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海豐有沒海灘或是哪裡好玩
紅海灣、小漠、鮜門等。太多了。數不清
Ⅱ 海豐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海豐縣的主要景點有:蓮花山景區(包括蓮花山度假村,雞鳴寺,雲蓮寺),離縣城10公里左右;紅宮紅場(彭湃帶領農民運動的舊址);小漠南方澳度假村;後門高爾夫球場。
海豐縣,汕尾市轄縣 秦國五十萬開疆秦軍長期駐扎嶺南拓荒,歸屬於三大郡治中南海郡的博羅縣。後歸漢國管轄。漢武帝六年,建縣海豐,取義於「南海物豐」。清雍正九年,劃出石帆、坊廓、吉康三都置陸豐縣。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共早期農民運動的主要領導人彭湃的故鄉,千年名城。
Ⅲ 海豐人的習俗是什麼
海豐人的習俗簡介:
一、生 育
海豐民間對傳承香火、養兒防老的觀念極其深厚。每當年節或神誕日,人們要到神廟極其虔誠地拈香求簽祈禱觀音娘、金花娘等賜送丁嗣。每年元宵節是民間求嗣「出丁」的開燈節,各村社或各姓祠堂均要掛上「鰲山燈」、「走馬燈」等燈飾,舉辦燈會、巡遊等節目。各家各戶也掛上大紅燈籠。凡是上年求嗣「出丁」的人家,更在家門口和祖祠上懸掛彩燈,有的聘請劇團到祠堂前演「丁戲」,並舉辦「請丁酒」和「吃丁茶」,宴請親友,以示酬謝神恩光耀門庭之意。
海豐孕婦在分娩前,不許出遠門和做激烈的運動,也不允做裁衣縫布等動作;家中不準動土、釘牆壁、移動眠床等,否則認為會動胎氣,影響胎兒正常生長。產房門窗要緊閉,貼上符籙,以防生份人闖入。盡量保持產房安靜,並用紅棕索將榕葉、茅草、艾葉、菖蒲、仙人掌等捆紮成小圓圈,掛於產房前或床帳上,以避邪氣。舊時,請「接生婆」接生用竹桿片或剪刀斷臍帶。現多到醫院生產或用新法接生。嬰兒出生後,要到外婆家報喜。七天內不讓外人探望產婦,亦不讓生人見新生兒。產婦分娩後,頭額纏戴布條圈,吃薑醋湯,洗香草水,不得接觸生水,不能光腳走路。初產數天內,產婦只吃清淡的營養物,七天後開始吃薑醋蛋、瘦肉、燉雞等大熱量、高蛋白的營養物,少吃青菜和水果,以便多產乳汁。二十多天後,產婦才可佐食鮮魚類,但調料仍離不開姜醋。產婦一個月內不出家門,以防傷風感冒,謂之「做月」。嬰兒出生第三天,要用竹菜、鴨舌鳳、金銀花等煮水洗身,謂之「洗三朝」。
嬰兒做「十二朝」、「出月」時,親友要「送庚」賀喜,大多送雞蛋(10粒到30粒),也有送1—2斤豬肉或1—2隻活雞的,主人要以甜豆蛋酒、甜酒糟蛋或姜醋蛋等相招待。公平等地方有回送酒碗的習俗,即將盛著泡酒的剝殼熟雞蛋二粒、豬肉四塊、蝦脯若乾的酒碗,逐戶送到親友家中。外家送來甜糕、嬰兒背帶、帽、鞋、服裝等物。嬰兒出世三天後要請吃「三朝茶」,十二天後請吃「十二朝茶」,滿月請吃「出月茶」,設「滿月酒」。現「送庚」多改為送禮金和嬰兒用的衣物。
在慶祝嬰兒滿月時,要給嬰兒取名、理發、祀公婆神等。取名要根據嬰兒生辰八字的五行缺項(缺什麼補什麼),取字眼或偏旁有金、木、水、火、土的文字予以補救。故此,凡名字有鑫、淼、森、焱、圭等字眼和偏旁者,均體現這種風習。有的名取「古」、「乖」、「伢」、「戇」者,則體現取賤名易養活之意。有的名帶「娘」、「潭」、「媽」、「佛」等字,則反映嬰兒已取得觀音娘、譚公爺、媽祖、佛祖等神力庇佑的象徵符號。如果嬰兒的生辰八字與父母相剋,就要過房或拜義父義母。滿月前,產婦和嬰兒不得回娘家。滿月後,嬰兒才可以抱出來與外人見面。為求嬰兒平安長大,有的家庭在眠床腳安置香爐,四時奉祀「公婆神」(即花公婆)。直至16歲時舉行「出花園」的成人儀式,供上三牲、香燭等拜別「公婆神」。
當嬰兒周歲時,家人要煮紅雞蛋(染紅粬)給孩子吃,外婆要置新衫給外孫穿,稱「對歲衫」。親友要送禮品相賀,主人置辦酒席招待稱吃「對歲酒」。客人初次攜帶小孩到家,主人要用燈蕊帶或紅棕索之類包紮上錢幣掛於小孩頸上,謂之「留須」。
二、婚 嫁
舊時婚嫁,均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強調門當戶對,結成姻親。並遵循「六禮」古風,相沿至今。其程序如下:1、合婚。首先由媒人取女方生辰庚帖送到男方家中,將男女雙方生辰請算命先生合婚,認為雙方生肖不會沖克,就可進行,否則將女方庚帖退回。2、開聘。合婚相宜,便行相親。女方到男方家中察看其家庭情況,謂之「踏家風(方)」。若無異議即可議聘和開聘,在十二版紅折帖(婚書)上開列男方聘禮和女方妝奩數目。聘金尾數要有「4」的數碼,諧音「世」,取「世世相傳」好兆頭。聘單紅帖由媒人送到女方家中認可,便可送聘定婚。山區客家婚俗,開聘後,女方親屬回家,女方則留在男方家中住宿。3、送聘。也稱納采(俗稱擔酒)。男方擇吉日將聘金和芝麻、茶葉、豬腳、餅等「四色禮」送到女家。女方受聘後回送糖豆、糯米粿和使君子(吉祥草)。並宴請至親,分發定婚餅給親友。4、送日。男方擇定婚期,寫成紅帖送至女家。女方開始備辦嫁妝。出嫁前,女方要請人挽面整容,俗謂「開面」。5、迎娶。男家張燈結綵,門口貼紅對聯。由媒人領花轎至女方家迎娶。新娘拜別父母上轎(客家由「好命公」扶上轎)。接著奏樂鳴炮起轎,新娘的兄弟(送嫁舅)、姐妹(送嫁姨)及伴娘等隨轎而行。至男家門口,新郎手執白扇連敲轎頂三下,又用腳踢轎門三下,打開轎門。然後「好命婆」將頭蓋紅布的新娘扶出轎門,邊做四句(吉祥話)邊牽入廳堂。新郎新娘先拜天地,後拜祖宗,再拜父母和伯叔等長輩,然後夫妻對拜。禮畢,送新娘入洞房。當晚睡前夫妻共吃糯米甜丸,稱「合房丸」。
是日午或晚(視中午為正席),男方宴請眾親朋,新郎到各酒席向客人敬酒。新郎、新娘交臂換杯對飲合巹酒。晚上,鄰居男女老少看新娘,吃喜糖,鬧新房。新娘要為長輩及鄰居親朋端盤敬茶,被敬者飲茶後贈予新娘紅包或金銀首飾,謂「壓盤錢」。婚後滿月,新娘外家置辦禮物組織親戚、鄰居等婦女到新郎家做客,新娘置辦午宴盛情接待,俗叫「吃出月」。此外尚有男到女家入門結婚以及童養媳、指腹婚等婚姻形式。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頒布《新婚姻法》,實行男女平等,青年男女多屬自由戀愛,到法定年齡,即到當地民政部門辦理婚姻登記。婚禮亦簡化,結婚時,男方多用單車迎娶新娘和運載嫁妝。學校、機關工作人員結婚,通常舉行簡單的結婚儀式,以茶話會招待親友、同事。並請單位領導作主婚人,新郎、新娘在婚禮上互行鞠躬禮、唱歌等。有的實行旅遊結婚。20世紀80年代後期,隨著經濟的發展,結婚大講排場,互相攀比,婚娶改用貼著囍字及花飾的小汽車載新娘,後面跟隨多輛小汽車載著送嫁舅、姨、親友及彩電、電冰箱、空調等嫁妝到新郎家。受省城和香港的影響,晚上假座大酒樓舉辦豪華酒宴,新娘著白色婚紗,新郎著西裝,在伴郎、伴娘的陪同下,及其父母和至親等在大門口迎接赴宴的賓客。舉行結婚典禮時,主持人致祝賀辭,新郎新娘相互勾手飲「交杯酒」。宴會臨近結束時,新郎新娘在父母、至親的陪同下,逐席向來賀的親友敬酒致謝。有的新郎新娘兩家舉行聯婚酒宴,但「六禮」婚俗儀式照舊。
三、壽慶
賀壽,俗稱「做生日」。過去一般人逢常年的生日不興壽慶,惟年過花甲的第一年,即六十周歲,或年滿七十、八十周歲時,家人才會舉辦祝壽活動。有的富戶五十周歲就開始做壽。是日,張燈結綵,門旁貼賀壽紅聯,廳堂掛壽幛,供壽星像,點長明燈,吃紅壽桃餅和長壽面。壽翁先拜祖宗神位,後接受兒孫的跪拜問候,以及子孫敬獻的金玉手飾和衣物等。同時,賓客也送壽禮。主人在家中或到酒樓設宴招待來客。席間,全體向壽翁敬酒。壽翁則要將一條紅棕索縛著紅色的利市包,掛在幼齡的兒孫脖子上,俗稱「留須」。四十周歲不做生日,民間有謂:「生人不做四十日,死人不做四十七。」
當今,有部分家庭受西方風俗影響,長輩也為小孩舉行生日紀念活動。在家中設宴接待親友和孩子的小朋友,一起吹蠟燭,吃生日蛋糕,玩生日卡,接受親友和小朋友賀送的紀念禮品等,以享天倫之樂。
四、喪葬
海豐歷代有重殯厚葬、入土為安的禮制,治喪儀式有迎棺、倒刺、入殮成服、封棺、告別、出殯等程序。
當老人彌留之際,即應召集全體子孫在病榻前「送終」。辭世後,將老人腳向門、頭向里移入祠堂或廳堂地上,更換壽衣,蓋上「天地被」。男者手執紙扇,女者手拿桃枝,點上「腳尾燈」(給亡靈照亮黃泉路)。舉家慟哭哀號,輪流守靈,不間斷地點香燒紙綻,稱「燒盤纏」(謂給亡靈往陰府路費)。並將銀圓或金屬錢幣置於死者口中,稱「含口銀」。同時成立治喪理事會,安排人員購買棺材等,請來吹鼓班,門口貼上藍紙白字的喪聯。並請地理先生上山定墓穴及擇定出殯時日。派人分頭訃告親友,俗稱「趕老」。報喪時,不能進入親友家門,只能喚出門口告知之,親友聞訊後要用針線捆著的彩錢送給「趕老」者。客家山區則是煮一對雞蛋送給報喪者,謂之「利是」。
翌日起鼓,吹嗩吶奏哀樂,親友送來奠儀、靈旌、花圈或輓聯,往靈堂弔唁祭拜,以示悼念。收奠儀時分發餅及毛巾一條,並書寫黃紙條列榜公布送來奠儀的金額及姓名。入殮前,請來師公(道士)念經超度亡靈,宣讀親眷名單,謂之「成服」。此時,孝子賢孫頭戴白布「麻圈蘆」,身穿白衣白褲跪迎死者外家。外家母舅身披紅布,手執青竹紅頭杖或竹葫,口誦四句吉利話,稱「賜杖」。對子孫中不孝者,可以用竹杖敲之,以示儆戒。於是始同意封棺並抬至屋前空曠地,再執香三跪三拜,禮畢才可出殯。客家山區則由外家鳴鑼後,始允抬出靈柩進行祭棺、拜四方天地、授孝棍、穿孝服、戴孝帽等儀式。出殯前,舉行隆重的祭奠儀式,師公讀祭文,親屬披麻帶孝,放聲哀哭,稱「開孝」。村老帶領孝子到四路頭「買水」。禮畢,送葬隊伍出發,鳴鑼開道,沿途撒紙綻,燒紙錢,謂「買路錢」。前面是擎著紙幡、靈旌、彩旗的人群,接著是兩人抬的祭席(一般四席,分別擺上豬頭或饅頭、素菜等)。其後抬著亡者相亭,跟著由八個「大力」抬著的棺材。孝長子或長孫手執紅頭竹杖並捧著神主牌座,其餘孝子分兩邊扶棺材而行。隊伍中吹鼓手、八音班、大鑼鼓班奏著哀樂。現時出殯還時興西洋樂隊一齊吹響洋號,一路敲打著節奏劃一的操鼓,奏鳴現代音樂,更顯得熱鬧隆重。行列最後是孝長媳婦拿著燃煙的「火母」(稻草編成)和哭泣的婦女們,以及其它送葬的親友人群。一路上鞭炮聲和銃聲不斷。送至郊外,婦女兒童及外親娘家可以繞道而歸。棺柩抬至墓穴,由師公念經後,孝子孫們抓一把黃土繞穴走一圈,先後將黃土撒向棺柩,然後按時辰復土封穴,另日再建墳面立墓碑。是晚,在家中設祭亭,請師公誦經做功德,唱「十月懷胎歌」。出殯後第三天,親屬備牲儀、芝麻、豆等往新墳祭拜,俗稱「完墳辭山」。以後每逢七天祭祀一次,叫「做七」。舊時孝子們守靈七七四十九日或一百日,才可脫孝出門。
20世紀60年代後,喪事大多從簡,改為開追悼會,參加者臂纏黑紗,胸佩白花,向亡者鞠躬默哀。改革開放後,舊風復起,講究排場,富者辦葬禮花費動輒數萬至幾十萬元。送葬時,靈車開道,小汽車、摩托車成隊載銘旌、花圈等。祭席增至九桌,增置全豬全羊牲儀。一路上高音喇叭奏哀樂,吹鼓班、八音班、西洋管樂隊、蘆笙隊奏哀曲,送葬者俱穿白衣白鞋。葬畢在酒樓大宴親賓。近年來實行殯葬改革,提倡火葬,移風易俗,大辦葬儀始有所收斂。
Ⅳ 海豐城東海龍路有大行動,現場來了好多人,發生了什麼
可能是當地的警察或者其他部門有一些大的活動吧
Ⅳ 海豐蓮花山遊玩的建議
廣東省海豐縣蓮花山所具有的特色是為神宿仙游境地,印真和尚擇址於蓮花山與銀瓶山雙峰環抱的雞心石半山腰上建成「山腳庵」。庵堂建成後,廟人常聞半嶺雞鳴聲,便又取名「雞鳴寺」。此後,香火鼎盛,善信、商賈雲集,成為海豐縣最為旺盛的佛門寺院,旅遊勝地。現已興建先人功德堂、避暑山莊、度假村娛樂場、天然游泳場、素菜館、車場、商場、賓館、橋廊圓亭、疊廊方亭、人角涼亭、人工湖亭、和賓館、酒家、商場等配套設施;進而將建動物園、萬花園等景區。現在進入避暑山莊(內有度假村娛樂場)每人需要門票十元(可用於劃船或游泳)。仙人洞和瀑布景點也在山莊內的山上。東邊還有一處雲蓮寺,也是一個聖地景點,不收費的,如果碰上開攴時間,還能吃上齋粥、齋飯(免費的,如果誠心,給點添油錢即可)。另外是靠近西片去埔仔洞的公路兩邊,也還有幾個新建寺廟,如金竹寺等也是景點之一,也不收門票的。這些地方夠你們玩上一天了,如果要多玩些地方,一天時間是不夠的,因景點所有公路里程都三四十公里多,必須當晚居住在山莊內的賓館,並要有熟悉山間小路的當地人帶路方可遠游或登山峰,不然容易迷路的。
月亮灣生態農庄也是位於蓮花山省級公園內,佔地面積約400多畝,其中水域面積約100多畝。園內四面環山,綠水縈繞,優美的 田園風光,豐富的生態資源,天然的大氧吧,素有「小桂林」之稱。內設鄉村酒家、山水客棧、生態溫泉、竹林會議、休閑垂釣、水上竹排、趣味燒烤、兒童文化區、陶瓷吧、蔬果採摘區、戶外素質拓展等,是一家集戶外運動休閑、農家樂園、康體養生和回歸大自然為一體的世外桃源。
總之大部分景點都靠近公路兩旁不遠,並有路牌標志,交通比較方便,蓮花山距海豐縣城僅10公里左右,有海銀公路通達(還有公共汽車專線每位五元)。自駕車更自由些,因公路地處山區比較崎嶇彎曲,加上來往車輛及行人較多,應慢速行駛,注意避讓和安全。
Ⅵ 汕尾市海豐縣蓮花山月亮灣甚麼時候去玩最好春季有花么
汕尾有無甚麼玩的呢
小沿海
有山有海
海豐那有蓮花山度假村和月亮灣
汕尾城區那有鳳...
@諾亞小方舟
ok~你的片也已寄出了
lz想要紹興戳么?
lz想要紹興戳么?
Doris
固然好...
很
Ⅶ 海豐的習俗
一、生 育
海豐民間對傳承香火、養兒防老的觀念極其深厚。每當年節或神誕日,人們要到神廟極其虔誠地拈香求簽祈禱觀音娘、金花娘等賜送丁嗣。每年元宵節是民間求嗣「出丁」的開燈節,各村社或各姓祠堂均要掛上「鰲山燈」、「走馬燈」等燈飾,舉辦燈會、巡遊等節目。各家各戶也掛上大紅燈籠。凡是上年求嗣「出丁」的人家,更在家門口和祖祠上懸掛彩燈,有的聘請劇團到祠堂前演「丁戲」,並舉辦「請丁酒」和「吃丁茶」,宴請親友,以示酬謝神恩光耀門庭之意。
海豐孕婦在分娩前,不許出遠門和做激烈的運動,也不允做裁衣縫布等動作;家中不準動土、釘牆壁、移動眠床等,否則認為會動胎氣,影響胎兒正常生長。產房門窗要緊閉,貼上符籙,以防生份人闖入。盡量保持產房安靜,並用紅棕索將榕葉、茅草、艾葉、菖蒲、仙人掌等捆紮成小圓圈,掛於產房前或床帳上,以避邪氣。舊時,請「接生婆」接生用竹桿片或剪刀斷臍帶。
Ⅷ 海豐蓮花山允許露營嗎
夏季可以露營,但是冬季不可以,冬季天氣比較干,山內都要特別注意防火的,而且冬天天氣比較冷,露營的話估計晚上會有點扛不住……建議還是不要露營的好,建議選擇一些比較適合冬季的活動,比如溫泉啊滑雪什麼的,雖然比較俗套……
Ⅸ 海豐有什麼好玩和特產
一、飲食
海豐古代飲食為「飯稻羹魚」;明末以後,番薯逐漸成為主食海豐故有「番薯縣」之稱;改革開放以來,主食大米,兼食麵粉等一日三餐,農忙時或加兩餐點心;早餐吃粥,午餐、晚餐吃干飯,或午餐吃粥,早餐、晚餐吃干飯,各地不一。受省港習俗影響,民國以後,汕尾等城鎮飲早茶之風漸興,改革開放以後更濃。夜間勞作者常結伴到大排檔「宵夜」。
居家食俗較為隨便、節約,菜餚多是時菜、魚肉,儉約者佐以鹹菜、 菜脯、榨菜等。節日食俗和禮儀食俗則豐盛、鋪張,俗稱「食排場」或「食九簋」;為講義氣和體面,戚友交往,常備家宴款待,故有諺謂「頭好做人客,二好過年節」。飲食口味清淡、濃醇並重,生脆、爽口為佳。喜吃蚝鮭、蝦鮭、魚鮭等,傳統菜式有大三仙(豬腳、墨脯、雞)、小三仙(豬肉、鰻魚、蚝)、大粒參、甜扣玻璃肉、鰻魚鹹菜湯、蛤仔湯、三鮮湯、魚丸、肉丸、蒸膏蟹;蒸龍蝦、蒸排骨、炒魷魚、炒鮮蚝、炒絲蚶、白斬雞、反沙芋、冬瓜盅等等。
海豐小吃,甜、咸各有許多款式,常見的有油麻糊、豆花、豆漿白果羹、地豆羹、三豆湯、蛤春丸、狗毛糕、草粿、魚粥、蝦粥、肉粥、甜酒糟、餃子、牛肉餅、冬節蛤、小米(薯粉餃)、扁食(雲吞)、甜丸、咸丸、豬腸粿、重糕粿、菜包粿、扎頭粿(碗仔 )、印桃粿、菜頭丸、水糍、油糍、鼎客仔、甜粿、發粿、松粿、涼粉粽、牛腳粽、三角粽、炒米方、豆方、油條、油角、煎堆、薄餅、月餅、剪酥、豆酥、紙牌糕、麻寶、蛋糕、蛋卷和各類包點等。
婦女傳統日常飲料是「牙缽茶」,把茶葉、薄荷放於茶缽內,擂至成糊狀,放些適量的鹽,將開水沖下即可;或用菝仔葉、芒果葉、苦刺心等代茶葉均可。稍高級的叫「炒米茶」、「油麻茶」,即於「牙缽茶」上撒以芝麻、炒米、花生。「菜茶」過去於每年元宵節才品嘗,步入21世紀,一般人家閑時也做菜茶,以豬肉、鮮蝦、魷魚、魚脯、菠菜等為料,置於碗中,撒上花生、炒米,淋上淡茶或豬骨湯,再以胡椒粉調味,便成噴香可口的菜茶。公平等地還盛行「飯茶」,即菜茶中加有米飯。也有飲「功夫茶」的習俗,但不如潮汕地區那樣講究和普遍。家中遇有值得慶喜的事情,如嬰兒出生、病人出院、喜遷新居等等,泡茶請親鄰戚友; 「食茶」成了一種溝通鄰里親友感情的好方式。
二、小吃
海豐是個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地方,也是著名的僑鄉,海豐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原名取義於「南海物豐」,地如其名物產豐富,是名符其實的魚米之鄉,海豐人民勤勞善良,所做出來的小吃也極盡地方特色,其傳統小吃品種眾多且家喻戶曉、遠近聞名,比如小米、牛肉餅、菜粿(菜包粿)、韭菜餃、冬節鴿、豬腸粉、層糕粿、菜茶、咸茶、扁食等等。這些都是可以反映海豐風土人情的特色小吃,深受大眾的喜歡。它們不管在用料、工藝還是在口感、味覺上都很講究,做起來很精緻,色香味形俱全,看了就讓人嘴饞。說到海豐小吃的,你到過海豐不,又吃過多少這地地道道的小吃特產呢? 這里隆重介紹海豐最有名最具代表性三款小吃,小米、牛肉餅、菜粿!
海豐小吃三劍客之小米:小米是海豐最有名的小吃,選用上等的蕃薯粉、精選的五花肉、大地魚粉、鹽、糖、等配料,經傳統的工藝製作而成的餃子,海豐方言叫「餃子」。製作方法:用薯粉透上適量開水攪勻製作成餃子皮,然後用選用精選的五花肉,加上適量的大地魚粉和配料,做成一個個像小荷包狀而成餃子,海豐話叫小米。蒸熟以後醮上特製的佐料,吃起來很美味可口。最喜歡打開鍋蓋的那一刻,熱氣騰騰,馨香撲鼻,一顆顆飽滿而晶瑩的小米如黑珍珠般,光是看就讓人流口水了。
海豐小吃三劍客之牛肉餅:牛肉餅選用新鮮的牛腿肉(註:必須新鮮且無注水的牛肉),加上適量的配料,經傳統的手工製作而成。海豐牛肉餅不同於牛肉丸,不是圓的是扁扁的。海豐的牛肉餅吸引人的關鍵就在於它的湯,其誘惑人的全部功夫就在於它的一碗湯。牛肉餅湯,手打牛肉Q彈很香,湯里放胡椒面,具有驅寒去濕熱的功效。
海豐的小米與牛肉餅是秤不離砣的完美搭配,有小米的地方就有牛肉餅一樣,小米加蚝油,牛肉餅加辣椒醬是大家的最愛。在海豐,口味最正宗最地道的是位於海豐美食街中段的金百味美食坊,素有海豐小吃第一味之稱,是海豐比較有規模也注重品牌傳承海豐特色小吃的所在,這里的小米肥而不膩,牛肉餅很有嚼勁,同時環境衛生也不錯,值得推薦!
海豐小吃三劍客之菜粿:除了小米、牛肉餅之外,這里還要推薦多一樣特色小吃,那就是菜粿(菜包粿),菜粿選用粘米、涼薯、五花肉、橄欖菜、並添加少量的大地魚粉、鹽、糖等配料經傳統的手工工藝精製而成。製作方法:選用剛剛收成的早稻的粘米打磨成米漿,用溫水攪拌均勻,在火鍋中煮成糕狀,用手指一按不粘手,用手搓揉,成為很有彈性的垛皮。放置盤中蒸成八成熟取出製成粿皮,然後包上備好的餡(內餡以五花肉、涼薯、芹萊、橄欖菜、魷魚絲、炒熟的芝麻和花生米等混合而成),用手工精製而成一個個小船似成形蒸熟。一般來說,蒸熟便可吃,也有的人講究一點,蒸後又煎。
「菜稞」皮薄餡多味濃,嫩滑噴香,十分可口,如果醮上調味醬料,吃起來真是一種享受。這種點心最早的時候叫做菜包,寓意把「財」包起來。從前,到了農歷的大年三十,家家戶戶都做了招待客人,由此祝願一年四季五穀豐登,現在已經成為海豐地區街頭巷尾常見的一種小吃,通常用作午餐。據說梅隴的菜稞是最好吃也最知名,很受本地人喜愛,早餐多吃它,皮彈牙,裡面餡有黃豆芽、魷魚、豬肉、花生等。海豐的菜包果其實就是餃子那樣,但形狀差不多,口感可差遠啦,飽滿的陷料是好吃的關鍵(不要誤會這是餃子,是不同的一種食品)!在當地流傳一種說法,正月二十是地主老爺旦,家家戶戶做菜包,辦酒席,拜請神明後,大宴親朋好友。
小米、牛肉餅及菜粿這三款海豐最有名最具代表性傳統小吃堪稱海豐小吃「三劍客」,其地道的海豐風味瞬間捕獲了每個消費者的心,令人回味無窮,不管是外出歸來還是來海豐觀光旅遊千萬別錯過,不要忘了品嘗一下。這些可全都是純手工製作,在外很難吃到哦!
海豐小吃「三劍客」吃的配圖及相關製作方法由金百味美食坊提供,金百味美食坊位於海豐美食街中段,是一家以海豐小吃文化為主體的美食休閑餐廳,裝修獨有一番風味,獨具海豐特色的風味小吃,抓住每個消費者的心!在這里,除了特別推薦的三款小吃外,還有很多極具地方特色的小吃也可以一並品嘗到!
三、旅遊
方飯亭
位於海豐縣城北面的五坡嶺上(編者註:彭湃中學後面),坐西北向東南,佔地960平方米。前面分五層34級台階,台階上面是一幅長20米、寬13米的月台,中心建一重檐攢尖頂,通高9米。亭內後側再置一廡殿頂小石亭,高3.9米,內豎一碑,高2.7米,寬0.9米,刻文天祥畫像。該亭為紀念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當年方飯五坡嶺時不幸被捕而建,故取名「方飯亭」。中國紅場
紅場始建於洪武十二年(1379),坐北朝南,現保存有欞星門、泮池、大成門、大成殿和東西廡等建築,大成殿建築面積240.7平方米。1927年10月在中共東江特委領導下,海陸豐人民舉行第三次起義,奪取了政權。11月18~21日在學宮大成殿召開了海豐工農兵代表大會,出席這次大會的代表有311名,中共中央委員彭湃同志在大會上作了政治報告,南昌起義部隊紅二師師長董朗、黨代表顏昌頤等在大會上發表演說。會議通過了「沒收土地案」等8項政治綱領,宣布成立海豐縣蘇維埃政府,當時會場四周和街道牆壁都刷成紅色,會場內用紅布覆蓋牆壁,中國第一個紅色政權在此誕生,因此把學宮改稱「紅宮」。
海豐蓮花山森林公園
蓮花山位於海豐縣北部的蓮花鎮內,蓮花山脈是嶺南四大山脈之一,這里是山脈主峰,海拔1377m。主峰方圓5000多公頃。蓮花山主峰高聳,雲霧繚繞,旁有銀屏山,形成山巒連綿,峽谷陡峻,飛瀑瀉潭,松林蔥翠,有「雄」、「奇」、「秀」、「幽」特色。
海豐雞鳴寺
海豐雞鳴寺俗稱「半嶺庵」。位於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北部蓮花山森林管理區,距海豐縣城14公里,在蓮花與銀瓶兩山環抱的雞心山上。始建於明崇禎六年(1633年),為高僧印真和尚向合邑縉紳商戶募款所創建,原址在寺對面5里之蓮花山下,因破曉時慈任常聞雞心山有公雞啼鳴,認為靈瑞而遷於今址。寺後群峰疊起,翠秀異常。沿山門踏階而上,徑旁松杉交翠,鬱郁蔥蔥,涼風習習。周圍有「如來盤石」、「獼猴奇石」、「犀牛望月」、「玉龍噴須」、「三井迴音」等自然景觀;並有開山祖師印真和尚墓塔、明末天然奇石彌勒佛像、東洋古銀幣等文物古跡;還有生長於山上500多年的長葉竹柏和6.5米仙茶古樹、土沉香、巴戟天等國家保護的珍稀樹種。故雞鳴寺自古以來就是人們游覽的著名景區。雞鳴寺歷代均有高僧住持。清光緒年間,著名詩人、書法家江逢辰與該寺方丈唯心法師相善,在寺中品嘗仙茶「龍頭鳳尾」之後,贊不絕口;題詩曰:「寄語山僧好持券,每年須寄數斤嘗。」蓮花山茶遂遐邇聞名。
海豐雲蓮寺
雲蓮寺,位於汕尾市海豐縣蓮花山主峰東側海拔800米處,峰巒疊翠,雲霧繚繞,茂林修竹,泉水潺潺,風景優美。初名雲蓮宮,始建於明末(1644年)。清道光十年(1830年)重修擴建,易名雲蓮寺。1934年,毀於戰火。
1993年冬,經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批准重建並登記開放為佛教活動場所,陸續修建了圓通寶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萬佛塔、外山門、拜亭、齋茶館、僧舍、蓮花池、放生池、人工湖等。全寺佔地27萬平方米。資料來源:http://ke..com/subview/132982/11000774.htm?from_id=1907372&type=syn&fromtitle=%E6%B5%B7%E4%B8%B0&fr=aladdin#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