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新能源汽車有哪些品牌
一、特斯拉:特斯拉(Tesla)汽車公司成立於2003年,只製造純電動車,總部設在了美國加州的矽谷地帶,特斯拉Tesla汽車集獨特的造型、高效的加速、良好的操控性能與先進的技術為一身,從而使其成為公路上最快且最為節省燃料的車子。
二、比亞迪:2003年,比亞迪正式收購西安秦川汽車有限責任公司(現「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進入汽車製造與銷售領域,開始民族自主品牌汽車的發展征程。發展至今,比亞迪產業格局日漸完善並已迅速成長為中國最具創新的新銳新能源汽車品牌。
三、吉利汽車: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生產經營為主要產業的大型民營企業集團,始建於1986年,經過十八年的建設和發展,現如今吉利汽車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旗下的純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得到了市場一致肯定。
四、奇瑞汽車: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97年1月8日,注冊資本41億元。公司跳出傳統汽車能源動力,大力推進研發新能源汽車,旗下S18是目前中國第一款以微型車為平台的電動汽車。據業內人士介紹,該車的單次充電范圍可達120公里,足以滿足日常城市的使用需求。
五、長安汽車:長安汽車以「引領汽車文明、造福人類生活」為使命,致力於為全球消費者提供節能環保、安全時尚、經濟適用的汽車。特別是在新能源領域走在了行業領先水平。2007年,中國第一台氫內燃機在長安成功點火,中國第一輛產業化混合動力轎車傑勛下線。
網路-特斯拉
網路-比亞迪
網路-吉利汽車
網路-奇瑞汽車
網路-長安汽車
『貳』 聚焦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0) 新能源補貼終將成歷史
全球汽車產業面臨深度轉型。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和共享化發展進程加快,中國電動汽車發展也在逐步進行結構調整,汽車市場正出現巨大變化,當下新能源汽車行業正處在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
隨著補貼退坡以及消費者對PHEV接受程度的一些變化,最近三年,既有PHEV車、也有EV車,而且同一個車的尺寸性能差不多相當的情況下,從真實的個人用戶購買這個車的比例來看,PHEV的接受程度要高於EV的接受程度。
目前這個階段即使廠家不賺錢、國家有補貼,因為殘值不高,電池的成本比較高,跟傳統的內燃機車比,在現在這個時間點,純電動汽車是沒有優勢的,即用戶正常狀況下是不會去買新能源車。?能夠改變它的最重要的因素,第一,是電池成本快速下來;第二,是純電動車的殘值要上得來,要讓用戶覺得二手車是有價值的。第三,是單位百公里電耗要下去,對電池需求依賴要降低。
紅點觀察
綜合各方觀點來看,行業內對補貼的心態較為矛盾。一方面有不少企業呼籲取消補貼,讓市場導向加速優勝劣汰。另一方面,補貼退坡過猛也導致大部分企業銷量下滑,叫苦不迭。但新能源補貼時代已經過去是不爭的事實,而誰能在沒有補貼後在國內新能源市場站穩腳跟拔得頭籌,誰就是王者。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叄』 29.9萬的國產特斯拉正式交付,國內新能源汽車的好日子到頭了
這個還得長遠來看,國產特斯拉到底行不行還不知道呢。但是很多國產新能源品牌都越來越好越來越受車主青睞,比如說廣新的Aion系列很有可能會略勝一籌!
『肆』 銷量「入冬」,外資狼來了,為啥還是堅定看好中國新能源車
作者|王慧
最近和一些新能源汽車企業高管交流,普遍的一個感受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形勢很嚴峻。
有多嚴峻?
中汽協發布的新能源車產銷數據顯示,2019年自新能源汽車補貼6月退坡後,7~11月的銷量已經同比「五連降」,尤其是10月、11月,降幅超過4成。
產業鏈上下游體會更深。最近大半年,國金汽車欠薪放假、長江汽車欠薪、海馬汽車賣房、比亞迪降薪、青年汽車申請破產、眾泰汽車欠薪……部分新能源汽車項目和企業,包括一些老牌汽車企業,壞消息不斷。
造車新勢力中,蔚來、小鵬、威馬等幾家明星企業狀況稍好,每月有過千台的銷量,但也面臨輿論質疑,其他企業更是大多沉寂,一些公司甚至已經悄然退場。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能邁過這個坎嗎?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最近與中國電動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聊了聊,在他看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經歷大力度政策推動、快速增長後,進入了深度調整期;造車新勢力經歷「一哄而起」後,進入了大浪淘沙的過程。
「這是替代性新興產業走向成熟必然經歷的過程,也是非常痛苦、甚至十分殘酷的過程。」陳清泰認為,問題的關鍵是我們如何把握機會,經歷這場洗禮,使我國汽車產業實現「鳳凰涅槃」。
既然這么難,為什麼還要搞?
實際上,最開始歐美國家做電動車,比如美國,20世紀發展新能源車,也是困難重重。那個時期,石油巨頭幾乎控制了美國政商兩界,燃油車是當之無愧的主角,電動汽車差點被掃進歷史的廢紙堆。
號稱被美國政客和油企「殺死」的通用電動汽車EV1
最典型的案例比如通用汽車,1990年推出了第一款電動汽車EV1,但在2002年徹底停產,背後除了技術水平不行,一個被普遍認可的原因是美國政客和石油公司的聯合「絞殺」。
我國開始搞新能源汽車的時候,很多人也有這個疑問,汽車工業底子這么好的歐美發達國家都搞不好新能源車,為什麼還要堅持?搞點別的算了。
陳清泰認為,汽車動力技術的轉型原本是技術進步和市場推動的正常過程,不僅中國,全球其他主要國家的政府如今大都一反常態,一而再再而三地使出看得見的手,其中必有更加深刻的考慮。
在他看來,我國將電動汽車提升為國家戰略,其根本動因有三,一是改變能源結構,保障能源安全;二是減少碳排放和大氣污染;三是另闢蹊徑做強汽車工業。
首先是能源安全問題。
到2018年年底,中國汽車170輛/千人,石油對外依存度已超過70%。近年汽車保有量連年增長,而自產石油卻基本維持同一水平。所需增量幾乎全靠進口。
隨著人均GDP的提高,各個國家個人出行機動化需求增長的趨勢十分相似。2018年我國人均GDP已達9900美元,2019年勢必破萬,汽車保有量仍處於增長期。歐美基本穩定在700-800輛/千人,國土面積較小的日本穩定在600輛/千人,韓國約為440輛/千人。
也就是說,隨著人均GDP的提高,我國汽車保有量還有成倍增長的需求,最後至少要穩定在5億輛左右。但如果這個巨大增量的能源全靠石油,無論其來源和安全,還是環境容量,都無法承受。
所以及早向電動車轉型,使大量新增用戶不經燃油車的過渡,直接跨越到電動化出行,這是圓中國人汽車夢的重要選擇。
其次是減少排放和污染問題。
電動汽車自身可以做到「零排放」、綠色出行,是有序替代燃油車,兌現「巴黎協定」承諾的重要措施,這一點已經被諸多國家認可,也是我國打贏「藍天保衛戰」的重要途徑。
有一些人認為,新能源車電網的電力來源,有很大一部分還是火力發電,同樣會造成有害物排放,而且能量轉換還要損耗不少,這和開燃油車排放尾氣有什麼區別?
實際上,相對燃油汽車尾氣排放,新能源車發電的排放污染比較集中,更容易進行控制和集中治理。而且隨著儲能電池技術水平的提升,二次能源損耗的問題,也正在得到逐步解決。
最後是汽車工業的「換道先行」考量。
汽車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是體現國家競爭力的標志性產業,對上下游有極強的經濟帶動價值。
2019年7月航拍的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工程建設已基本完成
外部形勢則是「狼」真的來了。
首先是全球汽車產業大力度、快速向電動車發力。外資品牌大舉進入,角逐中國電動車市場,國內外企業將同台比武。
在上海建廠的特斯拉且不說,幾家主流的跨國汽車集團里,大眾、本田、豐田已經相繼推出了純電動車型,並且某些企業還號稱接下來要推出上百款電動車型,力度前所未見。
更有甚者,資金不足的通用、福特,不惜裁員、賣樓、賣資產,也要籌錢搞新能源車研發、自動化工廠改造。
讓人吃驚的是,一些跨國巨頭「冰釋前嫌」,由競爭對手轉向合作,構建巨無霸的電動車和自動駕駛百萬輛級的基礎平台,大大降低研發和生產成本。
這種路子對於中國新能源車企業來說是沖擊不小。中國新能源車企業不太擅長跨界合作,單兵獨斗很難和集團軍對戰。
其次是外資企業不僅自己花大力氣搞,還開始在國內尋求合作夥伴。如賓士與比亞迪、北汽、和吉利;寶馬與長城;大眾與江淮和上汽;豐田與比亞迪等。
而且,中外企業的合作也已經告別以技術換市場的模式,開啟了聯合新技術開發,建立基礎平台、生態圈,共享產業鏈,以及代工生產等模式。
針對外資品牌兵臨城下的現狀,有媒體認為,「其實國內的新能源車不必緊張,從目前的車型技術和滿足本土消費者需求方面,國產品牌毫不示弱,甚至較外資品牌更優秀。」
但冷靜地看,外資有強大技術儲備和品牌影響力,它的後發實力不容小視,必須有足夠的危機感。
正視挑戰,向汽車強國前進
發展新能源汽車是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經過換道先行的十年,今天我國汽車產業進入了與國際水平差距最小的時期。在陳清泰看來,這一輪調整就是走向汽車強國重要的一個節點,其中的關鍵是要讓優強者脫穎而出。
我國家不是沒有這樣的先例。比如基礎電信行業和智能手機領域的華為、家電領域的格力、移動互聯網領域的騰訊、阿里巴巴等。在技術變軌的過程中,這些產業都經歷過「跟隨-換道先行-大浪淘沙-最後實現產業競爭地位反轉」的發展過程。
5G專利申請量排名,華為第一,中興第三,截至2019年6月15日
中國汽車產業是否能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復制這幾個故事?
從競爭優勢來看,值得期盼。中國已經形成但還不夠鞏固的競爭優勢有四項:儲能電池、車聯網、自動駕駛、共享出行。潛在競爭優勢還包括充電基礎設施、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基礎設施的改造和建設,完整的電動汽車產業鏈等。
但也存在不確定性。陳清泰認為,當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還有三個方面的問題值得關註:
其一,創新和技術的進一步突破仍是關鍵。純電動還有五大痛點,即續航,充電、成本、安全和殘值需要進一步解決;
其二,補貼退坡,資本市場要接盤。替代幾乎完美無缺的燃油車,充分發揮電動化、智能網聯、輔助駕駛等優勢,尚需持續的創新與研發。如果因資金不足停止創新、技術迭代,將全盤皆輸;
其三,電動汽車持續發展必須跨過的坎,就是其性價比超過燃油車。為此需要從提高性能、降低成本、完善使用環境三方協同發力。
如果具體到參與主體,那麼對於身處其中的新能源車企和上下游企業來說:
一要選准目標客戶群,規劃好後補貼市場的車型和產品,在提高性能和降低成本雙向發力,著力提高產品性價比,增強抗衡燃油車的競爭力。
二要通過橫向聯合,共同開發產品平台和模塊化構架。以有限的結構模塊支撐多種車型,實現基礎平台高品質、大批量、低成本的生產和售後服務。
三要打造核心競爭力。網聯化、智能化、人性化將成為產品核心競爭力。在這些領域利用我國的優勢,搶占智能網聯汽車的高地,塑造品牌形象。
四要搞好跨界合作,包括技術跨界、產業跨界、學科跨界、所有制跨界等,動員起來,爭取主動權。
政府層面,同樣有很多工作要做,除了研究和調整相應的政策、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打破地區保護和市場割據,在陳清泰看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給市場一個穩定的預期,穩定軍心。
他認為,應堅定電動化發展的信心,發布電動汽車佔比增長的路線圖、分區域限購燃油車時間節點。
另外,2019年氫燃料汽車的火熱給行業和社會造成一定誤解,應該發出明確信號:儲能電池與氫燃料電池兩條技術路線是互補而不可替代的關系。
具體來說,當前應加大氫燃料電池及相關技術的研發,而產業化的力量則要聚焦儲能電池技術路線。為迎接全球化競爭的挑戰,企業和政府要穩住軍心,集中精力,增強儲能電池電動汽車的競爭力。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伍』 中國十大新能源公司有哪些
金風科技
福斯特
東方日升
太陽能
陽光能源
天順風能
億晶光電
泰勝風能
晶盛機電
航天機電
『陸』 如何評價中國新能源汽車
首先,電動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並不環保。
我們可以粗略的做一個生命周期分析。先看看燃油車的排放情況,根據國5標准,汽油乘用車行駛每公里排放的污染物要求為:
PM需小於0.0045g
碳氫化合物需小於0.068g
氮氧化物需小於0.06g
一氧化碳小於1g。
為了讓燃油車吃點虧,我們就以上限作為汽油車排放的平均水平吧。
再來看看電動汽車,首先我們為了照顧電動車,就不選國內那些雜牌電動車了,就選定全球銷量最大的日產Leaf的中國版本——啟辰晨風作為標准,按工信部測試百公里電耗為14.6度(啟辰晨風e30-Venucia啟辰官方網站),也就是每公里電耗0.146千瓦時。
對於電動車來說,考慮它的污染水平不應該用電網平均每千瓦時排放來計算,而應該用邊際增加發電量來計算。(威爾芙節能機油www.ukwef.cn)如果沒有電動車,BAU場景(business as usual ),隨著推廣新能源發電,會自然用清潔的電力取代原有電網中最「臟」的電力,電動車帶來的這部分新增需求相當於使得最臟的這部分電力產能不能被淘汰。
為了簡化計算,這里就用火力發電來計算(當然火電本身也佔到發電量的66%)。實際上這樣計算已經照顧了電動車,我國現在的火電裡面有天然氣和煤兩部分(天然氣火電佔4%左右),而如果要用最臟的電力計算,顯然應該只算煤電,而且是煤電裡面效率最低的那部分產能。
根據中電聯的《中國電力行業年度發展報告2016》,單位火電發電量煙塵(可以近似理解為PM)排放量0.09克/千瓦時,二氧化硫排放量約為0.47克/千瓦時,氮氧化物排放量約0.43克/千瓦時(中電聯發布《中國電力行業年度發展報告2016》)。
折算以後,也就是說電動汽車每公里的排放量為:
煙塵(PM):0.09g/kwh*0.146kwh=0.013g
二氧化硫:0.47g/kwh*0.146kwh=0.069g
氮氧化物:0.43g/kwh*0.146kwh=0.063g
可以說,兩種車輛的排放物並不相同,電動車的二氧化硫和PM比較突出,汽油車則以碳氫化合物和一氧化碳比較突出。那麼怎麼比較呢?
最權威的辦法是採用Impact Assessment的方法,將不同的污染物按單位效應的不同換算成同一種基準污染物,比如研究溫室效應就是都換成等效二氧化碳,在我國最嚴重的環境問題顯然是霧霾,而根據國際學術界普遍採用的方法,是採用美國環保部(EPA)頒布的TRACI(Tool for Rection and Assessment of Chemicals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Impacts)數據
根據TRACI數據,對於顆粒物污染來說:
每g二氧化硫等效於0.061g PM2.5
每g氮氧化物等效於0.0072g PM2.5
每g一氧化碳等效於0.00036g PM2.5
每g碳氫化合物等效於0g PM2.5
這里假定汽油車和電廠排放的PM都為PM2.5,實際上還有PM10,而且每gPM10隻等效於0.22g PM2.5,但因為沒有具體數據,只好粗略計算
因此電動車中比較優秀的啟辰晨風在使用平均火電情況下行駛每公里排放的等效PM2.5為:0.013g+0.069g*0.061+0.063g*0.0072=0.018g
而勉強符合國5標準的汽油車行駛每公里排放的等效PM2.5為:
0.0045g+0.06g*0.0072+1g*0.00036=0.0053g
也就是對霧霾來說,將國5的汽油車換成電動車,每輛車對霧霾的貢獻至少會是之前的3.36倍
也許有人會說,電網會越來越清潔,可是汽油車也會越來越清潔,你可知道國6的標准已經嚴格到什麼情況?兩邊都在進步,這個3.36倍的差距恐怕不是一二十年能追上的。
還有另外一些人會說,電動車可以將污染從人口集中的大城市轉移到人口相對稀少的農村。但首先,這里有一個環境正義的問題,華北的農村已經被北京吸血吸的很嚴重(參見「上海富了周圍,北京坑了周圍」這種說法有道理嗎? - chenqin 的回答 - 知乎),難道未來還要進一步為首都吸霾?
其次,因為我國的季風氣候,這些轉移到鄉下的污染未必不會刮回城市。
而我們這里還沒有考慮電池對水的高污染。
溫室氣體方面,電動汽車的情況要好一些,但如果考慮到真正的邊際增加發電量,實際上即使在美國這樣電力能源更清潔的國家,除了像加州這樣少數電網相當清潔的地區以外,電動車整體上也不佔優勢。這方面目前為止最好的研究我認為是:Archsmith J, Kendall A, Rapson, D* (2015) From Cradle to Junkyard: Assessing the Life Cycle Greenhouse Gas Benefits of Electric Vehicles Research in Transportation Economics. 52:72-90. 文章的結論如下:
附美國的發電能源結構
加州的
對比一下中國的(其中火電中2%是天然氣,66%是煤):
而這個研究實際上也還是使用普通燃油汽車跟電動汽車相比,如果拿燒汽油的混動汽車跟電動汽車相比,電動汽車在加州也並沒有優勢。
另附上評論區的討論, @許飯提了很有價值的討論
給幾個建議:1.應該拿新增發電量的污染物排放來對比國5排放的車,或者拿整體發電污染物的排放對比黃標到國5所有存量機動車的排放。對比的時候不能一邊帶上歷史包袱而另一邊無視;2.應當考慮能源替換的規模效應,中國大量使用煤電而不是更清潔的油電的原因除了煤炭儲量大以外,還有就是油優先供給機動車燒了;3.還要考慮到在整個使用周期中,電的排放是越來越清潔的,機動車的排放是越來越差的。
我的回復:
2,3點你說的有道理。第一點則不同意,原因文中有解釋,如果不存在電動汽車新增用電需求,電網也會更清潔,那麼最落後的發電產能會被淘汰,而有了電動車這部分產能就不能淘汰。同樣的,我們在今天賣掉的電動車,只能替代今天賣掉的燃油車,而跟過去賣的落後燃油車是否淘汰沒有關系。進一步我們還要考慮,汽油車通過混動和排放技術(參考國6)還有很大進步空間(而且這些技術現在就有),但電機效率和火電廠發電效率已經很高,難以進一步提高,電網清潔化只能靠結構化改變,但這個進程在20年內會比中國的汽油車進步慢
其次,強推電動車的政策讓我國民眾付出了巨大成本。
目前國際上推廣電動汽車,主要有兩種辦法,一種是財務補貼,比如免路橋費,免停車費,免購置稅,減免所得稅,補貼建設充電樁,甚至直接的現金補貼;另一種是政策優惠,比如允許單人上共乘車道,允許走公交專用道。而政策優惠裡面力度最大的就是我國一些城市的新能源汽車牌照政策,購買電動汽車就不用受牌照限購政策的限制,不用搖號或拍賣。
這些補貼本身都是有很高的成本的。補貼來源自政府財政,也就是來自於國民財富(納稅人或者國有企業的壟斷利潤)。政策優惠則相當於擠佔了普通車型車主的權利。
而中國電動車補貼更嚴重的問題是,電動車通過強推得到的絕大部分用戶根本並不喜歡電動車。以上海為例,純電動車相比插電混動汽車地方補貼就多了1萬元,而國家補貼還額外有3.15-5.4萬元,這總共4、5萬元的補貼並沒有挽回電動汽車的劣勢。2015年上海市全年銷售2萬多輛電動汽車,其中純電動汽車銷量只有幾百輛。此外,盡管用電相比用油更便宜,上海大部分購買了插電混動汽車的車主都很少充電使用,甚至連充電樁都沒有。那麼與此同時,在北京因為電動汽車中簽幾率很高,遠遠高於普通汽車,而得到的這部分用戶,每個人也就付出了至少等價於4、5萬元的效用損失。也就是說全體國民支付了巨大的成本,除了財務支出以外,普通汽車用戶還出讓了一部分購車名額,但實際上得到的結果卻是資源錯配
還有一個現象也可以進一步說明這個問題,在美國加州,包括插電混動汽車在內的電動汽車往往是獨立設計的車型比如雪佛蘭Volt,日產Leaf銷量更好,而由普通車型衍生的車型比如飛度電動版,菲亞特500e電動版銷售情況則很不好,從一個側面也說明美國購買電動車的消費者多半是喜歡電動車,所以不同的設計能讓人一眼看出這是輛電動車,從而帶來形象上的效用。而國內卻正相反,像榮威e550這樣基於常規車型的新能源車反而賣的比較好,像啟辰晨風這樣的單獨設計的車型反而賣得不好。
其實究其原因,我國大部分居民居住在公寓樓房小區中,根本沒有固定停車位,即使有固定停車位在露天停車場和地庫中安裝充電樁也比美國大部分人居住的別墅接宅電要難得多,從居住形態和電動汽車的基礎設施不匹配的角度來說,在我國使用電動汽車付出的便利性成本也確實本來就很高。
最後,電動汽車也未必能夠實現「彎道超車」,推動民族汽車業發展的目的。反而很可能會出現大量低端產能,造成資源的浪費。
我國在過去的30年中汽車工業取得了巨大進步,但這些進步都是依靠積極參與全球汽車業為基礎的。依靠電動車「彎道超車」,設想大概是如果未來全球汽車進步的方向是電動汽車,中國可以通過政策支持,在全世界電動汽車產業鏈和產品設計尚未完全成熟之前,先自行在這方面進行積累,形成研發能力和產業鏈。但問題是,恐怕今天的中國汽車業還沒有真正完全追上國際先進水平,自己還是個半吊子就要另起爐灶,很有可能會進入一種閉門造車的狀態,減少了從國際汽車業的學習,反而可能造成汽車產業的落後(也可以說是現出原形)。
比如說我國的燃油汽車業因為與國際汽車業的密切合作,我們今天造出來的車是這樣的
吉利帝豪GS
寶駿510,合資自主的代表
別克GL8(雖然是美國品牌,但卻是貨真價實的上海泛亞出品)
但我們的電動汽車行業造出來的卻是這樣的:
北汽ev150,這還算是在傳統造車領域積累了很久的大廠的產品
比亞迪秦,一股濃濃的城鄉結合部洗剪吹風格。不過秦雖然品味差了點,但是01加速能夠到6秒內,技術上還是相當有亮點的,混動構型也為自主研發。但需要注意的是,秦可不是近兩年政策強推的產物,而是在大環境相對比較正常的情況下民營企業自主創新的成果。
而目前政策強推下大量涌現的車是這樣的:
知豆e20
各種低速電動車
當然,上面這些圖片也只是汽車外形,但其實機械方面的技術水平也大體上跟外形設計的水平保持一致。電動車本身結構簡單,零件較少,加上政策強推導致廠商可以不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目標,而以騙取補貼為目標,造成大量的低端小廠涌現,這樣真的能幫助中國民族汽車業騰飛嗎?
超20家車企或涉嫌新能源汽車騙補 涉補貼金額近百億:
經濟觀察網記者第一時間拿到了新能源企業間傳播的那份「重要信息通報」。與財政部僅通報的五家企業相比,在這份通報中,騙補企業達20家,涉及補貼規模未公布;存在車輛閑置情況的企業(包括關聯方企業和終端用戶企業)89家,涉及補貼資金達42.826億元。
除了財政部公布的五家企業外,吉利、力帆、天津比亞迪、江淮、日產、宇通、中通等主流新能源企業都涉事其中
在這波熱潮之中也涌現了很多互聯網造車的企業。其實就我個人觀點,開放汽車牌照,讓更多的有實力的企業參與造車,讓由現代民營資本主導的IT業,來參與保守的國有資本主導的汽車業,確實是好事。但一來這未必一定要借電動車的由頭,傳統車一樣可以更開放;二來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不少亂象,比如
正常的話,新事物自由發展,產生一些不靠譜的東西也實屬正常,但目前這種從官方到民間到資本界全部刻意在炒作這個新概念的情況,恐怕就有點瘋狂。
而不但技術超越難以實現,目前全國上下一片生產新能源汽車的高潮,規劃的產能已經非常讓人擔心:
據公開資料不完全統計,包括比亞迪、北汽新能源、江淮、上汽等13家傳統汽車生產企業,在2020年的新能源汽車產能規劃已達416萬輛,涉及總投資高達1361.08億元。此外,包括福田汽車、南京金龍等5家商用車、客車生產企業亦有共計31萬輛的產能規劃,投資總額也有589.5億元。
以上包括傳統汽車生產企業(包括乘用車、商用車等)、新進入汽車生產企業(包括汽車周邊企業、互聯網公司等)的產能總和,在2020年已逼近700萬輛。這其中,包括一汽、東風等由於尚未公布具體的新能源產能規劃數字,僅按照現有的產能做出統計。因此,全部本土企業2020年規劃產能的規模可能還將高於700萬輛。
(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能近700萬? - EV視界)
上次出現這樣的「大幹快上」,應該是50年代後期,那場運動最後的結果大家也都知道,3000萬生命。
另外,中國政府推廣電動車的一個重要考慮,是能源安全。我國煤儲量較為豐富,電力能源可以自給,相比燒汽油不需要看別人臉色。這方面就不多評論,但整體上除非國家在做戰爭打算,否則能源安全並不是迫切的需求,世界上絕大部分發達國家包括美國在內都沒有實現能源自給。
總得來說,我也認為鼓勵新能源汽車的探索,也是有好處的,我也不敢說電動汽車一定就是方向,就比燃油汽車進一步進化(混合動力,生質燃油)是一條更好的道路,但多嘗試嘗試總是好的,而且從長期來看,隨著電網的升級,以及充電技術、電池技術、以及基礎設施的變化,電動汽車也確實有很大的潛力,但目前這個時候就以如此大的扭曲市場的力量去推動,讓人不得不感到擔憂,只希望原本出發點是「利國利民」的事情,不要到最後搞成「禍國殃民」才好。
『柒』 中國新能源汽車走在了世界前列
近年來,我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迅速崛起。隨著在環保、經濟、便捷等方面的優勢日益凸顯,新能源車保有量快速增長。自主品牌把握住難得機遇,將大力發展新能源車視為對歐美傳統車企實現彎道超車的重要途徑。不過,這些年我國在新能源汽車推廣上風生水起,但車企在發展中暴露出補貼依賴症、產能初顯過剩、核心技術仍舊缺失等不足。尤其是在國際傳統知名車企發力新能源造車後,技術差距進一步凸顯,我國新能源造車下一步該往何方發力值得深思。
新能源造車形成四大先發優勢
2018年10月,汽車產銷量環比均呈一定下降,同比降幅更為明顯,延續了7月份以來的下降走勢。但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產銷量成為行業的一大亮點。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10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4.6萬輛和13.8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58.1%和51%。累計產銷方面,2018年1-10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87.9萬輛和86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70%和75.6%。
2018年1-10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統計及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經過這些年持續努力,我國新能源車產業已經從培育期過渡到成長期,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一定的先發優勢。近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產銷年均復合增長率近130%。
1、我國在新能源造車上取得的成果稱得上豐碩。首先是建立了相對完善的支持產業發展政策體系,培育了全球領先的市場規模。各部門先後推出40餘項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政策措施,涵蓋研發、生產、推廣等各個環節。我國新能源汽車連續三年產銷量居世界第一。
2、產業體系不斷完善
企業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已涵蓋關鍵材料、動力電池、電機、電控、整車開發等產業鏈上下游,形成了結構完整、自主可控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體系。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副司長宋秋玲說,通過對消費者購買新能源車補貼、對新能源公車給予運營補貼等一系列政策扶持措施,推動了行業顯著發展,從全球范圍看,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政策體系應該是最全的。
3、與此同時,配套環境持續優化,充電網路建設穩步推進。目前,公共場所、居民小區、單位內部、高速公路等主要場所充電樁的覆蓋率大幅提升。截至今年7月,全國共建成公共充電樁27.5萬個,同比增長了52%,新用戶私人安裝率接近80%,新能源汽車專用號牌已經在全國推廣使用。
4、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溢出效應更為明顯,吸引了資本、人才、技術加速集聚,帶動了產業投資就業。2017年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投資超過7000億元,占整個汽車產業的投資新增投資額的50%以上。
電動汽車正在迎來快速發展的階段
中國品牌汽車企業電動汽車布局基本完成,大量互聯網公司造車的新勢力以及合資企業的新能源汽車也步入發展快車道。隨著技術日益成熟,續航里程和用戶的體驗也穩步提升。
今年1到7月份,廣汽集團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的銷量達到9400輛。隨著綜合工況續航里程超過410公里的傳祺GE3上市,今年公司新能源汽車的銷量有望突破2萬台。從明年開始,廣汽將以每半年一款新產品的速度密集推出純電動汽車系列產品,預計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產品占集團整體銷售總量的10%。
面對新能源汽車業迅猛勢頭,石油化工行業也不甘落後。中國石化將發揮現有3萬座加油站的網路優勢,打造油、氣、電、氫自由組合的綜合服務體系和智慧服務體系。而且,中國石化也將研究布局電池材料和氫能產業鏈的可行性。
新能源車存量不斷累積 面臨挑戰越發突出
國新能源汽車業取得的成績很大程度上依賴先發優勢。近年來,隨著新能源車存量不斷累積,同時面臨國際傳統知名車企覺醒後開始發力新能源造車,我國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越發突出。
1、行業一哄而上,加劇產能過剩的同時,騙補行為屢見不鮮。國內新能源汽車業的異軍突起,與財稅政策的有效支持密不可分。在補貼扶持下,不少企業哄搶市場「蛋糕」,尤其是整車和動力電池產能過剩風險在加大,一些低水平企業採取低質低價競爭方式擾亂市場,影響了我們產業發展的整體水平。高端產能不足和低端產能過剩問題並存,產業出現盲目擴張、投資過熱苗頭。
面對巨額補貼誘惑,更有甚者鋌而走險,走上了騙補的道路。2016年9月,深圳五洲龍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被曝光騙取新能源汽車補貼上億元。從調查情況看,五洲龍公司產品尚未完工就提前辦理機動車行駛證,從而為騙取補貼鋪路。
企騙補的手段五花八門。有的先生產一批「合格」的新能源車,賣給自家成立的租賃公司,然後回收已賣車輛的電池。通過將同一塊電池反復安裝在新車殼上這一方式,實現了持續騙補。從對行業摸底的情況看,騙補行為絕不僅僅是少數個案。目前,已有10餘家車企的騙補行為被查處公布。
2、市場機制不足,不少車企患上「政策依賴症」,自主發展意願不強,市場對接緩慢。我們可以從銷量結構看出,大多數企業和產品卡在補貼最低的那一條線上。」這就意味著,不少車企不願過多投入,僅僅是為了拿到補貼才勉強維持。
3、中國在電動汽車發展指數整體排名中位列第一位,但這主要體現在市場規模上,而在技術層面,中國的整車製造仍定位於低技術含量領域。新能源車上的電驅動高速軸承、控制晶元等基礎元器件,不少仍依賴進口。
主品牌車企在燃料電池電堆的科研上與國外比差距突出。質子交換膜、高壓儲氫瓶、碳紙、各類高壓精密閥門等也存在一定的技術滯後。盡管動力電池領域有產能過剩風險,但仍然欠缺原創性的技術突破。
4、資源環境制約風險加劇。隨著新能源汽車數量激增,全球金屬資源爭奪日益激烈。我國金屬鋰、鈷等主要動力電池資源缺乏,資源的穩定供應和價格穩定的挑戰較大。
同時,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用電清潔化等問題也不容小覷。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吳鋒曾公開表示,1個20克的手機電池可使1平方公里土地污染50年左右。可以想見,如果是幾噸重的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廢棄在自然環境中,將會對環境造成更大的污染。
目前,大多數車企對消費者承諾電池使用壽命和質保大都在10年以內。不過,隨著近幾年新能源汽車市場銷售的火熱,不久以後就將出現大量換電需求,尤其是使用頻率較高的電池組,如計程車、公交車,需求產生可能將更快。據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預測,到2020年,我國電動汽車動力電池累計報廢量將達到12萬到17萬噸。
三大方向突破核心技術瓶頸
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擔憂與希望,集中在使用可靠性、續航能力、保養費用、智能化程度等幾個方面,這些問題的核心歸根結底仍舊是技術。專家對我國新能源車技術層面突破提出三大方向:
1、支持核心技術的工程化和產業化能力
2、形成從關鍵零部件到整車的完整工業體系和創新體系;
3、推動自主品牌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同國際先進水平接軌。這三大方向無疑是自主品牌車企須牢牢把握的。
『捌』 中國新能源企業30強的上榜企業有哪些
2019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協鑫第一 晶科第六
華夏能源網
10月22日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中國能源報社共同發布「2019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榜單」。
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院長魏秋利介紹,經過前幾年的快速增長後,「500強」企業的入圍門檻增速放緩,進入了一個平台期,這也反映了新能源產業整體發展的現狀。
2019「500強」排名前十的企業中,中國企業有協鑫集團有限公司、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兩家企業分列第一和第六。
2019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光伏企業榜單
排名公司國家/地區
1協鑫集團有限公司中國
6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中國
33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中國
35阿特斯陽光電力集團中國
36通威集團有限公司中國
39NextEra Energy Inc.美國
43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國
47晶澳太陽能控股有限公司中國
54江蘇中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
56First Solar Inc.美國
60江蘇愛康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
61Hanwha Q CELLS Co., Ltd.韓國
68天津中環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中國
71BayWa R.E.德國
76新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中國
77Sunpower Corporation美國
81Solar Danmark A.S.丹麥
84Xcel Energy Inc. 美國
86浙江正泰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中國
88順風國際清潔能源有限公司中國
89特變電工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中國
91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中國
93Tata Power Ltd印度
96東方日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中國
138江蘇蘇美達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中國
140Solar Frontier K.K.日本
141Wacker Chemie AG德國
145SolarEdge Technologies Inc.以色列
146信義光能控股有限公司中國
155SMA Solar Technology AG德國
156興業太陽能技術控股有限公司中國香港
180晉能清潔能源有限公司中國
188Ingeteam Corporation西班牙
190東旭藍天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中國
191中節能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中國
200杭州福斯特應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國
206易事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
212英利集團有限公司中國
228陽光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中國香港
236無錫先導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中國
254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台灣
255億晶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國
258江西展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中國
265廈門科華恆盛股份有限公司中國
282日出東方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中國
292Motech Instries Inc.中國台灣
315Meyer Burger AG瑞士
317河南易成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中國
323深圳科士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國
327泰州中來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中國
339浙江晶盛機電股份有限公司中國
347湖南紅太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國
354江蘇林洋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中國
369中美矽晶製品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台灣
377Adani Green Energy Limited印度
382正信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國
389Enphase Energy Inc.美國
394熊貓綠色能源集團有限公司中國
403大全新能源有限公司中國
430Advanced Energy Instries Inc.美國
431江山控股有限公司中國香港
448碩禾電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台灣
458珈偉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中國
477常州亞瑪頓股份有限公司中國
4799REC Silicon A.S.A.挪威
487深圳市捷佳偉創新能源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中國
498協合新能源集團有限公司中國
可參考:資料來源
『玖』 中國新能源車近三年產銷情況如何
中 國新能源車產 銷, 連 續三年居世界首 位。
不盡如此,當前我國互聯網造車的新 業 態十 分活 躍。中國電 動汽車百人會 理 事 長陳 清 泰表示,這是我國有別於歐 美汽車大 國的特點和優勢,給汽車業注 入新的基 因,帶來新的理念、技術和商業模式,把握了電動化汽車互聯網智能化和未來出行的方向。
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 國的必 由之路。科 技 部 部 長萬 鋼在會上表示,將繼續完善 政 策創新,保持政 策的連續性。在財稅方面,明確延長車購稅優惠措施,2020年電動汽車財政補 貼政 策將堅定退出。
『拾』 國內生產新能源汽車龍頭企業有哪些
國內的新能源汽車龍頭企業有上汽集團、一汽轎車、長安汽車、比亞迪、東風汽車等等,它們其各具特色,各具優勢,在國內外市場不斷有新品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