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馬的世界的手抄報圖片精選不帶字跡快
馬
分類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綱: 哺乳綱
目: 奇蹄目
科: 馬科
屬: 馬屬
種: 馬
學名
Equus caballus
馬 (Equus caballus) 是一種草食性家畜,頸上有長鬃,尾有長毛,馬腳長有馬蹄。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原產於中亞草原,4000多年前就被人類馴化,15世紀後,才被殖民者帶到美洲和澳洲。
馬主要作為役使家畜,用於騎乘、挽車和載重,在戰爭和勞作中運用。在歷史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直到工業革命蒸汽機出現以前,一直是主要的拉車動力,以至於後來機器的能力要以馬力來衡量。在山區無法行車的路上,馬是主要的運載工具。
在戰爭中最早也是拉戰車,由游牧民族首先發明騎乘,中國直到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才開始出現騎兵,羅馬帝國也是後期從中亞游牧民族處學習的騎乘。馬鞍也是游牧民族發明的,後來經過不斷的改進;馬鐙是中國人在唐朝後期發明的,一開始只是一個,為便於上馬,後來發展為一邊一個,波斯人稱為「中國鞋」,後來才傳到歐洲。直到20世紀末,由於各種戰車、直升機的出現和普及,騎兵才開始退出戰爭。目前騎乘多用於體育競賽,有的大城市巡警也還用馬。
馬也可以作為乳用和肉用,伊斯蘭教律法禁止食用馬肉,公元732年教皇格里高利三世下令禁止基督教徒食用馬肉,但後來作用不大,現在法國人、義大利人都食用馬肉,日本人認為馬肉是營養豐富的肉食。在二戰期間,美國允許肉店供應馬肉以彌補牛肉供應不足,但二戰結束後,在西部牧場主的壓力下,又禁止供應馬肉。馬乳一直是游牧民族的食品,尤其適合釀造「馬奶子酒」。
隨著馬的使用功能淡化,20世紀後半期,許多國家培育出各種小馬,作為寵物。,現在經過幾千年人的培育,馬的種類繁多,從高達2米到只有0.56米,只有一條大狗大的馬,體形各異。
關於馬的演化:
馬的化石非常豐富,所以馬的進化過程也被研究得非常詳細。馬的進化常常被用來作為進化的例子。 馬屬於哺乳綱,奇蹄目。最早的馬叫始祖馬,出現於五千六百萬年前的北美洲,時值始新世。始祖馬個頭 只有狗那麼大,弓著背,四肢長著多個趾頭(前三後四)。由始祖馬分化出了林林總總的眾多支系。有的支 系越來越大,越來越擅長奔跑,也有的支系向著小型化發展。到中新世的時候以三趾馬為代表的馬類動物成 了一類十分繁盛的動物群,是地層古生物中常見的化石動物,常常作為地質年代斷定的重要依據。現代馬的 最直接祖先是出現於一千二百萬年前晚中新世的恐馬,而現代馬則在四百萬年前的上新世出現。北美洲一直 是馬和馬類動物起源和演化中心。馬從這里起源並向四周輻射。馬通過冰川時期形成的白令陸橋擴散到歐亞 大陸,最後進入非洲。馬也通過中美地峽向南美洲擴撒。最晚到大約兩萬年前,馬在北美洲徹底滅絕,南美的馬滅絕得更早。原因現在仍是迷。有人認為跟美洲印第安人過渡捕獵有關。 從此,在近五千六百多萬年的時間里作為馬的老巢的北美洲第一次沒有了馬的存在,一直到公元十六世紀西班牙人再一次把馬帶回了美洲。Discovery製作的一期關於馬的節目里說道「當印第安人第一次見到西班牙人帶來的馬的時候,感覺象見到了久別重逢的老朋友」。 現代飼養的馬是由歐洲野馬馴化而來的。野生的馬已經滅絕。現存的普氏野馬不是家馬的祖先。馬的進化歷程充滿了艱難險阻。馬科動物曾經是如此繁盛,前後進化出幾十個屬,到最後卻只有一個屬六七種殘存至今。馬的興衰歷程實際上是奇蹄動物的興衰歷程,奇蹄動物在現代普遍呈衰落的趨勢。
關於馬的詞彙:
兒馬,公馬
騍,母馬
駒,小馬
騸,去勢喪失生育能力的馬
驃,黃色的馬
騮,黑鬃黑尾的紅色馬
駰,淺黑帶白色的馬
驊,棗紅色的馬
驪,黑色的馬
騧,黑嘴的黃色馬
騏,青黑色的馬
騅,黑色白蹄的馬
驄,青白相間,類似蘭色的馬
龍,純白色的馬
駑,跑不快的馬,劣馬
關於馬的文化:
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七位。 中國人有姓馬的。馬姓是常見的姓氏之一。除了漢族以外,其他少數民族也有不少姓馬的。馬姓是回族的大姓之一。雲南回族幾乎清一色地姓馬。
昭陵六駿:(古代君王的馬)
昭陵六駿是指陝西禮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壇東西兩側的六塊駿馬青石浮雕石刻。每塊石刻寬約2米、高約1.7米。六駿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後騎過的戰馬,分別名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為紀念這六匹戰馬,李世民令工藝家閻立德和畫家閻立本(閻立德之弟),用浮雕描繪六匹戰馬列置於陵前。
「昭陵六駿」造型優美,雕刻線條流暢,刀工精細、圓潤,是珍貴的古代石刻藝術珍品。六駿中的「颯露紫」、「拳毛騧」1914年被打碎裝箱盜運到美國,現藏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餘四塊也曾被打碎裝箱,盜運時被截獲,現陳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館。
這組石刻分別表現了唐太宗在開國重大戰役中的所乘戰馬的英姿。
拳毛騧:黃皮黑嘴,身布連環旋毛。平劉黑闥時所乘,身中九箭。李世民贊曰:「月精按轡,天馬行空,弧矢載戢,氛埃廓清。」
什伐赤:虎牢關大戰逐個擊破王世充、竇建德時所乘,臀中五箭。
白蹄烏:平薛仁臬時所乘,無箭傷。李世民贊曰:「倚天長劍,追風駿足,聳轡平隴,回鞍定蜀。」
特勒驃:白里沁黃,平宋金剛時所乘,無箭傷。
青騅:平竇建德時所乘,四蹄騰空,身中五箭,其中前體一箭,後體四箭。
颯露紫:征洛都王世充時所乘,前胸中箭,丘行恭與李世民換騎,並為颯露紫拔箭。李世民贊曰:「紫燕超躍,骨騰神駿,氣詟三川,威凌八陣。」浮雕里附一人,仿丘行恭拔箭。
關於馬的詩::「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金秋。」《馬詩》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逢入京使》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盡長安花。」
「香車寶馬照九陌,家家花下扶醉人。」
「好山好水看不夠,馬蹄催趁月明歸。」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盪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蕭蕭馬鳴,悠悠旆旌。
《詩經·小雅·車攻》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楚辭·離騷》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漢·無名氏《古詩十九首》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
白馬飾金羈,邊翩西北鄧。
三國魏·曹植《白馬篇》
蹀足絆中憤,搖頭櫪上嘶。
南朝梁·蕭綱《系馬詩》
懍懍邊風激,蕭蕭征馬煩。
隋·虞世基《出塞》詩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唐·王維《觀獵》詩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唐·杜甫《房兵曹胡馬》詩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唐·孟郊《登科後》詩
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雲睡眼開。
唐·劉禹錫《始聞秋風》詩
長安古道馬遲遲,高柳亂蟬棲。
宋·柳詠《少年游》詞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宋·陸游《十五月四日風雨大作》詩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元·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曲
馬蹄踏水亂明霞,醉袖迎風受落花。
元·劉因《山家》詩
馬嘶落日青山暮雁度西風白草新。
明·王越《與李布政彥碩馮僉憲景陽對飲》詩
四山旗似晴霞卷,萬馬蹄如驟雨來。
馬的成語:
1【一馬當先】作戰或做事時,不畏艱難,勇敢地走在他人前面。
2.【千軍萬馬】形容士兵眾多,聲勢壯大。
3.【天馬行空】喻才思豪放飄逸。
4.【心猿意馬】形容心思意念飄浮不定。
5.【犬馬之勞】謙稱自己微薄的服務像犬馬一般微不足道。
6.【汗馬功勞】喻為征戰奔走的功勞。
7.【老馬識途】喻經驗豐富的人。
8.【兵荒馬亂】形容戰亂破壞之嚴重,秩序之紊亂。
9.【走馬看花】大略觀看事務外象,無暇細究其底蘊。
10.【車水馬龍】形容繁華熱鬧。
11.【招兵買馬】徵招士兵,購買馬匹;指集結武力,預謀作戰。
12【金戈鐵馬】表示軍隊裝備很好,作戰力非常強;或喻戰爭。
13【青梅竹馬】指幼時游戲的伴侶。
14【指鹿為馬】形容歪曲事實顛倒是非。
15【秣馬厲兵】磨快武器,喂飽戰馬,准備戰斗;也泛指事前積極的准備。
16【馬耳東風】形容一個人對別人所說的話漠不關心,聽過就忘。
17【馬到成功】用以祝賀人成功迅速而容易。
18【馬革里屍】形容軍人英勇地戰死在沙場上。
19【馬首是瞻】指完全聽從領導人的指揮來行動。
20【馬齒徒長】只喻只是年齡徒然加大,但沒有大作為。
21【塞翁失馬】(1)比喻人因禍得福。(2)形容禍福無常,不能遽下定論。
22【駟馬難追】話一說出口,難以收回。用以警告人言語謹慎,要信守諾言。
23【龍馬精神】形容精神健旺、充沛。
24【聲色犬馬】形容生活非常糜爛。
25【懸崖勒馬】喻到了危險的邊緣,及時醒悟回頭。
26.馬叫人歡
27千軍萬馬
28馬不停蹄
29萬馬奔騰
30快馬加鞭
周穆王八駿 《拾遺記》:
一名 絕地,足不踐土。二名 翻羽,行越飛禽。三名 奔宵,野行萬里。四名 越影,逐日而行。五名 逾輝,毛色炳耀。六名 超光,一形十影。七名 騰霧,乘雲而奔。八名 挾翼,身有肉翅。
一馬不跨雙鞍。 人有錯手,馬有失蹄
人奔家鄉馬奔草。 人怕理,馬怕鞭,蚊早怕火煙。
人要煉,馬要騎。 人是衣裳馬是鞍。
小馬兒乍行嫌路窄。 千里騾馬一處牛。
馬上不知馬下苦,飽漢不知餓漢飢。 馬上摔死英雄漢,河中淹死會水人。
馬不打不奔,不人激不發。 馬至灘,不加鞭。
馬行十步九回頭。 馬屁拍在馬腿上。
馬看牙板,樹看年輪。 馬群賓士靠頭馬。
見鞍思馬,睹物思人。 牛頭不對馬嘴。(驢唇不對馬嘴) 心急馬行遲。
關於馬的歇後語
馬鞍套在驢背上——對不上號。 馬背上打電話——奇聞。
馬背上釘掌——離題太遠。 馬槽里伸出個驢頭——多一張嘴。 。
馬兒護虎兒——沒那回事。 馬兒伸腿——出題。
馬過竹橋——難拐彎。 馬韁繩栓羊頭——路子不對。
馬嚼子戴一牛嘴上——胡來。 馬駒子拉車——上了套。
馬籠頭給牛戴——生搬硬套。 馬屁股上的蒼蠅——瞎嗡嗡。
馬散寵頭——自由自在。 馬上耍雜技——藝高。
馬尾巴拴豆腐——提不起來。 馬尾巴綳琵琶——不值不談。
馬戲團的猴子——隨人耍。 馬戲團的小丑——走過場。
馬長犄角騾下駒——怪事一樁。 車馬炮臨門——硬將軍。
好馬遭鞭打——忍辱負重。 駿馬馱銀鞍——兩相配。
騎馬不帶鞭子——拍馬屁。 騎馬吃豆包——撒了餡兒。
偷馬賊掛佛珠——假正經。 轅馬拉套——不受重用。
千里馬拉犁耙——大材小用。 船上跑馬——走投無路。
火燒紙馬店——遲早要歸天。 捨得買馬捨不得置鞍——大處不算小處算。
矮子騎大馬——上下為難。 冰凌上跑馬——站不住腳。
木排上跑馬——蹩腳。 瘸腳驢跟馬跑——趕不上。
小娃騎木馬——願上不願下。 半天雲中跑馬——露了馬腳。
到了懸崖不勒馬——死路一條。 扛著口袋牽牽著馬——有福不會享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人在衣裳馬在鞍;風馬牛不相及
2. 四年級語文小報資料
英文名horse
哺乳綱奇蹄目馬科馬屬草食性家畜。馬在古代曾是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和軍事等活動的主要動力。隨著動力機械的發明和廣泛應用,馬的役用價值在一些工業發達國家明顯下降,田間作業幾乎都為拖拉機所取代,馬匹主要用於馬術運動和生產乳肉,飼養量大為減少。但在有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馬仍以役用為主,並是役力的重要來源。
起源和馴化 馬屬動物起源於600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初期 ,其最原始祖先為原蹄獸 ,體格矮小,四肢均有 5 趾,中趾較發達。生活在5800萬年前第三紀始新世初期的始新馬 (圖1 ),或稱始祖馬,體高約40厘米。前肢低,有4 趾;後肢高,有3趾。牙齒簡單,適於熱帶森林生活。進入中新世以後,乾燥草原代替了濕潤灌木林,馬屬動物的機能和結構隨之發生明顯變化:體格增大,四肢變長,成為單趾 (圖2);牙齒變硬且趨復雜。經過漸新馬、中新馬和上新馬等進化階段的演化,到第四紀更新世才呈現為單蹄的揚首高軀大馬。
家馬是由野馬馴化而來。中國是最早開始馴化馬匹的國家之一,從黃河下游的山東以及江蘇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及仰韶文化時期遺址的遺物中,都證明距今6000年左右時幾個野馬變種已被馴化為家畜。馬的馴化晚於狗和牛。
生物學特性 不同品種的馬體格大小相差懸殊。重型品種體重達1200千克,體高200厘米;小型品種體重不到200千克,體高僅95厘米,所謂袖珍矮馬僅高60厘米。頭面平直而偏長,耳短。四肢長,骨骼堅實,肌腱和韌帶發育良好,附有掌枕遺跡的附蟬 (俗稱夜眼) ,蹄質堅硬,能在堅硬地面上迅速賓士。毛色復雜,以騮、栗、青和黑色居多;被毛春、秋季各脫換一次。汗腺發達,有利於調節體溫,不畏嚴寒酷暑,容易適應新環境。胸廓深廣,心肺發達,適於奔跑和強烈勞動。食道狹窄,單胃,大腸特別是盲腸異常發達,有助於消化吸收粗飼料。無膽囊,膽管發達。牙齒咀嚼力強,切齒與臼齒之間的空隙稱為受銜部,裝勒時放銜體,以便駕御。根據牙齒的數量、形狀及其磨損程度可判定年齡 (圖3),聽覺和嗅覺敏銳。兩眼距離大,視野重疊部分僅有30%,因而對距離判斷力差;同時眼的焦距調節力弱,對 500米以外的物體只能形成模糊圖像,而對近距離物體則能很好地辨別其形狀和顏色。頭頸靈活,兩眼可視面達330°~360°。眼底視網膜外層有一層照膜,感光力強,在夜間也能看到周圍的物體。馬易於調教。通過聽、嗅和視等感覺器官,能形成牢固的記憶。平均壽命30~35歲,最長可達60餘歲。使役年齡為3~15歲,有的可達20歲。
類型 全世界馬的品種約有200多個,中國有 30 多個 。主要可分為小型地方品種、乘用型、快步型、重挽型、挽乘兼用型。飼養管理方式主要有群牧管理、舍飼管理和幼駒培養及調教。
馬 mǎ <名>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馬眼、馬鬃、馬尾之形。「馬」是漢字的一個部首。本義:家畜名)
單蹄食草大型哺乳動物 [horse]。史前即為人類所馴化,用作馱畜、挽畜和乘騎;它和其他現存的馬屬和馬科動物的區別是尾毛和鬃毛長,後腿飛節內下方有一塊胼胝,還有一些非固定特徵(如體型較大,蹄子較大,頸稍呈弓形,頭小,耳短)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韓愈《馬說》
又如:馬伯樂(相馬的人);馬首(屬馬的人);馬牌子(官府養馬的夫役,他們身上都掛有腰牌作憑證);馬曹(官署名。專門管馬);馬圈(養馬的地方);馬祭(祭祀馬神);馬絆(系馬用的繩子);馬褐(馬的護衣);馬禍(馬的異象。古代以為災變之兆);馬圖(傳說中龍馬背負出水的圖)
「碼」的古字。古代用 以計算的籌碼。近世也用以計數 [code]
為勝者立馬。——《禮記·投壺》
又如:馬子(籌碼)
姓
關於馬的詞彙:
兒馬,公馬
騍,母馬
駒,小馬
騸,去勢喪失生育能力的馬
驃,黃色的馬
騮,黑鬃黑尾的紅色馬
駰,淺黑帶白色的馬
驊,棗紅色的馬
驪,黑色的馬
騧,黑嘴的黃色馬
騏,青黑色的馬
騅,黑色白蹄的馬
驄,青白相間,類似蘭色的馬
龍,純白色的馬
駑,跑不快的馬,劣馬
關於馬的文化:
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七位。 中國人有姓馬的。馬姓是常見的姓氏之一。除了漢族以外,其他少數民族也有不少姓馬的。馬姓是回族的大姓之一。雲南回族幾乎清一色地姓馬。
昭陵六駿:(古代君王的馬)
昭陵六駿是指陝西禮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壇東西兩側的六塊駿馬青石浮雕石刻。每塊石刻寬約2米、高約1.7米。六駿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後騎過的戰馬,分別名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為紀念這六匹戰馬,李世民令工藝家閻立德和畫家閻立本(閻立德之弟),用浮雕描繪六匹戰馬列置於陵前。
「昭陵六駿」造型優美,雕刻線條流暢,刀工精細、圓潤,是珍貴的古代石刻藝術珍品。六駿中的「颯露紫」、「拳毛騧」1914年被打碎裝箱盜運到美國,現藏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餘四塊也曾被打碎裝箱,盜運時被截獲,現陳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館。
這組石刻分別表現了唐太宗在開國重大戰役中的所乘戰馬的英姿。
拳毛騧:黃皮黑嘴,身布連環旋毛。平劉黑闥時所乘,身中九箭。李世民贊曰:「月精按轡,天馬行空,弧矢載戢,氛埃廓清。」
什伐赤:虎牢關大戰逐個擊破王世充、竇建德時所乘,臀中五箭。
白蹄烏:平薛仁臬時所乘,無箭傷。李世民贊曰:「倚天長劍,追風駿足,聳轡平隴,回鞍定蜀。」
特勒驃:白里沁黃,平宋金剛時所乘,無箭傷。
青騅:平竇建德時所乘,四蹄騰空,身中五箭,其中前體一箭,後體四箭。
颯露紫:征洛都王世充時所乘,前胸中箭,丘行恭與李世民換騎,並為颯露紫拔箭。李世民贊曰:「紫燕超躍,骨騰神駿,氣詟三川,威凌八陣。」浮雕里附一人,仿丘行恭拔箭。
【ma】
馬
gee;horse;horseflesh;neddy;steed;equine;
馬
(1)
馬
mǎ
(2)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馬眼、馬鬃、馬尾之形。「馬」是漢字的一個部首。本義:家畜名)
(3)
單蹄食草大型哺乳動物 [horse]。史前即為人類所馴化,用作馱畜、挽畜和乘騎;它和其他現存的馬屬和馬科動物的區別是尾毛和鬃毛長,後腿飛節內下方有一塊胼胝,還有一些非固定特徵(如體型較大,蹄子較大,頸稍呈弓形,頭小,耳短)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韓愈《馬說》
(4)
又如:馬伯樂(相馬的人);馬首(屬馬的人);馬牌子(官府養馬的夫役,他們身上都掛有腰牌作憑證);馬曹(官署名。專門管馬);馬圈(養馬的地方);馬祭(祭祀馬神);馬絆(系馬用的繩子);馬褐(馬的護衣);馬禍(馬的異象。古代以為災變之兆);馬圖(傳說中龍馬背負出水的圖)
(5)
「碼」的古字。古代用 以計算的籌碼。近世也用以計數 [code]
為勝者立馬。――《禮記·投壺》
(6)
又如:馬子(籌碼)
(7)
姓
馬
(1)
馬
mǎ
(2)
[方]∶發怒時把臉拉長像馬臉 [draw face]。如:馬起面孔叫他們出去
(3)
駕著馬 [take horse;control a horse]
裘馬過世家。――《聊齋志異·促織》
(4)
又如:裘馬揚揚
馬
(1)
馬
mǎ
(2)
大的[big]。如:馬道(大路);馬包(被包。中間開口、兩旁可以塞進東西的長布袋);馬船(大型官船);馬溜子船(航行速度較快的大船)
馬鞍
mǎ ān
[saddle] 一種用包著皮革的木框做成的座位,內塞軟物,形狀做成適合騎者臀部,前後均凸起
馬鞍形
mǎ ānxíng
[the shape of a saddle――a falling-off between two peak periods] 馬鞍子的形狀――用來形容或比喻兩頭高起、中間低落的事物
馬幫
mǎbāng
[caravan;train of horses carrying goods] 馱運貨物的馬隊
馬鞭
mǎbiān
[horsewhip] 趕馬用的鞭子,多用皮條編成
馬弁
mǎbiàn
[bodyguard of an officer] 舊時軍官的護兵
馬表
mǎbiǎo
[stopwatch] 跑表,秒錶,最初用於賽馬計時
馬鱉
mǎbiē
[leech] 水蛭
馬兵
mǎbīng
[cavalry man] 騎兵
馬泊六
mǎbóliù
[procurer] 男女關系的牽線人
閑常也會做牽頭、做馬泊六,也會針灸看病。――《金瓶梅詞話》
馬不停蹄
mǎbùtíngtí
[continuous;hurried journey without a stop] 奔波忙碌,不得休息。比喻時刻不停頓地前進
馬步
mǎbù
[pas de cheval] 像馬步似的芭蕾舞步
馬車
mǎchē
(1)
[cab;chariot;horse-drawn carriage;buggy]∶馬拉的車
用馬車拉煙草
(2)
[cart]
(3)
重型雙輪車,沒有彈簧,用於普通農業作業和運輸貨物
(4)
任何用馬拉的輕載雙輪車
馬齒莧
mǎchǐxiàn
[purslane] 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有倒卵形多汁液的肥葉,遍生於東西兩半球,在某些地區是一種討厭的野草,可當蔬菜和涼拌菜食用
馬褡子
mǎdāzi
[large rectangular bag hung on a horse] 褡在馬身上的大型褡褳
馬達
mǎdá
[motor] 機械動力源,如汽油發動機、電動機
馬大哈
mǎdàhā
(1)
[careless;heedless]∶粗心大意
(2)
[scatterbrain;careless and forgetful person]∶輕浮而粗心大意的人
馬刀
mǎdāo
[sabre;saber] 騎兵作戰用的略彎的長刀
馬到成功
mǎdào-chénggōng
[begin successfully;win instant success;gain an immediate victory] 戰馬一到,立即成功。比喻成功容易而且迅速
馬德里
mǎdélǐ
[Madrid] 西班牙首都。為歐洲地勢最高的都城,人口315萬
馬燈
mǎdēng
[baron lantern;hurricane lamp] 一種手提式的煤油燈,能防風擋雨,夜行時可掛在馬身上
馬店
mǎdiàn
[inn specially opened to receive members of a caravan] 供馬幫客人住宿的客店
馬隊
mǎì
(1)
[a train of horses carrying goods]∶成隊的馬,多用於運輸貨物
(2)
[caravan]∶商隊;一隊馱畜
(3)
[cavalry]∶騎兵的隊伍
馬販子
mǎfànzi
[horse dealer;nagsman] 馬匹兜售員,馬匹拍賣員,馬匹推銷員,(特別是在馬匹拍賣場上)被雇來騎馬和展覽馬的人
馬房
mǎfáng
[livery stable;stable;shed for horses] 供出租存放馬車和馬的馬廄並有設備提供使用
馬蜂
mǎfēng
[hornet] 大黃蜂,胡蜂科任何比較大的社會性黃蜂,是強有力善飛翔的昆蟲,具有有力的螫針,通常用浸軟的似紙漿般的木漿造巢,食取動物性或植物性食物
馬蜂窩
mǎfēngwō
[hornet's nest] 馬蜂的巢穴。比喻令人不好對付的人和集體
他這一說可捅了馬蜂窩了
馬夫
mǎfū
(1)
[horsekeeper;groom;buggy driver]∶喂養馬的人
(2)
[mafoo]∶中國舊稱養馬的孩子或馬童
馬革裹屍
mǎgé-guǒshī
[be wrapped in a horse's hide;death under shield;die on the battlefield] 用馬皮包裹屍體,指軍人戰死沙場
馬褂
mǎguà
[mandarin jacket worn over a gown] 舊時男子穿在長袍外面的對襟的短褂。以黑色為最普通。原來是滿族人騎馬時所穿的衣服
馬號
mǎhào
[parking area for horses] 養馬的處所
馬號
mǎhào
[cavalry signal;bugle] 騎兵用的較細長的軍號
馬赫
mǎhè
[Mach] 飛機、火箭等在空氣中移動的速度與音速的比。由奧地利物理學家馬赫(Ernst Mach)得名
馬赫數
mǎhèshù
[Mach number] 表示物體運動速度對周圍空氣中的音速之比的數
馬後炮
mǎhòupào
[belated effort] 象棋術語,借喻過時的舉動
檢討有屁用,田已經耕過了,哪個要他放馬後炮
3. 「馬」字的起源
演變圖片:
馬的古字形像一頭身足尾俱全的馬的側面形象,本義就是指這種動物。後又假借為大。馬也用作姓氏。
馬是重要意符。用「馬」做意符的字主要有兩類:一類與馬的名稱和馬的性狀有關,如:駿、駒、驥;古時的車靠馬牽引,因此許多表示駕車、驅車的字都從「馬」,如:馭、馳、駛。
4. 關於馬的資料
英文名horse
哺乳綱奇蹄目馬科馬屬草食性家畜。馬在古代曾是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和軍事等活動的主要動力。隨著動力機械的發明和廣泛應用,馬的役用價值在一些工業發達國家明顯下降,田間作業幾乎都為拖拉機所取代,馬匹主要用於馬術運動和生產乳肉,飼養量大為減少。但在有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馬仍以役用為主,並是役力的重要來源。
起源和馴化 馬屬動物起源於600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初期 ,其最原始祖先為原蹄獸 ,體格矮小,四肢均有 5 趾,中趾較發達。生活在5800萬年前第三紀始新世初期的始新馬 (圖1 ),或稱始祖馬,體高約40厘米。前肢低,有4 趾;後肢高,有3趾。牙齒簡單,適於熱帶森林生活。進入中新世以後,乾燥草原代替了濕潤灌木林,馬屬動物的機能和結構隨之發生明顯變化:體格增大,四肢變長,成為單趾 (圖2);牙齒變硬且趨復雜。經過漸新馬、中新馬和上新馬等進化階段的演化,到第四紀更新世才呈現為單蹄的揚首高軀大馬。
家馬是由野馬馴化而來。中國是最早開始馴化馬匹的國家之一,從黃河下游的山東以及江蘇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及仰韶文化時期遺址的遺物中,都證明距今6000年左右時幾個野馬變種已被馴化為家畜。馬的馴化晚於狗和牛。
生物學特性 不同品種的馬體格大小相差懸殊。重型品種體重達1200千克,體高200厘米;小型品種體重不到200千克,體高僅95厘米,所謂袖珍矮馬僅高60厘米。頭面平直而偏長,耳短。四肢長,骨骼堅實,肌腱和韌帶發育良好,附有掌枕遺跡的附蟬 (俗稱夜眼) ,蹄質堅硬,能在堅硬地面上迅速賓士。毛色復雜,以騮、栗、青和黑色居多;被毛春、秋季各脫換一次。汗腺發達,有利於調節體溫,不畏嚴寒酷暑,容易適應新環境。胸廓深廣,心肺發達,適於奔跑和強烈勞動。食道狹窄,單胃,大腸特別是盲腸異常發達,有助於消化吸收粗飼料。無膽囊,膽管發達。牙齒咀嚼力強,切齒與臼齒之間的空隙稱為受銜部,裝勒時放銜體,以便駕御。根據牙齒的數量、形狀及其磨損程度可判定年齡 (圖3),聽覺和嗅覺敏銳。兩眼距離大,視野重疊部分僅有30%,因而對距離判斷力差;同時眼的焦距調節力弱,對 500米以外的物體只能形成模糊圖像,而對近距離物體則能很好地辨別其形狀和顏色。頭頸靈活,兩眼可視面達330°~360°。眼底視網膜外層有一層照膜,感光力強,在夜間也能看到周圍的物體。馬易於調教。通過聽、嗅和視等感覺器官,能形成牢固的記憶。平均壽命30~35歲,最長可達60餘歲。使役年齡為3~15歲,有的可達20歲。
類型 全世界馬的品種約有200多個,中國有 30 多個 。主要可分為小型地方品種、乘用型、快步型、重挽型、挽乘兼用型。飼養管理方式主要有群牧管理、舍飼管理和幼駒培養及調教。
馬 mǎ <名>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馬眼、馬鬃、馬尾之形。「馬」是漢字的一個部首。本義:家畜名)
單蹄食草大型哺乳動物 [horse]。史前即為人類所馴化,用作馱畜、挽畜和乘騎;它和其他現存的馬屬和馬科動物的區別是尾毛和鬃毛長,後腿飛節內下方有一塊胼胝,還有一些非固定特徵(如體型較大,蹄子較大,頸稍呈弓形,頭小,耳短)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韓愈《馬說》
又如:馬伯樂(相馬的人);馬首(屬馬的人);馬牌子(官府養馬的夫役,他們身上都掛有腰牌作憑證);馬曹(官署名。專門管馬);馬圈(養馬的地方);馬祭(祭祀馬神);馬絆(系馬用的繩子);馬褐(馬的護衣);馬禍(馬的異象。古代以為災變之兆);馬圖(傳說中龍馬背負出水的圖)
「碼」的古字。古代用 以計算的籌碼。近世也用以計數 [code]
為勝者立馬。——《禮記·投壺》
又如:馬子(籌碼)
姓
關於馬的詞彙:
兒馬,公馬
騍,母馬
駒,小馬
騸,去勢喪失生育能力的馬
驃,黃色的馬
騮,黑鬃黑尾的紅色馬
駰,淺黑帶白色的馬
驊,棗紅色的馬
驪,黑色的馬
騧,黑嘴的黃色馬
騏,青黑色的馬
騅,黑色白蹄的馬
驄,青白相間,類似蘭色的馬
龍,純白色的馬
駑,跑不快的馬,劣馬
關於馬的文化:
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七位。 中國人有姓馬的。馬姓是常見的姓氏之一。除了漢族以外,其他少數民族也有不少姓馬的。馬姓是回族的大姓之一。雲南回族幾乎清一色地姓馬。
昭陵六駿:(古代君王的馬)
昭陵六駿是指陝西禮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壇東西兩側的六塊駿馬青石浮雕石刻。每塊石刻寬約2米、高約1.7米。六駿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後騎過的戰馬,分別名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為紀念這六匹戰馬,李世民令工藝家閻立德和畫家閻立本(閻立德之弟),用浮雕描繪六匹戰馬列置於陵前。
「昭陵六駿」造型優美,雕刻線條流暢,刀工精細、圓潤,是珍貴的古代石刻藝術珍品。六駿中的「颯露紫」、「拳毛騧」1914年被打碎裝箱盜運到美國,現藏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餘四塊也曾被打碎裝箱,盜運時被截獲,現陳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館。
這組石刻分別表現了唐太宗在開國重大戰役中的所乘戰馬的英姿。
拳毛騧:黃皮黑嘴,身布連環旋毛。平劉黑闥時所乘,身中九箭。李世民贊曰:「月精按轡,天馬行空,弧矢載戢,氛埃廓清。」
什伐赤:虎牢關大戰逐個擊破王世充、竇建德時所乘,臀中五箭。
白蹄烏:平薛仁臬時所乘,無箭傷。李世民贊曰:「倚天長劍,追風駿足,聳轡平隴,回鞍定蜀。」
特勒驃:白里沁黃,平宋金剛時所乘,無箭傷。
青騅:平竇建德時所乘,四蹄騰空,身中五箭,其中前體一箭,後體四箭。
颯露紫:征洛都王世充時所乘,前胸中箭,丘行恭與李世民換騎,並為颯露紫拔箭。李世民贊曰:「紫燕超躍,骨騰神駿,氣詟三川,威凌八陣。」浮雕里附一人,仿丘行恭拔箭。
【ma】
馬
gee;horse;horseflesh;neddy;steed;equine;
馬
(1)
馬
mǎ
(2)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馬眼、馬鬃、馬尾之形。「馬」是漢字的一個部首。本義:家畜名)
(3)
單蹄食草大型哺乳動物 [horse]。史前即為人類所馴化,用作馱畜、挽畜和乘騎;它和其他現存的馬屬和馬科動物的區別是尾毛和鬃毛長,後腿飛節內下方有一塊胼胝,還有一些非固定特徵(如體型較大,蹄子較大,頸稍呈弓形,頭小,耳短)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韓愈《馬說》
(4)
又如:馬伯樂(相馬的人);馬首(屬馬的人);馬牌子(官府養馬的夫役,他們身上都掛有腰牌作憑證);馬曹(官署名。專門管馬);馬圈(養馬的地方);馬祭(祭祀馬神);馬絆(系馬用的繩子);馬褐(馬的護衣);馬禍(馬的異象。古代以為災變之兆);馬圖(傳說中龍馬背負出水的圖)
(5)
「碼」的古字。古代用 以計算的籌碼。近世也用以計數 [code]
為勝者立馬。――《禮記·投壺》
(6)
又如:馬子(籌碼)
(7)
姓
馬
(1)
馬
mǎ
(2)
[方]∶發怒時把臉拉長像馬臉 [draw face]。如:馬起面孔叫他們出去
(3)
駕著馬 [take horse;control a horse]
裘馬過世家。――《聊齋志異·促織》
(4)
又如:裘馬揚揚
馬
(1)
馬
mǎ
(2)
大的[big]。如:馬道(大路);馬包(被包。中間開口、兩旁可以塞進東西的長布袋);馬船(大型官船);馬溜子船(航行速度較快的大船)
馬鞍
mǎ ān
[saddle] 一種用包著皮革的木框做成的座位,內塞軟物,形狀做成適合騎者臀部,前後均凸起
馬鞍形
mǎ ānxíng
[the shape of a saddle――a falling-off between two peak periods] 馬鞍子的形狀――用來形容或比喻兩頭高起、中間低落的事物
馬幫
mǎbāng
[caravan;train of horses carrying goods] 馱運貨物的馬隊
馬鞭
mǎbiān
[horsewhip] 趕馬用的鞭子,多用皮條編成
馬弁
mǎbiàn
[bodyguard of an officer] 舊時軍官的護兵
馬表
mǎbiǎo
[stopwatch] 跑表,秒錶,最初用於賽馬計時
馬鱉
mǎbiē
[leech] 水蛭
馬兵
mǎbīng
[cavalry man] 騎兵
馬泊六
mǎbóliù
[procurer] 男女關系的牽線人
閑常也會做牽頭、做馬泊六,也會針灸看病。――《金瓶梅詞話》
馬不停蹄
mǎbùtíngtí
[continuous;hurried journey without a stop] 奔波忙碌,不得休息。比喻時刻不停頓地前進
馬步
mǎbù
[pas de cheval] 像馬步似的芭蕾舞步
馬車
mǎchē
(1)
[cab;chariot;horse-drawn carriage;buggy]∶馬拉的車
用馬車拉煙草
(2)
[cart]
(3)
重型雙輪車,沒有彈簧,用於普通農業作業和運輸貨物
(4)
任何用馬拉的輕載雙輪車
馬齒莧
mǎchǐxiàn
[purslane] 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有倒卵形多汁液的肥葉,遍生於東西兩半球,在某些地區是一種討厭的野草,可當蔬菜和涼拌菜食用
馬褡子
mǎdāzi
[large rectangular bag hung on a horse] 褡在馬身上的大型褡褳
馬達
mǎdá
[motor] 機械動力源,如汽油發動機、電動機
馬大哈
mǎdàhā
(1)
[careless;heedless]∶粗心大意
(2)
[scatterbrain;careless and forgetful person]∶輕浮而粗心大意的人
馬刀
mǎdāo
[sabre;saber] 騎兵作戰用的略彎的長刀
馬到成功
mǎdào-chénggōng
[begin successfully;win instant success;gain an immediate victory] 戰馬一到,立即成功。比喻成功容易而且迅速
馬德里
mǎdélǐ
[Madrid] 西班牙首都。為歐洲地勢最高的都城,人口315萬
馬燈
mǎdēng
[baron lantern;hurricane lamp] 一種手提式的煤油燈,能防風擋雨,夜行時可掛在馬身上
馬店
mǎdiàn
[inn specially opened to receive members of a caravan] 供馬幫客人住宿的客店
馬隊
mǎì
(1)
[a train of horses carrying goods]∶成隊的馬,多用於運輸貨物
(2)
[caravan]∶商隊;一隊馱畜
(3)
[cavalry]∶騎兵的隊伍
馬販子
mǎfànzi
[horse dealer;nagsman] 馬匹兜售員,馬匹拍賣員,馬匹推銷員,(特別是在馬匹拍賣場上)被雇來騎馬和展覽馬的人
馬房
mǎfáng
[livery stable;stable;shed for horses] 供出租存放馬車和馬的馬廄並有設備提供使用
馬蜂
mǎfēng
[hornet] 大黃蜂,胡蜂科任何比較大的社會性黃蜂,是強有力善飛翔的昆蟲,具有有力的螫針,通常用浸軟的似紙漿般的木漿造巢,食取動物性或植物性食物
馬蜂窩
mǎfēngwō
[hornet's nest] 馬蜂的巢穴。比喻令人不好對付的人和集體
他這一說可捅了馬蜂窩了
馬夫
mǎfū
(1)
[horsekeeper;groom;buggy driver]∶喂養馬的人
(2)
[mafoo]∶中國舊稱養馬的孩子或馬童
馬革裹屍
mǎgé-guǒshī
[be wrapped in a horse's hide;death under shield;die on the battlefield] 用馬皮包裹屍體,指軍人戰死沙場
馬褂
mǎguà
[mandarin jacket worn over a gown] 舊時男子穿在長袍外面的對襟的短褂。以黑色為最普通。原來是滿族人騎馬時所穿的衣服
馬號
mǎhào
[parking area for horses] 養馬的處所
馬號
mǎhào
[cavalry signal;bugle] 騎兵用的較細長的軍號
馬赫
mǎhè
[Mach] 飛機、火箭等在空氣中移動的速度與音速的比。由奧地利物理學家馬赫(Ernst Mach)得名
馬赫數
mǎhèshù
[Mach number] 表示物體運動速度對周圍空氣中的音速之比的數
馬後炮
mǎhòupào
[belated effort] 象棋術語,借喻過時的舉動
檢討有屁用,田已經耕過了,哪個要他放馬後炮
馬虎
mǎhu
[careless;negligent;skimping;sloppy] 漫不經心;不介意;疏忽;輕率
這人太馬虎
馬甲
mǎjiǎ
(1)
[armor on horse]∶馬身披的鎧甲
(2)
[vest] [方]∶背心
馬架
mǎjià
(1)
[方]
(2)
[small shed;shack]∶小窩棚
(3)
[tripod]∶用來背東西的三角形的木架。也叫「馬架子」
馬韁繩
mǎjiāngshéng
[twitch] 扎住馬上唇的一圈繩索或皮帶、附帶交織而成的手柄,作為控制裝置
馬嚼鐵
mǎjiáotiě
[curb bit] 一種有分叉的硬馬嚼子,通過分叉可對馬頜施加力量起杠桿作用
馬嚼子
mǎjiáozi
[bar bit] 馬籠頭套在馬口內的部件,其銜鐵是一根堅固的金屬棍,有時包著橡皮
馬腳
mǎjiǎo
[cloven hoof;sth.that gives the game away] 比喻破綻或隱私
露出馬腳
馬廄
mǎjiù
[stable;shed for horses] 養馬的房舍
可養20匹馬的馬廄
馬駒
mǎjū
[foal] 馬的幼畜,尤指一歲以下的小馬
馬具
mǎjù
[harness] 在馬身上配備的器具、物品,如馬鞍子、馬蹬等,供騎馬用
馬可·波羅
mǎkěbōluó
[Marco Polo] (1254―1324)義大利人,曾於1275年來中國,在元朝任職17年。著有《馬可波羅行記》,介紹他在東方的見聞
馬克思
mǎkèsī
[Karl Marx] (1818.5.5―1883.3.14) 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和領袖。生於普魯士萊茵省特里爾城的一個律師的家庭里。主要著作有《神聖家族》、《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1848 年至 1850 年法蘭西階級斗爭》、《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政治經濟學批判》、《資本論》、《法蘭西內戰》、《哥達綱領批判》
馬克思列寧主義
mǎkèsī-lièníngzhǔyì
[Marxism-Leninism] 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的統稱。由列寧從馬克思的學說中發展,或被認為是列寧發展的共產主義的理論和實踐
馬克思主義
mǎkèsīzhǔyì
[Marxism] 馬克思、恩格斯和他們的追隨者制訂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原則和政策;尤指由馬克思創立或同馬克思相聯系的一種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包括勞動價值論、辯證唯物主義、經濟決定人類活動和社會制度、階級斗爭是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以及相信隨著資本家階級對工業的日益增大的集中控制和隨之而來的階級對抗的加劇和勞動者的苦難,將導致無產階級以革命奪取政權和無產階級專政
馬口鐵
mǎkǒutiě
[tinplate;galvanized iron sheet;tinned iron sheet;white sheet] 鍍錫的薄鐵片
馬褲
mǎkù
[riding breeches] 專為騎馬方便而設計的一種膝部以下瘦小、以上肥大的褲子
馬快
mǎkuài
[servant] 舊時衙門里偵緝逮捕罪犯的差役
馬拉松
mǎlāsōng
[Marathon race] 42195米超長距離賽跑。比喻時間持續得很久的事
馬力
mǎlì
[horsepower] 功率單位,1馬力等於每秒鍾把75公斤重的物體提高1米所作的功
馬列
mǎ-liè
[Marxism-Leninism] 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簡稱
我看還是毛主席的說法,學馬列主要是學一個立場,一個觀點,一個方法
馬鈴薯
mǎlíngshǔ
(1)
[potato]
(2)
一種直立草本植物,葉為羽狀復葉,花白色、黃色、藍色或紫色,漿果紫色,原產於美洲南部和中部的高原,廣泛栽培(尤在溫帶地區)作蔬菜
(3)
此植物的塊莖。也叫「洋芋」、「土豆兒」、「山葯蛋」等
馬六甲海峽
mǎliùjiǎ hǎixiá
[the Strait of Malacca] 位於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連接安達曼海和南海。長約1000公里,最寬處約40公里,航道最深處25米
馬籠頭,馬勒
mǎlóngtóu,mǎlè
[bridle] 轡,用以御馬和約束馬的馬首挽具,包括絡頭、嚼子(口銜)、韁繩,還有其他附屬物
馬路
mǎlù
[road;avenue;street] 供車馬行走的寬闊平整的道路;公路
馬騾
mǎluó
[mule] 公驢和母馬雜交所生的家畜,力氣較大
馬馬虎虎
mǎmɑ-hūhu
(1)
[caleless;casual]∶不仔細
在科研中不應馬馬虎虎地對待一個哪怕不起眼的數據
你的頂髻做得馬馬虎虎
(2)
[not so bad;so-so]∶還過得去
他的英語馬馬虎虎
馬匹
mǎpǐ
[horses] 馬的總稱
馬屁
mǎpì
[flattery] 為了某種目的或利益而對人諂媚奉承的言行
馬屁精
mǎpìjīng
[subservient;flatterer;flunkey;apple polisher] 阿諛奉迎的人;拍馬者
馬前卒
mǎqiánzú
[pawn] 舊指在車馬前奔走的僕役,現指為人效勞、跑腿、供人差遣的人
馬群
mǎqún
[manada] 指一群同族野馬,包括一匹公馬、幾匹母馬和一些幼駒
馬賽克
mǎsàikè
[mosaic] 可以拼成圖案的小型彩色瓷磚,方形或六角形,也指用這種瓷磚拼成的圖案
馬上
mǎshàng
(1)
[immediately;right off]∶立刻;立即
大家坐好,電影馬上要開映了
我馬上就和你在一起
(2)
[on horseback]∶在馬背上
馬上比武
馬上比武
mǎshàng bǐwǔ
[tournament] 起源於中世紀的一種騎士比武;參加者分成兩隊,穿盔甲,持長矛或劍,一對一地比武,表現武藝和英勇,獲得優勝者由為這次比武選出來的女士發給獎品
馬勺
mǎsháo
[ladle] 木製的大勺,用來盛飯、盛粥
馬市
mǎshì
[horse market] 以金帛或茶、鹽同邊區民族換馬的地方
馬嘶
mǎsī
[neigh] 發出高而拖長的典型屬於馬的嘶鳴聲
馬首
mǎshǒu
(1)
[head of a horse]∶馬頭
(2)
[head of the general's horse as guide]∶指作戰時主將的馬首所向
馬首裂。――明·魏禧《大鐵椎傳》
瞻余馬首。――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馬首是瞻
mǎshǒushìzhān
[take the head of the general's horse as guide] 戰爭中士兵看主將馬頭或進或退,喻指跟隨別人行動,以別人的楷模為榜樣
馬術
mǎshù
[horsemanship] 騎馬的技術
馬術表演
馬蹄
mǎtí
[horse's hoof] 馬的蹄子
馬蹄鐵
mǎtítiě
(1)
[horseshoe]∶馬掌,即釘於馬、驢、騾子蹄下的 U 字形鐵片,以使蹄耐磨且不易受傷
(2)
[horseshoe magnet]∶U 字形磁鐵
馬蹄形
mǎtíxíng
(1)
[U-shaped;shape of a hoof]
(2)
三面構成U字形而一面是直線的形狀
(3)
U字形
馬桶
mǎtǒng
[clossstool;commode;nightstool] 大小便用的有蓋的桶
馬頭琴
mǎtóuqín
[a bowed stringed instrument with a scroll carved like a horse's head] 一種兩弦的弦樂器,有梯形的琴身和用馬頭裝飾的琴柄,為蒙古族人民喜愛的樂器
馬尾松
mǎwěisōng
[masson pine] 亞洲東部的一種材用松樹,是一種有價值的、裝飾用多樹脂木材
馬戲
mǎxì
[circus] 原指人的馬技表演,現指有動物參加的雜技表演,這些動物都經過專門訓練
馬歇爾計劃
mǎxiē ěr jìhuà
[Marshall plan] 1947年6月5日,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發表所謂美國「援助」歐洲復興的演說。後來美國政府據以制訂的《歐洲復興方案》,就被稱為「馬歇爾計劃」
馬靴
mǎxuē
[riding boots;gambado] 騎馬穿的長筒靴子,泛指長筒靴子
馬衣
mǎyī
(1)
[cover for a horse;horsecloth]∶遮蓋或裝飾馬匹的布
(2)
[capa prieto]∶裝飾性的馬衣
馬扎
mǎzhá
[campstool] 一種可折疊的小型坐具,腿交叉作為支架,上面綳皮條、繩等。攜帶方便
馬掌
mǎzhǎng
[horseshoe] 馬蹄下邊的角質皮層;馬掌上釘的馬蹄鐵
馬
(馬)
mǎ ㄇㄚˇ
(1)
哺乳動物,頸上有鬃,尾生長毛,四肢強健,善跑,供人騎或拉東西:~匹。駿~。~到成功。~首是瞻(喻跟隨別人行動)。
(2)
大:~蜂。~勺。
(3)
姓。
鄭碼:XA,U:9A6C,GBK:C2ED
筆畫數:3,部首:馬,筆順編號:551
gee;horse;horseflesh;neddy;steed;equine
山東章丘龍山鎮城子崖的考古發現證明,自父系氏族公社時期限,人們就開始馴化馬。許多古籍中有「相土作馬乘馬」的記載,作乘馬就是用四匹馬駕車,作為運載的工具。
化夏自古有祭馬的民間風俗。春祭馬祖,夏祭先牧,秋祭馬社,冬祭馬步。馬祖是天駟,是馬在天上的星宿;先牧是開始教人牧馬的神靈;馬社是馬廄中的土地神;而馬步為馬災害的神靈。漢族民間信仰馬王爺,農家於農歷六月二十三日祭祀,祭品為全羊一隻。
蒙古族有馬奶節和賽馬節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八月末舉行,為期一天。這天,牧民們穿上節日服裝,分別騎著馬並帶著馬奶酒,趕到指定地點,然後准備節日食品。太陽升起時開始賽馬,參賽的馬匹為兩歲小馬。比賽結束後,人們分別入席,在馬頭琴的伴奏下,縱情歌唱,開懷暢飲,一直到夜色降臨,人們才載著余興紛紛散去。佤族過春節時要喂馬吃糯米飯,並觀察馬在廄中的姿態以占吉凶,以為頭朝東方為幸運年,朝向西方是不吉利的兆頭。
在湖北,傳說新娘出嫁時,本家歷代亡靈都會跟從前往,途中可能會撞著各種煞神附身,會給男家帶來不利。所以,迎親的這一天,男方會請方士一人,在門外設一香案祭告天地和車馬神,並殺雞以驅鬼。祭畢,抓米撒在新娘的彩轎上,表示打掉煞神。新郎也同時向花轎四周行禮,禮畢方可入內。
在東北地區,有漢、滿族踏馬杌的婚俗,新娘下車後,足踏馬杌,腳不沾地,以避邪祟之擾。貴州苗族有「背馬刀提親」的婚俗。青年男女相愛,經男女雙方家中議婚三次之後,就要背馬刀前往正式提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