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保定市有多少個縣
1、截止2018年8月,保證有18個縣,分別是:
易縣、淶源縣、定興縣、順平縣、唐縣、望都縣、淶水縣、高陽縣、安新縣、雄縣、容城縣、曲陽縣、阜平縣、博野縣、蠡縣。
2、保定市轄3市:涿州市、安國市、高碑店市
3、保定市轄5區:
蓮池區、競秀區、徐水區、滿城區、清苑區另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白溝新城。
在現今保定范圍內,原始村莊的出現可以上溯至一萬年前,而城邑的出現,據典籍的記載和考古發掘證實,可上溯至商周,到春秋戰國時期,村墟星羅棋布,城邑大量產生,知名的有涿、顧、逆畤、鮮虞、臨易、武遂、陽城、武陽城等。
據《徐水縣志》載:遂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為古燕地,後建遂城,取名武遂。《史記·燕召公世家》載:「十二年,趙以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今固安)。」「十二年」即指燕王喜十二年(前243年),當時遂城是燕都的一個外圍城池。到此時,城的規制已經基本形成,內有城、外有郭,最外面是護城河。隨著歲月的流逝,這些城有的延續下來,得到發展,如涿、顧,也有的只存有遺址或者是蹤跡無存了,如臨易、陽城等。
漢高祖七年(200年)的某一天,剛剛在平城(今山西大同)被匈奴包圍了7天的漢高祖劉邦用陳平計,退了匈奴之圍,由此南去,路過曲逆城,驚魂已定的劉邦登上高大的城牆,看到城內房屋建築鱗次櫛比、宏偉壯麗,不由得贊嘆道:「壯哉縣!吾行天下,獨見洛陽與是耳。」這是一座什麼樣的城池,讓劉邦這樣見多識廣的人如此贊嘆,而將其與古老的都城洛陽相比呢?
保定城區格局的改變始於晚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初,盧溝橋到漢口的鐵路開始修建,並於次年在保定西關外建火車站,西關外逐漸繁盛,建築物增加,人口增多。另在南關外府河兩岸,依託府河碼頭和航運,建起規模較大的發電和麵粉加工企業,產生了近代化的工業建築,形成工業區。東關外因有軍事學堂,街巷也從東關向外延伸。城區開始突破城牆的范圍。
新中國成立後,保定開始進行和平建設,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一批國家重點工業項目落戶保定,形成西郊工業區,增加了大量工業建築,城區范圍也迅速擴大。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對舊城改造步伐的加快,老城的建築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由過去平房胡同的街坊式,變成單元樓房的園區式。
如今老城區留存的歷史建築已經為數不多了,它們點綴在現代化的建築中間,是保定歷史文化的實物載體,向今天的人們述說著保定古城的歷史,希望這些古建築能得到很好的保護和修復,保定作為一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不能沒有這些古建築為歷史做見證。
2. 宿遷三台山公園晚上可以進園游夜景嗎裡面有沒有客棧
沒有住宿地方的~夜裡也不開門營業的
3. 綿陽三台地理位置好不好
好!基本概況 三台縣人民政府駐潼川鎮,郵編:621100。代碼:510722。區號:0816。拼音:Santai Xian 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三台。三台縣位於四川盆地中部偏北,綿陽市東南部,北緯 30 度至 32 度之間,東經 104 至 105 度。東與鹽亭、梓潼交界,南與射洪、蓬溪縣相鄰,西與中江縣接壤,北與遊仙、涪城區相連,距綿陽市中區57公里,距成都市153公里,。境域南北長 81.1 公里,東西寬 56.2 公里,狀若艾葉,幅員面積2661平方公里,現有人口 147 萬,為四川百萬以上人口的農業大縣,人口密度553人/平方公里,有漢、回、藏、羌、彝、滿、白 、土、維吾兒、蒙古、苗等11個民族。境內沿江平川、淺丘綿延、氣候宜人、環境優美。
三台在歷史上享有「川北重鎮、劍南名都」之美譽。1992被評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亦是旅遊勝地。縣南的郪江流域為古郪國所在地;金鍾山漢墓群為全國四大漢墓群之一;雲台觀有清帝敕賜,乃四川第二大道觀 ;縣城保留有兩道古城樓和千餘米城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魯班水庫、團結水庫;融古典建築和現代園林於一體的牛頭山杜甫草堂、風景秀麗、素有「小西湖」之稱的「翠湖」;有省級鳳凰山森林公園和東山公園、蟠龍山大佛寶剎,都是旅遊觀光的好去處歷為州、郡、府、路、治所,唐宋時就與成都齊名,被譽為「西南大都」既是交通「襟喉之地」,又是商品集散地及經濟文化中心,現在是四川歷史文化名城。
三台是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文化工作先進縣,體育工作先進縣,首批市級文明衛生達表現,是四川省「足球之鄉」。
三台縣資源豐富,農業生態環境優越。糧食、蠶繭、油料、生豬、水果、水產、葯材等主要農產品總產量名列全省前茅,瘦肉型豬、麥冬、蠶繭、油橄欖、棉花皆為全國商品生產基地。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膨潤土、鹽井、石灰石、沙金、石英石、石油、天然氣等,極具規模開采價值。
三台縣工業體系完備。現已形成以電力、繭絲綢、五金機械、輕化工、食品加工為骨乾的門類眾多的工業生產格局,有30多萬種產品暢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工業正逐步成為富民強縣的主體。
三台城市功能完備,商貿繁榮,名勝古跡眾多。市政設施配套完善,城區常住人口逾10餘萬;各類商貿服務設施一應俱全,已形成開放式新型流通體系;一系列古跡文物、旅遊景點蘊藏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品位,食、宿、行、游、購、玩的一條龍旅遊服務到位,這里已成為都市人娛樂、休憩的後花園。 三台城是省級衛生縣城,這里街道寬闊,市容整潔,高樓林立,夜景流光溢彩,分外迷人。三台人民熱情好客,朴實勤勞。三台交通發達,近幾年建成綿三、三射一級公路,三中、三鹽二級公路,縣城有通往五十多個鎮鄉的柏油公路,三台緊靠綿陽、德陽、成都、重慶等大中城市。省道高等級公路貫穿全境,鎮享有路四通八達。信息通道已開通國際程式控制電話、圖文傳真、無線尋呼、行動電話、國際互聯網與計算機區域網。水、電、氣供給充裕。省級四川三台工業經濟開發區、民營經濟發展區已具規模。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各類服務日趨都市化。投資軟、硬環境優越,具有良好的投資開發前景。成綿高速公路的貫通,綿陽南郊機場、鐵路口岸的啟用,更為三台對外開放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宋咸平四年(1001年)朝廷把四川設為川峽四路,其中之一就是梓州路[三台]. 梓州是四川與成都齊名的川北重鎮,八世紀的梓州,作為四川的第二大城市,城郭雄偉,交通發達,在川北重要交通要道的涪江凱江上,來往船隻川流不息,這里有川北最大的碼頭。在這些碼頭上,曾旅居這里近兩年的大詩人杜甫多次送往迎來,吟詩作賦。且看:「無數涪江筏,鳴橈總發時」(《奉送崔都水翁下峽》)反映了交通樞紐梓州段涪江的繁忙;而梓州城美麗的夜色從「夜深露氣輕,江月滿江城。」(《玩月呈漢中王》)中可見一斑;梓州城的布局「路出雙林外,亭窺萬井中」(《望牛頭山亭子》)何等的規范。從這些詩句中,一幅中世紀恬靜美麗的都市圖畫展現在了我們面前。作為當時省一級行政機構---劍南東川節度使治所,梓州城的規模很大,城牆很高,城樓更高大,在杜甫留下的詩中,還有很多登梓州城樓的詩篇,如《九日登梓州城》,《春日梓州登樓二首》,《陪章留後侍御宴南樓》等等,這些詩歌和其它登高詩歌一樣,除了抒發自己苦悶的心情外,更多的是對梓州山河的無盡贊美。可以想見幾百年前這里是如何的繁華,時過境遷,現在的成都已是我國西南最大的都市,而我們卻只能從這樣的殘破門樓中去尋覓和回味它當時的盛景了。
自然地理 三台縣位於四川盆地中部偏北,海拔高度307米至672米。北臨中國科技城綿陽58公里,西離省會成都130公里,東距重慶300多公里。屬川中丘陵地區,地勢北高南低。
地質地貌
三台縣地處四川盆地中西北部,大地構造分區為揚子准台之四川中??褶皺帶旋扭構造。境內地質構造簡單,全部由褶皺構造組成。土地承載能力在2.5—2.8kg/cm之間,無地質斷層。
根據土壤內部水、熱、氣、肥與作物生長的協調程度,三台可劃分為五個地貌類型區:東部高丘中窄谷區、中部中丘中寬谷區、西部底丘寬谷區、沿江陡壁寬谷台地區。其中沿江平壩河谷區,分布於涪江、凱江、梓江、郪江兩岸,包括現代河漫灘在內的Ⅰ、Ⅱ級階地,呈寬窄不一的條帶狀沖積壩。試驗示範區屬於徑流緩慢,徑流系數0.22,排水容易,年沖刷土壤量120683.6噸,流失氮、磷、鉀養分10.59噸/年,土壤沙至中壤,土壤母質來源廣,成分復雜,光、熱、水條件優越,生產水平較高。
鳳凰山
鳳凰山森林公園佔地約520畝,地勢呈北高南低、東北一西南走向,最高海撥455.7米,最低海撥378.8米、高差76.9米。園中林木參天,枝葉交錯,綠波盪漾。綠化覆蓋率95.7%,森林郁閉度0.9,森林植被有50科80種,可謂良木嘉樹,鬱郁蔥蔥。山間小溪、石下清泉、流水潺潺。道路縱橫,蜿蜒通出,翠羽穿梭,百鳥爭鳴。整個山林綠方靄靄,瑞氣蔚然,恰似一隻展翅巨鳳。於鳳頂俯瞰梓州勝景、氣象萬千:凱涪江浩盪東去,千幢樓星羅棋布,使人心曠神怡。
三台縣資源豐富,農業生態環境優越。糧食、蠶繭、油料、生豬、水果、水產、葯材等主要農產品總產量名列全省前茅,瘦肉型豬、麥冬、蠶繭、油橄欖、棉花皆為全國商品生產基地。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膨潤土、鹽井、石灰石、沙金、石英石、石油、天然氣等,極具規模開采價值。
歷史沿革 三台縣以縣西三台山得名。
三台歷史悠久。三台古為郪縣、涪城縣地,以縣西三台山得名。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設有郪縣,南朝蕭梁時置涪城縣,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涪城縣並入郪縣,明洪武九年(1376年)撤縣入潼川州直轄,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三台縣,迄今共歷2198年。
民國元年廢府留縣,以縣西三台山得名而一直沿用至今。
經濟概況 農 業
三台縣歷來是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縣,主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苕、棉花、花生、油菜籽等。民間飼養豬、牛、羊、雞、鴨、兔。栽桑養蠶,從事土紡、土織,成為民間農戶的主要家庭副業。2000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166868萬元,農業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74元,糧食總產量達到74583.6萬公斤,棉花總產量達1267.6萬公斤,花生總產量1288.5萬公斤,油菜籽總產量5235.7萬公斤。黨和政府重視林業生產的發展,領導群眾積極植樹造林。1998年全縣實現了「全面綠化」,長防林工程竣工達標,綠化率達到99.3%,森林覆蓋率達到33.9%。由於農業、林業的發展,促進畜牧業和水產業的發展。農副土特名優產品主要有涪城壩的麥冬、建設巫家溝大蒜、永新鎮嶄山米棗、富順金光的「東山板栗」、菊河土煙、萋江「大紅袍」紅桔、蘆溪早熟「團圓果」柚桃等,各地正加速發展。先後被列為四川省和全國糧食、棉花、油料、生豬、蠶繭、柑桔、麻類、油橄欖、麥冬等的生產基地縣,主要農副產品產量分別排名全省20強和全國100強縣之列。
三台有耕地面積124.5萬畝,林地119.68萬畝,有大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2座,小一、二型水庫98座,可養魚總水面7萬多畝,宜於發展糧食和棉花、油料、桑、麻、糖料、水果、蔬菜、葯材等經濟作物,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中國麥冬之鄉,農業總產值和主要農副產品產量列全省20強和全國100強,灌溉水、土壤符合DB51/3361-2003標准。年產小麥15.67萬噸,大麥2萬噸、花生和油菜籽9.47萬噸、玉米17萬噸、紅薯11萬噸、棉花1.26萬噸、水果5.82萬噸、水產品1.1萬噸、麥冬6000噸、蠶繭420萬公斤、原竹20萬噸,年出欄生豬186萬頭、家禽2180萬只,胡蘿卜、番茄、辣椒、大蒜、榨菜、土豆等蔬菜品種繁多,種植面積較大,並可根據需要調整種養結構,擴大種植面積和產量。這些農副產品,為大規模工業生產提供了豐富、優質、穩定的原材料。
2007年12月8日,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花卉食品專業委員會命名三台縣為「中國米棗之鄉」。2006年國家質檢總局發布2006年第73號公告,批准三台縣「涪城麥冬」實施地理標志保護。
工業
三台縣域工業發展勢頭良好。「劍南」牌水泵、「峨眉」牌扳手、「潼川」豆豉、凱河麵粉廠「魔芋掛面」、釀造廠的「香辣醬」、「萬壽大麴酒」、「新渡大麴酒」等7個企業產品獲國家部優產品,「潼川」牌大麴酒、「梓州板鴨」、「紫糯米酒」在全國「七五」科技星火成果博覽會獲金獎。西平、城郊絲綢廠的西蜀牌真絲系列和電力紡、七彩被面曾獲曼谷博覽會金獎,生絲出口日本、西歐、東南亞。形成了電力、繭絲綢、五金機械、輕化工、食品為骨幹,門類眾多的工業生產格局,有30多種產品暢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1997年工業產值21.6億元,工農業總產值比達6:4。工業已成為縣域經濟的有力支撐,工業產值己超過農業產量。 三台現已初步形成了紡織絲綢、食品加工、能源化工、機械製造四大產業集群。這些產業和產業集群縱向和橫向延伸配套空間很大。台虎鉗、扳手、車圈、水泵、黃磷、棉紗、絲綢、生活用紙、水晶電子等產品除滿足國內市場外,還遠銷西歐、北美、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行政區劃 2004年,三台縣轄41個鎮(潼川、蘆溪、景福、富順、劉營、西平、安居、塔山、樂安、金石、觀橋、新生、古井、中太、中新、石安、秋林、建設、三元、萬安、妻阝江、龍樹、魯班、紫河、建平、新魯、立新、靈興、八洞、凱河、花園、東塔、光輝、百頃、前鋒、柳池、永明、新德、北壩、永新、黎曙)、22個鄉(樂加、幸福、老馬、金鼓、里程、菊河、建中、斷石、下新、爭勝、雙勝、雙樂、忠孝、高堰、進都、寶泉、曙光、雲同、上新、廣利、協和、玉林)。
4. 三台是哪裡的城市
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三台。三台縣位於四川盆地中部偏北,綿陽市東南部,北緯 30 度至 32 度之間,東經 104 至 105 度。東與鹽亭、梓潼交界,南與射洪、蓬溪縣相鄰,西與中江縣接壤,北與遊仙、涪城區相連,距綿陽市中區57公里,距成都市153公里,。境域南北長 81.1 公里,東西寬 56.2 公里,狀若艾葉,幅員面積2661平方公里,現有人口 147 萬,為四川百萬以上人口的農業大縣,人口密度553人/平方公里,有漢、回、藏、羌、彝、滿、白 、土、維吾兒、蒙古、苗等11個民族。境內沿江平川、淺丘綿延、氣候宜人、環境優美。
三台在歷史上享有「川北重鎮、劍南名都」之美譽。1992被評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亦是旅遊勝地。縣南的郪江流域為古郪國所在地;金鍾山漢墓群為全國四大漢墓群之一;雲台觀有清帝敕賜,乃四川第二大道觀 ;縣城保留有兩道古城樓和千餘米城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魯班水庫、團結水庫;融古典建築和現代園林於一體的牛頭山杜甫草堂、風景秀麗、素有「小西湖」之稱的「翠湖」;有省級鳳凰山森林公園和東山公園、蟠龍山大佛寶剎,都是旅遊觀光的好去處歷為州、郡、府、路、治所,唐宋時就與成都齊名,被譽為「西南大都」既是交通「襟喉之地」,又是商品集散地及經濟文化中心,現在是四川歷史文化名城。
三台是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文化工作先進縣,體育工作先進縣,首批市級文明衛生達表現,是四川省「足球之鄉」。
三台縣資源豐富,農業生態環境優越。糧食、蠶繭、油料、生豬、水果、水產、葯材等主要農產品總產量名列全省前茅,瘦肉型豬、麥冬、蠶繭、油橄欖、棉花皆為全國商品生產基地。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膨潤土、鹽井、石灰石、沙金、石英石、石油、天然氣等,極具規模開采價值。
三台縣工業體系完備。現已形成以電力、繭絲綢、五金機械、輕化工、食品加工為骨乾的門類眾多的工業生產格局,有30多萬種產品暢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工業正逐步成為富民強縣的主體。
三台城市功能完備,商貿繁榮,名勝古跡眾多。市政設施配套完善,城區常住人口逾10餘萬;各類商貿服務設施一應俱全,已形成開放式新型流通體系;一系列古跡文物、旅遊景點蘊藏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品位,食、宿、行、游、購、玩的一條龍旅遊服務到位,這里已成為都市人娛樂、休憩的後花園。 三台城是省級衛生縣城,這里街道寬闊,市容整潔,高樓林立,夜景流光溢彩,分外迷人。三台人民熱情好客,朴實勤勞。三台交通發達,近幾年建成綿三、三射一級公路,三中、三鹽二級公路,縣城有通往五十多個鎮鄉的柏油公路,三台緊靠綿陽、德陽、成都、重慶等大中城市。省道高等級公路貫穿全境,鎮享有路四通八達。信息通道已開通國際程式控制電話、圖文傳真、無線尋呼、行動電話、國際互聯網與計算機區域網。水、電、氣供給充裕。省級四川三台工業經濟開發區、民營經濟發展區已具規模。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各類服務日趨都市化。投資軟、硬環境優越,具有良好的投資開發前景。成綿高速公路的貫通,綿陽南郊機場、鐵路口岸的啟用,更為三台對外開放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宋咸平四年(1001年)朝廷把四川設為川峽四路,其中之一就是梓州路[三台]. 梓州是四川與成都齊名的川北重鎮,八世紀的梓州,作為四川的第二大城市,城郭雄偉,交通發達,在川北重要交通要道的涪江凱江上,來往船隻川流不息,這里有川北最大的碼頭。在這些碼頭上,曾旅居這里近兩年的大詩人杜甫多次送往迎來,吟詩作賦。且看:「無數涪江筏,鳴橈總發時」(《奉送崔都水翁下峽》)反映了交通樞紐梓州段涪江的繁忙;而梓州城美麗的夜色從「夜深露氣輕,江月滿江城。」(《玩月呈漢中王》)中可見一斑;梓州城的布局「路出雙林外,亭窺萬井中」(《望牛頭山亭子》)何等的規范。從這些詩句中,一幅中世紀恬靜美麗的都市圖畫展現在了我們面前。作為當時省一級行政機構---劍南東川節度使治所,梓州城的規模很大,城牆很高,城樓更高大,在杜甫留下的詩中,還有很多登梓州城樓的詩篇,如《九日登梓州城》,《春日梓州登樓二首》,《陪章留後侍御宴南樓》等等,這些詩歌和其它登高詩歌一樣,除了抒發自己苦悶的心情外,更多的是對梓州山河的無盡贊美。可以想見幾百年前這里是如何的繁華,時過境遷,現在的成都已是我國西南最大的都市,而我們卻只能從這樣的殘破門樓中去尋覓和回味它當時的盛景了。
5. 描寫夜色的詩句有哪些
1、《秋夕》
唐代:白居易
葉聲落如雨,月色白似霜。
夜深方獨卧,誰為拂塵床。
釋義:
夜風拂過,樹葉紛紛下落好似雨聲闖入耳中,皎潔的月光似清霜鋪滿大地。
正當夜深人靜要獨自睡去,不禁感慨有誰願來為我拭去床上的灰塵。
5、《眾星羅列夜明深》
唐代:寒山
眾星羅列夜明深,岩點孤燈月未沉。
圓滿光華不磨瑩,掛在青天是我心。
釋義:
眾多星星像棋子排列,使夜空顯得非常幽深。尚未西沉的月亮像一盞孤燈在山崖上點亮。
光彩明麗、圓滿如鏡的月亮不用打磨也晶瑩剔透。那掛在青天上的,就是我的一顆心哪。
6、《楓橋夜泊》
唐代: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釋義:
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 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
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 半夜裡敲鍾的聲音傳到了客船。
6. 廣州夜景描述
廣州夜景一般都在珠江兩岸,你在人民橋、白鵝潭、白雲山、又或者坐船觀看都比較看到廣州的美麗夜景。新電視塔底層淡雅的銀灰色燈光,自下而上地環繞塔身向細腰部分集中,在會合前的一剎那,細腰部燈光逐漸變弱,使得電視塔身的「纖纖細腰」在夜空中顯得更為亮麗。而在塔頂部分,兩環的航空燈依次變換著紫、紅、藍、綠四色交替閃亮,如少女皇冠上的明珠,閃閃發光。根據新電視塔的夜景燈光方案,待整個電視塔全部「亮燈」後,塔身將由1080個節點LED燈同時發出燈光,由24根錐形鋼柱組成的外筒鋼結構將採用淺灰色,46個圓環採用中灰色,而最裡面的混凝土核心筒採用深灰色,外淺內深、層層深入,以營造挺拔高聳、晶瑩剔透的視覺美感。同時,整個燈光系統將通過計算機控制,可以產生千變萬化的視頻廣告效果。值得一提的是,通過時控電路控制,電視塔的天線桅桿將可每天鎖定不同顏色,市民只要一看塔尖就知道今天是星期幾。而453米高的塔頂,還將有三台射程超過1000米的激光燈束,分別指向珠江新城的「雙塔」和中信廣場,與激光區域下方的新城市中軸線夜間景觀相映,充分展現「地標」形象。
7. 三台羊一鍋
好!
基本概況
三台縣人民政府駐潼川鎮,郵編:621100。代碼:510722。區號:0816。拼音:Santai Xian 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三台。三台縣位於四川盆地中部偏北,綿陽市東南部,北緯 30 度至 32 度之間,東經 104 至 105 度。東與鹽亭、梓潼交界,南與射洪、蓬溪縣相鄰,西與中江縣接壤,北與遊仙、涪城區相連,距綿陽市中區57公里,距成都市153公里,。境域南北長 81.1 公里,東西寬 56.2 公里,狀若艾葉,幅員面積2661平方公里,現有人口 147 萬,為四川百萬以上人口的農業大縣,人口密度553人/平方公里,有漢、回、藏、羌、彝、滿、白 、土、維吾兒、蒙古、苗等11個民族。境內沿江平川、淺丘綿延、氣候宜人、環境優美。
三台在歷史上享有「川北重鎮、劍南名都」之美譽。1992被評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亦是旅遊勝地。縣南的郪江流域為古郪國所在地;金鍾山漢墓群為全國四大漢墓群之一;雲台觀有清帝敕賜,乃四川第二大道觀 ;縣城保留有兩道古城樓和千餘米城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魯班水庫、團結水庫;融古典建築和現代園林於一體的牛頭山杜甫草堂、風景秀麗、素有「小西湖」之稱的「翠湖」;有省級鳳凰山森林公園和東山公園、蟠龍山大佛寶剎,都是旅遊觀光的好去處歷為州、郡、府、路、治所,唐宋時就與成都齊名,被譽為「西南大都」既是交通「襟喉之地」,又是商品集散地及經濟文化中心,現在是四川歷史文化名城。
三台是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文化工作先進縣,體育工作先進縣,首批市級文明衛生達表現,是四川省「足球之鄉」。
三台縣資源豐富,農業生態環境優越。糧食、蠶繭、油料、生豬、水果、水產、葯材等主要農產品總產量名列全省前茅,瘦肉型豬、麥冬、蠶繭、油橄欖、棉花皆為全國商品生產基地。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膨潤土、鹽井、石灰石、沙金、石英石、石油、天然氣等,極具規模開采價值。
三台縣工業體系完備。現已形成以電力、繭絲綢、五金機械、輕化工、食品加工為骨乾的門類眾多的工業生產格局,有30多萬種產品暢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工業正逐步成為富民強縣的主體。
三台城市功能完備,商貿繁榮,名勝古跡眾多。市政設施配套完善,城區常住人口逾10餘萬;各類商貿服務設施一應俱全,已形成開放式新型流通體系;一系列古跡文物、旅遊景點蘊藏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品位,食、宿、行、游、購、玩的一條龍旅遊服務到位,這里已成為都市人娛樂、休憩的後花園。 三台城是省級衛生縣城,這里街道寬闊,市容整潔,高樓林立,夜景流光溢彩,分外迷人。三台人民熱情好客,朴實勤勞。三台交通發達,近幾年建成綿三、三射一級公路,三中、三鹽二級公路,縣城有通往五十多個鎮鄉的柏油公路,三台緊靠綿陽、德陽、成都、重慶等大中城市。省道高等級公路貫穿全境,鎮享有路四通八達。信息通道已開通國際程式控制電話、圖文傳真、無線尋呼、行動電話、國際互聯網與計算機區域網。水、電、氣供給充裕。省級四川三台工業經濟開發區、民營經濟發展區已具規模。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各類服務日趨都市化。投資軟、硬環境優越,具有良好的投資開發前景。成綿高速公路的貫通,綿陽南郊機場、鐵路口岸的啟用,更為三台對外開放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宋咸平四年(1001年)朝廷把四川設為川峽四路,其中之一就是梓州路[三台]. 梓州是四川與成都齊名的川北重鎮,八世紀的梓州,作為四川的第二大城市,城郭雄偉,交通發達,在川北重要交通要道的涪江凱江上,來往船隻川流不息,這里有川北最大的碼頭。在這些碼頭上,曾旅居這里近兩年的大詩人杜甫多次送往迎來,吟詩作賦。且看:「無數涪江筏,鳴橈總發時」(《奉送崔都水翁下峽》)反映了交通樞紐梓州段涪江的繁忙;而梓州城美麗的夜色從「夜深露氣輕,江月滿江城。」(《玩月呈漢中王》)中可見一斑;梓州城的布局「路出雙林外,亭窺萬井中」(《望牛頭山亭子》)何等的規范。從這些詩句中,一幅中世紀恬靜美麗的都市圖畫展現在了我們面前。作為當時省一級行政機構---劍南東川節度使治所,梓州城的規模很大,城牆很高,城樓更高大,在杜甫留下的詩中,還有很多登梓州城樓的詩篇,如《九日登梓州城》,《春日梓州登樓二首》,《陪章留後侍御宴南樓》等等,這些詩歌和其它登高詩歌一樣,除了抒發自己苦悶的心情外,更多的是對梓州山河的無盡贊美。可以想見幾百年前這里是如何的繁華,時過境遷,現在的成都已是我國西南最大的都市,而我們卻只能從這樣的殘破門樓中去尋覓和回味它當時的盛景了。
自然地理
三台縣位於四川盆地中部偏北,海拔高度307米至672米。北臨中國科技城綿陽58公里,西離省會成都130公里,東距重慶300多公里。屬川中丘陵地區,地勢北高南低。
地質地貌
三台縣地處四川盆地中西北部,大地構造分區為揚子准台之四川中褶皺帶旋扭構造。境內地質構造簡單,全部由褶皺構造組成。土地承載能力在2.5—2.8kg/cm之間,無地質斷層。
根據土壤內部水、熱、氣、肥與作物生長的協調程度,三台可劃分為五個地貌類型區:東部高丘中窄谷區、中部中丘中寬谷區、西部底丘寬谷區、沿江陡壁寬谷台地區。其中沿江平壩河谷區,分布於涪江、凱江、梓江、郪江兩岸,包括現代河漫灘在內的Ⅰ、Ⅱ級階地,呈寬窄不一的條帶狀沖積壩。試驗示範區屬於徑流緩慢,徑流系數0.22,排水容易,年沖刷土壤量120683.6噸,流失氮、磷、鉀養分10.59噸/年,土壤沙至中壤,土壤母質來源廣,成分復雜,光、熱、水條件優越,生產水平較高。
鳳凰山
鳳凰山森林公園佔地約520畝,地勢呈北高南低、東北一西南走向,最高海撥455.7米,最低海撥378.8米、高差76.9米。園中林木參天,枝葉交錯,綠波盪漾。綠化覆蓋率95.7%,森林郁閉度0.9,森林植被有50科80種,可謂良木嘉樹,鬱郁蔥蔥。山間小溪、石下清泉、流水潺潺。道路縱橫,蜿蜒通出,翠羽穿梭,百鳥爭鳴。整個山林綠方靄靄,瑞氣蔚然,恰似一隻展翅巨鳳。於鳳頂俯瞰梓州勝景、氣象萬千:凱涪江浩盪東去,千幢樓星羅棋布,使人心曠神怡。
三台縣資源豐富,農業生態環境優越。糧食、蠶繭、油料、生豬、水果、水產、葯材等主要農產品總產量名列全省前茅,瘦肉型豬、麥冬、蠶繭、油橄欖、棉花皆為全國商品生產基地。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膨潤土、鹽井、石灰石、沙金、石英石、石油、天然氣等,極具規模開采價值。
歷史沿革
三台縣以縣西三台山得名。
三台歷史悠久。三台古為郪縣、涪城縣地,以縣西三台山得名。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設有郪縣,南朝蕭梁時置涪城縣,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涪城縣並入郪縣,明洪武九年(1376年)撤縣入潼川州直轄,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三台縣,迄今共歷2198年。
民國元年廢府留縣,以縣西三台山得名而一直沿用至今。
經濟概況
農 業
三台縣歷來是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縣,主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苕、棉花、花生、油菜籽等。民間飼養豬、牛、羊、雞、鴨、兔。栽桑養蠶,從事土紡、土織,成為民間農戶的主要家庭副業。2000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166868萬元,農業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74元,糧食總產量達到74583.6萬公斤,棉花總產量達1267.6萬公斤,花生總產量1288.5萬公斤,油菜籽總產量5235.7萬公斤。黨和政府重視林業生產的發展,領導群眾積極植樹造林。1998年全縣實現了「全面綠化」,長防林工程竣工達標,綠化率達到99.3%,森林覆蓋率達到33.9%。由於農業、林業的發展,促進畜牧業和水產業的發展。農副土特名優產品主要有涪城壩的麥冬、建設巫家溝大蒜、永新鎮嶄山米棗、富順金光的「東山板栗」、菊河土煙、萋江「大紅袍」紅桔、蘆溪早熟「團圓果」柚桃等,各地正加速發展。先後被列為四川省和全國糧食、棉花、油料、生豬、蠶繭、柑桔、麻類、油橄欖、麥冬等的生產基地縣,主要農副產品產量分別排名全省20強和全國100強縣之列。
三台有耕地面積124.5萬畝,林地119.68萬畝,有大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2座,小一、二型水庫98座,可養魚總水面7萬多畝,宜於發展糧食和棉花、油料、桑、麻、糖料、水果、蔬菜、葯材等經濟作物,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中國麥冬之鄉,農業總產值和主要農副產品產量列全省20強和全國100強,灌溉水、土壤符合DB51/3361-2003標准。年產小麥15.67萬噸,大麥2萬噸、花生和油菜籽9.47萬噸、玉米17萬噸、紅薯11萬噸、棉花1.26萬噸、水果5.82萬噸、水產品1.1萬噸、麥冬6000噸、蠶繭420萬公斤、原竹20萬噸,年出欄生豬186萬頭、家禽2180萬只,胡蘿卜、番茄、辣椒、大蒜、榨菜、土豆等蔬菜品種繁多,種植面積較大,並可根據需要調整種養結構,擴大種植面積和產量。這些農副產品,為大規模工業生產提供了豐富、優質、穩定的原材料。
2007年12月8日,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花卉食品專業委員會命名三台縣為「中國米棗之鄉」。2006年國家質檢總局發布2006年第73號公告,批准三台縣「涪城麥冬」實施地理標志保護。
工業
三台縣域工業發展勢頭良好。「劍南」牌水泵、「峨眉」牌扳手、「潼川」豆豉、凱河麵粉廠「魔芋掛面」、釀造廠的「香辣醬」、「萬壽大麴酒」、「新渡大麴酒」等7個企業產品獲國家部優產品,「潼川」牌大麴酒、「梓州板鴨」、「紫糯米酒」在全國「七五」科技星火成果博覽會獲金獎。西平、城郊絲綢廠的西蜀牌真絲系列和電力紡、七彩被面曾獲曼谷博覽會金獎,生絲出口日本、西歐、東南亞。形成了電力、繭絲綢、五金機械、輕化工、食品為骨幹,門類眾多的工業生產格局,有30多種產品暢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1997年工業產值21.6億元,工農業總產值比達6:4。工業已成為縣域經濟的有力支撐,工業產值己超過農業產量。 三台現已初步形成了紡織絲綢、食品加工、能源化工、機械製造四大產業集群。這些產業和產業集群縱向和橫向延伸配套空間很大。台虎鉗、扳手、車圈、水泵、黃磷、棉紗、絲綢、生活用紙、水晶電子等產品除滿足國內市場外,還遠銷西歐、北美、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行政區劃
2004年,三台縣轄41個鎮(潼川、蘆溪、景福、富順、劉營、西平、安居、塔山、樂安、金石、觀橋、新生、古井、中太、中新、石安、秋林、建設、三元、萬安、妻阝江、龍樹、魯班、紫河、建平、新魯、立新、靈興、八洞、凱河、花園、東塔、光輝、百頃、前鋒、柳池、永明、新德、北壩、永新、黎曙)、22個鄉(樂加、幸福、老馬、金鼓、里程、菊河、建中、斷石、下新、爭勝、雙勝、雙樂、忠孝、高堰、進都、寶泉、曙光、雲同、上新、廣利、協和、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