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野外勘探與試驗資料搜集與整理
2.1.12.1 槽探
2.1.12.1.1 目的
了解淺部地層岩性以及觀測槽探設計的專門項目內容。
2.1.12.1.2 基本要求
按槽探技術要求進行槽探工作,按「全國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評價」項目要求進行資料整理。
2.1.12.1.3 內容
(1)槽探統一編號。
(2)槽探野外編號:野外施工時的編號。
(3)經緯度:自然地理坐標。
(4)高程:按「全國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評價」項目要求的坐標系用GPS精確測量的工程位置高度。
(5)地理位置:施工的槽探相對位置,一般要求可按此項內容明確確定工程的地點。
(6)槽探目的:進行槽探的用途,解決的問題。
(7)地貌部位:槽探工程所處的地貌單元。
(8)施工日期:施工的年、月、日。
(9)照片編號及說明:簡要說明照片內容、類型、拍攝地點和日期。
(10)施工過程。
(11)主要觀測內容與地層描述:主要觀測內容是指槽探設計的觀測內容(包括地層描述),地層描述是指對地層岩性、結構、層序和形成環境的詳細描述。
填寫附表29。
2.1.12.2 水文物探
2.1.12.2.1 目的
(1)劃分測區地質剖面,確定含水層、隔水層、軟弱夾層的分布、含水層厚度、埋藏深度、富水性及富水地段。
(2)覆蓋層厚度、隱伏的古河床和埋藏沖洪積扇的分布、結構、底板形態。
(3)基岩埋藏深度及基岩面起伏形態。
(4)地下水水位區域埋深和地下水TDS變化規律,以及鹹水分布范圍、鹹淡水界面、鹹水區淡水透鏡體的分布。
(5)岩溶發育帶的分布位置、發育程度及其深度,尋找隱伏的岩溶管道、洞穴和地下暗河。
(6)隱伏地質構造、斷裂破碎帶空間分布與風化殼厚度,對風化殼進行分層、分帶。
2.1.12.2.2 基本要求
按物探技術要求進行物探工作,按「全國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評價」項目要求進行資料整理。
2.1.12.2.3 內容
(1)物探統一編號。
(2)物探野外編號:野外施工時的編號。
(3)經緯度:自然地理坐標。
(4)高程:按「全國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評價」項目要求的坐標系用GPS精確測量的工程位置高度。
(5)地理位置:施工的物探相對位置,一般要求可按此項內容明確確定工程的地點。
(6)地貌部位:物探工程所處的地貌單元。
(7)物探方法:如為表中所列的方法,可在前面方框中打勾;如為其他方法,則在最後一行詳細填寫名稱並在前面打勾。
(8)照片編號及說明:簡要說明照片內容、類型、拍攝地點和日期。
(9)施工過程。
(10)物性分層及描述時代:用標准地層時代符號。
(11)岩性與物性描述:岩性描述岩石顏色、結構、名稱,物性描述岩石物理特性。
填寫附表30。
2.1.12.3 試坑滲水試驗
2.1.12.3.1 目的
了解淺部地層滲透性,計算其滲透系數。
2.1.12.3.2 基本要求
按試坑滲水試驗技術要求進行試坑滲水試驗工作,按「全國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評價」項目要求進行資料整理。
2.1.12.3.3 內容
(1)試驗統一編號。
(2)試驗野外編號:野外試驗時的編號。
(3)經緯度:自然地理坐標。
(4)高程:按「全國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評價」項目要求的坐標系用GPS精確測量的工程位置高度。
(5)地理位置:施工的物探相對位置,一般要求可按此項內容明確確定工程的地點。
(6)試坑直徑:單位m。
(7)試坑深度:單位m。
(8)滲透深度:單位m。
(9)水層厚度:單位m。
(10)毛細高度:單位m。
(11)岩性:一般簡單描述岩石的顏色、結構和名稱。
(12)延續時間:試驗持續時間。
(13)供水桶:指供水桶水面高度。
(14)滲水體積:單位m3。
(15)穩定流量:穩定滲透時的流量。
(16)累計延續時間:累計試驗持續時間。
(17)地質、地貌、水文地質描述。
(18)試坑平面位置示意圖(1∶500~1∶1000)。
填寫附表31。
⑵ 野外採集儀器填圖系統的使用情況
由於修測圖幅的主要任務是:①對前人地質資料的二次開發;②解決測區存在的重大地質問題。對前人地質資料的二次開發,對原始資料的數據錄入,在PC機上和野外數據採集儀器上均能進行,而在PC機上更便於操作,所以野外數據採集儀器多隻用於進行野外數據採集。
(一)野外數據採集儀器的效果、性能
目前各試點項目所使用的野外數據採集儀器有四種,分別為PH688、PH7200和ipACK3850及平板電腦。本項目使用ipACK3850掌上機,共有兩款:一款為PC插槽介面GPS的掌上機,另一款為CF介面GPS的掌上機(均為GPS夾克)。它們使用效果較好,其優點表現在屏幕反射較高,在太陽光下使用較清楚,電池使用時間較長,GPS內置(夾克)使用方便,定點速度較快,精度較高,輕便,易攜帶、易保管,抗潮較好。已基本上達到了在1:25萬區調修測區推廣應用的「實戰性」要求。
但該款掌上機也存在較多缺點。電池的容量仍然顯得較小,滿容量的情況下只能使用4~6小時,在經濟發達、交通較好地區勉強能滿足一天的野外工作要求;在經濟落後、交通不便地區從事地質調查工作,經常要連續工作幾天時間,由於缺乏充電電源,工作則很難開展,如果能改為太陽能電池或者可更換的電池,則可解決電源不足的問題。掌上機的屏幕較小,在野外工作時,給野外整體了解地質體的宏觀特徵帶來困難;掌上機的內存較小,運行速度較慢,給野外工作中對多源信息(遙感、物化探、地質等)和野外觀察到的信息進行綜合分析(整合)、存貯、運行時帶來困難;GPS的定位準確性及定位速度有待進一步提高,且其精度和速度受氣候影響,特別是在南方氣候多變的環境下,使用不夠方便。
在大量調研和考查的基礎上,目前,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已與國外公司簽定野外數據採集器(P-B2008)的生產合同。該款野外數據採集器屏幕大小可在8.4英寸左右,CPU為Intel XScale 400MHz(PXA255,外頻200MHZ),128MB SDRam,64MFlash ROM,操作系統為Windows CE.Net4.1,陽光下基本可以閱讀屏幕,GPS內置,經測試,精度完全滿足區調要求,定位精度5~25米。電源支持時間較長(2700MH),可配4400MH,滿容量的使用時間相當於ipACK3850的2~4倍;但其質量稍大,野外攜帶不太方便。P-B2008性能指標基本滿足不同野外數據採集的要求。
(二)野外數據採集儀器在地質調查中的成果
用於數字填圖的野外數據採集儀器(掌上機、GPS、數碼照相機、數字錄入筆等)以及使用分層和結構化與非結構化相結合的空間資料庫儲存方式,使地質現象的野外路線觀測、描述的復雜過程轉變為數字PRB過程。採用這種數字模型進行數據採集,其由10個野外數據採集實體數據模型構成,他們是地質點、分段路線、點間界線、GPS、樣品、化石、產狀、素描、照片和設計路線等。這種空間數據儲存方式既能滿足計算機處理的需要,又能保證地質工作者取全觀測數據和參數。
野外數據採集儀器在地質調查中的應用,與傳統的地質調查方法相比取得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突破:
(1)改變了過去地質調查原始資料存貯方式由紙介質存貯向數字化存貯的飛躍,從而有效地防止地質調查原始資料的損壞和丟失現象發生。
(2)更加方便於對前人1:5萬、1:20萬區調資料,工作區有關的礦產、物探化探、環境、土地、旅遊、生態環境、地質災害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專著、論文等資料進行數字化處理,並按有關規定進行技術數據集合管理和分門別類存儲入庫,有利於對前人地質資料的再次開發。
(3)通過建立測區的PRB字典庫,從而解決了在野外地質調查中對地層、構造、岩性等地質內容描述的規范化、標准化問題,提高野外數據採集效率和野外地質資料收集的准確度,並大大降低了野外工作的強度。
(4)有利於在地質調查過程中多源信息的整合應用以及有用地質信息的快速提取,其地質資料的分層和結構化與非結構化相結合的空間數據儲存方式,更方便於社會各部門對各專項地質成果的提取和應用,從而使地質調查部門更有效地為國民經濟發展服務。
(5)是調查資料數字化、信息化和網路化,進入國家「數字地球」信息網路的前提,使地質調查原始資料實現全國統一管理,打破地質資料部門封鎖成為可能。
總之,在全程數字填圖試驗期間,項目組的工作是一個實踐—認識—改進—再實踐—再認識—再改進的反反復復的繁鎖而復雜的試驗過程,項目組全體人員付出了超出常規的工作量,即為數字填圖軟硬體系統作了大量反復性、試驗性、測試性、實踐性及建設性的工作,為數字區域地質調查系統的完善提高及野外工作流程起到了實踐及建設性作用。
⑶ 野外標本、樣品的採集和整理
(一)標本、樣品的採集種類
標本、樣品的採集種類是由地質填圖的精度要求所決定的,一般有岩石陳列標本、岩石薄片標本、光譜樣、硅酸鹽全分析樣、人工重砂樣、稀土分析樣、同位素年齡樣等。
(二)標本、樣品採集及其結果應用的注意事項
(1)各種標本、樣品的採集和整理方法與沉積岩區相同。
(2)樣品的採集數量,要符合有關規范的要求,每個單元須有些大樣,如人工重砂樣、硅酸鹽全分析樣等,在實測剖面中已經採集了的,則地質填圖過程中可以少採或不採。
在路線上進行地質點觀測時,每一個單元或侵入體至少要采3~5塊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岩石標本,以作對比之用。有礦化時,運用撿塊法采100~150g光譜分析樣。
(3)有關的注意事項:岩漿岩類區填圖中要採集的樣品種類雖然比較多,但采樣只是手段,利用其結果說明或解決地質問題才是目的。因此,採集樣品目的要明確,樣品應少而精,代表性強,同時要保證樣品質量。為此,一般應注意下列幾點:
1)必須充分利用前人已有的各種分析測試數據:全面收集區內前人已有的分析鑒定結果,對那些采樣位置確切、樣品物地質特徵清楚、樣品採集合乎要求、分析鑒定質量可靠或基本可靠或經過某項校正或換算即可應用的數據要盡量利用;對於那些分析鑒定可靠或基本可靠,但采樣位置或樣品物質特徵不夠准確或不清楚的,可在野外工作期間實地調查落實後予以利用。這樣做,既減少了采樣工作量,又節約了有限經費。
2)有針對性地採集不同類型的樣品:每種類型的樣品都具有解決某些地質問題的作用。例如:有些同位素年齡測定樣品僅能解決花崗岩類的形成時代,有些同位素年齡樣品既能解決花崗岩類的形成時代也可以用來探討花崗岩類的成因。因此,要根據目的有針對性地選擇採集哪一類型的同位素樣品。不同花崗岩中的造岩礦物或副礦物,其岩性特徵、化學組成、微量元素含量等均有一定差異,但有些差異並不大或相似。因此,采樣時要考慮測定目的。
3)采樣數量要得當:各種樣品的數量,應視工作需要及經費情況而定。對於為了解花崗岩某些特徵的區域性變化、達到某項統計規律且樣品分析鑒定費用不很高時,此類樣品如岩石薄片、岩石光譜等樣品可稍微多采一些;而對於那些每個單元特徵相同或大致相似,且樣品分析費用較高或很高的(如同位素年齡樣品),則應選擇重點有代表性地採集。一般地,岩石薄片、岩石光譜等樣品在每個侵入體均要採集,而岩石化學、人工重砂等樣品每個單元各選擇部分侵入體採集,但必須是單元中的典型侵入體,特別是命名單元的侵入體所在地必須採集。稀土元素分量分析選擇在每個單元的命名所在地以及比較典型侵入體中採集1~2個。同位素年齡樣品的採集以超單元為基礎考慮,若該超單元包括的單元數較多,如5~6個單元,一般2~3個單元有同位素樣控制即可,且最好采於最早次、最晚次和中間形成的單元中;若超單元所包括的單元較少,如2~3個單元,就一個單元有同位素年齡樣品控制就行,並以采於最早次的單元為佳。
4)所采樣品要一樣多用:在同一個單元、同一個侵入體內所採的不同類型樣品,特別是較高、精、尖樣品,應在同一處盡量配套採集,而最好的方法是一樣多用。例如,當確定某一個侵入體進行人工重砂、稀土元素、岩石化學、岩石薄片及岩石光譜等樣品採集時,應將這些樣品集中於同一地質位置採集,或在同一地質位置採集一定數量的樣品,回室內統一加工處理,分別作各種分析,鑒定之用。這樣做,所得分析數據既可相互補充、相互驗證,又可避免出現矛盾時難以對照檢查。
5)嚴格采樣質量:野外采樣中必須嚴格做到下列幾點:
a.采樣之前,必須先查清采樣處的地質特徵和地質環境及位置:
b.具體采樣處應選擇在具有代表性的露頭上,不能采於岩性的局部變化之處,防止混入或夾有包體(專門采包體者除外),並避開裂隙;
c.除特殊要求和特殊用途的樣品外,一般樣品都要求特別新鮮,沒有蝕變和礦化,剝去風化面:
d.樣品的原始質量及采樣方法,應依岩石的結構、構造及礦物成分分布的均勻程度不同而有所增減和改變。一般的原則是:若岩石內礦物的粒度較粗、分布不均勻或較不均勻,樣品的原始質量相對要多一些,並需應用一定面積范圍內多點采樣聚合方法;若岩石內礦物的粒度較細、分布均勻或較均勻,樣品的原始質量可相對少一些,並可考慮一塊或2~3塊岩石組合成一個樣的采樣方法;
e.除標本、薄片等樣品外,為避免污染,絕不能在樣品上塗漆、編號;
f.不同類型樣品的采樣時間:在地質填圖中,樣品採集時間要依樣品的類型和測試周期長短而定。一般原則是:岩石薄片、岩石光譜樣品等數量較多的樣品,隨同剖面測制或地質填圖同步進行。在對區內岩石類型及露頭等情況有一定了解後,再採集人工重砂、岩石化學、稀土元素等樣品。待野外已基本將侵入體劃分出來,能初步劃分出單元和歸並出超單元後,再視需要採集同位素測年樣品:
g.在岩漿岩區采樣分析一定要正確地選擇測定物、測定方法和測定項目,它是一項重要工作,也是檢驗人們認識水平的試金石。選擇好了,既達到目的,又事半功倍;選擇不好,勞而無功並浪費人力、物力。
h.檢查鑒定分析結果:在獲得各種分析、鑒定結果後,首先要檢查其質量是否達到要求。如對化學分析.在分析項目較齊全的前提下,各氧化物及元素含量是否為100(±0.75)%;對岩石薄片鑒定結果,其造岩礦物總和是否為100%等;然後,對照檢查同一地質位置所采不同樣品分析結果間有無矛盾,如岩石薄片鑒定結果所得出的各種礦物含量與岩石化學分析所得各種氧化物的含量是否對應吻合等;若分析結果中有與野外所見不一致必須復查、查明原因並送副樣外檢,待分析結果鮮明後,才可應用。
⑷ 野外數據採集器的組成與野外數據採集系統
數字填圖使用的野外數據採集器是由野外數據採集設備和野外數據採集系統組成的計算機系統。
1.野外數據採集器的組成
目前使用的野外數據採集設備是一種集計算、電話/傳真和網路等功能於一身的手持設備,也稱PDA或掌上電腦。可以配置微型鍵盤或利用接觸屏和輸入筆進行數據輸入,供電時間可達8小時以上。掌上電腦目前有兩種款式,一款是以iPAQ 3850為代表,屏幕大小在3.5in 1in=0.0254m
圖7-1 野外數據採集器
(掌上電腦、手持GPS)
圖7-2 野外數據採集器
(平板電腦)
野外數據採集設備是野外數據採集信息化的重要平台,是獲取野外各種參數數據的基礎;區域地質調查野外路線觀測的工作方式,要求隨身帶到野外的設備能夠描述與管理復雜的信息,具有足夠的存儲容量和運行速度、與室內所用系統有介面。要真正能在野外工作,還必須體積小,重量輕,功耗低,至少能連續工作10小時以上。
2.野外數據採集系統
野外調查數據採集系統,是以PRB數據模型的能夠在掌上電腦運行的計算機軟體系統,野外數據採集系統底層具有在不同PPC、HPC和平板電腦上運行具有運行效率高、穩定等特點。在CE平台上,實現了數字填圖所需GIS基本功能(GPS定位、路線採集、素描);具有先進的數據組織和壓縮技術,一次可以調入符合野外調查的整幅國際分幅地理數據和其他數據;實現遙感影像在Windows XP/NT/2000與Windows CE一體化的配准,其在掌上機的圖像壓縮比達1:10,遙感圖像及各種數據與數字填圖系統的一體化整合;系統滿足區域地質調查技術規范要求,覆蓋區域地質調查全過程。
野外數據採集系統功能的基本特點是符合野外工作的質量和精度要求,便於野外地質人員操作和掌握。野外數據採集系統從野外數據採集拓展到整個數字填圖,系統功能從數據處理拓展到數字填圖過程定量質量評價,而構成為完整體系。野外數據採集系統具有提供豐富的圖示圖例庫,滿足地質專業的圖示需求。野外數據採集系統具實現遙感系統與數字填圖系統的一體化整合,為野外到室內實現一體化的採集、一體化的組織、一體化的管理及一體化的成果表現形式奠定了基礎。也就是說,使用特定的技術和設備(硬體和軟體)來實現已有地質資料的使用、野外地質資料的獲取、地質成果的表達和地質信息的社會化服務的全程數字化,能更好的滿足地質資料的獲取、管理、應用和服務於社會的要求。
總而言之,野外數據採集器就是集3S技術為一體的用於獲取野外地質調查各類數據的小型手持式計算機設備,目前採用嵌有GPS、川以運行PLAM OS或Windows CE、並裝入了野外調查數據採集系統和數字地形圖的掌上或平板電腦作為野外數據採集器。在數字填圖和1:5萬區域地質調查(填圖)中得到廣泛應用,極大地加快了區調步伐。
⑸ 三維地震資料的野外採集
(一)三維野外工作設計的特點及注意的問題
三維地震數據的採集是面積採集,即所有的震源點與檢波點的中心點M在一定面積內呈有規律分布,而不是像多次覆蓋測量時中心點沿一條測線分布。
為了達到以均勻密集的網路拾取反射波資料的目的,測線的敷設、檢波點與炮點相對位置的確定,應遵守以下准則:反射波資料的拾取間隔大約為最短有意義波長的一半,並均勻分布;利用炮點線及檢波點線排列,使地下反射波點的網格形成條帶或面積分布,並使其能控制測區內的主要勘探對象;利用不同的炮點線距及檢波點線距以及炮點距,形成不同的覆蓋次數的觀測系統,並使覆蓋次數最多的部分位於測區內的主要勘探對象;應避免因炮檢距太大而造成淺層的反射波的遺漏。
(二)三維地震觀測系統
三維地震觀測系統,歸納起來基本上有路線型(線型)和面積型兩種。
1.線型三維觀測系統
主要特點是沿著一定的路線在其兩旁狹窄條帶上拾取反射波資料,其中包括寬線剖面和彎曲測線。
(1)彎曲測線觀測系統。如圖7-5-4所示,由於地形的限制,測線只能沿河谷、山溝或公路布置成彎曲形狀,這種觀測系統稱為彎曲測線觀測系統。其特點是激發點和排列上的各檢測點不在一直線上,它們的平面坐標x、y都是變化的。
(2)寬線剖面。當構造復雜時,需要連續地確定界面的空間位置。為此,要以相當精確的精度測定橫向傾角,在野外可採用寬線剖面法進行工作,即把一條單一的測線擴展至一個窄帶內的幾條測線。如圖7-5-5所示,沿測線方向布設多條平行的檢波器線。每次激發時,這些檢波器線同時接收,獲得縱、橫向上的多次覆蓋信息,處理結果除可通過橫向疊加得出單一的測線的地震剖面外,還可精確地測定反射層的橫向傾角。
圖7-5-4 彎曲測線觀測系統
圖7-5-5 寬線剖面
對寬線剖面的資料主要處理技術是寬線疊加。根據野外幾條平行的共深度點測線,經過橫向和縱向傾角的推斷和疊加,可提供寬線剖面和反映地層傾向、傾角的資料,並在已知界面傾角、傾向和速度的條件下,有可能正確給出反射面的實際位置。此外,在測線少的情況下,也有可能根據傾角、傾向構制等值線圖。
2.面積型觀測系統
面積三維觀測系統有多種形式,靈活性很大,采樣密度大,疊加次數高,可在各種復雜地表條件進行觀測,可獲得地下界面的面積資料。它不僅能解決復雜構造問題,而且能勘探非構造圈閉,進行儲層評價等。圖7-5-6、圖7-5-7、圖7-5-8、圖7-5-9,給出了幾種典型的面積三維觀測系統。
(a)十字型觀測系統。將等間距的炮點線垂直於等間距的檢波點線,可形成一個地下數據點網格的面積分布,兩者相互可成十字型「L」形或「T」形,或相交成其他的圖形。如圖7-5-6、圖7-5-7所示。
圖7-5-6 十字型觀測系統
圖7-5-7 T型觀測系統
這類觀測系統可將地下網格面積分布在需要勘探的地區,如湖泊、村鎮等。在進行小面積三維觀測時,用多道儀器、多個炮點即可完成野外採集。
(b)環型觀測系統。如圖7-5-8所示的環型觀測系統,能沿著許多封閉的相互連接的線路進行觀測,靈活性較大,但不能保證一定能夠獲得均勻的覆蓋次數和網格密度。
(c)地震線束觀測系統。地震線束觀測系統是目前三維地震大面積施工中最常用的類型(也可作為小面積三維觀測系統)。該系統是由多條平行的接收排列和垂直的炮點排列組成。圖7-5-9給出了其中的一種形式。
圖7-5-8 環型觀測系統
圖7-5-9 六線四炮端點激發地震線束觀測系統
野外觀測時,一排炮點逐點激發後,炮點排列和接收排列同時沿前進方向滾動,再進行下一排炮點的激發,直到完成整條線束面積。然後垂直於原滾動方向整個移動炮點排列及接收排列,重復以上步驟進行第二束線、第三束線……的施工,直至完成整個探區面積的觀測。這種觀測系統的優點是可以獲得從小到大均勻的炮檢距和均勻的覆蓋次數,適應於復雜地質條件的三維地震勘探。此外在多居民點、多農田地區,可改變偏移距和發炮方向進行施工,亦可獲得滿意的資料。
由於在彎曲測線情況下,炮點和檢波點不在同一直線上,實際上已不再是共反射點了。因而各共中心點所對應的反射點的位置是分散的,這時的多次覆蓋也必須代之以新的概念即共反射面元覆蓋的概念。
共反射面元覆蓋,是指在共反射點概念的可容許偏離范圍內,各相鄰反射點道的疊加。在這個偏離范圍內,來自相鄰各反射點的能量疊加,應該像來自一個反射點那樣得到加強。因此這個可容許偏離范圍,就可被看成是相鄰各道的「共反射點」,但它有別於傳統的共反射點概念,故定義為共反射面元。
不論寬線型或彎曲測線,多次覆蓋觀測時有些影響因素是不能忽視的,其中包括共反射面元各道炮檢距中點的離散程度、炮點檢波點連線方向與岩層傾向間的夾角變化、速度隨岩層傾角的變化和界面傾斜引起的地下反射點的分散等。為了保證疊加質量,必須對這些因素作必要的考慮。
總之,三維地震勘探野外觀測系統的形式多樣,影響因素復雜,如使用靈活恰當,可增加數據的拾取密度、覆蓋次數等,從而得到更為精確的同相軸,反映更全面的波動場。
⑹ 野外調查階段資料整理
野外工作階段對調查資料要求做到邊調查、邊整理和邊綜合研究。
野外階段的資料整理工作可按具體工作性質和工作時間周期分為當日、數日觀測資料的整理和一條路線或一項專門調查內容資料的整理兩種情況進行。當日、數日資料的整理系指每天或數日所收集文字和圖件資料的整理和實物資料的整理兩個部分(文字和圖件資料的整理包括觀測點位的校對,檢查記錄是否系統連續,記錄是否做到繁簡適宜、系統全面,各種地質體、構造要素的產狀及各種參數是否完全並且有代表性,各種必需的樣品是否採集系統完全,並標注在文字記錄相應的位置,編號有無錯漏,各種素描、剖面圖和照片是否都已在文字記錄相應位置進行編號說明。如果時間允許應對野外記錄簿中所有獲取的產狀要素等參數及各類數字編號、素描圖以及工作手圖及時著墨,並及時作好當天地質路線小結。小結內容主要突出新進展或新發現以及存在的問題,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處理意見。若發現有重大遺留問題應及時組織力量進行復查,對遺留問題進行復查後,記錄中應及時進行小結,闡明問題解決的程度和引起的原因,並應將復查結果加註到原路線記錄中的相應位置。如果時間較緊或工作條件困難的地區,當日資料整理工作無法進行時,也可改為2~3天集中進行一次,但最多不超過5天。以上整理內容應反映在相應的野外記錄中。
實物資料的整理,主要指各類實物標本和各類分析測試鑒定樣品的分類包裝,清點數量並與野外記錄簿上標號逐一進行核對,同時進行填表登記造冊。
一條路線或一項專門調查內容資料的整理,也必須在野外及時進行。其內容除前日、數日整理的有關內容外,主要是對一條路線或一項專門調查內容所獲得的資料,進行一次比較系統全面的整理,並由作業組對工作質量作一次全面檢查。在此基礎上,對已做工作進行一次比較系統全面的小結,小結內容應包括調查路線上調查內容的各個方面,並應突出對地質構造總體規律和所填圖面結構是否合理的認識上,重點總結新發現、新進展的依據和存在的地質問題以及解決處理問題的方案。
每個基站的野外調查工作結束後,項目負責人應檢查原始資料是否齊全,編錄是否合乎要求,工作精度和質量能否達到標准,存在的基礎地質問題是否得到解決,應加以總結交流,對資料不夠齊全、依據尚不充足的地方立即採取措施,及時進行彌補,不能把已發現的問題帶到下一個工作基站。
⑺ 野外手圖PRB數據匯入PRB圖幅庫
野外路線數據經過整理和完善、數據檢查並消除數據採集錯誤後,可將其輸入到圖幅PRB 庫中。具體的 操 作 步驟 為: 打 開圖 幅 PRB 庫,選擇 「PRB 數據 操 作」 菜單 下 的「PRB 數據入庫」功能。入庫的方式有兩種,其一是單條路線入庫: 選擇要入庫的路線工程文件名,將其打開入庫,此時系統會自動彈出對話框提示 「請確定在 PRB 入庫之前進行 PRB 檢查」,若已檢查,選擇 「是」,系統將該路線數據拷入 PRB 庫。這相當於把單條的野外路線匯集到一張圖上,然後才能形成實際材料圖、編稿地質圖。其二是批量數據入庫: 在彈出的 「選擇路線」對話框中一次選擇多條需要入庫的路線批量入庫。為保證入庫的資料完整統一,可在入庫前刪除 「圖幅 PRB 庫」中所有數據並進行壓縮存檔,然後再進行入庫操作,形成最新最完善的 PRB 圖庫,以便進行實際材料圖的編繪。
注意,上述各個階段的操作方法實際上涉及多級級聯菜單,但是限於篇幅這里並沒有詳細完整的講述,只是大致描述了使用到的一級菜單和對應的功能菜單,並且在數字填圖系統的不同版本中菜單所在的位置也不一致,具體的操作細節請讀者參考數字填圖系統的幫助文件或者用戶手冊。
⑻ 怎麼使用datasets裡面的數據 sklearn
python的機器學習模塊sklearn(Google公司開始投資,是大數據戰略的一個步驟)可以用於模式識別,用在一般知識發現,例如戶外參與人口的類型,sklearn包自己帶了兩個數據集,其中一個是鳶尾花資料庫(iris,鳶尾花)
from sklearn import datasets
iris = datasets.load_irises()
#把鳶尾花數據集載入
data = iris.data
#可以用dir(data)查看數據集的性質其中包括max最大,mean中值等等
data.shape
#返回值:(150,4)表示150個觀察值,4個特徵設定萼片和花瓣的長寬;
pylab.imshow(digits.images[-1], cmap = pylab.cm_gray_r)
⑼ 室外ODU~~~~~~~
室外單元ODU全稱為Oracle Database Unloader,俗稱「集光纖配線單元」是類似於Oracle的DUL的軟體,用於直接從Oracle資料庫的數據文件中獲取表數據。在各種原因造成的資料庫不能打開時,用於搶救數據,最大限度地減少數據丟失。
工作原理
集光纖配線單元,它是自動對接線路的,以前是人工來接線的.你看過電視吧,以前是這樣接線的:比如你從武漢打電話到廣州某人,你先接通的是武漢電話總局,武漢電話總局將線接到廣州電話總局,廣州電話總局再將電話接線到你要找的人.而電信的集光纖配線單元將會自動完成以上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