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大全 > 大唐偉奧汽車維修

大唐偉奧汽車維修

發布時間:2021-02-17 21:23:17

❶ 韶關南雄火車站到油山大唐汽車站有多少個公里

這個難說,鄉村小路比較多,而且路況復雜,不過車程一般是2個小時

❷ 中國最偉大的時刻

2008光輝燦爛的奧運開幕之時.

❸ 唐朝有多強盛請歷史學家橫向縱向全面比較說明.

誰說軍事上不一定的,怛羅斯戰役在中國的歷史上是比較著名的。因為根據一些愛國歷史學家的論點,此戰是中華古文明向西方輸出的偉大里程碑,從此中國的造紙術和火葯傳到了西方。但是,由於這場戰役是以失敗而告終,所以宣傳的不多,很多人並不了解。既然荊楚布衣說到了這場戰役,我就以手頭的資料來談談這場戰役。
一、先說這場戰爭的背景、起因

中國人在歷史上從來就沒有擴張、侵略性。所有的所謂的「擴張」都是因為被那些「夷族」騷擾得火冒三丈才不得已出兵滅掉以絕後患。唐朝也是如此。唐朝經營西域,也是因為不堪突厥騷擾而憤起還擊。

在貞觀四年(630年),驚才絕艷的不世名將李靖,僅僅以三千之眾,奇跡般使得突厥主力土崩瓦解,而後與另一位大唐名將李世績的配合之下,一舉將東突厥徹底消滅。東突厥汗國納入中國版圖。唐朝利用投降的突厥軍隊作為先鋒,開始經營西域。

在伊吾(哈密)、鄯善等國臣服於唐朝之後,唐朝又於貞觀十四年攻滅了西域上的絆腳石高昌國,建立了西州和安西都護府。此後唐朝連續剿滅了焉耆、龜茲、疏勒、於闐等二十幾個不聽話的西域小國,建立了以安西四鎮為核心的西域統治體系。當時的安西四鎮為龜茲(今新疆庫車)、疏勒(今新疆喀什)、於闐(今新疆和田西南)、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安西都護府則座落在龜茲鎮。

隨著大唐帝國的興起,同時代也有兩個強國正在悄悄崛起,一個就是青藏高原上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帝國吐蕃帝國,還有就是中東崛起的阿拉伯帝國。這兩個國家同唐帝國成為了這段時期西域歷史的主角。

先由吐蕃談起,安西四鎮的興旺很快就引起了吐蕃的覬覦,吐蕃於公元670年唐高宗咸享元年對安西都護府發動了第一次攻擊,拉開了兩國爭奪西域的序幕。此後唐朝與吐蕃在四鎮幾番爭奪,四鎮數度易手,終於唐朝在公元692年武周長壽元年,由唐武威軍總管王孝傑與武衛大將軍阿史那忠節聯兵攻破吐蕃,安西四鎮的爭奪戰終於暫時告了一個段落。

從唐高宗到武則天這62年間,唐朝在西域與吐蕃進行了連續不斷的拉鋸戰,終於將太宗皇帝所打下的基業維持住了。

時間流逝,終於到了玄宗皇帝的時代,唐朝的國力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在玄宗皇帝時期達到了頂點,而玄宗皇帝也是一個有遠大志向的皇帝,他並不滿足於只是作一個守成的君主。於是在他的領導下,唐朝開始了大規模的對外用兵。此時的阿拉伯帝國也已經加入了爭奪西域的行列,並且在開元三年(公元715年)和唐朝有了第一次沖突,西域終於變成三個大國之間的角逐。

由於國力的強盛,在西域方面優勢開始向唐朝一邊傾斜,吐蕃在西域的擴張受到連續挫敗,甚至與阿拉伯帝國聯盟也不能佔得絲毫的便宜。首先在開元三年(公元715年),吐蕃與大食共同立了阿了達為王,發兵攻打唐朝屬國拔汗那國。監察御史張孝嵩與安西都護呂休率旁側戎落兵萬餘人,擊敗吐蕃大食聯軍,奪得中亞重要的屬國拔漢那,威振西域。

然後是開元五年(公元717年),突騎施聯合吐蕃和大食(阿拉伯)攻打四鎮,被唐朝再次擊敗。

接著是開元十年(公元722年),吐蕃大軍攻打唐朝屬國小勃律,北庭節度使張孝嵩率疏勒副使張思禮以步騎四千救援,大敗吐蕃軍。

而阿拉伯方面,首先在被阿拉伯人稱為「列王之父」的阿卜杜勒。麥立克(685?705年在位)的任命之下,哈查只。伊本。優素福被任命為掌管東方的最高權利者,在他的領導下,阿拉伯的疆域向東方獲得了極大的擴張,由於垂涎中國的富庶,他應許他的兩個大將之一,穆罕默德和古太白,誰首先踏上中國的領土,就任命誰做中國的長官。於是古太白。本。穆斯林。巴西里征服了塔立甘、舒曼、塔哈斯坦、布哈拉等大片中亞地區,而穆罕默德。伊本。卡西木征服了印度的邊疆地區,但是他倆都沒有能跨過中國的國界。

在開元三年和開元五年阿拉伯對中國的戰爭均遭到失敗之後,阿拉伯仍舊執著地向中亞進行擴張。由於地理上的巨大優勢,更因為唐軍這個時期在青海和吐蕃進行大規模的戰爭而無暇顧及西域,阿拉伯的影響力慢慢的體現出來,軍事加上宗教的影響使得唐朝原本在西域的屬國栗特諸國紛紛倒向了阿拉伯一邊。為了對抗阿拉伯在西域擴張,唐朝利用突騎施給了阿拉伯相當沉重的打擊。(突騎施是一個突厥族的部落,可汗名叫蘇祿,在中國很有名。中國以前拍過一個電影。這突騎施受了唐朝的安撫,一心一意為唐朝打了好多仗)

如:開元六年(718年)大食將加拉赫統兵北征,於「河中北部得勝,並己准備侵入中國領土,但是被突厥人包圍,經過償付贖金,才好不容易得救。

開元十年(723年)大食呼羅珊已易將穆斯棱,往任之初即興兵攻東拔汗那,突騎施奉詔出征,大破之。

開元十二年(724年)葉齊德二世歿,希沙木繼為哈利發,再遣穆斯林攻東拔汗那,圍其都渴塞城,爆發渴水日之戰,大食軍大敗,後衛主將戰死,導致原已叛附大食的康、石諸國復歸於唐,這一挫折使阿拉伯向東的擴張中止了約50年。

從724至727年,突騎施深深地滲入粟特國境,遠至康國(撒馬爾罕)本土。726年,突騎施為防衛骨咄(帕米爾以西)而與阿拉伯人交戰。這一段時間,突騎施在中亞是作為唐朝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現的。突騎施敗亡之後,大名鼎鼎的高仙芝終於在此時登場了。

高仙芝本是高麗人,出身於將門之家。二十餘歲時即拜為將軍(跟他爹的官職一樣大(班秩相同))到了開元末,即升任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

首先吐蕃以武力迫使小勃律(今巴基斯坦吉爾吉特)與之聯姻,由於小勃律地處西域要沖,小勃律的轉向使得西域諸國向唐朝進貢的通道被堵死,於是「西北二十餘國皆臣吐蕃」,由於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加上吐蕃重兵駐扎於此,當時的四鎮節度使田仁琬曾3次討伐均未成功(「安西都護三討之無功」)。於是在天寶六載(747),唐玄宗任命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步騎一萬進行長途遠征。高仙芝行軍百餘日,從安西出發,經過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進入握瑟德(今新疆巴楚東北),再經過疏勒(今新疆喀什),翻過蔥嶺(今帕米爾),過播密川,抵達小勃律特勒滿川,最後會師於吐蕃連雲堡(小勃律西北部今阿富汗東北的薩爾哈德),。連雲堡南面依山,北臨婆勒川。此時吐蕃連雲堡有萬人吐蕃兵防守,在激烈的攻防戰中,唐軍,斬五千人,活捉千人,獲得戰馬千餘匹,衣資器甲數以萬計。吐蕃在小勃律的屏障被高仙芝拔除了。由於監軍邊令誠畏懼而不肯行。仙芝只好留下三千兵,讓邊令誠領著守城,自己率兵繼續深入,進逼坦駒嶺。坦駒嶺山口,海拔4688米,是興都庫什山著名的險峻山口之一。登臨山口,必須沿冰川而上,別無其它蹊徑。最後終於以千餘人大破小勃律,活捉小勃律國王及吐蕃公主。

天寶八載(749)十一月,吐火羅(在今阿富汗北部)葉護失里伽羅(來自梵文SriMan-gala)上表唐廷說,?師國(在今巴基斯坦北部奇特拉爾)王親附吐蕃,此王切斷了小勃律與克什米爾之間的交通,所以失里伽羅欲發兵擊破?師國,請求唐朝調發安西兵助戰,來年正月至小勃律,六月進至大勃律。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奉命出軍,遂於翌年二月擊破?師國,俘虜其國王勃特沒。

這兩次艱難的遠征使得高仙芝在西域獲得了極大的聲譽,被吐蕃和大食譽為山地之王。高仙芝的勝利也標志著唐朝中國在中亞的擴張達到了頂點。此時,中國已經成為塔里木地區、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區的佔有人和塔什乾的宗主,她控制了帕米爾山谷地區,成了吐火羅地區,喀布爾和克什米爾的保護者。高仙芝在庫車駐地上,其行為儼然是中國在中亞的總督。

就在高仙芝忙於對付吐蕃的時候,阿拉伯的國內發生革命,在750年4月26日攻陷首都大馬士革,阿拔斯王朝(中國稱之為黑衣大食)建立了。在初步解決了吐蕃方面的問題之後,高仙芝開始採取手段對抗阿拉伯的勢力,

前文已經提到,在阿拉伯帝國的壓迫之下,中亞諸國均臣服於阿拉伯,雖然有突騎施曾經和阿拉伯對抗過一陣子,但是突騎施敗亡之後,阿拉伯迅速的恢復了在中亞的統治地位。為了打破阿拉伯的統治,高仙芝以石國(昭武九姓之一)無蕃臣禮節為由,發動了對石國的戰爭,其實這場戰爭的實質是為了打擊阿拉伯在中亞的勢力.

攻其國實乃同大食重新爭奪河中。志在利用這一大食易代,河中叛亂的干載難逢良機。剪除大食羽翼。逐步規復唐朝在嶺外地區的政治主權。天寶十載(751)正月,「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入朝,獻所擒突騎施可汗,突厥酋長、石國王、師王,加仙芝開府儀同三司。可見高仙芝主持的西域反攻確已取得了初期的勝利。

高仙芝旨在恢復唐朝在河中地區勢力的行動自然會遭到阿拉伯帝國的反擊,怛羅斯(今哈薩克江布爾城附近)戰役終於在天寶10年(公元751年)爆發。這是一場遲早要打的戰役,唐朝要恢復在中亞的霸權就必須擊敗阿拉伯,而阿拉伯要完全控制中亞則必須擊敗唐朝。

二、戰役前的實力對比

唐朝方面,主將是高仙芝,副將為李嗣業,別將為段秀實,兵力為安西都護府二萬漢軍,盟軍拔汗那以及葛邏祿部一萬人。高仙芝時代「凡鎮兵四十九萬,安西節度兵二萬四千」怛羅斯之戰居然出動安西都護府八成以上的兵馬,說明這次高仙芝是下了血本的,也是對即將和阿拉伯的大戰有心裡准備的。唐軍雖說是馬步混合部隊,但是唐軍的步兵均有馬匹,平時以馬代步,作戰的時候才下馬作戰,戰鬥力極為強大。阿拉伯方面的主將是阿拉伯的呼羅珊總督阿布。穆斯林(AbuMuslim),手下大將為齊雅德。伊本。薩里(ZiyadibnSalih),兵力為呼羅珊本部宗教戰士(ghazi)四萬人,加上已經被阿拉伯控制的阿姆河與錫爾河流域的幾乎所有屬國的兵力十餘萬,總兵力當在十五萬至二十萬之間。在兵力方面,阿拉伯聯軍是占據了絕對的優勢的。在素質方面,呼羅珊是是阿拉伯歷代經營的軍事重鎮,又是阿拔斯王朝起家的地方,呼羅珊騎兵的素質在阿拉伯帝國中當屬翹楚,都是精銳。

三、地理方面地理方面

觀察地圖以及結合史書我們可以看出。高仙芝翻越蔥嶺(帕米爾高原),「深入七百餘里」,其實已經在阿拉伯的地盤上作戰,阿拉伯在補給,情報?步兵均用陌刀,威力極大,列陣而出則「如牆而進」,肉搏時候威力不減,史載李嗣業用陌刀肉搏「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騎兵方面則是輕重騎兵結合,一般使用馬槊,在近身肉搏時候則是用橫刀,也就是現在所稱的「唐樣大刀」。橫刀的鍛造技術在當時世界上是極為先進的,鍛造出來的刀鋒銳無比,而且步騎兩用,製造橫刀的技術後來被日本學去,成就了日本刀後世的聲名。唐軍的鎧甲拋棄了魏晉的具裝鎧,演變為以明光鎧為代表的唐十三鎧,重量更加輕,但是防禦力卻大大的提升。唐朝軍隊在武器上最大的優勢是擁有成熟的弩,唐軍一般使用四種弩,伏遠弩射程三百步(450米)擘張弩射程二百三十步(345米),角弓弩射程二百步(300米),單弓弩射程百六十步(240米)在不同范圍均可以形成威脅。阿拉伯軍隊在這方面顯然遜色不少。由於高仙芝在與阿拉伯大軍對戰之前曾經圍攻怛邏斯城,我們有理由推測高仙芝還使用了車弩,也就是後世所稱的床弩。馬匹方面阿拉伯人佔了絕對的優勢,阿拉伯馬是世界上最好的馬種,這是唐軍所不能相比的。

五、戰役過程

高仙芝消滅石國之後,中國在中亞的勢力有所恢復,為了對抗高仙芝的進攻活動,阿拉伯聯合河中所有屬國准備進行反擊,高仙芝得到這個情報之後於天寶10年四月(公元751年),從安西出發,准備先發制人。

在翻過帕米爾高原(蔥嶺),越過沙漠,經過了三個月的長途跋涉之後,高仙芝在七月份到達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邏斯,並且開始圍攻怛邏斯城。由於阿拉伯人早就在准備對安西四鎮的攻擊,在接到高仙芝進攻的消息之後立即組織了十餘萬的大軍趕往怛羅斯城,雙方在怛邏斯河兩岸、今天的奧李-阿塔(Aulie-Ata今江布爾)附近展開了決戰。在高仙芝的指揮之下中國人是極其善戰的,靠著步兵的強弓硬弩,高仙芝曾經佔有很大的優勢,中國騎兵一度完全壓制了阿拉伯騎兵,但是由於阿拉伯聯軍數量極多,高仙芝無法取得最後的勝利。

戰斗進行到第五天,形勢突變,中國軍隊戰斗到傍晚之後,葛邏祿(Qarluq)雇傭兵突然叛變,他們從背後包圍了中國步兵並且斷絕了他們與騎兵的聯系。而阿拉伯聯軍乘中國軍隊由於葛邏祿雇傭兵突然叛變而暫時混亂的機會,出動重騎兵突擊中國軍隊的中心,於是高仙芝終於潰敗,兩萬人的安西精銳部隊,只剩下數千人逃出生天。在收攏殘兵之後驍勇的高仙芝並不甘心,依然想進行一次反擊,但是在副將李嗣業的勸說之下終於放棄。由於對中國軍隊在怛羅斯戰役中表現的驚人的戰鬥力印象深刻,阿拉伯人並沒有乘勝追擊,只是鞏固了他們在中亞的霸權而已。

再後來因為阿拉伯軍的主將阿布。穆斯林功高震主而被謀殺,手下大將齊雅德。伊本。薩里也被處死,其餘部於是叛亂,呼羅珊陷入混亂,阿拉伯忙於平亂,對於遙遠的中國已經是有心無力了。而中國方面由於安史之亂,國力大損,也只能放棄在中亞與阿拉伯的爭奪。

六、總結

怛羅斯中葛邏祿部族是極其關鍵的角色,他們的叛變成為了怛羅斯之戰的轉折點,關於葛邏祿部反叛的原因,我認為這是和阿拉伯人交易的後果,葛邏祿人幫助阿拉伯人打敗唐朝軍隊,而阿拉伯則默許葛邏祿人在兩河流域附近的擴張。

安西都護府在怛羅斯之戰後損失慘重,精銳損失殆盡,但是盛唐時期的恢復能力是驚人的,僅僅過了兩年,升任安西節度使的封常清於天寶十二年(753年)進攻受吐蕃控制的大勃律(今克什米爾西北的巴勒提斯坦),「大破之,受降而還。」這說明安西都護府的實力已經大體恢復,如若不是安史之亂,安西都護府是有能力再次和阿拉伯人一較長短的。

怛羅斯之戰的後果是阿拉伯帝國完全控制了中亞,中亞開始了整體伊斯蘭化的過程。另外一個眾所周知的後果就是中國的造紙術由是西傳,撒馬爾罕成為了阿拉伯帝國的造紙中心,西方文明也因此獲得了迅速的發展。關於唐朝最後退出中亞的爭奪,個人比較同意白壽彝先生的看法,即是唐朝的退出不是因為怛羅斯之戰,而是因為安史之亂,因為安史之亂,即使是怛羅斯之戰獲勝,唐朝依然會退出中亞,這是必然的結果。

可見唐朝的失敗是在遠征,兵力懸殊,盟軍反戈一擊的情況下相持五天才戰敗的,可見唐軍的戰鬥力,若不是安史之亂,唐朝很快就會對大食展開報復性的戰役,到時世界史都將被改寫,可見唐朝的勢力,唐朝是中國國力的巔峰,也是人類古代文明的巔峰

❹ 鹽城大唐汽車貿易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鹽城大唐汽車貿易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02月02日,主要經營范圍為汽車、汽車配版件、汽車用品銷售,汽車租賃權服務,二手車經紀服務,代辦車輛上牌、過戶、年檢、補證服務,道路清障救援服務,汽車信息咨詢服務,組織汽車文化交流活動等。
法定代表人:紀艷
成立時間:2015-02-02
注冊資本:5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20928000301172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鹽城市鹽都區新區開創路2號永寧國際汽車城109#-2(B)

❺ 求教:唐朝的一場戰爭

一段真實的歷史,唐朝與阿拉伯的戰爭真相
到一個文章,題目是「真相唐朝中國軍隊與阿拉伯軍隊中亞戰史 」,裡面內容有很多是不符合史實的,比如「中國人在歷史上從來就沒有擴張、侵略性。」,這完全是瞎扯,否則,怎麼解釋中國自秦朝到目前的版圖變化?古代開疆擴土是光榮的事,哪個時代就那個樣子么,為什麼作者開頭就撒謊?最後作者的結論也是錯誤的,「關於唐朝最後退出中亞的爭奪,個人比較同意白壽彝先生的看法,即是唐朝的退出不是因為怛羅斯之戰,而是因為安史之亂,因為安史之亂,即使是怛羅斯之戰獲勝,唐朝依然會退出中亞,這是必然的結果。」,唐朝在安史之亂之前,不但是被阿拉伯打敗,導致隋朝時期開創的「絲綢之路」被唐朝中斷,還有在東北和南方的失敗。這三次大的失敗之後的安史之亂是李隆基的昏庸和楊國忠的貪財,安祿山是被逼反的,不要把責任都推給別人。

此外,造紙術傳播給阿拉伯和西方是被動的,因為唐朝當時被俘虜的人員中有會造紙術的。對於世界文明,促進文化交流是好事,但對中國敵人的強大則無疑是一個大大的壞事。唐朝是強盛的時候發生的安史之亂,後果是藩鎮割據,而辛亥革命後的狀況比這個還慘,外國人把辛亥革命後的中國,定義為中國最黑暗的時期。安史之亂反映了唐朝對地方軍閥控制不利,這個禍根要往上查,不能只怪唐玄宗。安史之亂造成的人口損失在三千萬以上,之後的唐朝人口一直沒有完全恢復。
其實, 安史之亂之前, 唐朝就已經有了一系列的失敗,比如,南詔王國的獨立建國,唐朝曾經發動一連串攻擊,但每次都在萬山叢中被擊敗,前後共死二十餘萬人。在雲南的南詔王國建國的同時,在遙遠的中亞荒漠草原上,唐帝國也受到同樣打擊。有人說,戰爭的起因是"高仙芝私自作主貿然出擊",或者說,"為了打破阿拉伯的統治,高仙芝以石國(昭武九姓之一)無蕃臣禮節為由,發動了對石國的戰爭,其實這場戰爭的實質是為了打擊阿拉伯在中亞的勢力。"但事實是,引起那場戰爭不是這么簡單的。怛邏斯戰役,西方人叫做 The Battle of Talas. 安西戰區(新疆庫車)司令官高仙芝攻陷石國(烏孜別克塔什干布),俘虜了它的國王和王子。但王子在途中逃走,告訴中亞諸國,高仙芝如何偽訂和約,如何乘石國不備發動奇襲,以及如何屠殺老弱和劫掠財物。中亞諸國被高仙芝的卑鄙行為所激怒,但中亞諸國知道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和唐朝為敵,就向西方的阿拉伯帝國(黑衣大食)求援。阿拉伯帝國於七五一年,與高仙芝的三萬餘人的洋華混合兵團開戰。高仙芝所屬的葛羅祿部落派遣軍叛變,與阿拉伯內外夾攻,唐帝國洋華混合兵團崩潰。高仙芝狼狽逃回死傷二萬餘人。
這是一次重要的戰役,唐朝的衰敗從這個時候就開始了,而不是通常人們認為的安史之亂. 怛邏斯戰役的失敗,主要原因是高仙芝的愚蠢,他的行為導致阿拉伯等國形成了聯合陣線 ,也許可以說高仙芝是個名將,但這個戰役至少說明這個名將有一大污點。 關於雙方的軍力,雙方的主將都是厲害角色,軍隊數目雙方有分歧,中國方面的學者說阿拉伯聯軍是10萬,15萬,甚至是20萬,唐朝則是3萬。西方學者認為阿拉伯聯軍是7萬,唐朝聯軍是3萬。實際上,唐朝和阿拉伯帝國事先並沒有開戰的意圖,導致怛邏斯戰役完全是偶然的,是高仙芝的背信和殘暴引來了阿拉伯聯軍,因此,雙方的軍隊數目都不應該超過10萬的。唐朝兵力為安西都護府二萬漢軍,盟軍拔汗那以及葛邏祿部一萬人。葛邏祿部一萬人叛變,唐朝最後損失兩萬,也就是說,唐朝幾乎全軍覆沒。葛邏祿部的叛變是因為戰爭在5天後,唐朝已經顯露敗相,所以叛變。 而國內學者卻把阿拉伯軍隊說成是15~20萬,或者,把戰敗責任推給了葛邏祿部的叛變, 給唐朝遮羞,正如那些所謂歷史學者貶低隋朝,醜化清朝,以"創造"出唐朝的偉大一樣。
為了給唐朝的失敗遮羞,有人是這樣說的:「唐與大食七次有記載的較大戰役,打了個6:1,大食人撞得個頭破血流。很多人總是拿怛羅斯說事,那戰之所以出名主要是,安史之亂緊接其後,大唐抽調西域兵力回去鎮壓叛軍,連高仙芝都被抽調而去,後被老年昏庸的玄宗斬首,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 對此作者真的佩服,最後是誰丟了那麼多的土地啊? 人家失敗1000次但最後得到土地也是勝利啊,作者竟然還在意淫。據國外史學記載,怛羅斯之戰(The Battle of Talas River ,751 AD),是唐朝和阿拉伯帝國之間唯一的一次主要戰爭。此戰在西方是出名的,但出名的不是那場勝利,當時的阿拉伯帝國都沒怎麼記載這個戰役,可是,這個戰斗中,阿拉伯人俘虜了會造紙的工匠,造紙術就這樣傳到阿拉伯,再由阿拉伯帝國傳給羅馬帝國,造紙術加速了西方的文明進程,唐朝的軍事失敗不算什麼,但卻為中國後來造就了強大的敵人,唐朝的****。在中國,此戰根本談不上什麼出名,因為,中國的歷史學家或者不提或者淡化 。 在東北,雲南,西北的三次重大失敗,導致唐朝衰落.而安史之亂徹底的摧毀了唐朝 ,首都被占,宮殿被毀。總之,唐朝是不錯的,但遠沒有教科書上吹的那麼厲害,唐朝的黃金時代到此結束。
關於安史兵變,唐王朝第九任皇帝李隆基本來是一個英明人物,但他卻在位四十五年,任何英明人物掌握無限權力如此之久,都會墮落。他六十歲時,把他一個兒子的妻子,二十六歲的楊玉環召喚進宮陪他上床,封為貴妃。楊玉環的堂兄楊國忠弄權,楊國忠向范陽戰區的節度使安祿山索取巨賄,他一口拒絕。楊國忠不能忍受這種輕蔑,遂決心打擊他,誣蔑安祿山謀反,向李隆基一再告密,後來,楊國忠派遣警備部隊包圍安祿山在長安的住宅,逮捕他的賓客,全部處死。安祿山憤怒,他知道向皇帝申訴沒有用,所有的奏章都不能越過宰相這一關,他唯一的一條路就是叛變,他決定叛變。率領洋華混合兵團十七萬人南下,宣稱討伐楊國忠。楊國忠得到消息,大為興奮,因為事情終於證明他料事如神,可以順理成章地把安祿山緝拿歸案。不過安祿山的洋華混合兵團卻一路勢如破竹,深入六百公里,渡過黃河,攻陷洛陽。七五六年再向西進擊,攻陷潼關。李隆基從長安倉促逃出,逃到了距長安只六十公里的馬嵬坡(陝西興平西),憤怒的禁衛軍包圍行宮,把楊國忠殺掉,屠滅他的全家,包括他的兒女和楊玉環兩位擁有極大權力的美麗姐妹。為了防備復仇,禁衛軍要求李隆基處置楊玉環,李隆基只好把她絞死。但李隆基仍然貪婪不肯放棄寶座,他的兒子李亨不能忍受,徑行奔向西北五百公里外的靈武郡(寧夏永寧西南),宣布即位,遙尊逃到成都的李隆基為太上皇。
李亨手下沒多少兵力,二十萬精兵早先大都死在雲南了。於是,向回紇汗國乞援,付出的報酬是:收復長安時,所有美女和財產,任憑回紇++燒殺和擄掠回國。七五七年,回紇兵團收復長安,在李亨的兒子李豫一再要求下,回紇答應等收復洛陽時再踐約。李豫的理由是,如果在長安即行燒殺擄掠,洛陽人民必定恐慌,勢將為安慶緒死守。後來,洛陽被收復時,那些日夜盼望政府軍的人民,卻發現政府軍如此猙獰。 安祿山兵變由於他的大將史思明在范陽(北京)投降而結束,歷時三年零五個月。可是李亨沒有度量容納這個叛將,秘密計劃把史思明殺掉。陰謀不幸泄露,史思明再度叛變,攻陷洛陽。這時,唐王朝皇位已由李豫接任,他用他父親李亨同樣的條件,再向回紇汗國乞援。

七六二年,回紇軍團收復洛陽,洛陽遭到第二次惡運,距上次惡運僅只五年。洛陽的婦女兒童在恐懼中湧向聖善寺和白馬寺躲避,希望佛祖的神靈保護。結果回紇縱火焚燒,一萬餘人全被燒死,大火數月不熄。繁華蓋世的東都,再罹浩劫,從此一百年間,一片荒涼。唐政府的軍隊也效法回紇,兵鋒所至,對自己的同胞,比回紇兵團還要凶暴。黃河流域數百公里,殘存的人民,用紙張糊作衣服,苟延求生。
也許有人會問,我說的盛唐是唐朝的一個最垃圾時期,而不是唐朝最強盛時期。這個是不對的,安祿山兵變前,已經有三次重大失敗,東北的安祿山被契丹打敗;雲南的南詔王國建國,並消滅唐朝軍隊20萬;中亞草原上,唐朝名將高仙芝被阿拉伯帝國打敗,中國被趕出了西域,漢朝和隋朝開發的絲綢之路中斷。唐朝的盛世要是那麼強,怎麼會被一個安祿山兵變徹底催毀了呢? 連同安祿山兵變,共歷時九年,死亡三千萬以上。
總之,唐朝給中國帶來過輝煌,也給中國帶來過黑暗。 但是, 中國的歷史學家們大肆吹捧輝煌, 而淡化或者不提唐朝給中國帶來過黑暗。 而對清朝的則相反,拚命張揚誇大清朝的黑暗面,而淡化清朝的貢獻, 周思源教授甚至連清朝的盛世也要否定。 現在,似乎有這樣的傾向,指出唐朝過失的是什麼日本人或者漢奸, 而醜化貶低清朝的是英雄。 公平么? 反正我看著不爽。 域歷史的主角。
先由吐蕃談起,安西四鎮的興旺很快就引起了吐蕃的覬覦,吐蕃於公元670年唐高宗咸享元年對安西都護府發動了第一次攻擊,拉開了兩國爭奪西域的序幕。此後唐朝與吐蕃在四鎮幾番爭奪,四鎮數度易手,終於唐朝在公元692 年武周長壽元年,由唐武威軍總管王孝傑與武衛大將軍阿史那忠節聯兵攻破吐蕃,安西四鎮的爭奪戰終於暫時告了一個段落。
從唐高宗到武則天這62年間,唐朝在西域與吐蕃進行了連續不斷的拉鋸戰,終於將太宗皇帝所打下的基業維持住了。
時間流逝,終於到了玄宗皇帝的時代,唐朝的國力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在玄宗皇帝時期達到了頂點,而玄宗皇帝也是一個有遠大志向的皇帝,他並不滿足於只是作一個守成的君主。於是在他的領導下,唐朝開始了大規模的對外用兵。

此時的阿拉伯帝國也已經加入了爭奪西域的行列,並且在開元三年(公元715年)和唐朝有了第一次沖突,西域終於變成三個大國之間的角逐。
由於國力的強盛,在西域方面優勢開始向唐朝一邊傾斜,吐蕃在西域的擴張受到連續挫敗,甚至與阿拉伯帝國聯盟也不能佔得絲毫的便宜。首先在開元三年(公元715 年),吐蕃與大食共同立了阿了達為王,發兵攻打唐朝屬國拔汗那國。監察御史張孝嵩與安西都護呂休率旁側戎落兵萬餘人,擊敗吐蕃大食聯軍,奪得中亞重要的屬國拔漢那,威振西域。
然後是開元五年(公元717 年),突騎施聯合吐蕃和大食(阿拉伯)攻打四鎮,被唐朝再次擊敗。
接著是開元十年(公元722 年),吐蕃大軍攻打唐朝屬國小勃律,北庭節度使張孝嵩率疏勒副使張思禮以步騎四千救援,大敗吐蕃軍。
而阿拉伯方面,首先在被阿拉伯人稱為「列王之父」的阿卜杜勒。麥立克(685 ―705 年在位)的任命之下,哈查只。伊本。優素福被任命為掌管東方的最高權利者,在他的領導下,阿拉伯的疆域向東方獲得了極大的擴張,由於垂涎中國的富庶,他應許他的兩個大將之一,穆罕默德和古太白,誰首先踏上中國的領土,就任命誰做中國的長官。於是古太白。本。+++。巴西里征服了塔立甘、舒曼、塔哈斯坦、布哈拉等大片中亞地區,而穆罕默德。伊本。卡西木征服了印度的邊疆地區,但是他倆都沒有能跨過中國的國界。
在開元三年和開元五年阿拉伯對中國的戰爭均遭到失敗之後,阿拉伯仍舊執著地向中亞進行擴張。由於地理上的巨大優勢,更因為唐軍這個時期在青海和吐蕃進行大規模的戰爭而無暇顧及西域,阿拉伯的影響力慢慢的體現出來,軍事加上宗教的影響使得唐朝原本在西域的屬國栗特諸國紛紛倒向了阿拉伯一邊。為了對抗阿拉伯在西域擴張,唐朝利用突騎施給了阿拉伯相當沉重的打擊。(突騎施是一個突厥族的部落,可汗名叫蘇祿,在中國很有名。中國以前拍過一個電影。這突騎施受了唐朝的安撫,一心一意為唐朝打了好多仗)

如:開元六年(718 年)大食將加拉赫統兵北征,於「河中北部得勝,並己准備侵入中國領土,但是被突厥人包圍,經過償付贖金,才好不容易得救。
開元十―年(723 年)大食呼羅珊已易將穆斯棱,往任之初即興兵攻東拔汗那,突騎施奉詔出征,大破之。
開元十二年(724 年)葉齊德二世歿,希沙木繼為哈利發,再遣+++攻東拔汗那,圍其都渴塞城,爆發渴水日之戰,大食軍大敗,後衛主將戰死,導致原已叛附大食的康、石諸國復歸於唐,這一挫折使阿拉伯向東的擴張中止了約50年。
從724 至727 年,突騎施深深地滲入粟特國境,遠至康國(撒馬爾罕)本土。726 年,突騎施為防衛骨咄(帕米爾以西)而與阿拉伯人交戰。這一段時間,突騎施在中亞是作為唐朝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現的。
突騎施敗亡之後,大名鼎鼎的高仙芝終於在此時登場了。
高仙芝本是高麗人,出身於將門之家。二十餘歲時即拜為將軍(跟他爹的官職一樣大(班秩相同))到了開元末,即升任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

首先吐蕃以武力迫使小勃律(今巴基斯坦吉爾吉特)與之聯姻,由於小勃律地處西域要沖,小勃律的轉向使得西域諸國向唐朝進貢的通道被堵死,於是「西北二十餘國皆臣吐蕃」,由於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加上吐蕃重兵駐扎於此,當時的四鎮節度使田仁琬曾3 次討伐均未成功(「安西都護三討之無功」)。於是在天寶六載(747 ),唐玄宗任命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步騎一萬進行長途遠征。高仙芝行軍百餘日,從安西出發,經過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進入握瑟德(今新疆巴楚東北),再經過疏勒(今新疆喀什),翻過蔥嶺(今帕米爾),過播密川,抵達小勃律特勒滿川,最後會師於吐蕃連雲堡(小勃律西北部今阿富汗東北的薩爾哈德)。連雲堡南面依山,北臨婆勒川。此時吐蕃連雲堡有萬人吐蕃兵防守,在激烈的攻防戰中,唐軍,斬五千人,活捉千人,獲得戰馬千餘匹,衣資器甲數以萬計。吐蕃在小勃律的屏障被高仙芝拔除了。由於監軍邊令誠畏懼而不肯行。仙芝只好留下三千兵,讓邊令誠領著守城,自己率兵繼續深入,進逼坦駒嶺。坦駒嶺山口,海拔4688米,是興都庫什山著名的險峻山口之一。登臨山口,必須沿冰川而上,別無其它蹊徑。最後終於以千餘人大破小勃律,活捉小勃律國王及吐蕃公主。
天寶八載(749 )十一月,吐火羅(在今阿富汗北部)葉護失里伽羅(來自梵文Sri Man- gala )上表唐廷說,?師國(在今巴基斯坦北部奇特拉爾)王親附吐蕃,此王切斷了小勃律與克什米爾之間的交通,所以失里伽羅欲發兵擊破師國,請求唐朝調發安西兵助戰,來年正月至小勃律,六月進至大勃律。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奉命出軍,遂於翌年二月擊破?師國,俘虜其國王勃特沒。
這兩次艱難的遠征使得高仙芝在西域獲得了極大的聲譽,被吐蕃和大食譽為山地之王。高仙芝的勝利也標志著唐朝中國在中亞的擴張達到了頂點。此時,中國已經成為塔里木地區、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區的佔有人和塔什乾的宗主,她控制了帕米爾山谷地區,成了吐火羅地區,喀布爾和克什米爾的保護者。高仙芝在庫車駐地上,其行為儼然是中國在中亞的總督。
就在高仙芝忙於對付吐蕃的時候,阿拉伯的國內發生革命,在750 年4 月26日攻陷首都大馬士革,阿拔斯王朝(中國稱之為黑衣大食)建立了。
在初步解決了吐蕃方面的問題之後,高仙芝開始採取手段對抗阿拉伯的勢力,
前文已經提到,在阿拉伯帝國的壓迫之下,中亞諸國均臣服於阿拉伯,雖然有突騎施曾經和阿拉伯對抗過一陣子,但是突騎施敗亡之後,阿拉伯迅速的恢復了在中亞的統治地位。為了打破阿拉伯的統治,高仙芝以石國(昭武九姓之一)無蕃臣禮節為由,發動了對石國的戰爭,其實這場戰爭的實質是為了打擊阿拉伯在中亞的勢力.

攻其國實乃同大食重新爭奪河中。志在利用這一大食易代,河中叛亂的干載難逢良機。剪除大食羽翼。逐步規復唐朝在嶺外地區的政治主權。天寶十載(751 )正月,「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入朝,獻所擒突騎施可汗,突厥酋長、石國王、師王,加仙芝開府儀同三司。可見高仙芝主持的西域反攻確已取得了初期的勝利。
高仙芝旨在恢復唐朝在河中地區勢力的行動自然會遭到阿拉伯帝國的反擊,怛羅斯(今哈薩克江布爾城附近)戰役終於在天寶10年(公元751 年)爆發。這是一場遲早要打的戰役,唐朝要恢復在中亞的霸權就必須擊敗阿拉伯,而阿拉伯要完全控制中亞則必須擊敗唐朝。 世所稱的床弩。
馬匹方面阿拉伯人佔了絕對的優勢,阿拉伯馬是世界上最好的馬種,這是唐軍所不能相比的。
戰役過程
高仙芝消滅石國之後,中國在中亞的勢力有所恢復,為了對抗高仙芝的進攻活動,阿拉伯聯合河中所有屬國准備進行反擊,高仙芝得到這個情報之後於天寶10年四月(公元751 年),從安西出發,准備先發制人。在翻過帕米爾高原(蔥嶺),越過沙漠,經過了三個月的長途跋涉之後,高仙芝在七月份到達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邏斯,並且開始圍攻怛邏斯城。由於阿拉伯人早就在准備對安西四鎮的攻擊,在接到高仙芝進攻的消息之後立即組織了十餘萬的大軍趕往怛羅斯城,雙方在怛邏斯河兩岸、今天的奧李- 阿塔(Aulie-Ata 今江布爾)附近展開了決戰。在高仙芝的指揮之下中國人是極其善戰的,靠著步兵的強弓硬弩,高仙芝曾經佔有很大的優勢,中國騎兵一度完全壓制了阿拉伯騎兵,但是由於阿拉伯聯軍數量極多,高仙芝無法取得最後的勝利。戰斗進行到第五天,形勢突變,中國軍隊戰斗到傍晚之後,葛邏祿(Qarluq)雇傭兵突然叛變,他們從背後包圍了中國步兵並且斷絕了他們與騎兵的聯系。而阿拉伯聯軍乘中國軍隊由於葛邏祿雇傭兵突然叛變而暫時混亂的機會,出動重騎兵突擊中國軍隊的中心,於是高仙芝終於潰敗,兩萬人的安西精銳部隊,只剩下數千人逃出生天。在收攏殘兵之後驍勇的高仙芝並不甘心,依然想進行一次反擊,但是在副將李嗣業的勸說之下終於放棄。由於對中國軍隊在怛羅斯戰役中表現的驚人的戰鬥力印象深刻,阿拉伯人並沒有乘勝追擊,只是鞏固了他們在中亞的霸權而已。再後來因為阿拉伯軍的主將阿布。+++功高震主而被謀殺,手下大將齊雅德。伊本.薩里也被處死,其餘部於是叛亂,呼羅珊陷入混亂,阿拉伯忙於平亂,對於遙遠的中國已經是有心無力了。而中國方面由於安史之亂,國力大損,也只能放棄在中亞與阿拉伯的爭奪。
總結

怛羅斯中葛邏祿部族是極其關鍵的角色,他們的叛變成為了怛羅斯之戰的轉折點,關於葛邏祿部反叛的原因,我認為這是和阿拉伯人交易的後果,葛邏祿人幫助阿拉伯人打敗唐朝軍隊,而阿拉伯則默許葛邏祿人在兩河流域附近的擴張。
安西都護府在怛羅斯之戰後損失慘重,精銳損失殆盡,但是盛唐時期的恢復能力是驚人的,僅僅過了兩年,升任安西節度使的封常清於天寶十二年(753 年)進攻受吐蕃控制的大勃律(今克什米爾西北的巴勒提斯坦),「大破之,受降而還。」這說明安西都護府的實力已經大體恢復,如若不是安史之亂,安西都護府是有能力再次和阿拉伯人一較長短的。
怛羅斯之戰的後果是阿拉伯帝國完全控制了中亞,中亞開始了整體***化的過程。另外一個眾所周知的後果就是中國的造紙術由是西傳,撒馬爾罕成為了阿拉伯帝國的造紙中心,西方文明也因此獲得了迅速的發展。關於唐朝最後退出中亞的爭奪,個人比較同意白壽彝先生的看法,即是唐朝的退出不是因為怛羅斯之戰,而是因為安史之亂,因為安史之亂,即使是怛羅斯之戰獲勝,唐朝依然會退出中亞,這是必然的結果。
天寶十四年(755 年)十一月,安祿山叛反於范陽,天下大亂,唐朝在西域的輝煌也隨著盛唐的崩潰而隨風消逝,只留下那些不朽的詩篇還在被後人傳唱…

❻ 祖國在我心中

中新來網8月13日電 外交部自副部長武大偉與越南外交部副部長胡春山12日在河內舉行了中越政府邊界談判代表團團長會晤,重點就海上問題進行了磋商。

雙方重申,不斷推動中越睦鄰友好與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系發展符合中越兩國和兩國人民的共同利益。本著這一精神,雙方決心全面落實兩國領導人達成的重要共識,切實維護南海和平穩定,積極探討過渡性、臨時性處理辦法,不使海上問題影響兩國關系大局。

雙方同意按照包括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內的國際法所確認的法律制度和原則,共同尋求雙方都能接受的基本和長久的解決辦法,將南海建成和平之海、友誼之海、合作之海。

13日,越南政府副總理兼外長范家謙會見了武大偉副部長。范家謙表示,越南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發展對華關系,願與中方共同努力,深化各領域合作,不斷充實中越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內涵。武大偉表示,中國政府始終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看待中越關系。中越兩國有著廣泛的共同利益,雙方應全面推進戰略合作,實現共同發展與繁榮。 (本文來源:中國新聞網 )

❼ 在尊宗道教的盛唐時期,王維為什麼維護篤信佛教

在盛唐詩人中,人們對於王維生年的說法乃是眾說非一的,因為迄今為止,已有公元692年(武後如意元年)、694年(延載元年)、695年(證聖元年)、699年(聖歷二年)、700年(久視元年)、701年(長安元年)等多種說法存在。這些說法,顯然是不可能都成為王維的確切生年的,但其中卻涉及到了一個特別值得注意的事實,這就是王維之生,乃是在武則天執政的時期。據兩《唐書·則天皇後紀》可知,武則天正式稱帝並改國號為「周」者,事在天授元年(公元690年),至長安四年(公元704年)駕崩,其即皇帝位正好為整15年。若以此加上武則天即皇帝位前執掌大唐政權的6年(始於光宅元年即公元684年,止於永初元年即公元689年,翌年為載初元年,亦即天授元年),則其前後主宰當時的政治舞台共21年(其「垂簾聽政」於唐高宗時期的時間未計)。

武則天在初唐後期之所以能夠主宰當時的政治舞台並最終成為一位女皇帝,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佛教徒之鼎力支持,則不能不視之為最關鍵者之一。眾所周知,武則天不僅自小就崇信佛教,而且還曾大興佛寺,廣造佛像,並與一些佛教人物打得火熱,如她曾將神秀迎入宮中,奉為國師,即為典型的一例。對此,《宋高僧傳》之《唐荊州當陽山度門寺神秀傳》一文乃有記載:「則天太後聞之,召赴都,肩輿上殿,親加跪禮。內道場豐其供施,時時問道。」[3]在唐高宗即位期間,武則天還於咸亨三年在洛陽龍門建造了一組著名的石窟佛像,佚名氏的《奉先寺像龕記》對此載之甚詳,其有雲:「佛身通光座高八十五尺,二菩薩七十尺,迦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五十尺。……皇後武氏助脂粉錢二萬貫奉。」[4]其中的盧舍那大佛,據說就是以武則天為模特兒鐫刻的,這尊佛像面容嬌好,氣勢磅礴,至今仍屹立於龍門石窟。武則天與佛教之所以具有如此密切的關系,乃是有其明顯的政治目的與意圖的,對此,《舊唐書·則天皇後紀》中的一則記載,即可幫助我們有所認識與把握。該《紀》於載初元年內說:「秋七月……有沙門十人偽撰《大雲經》,表上之,盛言神皇受命之事。制頒於天下,令諸州各置大雲寺,總度僧千人。」[5]所謂「沙門十人偽撰《大雲經》」雲雲,指的是載初元年(公元690年),洛陽白馬寺僧人懷義與東魏寺僧人法明等十位和尚偽造《大雲經》四卷,稱武則天是彌勒佛下生,「當代唐作閆浮提主(即皇帝—筆者注)」之事。懷義其人,《資治通鑒·垂拱元年》乃有載:「太後修故白馬寺,以僧懷義為寺主。懷義鄠人,本姓馮,名小寶,賣葯洛陽市,因千金公主以進,得幸於太後。太後欲令出入禁中,乃度為僧,名懷義。又以其家寒微,命與附馬都尉薛紹合族,命紹以季父事之。」[6]其後,這位「本姓馮」的薛懷義,即視大臣「若無人,多聚無賴少年度為僧,縱橫犯法,人莫敢言」,並曾任新平軍大總管等職。由於懷義、法明等十僧人在偽造的《大雲經》中,「盛言神皇受命之事」,所以在此之未久後的「九月九日壬午」,武則天即「革唐命,改國號為周」,正式登上了她夢寐以求的皇帝寶座,並「改元為天授,大赦天下」。《資治通鑒》中所謂的「釋教開革命之階」,即因此而言。

佛教從輿論的角度襄助武則天登上了皇帝寶座,為了對其予以報答,當上了皇帝的武則天,即向全國頒布了一道《釋教在道法上制》的詔書,欽定「佛教在道教之上」,從而以強權政治的手段抬高了佛教的社會地位。《制》雲:「朕先蒙金口之記,又承寶偈之文,歷教表於當今,本願標於曩劫。大雲闡奧,明王國之禎符;方等發揚,顯自在之丕業。馭一境而教化,宏五戒以訓人,爰開革命之階,方啟維新之運。宜葉隨時之義,以申自我之規。……布告遐邇,知朕意焉。」[7]其中所謂「蒙金口之記」雲雲,指的就是懷義與法明等人偽造《大雲經》「言神皇受命之事」,而「又承寶偈之文」之載,則是指武承嗣「偽造瑞石」並刻「聖母臨人,永昌帝業」的所謂「寶圖」文字,兩《唐書·則天皇後紀》對此均有記載,茲不具述。政治與宗教的相互勾結,最後雖然是各得其所,但佛教卻因此而在華夏蔚成大國,並千年不息。

而在武則天之前的唐代帝王中,如唐太宗、唐高宗等,亦幾乎都與佛教打得火熱,以至於在皇宮乃至全國上下形成了一種以崇佛為時尚的風氣。《舊唐書·神秀傳》有雲:「開元十三年,敕普寂於都城居止。時王公士庶,競來禮謁,普寂嚴重少言,來者難見其和悅之容,遠近尤以此重之。二十七年,終於都城興唐寺,年八十九。時都城士庶曾謁者,皆制弟子之服。……及葬,河南尹裴寬及其妻子,並衰麻列於門徒之次,士庶傾城哭送,閭里為之空焉。」[8]這只是當時「都城士庶」崇佛的一個縮影。這種風氣的形成,若追根溯源,應與唐太宗李世民未當皇帝前曾得到過僧人的援助大相關聯。《全唐文》卷十《告柏谷塢少林寺上座書》、卷九《佛遺教經施行敕》二文,即就此事進行了記載。據前文,知秦王李世民為王世充所圍攻時,曾得到少林寺僧的大力救助,故其中乃有「法師等並能深悟機變,早識妙因……擒彼凶孽」[9]之載。後文則記載了李世民即皇帝位後,下詔書讓「官宦五品已上,及諸州刺史」以《遺教經》為准繩,進行「護持佛法」[10]的決定。由是而觀,可知武則天的禮僧敬佛,乃絕非偶然,而是與唐太宗等人一樣,都是在利用佛教為其「皇圖永固」之政治目的服務。而作為中國文化史上「西學東漸」之一者的佛教,則即因此獲得了一個既巨大又長久的政治靠山,並在其發展史的王國里,首次凌駕於純屬「東學」的道教之上。

正是由於以上的原因,所以初盛唐時期的諸多詩人如陳子昂、盧藏用、張說、孟浩然、王昌齡,以及李白、杜甫等,即都與當時的佛教徒有過不同程度之交往。以與王維同享「山水詩人」盛名的孟浩然為例,他不僅在家鄉襄陽時經常出入「蘭若」(佛寺、僧舍)並與其主人打得火熱,而且在幾次出遊越剡之際,還曾與駐錫於當地的一些僧人交往密切,並先後寫下了約20首左右的「佛教山水詩」。孟浩然的禮佛,雖然未能給王維以任何影響(至今未發現有關這方面的材料),但與孟浩然生活於同一時期的王維,與孟浩然等人一樣受當時以崇佛為時尚的社會風氣之影響,則是可以論斷的。而且,上引《舊唐書》記載普寂開元十三年為唐玄宗詔令「於都城居止」時「王公士庶,競來禮謁」的那種盛大場面,王維應是親眼目睹了的,因為據拙文《王維早期行事探究》[11]之所考可知,開元十三年的春天,王維已由濟州遇赦西歸長安了。即是說,發生於京城的這種狂熱的崇佛場面,對於當時的王維而言,應是頗具影響的。

❽ 唐朝時的恆邏斯的地理位置是現在的什麼地方啊

現在的哈薩克與吉爾吉斯坦交界的江布爾城附近(恆邏斯)

因為唐朝恆邏斯戰役並不是發生在帕米爾高原,而是越過帕米爾高原(翻越蔥嶺即帕米爾高原),穿過沙漠(七百餘里)的江布爾城附近

閱讀全文

與大唐偉奧汽車維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沈陽凱撒旅行社招聘 瀏覽:748
陽江海韻戴斯度假酒店 瀏覽:590
電動汽車技術政策 瀏覽:261
戶外街舞墊子 瀏覽:491
fuso越野房車多少錢 瀏覽:913
京郊特色度假 瀏覽:724
山羊皮卡車 瀏覽:374
中國旅遊安全問題 瀏覽:399
武漢新能源汽車銷售 瀏覽:142
l懷化旅遊攻略 瀏覽:897
車個性內飾 瀏覽:135
賓士S級內飾改裝 瀏覽:101
皮卡並線 瀏覽:398
皮卡堂食物 瀏覽:8
安徽安凱華夏汽車配件有限公司 瀏覽:547
東京到大阪旅遊攻略 瀏覽:492
東風轎車價格 瀏覽:293
金希澈豪車 瀏覽:826
皮卡丘人氣 瀏覽:924
峨秀湖國際度假區 瀏覽: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