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增程式電動汽車優點那麼多,為什麼沒能普及
增程式電動汽車還是利用電驅動,只是會有一個增程器(發電機)給電池充電,增內程器是燒油的。容增程式和插電混動最大的區別就是,前者是燒油發電,後者則是燒油直接驅動車輛。
如果真得有跑長途的需求,就買燃油車了,畢竟燃油車根本就不存在續航里程的問題。如果有新能源牌照需求,則可以入手插電互動車輛。
⑵ 電動汽車為什麼得不到普及
電動汽車是採用電瓶供電,1.換電瓶比較不方便,而且充個電瓶要很久,而且電瓶很重,2.電瓶所能產生的馬達力只有汽車的五分之一,上坡上不去,掉進坑裡也不方便,這是上課我們老師講的,希望對你有用
⑶ 電動汽車有非常好的經濟效益,為什麼現在不能普及
第一:成本太高;購買電動汽車國家補貼後價格都還高過普通汽車
第二:實用性版差;充電權一次可持續里程少,適用范圍有限
第三:駕乘感差;和現在大家習以為常的機械動力汽車相比電動汽車的安靜和斯文大家都還不習慣,更談不上什麼速度與激情了
第四:維修困難;現在的汽車維修廠家每個城市沒一千家也有八百家,電動汽車的維修估計現在還停在理論階段,一個省能找出一兩家可以維修的廠家就不錯了,而這種情況就是賣方壟斷市場,直接導致維修成本高
⑷ 電動汽車的缺點是什麼為什麼還沒普及
目前的技抄術瓶頸主要還襲在電池上。現在國內用得最多的是鋰電池,缺點一是成本很高,差不多一輛用的電池的成本和原來同級別的傳統汽車成本差不多了;二是電量不能滿足現代汽車的使用要求,就是續航里程短,而且充電是很麻煩的事,如果快充必須要有專用的充電站,但是現在配套設施還不完善。我認為要想突破這個瓶頸,必須有一次電池電極材料上的革命,現在的都不行。或者有一種新的儲能方式的出現。到那時估計電動汽車才能真正普及。
⑸ 為什麼電動汽車還不流行
我覺得原因有,第一,續航能力,一般的電動車續航都在幾百公里,與燃油汽車沒版有可比性。第二,動力性權,功率沒有燃油車強(當然是相同級別的比較)。第三,充電問題,現在的充電站絕對沒有加油站那麼多,還有就是充電要需要一段時間,而不像加油那麼快。第四,維護保養與壽命,電動汽車的技術含量要比燃油的好些,而且現在的電動汽車維修點很少,可以說幾乎沒有,而且不像燃油汽車,一般懂點原理的很至少能搞兩下,電動汽車里幾乎全是電子方面,要求的技術含量高,而且電動汽車的電池壽命絕對比燃油發動機的低很多。
⑹ 為什麼電動汽車不能迅速普及
首先,純電動汽車是節能環保的汽車,是汽車未來發展的方向,但是純電動汽車價格專比較昂貴,成本屬太高,再加上技術還沒有得到人們理想的水平,所以很難普及。
其次,再者國家在發展新能源汽車上還缺少政策,缺乏高度一致性。
最後,電動汽車的困難是目前蓄電池單位重量儲存的能量太少,還因電動車的電池較貴,又沒形成經濟規模,故購買價格較貴,至於使用成本,有些試用結果比汽車貴,有些結果僅為汽車的1/3,這主要取決於電池的壽命及當地的油、電價格。現階段電池的容量還達不到需要,續航能力還達不到全天候的應用。
⑺ 純電動汽車為什麼不能普及
首復先,純電動汽車是節能環制保的汽車,是汽車未來發展的方向,但是純電動汽車價格比較昂貴,成本太高,再加上技術還沒有得到人們理想的水平,所以很難普及。
其次,再者國家在發展新能源汽車上還缺少政策,缺乏高度一致性。
最後,電動汽車的困難是目前蓄電池單位重量儲存的能量太少,還因電動車的電池較貴,又沒形成經濟規模,故購買價格較貴,至於使用成本,有些試用結果比汽車貴,有些結果僅為汽車的1/3,這主要取決於電池的壽命及當地的油、電價格。現階段電池的容量還達不到需要,續航能力還達不到全天候的應用。
⑻ 為什麼電動汽車還不能普及
技術瓶頸 主要是電池的比容量。
基礎設施 充電站不夠
⑼ 為什麼新能源汽車推出這么多年了,還是沒有大面積普及
汽車不像手機電腦,它是民用工業的明珠。資金高度密集,人工也高度密集,工業大國當中,汽車製造業都是絕對的支柱產業。即便我們目前遇到的是汽車行業的大拐點,但傳統製造商依然擁有最強大的新能源汽車技術儲備。混合動力,純電動,氫能源是主要的發展路線,以後我們買的新能源車主要就是這幾種。
在需要搖號的北上廣,絕大多數人購買插電混動車只是為了高額的補貼和免費的牌照,大多數時間其實是當燃油車使用。走出了這些地方,插電混動車的競爭力為0。而且很多動輒十幾萬幾十萬的插電混動車,除開動力系統以外,其他部分都是幾萬塊的廉價感,如果不是看在京牌,滬牌的份上,目前看來,插電混動真沒戲。
第二類就是純電動車,這類車型目前的銷量呈上升趨勢,2017年上半年純電動車銷量增幅高達47.1%,達到了75287台,而且還有越來越大的上升潛力。對於寶馬i系列以及其他豪華品牌純電動車二師兄不想過多評價,那些車型都屬於探索市場用,不需要承擔太多銷量任務,二師兄真正想說的是廣大的自主品牌電動車。
很多廠家瘋狂的上馬純電動車,出發點並不是為了技術進步,僅僅是因為簡單。因為終於不用絞盡腦汁做發動機,做變速箱,做混動系統。現成的電池加上電機,其他照舊,馬上變身新能源車,拿到國家高額補貼,這樣的車,大多數都是渣渣。
比如比亞迪E5,補貼之後售價高達12萬到14萬,跟高爾夫,新思域一個價格。我們不談續航,不談動力,僅僅判斷兩台車的品質感,同樣的價格至少有幾萬的差距。比亞迪E5的做工用料,造型設計依然停留在比亞迪L3一樣的石器時代。如果不是政策的限制,花同樣的錢買E5那就是腦子被驢踢了,而且踢了好幾十腳。
在一台車國家補貼了幾萬甚至十幾萬的情況下,我們沒有看到國產電動車技術的突飛猛進,續航里程甚至沒有一家能實打實的超過400公里,如果這是因為電池技術限制還情有可原。可連最基本的做工品質都很敷衍,這就很能說明廠家急功近利的心態了。消費者花了更多的錢,買到的卻是下三濫品質的車。而且當這些車使用一段時間後,二手車的折舊率簡直駭人聽聞,就連特斯拉的保值率也要遠低於普通豪華品牌,綜合下來純電動車的使用成本其實非常高。
第三類是氫能源車,目前全世界能量產氫能源車的廠家不多,豐田,本田,現代走得比較靠前。其實德國美國的大廠們都有很好的技術儲備,氫能源車在製造上已經沒有很大的難度,僅僅是在等待制氫成本的下降跟加氫站的普及。國內還沒有大規模跟風,暫時沒有太多的討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