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20年,新能源汽車發展拐點已至
五、說在最後的話:
2020年新能源市場的開端會是艱難的,但2020年的發展對於消費者而言是喜聞樂見的,對於車企來說,會是機會與挑戰並存的。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⑵ 我國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是什麼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保持較快增長,產銷分別專完成127.05萬輛屬和125.62萬輛,同比增長59.92%和61.74%。
據了解,北京、上海、山東、遼寧、浙江、湖南等地都在計劃圍繞新能源汽車產業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規劃建設集整車製造、研發、零部件、應用等產業鏈一體化的產業基地。
新能源汽車帶動了造車「新勢力」的蓬勃發展,一批互聯網企業跨界造車也為我國汽車製造業注入了新鮮血液。今年上海國際車展上,琳琅滿目的國產新能源汽車已穩居車展舞台「半壁江山」,中國新能源汽車從品牌、種類、功能和外觀等方面不斷刷新國人對以往中國製造的傳統印象。
新能源汽車市場持續擴大也得益於我國充電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和消費者對於新能源汽車的認可度提升。據中汽協統計,2019年1至4月,我國充電基礎設施新增14.5萬台,同比增加47.3%。
⑶ 研發新能源汽車響應國家哪些戰略和國策
主要三點:節約能源,環保出行,彎道超車。
⑷ 新能源汽車與純電動汽車有什麼區別
一、概念不同
1、新能源汽車:是指採用非常規的車用燃料作為動力來源(或使用常規的車用燃料、採用新型車載動力裝置),綜合車輛的動力控制和驅動方面的先進技術,形成的技術原理先進、具有新技術、新結構的汽車。
2、純電動汽車:是指以車載電源為動力,用電機驅動車輪行駛,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各項要求的車輛。
二、優缺點
1、新能源汽車:優點是油耗低、污染少,解決耗能大的空調、取暖、除霜等純電動汽車遇到的難題,整車由於多個動力源,可同時工作,整車的動力性優良;缺點是系統結構相對復雜;長距離高速行駛省油效果不明顯。
2、純電動汽車:優點是技術相對簡單成熟,只要有電力供應的地方都能夠充電;缺點是蓄電池單位重量儲存的能量太少,還因電動車的電池較貴,又沒形成經濟規模,故購買價格較貴;至於使用成本,有些試用結果比汽車貴,有些結果僅為汽車的1/7~1/3,這主要取決於電池的壽命及當地的油、電價格。
三、分類
1、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汽車包括純電動汽車、增程式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燃料電池電動汽車、氫發動機汽車、其他新能源汽車等。
2、純電動汽車:按照用途不同分類,純電動汽車可分為電動轎車、電動貨車和電動客車三種。
⑸ 新能源電動汽車的國家政策
新能源電動汽車的國家政策:當前國家對新能源汽車消費端的支持總的來說可概括為金錢補貼、稅費減免、牌照路權三個方面。
從2018年2月12日起實施,2月12日至6月11日為過渡期。過渡期期間上牌的新能源乘用車、新能源客車按照此前對應標準的0.7倍補貼,新能源貨車和專用車按0.4倍補貼,燃料電池汽車補貼標准不變。
從2018年起將新能源汽車地方購置補貼資金逐漸轉為支持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新能源汽車使用和運營等環節。實施好新能源汽車免徵車輛購置稅、購置補貼等財稅優惠政策,加強城市停車場和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建設。
納入中央財政補貼范圍的新能源汽車車型應是符合要求的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重點加大政府機關、公共機構、公交等領域新能源汽車推廣力度。補助對象。補助對象是消費者,消費者按銷售價格扣減補貼後支付。
資金撥付。中央財政將補貼資金撥付給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實行按季預撥,年度清算。生產企業在產品銷售後,每季度末向企業注冊所在地的財政、科技部門提交補貼資金預撥申請,當地財政、科技部門審核後逐級上報至財政部、科技部。四部委組織審核後向有關企業預撥補貼資金。年度終了後,根據核查結果進行補貼資金清算。
⑹ 開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即將全面開放嗎
據報道,日前發布的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相關負責人表示,2018年將全面放開內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容
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加工貿易向中西部梯度轉移。積極擴大進口,辦好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下調汽車、部分日用消費品等進口關稅。我們要以更大力度的市場開放,促進產業升級和貿易平衡發展,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
同時中國還將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中國堅定不移推進經濟全球化,維護自由貿易,願同有關方推動多邊貿易談判進程,早日結束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談判,加快亞太自貿區和東亞經濟共同體建設。
⑺ 中國新能源汽車走在了世界前列
近年來,我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迅速崛起。隨著在環保、經濟、便捷等方面的優勢日益凸顯,新能源車保有量快速增長。自主品牌把握住難得機遇,將大力發展新能源車視為對歐美傳統車企實現彎道超車的重要途徑。不過,這些年我國在新能源汽車推廣上風生水起,但車企在發展中暴露出補貼依賴症、產能初顯過剩、核心技術仍舊缺失等不足。尤其是在國際傳統知名車企發力新能源造車後,技術差距進一步凸顯,我國新能源造車下一步該往何方發力值得深思。
新能源造車形成四大先發優勢
2018年10月,汽車產銷量環比均呈一定下降,同比降幅更為明顯,延續了7月份以來的下降走勢。但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產銷量成為行業的一大亮點。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10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4.6萬輛和13.8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58.1%和51%。累計產銷方面,2018年1-10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87.9萬輛和86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70%和75.6%。
2018年1-10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統計及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經過這些年持續努力,我國新能源車產業已經從培育期過渡到成長期,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一定的先發優勢。近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產銷年均復合增長率近130%。
1、我國在新能源造車上取得的成果稱得上豐碩。首先是建立了相對完善的支持產業發展政策體系,培育了全球領先的市場規模。各部門先後推出40餘項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政策措施,涵蓋研發、生產、推廣等各個環節。我國新能源汽車連續三年產銷量居世界第一。
2、產業體系不斷完善
企業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已涵蓋關鍵材料、動力電池、電機、電控、整車開發等產業鏈上下游,形成了結構完整、自主可控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體系。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副司長宋秋玲說,通過對消費者購買新能源車補貼、對新能源公車給予運營補貼等一系列政策扶持措施,推動了行業顯著發展,從全球范圍看,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政策體系應該是最全的。
3、與此同時,配套環境持續優化,充電網路建設穩步推進。目前,公共場所、居民小區、單位內部、高速公路等主要場所充電樁的覆蓋率大幅提升。截至今年7月,全國共建成公共充電樁27.5萬個,同比增長了52%,新用戶私人安裝率接近80%,新能源汽車專用號牌已經在全國推廣使用。
4、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溢出效應更為明顯,吸引了資本、人才、技術加速集聚,帶動了產業投資就業。2017年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投資超過7000億元,占整個汽車產業的投資新增投資額的50%以上。
電動汽車正在迎來快速發展的階段
中國品牌汽車企業電動汽車布局基本完成,大量互聯網公司造車的新勢力以及合資企業的新能源汽車也步入發展快車道。隨著技術日益成熟,續航里程和用戶的體驗也穩步提升。
今年1到7月份,廣汽集團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的銷量達到9400輛。隨著綜合工況續航里程超過410公里的傳祺GE3上市,今年公司新能源汽車的銷量有望突破2萬台。從明年開始,廣汽將以每半年一款新產品的速度密集推出純電動汽車系列產品,預計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產品占集團整體銷售總量的10%。
面對新能源汽車業迅猛勢頭,石油化工行業也不甘落後。中國石化將發揮現有3萬座加油站的網路優勢,打造油、氣、電、氫自由組合的綜合服務體系和智慧服務體系。而且,中國石化也將研究布局電池材料和氫能產業鏈的可行性。
新能源車存量不斷累積 面臨挑戰越發突出
國新能源汽車業取得的成績很大程度上依賴先發優勢。近年來,隨著新能源車存量不斷累積,同時面臨國際傳統知名車企覺醒後開始發力新能源造車,我國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越發突出。
1、行業一哄而上,加劇產能過剩的同時,騙補行為屢見不鮮。國內新能源汽車業的異軍突起,與財稅政策的有效支持密不可分。在補貼扶持下,不少企業哄搶市場「蛋糕」,尤其是整車和動力電池產能過剩風險在加大,一些低水平企業採取低質低價競爭方式擾亂市場,影響了我們產業發展的整體水平。高端產能不足和低端產能過剩問題並存,產業出現盲目擴張、投資過熱苗頭。
面對巨額補貼誘惑,更有甚者鋌而走險,走上了騙補的道路。2016年9月,深圳五洲龍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被曝光騙取新能源汽車補貼上億元。從調查情況看,五洲龍公司產品尚未完工就提前辦理機動車行駛證,從而為騙取補貼鋪路。
企騙補的手段五花八門。有的先生產一批「合格」的新能源車,賣給自家成立的租賃公司,然後回收已賣車輛的電池。通過將同一塊電池反復安裝在新車殼上這一方式,實現了持續騙補。從對行業摸底的情況看,騙補行為絕不僅僅是少數個案。目前,已有10餘家車企的騙補行為被查處公布。
2、市場機制不足,不少車企患上「政策依賴症」,自主發展意願不強,市場對接緩慢。我們可以從銷量結構看出,大多數企業和產品卡在補貼最低的那一條線上。」這就意味著,不少車企不願過多投入,僅僅是為了拿到補貼才勉強維持。
3、中國在電動汽車發展指數整體排名中位列第一位,但這主要體現在市場規模上,而在技術層面,中國的整車製造仍定位於低技術含量領域。新能源車上的電驅動高速軸承、控制晶元等基礎元器件,不少仍依賴進口。
主品牌車企在燃料電池電堆的科研上與國外比差距突出。質子交換膜、高壓儲氫瓶、碳紙、各類高壓精密閥門等也存在一定的技術滯後。盡管動力電池領域有產能過剩風險,但仍然欠缺原創性的技術突破。
4、資源環境制約風險加劇。隨著新能源汽車數量激增,全球金屬資源爭奪日益激烈。我國金屬鋰、鈷等主要動力電池資源缺乏,資源的穩定供應和價格穩定的挑戰較大。
同時,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用電清潔化等問題也不容小覷。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吳鋒曾公開表示,1個20克的手機電池可使1平方公里土地污染50年左右。可以想見,如果是幾噸重的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廢棄在自然環境中,將會對環境造成更大的污染。
目前,大多數車企對消費者承諾電池使用壽命和質保大都在10年以內。不過,隨著近幾年新能源汽車市場銷售的火熱,不久以後就將出現大量換電需求,尤其是使用頻率較高的電池組,如計程車、公交車,需求產生可能將更快。據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預測,到2020年,我國電動汽車動力電池累計報廢量將達到12萬到17萬噸。
三大方向突破核心技術瓶頸
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擔憂與希望,集中在使用可靠性、續航能力、保養費用、智能化程度等幾個方面,這些問題的核心歸根結底仍舊是技術。專家對我國新能源車技術層面突破提出三大方向:
1、支持核心技術的工程化和產業化能力
2、形成從關鍵零部件到整車的完整工業體系和創新體系;
3、推動自主品牌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同國際先進水平接軌。這三大方向無疑是自主品牌車企須牢牢把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