車身上的三大立柱
由各種各樣的骨架件和板件通過焊接拼裝而成的轎車車身,也就是行業俗稱的「白車身」,它的各個部分都有相關的名稱,不論在汽車製造廠、修理廠或者配件商店,人們一聽到某個名稱就知道它是屬於車上的哪一部分,安裝在什麼位置上。(見圖)
三廂式轎車車身結構圖主要零部件:
1、發動機蓋 2、前檔泥板 3、前圍上蓋板 4、前圍板 5、車頂蓋 6、前柱 7、上邊梁 8、頂蓋側板 9、後圍上蓋板 10、行李箱蓋 11、後柱 12、後圍板 13、後翼子板 14、中柱 15、車門 16、下邊梁 17、底板 18、前翼子板 19、前縱梁 20、前橫梁 21、前裙板 22、散熱器框架 23、發動機蓋前支撐板
車身的骨架件和板件多用鋼板沖壓而成,車身專用鋼板具有深拉延時不易產生裂紋的特點。根據車身不同的位置,一些要防止生銹的部位使用鋅鋼板,例如翼子板、車頂蓋等;一些承受應力較大的部位使用高強度鋼板,例如散熱器支承橫梁、上邊梁等。轎車車身結構中常用鋼板的厚度為0.6~3毫米,大多數零件用材厚度是0.8~1.0毫米。
在轎車車身構造中,有些重要零件的位置涉及到車輛的整體布置、安全及駕乘舒適性問題,例如立柱。
一般轎車車身有三個立柱,從前往後依次為前柱(A柱)、中柱(B柱)、後柱(C柱)。對於轎車而言,立柱除了支撐作用,也起到門框的作用。
設計師考慮前柱幾何形狀方案時還必須要考慮到前柱遮擋駕駛者視線的角度問題。一般情況下,駕駛者通過前柱處的視線,雙目重疊角總計為5~6度,從駕駛者的舒適性看,重疊角越小越好,但這涉及到前柱的剛度,既要有一定的幾何尺寸保持前柱的高剛度,又要減少駕駛者的視線遮擋影響,是一個矛盾的問題。設計者必須盡量使兩者平衡以取得最佳效果。在2001年北美國際車展上瑞典沃爾沃推出最新概念車SCC,就將前柱改為通透形式,鑲嵌透明玻璃讓駕駛者可以透過柱體觀察外界,令視野盲點減少到最低程度(見本網「車海拾貝」沃爾沃SCC)。
中柱不但支撐車頂蓋,還要承受前、後車門的支承力,在中柱上還要裝置一些附加零部件,例如前排座位的安全帶,有時還要穿電線線束。因此中柱大都有外凸半徑,以保證有較好的力傳遞性能。現代轎車的中柱截面形狀是比較復雜的,它由多件沖壓鋼板焊接而成。隨著汽車製造技術的發展,不用焊接而直接採用液壓成型的封閉式截面中柱巳經問世,它的剛度大大提高而重量大幅減小,有利於現代轎車的輕量化。不過,有些設計師卻從乘客上下車的便利性考慮,索性取消中柱。最典型的是法國雪鐵龍C3轎車,車身左右兩側的中柱都被取消,前後門對開,乘員完全無障礙上下車。當然,取消中柱就要相應增強前、後柱,其車身結構必須要用新的形式,材料選用也有所不同。
後柱與前柱、中柱不同的一點就是不存在視線遮擋及上下車障礙等問題,因此構造尺寸大些也無妨,關鍵是後柱與車身的密封性要可靠。
剛度是汽車車身設計的指標,剛度是指在施加不致於毀壞車身的普通外力時車身不容易變形的能力,也就是指恢復原形的彈性變形能力。汽車在行駛過程中受到各種外力影響會產生變形,變形程度小就是剛度好,一般情況剛度好強度也好。剛度差的汽車,行駛在不平路面上就容易發出嘎吱嘎吱的響聲。立柱的剛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車身的整體剛度,因此在整個車身結構中,立柱是關鍵件,它要有很高的剛度。
車身外型設計的兩對矛盾
現代汽車追求舒適、動力和安全性能好,這些要求在車身外型的設計中構成了矛盾。
首先,乘駕舒適需要足夠的車內空間,而要得到寬敞的空間就要增加汽車外型的尺寸。汽車的外型尺寸,尤其是橫截面尺寸的增加,勢必增加汽車的迎風面積,直接影響汽車的風阻系數。這樣,舒適性與動力性就構成了一對矛盾。這對矛盾在汽車的速度比較低的時候影響不大,早期的汽車基本上是箱式的,汽車的外型完全根據內部的需要來設計。
隨著汽車技術的發展,汽車的速度越來越高,風阻的矛盾就越來越突出。研究表明,隨著速度的增加,路面阻力增加很小而風阻增加卻很大。一般的箱式車,車速在每小時30公里以下時,消耗在路面阻力上的功率大於克服風阻所消耗的功率。而在這個速度以上,消耗在風阻上的功率就急劇增加。到了每小時70公里左右的速度,克服風阻所需要的功率就會超過路面阻力。如果速度超過每小時100公里,絕大部分的功率就消耗在克服風阻上了。
風阻的主要因素有兩大方面,一是迎風面積,二是渦流。減少迎風面積的主要措施是減低車廂的高度。減少車廂的寬度雖然也能減少橫截面的面積,但一般情況下效果不如減少高度顯著。為了保留足夠的內部空間,保證有舒適的乘坐空間,汽車的截面是不可以隨意減少的。為了進一步減低風阻,就要從減少汽車行駛中產生的渦流入手。
我們在大街上常常看到一些大貨車駛過後,馬路上的塵土、紙屑打著轉滿天飛,這就是汽車行駛攪動空氣形成的渦流。汽車的前擋風玻璃、車頂、車側、車後都可以產生渦流。研究渦流最有效的手段是風洞試驗,汽車模型靜止於隧道型空間中,車身周圍是高速流動的空氣,這樣來模擬汽車高速行駛的條件。通過安裝在車身各部分的感測裝置測量空氣的運動。從而了解渦流的運動情況。研究表明,具有流線型車身的汽車抗渦流的性能最好。
流線型車身的縱截面與飛機機翼的形狀相似,高速運動時會產生升力,對行駛穩定性產生負面作用。這就產生了第二對矛盾,即動力性與安全性的矛盾。為了增加穩定性,現代汽車車身造型在流線型的基礎上不斷改進,車身重心前移、前低後高、增加尾部縱截面的相對面積、增加攪流板等等。
舒適性與動力性、動力性與穩定性,如何解決這兩對矛盾構成車身設計歷史的主流話題。汽車的車身從箱型、甲殼蟲型發展到船型、楔型和現在的滴水型,以及在這些形狀基礎上的許多變種,其內在的驅動力就是這兩對矛盾的平衡過程。汽車車身的設計工作流程,也從單純的由內向外發展到由外向內、內外結合的方式。
汽車風阻的五個組成部分
車身造型設計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其中重要的內容就是風阻問題。
平常說的風阻大都是指汽車的外部與氣流作用產生的阻力。實際上,流經汽車內部的氣流也對汽車的行駛構成阻力。研究表明,作用在汽車上的阻力是由5個部分組成的。
一、外型阻力,指汽車前部的正壓力和車身後部的負壓力之差形成的阻力,約占整個空氣阻力的58%;
二、干擾阻力,指汽車表面突出的零件,如保險杠、後視鏡、前牌照、排水槽、底盤傳動機構等引起氣流互相干擾產生的阻力,約占整個空氣阻力的14%;
三、內部阻力,指汽車內部通風氣流、冷卻發動機的氣流等造成的阻力,約占整個空氣阻力的12%;
四、由高速行駛產生的升力所造成的阻力,約占整個空氣阻力的7%;
五、空氣相對車身流動的摩擦力,約占整個空氣阻力的9%;
針對第一、二種阻力,轎車車身應該盡量設計成流線型,橫向截面面積不要太大,車身各部分用適當的圓弧過渡,盡量減少突出車身的附件,前臉、發動機艙蓋、前擋風玻璃適當向後傾斜,後窗、後頂蓋的長度、傾角的設計要適當。此外,還可以在適當的位置安裝導流板或擾流板。通過研究汽車外部的氣流規律,不僅可以設計出更加合理的車身結構,還可以巧妙地引導氣流,適當利用局部氣流的沖刷作用減少車身上的塵土沉積。
針對第四種阻力,要設法降低行駛中的升力,包括使弦線前低後高,底版尾部適當上翹,安裝導流板和擾流板等措施。
一部分外部氣流被引進汽車內部,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外部氣流對汽車的阻力,但氣流在流經內部氣道時也產生的摩擦、旋渦損失。研究汽車內部的氣流規律,可以盡量減少內部氣阻,有效地進行冷卻和通風。利用氣流分布規律,還可以巧妙地把發動機的進氣口安排在高壓區,提高進氣效率,減少高壓區附近的渦流,同時把排氣口安排在低壓區,使排氣更加順暢。
細心的讀者可能已經注意到了,上面的論述用了很多非限定性的詞彙,如"適當"就用了五次。有的讀者可能希望用一些確切的數字來表述,如後傾的角度、圓角的半徑等等。這里牽涉到車身設計的整體概念。風阻是建立在汽車整體結構上的概念,某型號車的最佳幾何參數,在其他型號上是不適用的。一個小小的改動往往對整體產生很大的影響,正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技術書籍上的數據都是在嚴格規定的試驗條件下,對特定范圍的汽車進行測試的結果。離開了這些前提條件,數據就是荒謬的。
本網特約(2001年12月15日)
車身主要構件
在《轎車車身上的三大立柱》一文中有一幅車身結構件圖,上面列出了轎車車身各部分部件的位置和名稱。該文介紹了前柱、中柱和後柱,本文繼續介紹其它主要部件。
發動機蓋
發動機蓋(又稱發動機罩)是最醒目的車身構件,是買車者經常要察看的部件之一。對發動機蓋的主要要求是隔熱隔音、自身質量輕、剛性強。
發動機蓋的在結構上一般由外板和內板組成,中間夾以隔熱材料,內板起到增強剛性的作用,其幾何形狀由廠家選取,基本上是骨架形式。發動機蓋開啟時一般是向後翻轉,也有小部分是向前翻轉。向後翻轉的發動機蓋打開至預定角度,不應與前檔風玻璃接觸,應有一個約為10毫米的最小間距。為防止在行駛由於振動自行開啟,發動機蓋前端要有保險鎖鉤鎖止裝置,鎖止裝置開關設置在車廂儀錶板下面,當車門鎖住時發動機蓋也應同時鎖住。
車頂蓋
車頂蓋是車廂頂部的蓋板。對於轎車車身的總體剛度而言,頂蓋不是很重要的部件,這也是允許在車頂蓋上開設天窗的理由。從設計角度來講,重要的是它如何與前、後窗框及與支柱交界點平順過渡,以求得最好的視覺感和最小的空氣阻力。當然,為了安全車頂蓋還應有一定的強度和剛度,一般在頂蓋下增加一定數量的加強梁,頂蓋內層敷設絕熱襯墊材料,以阻止外界溫度的傳導及減少振動時雜訊的傳遞。
行李箱蓋
行李箱蓋要求有良好的剛性,結構上基本與發動機蓋相同,也有外板和內板,內板有加強筋。一些被稱為「二廂半」的轎車,其行李箱向上延伸,包括後檔風玻璃在內,使開啟面積增加,形成一個門,因此又稱為背門,這樣既保持一種三廂車形狀又能夠方便存放物品。如果採用背門形式,背門內板側要嵌裝椽膠密封條,圍繞一圈以防水防塵。行李箱蓋開啟的支撐件一般用勾形鉸鏈及四連桿鉸鏈,鉸鏈裝有平衡彈簧,使啟閉箱蓋省力,並可自動固定在打開位置,便於提取物品。
翼子板
翼子板是遮蓋車輪的車身外板,因舊式車身該部件形狀及位置似鳥翼而得名。按照安裝位置又分為前翼子板和後翼子板,前翼子板安裝在前輪處,因此必須要保證前輪轉動及跳動時的最大極限空間,因此設計者會根據選定的輪胎型號尺寸用「車輪跳動圖」來驗證翼子板的設計尺寸。後翼子板無車輪轉動碰擦的問題,但出於空氣動力學的考慮,後翼子板略顯拱形弧線向外凸出。現在有些轎車翼子板已與車身本體成為一個整體,一氣呵成。但也有轎車的翼子板是獨立的,尤其是前翼子板,因為前翼子板碰撞機會比較多,獨立裝配容易整件更換。有些車的前翼子板用有一定彈性的塑性材料(例如塑料)做成。塑性材料具有緩沖性,比較安全。
前圍板
前圍板是指發動機艙與車廂之間的隔板,它和地板、前立柱聯接,安裝在前圍上蓋板之下。前圍板上有許多孔口,作為操縱用的拉線、拉桿、管路和電線束通過之用,還要配合踏板、方問機柱等機件安裝位置。為防止發動機艙里的廢氣、高溫、雜訊竄入車廂,前圍板上要有密封措施和隔熱裝置。在發生意外事故時,它應具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對比車身其它部件而言,前圍板裝配最重要的工藝技術是密封和隔熱,它的優劣往往反映了車輛運行的質量。
車頂蓋
車頂蓋通常分為固定式頂蓋和敞篷式頂蓋兩種,固定式頂蓋是常見的轎車頂蓋形式,屬於輪廓尺寸較大的大型覆蓋件,車身整體結構的一部分。它具有剛性強,安全性好,汽車側翻時起到保護乘員的作用,缺點是固定不變,無通風性,無法享受到陽光及兜風的樂趣。
敞篷式頂蓋一般用於檔次較高的轎車或跑車上,通過電動和機械傳動移動部分或全部頂蓋,可以充分享受陽光和空氣,體驗兜風的樂趣。缺點是機構復雜,安全性和密封性較差。敞篷式頂蓋有兩種形式,一種稱為「硬頂」,可移動頂蓋用輕質金屬或樹脂材料做成。另一種稱為「軟頂」,頂蓋用篷布做成。
目前新型敞篷車多用硬頂形式,例如著名的標致206CC跑車。按動電鈕使後行李艙蓋向後揭開,頂蓋自動折疊並隨支柱(車廂後柱)的擺動而向後移動,移至行李艙處降下,降入行李艙內,然後合上行李艙蓋,此時整車成為一輛敞篷車。硬頂式敞篷車的各部件之間配合相當精密,整個電控操縱機構比較復雜,但由於採用硬性材料,恢復車廂頂蓋後的密封性較好。而軟頂敞篷車由篷布及支撐框架構成,將篷布及支撐框架向後折疊就可以獲得敞開式車廂。由於篷布質地柔軟,折疊起來比較緊湊,整個機構也相對簡單,但密封性及耐用性較差。
固定式頂蓋和敞篷式頂蓋有各自的優缺點,可不可以去除缺點而保留兩者優點?設計師想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在固定頂蓋上開窗口,即「天窗」,既可保持固定頂蓋的優點,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獲得敞篷效果,兩者兼顧,還可增加廂內光線。這種方式受到汽車消費者的歡迎,在20世紀80年代後,開天窗的轎車迅速流行起來。
一般來說,天窗主要由玻璃窗、密封橡膠條和驅動機構組成。開啟的形式一般分為外滑板式、內滑板式及傾斜式。外滑板式的玻璃窗在頂蓋上面滑動;內滑板式的玻璃窗在頂蓋下面與篷頂內飾襯之間滑動;傾斜式的玻璃窗前端或後端向上傾斜呈開啟狀態;目前多採用後兩種形式。
滑板式驅動機構由支架導軌、驅動電動機、減速齒輪器、離合器、鋼索帶、位置感測器及限位開關構成。整個驅動機構裝置在車頂前面,由鋼索帶動玻璃窗在導軌上移動。當驅動機構工作時,限位開關可檢測出玻璃窗全開、全閉、傾斜向上等狀態,為防止發生玻璃窗移動時受阻導致電動機超負荷運轉,還設置了超載保護離合器。
1 支架、2 內遮陽板、3 玻璃窗、4 驅動電動機、5 控制機構、6 鋼索
頂蓋天窗設計中最重要的問題是防漏水。天窗內側應設流水槽和嵌有密封橡膠條的框架,從縫隙漏入的水通過流水槽和排水管流出車外。移動玻璃窗一般為褐色,可反射陽光,內則設有遮陽板,打開遮陽板後光線可射入車廂。(
轎車的車門
對於大小客車而言,車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件。現代汽車的車門,其作用已經不僅僅是「門」,它是一種標志。以小汽車為例,車門可作為汽車用途的標志,用於公務用途的轎車都是四門,用於家庭用途的轎車既有四門也有三門和五門(後門為掀起式),而用於運動用途的跑車則都是兩門。若是大客車,車門可作為衡量客車等級和先進性的標志,例如現代豪華客車門多用外擺式門,普通客車多用折疊式門。
對於轎車而言,車門的質量直接關繫到整車的舒適性和安全性。如果車門的質量差,製造粗糙,材料單薄,就會增加車內雜訊和振動,讓乘坐者感到不舒適和不安全。因此,購車者在挑選轎車的過程中,要十分注意車門的製造質量。
轎車車身由各種各樣的骨架件、板件和部件組成,其中車門是車身中工藝最復雜的部件,它涉及到零件沖壓、零件焊接、零部件裝配、總成組裝等工序,尺寸配合和工藝技術都要求嚴格。車門是一個活動物體,其靈活性、堅固性、密封性等一些缺點很容易被人發現,難以「蒙」過去。因此,生產商對車門的製造質量是十分重視的,車門質量的高低,實際上也反映了生產商的工藝製作水平。
轎車門由門外板、門內板、門窗框、門玻璃導槽、門鉸鏈、門鎖及門窗附件等組成。內板裝有玻璃升降器、門鎖等附件,為了裝配牢固,內板局部還要加強。為了增強安全性,外板內側一般安裝了防撞桿。內板與外板通過翻邊、粘合、滾焊等方式結合,針對承受力不同,要求外板質量輕而內板剛性要強,能夠承受較大的沖擊力。
設計師在設計車門時,要充分考慮車門關門時的變形程度。用多大的力量去關門時變形程度的測量,歐洲和美國都有相應的法規標准和試驗方法。按照美國的試驗方法(FMVSS),是用一直徑為12英寸(304.8毫米)的園柱體,由一液壓裝置將它壓向固定於車身本體的車門,觀察車門變形與受力的情況。
車門鉸鏈是由鉸鏈座和鉸鏈軸組成。它應當轉動靈活,不滯澀,不會發出雜音,在汽車期望使用壽命內,應能保持其功能。車門的開啟角度以75度為基礎,不應當與車身有任何干涉。
門鎖是重要的安全件。門鎖由兩個零件構成,一個零件固定在車門上,另一個零件固定在車身上,通過門閂阻止車門向外打開,通過簡單的杠桿運動或壓撳按鈕的動作將它們脫開。門鎖必須工作可靠,在一定的沖擊力作用下不會自行脫開。
車門要求密封性好、防塵、防水、隔音。除了車門與車身之間尺寸配合要合理外,重要的還有鑲嵌或粘貼在車框與車門上的密封條。密封條是一種截面呈中空形狀的橡膠製品,它的柔軟性使得它具有填塞間隙大小不一空間的作用,當間隙大時對密封條擠壓小,當間隙小時對密封條擠壓大,密封條的質量直接影響車門的密封性。
從開關車門可以大致判斷出車門的質量。一個質量比較好的車門,它使用的材料、製作工藝是嚴格要求的,反映到使用上,就感覺出一種沉甸感,厚實感,關閉時有一種低沉的「嘭」聲發出來,好象車廂里的空氣被壓縮似的。如果車門比較單薄,則有一種輕盈感,關閉時會發出清脆的「嘭」聲,與前一種明顯不一樣。
7. 汽車設計入門
呵呵,朋友,我想長篇大論,隨便抄襲別人的來應付你肯定是不高興的。我是學車輛工程的。如果你確實想學汽車設計,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設計功底
如果是學美術的當然好,但注意稍偏重於結構素描(和明暗素描不同,這個注重結構的理解及透視的分析);如果不是學美術的,沒必要特意學素描、色彩和速寫,多練習結構素描。另外多觀察汽車、一定要很仔細的觀察,對著圖片臨摹和實際觀察是有很大區別的。還有就是多查閱以往的車展概念車,比如法拉利、蘭博基尼、瑪莎拉蒂、奧迪、BMW、賓士、賓利等等的概念車(對了,對全球的所有車標無疑要一看就知道是哪個國家和廠家的,很基本的)
第二、所報大學
目前,國內開設了汽車造型設計專業的就幾所學校:清華大學、中央美院、吉林大學和同濟大學。另外湖南大學、武漢理工、北京理工的設計也不錯。但是建議有條件出國學設計:義大利、德國、美國、英國。明年我應該就去義大利了,學設計。
第三、汽車設計在國內目前還未收到重視,奇瑞、長安的車型基本都是交給義大利的設計公司設計,費用很貴,幾個億的。所以,一定要堅持把汽車設計學好,將來為中國汽車設計走向國際出一份力。
時間寶貴,我本人對設計很執著,所以看到對汽車設計感興趣的人,作為過來人都會提出寶貴建議。希望努力!
8. 電動汽車充電站的設計
充電站按照功能可以劃分為四個子模塊:配電系統、充電系統、電池調度系統版、充電站監控系統。充電站給權汽車充電一般分為三種方式:普通充電、快速充電、電池更換。普通充電多為交流充電,可以使用220V或380V的電壓。快速充電多為直流充電。充電站主要設備包括充電機、充電樁、有源濾波裝置、電能監控系統。
建設電動汽車充電計費系統,系統的實現由三部分組成,下面分別進行介紹:
1、建設充電計費系統管理平台,對系統涉及到的基礎數據進行集中式管理,例如電動汽車信息、購電用戶信息、資產信息等。
2、建設充電計費系統運營平台,用於對電動汽車的充放電及購電用戶的充值進行運營管理。
3、建設充電計費系統查詢平台,用於對管理平台及運營平台產生的相關數據進行綜合查詢
9. 電動貨車總布置設計依據是什麼 應怎麼表述
汽車座椅開發的流程和注意事項駕駛員H點設計首先我們要確定H點定義及其意義.H點的定義及不同表達方式H點是指二維或三維人體模型樣板中人體軀干與大腿的連接點即胯點(HipPoint)。在人體模板中為髖關節。在確定駕駛室布置工具在車身中的位置時常以此點作為定位基準點。根據應用場合的不同H點的表達也有所不同。設計H點(DESIGNH-POINT)設計H點是指在汽車總布置時的設計基準點,最後設計H點表示的是第95百分位的男子人體模型在最後位置時的胯點,最前設計H點表示的是第5百分位的女子人體模型在最前位置時的胯點由最前和最後設計H點便可以求得座椅的水平行程和垂直升程。實際H點(ACTUALH-POINT)實際H點是指當H點三維人體模型按規定步驟安放在汽車座椅中時,人體模型上左右H點標記連接線的中點。它表示汽車駕駛員或乘員入座後胯關節在車身中的位置。汽車的實際H點在汽車車身總布置設計中有重要意義由於H點三維人體模型各構件的尺寸、質量及質心位置均以人體測量數據為依據,座板與背板的輪廓線形狀均是真實人體臀部和背部輪廓線形狀的統計描述,因此它可以比較真實地模擬出駕駛員以正常駕駛姿勢如座後的實際的H點位置。座椅參考點(SGRP)座椅參考點是指座椅上的一個設計參考點,它是座椅製造廠規定的設計基準點。考慮到座椅的所有調節形式(水平垂直和傾斜),座椅參考點確定了在正常駕駛或乘坐時座椅的最後位置。它表徵了當第95百分位的人體模型按規定擺放在座椅上時,實際H點應與座椅參考點相重合。SgRP點相對於車身坐標系的XYZ坐標為SAE中的L31,W20,H70著三個硬點尺寸。H點在車身設計中的意義駕駛員在車身中的位置(H點的位置)決定著駕駛員身體各關節角度和眼橢圓、頭廓包絡線、手伸及界面等在車身中的位置。因此H點決定了駕駛員的舒適性操縱性安全性和視野性,表述了駕駛員在駕駛過程中的各種性能和駕駛室環境間的關系,由圖中我們可以看出H點的位置直接決定了駕駛室環境與駕駛員的相互關系是「人……機……環境」中「人」與「機」的銜接鏈。在SAEJ1100中定義了三百多個硬點信息來控制整車總布置,其中控制整車外形和第一第二排駕駛和乘坐空間的主要硬點信息就有70多個,這些硬點大部分是以H點為基準或是與H點相關的。另外這些硬點信息之間又具有復雜的關聯性。因此合理地確定H點在車身中的位置直接關系整車的設計質量,實際上該過程是一個不斷重復迭代修改尋求最佳的折衷方案的過程。在座椅設計中經常要遇到的一些事情,就是流程上了一些事情,我司的大概流程是這樣的。1、採用95%假人,座椅設定在最後位置確認H點,布置座椅,校核人機工程學,這一點是座椅設計的基礎也是最關鍵的地方。我司由於車身布置和座椅的H點的設計全部由設計公司給承包了,所以我們這些個項目管理者和產品工程師,就只能在人家鄙視的眼神中最後拿到了三個座標值。其實後來弄明白了,原來他們確認的三個H點座標原來並不是最理想的,而當我們根據他的數據設計座椅布置座椅的時候,麻煩事情也就來了。2、根據確認的三個座標點確認座椅位置,布置座椅和其他相關內飾件的位置和要求。3、確認座椅的功能、市場定位,以及客戶對座椅的性能需求,比如說你是根據國標做,還是要進一步符合美規和歐洲標準的要求。等等。4、確認座椅的結構形式。5、確認座椅面料形式6、確認座椅造型7、確認座椅的顏色配置。8、確認車身數模的配合問題在以上步驟完成後,要進行座椅的製作。在工作中,手工樣件的過程非常重要,前排的座椅的強度頭枕的強度以及各種手柄過得操作力對的規定,這些規定符合哪些法規的規定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很高興回答樓主的問題如有錯誤請見諒
10. 電動車的設計源自什麼
電動車的設計源自鉛酸電池為動力的三輪車。
第一輛電動車於1881年製造出來,發明人為法國工程師Gustave Trouvé 古斯塔夫·特魯夫,這是一輛用鉛酸電池為動力的三輪車它是由直流電機驅動的,時至今日,電動車已發生了巨大變化,類型也多種多樣。
電動車輛在國民經濟中所佔份額不是很高。但是它符合國家定的節能環保趨勢,大大方便了短途交通,最主要是通過對能源和環境的節省和保護在國民經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10)電動汽車設計基礎擴展閱讀:
電動車的款式
1、標准型:此類電動車電機功率一般為150W,特點是造型簡潔流暢,續行里程在40~50km,操作簡便,價格適中,售價在2000~2600元左右,較適合上下班距離較長,工作、生活有一定機動性的用戶使用。
2、多功能型:此類電動車一般是在標准型基礎上增加前叉避震、鞍座避震、前照燈、電喇叭等,它的特點是功能較多,騎行時比較舒適,夜間使用也比較方便。價格一般在2500~3000元左右。
3、豪華型:此類電動車的特點是造型比較新穎豪華,功能更全,通常在車把上增設儀錶板,以顯示速度、里程、電壓、電量等,有的還裝有轉向燈、語言提示、後視鏡、工具箱、安全網等。價位通常在3000~34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