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戶外夜景 > 火山岩戶外

火山岩戶外

發布時間:2021-03-16 23:14:28

㈠ 火成岩的野外特徵

1.侵入岩的野外產狀

首先根據侵入岩與圍岩的接觸關系分為整合侵入體和不整合侵入體。當侵入體與圍岩的接觸面基本上平行於圍岩的層理或片理時,稱為整合侵入體。相反,如果侵入體切割圍岩片理、層理,接觸面產狀與圍岩片理和層理產狀不一致,則稱為不整合侵入體。

其次,根據侵入體的形態、大小可以進一步分為以下幾類:

(1)岩基(batholith):是最大的巨型侵入體,面積大於100km2,最大可達數萬平方公里,大岩基多為花崗質岩體。

(2)岩株(stock):面積小於100km2 的侵入體,岩株邊緣常有一些不規則的樹枝狀岩體沖入圍岩中,被稱為岩枝(apophysis)。

(3)岩盆(lopolith):為中央略微下凹,呈盆狀的整合侵入體(圖3-12a)。厚度與直徑之比大致為1∶10~1∶20,一般由密度較大的層狀基性—超基性岩組成,規模一般較大。

(4)岩床(sill):又稱岩席,是厚薄均勻、近水平產出的整合的板狀侵入體。岩床以厚度小、面積較大為特徵,基性和超基性岩體常出現這類產狀。

(5)岩牆(dike):是一種厚度穩定,近於直立的不整合的板狀侵入體,長為寬的幾十倍甚至幾千倍,厚度一般為幾十厘米到幾十米。著名的辛巴威大岩牆,厚3~14km,長500km。岩牆是岩漿沿張裂隙慣入而形成的,在同一地區常形成由若干條岩牆平行分布或呈放射狀分布的岩牆群,亦見有呈現近同心圓狀分布的環狀岩牆及錐狀岩牆(岩席)(圖3-12g)。

此外,岩蓋為一種蘑菇狀的整合侵入體(圖3-12b);岩斗為接觸面內傾的侵入體(圖3-12f);岩栓兩側為斷面外傾的正斷層所圍限的侵入體(圖3-12d);岩鞍為沿褶皺軸部侵入的透鏡狀侵入體(圖3-12e)。

岩漿上侵定位時的深度不同,會影響到岩漿體系的冷卻速度、結晶壓力及揮發組分的溶解度,從而對最終固結的岩漿岩的礦物組成、結構構造產生影響。根據侵入體的侵位深度可分為3個相:

淺成相(epizone)侵入深度為0~3km。侵入體規模較小,常見的有岩牆、岩床、岩蓋、小岩株、隱爆角礫岩體等。岩體中可以發現晶洞構造,與圍岩多呈不整合接觸。因冷卻速度快、靜水壓力較低,揮發組分逸失較多,岩體具細粒、隱晶質結構及斑狀結構,斑晶可具熔蝕或暗化邊結構。礦物常保存了高溫條件下的結構狀態,斜長石環帶發育、常見高溫石英斑晶、出現易變輝石等。岩體接觸變質作用較弱,有時有硅化、綠泥石化、絹雲母化蝕變,淺成相小型侵入體常與金屬礦產有關,尤其是隱爆角礫岩體,是很好的容礦岩體。

中深成相(mesozone)侵入深度為3~10km,多屬較大的侵入體,如岩株、岩基、岩盆等,也有岩蓋、岩牆等小型侵入體。因冷卻速度較慢和具有相對較高的靜水壓力,所以岩石一般具中粒、中粗粒結構和似斑狀結構,岩體組成一般不均勻,礦物內部的結構狀態在緩慢冷卻過程中得到調整,如斜長石環帶不發育,石英為他形的低溫石英。接觸變質帶較寬,有時有雲英岩化帶,常見夕卡岩帶,在接觸帶可形成各種接觸變質和高溫汽成熱液礦床。

圖3-12 不同侵入體的形態和產狀

深成相(catazone)侵入深度>10km。岩體較大,岩體走向與區域構造線理方向一致,圍岩為區域變質的結晶片岩、片麻岩類,岩體主要為花崗岩類。岩體常為片麻狀構造,交代結構十分發育。斜長石無環帶。岩體無冷凝邊,圍岩無接觸變質帶,與圍岩多為逐漸過渡關系。

侵入體由邊緣向中心,固結時的冷卻速度由快變緩,礦物結晶粒度因而具有由細到粗的變化,因此由邊緣向中心又分為邊緣相、過渡相和中心相。

2.火山岩的野外產狀

岩漿上升到地表時產生火山噴發活動,並形成火山岩。

1)火山噴發的條件

不管以何種方式上升或暫時就位的岩漿體均受到兩種不同方式的壓力:其一是上覆岩層的靜水壓力(Pl);其二是由岩漿浮力與岩漿體(房)膨脹壓力構成的岩漿房超壓(Pe),當靜水壓力與岩漿房超壓之和大於上覆圍岩抗張強度(τ)與岩漿通道的壓縮應力σh之和時,即:

岩石學

岩漿就會繼續上升,直至到達地表,產生噴發。當構造應力為擠壓應力時,σh為正值,岩漿需要具較大的Pe才能產生噴發。而在離散板塊邊緣,σh為負值,岩漿很容易噴出地表。岩漿房內的膨脹壓力有兩種來源:

其一是岩漿源區新形成的岩漿通過壓縮岩漿房中存留的岩漿補充進入岩漿房,產生膨脹超壓。產生的膨脹壓力可用下式計算:

岩石學

式中Vc為膨脹壓力,V0為岩漿房的體積,ΔV為新補充的岩漿體積,b為岩漿的體積彈性模量,Pe為膨脹超壓。根據對冰島的某岩漿房的計算表明,只需補充岩漿房體積0.1%左右的岩漿,就會產生足以克服圍岩抗張強度的岩漿房超壓,而產生噴發作用(Gudmundsson,1987)。

其二是封閉體系岩漿房中岩漿的揮發組分出溶和沸騰,可產生與岩漿補充等效的膨脹超壓(Fisher等,1984)。揮發組分出溶可以是因靜水壓力降低,使揮發組分在岩漿中的溶解度降低造成的,也可以是岩漿中礦物結晶,殘留熔體中揮發組分過飽和出溶造成的。計算表明,當岩漿中有0.7%的H2O出溶轉變為氣相時,可產生10%或60%的體積增量,如果岩漿房體積固定,岩漿房內就會產生巨大的超壓,產生噴發(Fisher等,1984)。

2)火山岩的產狀

(1)火山錐(volcanic cone):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組成,中心為火山口或破火山口。噴發多為爆發(explosions)方式,或爆發與寧靜式相間。一般用爆發指數(E)來表示爆發的強烈程度。

岩石學

式中m為火山碎屑岩體積數量,M為火山生成物總體積數量。以爆發為主時,噴發物為火山碎屑與蒸氣混合的火山碎屑流,噴發柱頂端可達大氣平流層,細碎屑物能被搬運到數千公里之外。堆積物以火山碎屑岩為主,多形成火山碎屑錐(圖3-13a)。這類噴發作用以粘度大、揮發組分含量高的酸性岩漿常見。爆發最強烈者,稱為卡特曼型(Katmaian-type),火山碎屑的體積分數達100%,;其次為普林尼型(Plinian-type),火山碎屑的體積分數達90%以上;再其次為烏爾加諾型(Vulcanian-type),火山碎屑的體積分數為60%~80%。前兩種類型由於大量火山物質的拋出,常形成塌陷破火山口(caldera)(圖3-13b)。若以爆發與寧靜式相間噴發時,火山碎屑物質的體積分數約佔30%~50%,熔岩以渣狀熔岩為主,二者在火口處混合堆積,形成高大的混合錐。

圖3-13 a—由火山碎屑和熔岩組成的混合錐;b—破火山口

(2)熔岩流(lava flow):岩漿以較平靜的溢流(effusions)方式噴出地表,噴發物多為粘度較小的超基性到中性的岩漿,酸性者少見。溢流出的岩漿可形成面狀的熔岩被、熔岩台地、線狀的熔岩流,在溢出口周圍可形成坡角緩傾(2°~10°)的盾形熔岩錐,又稱盾形火山(shield volcano)。在地表噴溢的熔岩因熔岩流表殼與內部冷卻速度的差異,常形成形態各異的外表。在近火口處半凝固狀態的熔岩表殼,受下部熔岩流動的作用,可形成波狀、繩狀外表,稱為繩狀熔岩(pahoehoe lava)。遠離火口處,固結的熔岩表殼,受下部熔岩流的推擠破裂成塊狀或渣狀外表,稱為渣狀熔岩(aa lava)。這兩種熔岩在我國五大連池均可見到,其中大面積分布的渣狀熔岩宛如波濤翻滾的海洋,蔚為壯觀。水底噴出的熔岩或陸表熔岩流入水體,因淬冷作用,常形成外表呈枕狀的熔岩和淬碎的尖棱狀熔岩塊。火山噴發類型有夏威夷型(Hawaiian-type)和斯通博利型(Strombolian-type),前者岩漿粘度極小,火山碎屑的體積分數小於10%,且主要為塑變的火山彈、熔岩餅或塑變岩屑,常形成寬廣、平坦的盾火山,有時可形成熔岩湖;後者岩漿粘度大於前者,除噴溢外亦兼有爆發,熔岩流厚而短。

(3)岩鍾、岩針、岩穹:多以侵出(extrusions)的方式噴出。由於岩漿房中揮發組分的大量逸失,岩漿粘度變大,失去爆發能力,只能像擠牙膏似地被動地擠出火山通道,並就位於火山通道上部,形成陡立的形態。粘度較大、缺少揮發組分、失去流動性的中酸性和鹼性熔岩火山活動的晚期常形成這類產狀。

(4)火山頸(volcanic neck):是火山錐被剝蝕後,出露的火山管道中的充填物。火山頸在淺部一般直徑較大,向深處縮小,上部喇叭狀,中部筒狀,下部牆狀。充填物多為火山碎屑岩、熔岩、碎屑熔岩、熔結火山碎屑岩等。碎屑有同源的、異源的,也有的為深源產物。

(5)次(潛)火山岩(sub-volcanic rock):與火山岩同源的,且為侵入產狀的岩體。它與噴出岩同時或稍晚形成;同空間,但分布范圍較大;同外貌但結晶程度較好;同成分,但變化范圍及鹼度較大。次火山岩的侵入深度一般小於0.5km。

(6)火山-沉積岩:是火山活動疊加沉積作用的產物。由噴出岩、沉積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沉積岩、沉積岩系組成。在水盆地、破火山口凹地中沉積,也可以與泥石流、冰川等堆積物伴生。

根據火山岩形成於海底還是陸上還可以分為海相和陸相火山岩,它們的主要區別如下:

陸相火山岩與下伏地層常呈噴發不整合接觸,風化殼發育;而海相火山岩與下伏地層常為整合接觸,風化殼不發育;陸相火山岩與陸相動植物化石和陸相沉積岩共生,而海相火山岩則與海相生物化石和沉積岩共生;陸相熔岩成分變化大(基性—酸性皆有),常見紅色氧化頂,柱狀節理發育;海相熔岩成分變化小(以基性為主),常見枕狀構造,中空骸晶發育;陸相火山碎屑物在水平方向上粒度變化顯著,常見火山彈、火山泥球、熔結凝灰岩、泥流角礫岩;而海相火山碎屑物在垂直方向上比重變化明顯,常見熔岩遇水淬碎的玻屑等。

㈡ 火成岩的野外調查

對火成岩的研究主要包括野外地質調查、取樣和室內的岩礦測試、綜合分析等方面。這里主要介紹野外地質調查的基本內容。

火成岩野外調查是所有研究的基礎。野外工作的第一步,是要鑒定岩石究竟屬於噴出岩還是侵入岩,主要標志包括手標本上觀察的岩石結構和礦物組成特點,以及露頭上的構造特徵和產狀(表2-6)。有關結構構造的特徵,將在第三章中描述。

表2-6 噴出岩與侵入岩的一般特徵

(據Raymond,1995,修改)

火成岩的野外研究,涉及從研究對象本身(系統)的觀察到與外部環境關系的分析,需要考察系統內部單元組成及各單元之間的相互關系、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等。隨著調查的深入,著眼點還會從岩石組成特徵、相互關系的觀察與描述,拓展到進一步提取有關岩石成因、形成條件、形成環境、成礦關系及區域構造控制等相關的信息。

(一)侵入岩的野外調查

侵入岩野外調查的最基本的內容是:(1)火成岩體的內部組成(岩石類型)和內部構造;(2)岩體內部不同岩類或組成單元之間的關系(包括包體和岩牆、岩脈等);(3)火成岩體的形態和大小特徵;(4)火成岩體與圍岩的關系;(5)圍岩構造;(6)岩石成因和構造環境標志(與火成岩體侵位深度、剝蝕深度、岩漿混合、同化混染、分離結晶以及岩漿活動與區域構造關系等的地質標志);(7)岩漿岩與成礦關系,等等。這里著重介紹在野外特別需要重視的幾方面內容。

1.侵入體大小、形態及空間分布

岩體的大小與岩體的剝蝕深度、同期岩漿活動的強弱程度等有關,而岩體的形態和空間分布特徵常與所處構造環境相關,也受侵位機制的影響。例如,在伸展背景下侵位的岩體常常呈圓形,並截斷區域構造線方向,而在造山作用中形成的岩體,往往呈帶狀分布,長軸走向與造山帶延伸方向一致。因此,野外要注意觀察火成岩的分布與區域上的構造線、斷層和褶皺之間的關系。

嚴格說來,岩體的大小、形態和空間分布特徵要在結合遙感、物探和鑽探等方法,在開展詳細地質填圖之後才能確定。在開展野外調查之前,要盡可能收集已有的資料,尤其是礦區的勘探資料。在野外,可以從兩方面著手初步分析岩體的三維形態:首先應多測量岩體與圍岩接觸面的產狀,分析岩體向深部的變化趨勢,如接觸面外傾、岩體向深部變大、接觸面內傾則向深部變小;其次是對岩體中的原生構造(如各種面狀和線狀組構,見第三章)和岩石包體的分布特徵進行大量的測量和統計分析(馬昌前等,1994),細致觀察岩體內部的岩石結構、岩相帶的變化以及接觸變質帶的寬窄和變化特點。例如,岩體中的流面構造和層節理(L節理)(見第三章)常與岩體-圍岩的接觸面產狀一致。

2.復式岩體的侵入期次

大部分岩體是同期岩漿多次脈動或涌動侵位形成的,有些岩體還可能是時間差別很大的不同期岩漿侵位形成的復式岩體。野外調查時要注意區分同一岩體內不同期次侵入的岩石單元,並據各單元岩石間的接觸穿插關系、冷凝邊的發育和捕虜體的分布情況,判斷其侵位的先後順序和侵位的時間差。根據侵入時間的差別,可以將岩體或岩石單元之間的接觸關系分為三類:一是超動侵入關系,是不同期岩體之間的侵入關系,因時間長,前期侵入的岩體已經完全固結並冷卻,二者的接觸界面較明顯,可切割早期侵入體的原生和次生面理,晚期侵入的岩體邊緣冷凝邊發育,常見早期侵入體的捕虜體,早期侵入體中則可具烘烤邊或蝕變現象;二是脈動侵入關系,是同期岩漿時間間隔相對較長的一種侵入接觸關系,晚期侵入的岩漿是在前者基本固結後但尚未冷卻時侵入的,接觸界面清晰,但兩側的岩石不發育冷凝邊和烘烤邊,因兩次岩漿都侵入於相近的深度,岩漿同源,在結構上變化不大,礦物組合上具有一定的聯系;三是涌動接觸關系,同期岩漿前後兩次侵入的時間差很短,在先侵入的岩漿尚未固結的情況下,就有新的岩漿隨後侵入,在兩次岩漿侵入的邊界附近,就會出現岩漿的混合現象,並可出現漸變過渡的接觸關系。

3.岩體內部構造和圍岩構造

岩體內部構造是恢復岩體產狀、剝蝕深度的依據,也能提供有關岩體侵位與區域構造發展關系(識別構造前、同構造和構造後侵入體)(馬昌前等,1994)和侵位機制的重要證據。侵入體的內部構造可分為四類:一是含有晶體、包體的岩漿由於流動而產生的流面、流線構造,可以反映岩體與圍岩接觸面的產狀(流面的產狀)和岩漿的流動方向(流線的指向);二是岩漿固結成岩階段因冷卻收縮形成的原生節理構造;三是岩體固結過程中或固結之後,由於後期岩漿的強力主動侵位(例如,熱氣球膨脹作用)而致先侵位岩石的變形,形成的原生片麻理和糜棱面理構造;四是岩體形成過程中或侵位之後,受區域構造的擠壓作用而發生變形,出現各種面狀和線狀組構(片麻狀構造、糜棱構造、包體的定向性等)。後兩種構造的野外特點相似,需分析這些面狀和線狀組構的分布規律才能加以識別。例如,構造前的侵入體,岩體的變形是後期區域構造疊加的產物,因而,構造線方向切過岩體邊界,並與區域構造方向一致;而與岩體侵位有關的構造,會受岩體與圍岩接觸帶產狀的制約,而從接觸帶向外,與侵位有關的變形強度逐漸減弱。因此,在侵入岩區填圖時,要把岩體內部構造的觀察測量與圍岩構造的分析結合起來,並注意將岩體內外構造的測量結果表達在圖面上。

4.岩石包體及岩牆(脈)

在侵入體內,常常會出現不同顏色、大小和形態的岩石包體(詳見第九章),它們的成因復雜,能夠提供有關岩漿起源、演化和侵位機制的重要信息(馬昌前等,1994),值得高度重視。例如,岩漿早期結晶形成的暗色析離體(堆積包體),可以指示岩漿結晶分異過程;基性岩漿貫入酸性岩漿內時形成的暗色微粒包體(混雜包體或混成包體),可能記錄了岩漿混合作用過程,反映了殼幔相互作用或岩漿底侵作用(magmatic underplating);而岩漿從上升通道和圍岩中捕獲的捕虜體的存在,既暗示岩漿與圍岩之間可能存在的同化混染作用,又可能反映岩漿的侵位與頂蝕等作用有關。在侵入體的野外調查中,要注意觀察和統計包體的類型、大小(長、寬)、形態、含量和定向性,注意對不同類型的包體及包體內部不同部位的取樣,並做好素描、照相和記錄等工作。

許多侵入體內外,發育有大量的鎂鐵質岩牆群和細晶岩、偉晶岩脈,它們是殼幔相互作用、岩漿演化過程和侵位深度的記錄,有的還與成礦有關。尤其是鎂鐵質岩牆群,被譽為認識地球動力學過程的鑰匙,要加強野外產狀、區域分布特徵、年代學、古地磁學、地球化學、侵位機制等方面的研究,其中,岩牆群的幾何形態和方向性就具有重要的構造意義(Hoek &Seitz,1995)。

5.侵入體內部的相帶劃分

任何侵入體內部都不可能是完全均一的,由中心向邊緣常常出現礦物組成、結構構造、包體及岩脈多寡、變形強弱等的變化。這種變化,既可能是岩漿多次侵入所致,也可能是同一批岩漿冷凝速率不同或侵位後出現分離結晶、岩漿混合和圍岩混染的結果。在野外調查時,需要細致識別和追索,並標繪在地質圖上。相帶劃分的關鍵是要找到易於識別的標志,例如,斑晶的大小和含量、基質的結晶程度、暗色礦物含量的變化、包體大小和含量的變化、流面流線發育的程度等,均可作為相帶劃分的標志。北京周口店花崗閃長岩體,就存在分相現象(見圖2-17)。

6.侵入體與圍岩的接觸關系及侵入時代的限定

如前所述,除斷層接觸不能確定岩體時代外(圖2-22a),侵入接觸和沉積接觸都具有相對的時代意義。在觀察侵入接觸關系時,尤其要注意岩體所侵入的地層時代,同一侵入體的不同部位可能與不同時代的地層接觸,但最新的地層應為侵入體形成時代的下限(圖2-22b)。沉積接觸關系的確定有重要意義,其主要標志是:(1)侵入體與上覆地層間有不平整的古風化殼或侵蝕面;(2)上覆地層底部有下部侵入岩的砂礫或礦物碎屑;(3)沉積地層的層理與接觸面平行,且無任何熱接觸變質等現象;(4)靠近接觸面處,岩體無冷凝邊,等等。江西贛州地區的上猶花崗岩體(莫柱孫等,1980),其南部和東部與寒武系呈侵入接觸關系,圍岩發生熱變質,形成斑點狀雲母角岩和長英質角岩;岩體北側為上白堊統南雄組所覆蓋,岩體西側被中泥盆統鐵扇關組沉積覆蓋(圖2-23)。鐵扇關組底部為花崗質組成的長石砂岩、粉砂岩、粉砂質頁岩互層,其下則為花崗岩古風化殼。區域內缺失志留系-下泥盆統地層。徐克勤等(1957)就根據地質標志最早確定該岩體屬於加里東期花崗岩,近年來新的鋯石U-Pb SHRIMP定年(毛建仁等,2007),獲得了460±10Ma的年齡,進一步證明該岩體屬奧陶紀中期產物。

圖2-22 斷層接觸和侵入接觸實例

圖2 -23 江西上猶花崗岩的沉積接觸和侵入接觸關系(據莫柱孫等,1980)

侵入年齡的限定還可據其中的(次生)定向組構(片麻理)的發育情況來判斷。一般來說,同一地區,片麻理發育的岩體一般較老,片麻理不發育的岩體較新,但有後期斷裂帶影響者例外。根據片麻理產狀與區域構造線的關系,可粗略限定岩體的形成時代。例如,某一地區發育有燕山期的區域變質事件,岩體內的片麻理產狀與該變質事件在前燕山期圍岩中形成的片麻理產狀一致,則該岩體就是在燕山期變質事件以前侵位的(前燕山期岩體)。

7.圍岩蝕變特徵及礦化

岩漿固結晚期殘留的熱液或因氣運作用集中在岩漿房頂部的熱液,常與圍岩發生化學反應,產生一系列物質成分、結構構造的變化,同時形成各類礦床。常見的圍岩蝕變有矽卡岩化、鉀化、硅化、青磐岩化、綠泥石化、絹雲母化等,特別要注意是否存在礦化現象。

(二)火山岩的野外調查

1.火山岩剖面測量及噴發旋迴、韻律的劃分

火山岩剖面的測量要盡量在火山岩厚度最大、跨過火山構造的部位進行,要盡可能避開多個火山構造的噴出物疊置的部位。火山岩的分層要以噴發次數或冷卻單元為單位,需注意的是,火山岩同一冷卻單元的頂、中、底部,由於氧化條件、冷卻條件和揮發分的逃逸難度的不同,岩石的顏色、結構、構造也會有很大的差別。例如,堆積在陸相盆中的基性熔岩,熔岩層底部因與水體接觸會發育淬碎角礫岩,因缺氧而呈綠色或黑色,頂部因氧化多為紫紅色,發育氣孔帶,中部因冷卻緩慢,氣孔不發育,結晶程度好,具塊狀構造;酸性火山岩火山灰流相堆積的凝灰岩,因頂、底與中心的冷卻速度不同,就存在熔結程度的明顯差別。這些特徵可作為冷卻單元內部的結構來描述,還可以當做很好的示頂構造,而不應將其視為不同的分層。熔岩表殼中氣孔的定向特徵、熔岩中的流面構造、熔結凝灰岩中的假流紋構造、熔岩中的柱狀節理(垂直於熔岩層面)均可用來判斷火山岩的產狀。

火山岩地層剖面測量除要查清岩石組合,進行系統的取樣外,另一個重要的目的是要對火山岩的噴發韻律、旋迴進行劃分,研究火山活動的規律。火山岩在岩相、成分、結構、構造等方面的周期性變化稱為韻律,一個韻律是由多層岩石組成的,厚幾米至幾十米。劃分韻律時應考慮以下幾種情況:

◎熔岩組成區:可用熔岩成分的周期變化劃分韻律,如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組成一個韻律;

◎火山碎屑岩組成區:可用火山碎屑物的粒度粗細變化,或涌浪相-灰流相-空落相堆積的交替變化來劃分韻律;

◎火山碎屑與熔岩組成區:可用火山碎屑-熔岩,或熔岩-火山碎屑岩組成韻律;

◎火山碎屑與熔岩、正常沉積岩區:可用火山碎屑 -熔岩-沉積岩的周期變化組成韻律。

火山岩的韻律性變化與岩漿房內的分層、岩漿源區的補給和岩漿房內的結晶演化作用有關。對韻律的研究,有利於分析岩漿房的內部過程。

火山噴發所形成的更大的周期性變化稱為旋迴。旋迴的概念相當於侵入岩中的期,兩個旋迴間的界線較韻律清楚,因為在旋迴之間往往存在較長的時間間斷。因此,可以以不整合界面或較厚的沉積夾層作為旋迴的分界。一個旋迴是由多個韻律組成的,厚幾百米至幾千米,一般以地層組(或群)為單位。不同的火山旋迴在岩石的系列組合、地球化學特徵上常有較大的差別,這種差別往往與構造環境的演化或轉換有關。

火山岩剖面測量的另一目的是要限定火山岩的形成時代。大部分火山岩地層中都含有沉積岩夾層,要注意在沉積岩夾層中尋找有斷代意義的化石,在沒有沉積岩夾層或有沉積岩夾層而沒有化石的情況下,就主要依靠同位素測年方法。

2.火山岩岩相填圖與火山機構研究

火山岩區地質調查的一個重要的方面,是識別和圈定出火山機構。火山機構是指構成一座火山的各個組成部分的總稱,不僅包括出露在地表的各個火山岩的相,還包括地表以上的錐體和岩漿在地下的通道,與火山作用有關的環狀、放射狀裂隙和次火山岩體等。後面這些部分往往是火山岩礦床成礦物質的通道和重要的成礦空間。由於剝蝕和構造變動,地史時期的古火山機構已經遭到破壞,保存不完整,無法從地貌上識別,而需要通過較大比例尺的火山岩岩性-岩相填圖來圈定。其中,要特別關注以下岩相的空間分布:

(1)彈射空落相的火山集塊岩和火山角礫岩是近火山口和火山錐堆積的標志,這些岩石的出現表明了古火山口的存在。

(2)環狀岩牆和錐狀岩牆(潛火山岩)環繞火山中心(火山口)分布,是火山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3)放射狀裂隙(多被次火山岩充填,成為放射狀岩牆)的中心指向火山口,也是火山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4)酸性熔岩(多為侵出相),多成岩穹、岩鍾分布在火山口或其周圍,可作為火山口位置的識別標志。

(5)火山岩厚度分布的最大處往往存在火山口。

(6)熔岩流線指向的交匯處和據氣孔判斷的熔岩流動反方向的交匯處是火山口的位置。

(7)灰流相凝灰岩由近火山口到遠火山口厚度快速變小,熔結程度降低。

(8)涌流相凝灰岩堆積距火山口的距離比灰流相者要小得多。

3.海相與陸相火山岩

在火山岩區開展野外調查時,還要注意區分火山岩是形成於海相還是陸相環境。兩種環境的岩石在岩石組合、系列和形成的構造環境方面都有差別。例如,海相火山岩可以形成於洋中脊或洋島等環境,主要由細碧角斑岩-變拉斑玄武岩組成,而陸相火山岩可以形成於活動陸緣或陸緣弧環境(以安山岩和流紋岩為主),也可以形成於陸內裂谷環境(以鹼性玄武岩和拉斑玄武岩為主)。

㈢ 野外如何辨別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熔岩

火山碎屑岩引是介於岩漿熔岩和沉積岩之間的過渡類型的岩石,其中50%以上的成分是由火山碎屑流噴出的物質組成,這些火山碎屑主要是火山上早期凝固的熔岩、通道周圍在火山噴發時被炸裂的岩石形成的。火山碎屑包括岩屑、晶屑、玻璃質屑、漿屑、火山塊(直徑大於100毫米)、火山礫(直徑大於2毫米)和火山灰(直徑小於2毫米)。這些碎屑降落到地面或海底,經過固結形成岩石,由於火山也可以在海底爆發,所以火山碎屑岩有陸相沉積的也有海相沉積的。
熔岩,是已經熔化的岩石,以高溫液體呈現,常見於火山出口或地殼裂縫,一般溫度介乎於攝氏700度至1200度之間,雖然熔岩的黏度是水的十萬倍,但也能流到數里以外後才冷卻成為火成岩。熔岩,是已經熔化的岩石,以高溫液體呈現,常見於火山出口或地殼裂縫,一般溫度介於攝氏700度至1200度之間,雖然熔岩的黏度是水的十萬倍,但也能流到數里以外後才冷卻成為火成岩。熔岩是已經熔化的岩石,以高溫液體呈現,常見於火山出口或地殼裂縫

㈣ 野外地質踏勘

野外地質踏勘是在前人資料分析研究和遙感影像單元圖編制的基礎上,對調查區進行全面的野外踏勘,具體內容包括:

(1)影像單元岩性特徵、岩石類型組合、邊界性質、形成的地質作用規律了解。

(2)宏觀影像單元分區與三大岩類空間的對應關系。

(3)影像單元與地層單位、岩體單位、構造之間的對應關系。

(4)影像單元特徵標志與地質體的關系。

(5)了解區域礦產概況,初步掌握礦產種類,礦源場類型,主要成礦類型和礦化標志。

(一)踏勘路線布置原則

野外地質踏勘方法採用影像單元-剖面法。踏勘路線及實測剖面線布置應遵循總體控制、重點突出的原則,具體要求為:

(1)剖面選擇要求層序完整,露頭連續,構造簡單,接觸關系清楚,岩性組合和厚度都在區內有代表性的地段。

(2)剖面線位置盡量選擇影像單元種類齊全的地區。當受地形地貌、自然地理條件限制,可採取分段選線,以達到總體控制。

(3)踏勘路線選擇仍以控制所有影像單元為佳。

(4)路線可以不連續,但影像單元不能遺漏。對標志特徵明顯,延伸穩定的影像單元,必須單獨安排一條控制路線,查明其地質特徵。

(二)實測主幹剖面的測制

實測主幹剖面的測制之目的是通過剖面測量、分析研究,以了解各影像單元的岩石類型、結構構造、岩性組合特徵、變質類型及各類單位之間的相互關系,確定填圖單元,為遙感初步解譯的地質圖編制服務。因其填圖單位構成的復雜性,不同剖面的測制要點不盡相同。

1.沉積地層剖面測量

(1)分層。實測主幹剖面以「層」作為基本描述單位。它可以是單一岩石層,也可是岩石復合層,內部基本連續,與上下相鄰層宏觀可分,影像特徵基本一致。垂向上岩性和任何差異都可以作為分層標志,但要求分層一定要與影像標志相吻合,保持影像與岩性的一致。

(2)岩性。分層的岩性,可用顏色、結構、成分綜合命名方式予以概括。尤其是顏色,除描述新鮮面之外,風化面顏色也很重要,對影像岩石單元標志意義較大。結構描述應注意不同岩性的差別和變化,這樣對分析岩性形成的環境、成因有利。

(3)沉積-成岩構造觀察。注意層的形態、層理類型、單層厚度,各種交錯層理、層頂面的波痕、沖蝕痕、乾裂,層底面和各類印痕,印模等描述。

(4)化石。實體化石和遺跡化石不僅是生物地層學研究的主要對象,而且還是沉積環境最靈敏的指示物。描述內容為化石門類組合特徵、個體形態、保存狀況,分析狀態與岩性及沉積構造的關系,排列的優選方位。

(5)正常層序的識別和接觸關系。識別岩層的頂、底方位是確定其新老順序的關鍵。而許多沉積構造能夠指示岩層的原始頂、底方向。如斜層理、沖蝕痕、乾裂、遺跡化石等。

岩層間的接觸關系可分為連續沉積、不連續沉積。對連續沉積的岩層,要注意岩性如何漸變過渡;不連續的沉積界面,應注意其形態,包括平整的,起伏的,有印痕或印模等,上、下岩層是否交切,有無底礫岩或古風化殼,是否存在不同的構造變化及變質現象,並查清不連續沉積原因。對於不整合,應注意在臨近界面上下尋找地層時代的依據。

(6)樣品採集和系統采樣是剖面測量的主要工作內容,采樣的種類和數量要根據地質情況和需要來定。通常採集岩礦鑒定、岩石化學、同位素樣品等。

(7)野外記錄和作圖

它包括丈量記錄和剖面描述部分。丈量記錄包括導線號、長度、方位、坡度角等。剖面描述包括厚度、岩性、結構構造、傾向、傾角(真傾角)、取樣位置及編號等。

2.變質岩地層剖面測量

變質岩地層剖面測制一般應在填圖單位確定之後實施。具本內容包括岩石類型、變形變質特徵、特徵礦物、變質結構、單元接觸關系等觀察描述及樣品採集記錄。

3.火山岩地層剖面測量

火山岩地層剖面測制應依據火山噴發作用特點,結合影像特徵顯示,按火山盆地或火山機構分別布置實測剖面線。剖面測制要點為岩石類型組合、礦物成分、結構構造、旋迴特徵及樣品採集等。

4.剖面測制資料分析整理

主要根據不同影像單元剖面測制結果分析整理,建立填圖單位,確定不同填圖單位的影像標志及劃分依據,為編制遙感初步解譯地質圖服務。

㈤ 火山岩的野外觀察

火山噴出岩可看作為一種岩石地層單位,可以像沉積岩一樣細分為群、組、段、層。然而很多火山岩單元不像沉積岩那麼成層明顯、分布廣泛。熔岩流和火山碎屑物在地形不規則處常有快速增厚或變薄堆積。例如,山區的熔岩流可能堆積在各種古老岩石單元之上,呈狹長帶狀分布;高黏度熔岩流的尾部和邊部可能較陡峭,就好像與相鄰岩石有斷層一樣;而低黏度的熔岩形成的坡度則較緩。尤其是在原始的陡峭凹地處(如在一個大的火山錐上),復雜的地層關系導致每次噴發間隔時,火山岩和凝灰岩部分被侵蝕。火山噴發形成的細碎屑物,空降而成的火山凝灰岩可能分布異常廣泛,但傾向於薄層,各凝灰岩層出現成分相似、顆粒大小和晶體體積上的橫向變化(Westgate and Gorton,1981)。

火山岩的野外觀察(鑒定)主要是從顏色、礦物成分及結構和構造幾方面進行。

(1)顏色

火山岩由基性至酸性,顏色一般由深變淺。基性的玄武岩類通常呈黑-黑綠色;中性的安山岩類為深灰、紫紅色,偏鹼性的粗面岩類為淺灰-深灰色;酸性的流紋岩類多呈淺灰、粉紅色。此外,成分相同的火山岩,細而緻密的總是比結晶較好的岩石顏色深些。

(2)礦物成分

火山岩形成於地表條件,岩石多呈斑狀結構或碎屑結構;基質及細小火山灰成分不易辨認,斑晶或晶屑成為火山岩鑒定和定名的重要依據。常見的有:

(a)橄欖石:黃綠-綠色,無解理,常被棕紅色片狀伊丁石和淺黃綠色蛇紋石交代。

(b)輝石:基性-超基性岩中常見,中性岩較少見。基本為純黑色,短柱狀晶體為主,常被纖閃石、綠泥石交代,晶屑呈階梯狀碎片。以晶形和顏色與角閃石相區別。

(c)角閃石:多見於中性岩。晶體為長柱狀,棕褐色或綠-暗綠色,邊緣常出現黑色氧化鐵暗邊,晶屑呈階梯狀碎片。

(d)斜長石:除超基性岩外,其他各類火山岩中均常見。灰白-白色,基性斜長石多為針柱狀-薄板狀,常被鈉黝簾石交代而呈淺綠色;中性斜長石為柱狀;酸性斜長石為寬厚板狀,長寬比約為(1.5~2.5):1,常被黏土礦物或絹雲母交代而呈瓷質光澤;鈉長石多為淺紅或無色透明。

(e)鉀長石:多出現於酸性或鹼性岩中,卡式雙晶常見,風化後沿解理或裂隙被鐵質充填,正長石多為肉紅色,透長石為無色透明。

(f)石英及黑雲母:在中、酸性火山岩中極常見,根據其顏色及晶形易於鑒定。

(3)結構和構造

火山岩結構、構造的觀察,不僅可以分辨岩石類型,同時也可以推測其形成的條件。

A.火山岩的結構

火山岩由於冷凝快速,礦物結晶程度一般都較低,僅可見較粗的斑晶礦物。常見如下:

斑狀結構熔岩中最常見,岩石中所有顆粒或晶體呈大小懸殊的兩部分,大者稱斑晶,小者稱基質。基質常為隱晶質或玻璃質。

微晶、隱晶、玻璃質結構熔岩中常見,肉眼或藉助放大鏡基本不見斑晶,岩石呈瓷狀斷口,光澤暗淡;由細小針柱狀微晶組成時稱微晶結構;藉助放大鏡基本不見微晶者稱隱晶質結構;岩石斷口光滑、常見貝殼狀弧形者為玻璃質結構。

集塊、火山角礫和凝灰結構火山碎屑岩的專有結構。岩石全部由火山碎屑物(火山彈、各種岩屑、晶屑及玻屑)組成,火山碎屑的粒級劃分參見表7.20,碎屑物粒徑多半在64mm以上者稱集塊結構;64~2mm之間稱火山角礫結構;岩石主要由<2mm的晶屑及玻屑組成,構成凝灰結構。

熔結凝灰結構熔結凝灰岩所特有,由塑性玻屑及塑性玻璃質岩屑和少量剛性岩屑、晶屑組成,玻屑產生塑性變形後呈蚯蚓狀、滴狀及焰舌狀等,岩石中呈明顯定向分布。

B.火山岩的主要構造

氣孔構造和杏仁構造岩漿溢出地表後,壓力降低,其中揮發組分來不及逸出就冷凝了,因而形成各種大小形狀不一、數量不等的氣孔。基性成分熔漿黏度小,氣體易逸出,氣孔一般不大,形狀多為圓形、蝌蚪形、滴狀或管狀等;酸性成分熔漿黏度大,氣體不易逸出,常聚集形成拉長狀或不規則狀氣孔。當氣孔中被礦物充填時,則成為杏仁構造;杏仁體一般可分為不完全、完全和復質的三種。

熔渣狀構造玄武岩中最發育,當熔漿溢出地表流動時,大量氣體、水分等揮發物向岩石頂面集中或逸出,使熔岩頂面撕裂呈蜂窩狀,外表極似熔渣。

枕狀構造常見於海底噴發的基性熔岩中,岩石被分割呈橢球體及枕狀體,頂面上凸,底面較平或微向上凹,表面常形成玻璃質殼,斷面具放射狀或同心圓狀龜裂,中心部分結晶較好,邊緣常見放射狀微晶及氣孔帶(圖7.20,圖7.21),枕狀體之間多充填玻璃碎屑或沉積物。

圖7.20 枕狀構造外形及斷面構造示意圖

a、b—扁平半球形;c、d—麵包形;e—球形;f—同心枕狀裂紋;g—放射狀裂紋;h—龜裂狀裂紋;i—斷面內部構造(示玻璃質殼、氣孔帶、放射狀微晶)

石泡構造僅見於酸性熔岩流表面,它是由幾層同心層狀的空腔組成,每層由長英質纖維微晶組成,其空腔多被次生礦物充填。

珍珠構造珍珠岩的典型構造,由酸性玻璃均勻冷卻收縮而形成一系列同心圓形或橢圓形裂紋。

流紋、流線和流面構造中、酸性熔岩中常見,由岩石中不同顏色的條紋、拉長的氣孔或結晶不均勻性顯示出來的構造稱流紋構造;當岩石中的片狀礦物呈平行分布,則形成流面構造;如果為線狀礦物則組成流線構造。

似流動構造為熔結凝灰岩的特有構造,岩石中塑性玻屑呈拉長、壓扁並繞過晶屑或岩屑。

圖7.21 玄武岩中的枕狀構造(二疊系,雲南香格里拉洛吉鄉)

豆狀構造僅見於陸地噴發的凝灰岩中,由玻屑或晶屑及火山灰聚集成球狀集合體,其中心往往為玻屑,邊緣為火山灰,形成同心層狀構造。

總之,火山岩的野外觀察(鑒定)應以地質產狀為基礎,以手標本及鏡下鑒定為主要手段,以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為主要依據,根據宏觀標志和微觀特點綜合分析,有時還要依靠化學分析資料才能做出正確的定名。常見的鈣鹼性熔岩野外鑒定特徵見表7.21。

表7.21 常見鈣鹼性熔岩野外鑒定主要特徵表

㈥ 噴出岩的野外觀察與描述

噴出岩(火山熔岩)的結構緻密,除了斑晶以外,基質往往呈細粒或玻璃質結構,肉眼很難分辨,一般只能根據顏色、斑晶成分、結構、構造、次生變化等,加以綜合考慮,才能作出初步鑒定結果。

1.根據顏色鑒定

由基性岩到酸性岩,其顏色一般由深色變為淺色。基性的玄武岩類通常呈黑—黑綠色,中性的安山岩為深灰、暗紫—紫紅色;偏鹼性的粗面岩類為淺灰—深灰色;酸性岩呈灰白—白色。但某些酸性岩,由於微粒磁鐵礦的含量較多,顏色可以很深,如黑曜岩、珍珠岩、浮岩等。另外,結晶程度好的比隱晶質、玻璃質的岩石顏色淺一些;發生次生變化的岩石比未變化的岩石顏色淺一些,如黑綠色的玄武岩,經次生變化後可變為綠色。

2.利用斑晶成分來鑒定

各類噴出岩,因所含斑晶的性質是不一樣的,可以根據斑晶的成分鑒定岩石類型。

玄武岩的斑晶多為普通輝石、橄欖石,有時也出現斜長石斑晶。此外,可見氣孔構造;安山岩的斑晶常為斜長石、輝石、角閃石,基質多為緻密狀;流紋岩的斑晶多為石英和透長石(板狀、透明、性脆),基質緻密具流紋構造;粗面岩斷口粗糙,斑晶主要為鉀長石;響岩斑晶為似長石(假白榴石或霞石)。

各類噴出岩的野外觀察鑒定主要特徵見表6-9。

表6-9 各類噴出岩野外觀察鑒定主要特徵

續表

(據徐永柏,1985,略修改)

㈦ 學習任務噴出岩體(火山岩)構造的野外觀察與分析

一、火山機構的組成部分的識別

火山機構是指在一定時空范圍內形成的火山活動產物的總和。火山機構由以下部分組成。

(1)火山錐:前已敘及,火山錐是由火山噴發物質堆積在火山口周圍或旁側構成的錐狀體(圖8-23)。其主要特徵是近火山口,火山碎屑粗大,堆積厚度大;遠離火山口,火山碎屑細小,堆積厚度變薄。

圖8-23 火山錐形態

(據Rittmann,稍有修改)

1—正錐;2—側錐

(2)火山口:是火山物質向外噴發的地面出口。在野外保持完好的火山口在地表易於識別,若遭侵蝕和破壞的火山,則根據火山噴發物的角礫大小、分布及平面形態來推測火山口的位置。火山口一般位於火山機構的中心,寄生的火山口往往偏於火山錐(正錐)的上坡方方向,火山口的形態有等軸狀或橢圓狀等,保持完好的火山口常形成火山口湖,如長白山天池。破火山口是早期火山噴發以後,由於後期地質構造破壞或崩塌破壞了原有的形狀。

(3)火山通道:火山通道是地下岩漿房與地表火山口之間的連接通道,也稱火山頸、火山管道、火山筒等。它多為熔岩填充,若充填的物質是火山爆發(隱爆)破碎產物,則稱爆破(隱爆)角礫岩筒。

(4)次火山侵入體:次火山侵入體是指與火山作用同時間(可以有先後,但屬於一次火山作用連續過程)、同空間、同岩漿源的超淺成侵入體。它距地表0.5~3km;次火山岩常呈岩脈、岩床、小岩株。一個完整的火山作用過程應包括次火山侵入體。

二、古火山機構恢復的分析

查明恢復古火山機構,要充分利用遙感圖像的解譯和野外實地查明火山機構各個組成部分的位置、特徵及其相互關系,從而恢復出古火山的整體形態。查明分析火山機構恢復其形態從以下方面著手:

(1)充分利用高清遙感圖像反映的地形地貌特徵來確立古火山機構的位置。

(2)實地調查分析火山噴發類型、物質成分及各火山岩產物的先後順序。

(3)劃分火山岩相:火山岩相是不同火山構造部位的岩石組合,它應能反映其形成方式及產出狀態。由於各個火山機構特點不一,因此火山岩相也有不同的劃分方法及相應的名稱。一般以形成方式、產出狀態以及產出部位,再結合岩石組合類型予以命名。如寧蕪地區娘娘山、大山火山機構劃分的火山岩相有:近火口爆發碎屑相、近火口噴發沉積相、近火口噴溢熔岩相、火山口-火山頸火山灰流相、火山口-火山頸侵出熔岩相、侵出-溢流熔岩相(包括火山頸侵出熔岩相及近火口噴溢熔岩相)、次火山相、侵入岩筒相等,歸納起來不外火山頸侵出熔岩相(包括火山灰流相)、近火口噴發碎屑相(包括爆發碎屑及噴發沉積物質)、近火口溢流相及次火山相(包括侵入岩筒相)等四種。各岩相名稱均反映了所在火山機構的部位,形成方式或產出狀態及岩石組合名稱。

(4)火山岩產狀分析:火山岩產狀指火山岩層的走向、傾向,還包括火山岩體的產出狀態(如噴出、超淺成侵入)。在成層性明顯的火山岩中,容易確定其走向、傾向,但要確定岩石性質相近的兩個地質體(如次火山岩與噴溢的熔岩)之間的產出狀態關系卻較困難。在野外常藉助原生流動構造確定各個地質體之間的產出狀態,如寧蕪地區娘娘山古火山機構就是利用熔結角礫岩中的漿屑形成的面狀流動構造來恢復近火口岩石向火山口中心傾斜的產狀;如圖8-24同一地區大山古火山機構則根據粗安岩中的角閃石流線產狀,將火山頸的熔岩與近火山口溢出熔岩區別開來,從而找出了侵入前火山口的可能位置。圖8-24是該地區大山古火山機構剖面圖,圖中d、h兩點角閃石流線為陡傾斜,系火山頸侵出熔岩所在,g、k兩點角閃石流線為緩傾狀,應系近火口溢出熔岩所在,圖上方虛線示根據原生流動構造勾繪出來的剖面形態。

圖8-24 寧蕪地區大山古火山機構剖面圖

(轉引自馮明,2007)

1—角閃粗安(斑)岩;2—火山角礫岩;3—晶屑凝灰岩;4—沉凝灰岩;5—凝灰質粉砂岩;

6—陡傾狀流線測點;7—緩傾狀流線測點

(5)原生斷裂構造的觀察分析:放射狀斷裂及環狀斷裂經常是筒狀火山噴發的火山機構的伴生構造,而且它們的分布也能間接地或部分地反映火山機構平面形態,因此研究放射狀斷裂與環狀斷裂對於恢復古火山機構具有一定的意義。

學習指導

岩漿岩是組成地殼及岩石圈的三大岩類之一,在自然界有著較為廣泛的分布。岩漿岩的分布、岩體類型和構造特徵都是地殼岩石圈運動的一種反映。因此,岩漿岩區構造研究不僅可以闡述岩漿岩發育區的構造特徵、發展歷史和地殼深部狀態,從而揭示地殼運動性質;而且能夠為尋找和勘探內生礦床指明方向。

本學習情境重點是掌握岩體的原生構造、次生構造、與圍岩的接觸關系、產出的相對時代。

練習與思考

1.名詞解釋:協調侵入岩體、不協調侵入岩體、岩基、岩株、岩鞍、岩脈、岩牆、流面、流線、侵入(熱)接觸、沉積(冷)接觸、次火山侵入體。

2.試述侵入岩體中原生流動構造的類型與特點。

3.試述侵入岩體中原生破裂構造的類型與特點。

4.侵入岩體的岩相帶如何劃分?各有何特徵?

5.熔岩被、熔岩流和火山錐各有何特點?

6.試述噴出岩可劃分出哪些岩相帶。

7.敘述侵入岩體與圍岩的侵入接觸,斷層接觸和沉積接觸的含義及其標志。

8.侵入岩體間的接觸關系類型有哪些?有何特徵?

9.侵入岩體的次生構造如何形成?有何特點?

10.侵入岩體形成時代如何確定?侵入岩體形成順序如何確定?

11.簡述火山岩的原生流動構造和原生破裂構造的類型與特點。

12.試述枕狀構造的發現有何地質意義。

13.何謂火山機構?火山機構由幾部分組成?

㈧ 野外鑒定三大岩類的基本方法

岩石是山一種或幾種礦物或岩屑組成的集合體 根據成因可把岩石分為沉積岩、岩漿岩、變質岩三大類。在野外觀察和描述地質現象時,首先必須識別構成各種地質現象的岩石類型,識別的正確與否將會影響到後面一系列工作的進行,所以常把三大岩類的野外鑒定方法作為一項重要的實習內容來訓練。對於地質工作者來說.在野外能否正確鑒定出各類岩石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必備的技能。由於在野外鑒定岩石受到條件的限制,因此,要鑒定出每塊岩石的確切名稱是很困難的,尤其是對於一年級學生就更難了。但是,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和規律,主要大類的區別還是較容易的。通過本次實習,學生必須達到在野外較熟練地區分三大岩類和識別一些常見岩石的要求。

在野外鑒定岩石名稱可按下列步驟進行:①觀察岩石的總體外貌特徵(構造),初步鑒別出屬於三大岩類的哪一類;②藉助放大鏡、小刀,觀察岩石的物質成分(礦物、碎屑物、膠結物);③根據岩石的結構特徵定出次一級岩石類型;④根據岩石的產出狀態定出岩石的名稱。例如,岩石在外貌上成層性很好,發育沉積層理,從而可確定為沉積岩;岩石由碎屑物和膠結物組成,可知是碎屑沉積岩;碎屑物主要為石英、長石,岩石具粗粒結構,所以岩石的名稱為粗粒長石石英砂岩

(一)沉積岩

沉積岩是在表層地質作用過程中,經沉積、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主要分布於地表或近地表。

1.沉積岩的宏觀特徵

1)具有明顯的成層性,是一層層疊置在一起的,這一特徵是沉積岩的層理構造。它與岩漿岩的塊狀構造、變質岩的片狀構造有很大的差別。這也是野外鑒定沉積岩的主要標志。

2)沿垂直層理方向,岩石的物質成分常有規律地變化,有時相同的物質成分會相間出現,組成多個沉積韻律。

3)常發育一些沉積構造,如交錯層理、水平層理等,以及一些層面構造,如雨痕、龜裂、波痕等。

4)在碎屑沉積岩中,物質成分可分為兩部分,即碎屑顆粒和膠結物。碎屑顆粒常是一些較穩定的礦物,如石英、長石、白雲母等,或者是岩石碎屑,通常它們具有一定的磨圓度。膠結物粒度很細,肉眼看不見顆粒大小,只見碎屑顆粒表麵包有一層很細的物質,其成分不同於碎屑顆粒,主要有鐵質、鈣質,硅質、泥質等。

5)化學沉積岩通常顏色較深,無碎屑結構,見不到礦物顆粒,緻密塊狀構造

6)常含有生物化石或遺跡化石。

7)在地貌上,沉積岩出露地區常由陡壁和緩坡構成,並相間出現,沿層而方向形成緩坡。

2.沉積岩野外分類命名

野外採用成分-結構分類方案,不涉及岩石成因。首先按組成沉積岩的主要成分劃分大類,如陸源碎屑岩類;然後再根據結構劃分基本岩石類型(表3-1)。

表3-1 沉積岩野外分類方案

(二)岩漿岩

1.岩漿岩的宏觀特徵

岩漿岩是由岩漿或熔漿冷凝結晶或由火山碎屑物堆積而成的岩石,常具有以下特徵:

1)侵入岩無層理現象,具塊狀構造。噴出岩多具氣孔、杏仁、流紋等構造。這些構造是岩漿岩區別於其他岩石的重要特徵。

2)組成岩石的礦物成分較復雜,既有穩定的礦物,如石英、長石,又有在地表條件下不穩定的礦物,如橄欖石、輝石、角閃石、黑雲母。

3)礦物顆粒不具磨圓度,具有特定的晶形。深成岩具全晶質結構,礦物顆粒之間為直接接觸,沒有像「膠結物」之類的物質。噴出岩具斑狀、似斑狀結構,斑晶常保存礦物自身的形態(棱、角明顯),完全不同於沉積岩的碎屑顆粒;基質為隱晶質、顯晶質或非晶質,其成分與斑晶基本相同。

4)侵入於沉積岩中的淺成岩,在產狀上與沉積岩一致或不一致。當不一致時,如岩牆,淺成岩很易鑒別出來。當一致時,如岩床、岩盤等,可根據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等特徵加以區分。

5)岩漿岩中一般不含生物化石。

6)在地貌上,如果沒有構造的影響,它常形成波狀起伏的地形,而不會出現像沉積岩地區的陡壁和緩坡相間排列的現象。

2.岩漿岩野外分類命名

根據岩漿侵入到地殼中或噴出地表,可分為侵入作用和噴出作用,相應地形成侵入岩和噴出岩。按照侵入深度,侵入岩又進一步分為深成侵入岩和淺成侵入岩,前者包括岩基和岩株,後者包括岩床、岩蓋、岩盆、岩牆或岩脈。噴出岩又分為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不同類型岩漿岩的野外分類命名往往採用不同的標准(朱勤文,1989;趙溫霞,2003;表3-2,表3-3,表3-4,表3-5)。

表3-2 深成侵入岩的野外分類命名表

表3-3 淺成侵入岩野外分類命名表

表3-4 主要熔岩野外分類命名表

續表

表3-5 火山碎屑岩野外分類命名表

(二)變質岩

變質岩是由原岩經變質作用形成的,因此.在物質成分及結構、構造等方面都比較復雜。概括起來,變質岩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具有一些特徵構造,如板狀構造、片狀構造、片理構造等,礦物常具定向排列。

2)具有一些特殊的變質礦物,如絹雲母、紅柱石、石榴子石等。

3)不同類型的變質岩在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規律性。接觸變質岩分布於岩漿岩與圍岩的接觸帶上;動力變質岩沿斷裂帶分布;區域變質岩大面積分布,與大地構造單元的類型相關。

在野外通常根據構造、結構和成分,對變質岩進行分類,主要類型如下:

區域變質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麻粒岩、變粒岩

接觸變質岩——大理岩、角岩、矽卡岩

動力變質岩——糜棱岩、碎裂岩

混合岩化變質岩——混合岩

(四)岩性描述的方法及內容

在野外除記錄一些地質現象和認識岩石外,還要對所見到的岩石進行岩性描述,以便自己和他人查閱。岩性描述的常規方法是先外觀、後內部;先總體、後局部。觀察要仔細,描述要認真,術語要准確。描述內容包括岩石的顏色、成分、結構、構造、產出狀態及時代等。

1.岩石的顏色

指岩石的總體外觀(新鮮面)的顏色。由於岩石出露地表,經風化作用後,它的表面顏色和新鮮面顏色常不一致,描述時須加以區分,如灰岩的風化面為灰白色,新鮮面為深灰色。有些岩石由於成分較復雜,顏色也較雜,描述時可以一種顏色為主,前面加上修飾詞,如淺紅色、黃綠色、灰黃色等;如果各種顏色平分秋色,可用雜色來形容。描述時還可採用類比法,如橘黃色、磚紅色、肉紅色等。

2.岩石的成分

圖3-6 物質成分標准含量圖

指岩石的物質組成。不同類型的岩石,其物質組成相差很大,如花崗岩主要由鉀長石、斜長石、石英、黑雲母等組成;石英砂岩主要由石英組成等。無論是何種岩石,在野外描述時,除了描述主要礦物名稱外,還要描述各種礦物的相對含量。礦物含量的確定,常參照標准含量圖進行估測,見圖3-6。例如,花崗岩主要由鉀長石(35%)、斜長石(30%)、石英(25%)、黑雲母(4%)等組成。在野外,礦物成分的鑒定一般用肉眼或藉助於放大鏡、小刀、鹽酸、條痕板等進行,因此,要求學生記住一些常見礦物的鑒定特徵,如石英、鉀長石、斜長石、角閃石、輝石,黑雲母、石榴子石、方解石等,否則在野外要對這些礦物進行鑒定就束手無策了。

3.岩石的結構

指岩石組分的結晶程度、形態、顆粒大小及其相互關系。岩石的結構與成因密切相關,不同成因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結構,如碎屑沉積岩具碎屑結構,深成侵入岩具全晶質結構,大理岩具變晶結構。

結晶程度是指組成岩石的物質的結晶差異,分為晶質和非晶質,晶質又分為顯晶質(肉眼能觀察到礦物顆粒大小)和隱晶質(肉眼觀察不到礦物顆粒大小)。如深成侵入岩的花崗岩都是由結晶礦物組成的,它是全晶質的;噴出岩的安山岩是由部分的結晶礦物(斜長石、角閃石)和未結晶的物質組成的,它就是半晶質的;黑曜岩由未結晶的玻璃質組成,它就是非晶質的。肉眼區分隱晶質與非晶質的簡易方法是:隱晶質的岩石表面光澤較暗淡,斷面為參差狀;而非晶質的岩石表面常呈現玻璃光澤,斷面為貝殼狀。

形態是指組成岩石的礦物的外形,對非晶質就無形態可言了。在碎屑沉積岩中,形態實際上是指礦物或岩屑的磨圓度,描述時,常分為4個等級:稜角狀、次稜角狀、次圓狀、圓狀。在岩漿岩和變質岩中,常用自形、半自形和他形來描述礦物的形態。

自形是指礦物自然結晶的形態;半自形是指礦物部分具自然結晶形態,而其他部分為非礦物的自然形態;他形是指礦物無自然結晶形態(圖3-7)。

圖3-7 石英的形態

(1)自形;(2)半自形;(3)他形

顆粒大小是指礦物的粒徑。對於不同類型岩石,粒徑的劃分標准和等級不一樣。表3-6的結構是指礦物顆粒的絕對大小,如果岩石以某粒徑的礦物或碎屑占絕對優勢(>80%),就可以稱這種粒徑等級的結構。根據岩石礦物顆粒的相對大小,又可分為等粒和不等粒結構。不等粒結構中,常見的有斑狀結構和似斑狀結構。沉積岩分選性的差異實際上就表現出等粒和不等粒的特點。

4.岩石的構造

指組成岩石的物質成分的分布特點及排列方式。若礦物在岩石中均勻分布,沒有定向性,就稱為塊狀構造。在沉積岩中常見的有層理構造和層面構造,根據每個單層的厚度,又可進一步劃分出巨厚層(>lm)、厚層(1~0.1m)、中層(0.1~0.03m)、薄層(<0.03m)等。火山岩常見的有氣孔構造、杏仁構造、流紋構造。變質岩有片理構造。

5.岩石的產出狀態

指岩石的空間位置。岩漿岩的產出狀態分深成侵入體(岩基、岩株)、淺成侵入體(岩牆、岩床、岩盆、岩盤、岩鞍等)和噴出岩。沉積岩和變質岩的產出狀態就是指產狀。

6.岩石的時代

即岩石的形成時代。對於沉積岩,它產於何時代的地層中,地層的時代就是岩石的形成時代。若是岩漿岩可根據它與圍岩的侵入接觸關系、同位素測年或區域資料來確定時代。

表3-6 不同岩石的粒度劃分對比表(單位:mm)

岩性描述舉例:

花崗岩:風化面為淺灰色,新鮮面為肉紅色。主要礦物有鉀長石(35%)、斜長石(30%)、石英(25%)、黑雲母(4%)等。鉀長石、斜長石為半自形,粒徑以6mm為主;石英為他形,粒徑以3~6mm為主;黑雲母呈片狀。粗粒等粒結構,塊狀構造。

以岩株形式侵入於沉積岩中,根據測年資料形成於早白堊世。

(五)北戴河實習區常見岩石

1.沉積岩

1)石英砂岩:風化面為灰色,新鮮面為灰白色,主要礦物為石英(>95%),粗至細粒結構,塊狀構造,交錯層理發育,產於新元古代地層中。

2)長石石英砂岩:風化面為褐灰色,新鮮面為黃灰色,主要礦物有石英(45%)、長石(40%),中至細粒結構,塊狀構造,產於晚石炭世和二疊紀地層中。

3)泥質砂岩:風化面為褐灰色,新鮮面為灰黃色,砂粒成分以石英、長石、岩石碎屑為主,含較多的泥質,泥質砂狀結構,層理構造發育,產於晚石炭世和二疊紀地層中。

4)頁岩:風化面為褐灰色,新鮮面為灰黃、灰綠、黃綠色,成分以泥質、粉砂為主,泥質結構,頁理發育,產於晚石炭世和二疊紀地層中。

5)灰岩:風化面為淺灰色,新鮮面為深灰色,成分為碳酸鈣,局部重結晶形成方解石,砂晶、泥晶結構,塊狀構造,形成時代為寒武紀、早-中奧陶世。

6)竹葉狀灰岩:風化面為灰色,新鮮面為深灰色,成分為碳酸鈣,內碎屑結構,內碎屑的橫斷面為竹葉狀,平面為餅狀或圓狀、橢圓狀,層理構造發育,產於寒武紀和早奧陶世地層中。

7)泥質條帶灰岩:風化面為灰色,新鮮面為灰黃色,由薄層灰岩和泥質條帶互層組成,泥質結構,水平層理發育,產於寒武紀和中奧陶世地層中。

2.岩漿岩

1)石英正長岩:風化面為灰黃色,新鮮面為淺肉紅色,主要礦物有鉀長石(80%)、石英(7%),鉀長石自形或半自形,石英他形,次要礦物有黑雲母和角閃石(6%),似斑狀結構,塊狀構造。斑晶為鉀長石,斑晶的中心為灰白色鉀長石,而外圍為淺肉紅色鉀長石。以岩株侵入,形成於燕山期。

2)輝綠岩:灰綠色,主要礦物為斜長石和輝石(>95%),具輝綠結構,塊狀構造,以岩牆侵入於石英正長岩中,形成於燕山期。

3)似斑狀花崗岩:風化面為灰黃色,新鮮面為淺肉紅色,主要礦物有鉀長石(40%)、斜長石(25%)、石英(25%),次要礦物為黑雲母(5%),似斑狀結構,斑晶為鉀長石,塊狀構造,以岩牆侵入於下奧陶統中。

4)黑雲母花崗岩:風化面為黃褐色,新鮮面為淺肉紅色,花崗結構、中粒結構,塊狀構造,形成於新太古代

。主要礦物為石英(20%~25%)、斜長石(20%~30%)、鉀長石(35%~60%),次要礦物為黑雲母(5%)等。石英呈他形粒狀,粒徑1~3mm;斜長石為半自形-他形,粒徑3~4mm,鏡下觀察,晶體普遍發生絹雲母化,常被鉀長石交代成港灣狀、蠕蟲狀、縫合線狀等,部分斜長石被鉀長石、石英所交代,僅剩微量殘留;鉀長石為半自形他形,大小2~4mm,鏡下觀察,晶體發生高嶺土化;黑雲母呈鱗片狀-不規則狀,大小不等,一般0.1~1mm,多褪色轉變為白雲母,少量發育綠簾石化。副礦物為榍石、磷灰石、磁鐵礦等。次生礦物為白雲母、綠簾石等。岩石風化強烈者,呈鬆散的沙粒狀。區域上,由於長期遭受風化,鉀長石、斜長石已轉變成高嶺土,使風化面呈灰白色。

5)正長花崗岩:淺肉紅色-黃褐色,半自形粒狀結構、交代結構,塊狀構造,局部似片麻狀構造,形成於新太古代

。主要礦物為鉀長石(微斜長石,40%~45%),斜長石(被鉀長石所交代,多呈假象,10%~15%)、石英(35%~40%),次要礦物為黑雲母(<5%)等。鉀長石粒徑2~3mm;斜長石粒徑2~4mm;石英呈不規則狀,有時沿斜長石邊緣或穿孔交代,粒徑一般為0.5~2mm。長石普遍高嶺土化,黑雲母往往褪變為白雲母。副礦物有磁鐵礦、磷灰石、鋯石等。

6)輝石安山岩:灰色,斑狀結構,基質玻基交織結構,杏仁或塊狀構造,斑晶含量佔25%~30%,由0.3~1mm的斜長石和輝石構成,個別輝石被綠泥石所交代,基質由條狀斜長石、玻璃質(已脫玻化為隱晶長石)及微量磁鐵礦構成。副礦物為磁鐵礦。

㈨ 有人吃過火山石燒烤爐烤出的東西嗎味道如何是否真的無煙

不過是名字好聽,沒什麼的,不如陶瓷無煙烤爐呢,

燒烤前的准備

1.材料的選擇

豬肉:應選肋、腰、臀上鮮嫩且稍帶些肥肉的五花肉,這樣烤出的肉不會太干澀。

牛肉:可選擇牛肋排骨,鮮嫩而有韌性;牛肩肉是最利於烤熟的嫩肉。

雞肉:任何部位都是燒烤的好材料。

海鮮:樣樣都可以,但一定要選新鮮的。

蔬菜、水果:以根莖尖、蘑菇類、汁少質地較硬的蔬果為主,例如玉米、青椒、菠蘿、香蕉等。

2.腌制

雞肉:用檸檬水浸一下再撒些澱粉,肉質會更鮮嫩。

海鮮:冰箱取出的海鮮腌制時間不宜超過30分鍾。

燒烤訣竅

1.不同食材,不同烤法

烤肉片:較薄的肉片,大約只需3分鍾就可以熟了,不宜烤太久,否則,肉變硬或焦了,就不好吃了。豬肉必須烹至全熟才可食用,牛肉不宜烤至全熟食用,否則會破壞肉質的鮮嫩。

海鮮食品及魚類:蛤仔及魚片在燒烤時,最好用錫箔紙包起來,這樣不易將魚皮烤焦,也容易儲存鮮美的湯汁。燒烤約2~3分鍾,魚片凸起,即可食用。

甜不辣、熱狗、香腸等:盡量用小火,除了蔬菜以外,最好放在錫箔盒中,用悶燒的方式燒烤,火越旺越好。

2.木炭的使用

燃料最好的選擇還是木炭,盡量不要用化學炭。炭烤食物的特殊風味來自於木炭高溫時燒烤食物的香味,因此,選擇好木炭是享受美味的基礎。 質量好的炭火一般燃燒時間長,火勢好。木炭最好選樹枝部分,不要使用整塊莖,否則不易點著。在點火的時候,以一包火種 5粒而言,一次放進5粒。木炭要等燒到透明紅熱的時候,再把它攤平來烤,木炭的表層還未燒透時,請勿急著烤,這樣容易把食物弄臟,弄黑。

3.清潔烤架

在燒烤食物前,先將烤架上刷一層油,以免食物粘在架上。隨時用鐵刷刷掉烤架上的殘渣,保持烤架清潔,才不會影響到食物的風味。

4.適時翻面

食物一上烤架,不停地翻來翻去不僅會延長烤熟的時間,還會破壞蛋白質,造成肉質變硬。在翻烤食物時,食物必須受熱到一定程度才容易翻面。如果翻面後,部分食物粘在了網架上,說明蛋白質還沒有完全受熱,硬拉只會撕破蛋白質纖維,若是魚類便會形成脫皮現象。

5.補充水分

食物在燒烤過程中,時間越長,水分和油脂的流失越大,口感越干澀。因此在燒烤過程中應在食物上適量刷些燒烤醬,可保持食物濕潤度,但注意不要一次刷得過多,而造成食物過咸。

6.鹽的使用

鹽可以用來調味。另外,烤肉過程中,許多含脂肪多的食物加熱後會滴油,這些油滴被炭火燒著會產生很高的火焰,烤焦網架上的食物。如果用水噴灑,只會產生煙灰污染食物,這時只要在火中撒些鹽就可解決問題。

7.菱形烤痕

地道的菱形烤痕絕對可以使燒烤技術錦上添花。烤出菱形烤痕並不困難,首先要求炭火溫度要夠熱,然後將食物以30度斜角放在烤架上,當食物充分受熱後將食物轉至反方向30度斜角,就可以形成菱形烤痕了。

烤肉健康吃法DIY

烤肉雖然美味,但吃起來仍不免讓我們有所顧慮:因為烤肉容易致癌,有時吃完後還會吃壞肚子。營養學家告訴我們:其實,在烤和吃的過程中多加註意,美味和健康一樣可以兼得。下面就來看看,哪些燒烤方法是錯誤的:

錯誤一:烤得太焦 燒焦的物質很容易致癌,而肉類油脂滴到炭火時,產生的多環芳烴會隨煙揮發附著在食物上,也是很強的致癌物。

解決辦法:烤肉時最好用鋁箔紙包起,以避免吃下致癌物。一旦燒焦,一定要將燒焦的部位扔掉,絕對不可食用。

錯誤二:烤肉醬放得太多 一般在烤肉前用醬油等腌制,而烤時又需加入許多烤肉醬,這樣會導致吃下過多鹽分。

解決辦法:最好的方式是用低鹽醬油腌制,如此就不需再使用烤肉醬;或者烤肉醬在使用前先加飲用水稀釋,如果因此太稀而不好沾附,可加點兒太白粉勾芡。

錯誤三:生熟食器具不分 烤肉時生熟食所用的碗盤、筷子等器具沒有分開,易導致交互感染而吃壞肚子。

解決辦法:准備兩套餐具,以避免熟食受到污染。

除了燒烤方法,我們對烤肉太油膩的擔憂也是可以想辦法解決的。

擔憂一:油脂太多 烤肉材料一般都是肉類等高熱量食物,再加上使用烤肉醬等,油脂含量過高,容易造成身體脂肪堆積。

解決辦法:選用燒烤材料時盡量選擇瘦肉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魚類,不要吃肥肉等。另外,還可以搭配吃些蔬菜,以減少油膩。另外,保持細嚼慢咽,餐後多運動,都是消耗脂肪的好辦法。

擔憂二:膽固醇太高,纖維太少 烤肉中經常以肉類和海鮮為主,膽固醇含量很高,纖維攝入往往不足。

解決辦法:應多選用茭白、青椒等食物,且多攝取柳橙等維他命C含量高的水果,不僅熱量低,富含維生素,還有豐富的果膠及纖維質,可以促進排便,降低膽固醇。另外維他命C也有很好的防癌效果。(時尚)

燒烤技巧

1.「直接燒烤」和「間接燒烤」

大家可能會問:燒烤不就是把肉和其他食品放在火上燒嗎?非也,歐式燒烤可以有燒、燜、烘、煎等多種方式,其中的「燒」屬於明火燒烤也稱直接燒烤;而其他的幾種則稱為間接燒烤。

A、直接燒烤

①把球碳放在燒烤爐碳架的中央。

②把蔬菜肉類放在烤網中央直接燒烤。

B、間接燒烤

①球碳點燃後置於碳架的兩端。

②肉類蔬菜擺放在燒烤架中部。

③蓋上爐蓋,用風門調節火候,靠熏燜將食物制熟。

2.常見食品的燒烤時間與火候掌握

燒烤食物的好壞受到燒烤時間的長短、火候的掌握、燒烤設備的選擇甚至是當時的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要取得最好的燒烤效果,以上幾方面的因素都是不容忽視的,尤其是燒烤時間與火候的控制更是其中的關鍵。

一般情況下,採取間接燒烤方式比直接燒烤方式所用的時間要長。

3.組裝、點火和燒烤基本步驟

先准備好組裝燒烤爐的零件和碳料,依照說明書將燒烤爐、支架和圍板組裝好,再引燃燒烤碳

1、在炭網上鋪一層木炭並堆成金字塔形,倒入酒精等助燃劑並讓木炭充分吸收,時間約一分鍾.點燃預先准備好的條狀紙條放進爐中,木炭開始燃燒。如果怕清理麻煩可在木炭下墊一張鋁箔,但燃燒會受一定影響。2、木炭開始燃燒,伴隨有少量黑煙。此時加上烤網。燃燒10-15分鍾後,明火逐漸減小或消失,木炭表面出現白色灰狀物,表明已到達理想的燒烤溫度。此時將木炭均勻攤開,將手置於烤網上方,手有炙熱感。4、將需要燒烤的食物均勻擺在烤網中央,力爭各處食物受熱均勻。5、燒烤過程中按需要對食物的位置作調整,以使各部受熱均勻。如燒烤的是牛扒等大且厚的食品應在烤熟一邊以後再另一邊,否則將很難烤熟並有可能烤焦。

、菱形烤痕

對於有一定燒烤基礎的人來說,烤出地道的菱形烤痕絕對可以使燒烤技術錦上添花。其實,烤出菱形烤痕並不困難,首先要求炭火溫度要夠熱,然後將食物以30度斜角放在烤架上,當食物充分受熱後將食物轉至反方向30度斜角,就可形成菱形烤痕了。以同樣步驟將食物的另一面也烙上烤痕,即可。

燒烤爐

市面上常見的燒烤爐種類有蘋果爐、長方爐、輕便爐等等。蘋果爐外形最討巧,圓圓的輪廓,容量超大,一般裡面用兩層罩網分隔,可以分別用來燜和熏,而且有輪子和把手,便於在燒烤過程中隨意變換位置,盡顯主人的細膩周到。但蘋果爐的架子不可調高度,個高或個矮者都不太容易找到舒服的燒烤姿勢。長方爐橫面寬,方便幾個人同時操作,營造出其樂融融的氛圍,兩側伸展出的木架還可以放些盤子和食物,減少往來奔波。如果不想佔用太多空間,那種造型精巧的輕便爐也是不錯的選擇,「紅客」、「探路者」等品牌都有這種爐子。該爐的優點是燒烤架高低可調,便於控制火力,價格便宜,100元以內。

燒烤炭

市面上常見的炭有易燃炭、木炭、機制炭。易燃炭在戶外用品店有售,分方形和餅形兩種。易燃炭的表面有一層易燃層,比普通木炭要容易引燃,缺點是較貴,一小盒就要百元以上。而普通木炭四公斤裝的售價僅為20元,但裡面大小不一,燒烤時容易火力不均,且燃燒時間短,烤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加炭。機制炭其實是由炭和煤混合而成,壓製成中空的多棱形,從炭灰上就可看出其含有煤的成分。這種炭大小均勻,燃燒時間長,火力均勻,無煙,價格不貴,很多專業燒烤店選擇的都是這種炭,但引燃的過程比較費勁。

釺子、魚夾和刀

選擇時要選便於清洗和消毒的。魚型釺和頂端分岔的長釺都比較實用方便,絕對滿足平魚和雞翅的形狀需求。

戶外燒烤秘訣

在自家庭院中燒烤,雖然在水源和食物方面可以盡顯現代生活的便利,但在起火這個環節上仍然要仿效刀耕火種的古人,讓小編傳授你一些點火的秘訣吧!

首先在炭網上鋪一層木炭並堆成金字塔形,倒入酒精等助燃劑並讓木炭充分吸收,時間約一分鍾,如果選用的是易燃炭,則無須添加任何助燃劑。點燃預先准備好的條狀紙條放進爐中,木炭開始燃燒。如果怕清理麻煩可在木炭下墊一張鋁箔,但燃燒會受一定影響。

這時木炭開始燃燒,並伴隨有少量黑煙。此時加上烤網,燃燒10~15分鍾後,明火逐漸減小或消失,木炭表面出現白色灰狀物,表明已到達理想的燒烤溫度。此時用炭叉將木炭均勻攤開,用手置於烤網上方試探溫度,手有炙熱感為佳,這時便可以大魚大肉地招呼了。

對食物的加工可以有燒、燜、烘、煎等多種方式,其中「燒」屬於明火燒烤也稱直接燒烤;而其他的幾種則稱為間接燒烤。因此,燒烤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直接燒烤

①把木炭放在燒烤爐炭架的中央。

②把蔬菜肉類放在烤網中央直接燒烤。

間接燒烤:

通過蘋果爐完成。

①木炭點燃後置於炭架的兩端。

②肉類蔬菜擺放在燒烤架中部。

③蓋上爐蓋,用風門調節火候,靠熏燜將食物制熟。

㈩ 火山岩與侵入岩野外產狀構造異同點

首先火山岩(岩漿岩)包括侵入岩,你說的應該是噴出岩和侵入岩的區別。
噴出岩,質地疏鬆,多具氣孔、杏仁和流紋等構造。多呈玻璃質、隱晶質或斑狀結構。產狀多以舌狀岩被,六稜柱等形態。
侵入岩,質地堅硬,多為塊狀構造,斑狀結構。產狀多為岩株、岩枝、岩脈、岩牆。

閱讀全文

與火山岩戶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沈陽凱撒旅行社招聘 瀏覽:748
陽江海韻戴斯度假酒店 瀏覽:590
電動汽車技術政策 瀏覽:261
戶外街舞墊子 瀏覽:491
fuso越野房車多少錢 瀏覽:913
京郊特色度假 瀏覽:724
山羊皮卡車 瀏覽:374
中國旅遊安全問題 瀏覽:399
武漢新能源汽車銷售 瀏覽:142
l懷化旅遊攻略 瀏覽:897
車個性內飾 瀏覽:135
賓士S級內飾改裝 瀏覽:101
皮卡並線 瀏覽:398
皮卡堂食物 瀏覽:8
安徽安凱華夏汽車配件有限公司 瀏覽:547
東京到大阪旅遊攻略 瀏覽:492
東風轎車價格 瀏覽:293
金希澈豪車 瀏覽:826
皮卡丘人氣 瀏覽:924
峨秀湖國際度假區 瀏覽: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