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岱崮的紅色文化
岱崮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在抗戰和解放前後,這里形成了濃郁的紅色革命文化和軍工文化、知青文化。1933年發生的龍須崮暴動打響了沂蒙山區武裝奪取政權的第一槍。
毛澤東主席在評價羅榮桓在山東的工作時說:
「羅榮桓在決定中國革命成敗的地區,做好了決定中國革命成敗的事業。山東把所有的戰略點線都搶占和包圍了。只有山東全省,是我們完整的、最重要的戰略基地。北占東北,南下長江,都主要依靠山東。」
由此可見,以沂蒙山為核心的山東革命根據地,在中國革命成功歷程中的地位與分量,是何等突出和重要。岱崮鎮歷史悠久,鎮內古跡遍布,神秘的崮頂山寨文化、光輝燦爛的紅色文化和典型的沂蒙民俗文化,構建了岱崮鎮獨具特色的「崮鄉文化」,奠定了革命聖地的基礎地位。
1943年11月和1947年6月在南北岱崮山上先後發生了兩次岱崮保衛戰,涌現出了兩個「英雄岱崮連」,為此岱崮革命遺址也被定為山東省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00多個鬼子,5000多名偽軍,整整把南北岱崮圍困了18天,可就是沒能打垮我們英勇的八連!」一提起發生在62年前的那場激烈的岱崮保衛戰,作為這次戰斗的親歷者,岱崮村伊淑德老人對當年的情形仍記憶猶新,歷歷在目———
1943年11月9日,日寇糾集了一萬餘人的兵力開始對魯中抗日根據地進行掃盪。為粉碎日軍的掃盪企圖,魯中軍區決定留下少量部隊在內線堅持斗爭,牽制敵人,將主力部隊轉至外線,相機殲敵。為了嵌制、吸引敵人主力,遲滯敵人的行動,魯中軍區第二軍分區十一團三營八連93名勇士奉命於10日駐守南北岱崮。 13日,日偽軍開始向岱崮發動猛攻。日寇、漢奸的大隊人馬像惡狼一樣撲向南北岱崮。我八連指戰員早就把子彈推上膛,手榴彈掀開了蓋,准備迎頭痛擊日本鬼子。800米、700米……300米、100米……隨著八連指揮員的一聲號令,接二連三的手榴彈在敵寇中間炸開了花,大多數鬼子還來不及還擊就被我英勇的戰士們打蒙了,連滾帶爬地退下山去。敵人的第一次進攻就這樣失敗了。 狂妄的鬼子吃了這般虧哪肯罷休?自17日開始,敵人又調集了大量兵力,集中飛機、大炮輪番轟炸南北岱崮,然後發動猛烈地面進攻。雙方激戰數日,鬼子始終被八連戰士阻在懸崖之下。惱羞成怒的敵人抽調2000餘兵力把岱崮重重包圍,猛烈轟擊,崮上指戰員頑強抵抗,手榴彈、子彈用完了,就用石頭打。就這樣,八連指戰員以誓與陣地共存亡的英勇氣概,堅守岱崮18天,以傷7人、犧牲2人的較小代價,取得了拖住敵人2000餘人、斃傷敵人300餘人後安全突出重圍的巨大勝利。戰後,英勇頑強的第八連受到八路軍山東軍區的嘉獎,並榮獲「岱崮連」的光榮稱號。 巍巍蒙山七十二崮,蒙陰縣城北部的群崮之中,有兩座具有傳奇色彩的山崮,這就是令日本侵略者魂飛膽喪的南、北岱崮。1943年,八路軍魯中軍區11團8連93名指戰員,為捍衛民族尊嚴,在這里與20倍於己的日偽軍血戰18天,創造了八路軍戰史上以少勝多的又一世界著名模範戰例,被譽為世界十大經典小型戰斗之一。
南北岱崮保衛戰的重要意義,臨沂市黨史委崔維志認為,南北岱崮保衛戰是我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是八路軍與日寇在戰略要地山東南北岱崮進行的一場血與火的保衛戰。這次戰斗極為殘酷,日寇出動了3000步兵大隊、一個炮兵中隊、一個空軍中隊和一個偽軍團,對只有93人的八路軍戰士固守的方圓420米和240米的崮頂,瘋狂進攻了半個月。敵人不僅用了40多萬磅炮彈,還用了燒夷彈和兩種以上的瓦斯彈,然而,在八路軍戰士的固守還擊下,敵人的伎倆都落空了。神奇的是,我軍在完成任務之後,竟在1600多名敵人的四五里重重包圍之下,完成了勝利突圍。
② 山東的岱崮地貌有什麼特點
頂部平展開闊,峰巔周圍峭壁如削,峭壁下面坡度由陡到緩,遠處觀望,像是戴著平頂帽子的山,外表呈圓形、山頂平展、周圍峭壁如削、峭壁以下陡坡逐漸由陡到緩的崮,多呈駝、帽、桌和雞冠等形態。
③ 岱崮地貌有什麼好玩的知青文化是什麼意思
岱崮地貌是指以岱崮為代表的山峰頂部平展開闊如平原,峰巔周圍峭壁如刀削,峭壁以下是逐漸平緩山坡的地貌景觀,在地貌學上屬於地貌形態中的桌形山或方形山,因而也被稱為「方山地貌」。崮是山東獨有的一種特異地貌景觀,中國地理學會依據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岱崮鎮全國最集中的崮形地貌現象,將原稱「方山地貌」正式更名為「岱崮地貌」。
中國北方其他地方也有零星出現,但發育均不成熟,地貌特徵不明顯。它們主要分布在魯中南低山丘陵區域,宏觀層麵包括沂水、蒙陰、沂南、沂源、平邑、費縣和棗庄市山亭區等7個縣、區境內,
較為知名的崮不下百座,形成了風景壯美的沂蒙崮群。微觀層面則主要集中在岱崮鎮,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岱崮地貌集群。
「知青文化」
知青,是指我國20世紀60年代中和70年代末的「文化大革命」時期,在中學畢業被分配到農村「上山下鄉」、「插隊落戶」、「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初、高中青年學生,是我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一個特殊現象。期間,城鎮、大、中城市的青年學生,被分配到邊疆各省(區)的生產建設兵團、國營農場和農村。
知青,由於他們多數來自於大、中城市和內地,並具有一定的文化,他們的到來,既為農村帶來先進文化和城市文明,又為農村的社會主義建設增添了生力軍,還為加強邊疆與內地的聯系與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知青思想活躍,工作勤奮,學習刻苦,思維敏捷,善於吸收知識營養,敢想、敢說、敢幹,充滿了青春活力,與邊疆各族人民以及農墾職工建立了深厚的情誼。經過艱苦的磨煉,他們中有一大批在鍛煉中迅速成長,
這一時期,廣大知青在農村期間,以滿腔的青春熱血,寫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動人篇章,創立了帶有特定歷史條件特徵的「知青文化」。
「知青文化」不同時期主流特徵:
1.以「老三屆」為主要代表
2.以回憶錄為主要題材
3.具有強烈的批判性和社會性
4.具有建設性,體現的是教育性和公益性的價值
5.溫馨、理性
6.知青後代
④ 岱崮封山在蒙陰哪個方向,自臨沂市區駕車前往賞紅葉,走哪條路線最合
從到蒙陰高速下高速,走335到高庄,往左轉,直接到岱崮,有路標,好找。。
⑤ 岱崮鎮的山東名鎮
岱崮,是山東名鎮,風光奇秀、旖旎,宛如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光芒四射,神奇地照耀著這片齊魯大地。
岱崮,坐落於沂蒙山區腹地,位於山東蒙陰縣東北部,地處臨沂、萊蕪、淄博三市交界地帶,地理環境十分獨特,地形地貌異彩紛呈,享譽地理學界。 岱崮鎮,因轄區內兩座叫南北岱崮的山而得名,區內有許多崮,因而有「天下第一崮鄉」的美譽,孕育了造化神奇、享譽地理學界的「岱崮地貌」,以岱崮地貌為代表的「沂蒙山十二崮」,天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岱崮豆腐」、「岱崮全羊」、「岱崮全蠍」、「岱崮香椿」等地方名吃、地方特產享譽省內外。礦產資源極為豐富,已探明的有大理石、金剛石、鐵礦石等。齊魯紅花崗石儲量極大,廣泛用於各類異型石材加工及外型裝飾,產品遠銷港、澳及北京、珠海等大城市。
⑥ 岱崮地貌形成具體原因
岱崮地貌形成具體原因是古生代寒武紀灰岩經受了強烈的地殼切割和抬升運動,地殼切割和抬升運動區經過浸蝕、溶蝕、重力崩塌和風化等多重動力作用,形成了外表呈圓形、山頂平展、周圍峭壁如削、峭壁以下陡坡逐漸由陡到緩的崮,多呈駝、帽、桌和雞冠等形態。
岱崮地貌在世界上是屬於極為罕見的地貌類型,在世界地質學上,並不為絕大多數地理專家和學者認知。具有十分豐富的原生態旅遊觀賞價值和十分重要的地質地貌標本研究價值,是屬於中國第五大岩石造型地貌。
(6)岱崮山露營擴展閱讀:
岱崮地貌的主要分布
岱崮地貌主要分布在蒙陰、沂水、沂源等魯中南山區,較為知名的有上百座,「沂蒙72崮,岱崮36崮」之說,形成了美麗的沂蒙「崮」群。
數量多,造型美,分布密集,在我國造型地貌中首屈一指,在世界造型地貌上也十分罕見。龍須崮、抱犢崮、吳王崮、孟良崮、紀王崮、南北岱崮、板崮、卧龍崮和唐王崮等是典型崮群。
岱崮地貌典型特徵為崮頂四周陡峭,與崮體存在明顯斷層,崮頂較為封閉。崮群外圍區植被發育優於核心區,崮頂植被發育優於崮坡。首次發現約0.04km2的大果麻櫟群落野外存活種群,並開展種群研究,採集到株高187cm、莖長80cm、莖徑4cm的崮區內個頭最大的黃精。
⑦ 岱崮鎮的村落文化
遠山之上,極目眺望,一座座崮上人家和村落民居,給人以萬物和諧之美。千百年人,以東夷文化為代表的岱崮村居村落和山寨文化,迫切需要進行保護。 岱崮的許多鄉村正在面臨消失的危險,而這種典型的依山而居,世代作息於此村落文化是未來可供挖掘的一種不朽的精神文化資源和豐富的歷史人文價值。 以蜜桃、花椒、香椿、紅薯、畜牧養殖為主的農業八大基地建設初具規模。岱崮鎮晝夜溫差大,地下水位低,光照充足,無污染,最適合蜜桃生產。全鎮各類經濟林面積已達10萬畝,其中無公害蜜桃8萬畝,年產優質蜜桃2億公斤。
全鎮花椒面積8000畝,年產優撫花椒1600噸。全鎮民營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全鎮已形成了以白廠絲、瑪鋼管件、花崗岩開采加工、絨毛加工為主門類較為齊全的民營經濟體系,經濟實力和效益有了顯著增長。華盛絨毛、聖美絨毛兩家企業年加工兔毛羊絨200噸,實現產值4000萬元。全鎮大理石礦產儲量1億立方米,礦石開采加工企業19家,年產優質板材20萬平方米。 全鎮42個行政村全部實現了村村通柏油路或水泥路,全鎮村村通硬化公路達95公里,村村通客車。大興水利設施建設,實現了村村通自來水、村村通程式控制電話,村村通有線電視,為全鎮的經濟發展架設了致富橋梁。岱崮鎮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優惠的對外開放政策,將成為國內外客商前來旅遊觀光、投資興業的最佳選擇。
岱崮鎮境內平均海拔500—1000米,年平均氣溫12.8℃,年平均日照2469.4小時,日照率為55.7%,年平均降水量782.4毫米,無霜期174天。
戰火已遠記憶猶存,古鎮重生煥發新顏。如今的岱崮鎮,已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蜜桃之鄉」,全鎮蜜桃總面積已發展到6萬畝,年產優質蜜桃1億公斤,實現產值1.2億元,人均增收2000多元,涌現出了一大批依靠蜜桃生產致富的典型戶,並建成了20多個蜜桃生產村,2008年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中華蜜桃第一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