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幼兒園蒙氏小司機可以讓家長了解什麼
關於幼兒園蒙氏班家長會講稿 表―見課件) 6)蒙特梭利與家長:自由不等於放縱。幼兒在一定的結構與秩序上有選擇是否參與活動的自由與選擇教具的自由等。(見課件) 7)簡單介紹本學期工作進度及月工作安排: 9月: 1)創設並不斷完善蒙氏教育環境,鞏固學習、生活常規 2)引導幼兒(尤其是新生)熟悉環境,熟悉老師、小朋友(包括自己與夥伴的學號、姓名等)。 3)主題教育:好朋友相親相愛。 4)落實新生家訪與家長會工作。 10月: 1) 親子活動:秋遊(戶外) 2) 安全教育活動:馬路上的安全(戶外) 3) 主題教育活動:飲料瓶用處多 4) 開展蒙氏日常生活練習,培養幼兒的耐心與專注力。 11月: 1)加強身體鍛煉,開展親子運動會 2)安全教育:急救電話 3)主題活動:螞蟻 4)結合蒙氏人文自然教育,開展家長當老師活動(了解社會有不同的職業) 12月份: 1)結合感官教育,鞏固認識幾何圖形 2)安全教育:危險的事情不能做 3)主題教育:各種色彩 4)親子活動:顏色變變變 1月: 1)與武警叔叔聯歡 2) 班級匯報活動 3) 幼兒工作觀摩 今天,耽誤了大家許多時間,當然真正了解蒙特梭利教育不能僅通過這一次,還是要通過孩子的發展才能了解這一教育的魅力。希望能通過此次家長會與家長朋友們達成教育共識。請大家繼續支持蒙氏二班的各項工作,我們非常期待您的寶貴意見和好的點子。讓我們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攜手並進!謝謝大家!
Ⅱ 談談對蒙氏教學的認識
蒙台梭利認為:兒童具有巨大的潛能,他生命的發展是走向獨立。通過具體的練習如生活基本能力練習、五官感覺練習、智能練習(語言、數學、科學)等形式,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礎。
蒙氏教室是一個小社會的雛形,孩子在其中學會尊重別人,接受別人,學習如何分享自己學會的知識技巧,學會如何領導別人。蒙氏教室提供了培養兒童情感智商的環境。
蒙台梭利課程,包括感覺、動作、肢能、語言和道德發展等,使個體成為一個身心統整合一的人。「自由」與「紀律」合一,「個性」與「群體」兼顧。啟發幼兒使他們有能力解決困難,適應新的環境,達到自我構建和心智發展。
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獨特魅力源於對兒童的充分研究與了解,遵守兒童的敏感期,激發兒童潛能,在寬松、愉快的環境中發展孩子獨立、自信、專注、創造等能力,為將來孩子的成長打下良好的素質基礎。
關於如何設計一個幫助兒童能夠良好發展的環境,蒙氏說的最具體的就是:「兒童之家」。我們現在就簡單扼要地介紹給中國的母親們。
1、它必須像個家
蒙氏說:「所謂『兒童之家』是指能夠供給孩子發展機會的環境(註:不要誤會為孤兒收容所),這種學校並沒有一定的規格,可以按經濟情況與客觀環境而定。」
「不過它必須像個家。」也就是說,不能光是一兩間同樣大小的教室,必須有幾個房間,有庭院,院子里有遮風避雨的設備……孩子可以在戶外活動,讓他們放些自己喜愛並能自己照顧的小花小草、小動物和小擺設。
「家」中的主要房間是智力活動的「工作室」。另外,再配上較小的浴室、餐廳、會客室、健身房、休息室等讓孩子活動和生活的空間。
當然,像台北這寸土寸金的地方,生活居住空間狹小,不是每個父母都擁有如此庭院式的房子,所以只要是你能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庭氣氛,為他安排一間「工作室」,陳設些經你慎選的益智玩具(最好不要是市面上的電動玩具)以及他的「工作」成績;另外的一間是專用的卧室兼起居室。並且要常常帶他到野外去踏青,以補沒有院子的不足,這樣也就是一個很好的蒙台梭利教育環境了。
2、以幼兒為中心
「家」中設備的主要特色就是,一切以孩子為主。不但教具內容要適合孩子智力發展的階段,所有的硬體設備也都以孩子的高度為標准,因為在兒童之家內,一切事務都由孩子們自己動手來完成。
3、從最簡單的說起:
食:吃飯的桌、椅、匙、抹布、手布……等,都應適合孩子的尺寸,你只要設想:從孩子一上飯桌,到吃飯完後下桌的中間會經過哪些手續?而哪些是過程中所需用的物品?以及它們的大小、輕重等等,都必須是適合孩子使用的。
衣:是否已為他安排了一個高度適中的衣櫃,讓他可以輕易地打開,將自己的衣物放入、掛好……
住:假如家中有六、七個月大的嬰兒,你是否能為他安排一大片可供他爬的空間(或客廳改造,卧房改造),至於到嬰兒會走以後,客廳、卧室都應特別設計,隨孩子的成長而准備、改變……。
行:除了為他安排了各類適用的小鞋外,是否在門外安排了一個空間,可讓他把自己的鞋子放整齊……。為什麼要以孩子為中心設計環境呢?因為我們的安排,不是只看見近程目標(適合他活動),而是為了培養他能夠一切自己動手,不會依賴他人的「獨立」性格。 我想說一句不客氣的話,現在大部分的媽媽往往太小看了自己的孩子,以為她二歲半的「寶貝」什麼都不會,其實,他不但會自己擦鼻涕、折衣服、脫鞋子,還會打掃環境呢!
關鍵就在你是否大膽而耐心地給他機會「自己做」,並成功地引導他「去做」,「如何做」。
4、布置要安全、美觀、有秩序
至於所有的硬體安排,必須要注意到安全性,例如:你給孩子用的椅子,應避免用夾層的,因為孩子還無法控制重量,一不小心就容易被夾傷,最好是固定型的。陳設的架子是否穩固,
門是否釘牢等等,都是大人必須細想周慮的重點。
要想吸引小孩子的注意力和養成他愛好整潔的習性,設備布置的美觀與否也是重點之一。應該要朴實亮麗,而不是「昂貴的,就是最好的」,太過的奢華耀目或復雜靈巧對孩子並沒有好處,只會分散他們的注意力。「有秩序」,並不只是說每樣東西都有條不紊。而是更進一步地指陳設的順序,都經過大人考量過小孩的接受程度、需要,使用上以及歸還是否能夠方便而言。因為秩序對幼兒的意義重大,幼兒會在有秩序的環境中,容易經由「自己的觀察」,找出自身之外物與物以及自己和它們之間的關系,藉以促增心智的吸收。同時,有秩序、愛整潔的習性,也都是經由美好的環境而培養的。
總之,預備好的環境應也是具有文化素養的地方。
它能
1.充分發揮孩子的生命力。
2.保護孩子,給他安全感。
3.供給孩子自由活動的場所。
4.讓孩子感覺親切,並具有一定的美感。
5.有限制──主要目的是讓孩子適應,而不是因為好奇而吸引他。
6.有秩序,要隨孩子成長的需要而有漸進地變化。所以要給孩子智能上的啟發,環境中的設計和整備是第一步要您下番功夫的。
Ⅲ 蒙台梭利教育的具體內容都有什麼呢
如果你帶你的孩子就一定要抓住你家裡一切生活的材料,成為教育的信息給予孩子,這點不做特別多的解釋,如果家長還想了解,我們還有專門介紹蒙台梭利的解釋。
第二個領域把它叫感官教育領域,也就是說我們今天小孩子成長離不開各個感官的發展,蒙台梭利把感官教育領域作為一個獨特教育領域,要訓練發展寶寶的各個感官,他才能更好地吸收更多的內容,更好的走入社會,比如說視覺教育就很注重對孩子進行觀察能力培養,所以蒙台梭利有幾個比較典型的學句是非常有名的,比如說插座言住體,粉紅塔,棕色梯,長棒,色板等等,這些學具都是由十個不同的物體所組成,讓孩子去觀察裡面大小的變化,長短的變化,高矮的變化,孩子透過動手玩兒來感受到這些,又透過觀察給他們進行排練,所以他就很好地發展了孩子視覺,在這裡面很多內容,比如讓孩子進行分類活動,對應活動,排序活動,都是促進兒童觀察能力的發展,實際上是視覺的訓練。還有聽覺活動,就有非常好的聽覺筒,讓孩子分辨各個各樣的聲音,促進聽的能力,以前比較多在音樂方面讓孩子進行聽覺的發展,蒙台梭利專門把這個作為一個獨特的內容,各種各樣聽覺筒裡面聲音大小不一樣,材料放裡面聽覺聲音不一樣,讓孩子找相同的聲音,按聲音大小去排序,讓兒童得到更好的、敏銳的聽力,促進孩子敏銳聽力的發展。不僅僅我們去享受大自然的聲音,還讓孩子自己能夠判斷。還有嗅覺、味覺,還有很重要的是觸覺,還有有一個觸覺板,讓孩子感覺粗糙的、柔軟、硬的、軟的,有不同的材料,因為我們生活當中各種各樣的材料都不一樣,讓孩子透過觸覺去認識它,去了解它,我們覺得這是特別好的玩中學,孩子所能接觸的東西其實都是很好的教育內容,在感官教育領域,我們原有的教育沒有獨特提出來,我們把促進感官發展我們放在各領域當中。
第三個教育領域,是數學教育領域,我們常常稱蒙台梭利數學教育領域是經典之經典,它的數學教育最大的特點,把抽象的、邏輯的思維變成了可操作的動手的具體的物質材料,這是我們的數學教育非常欠缺的。我有時候常常說,家長常常讓孩子去學數學,你常常怎麼樣去學,你來數數這是幾,這是幾,比如這是3,3加8等於幾,讓孩子完全去說,還有的讓孩子去背,我們幼兒園教孩子十制合成的時候,都讓孩子背,孩子動手不夠,往往是5可以分成幾和幾,兒童像背兒歌一樣,5可以分成1和4,1和4合起來是5,總是這樣背下來。蒙台梭利不是這樣的,它有一個很典型的學習,叫紅藍豎棒,比如拿一個1和一個4合起來是5,讓兒童感受它們合成的狀態,以及加減的狀態,不是一種空洞的學習。包括蒙台梭利學習,比如有一個金色珠,1是一粒珠子,還有一個是一串珠子,一串珠子有10粒,還有一片珠子,這一片珠子裡面有多少粒,有100粒,我們今天沒有拿實物,這100粒裡面有10串,還有一塊珠子,這一塊珠子是1000粒,裡面有10片珠子,有100串珠子,透過這樣很具體的材料,讓孩子懂得量的多和少。如果家長對具體數字比較感興趣,我們出了一套光碟,就是《蒙台梭利教育全程講座VCD》,因為蒙台梭利青年時代就非常酷愛數學,所以他對兒童研究的時候,他就把他對數學理解轉化成兒童可以玩兒的玩具了,讓孩子在玩中學,蒙台梭利非常好地體現了這樣一個特點。
還有一個就是語言教育領域。語言教育領域是我們所有的父母恐怕都很關注,比如讓孩子學兒歌,讀書,講故事,大家都會做得很好。那麼,蒙台梭利在語言教育當中也很獨特,它有一個叫語言盒,也就是我們不僅教他一種固定的語言,還要讓孩子去創造語言,就是拿各種物品來說,所以還是讓孩子動手,用實物去說,比方說我們手裡這塊手錶,你給他手錶他就會說手錶,你看到手錶看到裡面有分針,還有秒鍾在動,有數字,還可以聽到滴答滴答的聲音,這樣可以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我們還要促進孩子書面語言發展,你在寶寶讀書、講故事的時候,不要你看書,寶寶只是聽,你最好和你的寶寶坐在一起讓他一邊看,你一邊給他講,這樣就很好地培養他的閱讀的習慣和喜歡讀書的興趣。
再有一個領域就是科學文化教育領域,蒙台梭利的科學文化教育領域,我也是非常的敬佩他,他把歷史、天文、地理、人文,還有自然,都放在科學文化領域當中。我們以前剛接觸蒙台梭利教育的時候,我們都會嚇一跳,他怎麼給孩子講歷史,在過去教育裡面沒有講歷史,我們覺得這個離孩子很遠。但是我們一接觸蒙台梭利教育的時候,我們就深深被他感動,他讓孩子學歷史,是從時間開始,因為時間就是組成歷史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內容,也就是說歷史是由時間組成的,所以他用這樣一種方式讓孩子學歷史。那麼,在學歷史的時候,先去學自己,我今天一天的活動就是我今天的歷史,我成長的過程就是我的一個成長史,他是從這樣去感受,從自我到我的家庭,到我的周圍所有的事物去感受一個成長的狀態,一個事物的變化,這樣去記歷史。同時也很好地擴展了孩子的生活,擴展了他廣泛的生活知識。拿他周圍的內容來說,燈有沒有發展史,他了解自我成長過程,也可以了解別人有沒有成長過程,人、動物、植物都有成長過程,都有歷史,我們各種物體也有成長歷史,很自然就擴展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蒙台梭利有一個獨特的活動叫「過生日」,就是把歷史和地理很好地結合起來了,比如寶寶來到幼兒園是三歲,到這兒如果三歲,我們就給他過三歲生日,他如果來幼兒園是四歲,我們就給他過四歲的生日,比如今天是你寶寶過生日,在這之前需要跟爸爸媽媽交流,需要拿他出生時的照片,還有一歲、兩歲、三歲的照片,一歲的時候拿起他的照片,這時他給大家介紹這是我出生時候的樣子,然後他手裡拿一個地球儀,在我們小朋友站一圈,他拿著地球儀去圍著小朋友轉,這時候老師給他交流,一歲的時候你會什麼,或者一歲的時候你有什麼好聽的故事,一般寶寶都會說我一歲會說話了,會走路了。再接著給他唱生日歌,兩歲了,再給他講兩歲的故事,讓他在活動當中感受自己的成長的歷史,自己發展的過程,也感覺地球圍繞太陽一圈是一年,過幾就走幾圈,每一圈都講一個故事,他的教育就是很生動,很直接,很具體,同時在這樣活動當中又很好促進孩子語言的發展,去談自己成長過程,去介紹自己很快樂的故事,同時他也在群體當中,在小朋友當中感受到一個集體的溫暖,接下來他們會互相贈送生日,或者贈送生日的祝福語,一起分享蛋糕。我想透過這個例子使我們的家長們能夠了解到孩子在蒙氏教育是怎樣學習的,這是語言教育領域和科學教育領域。
還有一個是體能教育領域,就是我們說的戶外活動,讓孩子盡情到戶外去。我在這里特別想跟父母說一下,孩子的學習是在戶外的。我記得有這樣一句話,人本動物性,動物是不是要在戶外的,所以我們的孩子一定要更多到戶外接受大自然,同時我要告訴家長們,到戶外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孩子的視力的幫助,如果把孩子比較長時關在屋裡,長時間看近距離的東西,對眼睛的是非常不利的,我們在幼兒園測量孩子的眼睛,發現很多孩子很多都是近視、斜視,我們希望家長們能夠把孩子更多的時間放到戶外去學習和鍛煉。也希望家長們將來可以買到這樣的書和盤多了解一些。
Ⅳ 蒙氏教材中班上冊《吹泡泡》吹泡泡,吹泡泡,飛呀飛呀飛得高。快快飛到藍天上,太陽公公招手笑。教案
活動目標:1、練習幼兒聽信號做指定動作。2、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動作的靈敏性。活動准備:戶外場地。活動過程:一、教師帶領幼兒有秩序的進入場地,特別要求幼兒要注意安全。
現在我們上體育課,我們上體育課的時候,小耳朵要聽清老師的口令,跟著老師一起做游戲。
(再次提醒幼兒上體育課的規則)
二、開始部分。
隊形練習:
教師邊念兒歌邊帶幼兒一個跟著一個走。「走走走,跟著老師往前走,走走走,跟著朋友往前走。」走成一個大皮球。然後讓幼兒轉過身面向老師站好。
預備游戲:
我們來做「長高了,變矮了」的游戲。長高了—兩臂上舉,變矮了—下蹲,看誰長得最高—雙腳原地地向上跳。
三、進行做吹泡泡的游戲
1、教師吹泡泡,激起幼兒玩游戲的興趣。
看看謝今天老師帶來了什麼呀/?那老師來吹一吹泡泡,你們仔細看泡泡。等會我會請你們來說一說你看到的泡泡是什麼樣的?
2、教師請幼兒說說自己看到的泡泡。
3、泡泡五顏六色,而且是圓圓的,可漂亮了,今天,我們來做個吹泡泡的游戲。我們也來做一個又大又圓又漂亮的泡泡好不好?
4、教師示範講解游戲玩法:教師和幼兒手拉手按逆時針方向必須一個跟著一個走成圓形隊。邊走邊念兒歌:「吹泡泡,吹泡泡,吹成一個大泡泡。」重復幾遍後教師說:「泡泡飛高了。」幼兒兩臂上舉。教師說:「泡泡飛低了。」幼兒原地下蹲。重復數次。教師又說:「泡泡破了!」幼兒發出「啪」的聲音,同時四散地跑開。聽教師說:「吹泡泡了!」大家又拉成圓圈站好,
(教師要嚴格要求幼兒要把圓圈拉的又大又圓)
3、游戲重新開始。教師可以適當讓幼兒多玩幾次。
四、放鬆活動。
剛剛我們做的泡泡真是好看,小朋友,們也累了吧!那我們休息休息吧!教師帶領幼兒做「快樂的小鳥」,自由四散地飛翔,理理羽毛,啄啄小蟲等。
五、教師帶領幼兒有秩序的進去教室,結束活動。
Ⅳ 你知道關於蒙氏教學嗎
蒙氏數學是億童出品的,你可以去億童網了解,網路直接搜 億童網 就可以了。我剛找了一篇
蒙氏數學
課程理論
一、皮亞傑的幼兒數概念發展理論
皮亞傑在研究人的認知的過程中,運用臨床研究的方法,觀察幼兒的心智發展。在幼兒早期的數概念發展中,皮亞傑提出:幼兒數學能力的發展和幼兒對數的理解依賴於他們的邏輯概念的發展。如對物體排序能力的發展,數概念的發展都可以從思維的邏輯結構對應的特徵來得到解釋。
皮亞傑還認為,幼兒數概念的發展是其主動建構的過程,而文化的傳遞和後天的學習經驗對幼兒數學概念的形成與建立影響不是很大。就如同,一個人學習語言的過程是不同民族都具有的相似特徵。但是,他認為教師是幼兒發展的支持者,教師的基本任務是促進幼兒的主動學習。
皮亞傑的幼兒數學能力的發展理論,對我們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啟迪作用。
1. 他認為幼兒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具有不同的認知運算結構,這種結構對幼兒的數學能力的發展和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即幼兒的數概念發展與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數學知識與其它知識的不同點在於它包含一定的邏輯關系,因而幼兒對數概念的理解必然包含有對邏輯關系的理解與認識。
他還認為,數概念是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的後期成果,幼兒的數學學習與理解是在其當時的認知水平的前提下發生的。就如同幼兒的說話是與其發音器官的成熟、理解能力的發展為前提的一樣。皮亞傑指出「數概念的建構和邏輯思維的發展是聯系在一起的。前數概念水平階段和前邏輯思維水平階段是相對應的,數學運算和邏輯思維因而組成了一個系統,數學運算來自邏輯思維的概括和整合。」
2. 數學知識的習得和其它的認知活動成果一樣,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對外在刺激的直接反應或是來自於自己的經驗,而是幼兒自己在活動中主動建構和「重新發明」的過程。也就是說,幼兒並不是通過成人的口頭教育和解釋來理解和學習數學知識的。如果幼兒自己沒有建立這種主動的學習過程,即使再生動的解釋也不能使幼兒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理解。最根本的是,幼兒學習數學是在自己的經驗基礎上主動建構與探索的過程。因此,對幼兒的數學學習來說,活動過程比結果更為重要。
3. 皮亞傑強調動作在幼兒數學能力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他認為,幼兒對數學的運用是認知運算內化的前提條件。幼兒的數學學習離不開對物體的操作,是一種主動的、自律的活動。
皮亞傑指出:「假定幼兒只是從教學中獲得數的觀念和其它數學概念那是一個極大的錯誤。相反,在相當程度上,幼兒是自己獨立地、自發地發展著這些觀念和概念的。」在幼兒操作學具時,我們並不能簡單地這樣認為:幼兒操作了,他就一定能實現這些學具中的預定功能。實際上,幼兒所獲得的經驗與能力,是與他們的認知水平發展有著密切聯系的。要使幼兒獲得數概念,需要有大量的經驗積累,需要在生活中有著與思維和動作相關的多方面的操作與體驗活動。因此,教師應創造環境、利用生活中的各種環境,為幼兒提供操作與體驗探索的機會;還可利用蒙台梭利已經物化的數學教具,讓幼兒有機會發現事物的這種數量特徵以及相關的數量關系,這些過程對幼兒學習數學是大有裨益的。
在皮亞傑的研究基礎上,美國學者克萊門茨的實驗研究也表明,對幼兒進行邏輯思維的培養和數數活動的訓練同樣能有效地促進幼兒邏輯運算能力的發展。而且他還發現,對幼兒進行數數能力的培養更能很好地促進幼兒數概念的發展。幼兒的邏輯思維水平會影響幼兒的符號系統的學習。如果幼兒沒有達到一定的邏輯思維發展水平,幼兒在學習數學符號系統時就會有困難,或者學了也不懂。這再一次證明了,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與數概念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
二、格爾曼、富森等的「數數模式」理論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格爾曼長期以來一直致力於對早期幼兒數數能力的研究。通過研究,他認為幼兒數數活動在幼兒早期數概念的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他發現,即使是3歲幼兒的數數都不僅僅是單純的語言能力,而且還表現出遵守數數原則的復雜的認知能力。
幼兒早期的這種數數能力,與幼兒的思維能力發展有著相互影響的作用。二者是一種相互促進的關系。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富森也研究得出結果認為,幼兒早期數概念的建立與幼兒的數數能力發展有著密切聯系,幼兒數概念的發展有助於幼兒數數技能的整合和應用,同時幼兒數數的學習經驗直接影響著幼兒數概念的建立與發展,而且他們發現,幼兒的數數也是他們最初學習加、減運算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另有一種研究觀點認為,幼兒的數數經驗是幼兒後天學習的結果。幼兒最初的數數行為是一種無意識的模仿行為,幼兒通過在實際生活和具體情境中的數數實踐逐步理解了數數的含義。幼兒數概念的發展是漸進的,建立在感知經驗的基礎之上。同時,也是社會生活對這一能力的影響過程。
三、蒙台梭利關於幼兒數學能力發展的理論
1. 抓住幼兒數學學習的敏感期,尊重幼兒數學發展的階段性。
蒙台梭利在她的《發現兒童》一書中指出:幼兒不會因別人可能已經得到的東西而受到干擾。相反,一個勝利會引起人的贊美和高興,而且還有人滿心歡喜地去效仿。幼兒似乎都樂意去干「他們能乾的事情」。
她認為:當我們認為幼兒的願望不過是擁有一條知識時,我們便重復多次。這是非常錯誤的。因為,從智力上,我們是幫助幼兒去掌握這條片斷的知識,可是用這種辦法,卻阻礙了幼兒的自我發展。
在教育幼兒時,蒙台梭利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原則,即童年時代的每一個年齡,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特殊的需要,如果這些需要不在最突出的時機得到滿足,那麼幼兒某些能力的發展將永遠受到抑制。這就是她認為的幼兒能力的「關鍵期」。
2. 早期數學學習應建立在幼兒操作的基礎上。
蒙台梭利認為,幼兒早期的數學學習的特點是一種典型的感知經驗性學習,而不是抽象的、理性的學習。她說,我們習慣於服侍幼兒,這不僅是一個為他們服務的舉動,而且是一個危險的舉動,因為它容易窒息幼兒有益的自發活動,而我們沒有想一想,不動手去做的幼兒是不知道如何去做的。
因此,她相信,幼兒數學教育必須以具體化的抽象來引導孩子學習數學。「具體化的抽象」是蒙台梭利數學教育中的一個突出觀點。幼兒需要具體的物體來支持思維的探索,但同時,數學又是一種抽象的經驗,是在實踐上的抽象。所以蒙台梭利創制了蒙氏教育中所特有的蒙台梭利教具,這種教具正是她這種教育思想的體現。
蒙台梭利的教育性材料的基本原則,就是活動者協調有序,使幼兒在從事活動時,很容易就判斷自己成敗的程度。這些教育材料的使用,有幼兒自己探索的活動,也有群體在具體環境中一起做,一起討論的活動。
3. 強調「有準備的環境」對幼兒數學能力發展的影響。
蒙台梭利非常重視給幼兒提供大量的學習數學材料。這是蒙台梭利認為的必須設立「有準備」的學習環境,為幼兒可能對數概念獲得真正經驗和熟悉數量而提供的。她認為,對數的理解與感知,是幼兒在環境作用下發生興趣時而實現的。
蒙台梭利非常重視有準備的環境對幼兒發展的影響,環境不僅包括幼兒園,還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人際關系環境。她說,在教育當中最重要的是給幼兒提供「有準備的環境」。在傳統的教育中,教育就是包括教師和幼兒這兩個因素,教師教,幼兒學。但她認為,「有準備的環境」應包括教師、幼兒和環境這三個要素,而且,她把環境列為教育的第一要素。
課程特色
1. 拓展知識的同時,發展幼兒思維能力。
2. 提供豐富的材料,在操作探索中學習。
3. 注重個別差異,讓每個幼兒體驗成功。
4. 緊貼生活,用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問題。
課程材料構成
教師用書:按小班、中班、大班、學前班上下學期分為8冊。每冊包括詳盡的理論概述、豐富的教學活動案例、系統的教學評價表三大部分。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案例流程清晰,科學有效方便教師使用。
教 具:與學具一一對應,將學具放大4倍,方便教師教學中操作演示。教具把抽象的數學概念「物化」,根據數學目標精心設計,涉及到幼兒數學領域的各個方面,既有選自蒙台梭利感官教育和數學教育中最精華的教具,又有結合國內外最新信息改造創新的教具,非常適合現代幼兒的數學學習。
學 具:是幼兒在教學活動中用來操作探索的重要材料。學具運用刀模,經過卡型,幼兒用手輕輕一頂,就能輕松取出學具各構件,可將各構件自由進行擺弄、組合、拼搭。學具與學具之間以及同種學具的不同組之間難道逐層遞增,有很強的功能性、操作性和系統性。
操作冊:供教師指導幼兒在園內活動中使用,可以分組完成,也可放在活動區域角中完成。活動形式多樣,有連線、塗色、剪裁、粘貼等;活動內容豐富,給教師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將豐富的數學因素注入情景之中。通過操作,幼兒的直接經驗得到提升,思維得到發展。
作業紙:是家庭中親子共學的材料,可讓家長了解幼兒園的教學進度,也可讓教師對家庭活動做評價,實現了家園共育。作業紙特別設置了「生活中的數學」欄目,每學期提供了操作性很很強的數學親子游戲,指導家長和孩子在家庭中開展數學活動,提示家長引導孩子發現生活中的數學,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
課程教學流程
1. 預備活動
師幼互相問候。走線,線上游戲。集中幼兒注意力,調整心情或做一些與本次活動有關的小游戲作為導入。
2. 集體活動
創設一定的情景,為幼兒提供大量的操作材料,供幼兒操作探索,達成本次活動的基本目標。
3. 游戲活動
以豐富、有趣的游戲讓幼兒參與到游戲中,進行經驗的提升。
4. 分組活動
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提供大量的材料,讓幼兒有選擇性地進行活動。一般分三組:實物操作組、學具操作組和紙面操作組。三組活動或是形式不同、難易程度不同,或者相同的形式用不同的材料。
5. 交流小結,收拾學具
課程的教學方法
一.提供實物環境,豐富幼兒的數學經驗
在豐富的實物環境中,在解決每日生活中的問題時,幼兒的數學能力就得到了發展,包括空間概念、大小概念和數量概念。這種在解決問題時理解和使用概念的能力才是數學教育的目的。
教師要為幼兒提供充分的實物環境,並引導和鼓勵幼兒利用這些資源從而幫助幼兒積累豐富而有效的數學經驗。
本課程的活動案例提供了大量的教具、學具准備。如,小班上學期的活動「歸類」,它的「教具准備」是這樣的:「超市游戲」;紅、黃、藍呼啦圈各一個,「學具准備」有「超市游戲」;「彩色魚」;紅、黃、藍圓形卡片每人一張;幼兒的衣服、各類玩具等若干。由此可見,這些准備為幼兒提供了充分的實物環境,引導幼兒利用這些資源,可幫助幼兒積累數學經驗。
在每個活動案例的最後,還增加了延伸活動,既有園內延伸,又有家庭延伸即「生活中的數字」。如上述的這個活動,園內延伸可玩「娃娃家」、「開商店」等游戲,家庭延伸可帶孩子逛超市,引導孩子觀察超市裡的物品是如何分類擺放的,買了東西回來後讓孩子將物品分類。
二、通過操作活動,鼓勵幼兒探索
讓幼兒從機械記憶為主的學習轉到主動建構為主的學習,從符號為主的學習轉到實際意義為主的學習,這是幼兒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新《綱要》中也提到「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
本課程重視幼兒操作,每個活動有集體演示操作、分組操作和個別操作,幼兒不是被動進行指定地操作,而是有自主選擇的餘地,能自主選擇操作材料,能自主選擇操作方式,這不僅適合幼兒的學習特點,而且能調動學習的積極性,讓幼兒在反反復復的操作中主動探索。
此外,幼兒的操作不是孤立的,它可以與其他學習數學的方法有機結合,如游戲、交流、討論等,以期獲得更好的效果。
三、重視幼兒的體驗和幼兒數學教育的過程
重視數學學習過程是現代幼兒數學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強調幼兒主動探索、主動建構的操作過程。皮亞傑指出:幼兒的數理邏輯經驗不是來源於物體本身,而是來源於幼兒對物體的操作和其動作的內化。數學知識是幼兒通過活動、操作,經歷思維活動體驗出來的,不是背出來的。教師的作用不是只給幼兒一個結果,或向幼兒要求一個結果,或滿足於幼兒活動的結果,而在於多多地鼓勵、支持幼兒對數學活動的探索和學習,為他們提供一個與材料相互作用、與人相互作用的學習環境。
幼兒學習的過程比要求幼兒得出一個結果更為重要。在活動過程中,有幼兒快樂的體驗,有幼兒深刻的思維歷程。重視幼兒的數學學習過程,就要求我們尊重和接納每個幼兒的關注點和興趣點,尊重他們的探索與發現,尊重他們的解釋與表達。可以通過與幼兒討論或共同探索,使幼兒在活動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例如,學習加法和減法計算,本課程讓幼兒從擺弄小物品和操作「加、減法板」開始,通過觸覺初步感知加、減的數量關系,接下來做圖畫的計算,進而做點子的計算,最後進入藉助數字、符號進行的計算。
四、藉助學具,開展「實物化」的數學學習
本課程的學具大量借鑒了蒙台梭利的教具功能,設計了一套新的學習數學的有效工具,這些物化了的材料為幼兒提供了表象思維的工具,能很好地幫助幼兒學習數學。
本課程的教學活動案例中,還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數學活動內容,多層次、多程度的生活經驗的材料,讓幼兒和教師都有選擇和調整的餘地。
本課程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開展以幼兒為主體的數學教育,讓幼兒主動參與、有親自操作的空間,不是在教師的嚴格要求下受局限地操作。同時,還創造機會和鼓勵幼兒積極地交流,表達自己的探索、做法與體驗的感受。
五、與主題活動和區、角活動有機地結合
現在,越來越多的幼兒園開展了主題活動,本課程可以與主題活動滲透結合,將數學活動的目標與活動主題內容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如果我們的數學教育只能是就數學活動來開展數學活動,那隻能說明我們的數學教育還是沒有走進生活,走進現實世界。
日常生活和區、角活動中也可以滲透數學教育。幼兒活潑好動,探索慾望強烈,在教室中設立數學區是必要的。同時還可以利用其他區域來開展數學活動,如商店、飯店以及建築區等,都是幼兒學習數學的有效途徑。幼兒可以在活動區里按自己的興趣和意願,自由選擇活動材料,自己確定活動內容和方式,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發現各種數學現象。因此本課程注重在活動區中按近期教育目標設置各種可用於幼兒進行數活動的各種材料,供幼兒自由選擇和應用,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感知、發現有關數現象,獲得數經驗。
六、適時恰當地與幼兒交談與討論,並鼓勵幼兒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發現
有效的提問,是幼兒數學學習的一種交談與討論的形式。幼兒操作材料時,教師自然而然地親近孩子,交流有關數量方面的問題,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關注與思考事物中與數量有關的特徵。如:鼓勵幼兒探索事物,並起個名字;鼓勵幼兒把手上的東西,進行一對一的對應活動;利用戶外活動的機會幫助幼兒探索和描述事物的特徵;為幼兒提供很多相似的材料或差別很大的材料,從而易於使孩子體驗到教師提出的問題;教師還可以把數學教育內容結合到其他領域的活動中,並在這些活動中提出有關數量方面的問題。如把相同與不同結合到游戲或活動中,向幼兒提出有關的問題。在數學活動中,對幼兒提出的問題應能引起幼兒的興趣,難度符合維果斯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既要適合幼兒已有的發展水平,又能促進幼兒言語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
如果幼兒對一些問題不能夠回答,教師則可用一種愉快的方式與幼兒談話,並通過自己的操作,引導幼兒大膽嘗試。
課程教育評價
對幼兒數學活動的評價,既要關注幼兒數學知識、技能的感知與理解,更要關注幼兒的情感與態度、體驗與發展;既要關注幼兒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與發展。
教師也應自覺地運用評價手段,了解教育的適宜性,調整改進工作,提高教育質量。對數學教育活動的評價,也是教師分析問題、總結經驗、自我反思的過程。
一、評價的五個原則
1.明確評價的目的是了解幼兒的發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適宜的幫助和指導。
2.全面了解幼兒的發展狀況,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識和技能,忽略情感、社會性和實際能力的評價。
3.在日常活動與教育教學過程中採用自然的方法進行。平時觀察所獲得具有典型意義的幼兒行為表現和所積累的各種作品等,是評價的重要依據。
4.承認和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避免用劃一的標准評價不同的幼兒。在幼兒面前慎用橫向比較。
5.注重動態評價,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幼兒,既要了解現有水平,更要關注其發展的速度、特點和傾向等。
二、評價的十個注意事項
1.數學教育活動的目標、內容、組織與實施方式以及環境能否向幼兒提供與新《綱要》所要求的教育目標相一致的學習經驗,滿足幼兒全面發展的需要。
2.數學教育內容和活動方式是否適合幼兒的興趣和學習特點,貼近幼兒的生活,對他們有吸引力。
3.幼兒數學活動內容、方式以及教師的指導是否既適合大多數幼兒的發展水平和需要,又體現了對個體差異的尊重和適應,使每個幼兒都有成功的體驗。
4.教育內容、方式、環境條件是否有利於幼兒積極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在活動中動手動腦,探索創造。
5.教師的評價與指導是否有利於幼兒進一步探索與思考,有利於擴展、整理和提升幼兒的經驗。
6.數學活動過程是不是幼兒主動學習的過程,是不是有更多交流的過程。因為,它不僅是一個認識過程,而且也是一個交流與合作的過程。幼兒通過交流能夠相互理解和解釋所學東西,能夠相互幫助、理解和實施操作。同時,通過交流,幼兒間能建立起相互信任,並進行有效的溝通。
7.通過數學活動,幼兒對數學活動是否有好奇心和求知慾。在數學學習活動中是否有機會獲得成功的體驗。教師幫助幼兒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8.幼兒是否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及對人類歷史發展的作用,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造的樂趣。
9.通過數學活動,幼兒是否養成誠實的情感態度以及善於提問並養成愛思考的習慣。
10.重視對幼兒數學學習情感與態度評價。如果幼兒有了「數學恐懼症」,就要注意自己對幼兒的評價,注意從正面激勵、幫助與鼓勵幼兒的活動,及時發現幼兒的點滴進步。
總之,幼兒數學教育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幼兒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幼兒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因此,對幼兒數學活動的評價要重視對幼兒數學活動過程的評價,而不要過分強調活動的結果;要關注幼兒的個體發展的水平,又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
Ⅵ 中班蒙氏數學《比多少》教案及反思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嘗試自己探索兩組物體(5個以內)的多少。
2、讓幼兒在探索活動中發現物體的排列規律。
3、樂於參與集體活動。
活動重點:
引導幼兒掌握重疊和對應兩種比較物體多少的方法,會比較兩組(5以內)物體的多少。
活動難點:
幼兒自己嘗試找出比較物體多少的兩種方法。
活動准備:
1、教具准備:超市游戲。(碗和勺子)
2、學具准備:超市游戲。(每人手中兩種蔬菜,每種蔬菜不超過五個。)
3、顏色不同的雪花片若干。(每人二組,每組不超過五個,用學具袋裝好。)
4、貓和老鼠頭飾若干。(各占幼兒人數的一半。)
5、操作冊第1冊第17-18頁。
活動過程:
1、預備活動。
師幼互相問好,聽音樂走線。
2、集體活動。
創設情境:今天,老師買了好多的碗和勺子(出示四個碗和五個勺子)
教師:請小朋友們幫老師看一下碗和勺子哪個多一些?哪個少一些?你是怎麼發現的呢?
3、分組活動。
第一組:玩「超市游戲。」比較學具袋中的兩種蔬菜,(每種蔬菜不超過五個。)哪種多一些?哪些種少一些?一樣多?
第二組:玩雪花片。比較自己手中的雪花片哪種顏色多一些?哪種顏色少一些?一樣多?
第三組:完成操作冊中第17-18頁的練習。
4、集體游戲:貓捉老鼠。
教師:孩子們,我們一起來玩一個游戲吧!(放音樂《一隻小小老鼠》。)
每組8-10人,分別戴上貓和老鼠的頭飾。(每種頭飾不超過五個。)玩貓捉老鼠的游戲。當音樂停止時,要請幼兒說出自己組中貓和老鼠誰多一些?誰少一些?
5、交流小結,收拾學具。
小朋友們今天真棒!都學會了兩種比較物體多少的方法:重疊和對應。好,現在請小朋友們把你小學具袋的門打開,把手中的學具寶寶一個一個裝進去,不要忘記把學具袋的門關上!
活動延伸:
1、戶外活動時,引導幼兒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一下男孩和女孩誰多一些?誰少一些?
2、請幼兒回家後比較一下家中爸爸和自己的衣服或鞋子誰的多一些?誰的少一些?
Ⅶ 請問有沒小班上學期蒙氏數學活動教案
蒙氏教學《按規律排序》
按規律排序
活動目標:
1、鼓勵幼兒仔細觀察,引導幼兒將物品安顏色、數量等特點進行分類。
2、在操作中能探索多種方法交替重復地排序。
3、培養幼兒思維的靈活性,鍛煉幼兒的發散性思維。
活動准備:
1、教具准備:「彩色麗珠」。
2、學具准備: 幾種印章;彩筆、長條白紙、「彩色麗珠」和彩色珠及繩子若干,彩色紙條、膠水若干。
3、《操作冊》
活動過程:
1、常規活動:問候、走線。
線上游戲:五隻猴子盪鞦韆。
2、操作探索活動:
幼兒操作學具。先將「彩色粒珠」按顏色分類,再按規律自由組合顏色和數量進行排 列,擺好後說說自己是怎麼排列的。
3、分組活動:
第一組:做小小設計師。在長條紙上用彩筆設計花邊,啟發幼兒用小花、蝴蝶、太陽、魚等各種圖案交替重復的裝飾花邊。
第二組:「穿項鏈」。用長繩將彩珠穿成項鏈,看誰穿得最漂亮,鞏固幼兒按交替重復的規律來穿珠。
第三組:「做彩環」。將長條紙兩頭粘成圈,按交替重復的規律一環套一環。
第四組:做《操作冊》上的練習,根據前後的排序規律,將中間空的地方填上正確答案或根據規律塗色。
教師重點指導第一組,鼓勵幼兒交換多種方式排序。
4、交流總結,收拾教具。
教師選出設計新穎的花邊、彩環及項鏈讓幼兒欣賞評價,幫助幼兒收拾教具。
就這樣,通過幼兒自己操作探索的游戲過程,幼兒積極參與活動,由開始較為定勢的思維方式發展到大膽想像、創新,隨著思維方式的轉變,幼兒不斷探尋解決問題、開展新游戲的方法,幼兒的發散思維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
Ⅷ 蒙台梭利教育的具體內容都有什麼呢
在這一點我也特別想跟多少網友們說一說,如果你帶你的孩子就一定要抓住你家裡一切生活的材料,成為教育的信息給予孩子,這點不做特別多的解釋,如果家長還想了解,我們還有專門介紹蒙台梭利的解釋。 第二個領域把它叫感官教育領域,也就是說我們今天小孩子成長離不開各個感官的發展,蒙台梭利把感官教育領域作為一個獨特教育領域,要訓練發展寶寶的各個感官,他才能更好地吸收更多的內容,更好的走入社會,比如說視覺教育就很注重對孩子進行觀察能力培養,所以蒙台梭利有幾個比較典型的學句是非常有名的,比如說插座言住體,粉紅塔,棕色梯,長棒,色板等等,這些學具都是由十個不同的物體所組成,讓孩子去觀察裡面大小的變化,長短的變化,高矮的變化,孩子透過動手玩兒來感受到這些,又透過觀察給他們進行排練,所以他就很好地發展了孩子視覺,在這裡面很多內容,比如讓孩子進行分類活動,對應活動,排序活動,都是促進兒童觀察能力的發展,實際上是視覺的訓練。還有聽覺活動,就有非常好的聽覺筒,讓孩子分辨各個各樣的聲音,促進聽的能力,以前比較多在音樂方面讓孩子進行聽覺的發展,蒙台梭利專門把這個作為一個獨特的內容,各種各樣聽覺筒裡面聲音大小不一樣,材料放裡面聽覺聲音不一樣,讓孩子找相同的聲音,按聲音大小去排序,讓兒童得到更好的、敏銳的聽力,促進孩子敏銳聽力的發展。不僅僅我們去享受大自然的聲音,還讓孩子自己能夠判斷。還有嗅覺、味覺,還有很重要的是觸覺,還有有一個觸覺板,讓孩子感覺粗糙的、柔軟、硬的、軟的,有不同的材料,因為我們生活當中各種各樣的材料都不一樣,讓孩子透過觸覺去認識它,去了解它,我們覺得這是特別好的玩中學,孩子所能接觸的東西其實都是很好的教育內容,在感官教育領域,我們原有的教育沒有獨特提出來,我們把促進感官發展我們放在各領域當中。 第三個教育領域,是數學教育領域,我們常常稱蒙台梭利數學教育領域是經典之經典,它的數學教育最大的特點,把抽象的、邏輯的思維變成了可操作的動手的具體的物質材料,這是我們的數學教育非常欠缺的。我有時候常常說,家長常常讓孩子去學數學,你常常怎麼樣去學,你來數數這是幾,這是幾,比如這是3,3加8等於幾,讓孩子完全去說,還有的讓孩子去背,我們幼兒園教孩子十制合成的時候,都讓孩子背,孩子動手不夠,往往是5可以分成幾和幾,兒童像背兒歌一樣,5可以分成1和4,1和4合起來是5,總是這樣背下來。蒙台梭利不是這樣的,它有一個很典型的學習,叫紅藍豎棒,比如拿一個1和一個4合起來是5,讓兒童感受它們合成的狀態,以及加減的狀態,不是一種空洞的學習。包括蒙台梭利學習,比如有一個金色珠,1是一粒珠子,還有一個是一串珠子,一串珠子有10粒,還有一片珠子,這一片珠子裡面有多少粒,有100粒,我們今天沒有拿實物,這100粒裡面有10串,還有一塊珠子,這一塊珠子是1000粒,裡面有10片珠子,有100串珠子,透過這樣很具體的材料,讓孩子懂得量的多和少。如果家長對具體數字比較感興趣,我們出了一套光碟,就是《蒙台梭利教育全程講座VCD》,因為蒙台梭利青年時代就非常酷愛數學,所以他對兒童研究的時候,他就把他對數學理解轉化成兒童可以玩兒的玩具了,讓孩子在玩中學,蒙台梭利非常好地體現了這樣一個特點。 還有一個就是語言教育領域。語言教育領域是我們所有的父母恐怕都很關注,比如讓孩子學兒歌,讀書,講故事,大家都會做得很好。那麼,蒙台梭利在語言教育當中也很獨特,它有一個叫語言盒,也就是我們不僅教他一種固定的語言,還要讓孩子去創造語言,就是拿各種物品來說,所以還是讓孩子動手,用實物去說,比方說我們手裡這塊手錶,你給他手錶他就會說手錶,你看到手錶看到裡面有分針,還有秒鍾在動,有數字,還可以聽到滴答滴答的聲音,這樣可以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我們還要促進孩子書面語言發展,你在寶寶讀書、講故事的時候,不要你看書,寶寶只是聽,你最好和你的寶寶坐在一起讓他一邊看,你一邊給他講,這樣就很好地培養他的閱讀的習慣和喜歡讀書的興趣。 再有一個領域就是科學文化教育領域,蒙台梭利的科學文化教育領域,我也是非常的敬佩他,他把歷史、天文、地理、人文,還有自然,都放在科學文化領域當中。我們以前剛接觸蒙台梭利教育的時候,我們都會嚇一跳,他怎麼給孩子講歷史,在過去教育裡面沒有講歷史,我們覺得這個離孩子很遠。但是我們一接觸蒙台梭利教育的時候,我們就深深被他感動,他讓孩子學歷史,是從時間開始,因為時間就是組成歷史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內容,也就是說歷史是由時間組成的,所以他用這樣一種方式讓孩子學歷史。那麼,在學歷史的時候,先去學自己,我今天一天的活動就是我今天的歷史,我成長的過程就是我的一個成長史,他是從這樣去感受,從自我到我的家庭,到我的周圍所有的事物去感受一個成長的狀態,一個事物的變化,這樣去記歷史。同時也很好地擴展了孩子的生活,擴展了他廣泛的生活知識。拿他周圍的內容來說,燈有沒有發展史,他了解自我成長過程,也可以了解別人有沒有成長過程,人、動物、植物都有成長過程,都有歷史,我們各種物體也有成長歷史,很自然就擴展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蒙台梭利有一個獨特的活動叫「過生日」,就是把歷史和地理很好地結合起來了,比如寶寶來到幼兒園是三歲,到這兒如果三歲,我們就給他過三歲生日,他如果來幼兒園是四歲,我們就給他過四歲的生日,比如今天是你寶寶過生日,在這之前需要跟爸爸媽媽交流,需要拿他出生時的照片,還有一歲、兩歲、三歲的照片,一歲的時候拿起他的照片,這時他給大家介紹這是我出生時候的樣子,然後他手裡拿一個地球儀,在我們小朋友站一圈,他拿著地球儀去圍著小朋友轉,這時候老師給他交流,一歲的時候你會什麼,或者一歲的時候你有什麼好聽的故事,一般寶寶都會說我一歲會說話了,會走路了。再接著給他唱生日歌,兩歲了,再給他講兩歲的故事,讓他在活動當中感受自己的成長的歷史,自己發展的過程,也感覺地球圍繞太陽一圈是一年,過幾就走幾圈,每一圈都講一個故事,他的教育就是很生動,很直接,很具體,同時在這樣活動當中又很好促進孩子語言的發展,去談自己成長過程,去介紹自己很快樂的故事,同時他也在群體當中,在小朋友當中感受到一個集體的溫暖,接下來他們會互相贈送生日,或者贈送生日的祝福語,一起分享蛋糕。我想透過這個例子使我們的家長們能夠了解到孩子在蒙氏教育是怎樣學習的,這是語言教育領域和科學教育領域。 還有一個是體能教育領域,就是我們說的戶外活動,讓孩子盡情到戶外去。我在這里特別想跟父母說一下,孩子的學習是在戶外的。我記得有這樣一句話,人本動物性,動物是不是要在戶外的,所以我們的孩子一定要更多到戶外接受大自然,同時我要告訴家長們,到戶外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孩子的視力的幫助,如果把孩子比較長時關在屋裡,長時間看近距離的東西,對眼睛的是非常不利的,我們在幼兒園測量孩子的眼睛,發現很多孩子很多都是近視、斜視,我們希望家長們能夠把孩子更多的時間放到戶外去學習和鍛煉。也希望家長們將來可以買到這樣的書和盤多了解一些。
Ⅸ 蒙氏教育戶外活動的教案
1.鑽研大綱、教材,確定教學目的
在鑽研大綱、教材的基礎上,掌握教材中的概念或原理在深度、廣度方面的要求,掌握教材的基本思想,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教學目的一般應包括知識方面、智能方面、思想教育方面.
課時教學目的要訂得具體、明確、便於執行和檢查.教學過程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制定教學目的要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教材內容、學生素質、教學手段等實際情況為出發點,考慮其可能性.
2.明確本節課的內容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確定教學重點、難點
在鑽研整個教材的基礎上,明確本節課的內容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及重點和難點.所謂重點,是指關鍵性的知識,學生理解了它,其它問題就可迎刃而解.因此,不是說教材重點才重要,其它知識就不重要.所謂難點是相對的,是指學生常常容易誤解和不容易理解的部分.不同水平的學生有不同的難點.寫教案時,主要考慮這樣幾類知識常常是學習的難點:①概念抽象學生又缺乏感性認識的知識.②思維定勢帶來的負遷移.③現象復雜、文字概括性強的定律或定理.④根據教學大綱要求,不能或不必做深入闡述的知識.⑤概念相通、方法相似的知識.⑥數學知識運用到物理中而造成困難的知識.
3.組織教材,選擇教法
根據教學原則和教材特點,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學校設備條件來組織教材考慮教法,初步構思整個教學過程.教材的組織是多種多樣的,同一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組織結構.但不論是那一種結構都必須圍繞中心內容,根據教材的內在聯系貫穿重點,確定講解的層次和步驟.同時,在選擇教法上,還必須充分重視考慮如何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
4.設計數學程序及時間安排
對於上課時如何復習舊知識引入新課題;新授課的內容如何展開;強調哪些重點內容;如何講解難點;最後的鞏固小結應如何進行等程序及其各部分所用的時間問題,都應在編寫教案前給予充分的考慮.
5.設計好板書、板畫
板書、板畫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編寫教案時應給予足夠的重視.板書的設計可以從鑽研分析教材的知識結構入手,也可以從分析學生的認知規律入手.
Ⅹ 蒙氏小班《風》的教案
活動目標:
通過活動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鼓勵幼兒積極思考,大膽提問。初步培養幼兒對自然界——風的感知
活動內容:
誰吹動了小魚?
活動准備:
1、窗簾掛飾「小魚」。
2、氣球、紙球、紙條、沙包、風車等.
3、選一個有3級左右風的天氣。
活動過程:
一、每組桌上有氣球、紙球等。
教師:桌子上有什麼呀?
幼兒:紛紛舉起桌上的玩具並回答提問。
教師:請小朋友想一想,如果不用手,你能讓這些玩具動一動嗎?
幼兒:有的把手背後,有的把手放在桌下。田蕊用力吹,許多幼兒也在吹,掉在地上撿起來繼續吹。於寧拿著紙板在扇紙條……
教師:你們是怎麼讓玩具動起來的?
幼兒:我用嘴吹、老師我用紙板當扇子吹(扇)動的、老師可是怎麼使勁也吹不動沙包!老師那是因為沙包太沉了、老師這個風車就吹不動……
老師:我們到外面玩風車和這些玩具好嗎?
幼兒:太好了。有的拿風車有的拿紙條和氣球等。
二、戶外活動。
三、戶外活動後。
教師:小朋友們,講一講你們在外面玩什麼游戲了?
幼兒:老師我玩風車了,我一跑它就轉,老師我玩氣球了,風刮的氣球亂跑,我都追不上了,老師我們玩追尾巴游戲了。
教師:為什麼不玩揪尾巴卻玩追尾巴游戲呢?
幼兒:因為尾巴掉了,被風刮跑了,我們就追尾巴。
教師:(指著被風吹動的窗簾掛飾)那天嘉寧問我:「為什麼沒有人吹,『小魚』也會動呀」你們說為什麼?
幼兒:因為是風吹的!因為「小魚」很輕。
教師:王雨你的風車轉了嗎?
王雨:轉了!我跑的時候它轉的可快了。
教師:為什麼小雨的風車吹不動,在外面一跑就轉了呢?
幼兒:因為風的勁兒可大了,媽媽騎車帶著我,一刮風就騎不動了。
教師:你們知道風有什麼用嗎?
幼兒:老師,刮風可害怕了,能把樹颳倒。老師,刮風走不動路。
教師:你們回家後,和爸爸媽媽一起看電視,看書,上網查一查,了解一些風的知識,告訴老師和小朋友好嗎?
幼兒:好!
活動自評:
1、本次活動是由一名幼兒的提問「是誰吹動了小魚」而生成的。教師為了滿足幼兒的求知慾望、利用觀察、感知、討論等形式,使幼兒在主動的學習氣氛中了解風的知識。
2、本次活動以啟發、引導、鼓勵的原則,教師為幼兒提供了玩教具和寬松的學習空間,教師的提問具有啟發性,使幼兒積極思考,讓幼兒在實踐、討論中知道風的存在。
3、小班幼兒生活經驗少,知識面窄,他們還不了解風的用途。教師為了拓寬掌握知識的渠道,讓幼兒和家長一起通過多種方式獲得知識,開闊視野,了解風的知識,促使幼兒的學習興趣向更深的層面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