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開國大典
1.開國大典
油畫《開國大典》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開國大典,在隆隆的禮炮聲中,中央人民政府毛澤東主席庄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並親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聚集在天安門廣場的三十萬軍民進行了盛大的閱兵和慶祝遊行。新中國的建立,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前赴後繼,取得了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舉行第四次會議,通過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並宣告:自1950年起,以每年的10月1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慶日。
[編輯本段]2.開國大典記錄
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 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政府成立了。
遼沈、淮海與平津三大戰役結束後,國民黨發動內戰的主力已基本被殲滅,中國人民解放軍挺進到長江北岸。統治中國22年之久的蔣家王朝已陷入四分五裂、土崩瓦解的絕境。新中國誕生的條件已經成熟。 毛澤東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49年6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議決定,10月1日在北平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
1949年9月21日,由中國共產黨發起召開的,有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地區、人民解放軍、各少數民族、國外僑胞和其他愛國分子的代表參加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京隆重開幕。會議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並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
中共中央成立了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周恩來任主任,朱德任閱兵司令員,聶榮臻任閱兵總指揮,二十兵團司令員楊成武任閱兵指揮所主任。
1949年10月1日,這是一個永遠為中國人民所紀念的日子。這一天,北京30萬軍民聚集在天安門廣場上舉行了開國大典。人群和旗幟、綵綢、鮮花、燈飾,匯成了喜慶的錦綉海洋。
10月1日下午3時,大地歡聲雷動。剛剛就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和朱德兩位偉人一前一後,沿著城樓西側的古磚梯道,最先登上了天安門城樓。當林伯渠宣布開會後,在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樂曲聲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員就位。人民領袖毛澤東庄嚴宣布:「同胞們,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這個洪亮的聲音震撼了北京城,震撼了全國,震撼了全世界,開創了中國各民族人民的新世紀。
毛澤東親手按動電鈕,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廣場上冉冉升起。與此同時,代表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共54個單位的54門禮炮齊鳴28響,如報春驚雷回盪在天地間,它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英勇奮斗28年,終於取得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
升旗之後,毛澤東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緊接著舉行了規模浩大的閱兵式和群眾遊行。慶祝活動到晚上9點多鍾結束,但歡樂的人群依然抑制不住內心的興奮。
開國大典的閱兵按閱兵式、分列式的組織程序進行。閱兵式在靜止狀態下進行,全體受閱部隊以天安門主席台為中心,按序列在東、西長安街列隊,接受閱兵司令員的檢閱;分列式在行進狀態下實施,各受閱部隊依次由東向西通過天安門城樓前接受檢閱。受閱部隊按海、陸、空三軍的序列編組。海軍的一個方隊由東北海軍學校和華東海軍艦隊選調人員編成;陸軍各方隊由步兵199師、獨立207師619團和臨時編組的炮兵第4師、戰車第3師、騎兵第3師編成;空軍的一個混合飛行梯隊由華北軍區航空處所轄的p-51型殲擊機中隊、蚊式轟炸機小隊和pt-19型、l-5型教練機小隊編成。受閱部隊共1.64萬餘人。武器裝備以軍兵種為單位,按種類集中,統一編組,由輕到重,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地面、海上到空中,使陸、海、空三軍渾合一體,形成強大陣容。
[編輯本段]3.開國大典全過程
1.聶榮臻任閱兵總指揮
開國大典前中央人民政府及政務院尚未成立,籌備工作主要由剛成立的北平市人民政府承擔。事亦湊巧,市長兼軍管會主任葉劍英8月就被內定調華南工作,准備解放廣東,9月初就到了江西贛州去了。中央當時任副總參謀長、華北局第三書記、華北軍區司令員、京津衛戍司令員的聶榮臻接任。後來當中央決定在開國大典上要進行閱兵時,中央軍委又任命他擔任了閱兵總指揮。雖然北平市各機關團體、各民主黨派共25個單位到9月21日才正式集會成立籌委會,並公推聶榮臻為主任委員,但實際籌備工作早已開始。從整修天安門會場、樹立旗桿、組織群眾、准備鳴放禮炮焰火,特別是訓練受閱部隊,以及布置保衛會場安全等,都要在一個多月時間中完成。
開國大典的安全工作十分重要。北平解放不久,城內潛伏特務難以一下肅清,而且國民黨飛機還會來襲擾。當年5月4日,國民黨就從青島派出6架B-24型轟炸機轟炸南苑,投彈30枚,毀傷我飛機4架,房屋196間,死傷24人,因此聶榮臻一直十分重視防空問題。我們空軍還未正式組建。軍委有一個航空局,專門在南苑機場組建了一個飛行中隊,擔任北平防空。聶榮臻考慮很細,下令萬一敵機前來,在場人員一定要原地不動,不能亂跑,聽從指揮;對受閱的1978匹戰馬也都作了安排。當然這一切是在中央領導之下進行的,周恩來常常具體過問。如10月1日中央領導人的車隊如何從中南海開到天安門下,周恩來帶羅瑞卿都曾親去檢查。
2.慶典前中央人民政府舉行首次會議
當時的中央人民政府是9月30日由人民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選出的。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委員有陳毅、賀龍、李立三、林伯渠、葉劍英、何香凝等56人。當日下午6時,全體代表利用統計選票時間在天安門廣場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典禮,爾後回到會場才宣布上述結果。簡短隆重的閉幕式,由毛澤東主持,朱德致閉幕詞,奏義勇軍進行曲。主席台上第一次懸掛了五星紅旗。散會時天已經很晚了。
習慣晚上辦公批閱文件的毛澤東,這一天夜以繼日一直工作到10月1日凌晨6點多(見李銀橋《在毛澤東身邊十五年》)。
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首次會議於10月1日下午二時在勤政殿召開。全體宣布就職,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隨即,選林伯渠為秘書長,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毛澤東為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朱德為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沈鈞儒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羅榮桓為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並責成他們從速組成各項政府機關。會議還宣布接受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並通知各外國政府只有這個政府才是中國惟一合法政府,並願與各國建立平等的外交關系。
會議開完,全體領導人乘車出中南海東門,到天安門後下車登樓,下午三時慶典准時開始。
3.開國大典時的天安門會場
舉行開國大典時天安門修葺一新,城樓上橫標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正中懸掛毛主席的巨幅畫像(40年代著冠照)。兩旁的標語東為「中央人民政府萬歲」,西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沒有國徽,因為9月25日、26日政協的座談會及審查委員會上認為還要修改,所以27日全體會議上只通過了國旗、國歌、國都、紀年4個決議。
那時,東西三座門(正式名稱為長安左門、長安右門)及南面長長的甬道,甬道兩邊長長的紅牆,正南門即磚石結構的中華門都還存在,形成了一個丁字形的封閉的會場。與8個月前北平剛解放時的天安門前比較,可說是煥然一新,寬廣平坦得多了。此外在現在國旗旗桿的地方已豎了一根當時看來已很高的旗桿,旗桿上有一個金色的頂。中華門外正陽門、前門箭樓兩旁的許多建築物上都張燈掛旗。「北平東站」、「北平西站」的大字一夜間都改成「北京東站」、「北京西站」了。會場里的工人、學生、幹部、市民、城防部隊都舉了臨時趕制的五星紅旗及其他紅旗、紅燈和彩色小旗,特別是用紅絹糊的大小不同的五角星燈,真是成了紅旗紅燈的海洋,只有市民中戴了小白帽的回民同胞舉著綠底白色的星月旗,顯得分外不同。會場上的群眾共達30萬人,分區席地而坐,很有秩序。金水橋北沒有現在的觀禮台,但搭了兩個簡單的檯子,一個供大會指揮用,一個給唯一的外賓觀禮團,這就是前一天剛到的以法捷耶夫為首的蘇聯文化藝術科學工作者代表團。受檢閱部隊則站在東長安街。
那時交通工具少,群眾近則列隊步行來,遠的坐火車來。我當時所在的單位,臨時編為華北革大第四部,住在西苑大院。華北革大七八千人的隊伍迤邐一里許要步行到清華園車站。天未亮起床,到車站已7點,乘裝煤的黑敞篷車,走了兩小時才到前門車站。經過西直門車站時還見到門頭溝工人也坐火車來。雖然「旅途」這樣艱苦,但大家情緒高漲。在前門席地而坐等到下午兩點才安排進入會場,午飯是饅頭涼水,每人領到三塊糖、兩個梨,是節日優待。
庄嚴隆重的開國大典終於在10月1日下午3時開始。那天早晨是陰天,上午和中午還下了一點小雨,但下午卻放晴了,真是老天也和萬民同慶。典禮的程序是: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宣布開會;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就位,副主席就位,委員就位;奏義勇軍進行曲;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並升國旗(同時鳴禮炮,禮炮畢);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宣讀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閱兵;遊行。毛澤東主席宣讀的公告,約九百字,雖未收入新出的八卷本《毛澤東文集》,但收入了《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一冊及《共和國檔案1949-1996》。
4.毛主席宣讀公告
提到開國大典,人們很容易想到毛澤東主席那句震古鑠今的名言:「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然而這句話,並不是毛澤東在天安門樓上講的,而是在此之前的9月21日的政協開幕詞中講的。原文是「諸位代表先生們: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將寫在人類的歷史上,它將表明: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這篇文章已收入《毛澤東文集》。
國慶60周年天安門夜景還可提及的是升國旗、鳴禮炮。鳴禮炮從北平解放後已是第三次。第一次是7月7日晚天安門20萬群眾紀念抗戰12周年及政協籌委會召開時放的。第二次是9月21日新政協開幕時鳴了禮炮54響。這次開國大典則以54門禮炮鳴28響,54門禮炮象徵全國54個民族(當時還未有現在56個民族之說),28響象徵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經歷28年艱苦奮斗才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正在禮炮轟鳴時,毛主席按動電鈕,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在場群眾都把紅旗紅燈高高舉起,匯成了一片紅色的海洋。
5.朱總司令下達總部命令
毛主席宣讀完公告後,閱兵開始。檢閱司令員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兼閱兵總司令),閱兵總指揮是聶榮臻。
首先由聶榮臻陪同朱總司令坐敞篷車開始檢閱。檢閱畢,朱總司令回到城樓主席台宣讀《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命令的最重要內容為「堅決執行中央人民政府和偉大的人民領袖毛主席的一切命令,迅速肅清國民黨反動軍隊的殘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國土,同時肅清土匪和其他一切反革命匪徒,鎮壓他們的一切反抗和搗亂行為。」因為當時華南的兩廣海南、華東的福建一部分、西南全部(四川、西康、貴州、雲南、西藏)均未解放,新疆雖宣布和平起義,解放軍尚未到達迪化(烏魯木齊),更不要說還有台灣,所以朱總司令的命令是有針對性的。命令宣布後,進行分列式。受閱部隊以海軍兩個排為前導,接著是一個步兵師、華北陸軍軍官學校、一個炮兵師、一個戰車師、一個騎兵師相繼跟進。空軍包括戰斗機、蚊式機、教練機共14架在全場上空自東向西飛行受閱。前後歷時3小時。
6.難忘的群眾大遊行
整個閱兵結束後,群眾遊行開始。一批批群眾隊伍,無不迫切希望走到城樓前,看到衷心敬愛的毛主席。天很快黑了下來,天安門樓上的燈光突然照亮,上面是一串紅橙色的燈,下面好像是三道粉青色電虹燈,再加上巨大的探照燈光射向全場,燈光閃閃,好似波浪。焰火在天安門附近三處施放,五彩繽紛,此起彼落。群眾手裡舉的紙燈、紗燈也都點亮了,廣場上是燈的海洋。
等到八點多鍾,華北革大七八千人的隊伍才在華北大學之後行動。隊伍慢慢走近金水橋,只聽見城樓上擴音器傳出「萬歲」、「萬歲」的聲音,才知道是毛主席在回應華大同學的歡呼。我們緊跟著走過金水橋,大聲高呼「毛主席萬歲」,這時才見到城樓上大宮燈前毛主席那魁梧的身軀,他不戴帽子,揮動著手用湖南口音高呼「萬歲」,有時還喊「同志們萬歲」,這時我們都感到毛主席看見我們了,口號喊得更為起勁,血都要沸騰了。我們還看到少奇同志,看到他身旁的女同志,我們猜一定是宋慶齡副主席。我們把手舉到頭頂鼓掌,主席台的領導人也鼓掌,人民的領袖們真是和我們心連心。閱兵式共用了2個多小時,受閱部隊的人員總計有1.6萬多名。
接下來是群眾遊行。走在遊行隊伍最前面的是工人,京郊農民緊隨其後。後面是機關幹部、青年學生的遊行隊伍。
晚上9時25分,無數彩色的禮花向廣場四周發射出來。首都軍民載歌載舞,盡情地歡度這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個夜晚。
開國大典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宣告了中華民族的新生!
[編輯本段]7.開國大典上的外國人
1.核心提示
新中國開國大典的日期確定的程序與絕對保密性使能出席的外國人少之又少,擇何日舉行新中國的開國大典,當時在外交上也是很敏感而舉世關注的。
蘇聯文學家藝術家代表團,與已經在京的朝鮮人民代表團,加上一個來解放區訪問的義大利共產黨中央委員斯巴諾,算是有幸出席開國大典的僅有的外國人了。
2.新中國開國大典的籌備
當時西方通訊社對於新中國開國大典的時間,在八九月間已經有了種種揣測:有一種說法是中國人辦事講究選擇吉日良辰,極有可能在佔領華南、西南基本統一大陸後,於1950年元旦這天舉行儀式,「元旦」是中國人認為一年中最好的喜慶開端日子;在9月27日政協會議宣布將北平改為北京,定為首都消息傳開後,也有西方記者認為中國共產黨人對孫中山有好感,既然中華民族各方面的精英人物都已雲集北平開會,或許他們會選擇辛亥革命的「雙十節」10月10日這天,舉行大典的儀式。
關於國名、國旗、國徽、國歌及採用的紀年等開國的諸多事宜,一些書籍和文章都已有詳細生動的記述與描寫,但關於「10月1日」開國大典日子的選定,至今尚未見到完整、專題及甚為具體的文字記載。
新政協籌備會議在6月15日開始開會,7月7日過後,中共中央就成立了由周恩來為主任,彭真、聶榮臻、林伯渠、李維漢等人為副主任的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籌委會主要由中央、華北軍區與北平市委三方面的主要負責人組成。籌委會根據中央指示擬定的開國大典有三項內容: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二、中國人民解放軍閱兵儀式;三、人民群眾遊行活動。
當時由楊成武與華北軍區司令部參謀長唐延傑受命主持起草了一個《閱兵典禮方案》。閱兵方案提供了兩個地點供中央最後確定:一個是西苑機場,場地寬闊,展得開,無須阻斷交通,但須另搭兩三個看台,工程大,且趕不上天安門城樓宏偉狀觀;另一個就是天安門廣場,須斷絕交通4個鍾頭,當時的長安街較窄,不能按照正規閱兵的行進分列式,只能允許橫排步兵十二路縱隊、騎兵三路縱隊和裝甲車兩路縱隊。
周恩來終於在閱兵方案的報告上寫下了自己的意見,談到了開國大典的日期和地點:
毛主席、總司令、少奇同志閱:
日期在閉幕後政府成立之日。閱兵地點以天安門前為好,時間到時再定。檢閱指揮員由聶擔任,閱兵司令員請朱德同志擔任。
開國大典定在10月1日下午3時,主要考慮防止敵機長途奔襲,按照敵機遠程飛行襲擊的規律,一般都是上午起飛,下午基本不動。當時,在北京四周遠近,華北軍區已經布置了有序的高射炮群,嚴陣以待。年輕的人民空軍也作好了一級戰斗准備,並安排了屆時在北京上空巡邏的戰斗機。
閱兵總指揮聶榮臻給受閱部隊下了一道死命令:萬一發生空襲,一律不能動,下刀子也不能動!
萬事俱備。一直保密的開國大典的時間,直至10月1日上午10時左右,才由北京新華廣播電台通過電波,向全世界發出預告。這時,離下午大典正式開始的時間,只剩5個小時了。
這就造成了能有幸參加開國大典的外國人少而又少。
3.蘇聯友人在開國大典上
趕來參加新中國開國大典的蘇聯文學家藝術家代表團是10月1日的上午才乘火車到達北京的,差一點就趕不上了。
周恩來總理和中蘇友協會長宋慶齡、副會長劉少奇到前門車站歡迎。團長是大名鼎鼎的蘇聯著名作家、蘇聯作協總書記法捷耶夫,代表團中還有著名作家西蒙諾夫與好些有名的藝術家及高級幹部,全團約有40多人。當時,因為客觀環境和條件的限制,未能邀請外國的政府代表團或黨政代表團參加。這個蘇聯的民間代表團,與已經在京的朝鮮人民代表團,加上一個來解放區訪問的義大利共產黨中央委員斯巴諾,算是有幸出席開國大典的僅有的外國人了。
據擔任翻譯的師哲回憶,開國大典後的10月2日或3日中午,毛澤東在中南海勤政殿接見了蘇聯文學藝術家代表團全體成員。這該算是毛澤東在新中國建立後接見的第一個外國代表團。
毛澤東作了長篇的精彩講話,會見延續了兩個鍾頭。在師哲的回憶錄里,對毛澤東的講話作了這樣的記述:
毛澤東說:中國所具有的優勢之一,就是它有蘇聯這樣一個好近鄰,所以中國不是孤立無援的……
他的講話生動活潑,有聲有色,使代表團中許多人聽到動情之處,激動地流出了眼淚,師哲形容說「出現了罕見的動人的場面」。
4.美國上校偷拍開國大典
怎麼突然冒出一個美國上校在拍攝開國大典?公安部門建議抓起來或是沒收其膠卷,總指揮聶榮臻要請示毛澤東才行。
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對著麥克風向全世界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當開國大典的第一項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典禮正在進行之時,負責警戒和保衛開國大典安全的公安人員發現了異常情況:一個穿軍裝的美國軍官正站在原美國駐北平總領事館的圍牆附近,頻頻地進行拍攝。
公安人員立即將此情況向指揮部作了緊急報告。位於天安門城樓下黃房子里的指揮中心得到報告,很快就弄清楚了這個美國軍人的身份:此人是原美國駐北平總領事館武官戴維·包瑞德上校,是個中國通。此人在抗戰後期曾經作為組長率領美軍觀察組到過延安,與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葉劍英都有過交往,對我黨我軍有過友好的態度。
考慮到這些復雜的情況,指揮中心不敢決定對這個非法拍攝者採取安全行動,就立即用緊急電話報告在天安門城樓上的總指揮聶榮臻。
聶榮臻接了電話,覺得這涉及到外交事宜,需請示毛澤東。聶榮臻走近城樓前側欄桿旁的毛澤東,簡單明了而細聲地報告了情況。
毛澤東聽了說:「哦,是包上校呀,我認識他。」
聶榮臻小聲地問:「閱兵式能讓他隨便照嗎?沒收他的膠卷吧。」
毛澤東仍然望著廣場上歡呼的人海,想了想,說:「這樣不好吧。讓他照,不管他。我們這是公開的嘛,讓他給我們當個義務宣傳員吧。」
其實,開國大典的前一天,9月30日,包瑞德已經到天安門廣場上去拍攝了一些照片。其中有一張是從天安門正面拍攝的毛澤東巨幅畫像。據說,這張照片後來在美國被報刊發表了,但細心的包瑞德發覺:這張照片與10月1日開國大典及以後的天安門正面的毛澤東畫像怎麼會有一點不同?
這當然是包瑞德所無法弄明白的。原來,10月1日凌晨,周恩來到天安門來作檢查的時候,發現城樓正中高懸的毛澤東畫像,是根據毛澤東自己選定的照片所放大而繪制的。這是解放區的老百姓很熟悉的一張照片。著名畫家周令釗在繪制時,在畫像下方留有二尺余寬的一條白邊,下面寫了毛澤東的親筆題詞:「人民的勝利」。
周恩來驗收時,覺得主席不會這么不謙虛,還自己為自己題詞,就指示趕快將這幾個字塗掉。
包瑞德在9月30日所拍的那張照片,就成了絕無僅有的絕版。
5.開國大典的膠片失火焚燒了
蘇聯攝影師不慎將拍攝的開國大典紀錄片失火燒了,回國之後受到了斯大林的嚴厲處分,被送到西伯利亞去了。
這是幾個黃頭發藍眼睛的蘇聯人。
他們可以隨意地在天安門城樓上拍攝所有的人。人們注意到,連毛澤東、朱德等中央最高領導人,都讓他們隨意拍攝,還隨他們的指令作一些配合。在地面,還有一部小吉普協助他們。在天安門東側視野最廣的位置,還為他們搭了專用的高台。
指揮部得知他們拍的是彩色影片的電影。當時指揮部里幾乎沒有人看過什麼彩色電影,都覺得很神秘。
這是斯大林派來的紀錄電影攝影師。那是劉少奇訪問莫斯科時,斯大林主動熱情提出來的。這次他們拍攝新中國的開國大典,得到了主人破例提供的各種拍攝方便條件。
他們的干勁很大,跑上跑下,開國大典那一天,從頭到尾一直開著攝影機拍攝,機器一直響著連續而均勻的嗒嗒聲。他們從毛澤東講話、升國旗、閱兵、遊行,一直拍到晚上五顏六色的禮花在夜空中閃爍,然後他們才興高采烈地抱著幾十本沉甸甸的膠片盒子,回到所下榻的東華門大街的翠明庄賓館里。這個賓館在北平解放初是中共中央組織部的招待所。他們的這些珍貴的底片都堆放在賓館的一個房間里。
膠片是易燃品,偏偏開國大典後沒幾天,這個堆放膠片的房間起了火災!
幾十本膠片幾乎全燒光化成了煙。好不容易搶出來幾本膠片也殘碎不堪,無法再用。這幾個年輕人在賓館前失聲跺腳痛哭。
據說,他們回國後受到了斯大林嚴厲的斥責與處分,被送到西伯利亞去了。
周恩來聽說底片都給火燒了,在「啊」了一聲之後,難受得有好幾分鍾都沉默著沒有說話。
惟一感到幸運的是,我們自己的那些從延安來的經歷了戰火考驗的攝影師,拍攝了一部黑白紀錄片,裡面保存了開國大典的珍貴場面。
接著,斯大林又派了一個著名導演格拉西莫夫來重拍,周恩來有了教訓,這回讓中國電影工作者與蘇聯人合拍,由總政派出懂藝術的黃鎮將軍擔任顧問,這就是中蘇兩國合拍的大型紀錄片。
這部影片獲得了斯大林獎章。
㈡ 關於國慶的手抄報的資料
節日慶典
天安門廣場夜景
每年的10月1日是中國的國慶節(National Day)。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前赴後繼,取得了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 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開國大典,在隆隆的禮炮聲中,毛澤東主席庄嚴地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並親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天安門廣場聚集了三十萬軍民進行了盛大的閱兵和慶祝遊行。新中國的建立,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1949年12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接受全國政協的建議,通過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決定每年10月1日,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偉大日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 國慶紀念日是近代民族國家的一種特徵,是伴隨著近代民族國家的出現而出現的,並且變得尤為重要。它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的標志,反映這個國家的國體和政體。 國慶這種特殊紀念方式一旦成為新的、全民性的節日形式,便承載了反映這個國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同時國慶日上的大規模慶典活動,也是政府動員與號召力的具體體現。顯示力量、增強國民信心,體現凝聚力,發揮號召力,即為國慶慶典的三個基本特徵。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慶的慶祝形式曾幾經變化。右下圖為擺放花卉慶祝國慶的天安門廣場。 gq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1950—1959年),每年的國慶都舉行大型慶典活動,同時舉行閱兵。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本著勤儉建國的方針,決定改革國慶制度。此後,自1960年至1970年,每年的國慶均在天安門前舉行盛大的集會和群眾遊行活動,但未舉行閱兵。 1971年至1983年,每年的10月1日,北京都以大型的聯歡活動等其他形式慶祝國慶,未進行群眾遊行。1984年,國慶35周年,舉行了盛大的國慶閱兵和群眾慶祝遊行。在此後的十幾年間,均採用其他形式慶祝國慶,未再舉行國慶閱兵式和群眾慶祝遊行。1999年10月1日,國慶50周年,舉行了盛大國慶閱兵式和群眾慶祝遊行。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20世紀舉行的最後一次盛大國慶慶典。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國慶慶典上共進行過14次閱兵。分別是1949年至1959年間的11次和1984年國慶35周年、1999年國慶50周年、2009年國慶60周年的三次。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2009年10月1日,國務院、中央軍委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盛大閱兵式和群眾遊行活動。 遊行結束,人們經常聚在公園或公共場所共同歡度節日,盡情歡歌暢飲。
編輯本段國慶節日
2008年國慶節
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最偉大的轉變
1949年9月的政協第一屆第一次會議上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節。在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最偉大的轉變。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北京30萬人在天安門廣場舉行隆重的開國大典,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澤東主席庄嚴地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並親自升起了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毛主席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願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願與之建立外交關系。」隨即舉行閱兵式和群眾遊行。朱德總司令檢閱了海陸空軍,並宣布《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迅速肅清國民黨一切殘余武裝,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國土。同日,北京新華廣播電台在天安門廣場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實況廣播。這是中國人民廣播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實況廣播,全國各地人民廣播電台同時廣播。 人們在過國慶節
史海回眸:開國大典即景
攝於1949年10月1日
[1]1949年10月1日,歷史定格在天安門城樓。 下午3時整,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宣布新中國成立大典開始。毛澤東主席操著濃重的湖南口音庄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軍樂隊隨即奏響了庄嚴激越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隨著響徹雲霄的國歌聲,禮炮轟鳴,毛澤東庄嚴地按下升旗電鈕,新中國第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城樓前的旗桿上冉冉升起…… 升國旗鳴放禮炮之後,毛澤東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決定北平改為北京,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面對30萬群眾匯成的歡騰海洋,面對鳳凰涅盤的神州大地,毛澤東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本政府的施政方針」…… 下午4時,秘書長林伯渠宣布閱兵式正式開始。身著嶄新呢料軍服的朱德總司令,走下天安門城樓,乘坐敞篷汽車,在閱兵總指揮聶榮臻的同車陪同下,檢閱陸海空三軍1.64萬名受閱官兵,檢閱後,朱德發布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他要求全軍指戰員迅速肅清國民黨反動軍隊的殘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國土。隨後,盛大的分列式和群眾遊行拉開了序幕。 聶榮臻率領海、陸、空三軍受閱部隊自東向西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首先正步通過天安門廣場的是第一次亮相的由155人組成的人民海軍方隊。這是一支年輕的部隊。在共和國13次大閱兵的歷史上,有12次是陸軍走在最前列,唯開國閱兵是海軍打頭陣。海軍方隊率先走過天安門檢閱台,擎著「八一」軍旗的李冠英成為開國大典閱兵的第一兵。其後是由8000餘名指戰員組成的多兵種步兵部隊,包括沖鋒槍營、輕機槍營、重機槍營、步兵團、通信營、戰防槍營等40個方隊,聲勢浩大地通過天安門。緊跟著步兵方陣的是由美式大卡車牽引的炮兵師和摩托化步兵、裝甲步兵及坦克組成的戰車師。受閱部隊的裝備,大多數是在解放戰爭和抗日戰爭中從敵人手中繳獲的,它們記載著人民軍隊的赫赫戰功。在這一方陣中,還刻意安排了一些由騾馬作牽引的炮車,以示炮兵部隊由騾馬拉炮發展壯大起來的。緊跟後面的是來自察哈爾草原的騎兵師部隊。騎兵師由3個騎兵團組成,後面還有一個挽拽野炮的炮兵營,共有1920匹軍馬,編成6個縱隊,以6馬並行的隊列通過,並按馬的顏色分別組成「紅馬連」、「白馬連」、「黑馬連」。這是天安門廣場第一次通過騎兵。騎兵們跨著戰馬,握鋼槍,舉馬刀,個個雄姿英發。 當戰車師的鋼鐵洪流隆隆開過廣場時,剛剛組建的人民空軍分別以雙機、三機編隊一批批接連飛臨天安門上空,飛翔的戰鷹引發出一浪高過一浪的歡呼聲。 開國大典的受閱飛機到底有多少,這在相當長時間內都是一個謎,當時,我軍空軍部隊共有9架P-5l式殲擊機、8架蚊式轟炸機,閱兵指揮部提供了一個巧妙的設想:9架P-51飛過之後,再繞一個圈,跟在蚊式轟炸機後面回到天安門上空。這樣做,雖然飛行難度大大增加,但國威、軍威卻將因此而大大增加。果然,次日的外電在有關開國大典的報道中紛紛驚呼,中共空軍以「野馬」戰斗機為主,一共出動了26架飛機。 戎馬一生的朱德,在國慶當晚宴請飛行員時,舉杯痛飲,興奮地告訴下屬:從今天起,我才是真正的三軍總司令! 1949年10月1日,山炮部隊走過天安門。
編輯本段國外國慶
世界各國確定國慶節的依據千奇百怪。據統計,全世界以國家建立的時間為國慶節的國家有35個。以佔領首都那天為國慶節的有古巴、柬埔寨等。有些國家以國家獨立日為國慶節。1804年1月1日,海地人民殲滅了拿破崙的6萬遠征軍,在太子港宣布獨立,從此就把每年的1月1日定為國慶節。墨西哥、迦納等國也是如此。還有些國家以武裝起義紀念日作為國慶節。7月14日是法國國慶日。1789年的這一天,巴黎人民攻佔了象徵封建統治的巴士底獄,推翻了君主政權。另有一些國家以重大會議日為國慶節。美國以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的日子為國慶日。加拿大以英國議會1867年7月1日通過《大不列顛北美法案》這一天為國慶節。還有以國家元首的生日為國慶節的,如尼泊爾、泰國、瑞典、荷蘭、丹麥、比利時等國家。 國慶節是每個國家的重要節日,但名稱有所不同。許多國家叫「國慶節」或「國慶日」,還有一些國家叫「獨立日」或「獨立節」,也有的叫「共和日」、「共和國日」、「革命日」、「解放日」、「國家復興節」、「憲法日」等,還有直接以國名加上「日」的,如「澳大利亞日」、「巴基斯坦日」,有的則以國王的生日或登基日為國慶日,如遇國王更替,國慶的具體日期也隨之更換。
編輯本段國慶習俗
每年國慶,各國都要舉行不同形式的慶祝活動,以加強本國人民的愛國意識,增強國家的凝聚力。各國之間也都要相互表示祝賀。逢五逢十的國慶,有的還要擴大慶祝。為慶祝國慶,各國政府通常要舉行一次國慶招待會,由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或外交部長出面主持,邀請駐在當地的各國使者和其他重要外賓參加。但也有的國家不舉行招待會,如美國、英國均不舉行招待會.
㈢ 如果外星飛船來到地球軌道,它們最有可能在什麼地方降落
朝陽區的張大媽晚上睡得迷迷糊糊,隱隱約約聽到自己的狗在叫,就吆喝了一句,旺財,還要不要人睡啊,乖,快去睡了。
其實旺財叫是有原因的,它看見天空中出現了一道亮光,越來越近,最後掉在了自己腳下。旺財一看,啊,怎麼像個發光的蝸牛呢,嗯,管它呢,先嘗嘗好不好吃,幾口就吞到肚子里去了。
㈣ 初一語文暑假作文
期盼過年
其實我和孩子們一樣盼望著過年,只是不再像他們那樣掰著指頭細數還差幾天才是正月初一了。過年可以有一個長長的假日,有足夠的時間呆在媽媽身邊,每頓飯都可以吃上媽媽蒸的我在外邊從來不吃的芥菜肉,不害怕身上的肉在那幾天里夜以繼日的長啊長。每當我們對著那盤熱氣騰騰香味四溢的芥菜肉頻頻舉箸時,我都能從筷子劃出的弧線里看到媽媽那張歲月縱橫的臉上淌著的幸福和滿足。
媽媽很慌年。每年從臘月二十四開始她就在寒風刺骨的小院里忙的腳不沾地,忙著把所有可以盛放食品的用具洗刷一遍。見到我們她就笑嘻嘻的摘掉絨線帽讓我們看她頭上的汗。臘月二十五她就開始張羅著蒸饅頭蒸棗山豆包。我們心疼地抱怨她是自找苦吃說到街上預定些饅頭不就行了,她說買的饅頭那是個什麼味道?
臘月二十八那天我們姊妹幾個再忙都要抽空回家,那天家裡要煮肉炸丸子炸麻葉。盡管從農村出來了好久,但媽媽仍然保留著在老家時的習慣,喜歡用地鍋煮肉炸年貨。為此她總是從夏天就開始收集棍棒樹枝等到過年時燒火用。也只有她能掌握住那口大地鍋烹炸各種年貨時的火候。
年三十的時候也要抽個空去看看,勞累了幾天的媽媽看著一應俱全的年貨,一個勁的催促吃呀吃呀。吃飽了就要回到自己的家去守歲了,每年這一天的告別母女的心裡都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因為按照規矩出嫁的女兒是不能在娘家守歲的,到來年的正月初二才能回來。而這一別母女都感覺隔山隔水似的遙遠和漫長,其實也不過時兩天的時間。走在家門口那條走了無數次的小路上,我的背影印著溫暖印著牽掛。我走的很慢很慢但絕不回頭,我把這溫暖和牽掛拉的很長很長。
遠遠近近的鞭炮聲此起彼伏,空氣里飄著誘人香味,路邊人家剛剛貼上的春聯被風吹得「嘩嘩」作響。公交車的車廂里空盪盪的,車子在行人寥寥的街上開的很快很快,司機也急著回家過年呢,家裡他的媽媽也正在窗口引頸張望等著他回家守歲。下車時我大聲對司機說:「新年好!」
新年在我們的盼望中真的來啦
盼望過年
過年是一種感覺,一種體驗,一種遭遇,可能還是一種境界
留在我記憶中最美好的經歷是小學時代在河南農村姥姥家過年的日子。那時候,每次過年都是生命中最激動人心的大事。早早地,剛進入冬天,還沒放寒假,我就已經在盼望著過年了。因為,一過年就意味著大人小孩都放假沒事兒了,不上班不上學不下地不幹活兒,所有的人都可以在家盡情地休息盡情地玩兒樂了。當然,我現在已經知道,那隻是小孩對生活的誤解,可是我至今還非常喜歡這樣的誤解。
過年的第一個樂趣是人多熱鬧。我記得有一年的大年初三,剛吃過早飯不大功夫就有親友來串門,一直到晚上八九點鍾,客人還絡繹不絕。二姨三姨姑姥爺舅姥爺姨姥爺表舅表姨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好像全天下的親戚都在這一天聚集到一起了,中午吃飯時,至少擺了10張桌子,姥姥家五個窯洞那麼老大的院子都呆滿了人,真有點摩肩接踵人聲鼎沸的樣子。令我自豪的是,我在院子里和所有的小孩比賽踢毽子,居然打敗天下無敵手。
過年的第二件樂趣不用說就是吃。姥姥把收藏多日的紅棗、花生、紅薯乾和柿餅都翻騰出來,姥爺則把放在院子角落裡已經蓋上一層厚厚白雪的大竹筐掀開蓋兒,露出裡面凍得鮮紅的軟得要化了的烘柿。更不用說中午那頓飯了,那是把一輩子的吃食都放在了一起,有白面烙饃、白面蒸饃、炸油角、素丸子、牛肉丸子、雞肉丸子、扣肉、小酥肉,還有冰糖蓮子百合湯等等。那個時候大人小孩都顧不上客氣,一盤菜上桌三口兩口就被搶光了。因為大家的的肚子都太空了,在平常的日子裡連玉米面餅子都吃不上的。所以,碰上能吃飽的時刻誰都顧不上臉面了。
過年的第三件好事是每個小孩都盼望的,那就是壓歲錢。但在那些年裡,人們一個比一個更窮,我至今還清晰地記得,有一年生產隊給每一戶人家發了5毛錢,說是讓大家過年買鹽吃。所以,來的客人雖然多,但真正能給我壓歲錢的人其實屈指可數。二姨一般會給我兩毛錢,三姨給五毛錢,往往是所有親戚中給得最多的。其他人多數給五分錢或一毛錢,更多的人是一分錢也拿不出來的。即使如此,過一個年下來我差不多會收到將近兩元錢,那已經是很大一筆財富了。
對於我來說,過年還有一項獨特的樂趣,就是放鞭炮。放鞭炮沒什麼稀罕的,二踢腳、沖天雷誰沒放過?我的樂趣在於玩摔炮。那是一種用兩三層紙卷上一些火葯和火石做成的小炮仗,捏在手指尖里,用一頭兒對准地面使勁一摔,「叭」地一聲,隨時可以嚇別人一跳。姥姥家的村子裡就有一家兄弟三人都做摔炮賣摔炮。那時,我家住在遙遠的東北大城市沈陽。每當過完年從老家回到沈陽,我就把摔炮的種種樂趣和神秘講給鄰居小孩和學校的同學聽,有時候我再給他們講講在雪地里用籮筐扣鳥,或用竹篾扎燈籠的經歷,他們都聞所未聞,眼饞死了。
玩得太高興就樂不思蜀,有一天爸爸站在高高的崖頂上喊我,該開學了,明天咱們回沈陽吧,我一下子傻在那裡,竟當著一大群小孩的面嚎啕大哭起來。
後來,有了許多不同的人生經歷,也就有了許多不同的關於過年的人生境遇或體驗。
七十年代初,隨父母下鄉「走五七道路」,在遼寧省昌圖縣東嘎公社糜場大隊過年。那裡過年的主要特色是吃粘豆包、酸菜燉粉條,當然還有豬肉酸菜餡的餃子。年輕人晚上沒事就打撲克賭博,賭注是香煙或干豆腐(即千張)。從天黑打到天亮,肚子一餓就先把豆腐乾吃掉,到最後誰輸了誰掏錢就行了。如果是賭的香煙,那麼到天亮時香煙要麼已經被吸光要麼就被倒來倒去的倒成了空紙筒。無論香煙或干豆腐,不在乎輸贏,在乎一樂而已。那時過年,也有鞭炮為伴,但身處異鄉,不知何年何日是歸程,自有一番淡淡的愁思。
就在下鄉的那些年裡,有一年我回到沈陽,來到原先居住的那個家屬院過年。那天晚上說好了是住在韓叔叔家(我們家下鄉後韓叔家就從原來的那套房子搬進了原來屬於我們家的這套比較大的房子),但是到了晚上五六點鍾的時候韓叔叔突然說,他家親戚來了沒有我睡覺的地方了。我雖然已經十七八歲,但毫無社會閱歷,一下子渾身冰涼。我到隔壁的王叔叔家去告別。王叔叔是行政幹部,平時和我們家交往不多,但他卻留住了我。那頓晚飯吃了餃子,我還第一次吃到了早有耳聞未曾見面的山珍「猴頭菇」。雖然晚上睡覺是打地鋪我還是睡得很溫暖。
現在,我好像成了怕過年的人。一個原因是過年就意味著自己又老了一歲,平平淡淡的日子不知怎麼就溜走了。更重要的原因則是過年漸漸變得沒有了情趣和韻味:城市文明和現代文明都拒絕串門,即使是住在一個家屬院的人也不興串門;再加上許多城市都有不許放鞭炮的禁令,過年就只剩下日歷上的意義了。於是,年輕人乾脆去過聖誕節去過感恩節去過情人節了。於是,以節日為紐帶為表現形式的中國文化中國傳統就像黃河一樣乾涸了斷流了。
過年是一種情緒的凝聚,是一種情感的融鑄交匯,是一種精神的認同,是一種血脈的延續。所以,我很希望能找回兒時的那些感覺:裊裊的炊煙,喧鬧的人群,親友的匯聚,熱情的鞭炮,以及帶著數千年歷史印痕的種種習俗……
我盼望著中國味道的過年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