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中國古代,人們出行乘坐的都是什麼車
先秦時期用車等級區分嚴格
周王擁有五種豪華專用車
車的原始功能就是一種運輸和代步工具,但在今天卻幾乎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其實,在古代更是這樣,「有車族」代表的是貴族。
在先秦時期,最能顯示身份的是「路車」。
路車是先秦時期周天子及王後乘坐的車。路車也叫輅車,「輅」是綁在車轅上用來牽挽的橫木,其驅動方式是,一木橫遮車前,二人挽之,一人推之。
據《周禮春官宗伯下》記載,依據裝飾材料的不同,路車共有五種車型,稱為「王之五路」:玉路,車轅及衡端轂頭與軛之末皆以玉為飾;金路,車材之末皆以金為飾;象路,車材之末皆以象牙為飾;革路,用皮革包裹車上一些材料的末端並塗上漆;木路,無前面四種裝飾材料,僅加漆。
從上述可以看出,路車製造工藝考究,裝飾豪華。後來周王將之當做重要待遇,贈給諸侯和宗室貴族、親戚乘坐、享受。
在周代,王後也有專用豪車,款式同樣有五種,稱為「王後之五路」:即重翟、厭翟、安車、翟車、輦車。其中的輦車,系人力牽引的小車,這從「輦」字的結構上就能看出來:兩「夫」拉一「車」。
先秦時,貴族一般還擁有「田車」,就是打獵時的代步工具。這種車用四匹膘肥體壯的馬牽拉,「馬力」十足。另有一種「輶車」,這是一種輕車,帶帷幕,供王的使臣乘坐。
先秦時人乘車有嚴格的等級制度,不同階層用不同的車子,侯、卿、大夫、士、庶人乘坐的車子,分別叫夏篆、夏縵、墨車、棧車、役車。這些車的主要區別表現在豪華程度和所用材料上,一個比一個差。役車最差,是一種帶貨箱的車子,老百姓常用其拉貨拖柴草什麼的,當然也載人。
秦始皇東游乘坐「轀輬車」
漢代民間開始使用驢車
到了秦漢,車已不再是貴族的專利,民間普遍開始使用。先秦時期,主要是馬車、牛車,這一時期除了馬車、牛車,還出現了現代仍能看到的驢車、騾馬車。
與先秦時周王一樣,秦朝皇帝也有自己的豪華專車,且豪華程度大大超過以往。秦朝皇帝專車主要有金根車、安車、步輦車,秦始皇東游坐的就是安車。安車是當時的頂級豪車,據南朝宋裴駟《集解》注引,安車「如衣車,有窗牖,閉之則溫,開之則涼,故名之 轀輬車 也」。
轀輬車的廂體是封閉的,有可開啟的窗戶,便於調節車內溫度,可坐可卧,與現代的房車很相似。因為秦始皇屍體是用此車運回咸陽,轀輬車此後成了專用喪車。
當時還有一種輚車,這種車又稱卧車、寢車。從名字中便可以知道,這是一種可以在車上睡覺的高級卧鋪車,專供達官貴人乘坐。輚車也屬於高級公務用車系列,用馬牽拉。
《集解》中提到的「衣車」,則是古代貴婦人乘用的專車,前面開門,後面用帷幕遮蔽,也是一種高級車,又稱為軿車,可乘坐多人。在漢魏時,屬皇家用車,大貴人、貴人、公主、王妃等才有資格乘坐。
民間出行,更多使用的是馬車,秦漢時用於載人的馬車,有轎式和敞篷式兩種,轎式馬車的車廂是封閉的,跑長途一般都坐這種車。
秦漢民間交通用車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出現了驢車、騾馬車。驢、騾馬並不是中國內地原產,而是從西域過來的。據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考證,「嘗考驢之為物,至漢而名,至孝武而得充上林,至孝靈而貴幸。」
由於驢便宜,馱人拉車都可以,又適宜用於羊腸小道和山地運輸,所以一經傳入,即為民間所用,時精明者還買毛驢出租給人家跑運輸。據《東觀漢記》記載,大名鼎鼎的東漢開國皇帝劉秀便干過這種事情,當年到長安「讀大學」期間,與同宿舍的韓生合夥買了頭毛驢,供人租用,賺錢補貼在長安的生活開支,不少現代人戲稱劉秀此舉是勤工儉學。
漢獻帝劉協出行乘坐牛車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羊車
魏晉南北朝時,乘坐牛車最為時髦。
牛車因為速度較慢,早期並不受貴族歡迎。但到了東漢末年,由於長期戰亂,馬匹大量減少,無馬車可乘,此時的貴族慢慢開始接受牛車,到最後連宮廷用車、公務用車,也都使用牛車,漢獻帝劉協出行乘坐的便是牛車。
現代考古往往能從魏晉南北朝時期墓葬里,發現隨葬冥器牛車,就是這個原因。
東晉時,皇家專用的衣車、書車、軺車、葯車、畫輪車等都用牛來拉,連帝王外出巡幸也乘牛車。即便當時的全國首富石崇,其豪華用車也是牛車。據《晉書石崇傳》記載,石崇與王愷出遊,「爭入洛城,崇牛迅若飛禽,愷絕不能及」,可見石崇與王愷坐的都是牛車。
這一時期的牛車也最講究,駕車的牛選用性情較溫和的黃牛。貴族所用牛車,一般有通幰牛車、偏幰牛車、敞篷牛車等三種款式。通幰牛車檔次最高,車頂自前至後罩一頂大帷子;偏幰牛車的帷子,只遮住車篷;敞篷牛車,則沒有篷子。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貴族中間,還流行過坐羊車。羊車是不可以用來作較長距離旅行的,一般都當做遊玩取樂用車。西晉武帝司馬炎就喜歡在後宮里坐羊車亂逛,羊車停在哪個妃子的門口,就夜宿哪個妃子處。據《晉書胡貴妃傳》記載,一些妃子為與胡貴妃爭寵,想出了不少招兒,或將竹葉插在門前,或是在地上灑鹽水,誘引羊過來。
在民間,這一時期使用驢和驢車的范圍進一步擴大,並成為以後中國老百姓出行的首選交通工具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魏晉南北朝時造車技術也有很大進步,在中國車具史上具有標志意義的「指南車」和與現代計程車原理相同的「記里鼓車」,都是在這一時期得到應用的。
隋唐時期 「步輦」 開始盛行
皇家「肩輿」「步輦」五花八門
車是因為交通出行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到了唐代,由於經濟實力的提高,各地人員交流、貨物往來都比以往更為頻繁,這一時間出現了許多提供運輸用車的車坊,以及生產和修理車輛的手工工場。但在隋唐時期,車型卻沒有大的變化和發展,只是貴族用車的排場更大。
隋煬帝首巡江都(今揚州)時,用工十餘萬,大造車輿,儀仗隊長達20餘里。從揚州回洛陽,擺了一個千乘車、萬匹馬的進京儀仗隊。唐朝皇家也有自己的大型車隊,但相對隋朝來說用車較少,只在國家重大事件出行時才使用,倒是民間用車頗為活躍。
唐朝民間乘用的車,講究實用,裝飾較為樸素,有的是馬車,有的是牛車,一般都是用一匹馬或牛拉駕。當時的文人喜歡坐馬車或牛車遊山玩水,詩人杜牧便是愛車一族,出遊總要乘車,其著名詩篇《山行》描寫的便是乘車外出時所見,不然也不可能說「停車坐愛楓林晚」。
與魏晉時代相比,隋唐人乘車也有自己的流行風,以貴族為例,喜歡坐輦或輿。據《唐會要》記載,隋唐皇家專用輦的規格多達7種,分別為大鳳輦、大芳輦、仙游輦、小輕輦、芳亭輦、大玉輦、小玉輦;輿有3種:五色輿、常平輿、腰輿。
隋唐時的輦、輿與秦漢時有很大不同,放棄安裝輪子,而使用人力抬,這種輦車或輿車,被稱為「步輦」或「肩輿」。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就是當時這種用車風尚的反映,圖中唐太宗坐在由幾個宮女抬著的步輦上,接見吐蕃使臣。
到了中唐以後,輦和輿逐漸從宮廷普及到了民間,尤為文人雅士所喜愛,出行多乘輦和輿。這種輦和輿,便是後來轎子的前身。
元代出現觀光「長車」
明代已有載人「轎車」
宋承唐制,車的款式與唐朝相比幾乎沒有什麼變化和發展,可能當時人們更重視水路交通工具舟船的發展。到了元朝,車子才又有所發展,這一時期主要有馬車、牛車,在民間還有大量的驢車。
在一些城市,還出現了專供租用的、以馬或牛駕挽的「長車」。馬可波羅當年來華到達杭州時,曾看到時人坐這種長車:杭州城「大道之上,常見長車往來,車有棚墊,足容六人。滿城之男女日租此車以供游樂之用,是以時時見車無數。」從馬可波羅的記述來看,這種車有點像今天旅遊景區的觀光車。
明朝民間陸路運輸工具主要是騾馬車、牛驢車、獨輪車、馱子和轎子。明朝的騾馬車是最有特色的,宋應星在《天工開物》有記述,當時的騾馬車有四輪、兩輪之分。四輪車前後備有一橫軸,軸上豎立短柱,上端安裝縱梁,縱梁承載車廂。當車停下、騾馬脫駕時,車廂平正,非常安穩。
騾馬車屬於大型車輛,多用來運輸物資,日常載人用得最多的還是兩輪車和獨輪車。
專門用來載人的兩輪車,叫轎車。這種轎車與現代的燃油轎車是兩回事,輪子比較大,一般用馬、騾、牛來牽引。車身上安置木製或竹製車廂,有的前後開門,有的兩側開門。廂側有窗,用布帷遮擋,上面有蓋,以避風雨。車有兩人座或多人座,因車廂像轎子故名。這種轎車當時是供官員、商旅使用的;在農村,一般在辦紅白事時用其接送賓客。
清朝中前期的車與明朝沒有多大的區別,到晚清,變化就大了。隨著火車、汽車、電車等西方現代交通工具的引入,中國普通人出行可選擇的交通工具變得越來越多。
❷ 各個朝代人們出行用的車子的名字
先秦時期用車等級區分嚴格
周王擁有五種豪華專用車
車的原始功能就是一種運輸和代步工具,但在今天卻幾乎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其實,在古代更是這樣,「有車族」代表的是貴族。
在先秦時期,最能顯示身份的是「路車」。
路車是先秦時期周天子及王後乘坐的車。路車也叫輅車,「輅」是綁在車轅上用來牽挽的橫木,其驅動方式是,一木橫遮車前,二人挽之,一人推之。
據《周禮·春官宗伯下》記載,依據裝飾材料的不同,路車共有五種車型,稱為「王之五路」:玉路,車轅及衡端轂頭與軛之末皆以玉為飾;金路,車材之末皆以金為飾;象路,車材之末皆以象牙為飾;革路,用皮革包裹車上一些材料的末端並塗上漆;木路,無前面四種裝飾材料,僅加漆。
從上述可以看出,路車製造工藝考究,裝飾豪華。後來周王將之當做重要待遇,贈給諸侯和宗室貴族、親戚乘坐、享受。
在周代,王後也有專用豪車,款式同樣有五種,稱為「王後之五路」:即重翟、厭翟、安車、翟車、輦車。其中的輦車,系人力牽引的小車,這從「輦」字的結構上就能看出來:兩「夫」拉一「車」。
先秦時,貴族一般還擁有「田車」,就是打獵時的代步工具。這種車用四匹膘肥體壯的馬牽拉,「馬力」十足。另有一種「輶車」,這是一種輕車,帶帷幕,供王的使臣乘坐。
先秦時人乘車有嚴格的等級制度,不同階層用不同的車子,侯、卿、大夫、士、庶人乘坐的車子,分別叫夏篆、夏縵、墨車、棧車、役車。這些車的主要區別表現在豪華程度和所用材料上,一個比一個差。役車最差,是一種帶貨箱的車子,老百姓常用其拉貨拖柴草什麼的,當然也載人。秦始皇東游乘坐「轀輬車」
漢代民間開始使用驢車
到了秦漢,車已不再是貴族的專利,民間普遍開始使用。先秦時期,主要是馬車、牛車,這一時期除了馬車、牛車,還出現了現代仍能看到的驢車、騾馬車。
與先秦時周王一樣,秦朝皇帝也有自己的豪華專車,且豪華程度大大超過以往。秦朝皇帝專車主要有金根車、安車、步輦車,秦始皇東游坐的就是安車。安車是當時的頂級豪車,據南朝宋裴駟《集解》注引,安車「如衣車,有窗牖,閉之則溫,開之則涼,故名之"轀輬車"也」。
轀輬車的廂體是封閉的,有可開啟的窗戶,便於調節車內溫度,可坐可卧,與現代的房車很相似。因為秦始皇屍體是用此車運回咸陽,轀輬車此後成了專用喪車。
當時還有一種輚車,這種車又稱卧車、寢車。從名字中便可以知道,這是一種可以在車上睡覺的高級卧鋪車,專供達官貴人乘坐。輚車也屬於高級公務用車系列,用馬牽拉。
《集解》中提到的「衣車」,則是古代貴婦人乘用的專車,前面開門,後面用帷幕遮蔽,也是一種高級車,又稱為軿車,可乘坐多人。在漢魏時,屬皇家用車,大貴人、貴人、公主、王妃等才有資格乘坐。
民間出行,更多使用的是馬車,秦漢時用於載人的馬車,有轎式和敞篷式兩種,轎式馬車的車廂是封閉的,跑長途一般都坐這種車。
秦漢民間交通用車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出現了驢車、騾馬車。驢、騾馬並不是中國內地原產,而是從西域過來的。據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考證,「嘗考驢之為物,至漢而名,至孝武而得充上林,至孝靈而貴幸。」
由於驢便宜,馱人拉車都可以,又適宜用於羊腸小道和山地運輸,所以一經傳入,即為民間所用,時精明者還買毛驢出租給人家跑運輸。據《東觀漢記》記載,大名鼎鼎的東漢開國皇帝劉秀便干過這種事情,當年到長安「讀大學」期間,與同宿舍的韓生合夥買了頭毛驢,供人租用,賺錢補貼在長安的生活開支,不少現代人戲稱劉秀此舉是勤工儉學。漢獻帝劉協出行乘坐牛車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羊車
魏晉南北朝時,乘坐牛車最為時髦。
牛車因為速度較慢,早期並不受貴族歡迎。但到了東漢末年,由於長期戰亂,馬匹大量減少,無馬車可乘,此時的貴族慢慢開始接受牛車,到最後連宮廷用車、公務用車,也都使用牛車,漢獻帝劉協出行乘坐的便是牛車。
現代考古往往能從魏晉南北朝時期墓葬里,發現隨葬冥器牛車,就是這個原因。
東晉時,皇家專用的衣車、書車、軺車、葯車、畫輪車等都用牛來拉,連帝王外出巡幸也乘牛車。即便當時的全國首富石崇,其豪華用車也是牛車。據《晉書·石崇傳》記載,石崇與王愷出遊,「爭入洛城,崇牛迅若飛禽,愷絕不能及」,可見石崇與王愷坐的都是牛車。
這一時期的牛車也最講究,駕車的牛選用性情較溫和的黃牛。貴族所用牛車,一般有通幰牛車、偏幰牛車、敞篷牛車等三種款式。通幰牛車檔次最高,車頂自前至後罩一頂大帷子;偏幰牛車的帷子,只遮住車篷;敞篷牛車,則沒有篷子。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貴族中間,還流行過坐羊車。羊車是不可以用來作較長距離旅行的,一般都當做遊玩取樂用車。西晉武帝司馬炎就喜歡在後宮里坐羊車亂逛,羊車停在哪個妃子的門口,就夜宿哪個妃子處。據《晉書·胡貴妃傳》記載,一些妃子為與胡貴妃爭寵,想出了不少招兒,或將竹葉插在門前,或是在地上灑鹽水,誘引羊過來。
在民間,這一時期使用驢和驢車的范圍進一步擴大,並成為以後中國老百姓出行的首選交通工具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魏晉南北朝時造車技術也有很大進步,在中國車具史上具有標志意義的「指南車」和與現代計程車原理相同的「記里鼓車」,都是在這一時期得到應用的。隋唐時期 「步輦」 開始盛行
皇家「肩輿」「步輦」五花八門
車是因為交通出行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到了唐代,由於經濟實力的提高,各地人員交流、貨物往來都比以往更為頻繁,這一時間出現了許多提供運輸用車的車坊,以及生產和修理車輛的手工工場。但在隋唐時期,車型卻沒有大的變化和發展,只是貴族用車的排場更大。
隋煬帝首巡江都(今揚州)時,用工十餘萬,大造車輿,儀仗隊長達20餘里。從揚州回洛陽,擺了一個千乘車、萬匹馬的進京儀仗隊。唐朝皇家也有自己的大型車隊,但相對隋朝來說用車較少,只在國家重大事件出行時才使用,倒是民間用車頗為活躍。
唐朝民間乘用的車,講究實用,裝飾較為樸素,有的是馬車,有的是牛車,一般都是用一匹馬或牛拉駕。當時的文人喜歡坐馬車或牛車遊山玩水,詩人杜牧便是愛車一族,出遊總要乘車,其著名詩篇《山行》描寫的便是乘車外出時所見,不然也不可能說「停車坐愛楓林晚」。
與魏晉時代相比,隋唐人乘車也有自己的流行風,以貴族為例,喜歡坐輦或輿。據《唐會要》記載,隋唐皇家專用輦的規格多達7種,分別為大鳳輦、大芳輦、仙游輦、小輕輦、芳亭輦、大玉輦、小玉輦;輿有3種:五色輿、常平輿、腰輿。
隋唐時的輦、輿與秦漢時有很大不同,放棄安裝輪子,而使用人力抬,這種輦車或輿車,被稱為「步輦」或「肩輿」。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就是當時這種用車風尚的反映,圖中唐太宗坐在由幾個宮女抬著的步輦上,接見吐蕃使臣。
到了中唐以後,輦和輿逐漸從宮廷普及到了民間,尤為文人雅士所喜愛,出行多乘輦和輿。這種輦和輿,便是後來轎子的前身。元代出現觀光「長車」
明代已有載人「轎車」
宋承唐制,車的款式與唐朝相比幾乎沒有什麼變化和發展,可能當時人們更重視水路交通工具舟船的發展。到了元朝,車子才又有所發展,這一時期主要有馬車、牛車,在民間還有大量的驢車。
在一些城市,還出現了專供租用的、以馬或牛駕挽的「長車」。馬可·波羅當年來華到達杭州時,曾看到時人坐這種長車:杭州城「大道之上,常見長車往來,車有棚墊,足容六人。滿城之男女日租此車以供游樂之用,是以時時見車無數。」從馬可·波羅的記述來看,這種車有點像今天旅遊景區的觀光車。
明朝民間陸路運輸工具主要是騾馬車、牛驢車、獨輪車、馱子和轎子。明朝的騾馬車是最有特色的,宋應星在《天工開物》有記述,當時的騾馬車有四輪、兩輪之分。四輪車前後備有一橫軸,軸上豎立短柱,上端安裝縱梁,縱梁承載車廂。當車停下、騾馬脫駕時,車廂平正,非常安穩。
騾馬車屬於大型車輛,多用來運輸物資,日常載人用得最多的還是兩輪車和獨輪車。
專門用來載人的兩輪車,叫轎車。這種轎車與現代的燃油轎車是兩回事,輪子比較大,一般用馬、騾、牛來牽引。車身上安置木製或竹製車廂,有的前後開門,有的兩側開門。廂側有窗,用布帷遮擋,上面有蓋,以避風雨。車有兩人座或多人座,因車廂像轎子故名。這種轎車當時是供官員、商旅使用的;在農村,一般在辦紅白事時用其接送賓客。
清代中前期的車與明朝沒有多大的區別,到晚清,變化就大了。隨著火車、汽車、電車等西方現代交通工具的引入,中國普通人出行可選擇的交通工具變得越來越多。
❸ 中國古代最早的車叫什麼
先秦時代的車,總的說來分為「小車」、「大車」兩大類。駕馬、車箱小的叫「小車」,內也叫輕車或戎容車。駕牛、車箱大的叫「大車」。小車除貴族出行乘坐外,主要用於戰爭。戰國時,由於車戰的發達,戰車的多少成為一個國家強弱的標志,有所謂「千乘之國」、「萬乘之國」的說法。
❹ 古代車水用的叫什麼名字
就是抄叫"水車″呀。中國正式記載中的水車,則大約到東漢時才產生。東漢末年靈帝時,命畢嵐造「翻車」,已有輪軸槽板等基本裝置。又有一說三國時魏人馬均也有「翻車」的製造(見《三國志.魏志》卷二九杜 傳裴松之注)。不論「翻車「究竟首創於何人之手,總之,從東漢到三國」翻車「正式的產生。《後漢書》記有畢嵐作翻車,三國馬鈞加以完善。翻車可用手搖、腳踏、牛轉、水轉或風轉驅動。龍骨葉板用作鏈條,卧於矩形長槽中,車身斜置河邊或池塘邊。下鏈輪和車身一部分沒入水中。驅動鏈輪,葉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長槽上端將水送出。如此連續循環,把水輸送到需要之處,可連續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運方便,還可及時轉移取水點,即可灌溉,亦可排澇。
❺ 豪車有哪些,分別叫什麼名字
蘭博基尼,布加迪威龍,法拉利,保時捷,勞斯萊斯,賓士寶馬奧迪,邁巴赫……
❻ 古代車有哪些稱呼車輪又叫什麼古代又有哪些和車有關的名詞
古車作為載車部分的車廂,叫"輿"。"輿"的左右兩邊立的欄桿和木板,叫軫〔yǐ以〕, 車的運轉專部分主要包括輪和軸屬。輪的中心是一個有孔的圓木,叫轂,用以貫軸。車輪的邊框,叫輞〔wǎng網〕。連接輞和轂的是輻。車輪的輻條有多有少,一般為30根。《老子》曰:"三十輻,共一轂"。四周的輻條都向車轂集中,這叫輻輳〔còu湊〕。車軸是一根橫梁,上承車輿,兩端套上車輪。軸的兩端露出轂外,末端套有青銅或鐵制的軸頭,叫軎〔wèi衛〕。軸頭上有孔,用來納"轄",以防車輪脫落。轄一般用青銅或鐵製成,呈扁平長方形,長約三四寸,俗稱銷子。車軸橫在輿下,固定的方法是在輿的底部安上兩塊木頭,用繩索把軸綁在上面。它的形狀像個爬伏著的兔子,所以叫伏兔。也叫輹〔fù復〕。
車輛的構造和組成,除了上面介紹的有關載車和運轉部分的構件外,還要包括駕車的構件。駕車部分的構件主要有轅、軛。轅又叫輈〔zhōu舟〕,為一根直木或稍彎曲的木杠。轅轅的後端連著車軸,前端拴著一根彎曲的橫木叫軛,又叫衡或橫。轅和軛相連靠的是銷子,叫
❼ 古代的馬車有名字不叫什麼!
古書上常見車馬並舉。例如《詩經唐風山有樞》說:"子有車馬,弗馳弗驅。"《論語公冶長》說:"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1]戰國以前,車馬是相連的。一般地說,沒有無馬的車[2],也沒有無車的馬。因此,古人所謂御車也就是御馬,所謂乘馬也就是乘車。《論語雍也》:"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這是說乘肥馬駕的車。古代駕二馬為駢,駕三馬為驂,駕四馬為駟。《論語季氏》:"齊景公有馬千駟。"這不在於說他有四千匹馬,而在於說他有一千乘車。
車馬、建築、飲食等等物質文明是最流行的研究課題。近幾十年來,歷史學界有一種說法是,與傳統史學關注英雄相比,現代史學更關注社會底層,包括所謂"物質文明"、"草根階層"等等。丁文江先生形象地比喻道:面對錢塘江的潮水,小孩子總是注意著在浪尖上弄潮的健兒,大人們卻知道更重要的是大潮本身。這意味著成熟。
古人說"服牛乘馬",可見馬車之外還有牛車。馬車古名小車,是供貴族出行和作戰用的;牛車古名大車,一般只用來載運貨物。
古代馬車的車廂叫輿,這是乘人的部分[3]。輿的前面和兩旁以木板為屏蔽,乘車的人從輿的後面上車[4]。《論語鄉黨》說:孔子"升車必正立執綏",綏是車上的繩子,供人上車時拉手用的。
古人乘車是站在車輿里的,叫做"立乘"[5]。輿兩旁的木板可以倚靠身體,叫做輢。輿前部的橫木可以憑倚扶手,叫做式(軾)。古人在行車途中用扶式俯首的姿勢表示敬禮,這種致敬的動作也叫做式[6]。所以《檀弓》說:"夫子式而聽之。"[7]一般車輿上有活動裝置的車蓋,主要是用來遮雨的,像一把大傘。
車輪的邊框叫輞(wǎng),車輪中心有孔的圓木叫轂(孔是穿軸的),輞和轂成為兩個同心圓。《老子》說:"三十輻共一轂。"[8]輻是一根一根的木條,一端接輞,一端接轂。四周的輻條都向車轂集中,叫做"輻輳",後來輻輳引申為從各方聚集的意思。《漢書叔孫通傳》說:"四方輻輳。"
車軸是一根橫梁,上面駕著車輿,兩端套上車輪。軸的兩端露在轂外,上面插著一個三四寸長的銷子,叫做轄,不讓車輪外脫。轄是個很重要的零件,所以《淮南子人間》上提到"夫車之所以能轉千里者,以其要在三寸之轄"。後來引申為管轄的意思。露在轂外的車軸末端,古代有特定的名稱叫軎(wèi,又寫作轊),又叫軌。《詩經邶風匏有苦葉》說:"濟盈不濡軌。"古人常乘車渡水,這是說濟水雖滿並沒有濕到車軸頭,意思是水位不到半輪高。軌的另一個意義是指一車兩輪之間的距離,引申為兩輪在泥道上碾出來的痕跡,又叫做轍。《禮記中庸》所謂"今天下車同軌",並不是有人把天下的車轍大小都規定下來,而是規定了車子的統一尺寸,車輪的軌轍就自然一致了。
附帶說一說軔(rèn)。軔不是車子的組成部分,而是阻止車輪轉動的一塊木頭。行車時先要把軔移開,所以啟程稱為"發軔"。引申開來,事情的開端也叫"發軔"。
轅是駕車用的車杠,後端和車軸相連。轅和輈是同義詞。區別開來說,夾在牲畜兩旁的兩根直木叫轅,適用於大車; 駕在當中的單根曲木叫輈,適用於小車[9]。所以《左傳隱公十一年》說:"公孫閼與潁考叔爭車,潁考叔挾以走。"
車轅前端駕在牲口脖子上的橫木叫做軛。軛和衡是同義詞。區別開來說,軛用於大車,衡用於小車。所以《論語衛靈公》說:"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
車轅前端插上銷子和軛相連,叫做輗。輗和軏是同義詞。區別開來說,輗用於大車,軏用於小車,所以《論語為政》說:"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10]
古人乘車尚左(以左方為尊),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陪乘叫做驂乘,又叫車右。所以《左傳宣公二年》說:"其右提彌明知之。"[11]兵車情況不同。主帥居中自掌旗鼓,御者在左,另有一人在右保護主帥,叫做車右。一般兵車則是御者居中,左邊甲士一人持弓,右邊甲士一人持矛。
駕車的馬如果是三匹或四匹,則有驂服之分。兩旁的馬叫驂,中間的馬叫服。一說服之左曰驂,右曰騑。籠統地說,則驂和是同義詞。所以《楚辭九章國殤》:"左驂殪兮右刃傷。"[12]王勃《滕王閣序》說:"儼驂騑於上路。"[13]
古代貴族的車馬還有若干裝飾附件,不一一敘述。
上文說過,戰國以前馬是專為拉車用的。《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左師展將以公乘馬而歸。"孔疏:"古者服牛乘馬,馬以駕車,不單騎也。至六國之時始有單騎,蘇秦所雲'車千乘,騎萬匹'是也。"但是孔疏又引劉炫的話,以為左師展"欲共公單騎而歸",這是"騎馬之漸"(開端)。我們認為春秋時代可能有騎馬的事,但那隻是極個別的情況。到了戰國時代,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才從匈奴學來了騎馬。後來騎馬之風才漸漸盛行起來的。
注釋:
[1]裘,皮衣。唐石經初刻本無輕字(見阮元《論語註疏校勘記》)。
[2]當然,馬車之外還有牛車等。
[3]所以後世轎子也叫肩輿。
[4]此據古書所記。近來考古發掘,知道上古車輿有的是方形,有的是長方形,有的是六角形,有的周圍是高起的欄干,後面留有缺口,以便乘者升降。
[5]但是"婦人不立乘",見《禮記曲禮上》。
[6]但是"兵車不式",見《禮記曲禮上》。
[7]式,通"軾",車前橫木,這里用如動詞,扶軾。
[8]輻,車的輻條。轂(gǔ),車輪中心有圓孔的圓木,里邊貫軸,外邊承輻。
[9]此據古書所記。近來考古發掘,知道上古乘人的馬車多為獨轅直木。又,漢代乘人的車,種類復雜化,車轅成雙,駕車的馬以一匹為常,這里不細說。
[10] 輗(ní),連接牛車轅端與軛(橫木)的關鍵。 軏(yuè),連接馬車轅端與衡(橫木)的關鍵。
[11]右,車右,又稱驂乘。古制,一車乘三人,尊者在左,御者在中,驂乘居右;但君王或戰爭時的主帥居中,御者在左。車右都是有勇力之士,任務是執干戈以御敵,並負責戰爭中的力役之事。提彌明,人名。
[12]殪(yì),死。右,指右驂。刃傷,為兵刃所傷。
[13]儼,整肅的樣子。驂,駕在車轅兩旁的馬,這里指車馬。上路,地勢高的路。
❽ 古代的豪車用什麼來稱呼
寶馬香車,華麗的車子,珍貴的寶馬。指考究的車騎。
❾ 中國古代車的各部分名稱都是什麼
1、軾和轍
古代車廂前面用作扶手的橫木叫做「軾」。而「轍」表示車輪壓的痕跡。
2、軒
軒表示古代一種有圍棚或帷幕的車。如;軒駕(帝王的車駕);軒冕(卿大夫的車和禮服是分等級的,藉以指官爵祿位)。
3、轅
指車前駕牲畜的兩根直木,先秦時代是一根曲木,在車的中間;漢代以後多是兩根直木,在車前兩側。
4、輿
古代車作為載車部分的車廂,叫「輿」。
5、軫
「輿」的左右兩邊立的欄桿和木板,叫軫[yǐ]。
6、輪和軸
車的運轉部分主要包括輪和軸。
7、轂
輪的中心是一個有孔的圓木,叫轂,用以貫軸。
8、輞和輻
車輪的邊框,叫輞。連接輞和轂的是輻。車輪的輻條有多有少,一般為30根。
(9)古代豪車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古代車輛的製作規定
關於製作車輪的技術要求,早在春秋末年齊國人的著作《考工記》中就有了明確規定,具體要求有下列10條:
一是對車輪要用工具規尺進行認真的校準,使其外形為正圓形;否則輪子與地的接觸面就不可能盡量小,因而也就轉不快。
二是輪子平面必須平正,可將輪子平放在同輪子同樣大的平整的圓盤上進行檢驗,看兩者彼此之間是否密合。
三是要用懸線察看相對應的輻條是否筆直。
四是要將輪子放在水中,看其浮沉是否一致,以確定輪子的各部分是否均衡。
五是要求同一輛車的兩個輪子的尺寸和重量都要一樣。
六是要求輪子的整體結構必須非常堅固。
七是要求車轂的粗細、長短要適宜。要依據有利於轉動和穩定的原則,對不同用途的車輛可選用不同尺寸的轂。
八是要求輪子的直徑要適中。太大,則人上下不方便;太小,則馬拉起來很吃力。
九是對軸的要求有三條:選材精良,堅固耐磨,轉動靈便。
十是對整個車輪都必須選用堅實的木料等等。
由此可見,當時的技術要求是很嚴格的,其考慮是十分周全細密而又符合科學原理的。《考工記》還對車輿材料的選擇及其連接方法,對車輛其他部分的製作,對不同用途車輛的要求等問題分別進行了敘述。
❿ 中國古代的馬車有哪些名字叫什麼跪求,一定採納
中國古代的馬車用於戰斗之中。一般為獨輈(轅)、兩輪、方形車輿(車箱),駕四匹馬專或兩匹馬屬。車上有甲士三人,中間一人為驅車手,左右兩人負責搏殺。其種類很多,有輕車、沖車和戊車等。戰車最早在夏王啟指揮的甘之戰中使用。以後戰爭規模越來越大,戰車成為戰爭的主力和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標准,到春秋時出現了「千乘之國」、「萬乘之國」。到了漢代,隨著騎兵的興起,戰車逐漸退出了戰爭舞台。1980年陝西臨潼秦始皇陵西側出土了一前一後縱置的兩輛大型彩繪銅車。前面的一號車為雙輪、單轅結構,前駕四馬,車輿為橫長方形,寬126厘米,進深70厘米,前面與兩側有車欄,後面留門以備上下。車輿右側置一面盾牌,車輿前掛有一件銅弩和銅鏃。車上立一圓傘,傘下站立一名高91厘米的銅御官俑。其名叫立車,又叫戎車、高車,乘車時立於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