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戶外夜景 > 戶外應急周建

戶外應急周建

發布時間:2021-02-06 20:19:16

戶外運動遇到危險怎麼辦

戶外急救,就是在戶外遇到事故時,應沉著大膽,細心負責,分清輕重緩急,果斷實施急救方法;先處理危重病人,再處理病情較輕的病人,在同一患者中,先救治生命,再處理局部;觀察現場環境,確保自己及傷者的安全;充分運用現場可供支配的人力、物力來協助急救。
一、處理前觀察
在做具體處理前,需觀察患者全身,並掌握周圍狀況。判斷傷病原因、疼痛部位、程度如何,或將耳朵靠近聽聽呼吸聲。尤其要注意臉、嘴皮、皮膚的顏色或確認有無外傷、出血、意識狀況和呼吸情形,仔細觀察骨折、創傷、嘔吐的情況。
隨後,更要選擇具體的處理方法。尤其對呼吸停止、昏迷、大量出血、服毒的情況,不管有無意識,發現者均應迅速作緊急處理,否則將危及患者生命。在觀察症狀的變化中,遇症狀惡化的需按急救法施以應急處理。現場要盡量組織好對傷病者的脫險救援工作,救護人員要有分工,也要有合作。
二、觀察後處理
在活動中發生的外傷或突發病況有很多種,所以也需施以各種適當的急救方法加以應付。
維持呼吸道暢通在做急救處理時,以患者最舒適的方式移動身體。若患者意識昏迷,需注意確保呼吸道暢通,謹防嘔吐物引起的窒息死亡。為確保呼吸暢通需讓患者平躺。若有撞擊到頭部的也要水平躺下,若臉色發青需抬高腳部,而臉色發紅者需稍抬高頭部,有嘔吐感者,需讓其側卧或俯卧為宜。
三、處理完畢後
在緊急處理完將患者交給醫師之前,需對患者進行保暖,避免他消耗體力,以使症狀惡化。接著聯絡醫師、救護車、患者家屬。原則上搬運患者,需在充分處理過後安靜地運送。搬運方法,隨傷患情況和周圍狀況而定。在搬運中,患者很累,要適度且有規則的休息,並隨時注意患者的病況。
現場搶救時間緊迫,對病情危重者的救治,一要遵守急救原則,二要抓住重點,迅速按正確步驟檢查患者。

⑵ 運動中的應急處理措施有哪些

參加戶外運動,出現意外首先應將受傷者平放,頭部盡量低於身體軀干,或抬高腿,內這樣可以增加心臟對腦容部的供血而避免傷者因腦缺血而暈厥。如果可能的話,盡可能抬高其受傷的部位。 如有條件帶上衛生手套清除傷口中明顯的污垢和殘留物。千萬不要取出插入傷口較深的物體,更不要將手探進傷口清洗或者摸索,除非你是外科醫生,否則首要任務是將傷者的流血止住。 撳壓傷口要使用無菌綳帶或者干凈的布料(甚至衣服撕下的布片)來撳壓傷口,如果周圍找不到這些材料,直接用手壓住傷口亦可。撳壓時保持20分鍾,期間不得鬆手窺察傷口是否已停止流血。也可以用綳帶(或包裝膠帶、干凈的布條)將傷口圍紮起來進行止血。如果包紮後血液通過紗布滲透出,也不可把紗布拿掉,應該用更多的吸水性更強的布料纏裹住傷口。

⑶ 戶外急救要注意的問題

1、外傷:
() 外出血:
A、如果傷口較小,用清潔布塊直接壓在傷口上面,即可止血,反復替換被血滲透的布塊,直到出血減弱,再用消毒紗布蓋好,進行包紮。
B、若是流血不止情況危機,必須用止血帶止血。

C、打擊頭部有腫包時,冷敷可以減輕疼痛,如有傷口,洗凈,消毒,貼上紗布。用綳帶紮好。如果還有惡心,耳鼻出血症狀,可能頭蓋骨負傷或腦震盪,保持患者安靜休息,盡快與醫院聯絡。
(2)燙傷:
a、輕微燙傷,用冷水沖洗受傷部位,清除創面,用生理鹽水沖洗,塗抹清涼油或消燙傷膏。
b、嚴重燙傷,用清潔紗布蓋住,立刻送醫院,c、若起水泡,在二日內用消毒的針,輕輕挑破,擠出泡內液體,包紮好。
(3)骨折、扭傷及脫臼:腳滑倒或身體不平衡摔倒,很容易發生骨折,脫臼或扭傷。關節錯開,不在正確位置相接,或者瞬間錯開,再回到原來的位置時,關節周圍發炎,這是扭傷。如果關節脫節,不能恢復原狀,就是脫臼。若是骨頭折斷,既是骨折。骨折傷口馬上腫痛,而扭傷和脫臼要過一會才會腫起來。不要移動患者,勉強走路,傷口會惡化。
(6) 凍傷: 輕度凍傷,可以把凍傷部位放到溫暖處,可以用茄秧,辣椒秧煮沸浸泡,禁止用火烤,雪搓,冷水泡,捶打患部,凍傷後水皰應在一兩日內切開,排除液體。重度凍傷千萬不可挑破水皰,不能摩擦傷處。最好用厚被回暖。喝姜湯。
(7) 溺水:
將傷員抬出水面後,立即清除口鼻內水,泥及污物,解開傷員衣領,保持呼吸暢通。抱起傷員,使其背朝上頭向下垂,吐出進水。若昏厥,立即進行人工呼吸。
(8)眼耳入異物:
①眼:檢查眼球和上下眼瞼,用濕紗布布角移走異物,用清潔的涼開水或眼葯水沖洗
②耳: a活物入耳,可用幾滴酒精或白酒滴入,或用手電筒照射將它引出(昆蟲有趨光性)。
b、耳朵進水用干布條吸凈,或頭微傾,耳朵向下,同方向腳輕跳。

(9) 蚊蟲叮咬:野外活動要穿長衣長褲,避免蚊蟲叮咬,被咬傷後,應立即塗抹風油精。
(10) 傷病:1、身體不適:感到頭昏腦漲應放鬆心情,躺下解除束縛,尋找病因。
A臉色蒼白,發冷汗,是中熱衰竭的症狀,應將雙腳抬高,身體躺卧,保持安靜,讓患者休息.
B,若臉色發紅,呼吸急促,但不出汗,可能是中暑,首先將中暑者搬到陰涼通風的地方平躺下(頭不能太高),解開衣領,用濕毛巾敷在頭部,快速通風,吃人丹或藿香正氣水.重者,用冰塊或冰棒敷其頭部,掖下,同時用冷水反復擦身,扇風。
c有嘔吐症狀時,要俯卧,右手放在下巴,當作枕頭,放鬆身體.採取仰卧的姿勢,吐出的東西會堵塞氣管,而俯卧或橫卧呼吸較通暢.患者吐完東西後,要漱口,要讓他安靜休息.如果症狀沒有好轉,要趕緊送醫院。
2、頭痛、腹痛
a 頭痛時:打噴嚏,發寒,頭痛,這是感冒初期的症狀,使用普通感冒葯,多休息即可治療。如果在野外露營時感冒,多吃溫熱食物,多穿幾件衣服保暖身體,早點睡覺,讓身體出汗,症狀就會好轉。內衣潮濕要換掉。如果遲遲不退燒,可服用解熱劑。
b、 ①左下腹部發痛,可能是食物中毒,或者身體受涼,服用正露丸這類葯品,並保暖腹部,靜躺保持輕松姿勢,好好休息即可痊癒。②右下腹部發痛,有盲腸炎的危險。可先服些止痛劑,並迅速送醫治療。③胃部發痛時,頭部發燒,會惡心,可服用腸胃葯治療。
c、野外活動中,飲食改變,上廁所不時間規則,容易引起便密。充分喝水可以改變此情形。

3、過敏症狀:打噴嚏(如感冒狀),皮膚起疹,嚴重時會紅腫。
4、牙痛:把樹葉搗碎塞住牙洞,牙受損用一小布墊在牙穴上,咬緊止血。若疼痛不止,口含消炎葯片。
5、昏迷:讓患者平躺,先檢查昏迷的原因,及時處理流血的傷口,檢查呼吸是否暢通,清除鼻咽部分的異物,保持呼吸暢通。如果停止呼吸,要及時進行人工呼吸。熱虛脫的人要及時補充鹽分。要是低血糖者,要注意及時補充糖分,手按人中穴,為病人服濃白糖水。注意:時間就是生命,出現昏迷現象,千萬不可拖延。

⑷ 關於野外生存急救等

野外生存技巧之找水、收集水
生命離不開水,沒有食物正常人可以活三周,但沒有水,三天都活不了,所以水要優先考慮,幾點小提示,希望幫助你在野外迅速找到或收集到水。

1. 找水源首選之地是山谷底部地區,高山地區尋水,應沿著岩石裂縫去找,乾涸河
床沙石地帶往往會挖到泉眼。

2. 在海岸邊,應在最高水線以上挖坑,很可能有一層厚約5厘米的沉濾水浮在密度較大的海水層上。

3. 飲用凹地積水處的水時,必須做到先消毒、沉澱後煮沸飲用。

4. 收集雨水:在地上挖個洞,鋪上一層塑料,四周用粘土圍住,可以有效地收集雨水。

5. 凝結水:在一段樹葉濃密的嫩枝上套一隻塑料袋,葉面蒸騰作用會產生凝結水。

6. 跟蹤動物、鳥類、昆蟲、或人類蹤跡可以找到水源。

7. 植物中取水:竹類等中空植物的節間常存有水,藤本植物往往有可飲用的汁液,棕櫚類、仙人掌類植物的果實和莖干都含有豐富的水分。

8. 日光蒸餾器:在乾旱沙漠地區利用下述方法能較好地收集到水:在相對潮濕的地面挖一大約寬90厘米、深45厘米的坑,坑底部中央放一集水器,坑面懸一條拉成弧形的塑料膜。光能升高坑內潮濕土壤和空氣的溫度,蒸發產生水汽,水汽與塑料膜接觸遇冷凝結成水珠,下滑至器皿中。

野外生存技巧之野外生火

火可以幹嘛?將食物煮熟。答對了!它還有很多用途:火苗釋放熱量產生暖意,會節省體內熱量散失;可以烘乾衣服;薰過的肉食可以較長時間保鮮;可以嚇跑危險的野獸;它的煙霧可以驅走害蟲,還可以鍛燒金屬打制工具……,厲害吧,教你幾招,讓你學會如何在野外生火。

首先是要尋找到易燃的引火物:如枯草、干樹葉、樺樹皮、松針、松脂、細樹枝、紙、棉花等等。

其次是撿拾乾柴:乾柴要選擇乾燥、未腐朽的樹干或枝條。要盡可能選擇松樹、櫟樹、柞樹、樺樹、槐樹、山櫻桃、山杏之類的硬木,燃燒時間長,火勢大,木炭多。不要撿拾貼近地面的木柴,貼近地面的木柴濕度大,不易燃燒,且煙多熏人。

接下來是要清理出一塊避風、平坦、遠離枯草和乾柴的空地。將引火物放置中間,上面輕輕放上細松枝、細乾柴等,再架起較大較長的木柴,然後點燃引火物。火堆的設置要因地制宜,可設計成錐形、星形、「並」字形、並排形、屋頂形、牧場形等等。也可利用石塊支起乾柴或在岩石壁下面,把乾柴斜靠在岩壁上,在下面放置引人物後點燃即可。一般情況下,在避風處挖一個直徑1米左右,深約30厘米的坑。如果地面堅硬無法挖坑也可找些石塊壘成一個圓圈,圓圈的大小根據火堆的大小而定。然後將引人物放在圓圈中間,上面架些乾柴後,點燃引人物引燃乾柴即成篝火。如果引火物將要燃盡時乾柴還未燃起,則應從乾柴的縫隙中繼續添入引火物,直到把乾柴燃燒起來為止,而不要重新架柴點火。
最後,點篝火最好選在近水處,或在篝火旁預備些泥上、沙石、青苔等用於及時滅火。

野外生存技巧之睡袋使用

睡睡袋是有技巧的。不會「睡」的人即使用高寒睡袋(零下35度)在一般低溫下(零下5度)也會感到冷,那麼怎樣才能睡得更暖些呢?在使用睡袋時,有很多外在因素影響睡袋的性能,要注意的是睡袋本身並不發熱,它只是有效地將體溫流失減低,下面的條件會幫助你睡得更暖些。

▲ 避風防潮

在野外,一個擋風的帳篷能提供一個溫暖的睡眠環境。在選擇營地時,不要選擇谷底,那裡是冷空氣的聚集地,也要盡量避開承受強風的山脊或山凹。一張好的防潮墊能有效地將睡袋與冰冷潮濕地面分開,充氣式效果更佳,在雪地上需用兩張普通防潮墊。

▲ 保持睡袋乾爽

睡袋吸收的水分並非主要來自外界,而是人體,即使在極寒冷的情況下,人體在睡眠時仍會排出起碼一小杯的水分。保溫棉在受潮後會粘結而失去彈性,保溫能力下降。如睡袋連續使用多天,最好能在太陽下晾曬。經常清洗睡袋可使保溫棉保持彈性。

▲ 多穿衣服

一些較松軟的衣物可兼作加厚睡衣用。將人與睡袋之間的空隙充填滿,也可使睡袋的保暖性加強。

▲ 睡前熱身
人體就是睡袋的熱量來源,如臨睡前先做一小段熱身運動或喝一杯熱飲,會將體溫略為提高並有助於縮短睡袋的變暖的時間。

野外生存技巧之常備急救箱

在野外,沒有人能夠預料發生什麼事情。一個急救箱可以延長你的生命,務必隨身攜帶。
急救箱存放著以下各項物品,以備基本急救之用∶

① 綳帶
不同的闊度及質料,以處理不同面積及種類的損傷。

一般有:
紗布滾動條綳帶:適用於處理一般傷口,主要作固定敷料之用。
彈性滾動條綳帶:具彈性,除應用於處理傷口外,更可應用於處理一般拉傷、扭傷、靜脈曲張等傷症,以固定傷肢及減少腫脹。
三角綳帶:三角綳帶可以全幅使用,或折迭成闊窄不同的綳帶。通常作手掛使用,承托上肢。

② 敷料
由數層紗布製成,質地柔韌。主要用作覆蓋傷口及吸收分泌物;流血及分泌物較多的傷口,可加厚覆蓋。

③ 敷料包
敷料包由棉墊和滾動條綳帶組成。用棉墊〔即敷料〕覆蓋傷口,然後用附帶的滾動條綳帶加以固定。
④ 消毒葯水

介紹幾種常用消毒葯水的用途:
1.龍膽紫(紫葯水):加快傷口結痂,加快傷口癒合。
2.紅汞(紅葯水):保護傷口並具有抗菌的作用。
3.酒精和碘酒:用作非黏膜傷口的表面消毒。不可用於破損傷口的消毒。
4.雙氧水:用於受污染的黏膜或破損傷口的基本消毒。

⑤ 潔凈的棉花球
用於清潔傷口,使用時蘸透消毒葯水。

⑥ 消毒膠布
通常用來處理面積較小的傷口。貼上膠布前,必須確保傷口周圍的皮膚乾爽清潔,否則不能貼得牢固。

⑦ 膠布
用來固定敷料、滾動條綳帶或三角綳帶

⑧ 各種葯丸
如康泰克、感冒通、黃連素、牛黃解毒片、必理通、藿香正氣丸、胃葯等

⑨ 蛇葯
真空抽毒器、上海蛇葯、季德勝蛇葯

⑩ 其它
眼葯水、萬花油、止血貼、清涼油、驅風油等

野外生存技巧--如何尋找正確路程

尋找正確路程的技巧必須通過平時的野外活動去積累。例如:平時就養成隨時參考地圖和指南針的習慣,同時積極地觀察周圍的地形以及身邊的植物來判斷正確的位置。
太陽從東方出,西方落,這是最基本的辨識方向的方法。還可用木棒成影法來測量,在太陽足以成影的時候,在平地上豎一根直棍(1米以上),在木棍影子的頂端放一塊石頭(或作其他標記),木棍的影子會隨著太陽的移動而移動。30--60分鍾後,再次在木棍的影子頂端放另一塊石頭。然後在兩個石頭之間劃一條直線,在這條線的中間劃一條與之垂直相交的直線。然後左腳踩在第一標記點上,右腳踩在第二標記點上。這時站立者的正面即是正北方,背面為正南方,右手是東方,左手為西面。
若在陰天迷了路,可以靠樹木或石頭上的苔蘚的生長狀態來獲知方位。在北半球以樹木而言,樹葉生長茂盛的一方即是南方。若切開樹木,年輪幅度較寬的一方濕長著苔蘚的一方即是北方。
利用星宿:在北半球通常以北極星為目標。夜晚利用北極星辨認方向的關鍵在於在茫茫星海中,准確地找到北極星。認識北極星的方法有許多種,這里介紹簡單且有效的一種:
首先找尋杓狀的北斗七星(a),以杓柄上的兩顆星的間隔延長五倍,就能在此直線上找到北極星(d)。一般特別地稱呼此兩顆構柄上的星為要點星球。如看不到北斗七星時,就找尋相反方向的仙後星座(b),仙後星座由五顆星形成,它們看起來像英文字母的M或W傾向一方的形狀。從仙後星座中的一顆星畫直線,就在幾乎和北斗七星到北極星的同樣距離處就可找到北極星。北極星所在的方向就是正北方。
以手錶看方位:想獲知方位手上卻沒有指南針。遇此情況,只要有太陽就可使用手錶探知方位。
將火柴棒豎立在地面,接著把手錶水平地放在地面,將火柴棒的影子和短針重疊起來,表面十二點的方向和短針所指刻度的中間是南方,相反的一邊是北方。
若身上沒有火柴,也可改用小樹枝,盡量使影子更准確。若從事挑戰性的生存活動,記住戴上手錶,這時普通表比數字表就更有價值。因普通表上的時針分針,在必要時會成為求生存的重要工具。

⑸ 在野外生存怎麼利用周圍環境建造臨時住所並且怎麼保護和預防

第十章 野外考察生存技能[1]

野外環境對於野外地理考察人員而言,是相對比較陌生的。因而做好安全工作是保證考察工作順利完成的必要條件。在野外,各種不確定因素隨時可能對考察工作造成嚴重影響。環境越惡劣越復雜,野外考察難度就越高,同時安全性越低,反之則安全性越高。在環境極為惡劣和復雜地區,更要做好安全防範措施。只要有一個人出現危險或受到意外傷害,不僅會影響考察任務的完成,而且可能會危及整個考察隊的生存和安全。因而對於野外地理考察人員來說,除周密的計劃准備外,掌握野外考察生存技能與野外急救知識和野外生存知識,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節 野外考察的准備

野外考察有時路途艱險,在危險的境遇中,周詳的准備工作,合適的野外考察裝備,是確保安全完成既定野外考察任務的前提。

一、前期准備工作

在進行考察的前期准備工作時,除對擬完成的考察任務、科研工作等進行周密計劃和准備的同時,對安全工作的計劃和准備也是非常重要的。

組織者應該製作詳盡的「野外考察計劃書」。應當包括考察目的、路線、日程安排、考察隊的聯絡地、營地擬設位置及相關資料、參加人員的個人資料。最後一項尤為重要,要包括考察隊每個成員的姓名、住址、出生年月、血型、過敏史、主要病史、緊急通訊地址、電話等。野外考察計劃書要復印多份,不僅保證考察隊成員人手一份,還應當在主要聯絡處、營地留有備份。在發生意外時,可以根據計劃書救助隊員。在必要的情況下,或是依據當地要求,考察計劃書可能要上交到當地派出所、林業公安或管理部門。

組織者還應當在確定參加人員後,詳細詢問每一個成員的基本情況,如人身保險的購買期限,防病疫苗注射,過敏史和病史等。為每一位參加成員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是組織者為成員提供的基本福利之一。根據考察區域的自然狀況和流行病史,考察人員最好事先注射一些防病疫苗。考察隊成員還應該詢問醫生,明確早期注射的疫苗是否已經超出防病期限。

前期准備工作還要包括製作考察裝備和用品表。根據考察目的、行程、食宿安排列出每一位成員應該攜帶的所有物品。集體攜帶的裝備如宿營用具、炊事器具、照明、火種、儀器工具、食品葯品等應合理安排、分配。對於數量有限,不能人手一份的公用物品,要在考察裝備和用品表中註明分配給哪一位成員管理和攜帶。

不同的野外環境可能會遇到的危險是不同的。在北方沙漠、荒漠地區考察時面臨的危險以失水、風沙、溫度突變和迷路等為主,而在南方雨林地區考察時面臨的危險則以路滑、滾石和生痢疾等為主,長江地區考察則以風浪、水流和血吸蟲病等為主。因而對擬考察地區的自然環境、氣候氣象條件、生物生態環境以及人文社會情況進行調查也是前期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個人裝備

旅行和探險活動不同,野外考察的目的是紀錄被考察地的自然地理和生態環境,而不是走。所以考察人員要攜帶一定數量的標本採集和固定工具,而且沿途還可能收集到大量標本,因而裝備上要精簡有效。一些重要裝備或是儀器放進包里之前應該用防水密封塑料袋封好,既防止進水進沙,又便於查找。個人裝備主要有以下內容:

搬運用具,背包、密封袋、布巾、繩等;炊事器具,飯盒、筷子等;服裝,必需的內衣、襪子(幾雙,材質根據考察行程選擇)、步行鞋(登山鞋、雪鞋)等,另外要根據氣候和環境情況准備如橡膠雨靴(降雨豐富水系縱橫的地區)、防水套裝、絨衣、防寒服(需要時)等;寢具、睡袋、防潮墊等;日用品,皂類、毛巾、牙具、衛生紙以及消毒片(水)等個人衛生用品、唇膏、防曬霜、墨鏡、筆、記錄本等文具;生理用品、自用葯品、針線包等;其他必備的如應急手電筒、地圖、野外考察計劃書、身份證、保單、刀具、救生盒等。

關於服裝、睡袋、帳篷等裝備的挑選方法媒體和網路上會有很多最新信息。隨著科技進步,越來越多的高新科技會滲入野外用品的設計製造中。比如今天看似先進高檔的Gore-Tex材料可能很快會被更新的技術所取代。結實、耐用、舒適、輕便是這些裝備所應具備的共同特徵,在選擇時必須考慮到野外的環境和氣候條件,以及自己的健康狀況、行程的安排等等。因此在准備裝備時和出行前,最好向有經驗的野外工作者或是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請教一下。

與野外生存關系最大的是一些小的隨身用品,如地圖、刀具和救生盒,在任何時候都不要遺失其中的任何一樣。並且,還應該經常檢查.保證救生盒裡的每一樣物品新鮮有效,刀具鋒利結實,地圖完整清晰。

三、救生盒

在野外考察時可以攜帶自製的旅行救生盒。攜帶者要定期檢查救生盒裡的各類物品,當發覺哪些小東西失效時(比如火柴和葯片),要及時更換。火種對於生存來說至關重要,盒中有4類小東西是為生火准備的:火柴、蠟燭、打火石和放大鏡。盒中的葯品應標明用法、用量和有效期。盒內餘下的空隙用棉絨塞滿,應急時可用來點火,同時又可防止各類小東西相互碰撞。為了防水應將救生盒封好口,並用狹長膠帶封緊。

四、葯品

野外考察必須攜帶一定量、一定種類的葯品。救生盒中的葯品一般要留到最後使用,而考察隊公用葯品一般為突發嚴重事故准備。所以,除了救生盒中葯品和小組公用葯品外,考察隊員要自己攜帶部分葯品。

個人攜帶的葯品清單推薦如下:

(1)外傷用葯,可攜帶消毒濕紙巾數包(同時可擦手臉、器具消毒等)、創可貼、綳帶、外用消腫止痛擦劑、眼葯水或眼葯膏;

(2)日用葯,如感冒葯、退燒葯、消炎葯、止瀉葯;

(3)止痛葯、抗過敏葯;

(4)在夏季或熱帶地區攜帶清涼油、蟲咬水、藿香正氣膠囊或其他消暑葯適量;

(5)另外還要根據自身健康狀況和醫生囑咐,攜帶必備葯品。在毒蛇比較多的地區,要攜帶蛇葯。最好帶上一定量的復合維生素片。

自製救生盒:

用一個方形的不銹鋼或鋁制飯盒做急救盒,必要時可用來化雪煮水或蒸餾取水。盒蓋光亮的內側面可作為陽光的反光板發信號求救。盒中的物品有以下內容:

一個薄而結實的塑料袋:大到剛好可以把你的身體放進去。緊急時,你可以鑽進去保持體溫,防止熱量或身體水分散失過快。鋪在地上可以隔潮,下雨時可作棚布。關鍵時還可以用來取水。

火種:一盒防水火柴,一塊打火石和一個放大鏡。火種一定要好好保護.火柴頭上可以包上蠟,裝在裝膠卷的小盒裡。

幾段蠟燭:最好把它們削成長方形的小塊,易於擺放.而且可以避免不慎一次用完。

一把多用途小刀:作為野外生存必備物品,在救生盒裡留下一柄小刀以防萬一。

一個小指南針。

一隻小哨:可以用來求救,或是驚擾猛獸。

一小袋鹽,一些糖果,一小瓶復合維生素,在關鍵時刻可幫你保持體能。

抗生索,抗過敏葯,鎮靜劑,退燒葯,抗瘧疾葯,高錳酸鉀,漂白粉各一小瓶。

細而結實的尼龍繩:比如釣魚線,5~10m。

膠布:可作補丁和緊急綳帶。

針線包,針可以用來挑去扎在身上的異物,補綴衣褲。

五、應急食物

食物和飲水供應有時可以決定野外考察的成敗,也是野外生存的重要項目。野外考察與冒險旅遊的目的不同。後者有時為追求野趣,故意安排在野外生火做飯,所以食物和飲水的准備通常很充分。而多數情況下的野外考察,會在當地向導的帶領下沿著預先選擇的路線行進。除了攜帶白天的飲食外,其它時候會考慮在營地或民居進餐。而且,由於考察時必須攜帶採集工具和採得的樣品,背包中也不可能有足夠的空間裝太多食品和大量水。因此,考察隊在設計線路和安排行程時必須考慮到這一點,如果不能在民居中借宿,營地中的留守人員必然要負責所有飲食供應。在沒有固定營地時,考察隊必須根據考察計劃由專人管理,專門的運輸工具攜帶足夠甚至是稍過量的食物和飲水。

考察隊選擇所攜帶的食物時有一定的條件:如營養價值高,易消化;容易清洗,烹飪;不輕易變質,容易保存、攜帶或收藏;盡量不要帶海鮮,可帶根莖類和瓜類蔬菜,如紅薯、蘿卜;選擇的食物要適合多數人的口味;價錢合理,不要超出預算金額。另外食物要視季節和行程長短安排,盡量選購新鮮食物。

出行前對食物要做些處理。食物要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在肉類外表擦一層食鹽有利於肉類的保存;寒冷地區可以用冰雪冷凍保存,到達營地後,放在安全的地方,避免被野生動物破壞。

在進入深山或荒漠時,除了考察隊要攜帶足夠飲食外,考察隊員仍要自備部分應急食物,以備不測。如果你的救生盒中尚有足夠空間,最好把這些備用食物放在裡面。

應急食物裝備清單主要包括:

(1)首先必須帶上鹽,簡單的可以攜帶鹽塊,或選更好的含有維生素以及人體所需其他礦物質的電解鹽粉。在葯店中可以買到袋裝的生理鹽,也是很好的選擇。

(2)然後是袋裝茶葉,喝杯茶鎮靜一下可以仔細考慮求生的方法。

(3)巧克力無疑是好東西,但須小心在炎熱的地方易融化、變質。

(4)壓縮餅干,脫水蔬菜和肉類依據情況而定。

所有裝備在裝入旅行包時要注意一些要點。應把常用物品放在最容易拿到的地方,接近開口處,怕壓的物品盡量防在上面。背在肩上的包重心要高,行走起來會感覺輕便,所以輕、軟的物品防在背包的底部,重物放在背包上部。小的救生盒最好貼身放,地圖、考察計劃書放在衣服的內側口袋中,最好用塑料袋包起來,以防不慎入水而損壞。

第二節 野外考察安全知識

一、行進知識

野外考察有幾種行進方式,如步行、騎馬、乘船、開車或利用飛機,其中步行是較原始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山區,考察人員很難利用交通工具,只能靠自己背著裝備儀器徒步穿越考察地。學習正確的步行知識有利於考察隊員節省體力,避免受傷。

步行必須依賴腳,所以腳的保護很重要。出野外考察,考察人員應避免穿新鞋。因為腳與新鞋尚未磨合,穿新鞋容易使腳疲勞、受傷。在山間行走時應選擇結實的登山鞋。穿鞋時鞋帶不能系得太松或太緊,否則會使雙腳過早出現疲勞,且易受傷,鞋帶太長要剪掉,以免絆倒自己或被異物鉤掛。鞋帶要用扁平的,不要用圓形的,因為圓形繩狀的鞋帶易松開。行進過程中如果發現鞋帶松開.要立即系好,以免發生危險。另外,出發前,可以在雙腳與鞋摩擦多的地方塗些凡士林或油脂類護膚用品,以減少摩擦,防止腳受損傷。

(一)一般行進

走路要有節奏。小步幅,保持相同節奏的行走能使行進人員忍耐長時間步行,減輕疲勞感。容易疲勞的原因大多是在平地跨大步,加快速度來走路。這破壞了有規律的節奏性。此外,不要將手插在口袋裡走路,遇到意外時很容易跌倒受傷。如手冷可以帶手套。步行的正確姿態是用腳尖踢出,然後以腳跟著地,兩手以適當幅度前後擺動。依照圖1檢查鞋底磨損情況,你就可以知道自己的行進步伐是否正確。

考察小組在成隊行進的過程中成員應該排成一排。排在最前面的是向導或領隊.他的主要責任是確定路線和控制行進速度。體力弱的隊員和女隊員在行進隊伍的中前部,殿後的隊員應該體力較好,保證沒有任何成員掉隊。在有蟲蛇出沒的叢林中行走時,排在第二、三名的隊員容易被蛇襲擊、所以最好是裝備較好的隊員走在這種位置上。隊員在行進途中必須保持一定的間距,一般在2~3m。領隊和殿後隊員應該經常保持對講機通話聯系,當小組首尾隊員距離太遠時,必須及時處理,要保證隊伍的整體和安全。小組的行進速度根據隊中最慢的成員而定,這樣的隊員要安排在隊伍的前列。長時間步行途中應保持一定間隔的休息時間,一般行走一小時左右休息5~10分鍾。如果一味冒進,走到累得不能再走才休息,不僅體力恢復很慢,而且行進者容易因為過於疲勞,注意力無法集中而跌倒或發生事故。休息時可以借用身邊的樹墩、大石或是粗樹枝支撐背包,避免放下背囊,因為身體己經習慣了背包的重量,否則休息後反而會對其感到不適應。休息時可以小口喝少量水,大量飲水不能止渴,只會使體內鹽分迅速下降,而水分沒有得到充分吸收就流失了。

⑹ 戶外運動的戶外急救

戶外急救,就是在戶外遇到事故時,應沉著大膽,細心負責,分清輕重緩急,果斷實施急救方法;先處理危重病人,再處理病情較輕的病人,在同一患者中,先救治生命,再處理局部;觀察現場環境,確保自己及傷者的安全;充分運用現場可供支配的人力、物力來協助急救。
一、處理前觀察
在做具體處理前,需觀察患者全身,並掌握周圍狀況。判斷傷病原因、疼痛部位、程度如何,或將耳朵靠近聽聽呼吸聲。尤其要注意臉、嘴皮、皮膚的顏色或確認有無外傷、出血、意識狀況和呼吸情形,仔細觀察骨折、創傷、嘔吐的情況。
隨後,更要選擇具體的處理方法。尤其對呼吸停止、昏迷、大量出血、服毒的情況,不管有無意識,發現者均應迅速作緊急處理,否則將危及患者生命。在觀察症狀的變化中,遇症狀惡化的需按急救法施以應急處理。現場要盡量組織好對傷病者的脫險救援工作,救護人員要有分工,也要有合作。
二、觀察後處理
在活動中發生的外傷或突發病況有很多種,所以也需施以各種適當的急救方法加以應付。
維持呼吸道暢通在做急救處理時,以患者最舒適的方式移動身體。若患者意識昏迷,需注意確保呼吸道暢通,謹防嘔吐物引起的窒息死亡。為確保呼吸暢通需讓患者平躺。若有撞擊到頭部的也要水平躺下,若臉色發青需抬高腳部,而臉色發紅者需稍抬高頭部,有嘔吐感者,需讓其側卧或俯卧為宜。
三、處理完畢後
在緊急處理完將患者交給醫師之前,需對患者進行保暖,避免他消耗體力,以使症狀惡化。接著聯絡醫師、救護車、患者家屬。原則上搬運患者,需在充分處理過後安靜地運送。搬運方法,隨傷患情況和周圍狀況而定。在搬運中,患者很累,要適度且有規則的休息,並隨時注意患者的病況。
現場搶救時間緊迫,對病情危重者的救治,一要遵守急救原則,二要抓住重點,迅速按正確步驟檢查患者。
1、先兆中暑:頭昏、口渴、疲乏、胸悶。
2、輕症中暑:出汗、惡心、嘔吐、脈搏增快。
3、重症中暑:循環衰竭型:以眩暈昏到、冷汗血壓偏低為主。痙攣型:四肢骨骼肌痛性痙攣伴有明顯失水。日射病:劇烈頭痛、頭昏、嘔吐甚至昏迷、驚厥。高熱型:以高熱、神志、模糊、瞻望為主。上述四型可混合出現。 1、立即移至陰涼通風處。解開衣服,安靜休息 。
2、僅有先兆表現或輕型者可給予清涼含鹽飲料,口服人丹、十滴水等。疑有循環衰竭者,酌情給予葡萄糖生理鹽水靜滴。
3、痙攣型者口服含鹽清涼飲料或靜滴葡萄糖生理鹽水,也可緩慢靜脈推注10%葡萄糖酸鈣10~20ML。
4、循環衰竭者從速補液擴容,糾正循環衰竭。
5、高熱型者:迅速降溫:用風扇、冷水、冰水或酒精擦身,至皮膚發紅,頭、頸、掖下及腹股溝處放置冰袋。也可將患者頭部外浸在4度的水中,並不斷按摩四肢皮膚有抽搐者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 體質較弱的登山者,在夏季登山的活動中,由於活動劇烈、體力消耗過大,尤其是未能及時補充體內損失的水分和鹽份時,容易發生熱昏厥。
熱昏厥的主要症狀表現為:感覺精疲力盡,卻煩躁不安,頭痛、暈眩或惡心。臉色蒼白,皮膚感覺濕冷。呼吸快而淺,脈搏快而弱。可能伴有下肢和腹部的肌肉抽搐。體溫保持正常或下降。
為避免發生熱昏厥,一些體制較弱的登山者,在參加夏季登山的活動中應特別注意避免體力消耗過大的活動,注意休息節奏、保持體力。應多喝一些含有鹽份的水或飲料,即使對體內的電解質損失給予補充。
一旦發生熱昏厥,應盡快將患者移至陰涼處躺下。若患者意識清醒,應讓其慢慢喝一些涼開水。若患者大量出汗,或抽筋、腹瀉、嘔吐,應在水中加鹽飲用(每公升一茶匙)。若患者已失去意識,應讓其卧姿躺下,充分休息直至症狀減緩,送醫院進行進一步救治。 在治療傷處時,要注意是「新傷」還是「舊傷」,其處理方式是不同的。首先,先確立受傷之程度(患部外觀是否正常,如肌膚破裂,骨頭外露或異常突出),然後根據RICE的處理原則:
Rest(休息):停止運動。
Ice(冰敷):可抑制毛細孔的擴張,降低出血程度。
Compression(包紮):包含固定、止血的功能。
Elevation(抬高):抬高患部。然後依其須要決定是否請醫生來或送醫治療。其中以冰敷最重要,因為冰敷可以降低傷者疼痛的程度。
◎扭傷處理:
首先,扭傷時立即予以冰敷,即可減輕疼痛程度及消腫。最好三日內避免浸泡熱水,以免加速發炎,當然,扭傷後盡量休息。
◎肌肉拉傷或是肌腱或骨膜發炎:
如果是肌肉拉傷或是肌腱或骨膜發炎,一般人當然是休息,但對於專業的運動員而言,長期的停訓會肌肉萎縮,神經反應變慢,進而使運動技術變形,運動成績明顯下滑。所以運動員在受傷後,不用完全停止練習,但引起受傷的動作,應該停止或減少(尤其是應完全禁止比賽)。
◎骨折:
如果是骨折,必須等到完全復原才能繼續運動,不過須要注意的是有很多骨折,從外表是看不出來的,
※冰敷法:
器材:(冰敷袋,冷卻劑或以塑料袋包裹冰塊外包毛巾)。
時間:(一次10-15分鍾,反復3-4次,中間間隔3-5分鍾)。
至於要不要貼葯膏,建議是受傷的「四天內」最好不要貼,因為市面上的葯膏,作用其實與熱敷是相同的。同樣的,受傷的四天內最好不要熱敷,而正確的方法是,受傷的四天後,傷勢不見好轉(疼痛無減輕或越來越痛),就應該到醫院照X光,讓醫生來檢查是有骨折或其它傷害。
坦白講,只要是有助於血液循環,任何一種葯膏都是有用的(外用的)。但要讓受傷痊癒,就只有休息,如果是想恢復到受傷前的肌力或體能狀況,就必須在復原後,逐步加強患部的重量訓練及柔軟度的訓練。
尤其是柔軟度的訓練,因為在受傷後,患部附近的肌腱及韌帶的柔軟度會明顯的降低,柔軟度差又是運動傷害常見的起因,進而一再的使同一部位受傷。建議是運動前多做伸展操,運動時帶上護具,運動後有空就熱敷。
在受傷後,肌腱與韌帶的柔軟度會大大的降低,而且肌力也會減弱(甚至消失),如在還未復原前繼續運動,是由其附近未受傷的肌肉代為收縮(這是一種生理自然現象),但如果有超過肌肉結蒂組織(好像是這樣說)所能承受的極限時,肌肉本能的會不收縮,以保護其不受傷害。
這現象只有在你的肌力及柔軟度恢復後才會有所改善。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知名選手在受傷後,須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恢復以往的成績的原因。 由於冬季氣溫較低,人的反應能力下降,特別是遇到雨雪天氣路面濕滑,很容易摔傷。因此冬天外出活動時,一是要做好充分准備;二是活動要注意適度;三是過於危險的活動要盡量少做。如果不幸受傷,也不要過於驚慌。
首先要判斷傷情,是開放型傷口(有破口的),還是非開放型的。是否有皮下淤血,關節功能是否受到影響,是否出現肢體畸形。第二步是及時採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如果是開放型傷口,不論傷口大小,必須送醫院進行治療。醫務人員到來前,要及時止血,有條件的,可用消毒後的紗布包紮;如果沒有條件,可用干凈的布包紮,然後迅速送醫院治療,千萬不能耽誤。如果摔傷的同時有異物刺入,切記不要自行拔除,要保持異物與身體相對固定,送醫院進行處理。如果沒有出現開放型傷口,也不要自行或讓非醫務人員揉、捏、掰、拉,應該等急救醫生趕到或到醫院後讓醫務人員進行處理。受傷初期如果出現腫脹,可以用冰塊或冷水進行冷敷。所有意外受傷,都不要自行在傷處塗抹有色的消毒劑(如碘酒等),否則會影響醫生判斷傷情。

⑺ 戶外旅遊應急自救知識

以下內容均不具有普遍的指導性或唯一的科學准則。個人應對戶外旅行的危險性、可能遇到的危險之復雜性及其不可預知性,有足夠的風險意識,並對可能產生的後果,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野外避雷雨
天有不測風雲,戶外旅行途中遭遇突降雨水是常見的事。如此時身處田野荒郊或是較極端的戶外環境,應尋找安全系數最高的避雷雨之處。
1、山區有建築物環境
要首先選擇相對遠離高坡、小河、高壓塔(線)等可能引發其它意外的建築物,如只有相對獨立的建築物而無選擇性,則應時刻面向較為開闊地形一面,且集中注意力時時觀察,集中聽力盡早辨別異常的聲響,確保能夠在第一時間迅速撤離。
2、山區較復雜的野外環境
要遠離高大的樹下,尤其是相對獨立的高大樹下;有風化現象的崖壁、岩壁下、較高坡或較陡的土質坡下;河邊、溪澗邊、季節性河床;高差相對低凹處等高危區域。
應選擇成片的灌木林、小樹林、體量較大的岩石等處。
防滑妙招
雨中、冰雪、石板、苔蘚等路面或地段濕滑環境下的行走,易發生扭傷或跌倒引發的其它意外傷害。因此,做好防滑措施很重要。
1、可採集較長形的葉莖共生的草類,用力搓成繩狀後在鞋面和鞋底間做人字形交叉,用力纏繞後打結即可。
2、可將食指粗細的有較好柔韌性的藤蔓類或條狀荊棘類植物,在鞋面和鞋底間做人字形交叉,用力纏繞後打結即可。
3、將細竹子用刀破成寬2cm左右的長形竹片後,光滑一面緊貼鞋面與鞋底做人字形交叉,用力纏繞後打結即可。
山林野火避險
山林火災多發生於空氣乾燥的季節,一般夏末秋初時節的野外最為易發。火勢常常藉助風勢向下風處迅速漫延,有以下幾種地帶是此時相對安全的地方。
1、面向風向的上風頭穿過較窄的起火帶,迅速奔跑撤離。風力較小,風向不易確定或易准確判斷時,可抓起一把塵土、細沙、落葉或撕碎的紙片等揚撒以確定風向。
2、判明方向與地形地勢,向距離自身最近山林外緣地帶、林中相對較大的空地、樹木及植被較少的多岩石裸露地帶、河灘等地方撤離避險。
3、用棉織物浸水後(自帶的飲用水或尿液),捂住口鼻,防止吸入火燒灰燼及煙氣;身著明火時應在無火處就地左右滾動滅火自救。
4、仔細觀察,就地形地勢避險。如:山谷底部區域一般較潮濕,較高的溝坎之下一般樹木較稀,背陰的山坡一般樹木較低矮等。
意外創傷的應急處理
一旦遇有不慎造成意外創傷,應立刻進行必要的應急處理。其通常的處理方法與步驟如下:
1、首先仔細查看與正確判斷創傷類型與傷情,再決定處理方法與方式。
2、普通擦挫外傷及淺度劃傷或穿剌傷,應根據傷勢程度及創作面積,先將已破損沾連的皮層清除,用力擠壓創傷四周,盡量排出或排凈污血及粘液等,而後用酒精棉球消毒創面及周邊皮膚。
3、深度劃傷及穿剌傷,先將已破損沾連的皮層清除,用力擠壓創傷四周(必要也可口吸),盡量排出或排凈污血及粘液等,而後用酒精棉球消毒創面及周邊皮膚,用力將醫用膠帶在傷口表面做橫向粘貼(要視傷口深度加大密度),均勻地撒些雲南白葯粉末,最後用醫用綳帶包紮。
4、若傷口出血量較大,要及時採取必要的止血措施。如:用醫用止血帶、鞋帶等捆紮傷處上方以止血。
意外扭傷與骨折
野外行走中意外扭傷或骨折的應急處理,可依下述幾點進行:
1、首先查看與確定受傷部位及傷勢程度,以便採取相應的應急自救措施。
2、扭傷可採用反復揉搓法減輕傷痛和消腫,如有於血要及時採用刀切或穿剌方法及時放血。
3、骨折或重度扭傷可將有一定柔韌性的拇指粗樹枝、竹子等,依所傷部位截成適用的長短,以2至3cm的間隔度開列後,用綳帶或鞋帶捆紮固定。視傷勢程度,可另找帶丫形叉的較粗樹枝小樹干做簡易拐杖使用。
蛇咬傷的自救
當意外被蛇咬傷的情況發生,一定要在第一時間迅速進行排毒,這是至關重要的應急自救措施。
1、迅速用鞋帶或較細的繩索在傷口上部約十公分處用力捆紮,以延緩可能的蛇毒液在血液中流動和漫延。
2、用小刀等利物快速在傷口處切成十字型,用力反復擠壓放血排毒。若是自己能夠口吸的部位,則最好採用口吸排毒,擠壓放血。
3、及時發出求救信號,爭取盡快得到更專業的蛇傷醫療救援。
中暑的應對
夏季酷熱環境下,野外行走發生中暑後,應首先就近尋找能夠遮陽避熱的處所,靜坐或平躺並及時服用對症葯物。如無對症葯物,可自行交替用力地揉按兩手虎口、人中及太陽穴穴位,也可在人中或太陽穴穴位塗抹些風油精、薄荷膏或花露水後再交替用力地揉按。
凍傷處理
手腳或皮膚凍傷發生後,切不可火烤或是熱水浸泡沖洗。最好用雪在凍傷部位反復揉搓,直到凍傷部位的於腫及皮肉硬塊消失。

⑻ 戶外活動中如何應對緊急情況

戶外休閑運動中多數帶有探險性,屬於極限和亞極限運動,有很大的挑戰性和刺激性,擁抱自然,挑戰自我。

戶外活動注意事項:
1.時刻要有危險意識。初入戶外運動者必須認真對待,從學會「害怕」開始,尊重生命。
2.要儲備個人體能。在戶外一旦遇到惡劣的環境,身體里的潛在病症可能會被激發出來,後果不堪設想。
3.要具備基本、必要的救生和自救技能,具備一定的相關知識,學會使用地圖等定位工具。戶外運動,絕對不能僅憑一腔熱情。有低血糖的驢友一定要隨身帶著巧克力或糖塊,緊急時候可以用得到哦。
4.選擇安全、專業的戶外裝備。戶外運動是一項對裝備有專業要求的運動,前期需投入一定經費。同時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場地,如果不是專業的驢友,不要輕易嘗試高山、懸崖等專業運動場地。
5.建議新手盡量選擇正規戶外團體。專業戶外俱樂部一般會有活動預案,具備完善後勤保障和聯絡系統。相比之下,自發團體活動盲目性和隨意性就很大,出現問題的幾率會大大增加。

戶外急救,就是在戶外遇到事故時,應沉著大膽,細心負責,分清輕重緩急,果斷實施急救方法;先處理危重病人,再處理病情較輕的病人,在同一患者中,先救治生命,再處理局部;觀察現場環境,確保自己及傷者的安全;充分運用現場可供支配的人力、物力來協助急救。

一、處理前觀察

在做具體處理前,需觀察患者全身,並掌握周圍狀況。判斷傷病原因、疼痛部位、程度如何,或將耳朵靠近聽聽呼吸聲。尤其要注意臉、嘴皮、皮膚的顏色或確認有無外傷、出血、意識狀況和呼吸情形,仔細觀察骨折、創傷、嘔吐的情況。

隨後,更要選擇具體的處理方法。尤其對呼吸停止、昏迷、大量出血、服毒的情況,不管有無意識,發現者均應迅速作緊急處理,否則將危及患者生命。在觀察症狀的變化中,遇症狀惡化的需按急救法施以應急處理。現場要盡量組織好對傷病者的脫險救援工作,救護人員要有分工,也要有合作。

二、觀察後處理

在活動中發生的外傷或突發病況有很多種,所以也需施以各種適當的急救方法加以應付。

維持呼吸道暢通在做急救處理時,以患者最舒適的方式移動身體。若患者意識昏迷,需注意確保呼吸道暢通,謹防嘔吐物引起的窒息死亡。為確保呼吸暢通需讓患者平躺。若有撞擊到頭部的也要水平躺下,若臉色發青需抬高腳部,而臉色發紅者需稍抬高頭部,有嘔吐感者,需讓其側卧或俯卧為宜。

三、處理完畢後

在緊急處理完將患者交給醫師之前,需對患者進行保暖,避免他消耗體力,以使症狀惡化。接著聯絡醫師、救護車、患者家屬。原則上搬運患者,需在充分處理過後安靜地運送。搬運方法,隨傷患情況和周圍狀況而定。在搬運中,患者很累,要適度且有規則的休息,並隨時注意患者的病況。

現場搶救時間緊迫,對病情危重者的救治,一要遵守急救原則,二要抓住重點,迅速按正確步驟檢查患者。

閱讀全文

與戶外應急周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沈陽凱撒旅行社招聘 瀏覽:748
陽江海韻戴斯度假酒店 瀏覽:590
電動汽車技術政策 瀏覽:261
戶外街舞墊子 瀏覽:491
fuso越野房車多少錢 瀏覽:913
京郊特色度假 瀏覽:724
山羊皮卡車 瀏覽:374
中國旅遊安全問題 瀏覽:399
武漢新能源汽車銷售 瀏覽:142
l懷化旅遊攻略 瀏覽:897
車個性內飾 瀏覽:135
賓士S級內飾改裝 瀏覽:101
皮卡並線 瀏覽:398
皮卡堂食物 瀏覽:8
安徽安凱華夏汽車配件有限公司 瀏覽:547
東京到大阪旅遊攻略 瀏覽:492
東風轎車價格 瀏覽:293
金希澈豪車 瀏覽:826
皮卡丘人氣 瀏覽:924
峨秀湖國際度假區 瀏覽: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