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惠東哪個海灘最好玩
黑排角比較好玩。
黑排角在惠東縣黃埠鎮的鹽洲島附近,從鹽洲島出發,經過七、八公里的稍微狹窄山路,就可以到達海邊。海邊有條名叫楊村的村子,沒去過的朋友可以用這個作為GPS導航。
楊村海邊有一個純天然的海灘,這里未經開發,一派原生態的景象。沙灘不算很長,但卻很寬,一直延伸到離岸邊好幾百米的地方。
沙灘邊緣還有不少馬尾松,可以遮陽。這里三面環山,面朝大海,是露營的好地方。每年夏天旺季,這里的帳篷就會佔領了沙灘,很是壯觀。有些人還在沙灘上支起了燒烤爐,誘人的香氣到處彌漫。
(1)高洋尾露營擴展閱讀:
1、灣仔村
徒步的起點,很多來海邊玩水的人會選擇入住灣仔村的民宿,這里有海灘,有民宿,有海鮮飯店。
灣仔村很小,這里的海灘卻是觀看日出的極好位置,當黎明到來的時候,可以看到東方所呈現暗紅的朝霞,平靜的海面上只聽到陣陣濤聲,剛蘇醒的還有一種別樣的美。
2、盲婆嶺
這是一塊延伸至海里的黑色礁石,我們可以在上面感受礁石紋路所來帶的視覺享受,不同於其他海岸礁石,黑排角的礁石是黑色的,充滿神秘色彩,具有獨特魅力。
因為海勢地理位置特殊,這里的海上漲潮時候較多,每天必有壯觀的海浪沖擊,最低能擊起兩三米高的海浪,浪高低隨海水漲潮高低而定,很多時候都能看到海水沖擊大石濺起的巨大白花海浪。
當我們在盲婆嶺的時候,可以感受迎面撲來的巨大浪花,非常壯觀,不過要注意腳下安全,一個不經意可能就會被浪花打到。
3、西虎島
盲婆嶺對面的一個小島,像蝸牛的殼,匍匐在海面上,近看非常好看。這里的沙灘非常細膩、潔白、柔和,光腳踩沙灘,感受天然的按摩觸感。這里也可以是天空之鏡,當海水褪去,不摻任何雜質的沙灘仍留有薄薄一層海水,按下相機的快門,你就可以拍出一張天空之鏡的美圖。
浪花很快又來,匆匆而來匆匆而去,把這里的沙子淘洗的更加純凈。繼續前行,登上山坡,能拍到楊屋海岸的全景,在山峰上靜靜地坐著,感受迎面吹來的海風,把這一場視覺盛宴銘記於心。
4、高洋尾沙灘
這里是全程最後一個沙灘,沙灘上有許多貝殼,黑排角也因貝殼種類繁多、奇特而出名,不妨撿幾個做紀念。
Ⅱ 惠州高洋漁尾村沙灘可以露營嘛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我們目前的全部海灘
都不是個人所有
均可以露營
Ⅲ 北京順義和通州哪個地方野營最好
我個人認為通州好,因為我喜歡那裡。(*^__^*) 嘻嘻……。
通州素為京東重要郊域,民風民俗深受京城影響。全區人口由21個民族構成,主要少數民族為回族、滿族,回族主要聚居在通州鎮南街、張家灣鎮和馬駒橋鎮。
區內市民居住環境以樓房為主,周圍鄉鎮多以正房為主形成院落。
鄉間時令節日依舊,春節、上元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尚有遺俗,其他各節日都搞紀念慶祝活動。
區內飲食習俗無明顯變化,農村飲食習俗與城鎮無異,小樓的燒鯰魚、大順齋的糖火燒和中華老字型大小通州腐乳世稱「通州三寶」,現今仍存在。
名勝古跡
八里橋
八里橋又名永通橋。建於明正統十一年(一四四六年),南北走向,長三十米,寬十六米,橋兩側有三十三塊護欄雕飾、三十三對石獅,刻工精美,是北京三大古橋之一。
八里橋在建國路旁通惠河上,扼京東咽喉要道。咸豐十年七日(一八六零年八月),英法侵略軍自天津北犯京師,在此受到三萬清軍阻擊。經過一場石破天驚的血戰,三萬將士全部殉國,用熱血譜寫了一曲彪炳清史的壯歌。
燃燈塔
燃燈塔位於通州北城,大運河北端西畔。據縣志載, 此塔始建於北周,唐、元、明諸代曾予以維修。
燃燈塔為磚木結構,密檐實心,八角形13層,略有收分。原高48米,圍44米,須彌座,雙束腰,每面多嵌精美磚雕,下腰置二龍戲珠,上腰設三壺門,內鑲仙人,各角雕力士披甲頂盔。此塔距潞河數百米,然其影垂映河中,故乾隆帝有「郡城塔景落波尖」詩句。
康熙十八年(1679)地震,其身傾圮,發現一顆佛牙與數百粒舍利;1900年,八國聯軍占據通州,對塔進行破壞;1976年唐山地震受損。1985年9月重修,塔剎增高5米,添相輪二、圓光一、仰月一、寶珠四,添設避雷針,重修塔頂蓮花座及各層塔檐,補鑄銅鈴,按原色油飾。
西海子公園
西海子公園位於通州區北城,東鄰電影院,西毗游泳館,南臨通州賓館,北靠通惠河。公園建成於1936年,現已成為既有園林景色,又有文物古跡,還有現代化娛樂設施的大型公園。
著名的燃燈佛舍利塔坐落在西海子公園東北角,是古通州象徵。此燃燈佛舍利塔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其建築結構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人稱古塔凌雲。園中亭廊景點16個,近500年的古樹名木仍綠樹成蔭,湖中可盪舟,兒童樂園可嬉戲,盛夏酷暑遊人可在水上世界戲水娛樂。
相傳燃燈佛舍利塔是為了珍藏燃燈佛的舍利而建的,塔內供奉著燃燈佛祖的遺骨,並珍藏有佛祖舍利子。現在的塔是清代修復留存下來的。
李卓吾墓
李卓吾墓在通州城內西海子公園。
李卓吾(1527-1602),名贄,號宏甫,泉州晉江(今屬福建)人。明思想家、文學家,著有《焚書》、《藏書》等書。李贄因反對封建禮教和假道學,觸犯朝廷,被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之罪下獄致死。友人馬經綸將他收葬在通州北門外馬氏庄迎福寺側。1954年遷至城北大悲村,1983年又移至今址。
墓前立其好友焦閎書「李卓吾先生墓」碑,碑陰有詹軫光於萬曆四十年(1612年)書《李卓吾碑記》和《吊李卓吾先生墓二首》。其西有通州區人民政府所立《重移李卓吾墓記》碑。兩碑前有周揚題「一代宗師」碑。
通州博物館
1992年建館,館址位於通州區中心,新華大街南側。
博物館館舍原為清末建築,南向二進,大門三間,硬山筒瓦箍頭脊,明間為通道,垂帶式石階四級。耳房各一間,東西配房各一間,蘇式彩繪。為便於遊人參觀,現新辟北門,接出抱廈三間,復建石階,護以石欄和浮雕蟠龍望柱,欄板透雕寶瓶。院內油漆彩畫,古色古香,其中,通州八景彩繪圖,更為絢麗奪目。院中置圓形花壇,青砂岩石圍砌,浮雕獨龍,內植古丁香一株。每值花季,香氣宜人。
博物館固定的展覽為「通州春秋」,由「古代通州」、「通州烽火」、「當代通州」三部分組成。大量的實物與資料再現了通州數千年的文明歷史。記述通州人民在近、現代史上用鮮血寫就的光輝一頁,以及通州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通州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寶光寺
寶光寺位於通州區次渠鄉次渠村。舊名法華寺,元大德元年(1297)建,明正統五年(1440)敕賜寶光禪寺,為通州區重點保護文物。
寶光寺南向二進,山門內鍾樓1座,內懸銅鍾1口。鍾身鑄有「大明景泰」。正殿後有磚塔1座,名定光佛舍利寶塔,高30餘米,圍24米。1976年唐山地震,定光塔塌,寶匣內出土精美銅鏡5塊(東南西北中各置1塊),還有銅 牌、銅馬、銅塔各1件,另有經書1部。
伏魔大帝宮
伏魔大帝宮位於通州城內西大街與中山街交接處路北。
伏魔大帝是關羽封號,為帝王與民間所推崇供奉。佛教祀關羽始於六朝陳末。道教祀關羽,似始於北宋,明神宗萬曆四十二年,封其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從此關帝廟、伏魔宮遍及全國。
伏魔大帝宮東向二進,明建清修。山門3間,前殿3間,南北配殿各3間,耳房各2問。後殿3間,北跨院為普濟祠,南向三合院。僅余後殿、朵殿及所遺漢白玉八角雕花座一件,為通州重點保護文物。
漢路縣城遺址
漢路縣城遺址位於通州區胡各庄鄉古城村東北。
西漢時,曾設路縣縣治於此,遂夯築土城,城為方形,周圍7里。清時,遺址尚完整,高五六尺,西北角遺堞高至丈余,光緒年間洪水沖淹,城大部倒塌。今遺址尚長41米,寬18米,殘高4米。夯層0.1米左右,整齊清晰可辨;夯窩約O.11米,均勻密列成行。為古代土築牆體典型。遺址為通州重點保護文物。
北齊長城遺址
北齊長城遺址位於通州舊城南門外迤東窯廠村址處。西北--東南走向,長約150米,殘高近5米,頂建民房,坡被荊棘,飽經滄桑,古意盎然,人文風采顯赫,可謂鳳毛麟角。
東魏齊王高洋代魏稱帝建立北齊王朝,設都干鄴(近河南省安陽市北),南與蕭梁對峙,西同西魏抗衡,東有渤海屏障,北懼柔然侵犯,故於天保八年(557)自昌平長城向東南修築一條土長城,中徑狐奴(今順義),潞縣(今通州)、雍奴(今武清),直至海河。此重城與他處長城借山巒之險不同,而是傍河而行,先駢溫榆河至通,再順潞河(笥溝,今港溝河)至天津,河為第一道防線,城為第二道防線,河、城相濟,水陸相依,防範功能備致,才智更勝一籌。
隋文帝楊堅統一中國後,此條內長城失去存在意義,便開始平除之。明初,通州城區擴大,居民驟增,又遷民屯田,人丁漸旺,需建民房甚多,遂在關廂與鄉間建窯燒磚,以供需求。建在通州南關廂之窯廠,取用土長城熟土燒磚;堅固耐用。窯工在城頂建房以避水患,漸成村落而以窯地各為窯廠,由此,方才保存下村址處一段北齊長城遺址,別處盡盪然不見。迢迢數百里北齊長城僅余此處遺址,大放光彩。
御制通州石道碑
御制通州石道碑位於通州城西,京通快速路北側,清世宗御筆,為紀念雍正七年敕築北京朝陽門至通州各倉,碼頭間石道事,於十一年(1733)制立。南向面道,艾葉青石制。螭首龜跌,全高七米,其精其巨,京東堪冠。
龍子螭虎,性好文采,雕至碑首;龍子霸下,性好負重,甘負巨碑;碑側高浮雕升龍,鱗片閃光,碑陽淺浮雕群龍,水波盪漾。俱精雕細刻,生動形象。碑額"御制"二字,篆刻古樸。銘文左漢右滿合璧,遒勁流暢。集圓雕、浮雕、線刻於一身,藝術與文筆完美結合,高大與精美相得益彰。可謂佳作妙品。
文中有「潞河為萬國朝宗之地,四海九州歲致百貨,千檣萬艘,輻輳雲集,商賈行旅梯山航海而至者,車轂織路,相望於道,蓋倉庾之都會而水路之沖達」之句,將通州戰略地位之高,經濟繁榮之景,高度描繪而出,乃京門通州輝煌歷史之見證,乃通州運河文化之產物,不可多得。文中還有"朕臨御以來,詳求治理,晝夜孜孜,惟恐不逮。近而郊圻,遠而郡邑,遐取僻壤之區,其有關於利濟民物者,莫不因地制宜,以次修舉"之語,更發人深思,亦令今人捫心自問如之否。
永通橋
永通橋為明正統十一年(1446)建造,為三券石拱橋。南北向,長50米,寬16米,兩側石欄,望柱頭圓雕雄獅,各具情態,欄端戧以蹲坐麒麟,昂首挺胸,栩栩如生。中孔高闊,舟行不必免帆,側券矮小,洪水可以暢泄。向日憑欄東望,可見巍巍古城,夜晚挾欄鳥瞰,能賞漿碎玉盤。"虹腰八里卧晴川,畫舫搖從月窟穿"、"入夜霜清一輪墮,凌寒征鋒去蕭蕭",清代詩句即當年美景寫照。
明清之際,橋上車轆轆,馬蕭蕭,運河碼頭百貨運往京城;橋下船軋軋,人喧喧,皇都運米駁船駛向通州。其繁鬧景象當推北京之首,乃京通間咽喉要塞,是拱衛京師四大橋之一,因東距通州州治八里,又俗稱八里橋。
1860年8月21日,英法聯軍近2萬人自天津入犯北京,遭到中國國民節節抗擊。在八里橋頭,清軍以大刀長矛和血肉之軀英勇阻擊洋兵,被洋槍大炮擊倒一批,再上一批,固守長橋,血染通惠河水,譜寫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之愛國主義篇章,使此橋更加壯美,愈顯輝煌!如今,在洋炮劫餘之漢白玉護欄上,尚留有帝國主義彈痕,乃是鮮明罪證,時刻警示中國人民隨時准備保衛中華。
通州清真寺
通州清真寺乃北京地區四大清真寺之一,郊區稱首。其元代創建,歷史之悠久,僅次於宣武區牛街者。明代正統,萬曆間予以重修。清康熙、乾隆帝游通州時曾經至此,再增修之。民國二十二年(1933)四月,一撮日軍竄犯縣城,隔運河炮轟通州城,炸毀此寺部分建築,旋而修復。三十四年(1945),此寺曾辦大學。寺前胡同曾因寺而名清真寺街,今名胡同。20世紀50年代,著名影片《野火春風斗古城》曾在此拍攝。1959年定為通州區文物保護單位,1966年後遭到 破壞,1996年升定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寺東向,跨南北二院。軸線上主體建築禮拜殿尚存,勾連搭四卷,明三暗五,形制恢宏,頂式多樣,集中國左建殿宇之大成,為城郊罕有。一、二卷均三間,前為敞廳,卷棚頂,後乃過廳,硬山脊;三、四卷皆五間,前為調大脊,後為歇山脊;四卷明間後為望月樓,四角攢尖脊帶琉璃寶瓶。殿內設井口天花,寫意牡丹圖案;四周梁枋滿飾重彩博古圖。數十根金柱 朱漆,皆圍捏鐵線纏枝牡丹,絢麗奪目,為獨具特色。第二卷兩山之側,各建一座六角攢尖頂過門亭,各與第三卷稍間相通,此種設計亦屬獨到。主院北講堂,水房尚存,碑記5塊多嵌砌於壁。若胡同北口殿式木碑樓與主院內照壁、垂花門、室禮樓不在"文革"中破壞,則此寺可與牛街清真寺難分伯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