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中幽蘭是一種什麼樣的花、這種花可比喻什麼樣性格的人
幽蘭,梅蘭竹菊之一。
幽蘭恬靜又溫文爾雅。
幽蘭形容喜歡把自己封閉起來,對外界回的事物保持一定的答距離,保持著自己的姿勢,散發著淡淡的幽香,遠風如洗,吹不起一絲漣漪。
蘭生幽谷無人識,客種東軒遺我香。知有清芬能解穢,更憐細葉巧凌霜。
現代肖草《幽蘭》詩:「庭院幽蘭思,花開二三枝;經春又歷秋,客來不覺遲。」
故有「空谷幽香,孤芳自賞」之說。
2. "山中蘭草徑"全詩
春庄 王勃 山中蘭葉徑,城外李桃園。 豈知人事靜,不覺鳥聲喧。 春莊 山中蘭葉徑,城外李桃園。 豈知人事靜,不覺鳥聲喧。
求採納
3. 四時花草最無窮,時到芬芳過便空,唯有山中蘭與竹,經春歷夏又秋冬。是誰的詩
「四時花草最無窮,時到芬芳過便空,唯有山中蘭與竹,經春歷夏又秋冬」出自清·鄭板橋《蘭竹詩》
4. 山中蘭葉徑的下句是
作品原文春庄【唐】王勃
山中蘭葉徑,
春庄
城外桃李園。
豈知人事靜,
不覺鳥聲喧。
5. 關於夜景的詩句
1、「巴山夜雨漲秋池。 」
《夜雨寄北》
唐代: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釋義:
您問歸期,歸期實難說准,巴山連夜暴雨,漲滿秋池。
何時歸去,共剪西窗燭花,當面訴說,巴山夜雨況味。
6、」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
《舟夜書所見》
清代:查慎行
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
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
釋義:
漆黑之夜不見月亮,只見那漁船上的燈光,孤獨的燈光在茫茫的夜色中,象螢火蟲一樣發出一點微亮。
微風陣陣,河水泛起層層波浪,漁燈微光在水面上散開,河面好象撤落無數的星星。
6. 山中蘭葉徑中的葉徑是什麼意思
長滿蘭葉的小路
7. 描寫夜景的詩句有哪些
1、《山居秋暝》
唐代: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譯文:
空曠的群山沐浴了一場新雨,夜晚降臨,空氣涼爽,彷彿已經到了秋天。皎皎明月從松隙間灑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響知是洗衣姑娘歸來,蓮葉輕搖想是上游盪下輕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隨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孫自可以久留。
2、《子夜吳歌·秋歌》
唐代: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譯文:
長安城內一片月光,千戶萬戶都在搗衣。秋風吹送搗衣聲聲,家家懷念戍邊之人。何時才能平息邊境戰爭,讓我丈夫結束遠征。
3、《秋夜曲》
唐代:王維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譯文:
月亮初升時秋露已經稀微,身著單薄的羅衣並未更換別的衣裳。漫漫長夜滿懷深情地銀箏撥動,心中害怕獨守空房,不忍進屋睡覺。
4、《宿建德江》
唐代: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譯文:
把小船停靠在煙霧迷濛的小洲,日暮時分新愁又湧上客子心頭。曠野無邊無際遠天比樹還低沉,江水清清明月來和人相親相近。
5、《山寺夜起》
清代:江湜
月升岩石巔,下照一溪煙。煙色如雲白,流來野寺前。
開門惜夜景,矯首看霜天。誰見無家客,山中獨不眠。
譯文:
月亮從山石處升起,揮灑下來的光輝照得滿溪煙霧騰繞。那煙的顏色像雲那樣白,溪水潺潺流到了這荒野里的寺廟前。打開門,欣賞這夜景,抬頭看那深寒的夜空。有誰見過我這等沒有家的流浪者,在這深山中孤獨的難以成眠。
8. 「四時花草最無窮,時到芬芳過便空,唯有山中蘭與竹,經春歷夏又秋冬」是出自誰的詩
「四時花草最無窮,時抄到芬芳過便空,唯有山中蘭與竹,經春歷夏又秋冬」出自清·鄭板橋《蘭竹詩》
9. 山中蘭葉徑的下句是 如題
山中蘭葉徑的下句是城外桃李園.
全詩是 :
春庄【唐】王勃
山中蘭葉徑,
城版外桃李園.
豈知人事權靜,
不覺鳥聲喧
譯文:
幽靜的山林中有一條小路,路邊長了滿蘭葉,
城外的種桃李的園子,
只是干啊哦了沒有人事的清靜,
沒有聽到鳥兒的提交之聲.
賞析:
是一首寫景詩,借景抒情,也隱隱的表達了作者處世一種心態,不喜繁鬧的城市而更喜歡幽靜的山間林里.
10. 山中蘭葉徑,城外李桃園。 豈知人事靜,不覺鳥聲喧。是什麼意思
詩詞的意思是:幽靜的山林中有一條路邊長滿蘭葉的小路,城外的種桃李的園子。只是沒有人間的清靜,沒有聽到鳥兒的啼叫之聲。
【出處】《春庄》——唐·王勃
山中蘭葉徑,城外李桃園。
豈知人事靜,不覺鳥聲喧。
(10)山中蘭夜景擴展閱讀
1、《春庄》賞析
這是一首寫景詩,「山中蘭葉徑,城外李桃園」,此句平白如話,卻又平白如畫。一幅極簡單、寥寥數筆勾勒出線條輪廓的寫意畫,好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形象地點綴了他的詩意。通過對蘭花和桃李的贊美,我們能明顯地感受到一種既隨意又安詳的色彩,以此來抒發了自己對春天的熱愛之情。
「豈知人事靜」一句,隱隱的表達了作者不喜繁鬧的城市,想要將一切俗事拋開,不去理會,靜靜享受這山間林里的美,即使有鳥鳴聲,也不覺得吵鬧,只當作是大自然獨有的聲音。這是心境的記號,更是一種人生態度的象徵。
2、作者介紹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字子安,絳州龍門人。王勃少時聰慧過人,據傳六歲就會作文章,十四歲時應舉及第,授朝散郎,沛王召署府修撰 。曾一度任虢州參軍;後來又因為受牽連犯了死罪,遇大赦免死革職。
其父王福疇因受王勃牽連,也從雍州司功參軍貶為交趾令。不久王勃前往探親,渡海溺水,受驚而死。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史稱「初唐四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