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野外生存戶外探險的一些知識技巧
隨著戶外運動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戶外的隊伍當中,而更多危險也伴隨而生,迷路、失蹤的事故屢屢發生。教給你在野外生存最基本也是最實用的技巧,辨別方向。
方法一:可以找到一棵樹樁觀察,年輪寬面是南方;
方法二:還是找一顆樹,其南側的枝葉茂盛而北側的則稀疏;
方法三:觀察螞蟻的洞穴,洞口大都是朝南的;
方法四:在岩石眾多的地方,你也可以找一塊醒目的岩石來觀察,岩石上布滿青苔的一面是北側,乾燥光禿的一面為南側;
方法五:還可以利用手錶來辨識方向:你所處的時間除以2,再把所得的商數對准太陽,表盤上12所指的方向就是北方。在野外長時間走路時,通常都會停下來休息。但如果毫無規律地隨便休息,反而會增加疲勞。休息時間要合理,而且必須相隔一定的時間才好。
依照經驗,走路30—45分後,休息5分鍾,以還不至於讓身體發冷為宜。不過,依照地形和背負的行李重量以及每個人的體力不同而應該有所差異。通常,以走路30分鍾到一個小時, 一定要休息5~10分鍾。當然,也應適當考慮地形和速度。
休息的方法也應挑選適當的時機。例如:長時間的下坡後, 准備再爬坡時的間隔,或者,相反的轉變期的間隔,都是適當的休息時機,不管其間間隔多久,都要停下來休息好。
休息中,要注意因運動而升高的體溫降低而使身體變冷。 因此,要避免直接的強風吹襲或在陰涼的地方休息,如果需要用餐而不得不長時間休息時,最好披上一件外套。
此外,要利用休息時間補給水分和進食,或者檢查鞋帶等等
㈡ 野外生存技巧
1、判斷方向技巧
利用太陽判定方位方法:
可以用一根標桿(直桿),使其與地面垂直,把一塊石子放在標桿影子的頂點A處;約10分鍾後,當標桿影子的頂點移動到B處時,再放一塊石子。
將A、B兩點連成一條直線,這條直線的指向就是東西方向。與AB連線垂直的方向則是南北方向,若在北半球,則向太陽的一端是南方,反之則是北方。
利用指針式手錶對太陽的方法判定方向:
手錶水平放置將時針指示的(24小時制)時間數減半後的位置朝向太陽,表盤上12點時刻度所指示的方向就是概略北方。假如時間是16時,則手錶8時的刻度指向太陽,12時刻度所指的就是北方。
利用北極星判定方向:
尋找北極星首先要找到大熊星座(即我們人稱的北斗星)。該星座由七顆星組成,開頭就像一把勺子一樣。
當找到北斗星後,沿著勺邊A、B兩顆星的連線,向勺口方向延伸約為A、B兩星間隔的5倍處一顆較明亮的星就是北極星。北極星指示的方向就是北方。
還可以利用與北斗星相對的仙後星座尋找北極星。仙後星座由5顆與北斗星亮度差不多的星組成,形狀像W。在W字缺口中間的前方,約為整個缺口寬度的兩倍處,即可找到北極星。
2、尋找食物技巧
野外生存獲取食物的途徑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獵捕野生動物,另一種是採集野生植物。
獵捕野生動物首先要知道動物的棲息地,掌握動物的生活規律,然後再採取壓捕、套獵、捕獸卡以及射殺等方法進行獵捕。
可食野生植物包括可食的野果、野菜、藻類、地衣、蘑菇蕨類等。
3、睡袋使用技巧
睡袋要避風防潮。
在野外,一個擋風的帳篷能提供一個溫暖的睡眠環境。
在選擇營地時,不要選擇谷底,那裡是冷空氣的聚集地,也要盡量避開承受強風的山脊或山凹。一張好的防潮墊能有效地將睡袋與冰冷潮濕地面分開,充氣式效果更佳,在雪地上需用兩張普通防潮墊。
保持睡袋乾爽
睡袋吸收的水分並非主要來自外界,而是人體,即使在極寒冷的情況下,人體在睡眠時仍會排出起碼一小杯的水分。保溫棉在受潮後會粘結而失去彈性,保溫能力下降。如睡袋連續使用多天,最好能在太陽下晾曬。經常清洗睡袋可使保溫棉保持彈性。
4、尋找水資源技巧
找水源首選之地是山谷底部地區,高山地區尋水,應沿著岩石裂縫去找,乾涸河床沙石地帶往往會挖到泉眼。
在海岸邊,應在最高水線以上挖坑,很可能有一層厚約5厘米的沉濾水浮在密度較大的海水層上。
飲用凹地積水處的水時,必須做到先消毒、沉澱後煮沸飲用。
收集雨水:在地上挖個洞,鋪上一層塑料,四周用粘土圍住,可以有效地收集雨水。
凝結水:在一段樹葉濃密的嫩枝上套一隻塑料袋,葉面蒸騰作用會產生凝結水。
跟蹤動物、鳥類、昆蟲、或人類蹤跡可以找到水源。
植物中取水:竹類等中空植物的節間常存有水,藤本植物往往有可飲用的汁液,棕櫚類、仙人掌類植物的果實和莖干都含有豐富的水分。
5、生火技巧
火有很多用途,比如火苗釋放熱量產生暖意,會節省體內熱量散失;可以烘乾衣服;薰過的肉食可以較長時間保鮮;可以嚇跑危險的野獸;它的煙霧可以驅走害蟲,還可以鍛燒金屬打制工具等等。
在生火時首先是要尋找到易燃的引火物:如枯草、干樹葉、樺樹皮、松針、松脂、細樹枝、紙、棉花等等。
其次是撿拾乾柴:乾柴要選擇乾燥、未腐朽的樹干或枝條。要盡可能選擇松樹、櫟樹、柞樹、樺樹、槐樹、山櫻桃、山杏之類的硬木,燃燒時間長,火勢大,木炭多。不要撿拾貼近地面的木柴,貼近地面的木柴濕度大,不易燃燒,且煙多熏人。
接下來是要清理出一塊避風、平坦、遠離枯草和乾柴的空地。將引火物放置中間,上面輕輕放上細松枝、細乾柴等,再架起較大較長的木柴,然後點燃引火物。火堆的設置要因地制宜,可設計成錐形、星形、「並」字形、並排形、屋頂形、牧場形等等。
最後,點篝火最好選在近水處,或在篝火旁預備些泥上、沙石、青苔等用於及時滅火。
參考資料來源:
野外生存技能-網路
㈢ 日常生活小竅門20條
日常生活小竅門20條嗯有很多呀生活中有很多小竅門需要自己去摸索和研究
㈣ 戶外如何洗澡小妙招
小編寄語:在戶外洗澡是一個技術活兒,這個妙招不僅適用於戶外驢友,平時生活中,要是碰到停水的時候,不妨也可以試試。
㈤ 野外自救的方法
在野外生存生活實踐中,常會遇到一些意外受傷和突發疾病,掌握一些常用的傷病急救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1)感到身體不適時 身體不舒服,感到頭昏腦脹時,應放鬆心情,躺卧下來,解開束縛身體的衣物或包袱。告訴同行者自己的症狀是發冷還是發熱、何處發痛?然後再考慮處理辦法。如果臉色發紅,呼吸急促,不出汗,這很可能是中暑,應將不適者抬到樹蔭下休息,並將頭部墊高,身體平卧,保持安靜,注意降溫,同時可服用人丹、十滴水、淡鹽開水等。有嘔吐症狀時,要取俯卧姿勢,右手放在下巴下作枕頭,放鬆身體,嘔吐後應漱口,並安靜休息,如症狀加重,則趕快送醫院。打噴嚏、發寒、頭痛是感冒初期的症狀,使用普通感冒葯,多休息即可治癒,如果在野外露營時患感冒,應注意多吃溫熱食物,保暖,早睡,讓身體出汗,症狀就會有好轉,如果遲遲不退燒,可服用解熱劑。腹痛的原因很多,依部位判斷,左下腹部發痛,可能是食物中毒,或者身體受涼,服用正露丸這類葯品,並注意保暖腹部,放鬆靜躺休息即可痊癒;右下腹部發痛,有闌尾炎的危險,可先服用止痛劑,並迅速送醫院治療;胃部發痛、發燒、惡心時,可服用腸胃葯治療。 (2)被昆蟲叮咬或蜇傷 一般情況下,被蚊子、跳蚤、臭蟲等叮咬,野蜂、毛毛蟲等蜇傷,蜈蚣、螞蟥等咬傷,塗上風油精、萬金油,或口水、肥皂,即能起到消炎、止癢作用;被野蜂蜇傷後,會產生劇痛、眼花惡心等症狀,如果發現蜂尾部的毒腺及螫針還留在傷口上,應該用小鑷子或小鉗子拔除,不要用手掐。隨後用醋酸塗擦傷口,消腫止痛,也可用野菊花葉、夏枯草搗爛敷傷口;遭到螞蟥叮咬時,不要使勁往外拉,以免拉斷而將螞蟥的吸盤留在傷口內,引起傷口發炎、潰爛。正確的處理方法是,用手掌在旁邊拍擊,螞蟥受到驚嚇會自動調下來,也可用風油精、食鹽灑在螞蟥身上,或用煙頭燙;人的皮膚受到毛毛蟲身上毒毛的侵害,會感到辣、癢、痛,並伴有紅腫症狀。這時應小心地將毛毛蟲從身上清除,再用膠布粘在皮膚上,揭下時可以將毒毛去除。還可以采些馬齒莧、蒲公英、野菊花等清熱解毒的草葯搗爛後塗擦或外敷。如果全身出現皮疹,可服用撲爾敏等抗過敏葯;由於毒蠍子、毒蜈蚣等的毒性比較大,遭到襲擊後應採用對付蛇傷的方法處理。 (3)被蛇咬傷 ①如何判斷是否被毒蛇咬傷。從外表看,無毒蛇的頭部呈橢圓形,尾部細長,體表花紋多不明顯,如火赤練蛇、烏風蛇等,毒蛇的頭部呈三角形,一般頭大頸細,尾短而突然變細,表皮花紋比較鮮艷,如五步蛇、蝮蛇、竹葉青、眼鏡蛇、金環蛇、銀環蛇等(但眼鏡蛇、銀環蛇的頭部不呈三角形);從傷口看,由於毒蛇都有毒牙,傷口上會留有兩顆毒牙的大牙印,而無毒蛇留下的傷口是一排整齊的牙印;從時間看,如果咬傷後15分鍾內出現紅腫並疼痛,則有可能是被毒蛇咬了。②被毒蛇咬傷後的急救。咬傷後不要劇烈奔跑,以減慢人體對蛇毒的吸收和蛇毒在人體內的傳播速度,減輕全身反應;記住傷口的形態,詳細告知急救的醫務人員,如果把蛇打死,則帶上死蛇,以便醫務人員及時、正確地給以治療;被毒蛇咬傷後,應立即用柔軟的繩或帶結扎在傷口上方,以阻斷靜脈血和淋巴液的迴流,減少毒液吸收,防止毒素擴散;應急排毒。立即用冷茶、冷開水或泉水沖洗傷口,有條件的話可用生理鹽水、肥皂水、雙氧水、千分之一的過錳酸鉀溶液、四千分之一的呋喃西林溶液沖洗。施行刀刺排毒,用清潔的小苗刀、痧刀、三棱針或其它干凈的利器挑破傷口,不要太深,以劃破兩個毒牙痕間的皮膚為原則,或在傷口周圍的皮膚上,用小苗刀挑數孔,刀口如米粒大小,這樣就可防止傷口閉塞,使毒液外流,刀刺後應馬上清洗傷口,從上而下向傷口不斷擠壓15分鍾左右,擠出毒液。如果傷口裡的毒液不能暢通外流,可用吸吮排毒法,採用拔火罐、針筒前端套一條橡皮管來抽吸毒液,無工具時可直接用嘴吸吮,但必須注意安全,邊吸邊吐,每次都用清水漱口。內服、外敷葯物,具體用什麼蛇葯,應根據當時當地能立即採到為原則,靈活運用。③避免被蛇咬,在山野中行走時,不要隨便將手插入樹洞或岩石空隙等蛇在白天的休息之處,手中持一小棍或樹枝,行走時「打草驚蛇」也是一個行之有效的避免被蛇咬的方法。 (4)損傷出血的急救法 在野外,有時因意外而造成身體某部位損傷出血,小的出血無需特殊處理可以自行癒合,而嚴重出血常會危及生命,須採用緊急的止血措施。如果是一點傷口,用手指或清潔布塊直接壓在傷口上面即可止血,血滲透布塊應反復替換,直到出血減弱,這時才用消毒紗布蓋好,綳帶固定。如果是切傷或砍傷,血流不止,這是動脈出血,危險性很大,必須用止血帶止血,但注意止血帶扎緊後應有間隔的松開再扎緊,以免被捆紮處以下的肢體血液循環完全中斷而引起肢體壞死。另外還可用清潔的紗布或止血棉等止血劑填塞在傷口內,再用加壓綳帶固定。 (5)骨折及扭傷 野外生存生活實踐中,腳滑倒或身體失去平衡而摔倒很容易發生骨折、脫臼或扭傷。發生骨折或扭傷時,首先應保持安靜休息,不要勉強走動,使傷口惡化。接著可用河水、冰、雪等冷卻患部,千萬不要按摩。然後用木板或代替物夾住患部,用綳帶加壓固定。抬高患部,超過心臟。最後送往醫院,搬運時應小心謹慎,一般可採用兩人做手椅、單人背負、兩人攙扶、擔架搬運的方法。對於脊椎受傷的患者,一定要放在平坦而堅固的擔架上固定後送往醫院,身體不能彎曲,否則可能會造成脊髓損傷而導致癱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