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旅遊攻略 > 寧陵旅遊攻略

寧陵旅遊攻略

發布時間:2021-01-31 23:24:42

㈠ 河南商丘特產有哪些旅遊景點

商丘特產
土特產品:大有豐醬菜、寧陵金頂謝花酥梨、柘城胡芹、邵園蘿卜、睢縣馬泗河西瓜、民權葡萄、虞城紅石榴、喬集蓮藕、惠樓山葯、界溝粉皮、夏邑蒲菜、王河白蜜桃、永城棗干、永城辣椒、永城苗橋白菜。
商丘的民間工藝。商丘人心靈手巧,民間工藝美術品種繁多,如剪紙、刺綉、編織、石刻、木刻、泥塑、面人、焰火等,能工巧匠輩出。
商丘特產推薦
鴛鴦轉香壺
鴛鴦轉香壺為古代仿宋型、碧綠色、古樸典雅、精緻美觀、古色古香、龍鳳圖案令人神往,屬我國稀世珍品。1987年被收入《世界名牌產品》系列叢書。1988年7月獲准參加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的第37屆尤里卡世界發明產品展覽會。一年來,曾榮獲部頒「全國優質產品」稱號,「中國工藝品百花獎一等獎」,「省優秀發明獎」,「省科技成果獎」,「省工藝品金牌金雞獎」及省市級四十多項獎勵。
宋綉
寧綉,北宋年代,宋綉與汴綉齊名。唐宋時代就有以宋綉為主的手工藝品,建國後,傳統的刺綉工藝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機綉和手綉在五十年代中後期曾為天津口岸加工出口商品。1982年城關鎮建綉花廠,並在全縣開辦21個加工點,產品遠銷美國、日本、義大利、法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胡芹
胡芹是古今聞名的蔬菜之一,因盛產於胡襄集附近,故得其名。它根小棵大,清脆爽口,莖部光滑,無絲無渣,素有「芹王」之稱,復有胡芹、貢酒宴嘉賓之譽。

㈡ 商丘至寧陵外地車輛可通行嗎

都不能通行!

㈢ 求商丘旅遊景點排名前十,哪些比較值得去

商丘景點排名前十:芒碭山、芒碭山漢文化景區、淮海戰役陳官莊紀念館、燧專皇陵、商丘古屬城、睢縣北湖景區、商丘古文化旅遊區、應天府書院、商丘崇法寺塔、睢杞戰役烈士陵園。都比較值得一去。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千里姻緣一線牽」的故事,這段神奇動人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我們商丘古城。說起美麗的商丘古城,可以說是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現在這座古城始建於明朝正德六年,距今已近五百年的歷史了。

㈣ 寧陵有什麼旅遊景點

湯山葫蘆洞古人類化石地點(南京人化石地點)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城東約30公里處江寧縣湯山鎮雷公山葫蘆洞。1993年江寧縣在對雷公山溶洞進行旅遊開發挖掘時,於洞中發現猿人頭骨化石2具、牙齒化石1枚和一些動物化石。南京市博物館與北京大學考古系合作進行了科學發掘。研究與鑒定結果表明,南京人生活的地質時代為中更新世中期,距今35萬年左右,在體質發展階段上應屬於人類演化的直立人階段。南京人在我國古人類演化序列中的位置,應在北京人時期偏晚的階段,而早於安徽和縣人。南京直立人的出土是我國古人類及舊石器時代考古領域的重要發現,具有重大意義。

石頭城遺址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城西幹道虎踞路87號。面積19公頃。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置金陵邑於此,築城石頭山。東漢建安十七年(212),孫權改秣陵為建業,在金陵邑故址石頭山上修築石頭城,內設石頭倉、石頭庫,以存儲軍械、糧食等物資。石頭城南建烽火台,為軍事重鎮。東晉義熙年間,以磚築城,建"入漢樓",仍為軍事重鎮。唐末再修石頭城,依山築城,因江為池,形勢險要,古有"石城虎踞"之稱。明洪武十九年(1386)築南京古城將其圍在城內,今城垣尚存,烽火台、征虜亭遺跡尚可尋。1992年在遺址上建石頭城小公園對外開放。

朝天宮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市區建業路西端冶山。佔地面積3.5萬平方米。坐北向南,依山而建。此地為春秋時吳國冶城故址,東晉太元十五年(390)孝武帝建冶城寺,南朝劉宋創置"總明觀"。此後歷代興替。明洪武年間重修並更名朝天宮。凡有重大朝會和祭祀,文武官員都在這里學習禮儀。清同治五年(1866)重建,改為文廟,並附府學於東側。主要建築有:萬仞宮牆、欞星門、戟門、大成殿、先賢殿以及後山的敬一亭、飛雲閣、飛霞閣、御碑亭等。朝天宮的建築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是我國江南現存一組較大的明代建築。現為南京市博物館所在地。

保聖寺塔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城南110公里處高淳縣雙塔鄉。塔園佔地面積4700餘平方米。始建於三國東吳赤烏二年(239)。唐貞元十七年(801)建保聖寺,規模較大,有山門、大殿、保聖塔、觀音堂等建築,寺院早已毀圮。現存塔為宋紹興四年(1134)重建。塔四面七級,俗稱"四方寶塔",為磚身木檐樓閣式,通高31.5米。塔身無座,底層圍有外廊,每層均腰繞外檐及平座,底層和七層四面辟門,其餘均相對開門,門位各層上下相閃。因塔身逐層遞收,加上腰檐平緩,剎尖高聳,使古塔形狀挺拔而纖秀。雖經明、清兩代多次修整,現大部分構件仍為宋代遺物。

南朝陵墓石刻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京市現存南朝陵墓石刻共有19處43件,分布於寧棲公路兩側和江寧縣東南部的田野之中。陵墓年代最早始於劉宋永初三年(422)。帝陵3處,王侯墓9處,失考墓7處。墓前有神道、石柱、石碑、石獸,石獸分天祿、麒麟、辟邪三種。其形高大,昂首挺胸,口張舌吐,兩側刻有雙翼,四足前後交錯,似縱步若飛,儼然威鎮百獸之神態。宋武帝劉裕寧陵前石獸東天祿、西麒麟,現保存完好。兩石刻相距24米,高3米,身長3米,寬1.2米。石獸環目張口,舌尖上翹,額毛垂胸,兩翼刻鱗翅紋,遍體鬃毛如鉤,刀筆精湛、嫻熟,別具風格。神道石柱首推蕭景墓前石刻,現存有石辟邪、石柱各一。柱通高6.5米,柱頭上有盤形頂蓋,蓋上雄踞一隻昂首小辟邪,形象生動。柱身圓形,上部有柱額,刻有反書隸體"梁故侍中中撫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吳忠侯蕭公神道",柱體刻瓜棱紋20道。此柱是南朝石刻藝術的重要作品。蕭墓碑有額、身、龜趺三部分,通高5.61米、寬1.6米、厚0.32米。額刻"梁故侍中司徒驃騎將軍始興忠武王之碑"。正文楷書,2800餘字,雖稍風化,但大多尚可辨讀,文由著名書法家貝義淵書。現已建亭保護。南朝陵墓石刻在中國石雕藝術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上承秦漢,下啟隋唐,而與同時代的北朝石窟藝術遙相媲美。

明徵君碑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城東北20公里處棲霞寺山門外側。明僧紹,字承烈,山東人。劉宋時歷任征直郎、參軍、正員外郎等,人皆稱其為"征君"。南齊時隱居,後舍宅為寺,稱棲霞寺。碑為唐上元三年(676)所立,全名"攝山棲霞寺明徵君之碑"。文是高宗李治所撰,唐代著名書法家高正臣書,王知敬篆額。碑背面刻有高宗親筆"棲霞"2字,筆勢雄健,神采奕奕。碑文通篇四六韻文,後用10首銘詞結束。碑高2.74米,寬1.31米,厚0.26米。經地質專家確認,碑材采自棲霞山,是棲霞組灰岩石,又系動物化石。碑表面梅花狀斑紋均是2.8億年前生長於淺海中的動物海百合莖化石與中國孔珊瑚化石,有22000多個。明徵君碑是南京地區保存最好、最大的唐碑,作為化石標本也是全國罕見。

千佛崖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在南京城東北棲霞山山崖之上。是江蘇省唯一留存的南朝佛教石窟。南齊永明年間明僧紹之子在崖上首鐫造無量壽佛和兩側的觀音、大勢兩菩薩,其窟稱"無量殿"。此後至明代,各朝代均有增添。現存大小佛龕294個,大小佛像515尊,俗稱"千佛崖"。龕平面多作馬蹄形,單室。造像組合三壁一佛、三壁三佛、單鋪七身、五身、三身不等。題材多以阿彌陀佛、彌勒佛、千佛為主,還有釋迦多寶、七佛等。1924年,寺僧以水泥塗附施彩,已失原貌。"文化大革命"期間又遭洗劫,保存完整者寥寥無幾。最近個別佛像水泥剝落,可見石質部分仍保存較好,服飾衣紋清晰。其造像的雕刻風格圓潤細致,秀美典雅,與北朝的雲岡、龍門石窟遙相輝映,是我國古代石刻藝術的珍品。

南唐二陵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市南郊祖堂山南麓,是南唐皇帝烈祖李?、中主李?的陵墓。兩墓依山而建,相距100米,規模宏大,均有前、中、後三主室和側室10間。主室均為仿木屋結構,樑柱、斗拱,塗紅施彩。李?的欽陵富麗雄偉,墓底周長63.8米,高5米多。前、中兩室以磚砌建,塗朱繪彩。後室石門楣上大型浮雕"雙龍戲火珠",昂首吐氣,張牙舞爪,大有凌空欲飛之勢。下方左右柱壁各置一尊足踩祥雲、披甲持劍的石刻浮雕武士像,相貌威嚴,神態逼真,令人望而生畏。原像均敷金塗彩。後室頂部有《天文圖》彩繪日月星辰,地面上巨石板上刻有蜿蜒曲折的江河。李?墓的形制與李?墓大致相同,規模略小,內部結構、裝飾和繪畫藝術已失去南唐初期富麗雄偉之氣勢。·兩墓出土文物以玉哀冊和陶俑最為珍貴。

棲霞寺舍利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城北20公里處棲霞寺藏經樓東側,北依千佛崖。佔地面積120平方米。隋文帝得舍利分給83個州建塔收藏,蔣州(南京)得其一,隋仁壽元年(601)建塔於棲霞山下。初為木塔,南唐改用白石壘築、雕刻而成。塔五級八面,高約18米。塔基下部雕有海水、龍鳳、魚、鱉及海石榴等圖案,上部基壇的角柱有浮雕力士和立龍。束腰八面有隔框浮雕釋迦牟尼成道八相圖。仰蓮彌座之上為塔身。第一層較高,每角有倚柱,上刻"經咒之文",正面開門,其餘各面鐫四天王像和文殊、普賢兩菩薩像。飛檐下橫楣上還雕有"飛天"、"樂天"、"供奉人"等像。二層以上每層各 婢逃辛礁魴?龕,內有一尊佛像。舍利塔造型典雅秀美,雕刻細膩精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表現手法較隋唐更趨嫻熟,堪稱唐宋之際江南石刻藝術的傑作。

夫子廟遺跡

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市區秦淮河畔貢院西街。宋仁宗景元年(1034),建文宣王廟,俗稱夫子廟,為建康府學。宋乾道四年(1168)在夫子廟東側建鄉試場所貢院。兩處歷代均有修整、擴建。貢院至清同治年間擴建後,考棚號舍有2萬余間,居全國各省之冠。明清期間夫子廟地區為文人墨客聚集地,故商業十分繁榮。現存夫子廟主體建築大部分為1984年逐步修復的,只有100米長的照壁為明代遺物,且為全國保存最大的照壁。泮池邊的石欄、大殿後的明倫堂、貢院的明遠樓為清代建築。貢院內保存的明、清時期碑刻22通,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王德墓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城北郊燕子磯下廟村伏家橋。王德,字子華,甘肅人,南宋抗金名將,高宗紹興二十五年(1155)卒於建康(今南京)。墓前現存石碑、石虎、石羊各1尊,石馬2尊。碑高約4米,寬1.26米,厚0.28米。額浮雕盤龍,下襯雲紋,楷書"宋故贈檢校少保王公神道碑"。碑文為傅靂撰書,楷體,55行,滿行98字,部分剝蝕,主要記載了王德的生平事跡。石獸形象生動,有立、有跪,雕鑿精緻,是宋代石刻珍品。

定林寺塔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城南約15公里處江寧縣方山北麓。佔地面積10平方米。定林寺與塔同建於南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現寺已毀塔猶存。塔於明、清時期曾大修過。塔為八面七級仿木結構樓閣式磚塔,塔頂已殘,現高約12米。塔身各面均用磚砌成仿木結構的柱坊、斗拱、門框與佛龕,二層以上每層圍有疊澀磚出跳的腰檐、平座,檐角以石做角梁。塔現向北傾斜,其原因初探為塔基坐落於火山噴岩之上,由於岩石緩慢密集運動導致。現塔基已處於穩定狀態。

靈谷寺無梁殿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市區鍾山東側南麓。佔地面積2036平方米。靈谷寺原稱蔣山寺,明代因建孝陵遷此處,並賜名靈谷寺,是明代南京三大叢林之一。寺毀於清咸豐年間,僅存一殿。原名無量殿,因供奉無量壽佛而得名;又因建殿時不用寸木,不設樑柱,俗稱"無梁殿"。殿為重檐歇山頂,高22米,內部結構由3個拱券組成,中券最大,跨徑11.25米,牆體渾厚,結構堅固。1928年,國民政府以無梁殿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祭殿,名曰"正氣堂"。無梁殿內四周牆壁上嵌有"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題名碑"110塊,銘刻了33224位陣亡將士姓名。

明孝陵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地。位於南京市東郊中山門外紫金山南獨龍阜玩珠峰下。佔地面積170萬平方米。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至洪武十六年(1383)完成主要工程,整個陵園建築直到永樂十一年(1413)才告結束。朱元璋1368年登基稱帝,1398年逝世葬於此。由於朱元璋妻馬皇後先葬於此,因皇後謚"孝慈",故名"孝陵"。明孝陵是南京地區一座建築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原有紅牆周長22.5公里。自下馬坊至寶頂,綿延十數里,布局宏偉,規制嚴謹。自前至後有下馬坊、神烈山碑、崇禎時期立"禁約碑"、大金門、碑亭、渡嵛橋、神道石刻、欞星門、金水橋、文武方門、殿門、孝陵殿、寶城明樓、崇丘。所有建築僅存磚石部分,木結構均燒毀。神道兩側現存石獸6種24尊、翁仲8尊。碑亭俗稱"四方城",亭內的"神功聖德碑"系朱棣為其父朱元璋所立,通高8.84米,寬2.24米,厚0.83米,立於永樂十一年(1413)。孝陵殿現存須彌座3層,巨型柱礎56個。現有建築為清同治年間所建。明樓的城基東西長60米,南北寬34.22米。最後為崇丘,北面圍以磚牆成圓形,丘上和周圍山上,萬木蔥郁,鳥鳴花香。陵址及規制皆由朱元璋自定,其藏而不露、含蓄蘊藉的風格對其後的明、清時期帝陵的興建產生了頗深的影響。

南京城牆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京城牆建於元至正廿六年(1366),完工於明洪武十九年(1386),歷經21年。原建的宮城、皇城已毀,現存都城城垣和外郭城。原城垣全長34.36公里,高14~21米,寬7~14米,開門13座。現存城垣21.35公里,其中較完整的有19公里,城門4座,水門1座。明南京城牆在建築設計時就一改以往都城牆取方矩之古制,而因地制宜,依山傍水,蜿蜒起伏,呈不規則多邊形,"據崗壟之脊,控河湖之勢",極有利於軍事防禦。砌築城牆的磚塊是由相當於現今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5個省的28府、118縣、工部及三衛、三鎮製造。為了確保城磚的質量,磚上刻有負責官員和燒窯、制磚人的姓名。現存幾座城門,以正南門即中華門最為雄偉堅固。南京城牆的建造集我國古代城牆建築技術之大成,是研究中國古代軍事防禦和建築科學技術的珍貴實物。

中華門城堡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城正南,系明城牆13個城門中之最大者。明洪武二年至八年(1369~1375)於南唐都城和南宋建康府城南門舊址拓建而成,因面對聚寶山(雨花台),稱聚寶門,1931年改稱中華門,俗稱南門。中華門南北縱距128米,東西橫距118.5米,總面積15168平方米。它所使用的材料均為長0.8~1.39米、厚0.26~0.35米左右的巨型條石和長0.4米、寬0.2米、厚0.1米左右的大磚,用糯米、石灰和桐油砌成。中華門有三道瓮城,由四道拱門(券門)貫通,各門均有可以上下開啟的千斤閘和雙扇木門(現僅存閘槽和門位痕跡)。城門外壁高20.45米,除箭垛以外,全部用大條石砌成。拱內下用18層大條石,上用140層城磚砌拱。第二至第四道拱門上方建有木結構絞關亭(閘亭現已無存)。首道城門上下共分三層,最上層為木結構敵樓,一名譙樓,現已不存;中層磚石結構(上磚下石),長65.15米,寬47.2米,高9.1米,面北築有藏兵洞7個;下層正中築拱門通瓮城,面北左右各築藏兵洞3個。瓮城東西兩側築有寬11.3米、長86.1米的坡道礓(台階),可騎馬登城。坡道東西兩側各築有面東和面西的藏兵洞7個。整個城堡共有藏兵洞27個,這些藏兵洞,在戰爭期間對物資的儲備和兵源的設伏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0年代,中華門兩側各開一門,50年代拆除作為車行道。中華門歷經600餘年,除木結構毀壞和磚石結構個別地方有裂縫現象外,保存基本完好,宏大的規模,巍峨的雄姿,為世所罕見。從建築角度看,其工程宏偉,結構縝密,設計巧妙,別具匠心,在我國城垣建築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從軍事角度看,工事堅固,能攻能守,是研究我國軍事史的實物資料。

明故宮遺跡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市區中山東路東段。明故宮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建築規制與現存的北京故宮相似,規模宏偉,一派皇家威儀。東起東華門,西至西華門,南達洪武門,北抵玄武門,南北縱距2.5公里,東西橫距2公里,佔地5平方公里。坐北向南,分內宮城和外皇城。曾作為明初洪武、建文、永樂三代皇宮,達54年之久。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南京明故宮仍留原有建制。清為駐防城,咸豐三年(1853)原有建築毀於兵火。現存地面文物有午朝門、東安門、西華門(三門墩台)、內外五龍橋、石壁、碑刻、石柱礎等。在原三大殿遺址范圍內的地下,埋有300餘個大小石柱礎。現以午朝門為主體進行修整,並擬辟為公園向遊人開放。

鼓樓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城中心的鼓樓崗。建於海拔40米的高崗上,佔地面積9100平方米。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1382)。建築分兩層,下層為台座,磚石砌築,城闕狀,東西長44.4米,南北寬22.60米,高8.9米。南北兩面各有拱門貫穿前後,中門券高6.5米,寬6.35米;左右二門各券高5.28米,寬4.70米。兩邊拱門內又各有二藏兵洞,能駐百人,當時御鼓官率兵居此鎮守。東西兩端各築青石台梯40級,直達檯面,梯孔之上建歇山頂梯宇一座,以防雨水下注台梯,台座橫向正中和偏前各開漏窗兩口,以供巷道、台梯通風採光。上層為樓,與台座等大,分為中殿與東西兩殿,滴水直落台座之外。登樓遠眺,全城景色盡收眼底。原殿內設大鼓2面、小鼓24面、雲板1面、牙杖4根、點鍾1隻、銅壺滴漏1架、三眼畫角24板等,用於晝夜報時用,後又為迎王選妃送詔書之用,後均散失。清初,此樓坍塌,殘存台座。康熙二十四年(1685),於台座上建樓、立碑,改稱"碑樓"或"暢觀樓"。晚清時維修改建,改建的樓中為大殿,周邊有柱礎迴廊。大殿為二層,屋頂為歇山頂重檐四落水木結構。重檐翹角下雕有鳳立於花叢山石上、雙獅戲球等吉祥物和套疊彩繪圖案。1933年以鼓樓為主體建立鼓樓公園,佔地3萬多平方米。

煦園

中國江南名園。位於南京市區長江路292號大院西側,俗稱西花園。它以太平湖為中心,佔地面積3.1公頃,其中水面0.21公頃。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招撫勁敵陳友諒舊部,在此為陳友諒之子陳理建造了漢王府。其後,明成祖封其次子朱高煦為漢王,辟原漢王府東半部為"新漢王府"。此園為府第西園,並以朱高煦之"煦"字取其名謂"煦園"。清於此設兩江總督衙門,東側為江寧織造署。康熙二十三年至四十一年(1684~1702),六次南巡,其中五次住江寧織造署。太平天國時,煦園成為天王府御花園。1912年1月1日,孫中山於煦園暖閣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煦園內花木修竹參差,亭台樓榭林立,假山奇石散落,清水碧潭相映,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山水園林。主要景物有太平湖、石舫、漪瀾閣、忘飛閣、花廳、桐音館、夕佳樓、臨時大總統辦公室、中山卧室、暖閣遺址、印心石屋等。

明代銅鍾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城內鼓樓廣場東北角大鍾亭路1號。為紫銅澆鑄,高3.65米,口徑2.3米,底邊厚0.17米,重23000公斤。鍾的頂部鑄陽紋蓮瓣一周,提樑上飾以雲紋和波浪紋,上鑄有"洪武二十一年九月吉日鑄"銘文。大鍾質精形美,聲音宏亮。原鍾樓於清康熙年間倒塌,兩鍾墜地,立者咸豐年間被毀,卧者於光緒十五年(1889)由江寧布政使許振在此建亭懸掛,稱"大鍾亭"。叩擊銅鍾,其聲隆隆數里可聞。大鍾亭重檐六角攢尖頂,灰筒瓦屋面,高14.5米,上架六角交叉梁,大鍾懸掛梁下。現以大鍾亭為中心闢建大鍾亭公園,佔地4340平方米。"古亭晨鍾"列入新金陵四十景。

七橋瓮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市光華門外紅花鄉七橋村。橋始建於明初,名"上坊橋",清代稱"七橋瓮"。此橋是南京市存留較完整、規模最大的古橋梁。橋長89.6米,寬13米,高25米,七拱青石橋。寬闊水面上,有梭船形分水墩,其上有巨石雕塑的分水獸,現南北兩端各存6隻。橋拱身兩側,各有15隻精工刻鑿的螭首。該橋地處南京東南要道,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明、清都有軍隊駐守。太平天國時的天京保衛戰和辛亥革命光復南京時,在此均發生過激烈的戰斗。1949年後曾多次修葺,今保存完好。

胭脂河天生橋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城南50公里處溧水縣大西門外洪藍鎮天生橋村。胭脂河開鑿於明洪武年間,北至秦淮河口,南達洪藍埠入石臼湖,全長7.5公里。此河的開鑿,溝通了南京與兩浙地區的漕運。河道最深處35米,底寬10餘米,上部寬20多米,其工程的艱巨,耗資的巨大,都是當時水利建設中罕見的。在胭脂河開鑿時,工匠們選擇石質堅硬、地勢較高的地方作為縣城向西的通道。河成之後,將一巨石下方鑿開,石下可通舟楫,這就是著名的天生橋。橋長34米,寬9米,厚8.9米,橋面高程35米。現在此處已成為一大勝景,乘船進入胭脂河,只見兩岸怪石高懸,絕壁危岩,一條巨石橫跨兩岸,十分壯觀。

瞻園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城南瞻園路。坐北朝南,縱深127米,東西寬123米,總面積15621平方米。瞻園是南京僅存的一組保存完好的明代古典園林建築群,與南京豫園、無錫寄暢園、蘇州拙政園和留園並稱為"江南五大名園"。瞻園原系明開國元勛中山王徐達府邸之西圃,經徐氏七世、八世、九世三代人修繕與擴建,至萬曆年間已初具規模。清順治二年(1645)該園成為江南行省左布政使署。乾隆帝巡視江南,曾駐蹕此園,並御題"瞻園"匾額。太平天國時,瞻園先後為東王楊秀清府、夏官副丞相賴漢英衙署和幼西王蕭友和府。清同治三年(1864),清軍奪取天京,該園毀於兵燹。同治四年(1865)、光緒二十九年(1903),瞻園兩度重修,但已非原園景況。民國時,江蘇省長公署等政府機關曾設園內。瞻園歷經侵削,范圍日狹,花木凋零,峰石徙散,雖曾幾度修葺,均不能制其圮落。1958年,中共南京市委書記彭沖指示重修瞻園。同年修繕工作開始,一期工程為修建瞻園西部。歷時6年,用太湖石1800噸,使瞻園面貌一新。1985年二期工程上馬,1987年竣工。共增園林面積近4000平方米,修建樓台亭閣13間,建築面積2882平方米。擴建後的瞻園,東西二園合一,其山水布局既保留了明清園林風格,又汲取現代南北方造園藝術精華,形成兼容並蓄之特色。園內有喬灌木810株,竹類面積400平方米。東瞻園有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展區、水院、草坪區、古建區,西瞻園有西假山、南假山、北假山、靜妙堂等景點。

常遇春墓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市太平門外紫金山之陰白馬村。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安徽懷遠人,明朝開國元勛。他剽悍勇猛,時人贈予"常十萬"美名。1369年在柳河州暴病而故,朱元璋賜葬鍾山。墓高2.4米,墓基周長約29米。現墓塋與墓前石刻保存完好。有石柱一,石馬、石羊、石虎、武將各二。石獸雕刻工藝精湛,神形兼備。武士雙手撫劍,頂盔貫甲,威武雄健。現碑上鐫刻"明故世祖開平王遇春常公之墓",系清同治十年(1871)二月重修時其裔孫所立。

李文忠墓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市太平門外蔣王廟。李文忠(1339~1384)字思本,小字保兒,盱眙人,朱元璋的外甥。英勇善戰,官至榮祿大夫,浙江省平章事,封曹國公。洪武十七年(1384),郁悶病故,賜葬鍾山之陰。墓高2米,墓基周長47米。墓前有神道碑、石馬各一,石望柱、石羊、石虎、武將、文臣各二。石刻雕鑿細致,線條流暢,神態逼真。墳塋前有李文忠十八世孫李永欽於光緒二十二年(1896)所立的石碑,上刻"明岐陽王神道"數字。現墓園保存完好。

徐達墓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市太平門外板倉村。徐達(1332~1385)字天德,安徽鳳陽人,位列明朝"元勛之冠"。洪武十八年(1385)病故,朱元璋親自送葬,為之輟朝,追封他為"中山王",謚"武寧"。墓園佔地7200平方米,墓高2.4米。現墓園內保存有神道碑一通,石馬、石羊、石虎、文臣、武士各二。這些石刻雕刻十分精緻逼真,神態各異。墓碑上刻"明魏國公追封中山王謚武寧、夫人謝氏之墓"。附近還有他的裔孫徐欽、徐甫之墓。墓道前的神道碑是南京現存的最大的古墓碑之一。通高8.95米,寬2.2米,厚0.7米。碑文系朱元璋親自撰寫,書法家宋濂所書。最有價值的是碑文標有句讀,是我國古代碑刻之一絕。

陽山碑材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城東約25公里處江寧縣湯山鎮西北的陽山。此處為古代採石場。永樂三年(1405)明成祖為其父朱元璋建孝陵碑,在陽山開鑿了巨石作碑材,因體積太大無法運輸而棄之山間。碑材分碑額、碑身、碑座三塊。碑座位於最南端,三面均已鑿成,高13米,長30.4米,厚13米。碑額與碑座相距百米,橢圓形,其側面有14個凸出的石芽,備雕龍首、龍爪之用,高10.7米,長20.3,厚8.4米。碑身體積最大,像一堵橫卧的巨形石壁,表面鑿刻平整,離地留有三處,連接碑身作為支撐,東端連接山體,還未鑿開,碑身長49.4米,寬10.7米,厚4.4米。碑材總高約73米。三塊石材表層留有累累人工釺痕。

?泥國王墓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市區中華門外石子崗東向花村龜山。?泥國乃現汶萊國。明永樂六年(1408)冬,?泥國王、皇後率王親國戚一行150餘人來中國進行友好交往。明成祖以極其隆重的禮儀接待他們。十月間,國王不幸病故。根據本人遺願托葬中國。明成祖以王禮規格葬之,謚"恭順"。墓高約4米,墓基周長約100米。現墓前有神道碑一座,石馬及馬官、石羊、石虎、武將各一對,享殿柱礎若干。碑殘高4米,寬1.09米,厚0.3米。1996年8月,此碑的復製品運抵汶萊首都斯里巴加灣市,陳列於國家歷史中心展覽廳,與其他歷任蘇丹國王的墓碑並列向社會展出。

靜海寺遺跡

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市挹江門外熱河路朝月樓。明永樂九年(1411),為表彰鄭和下西洋之功,同時供奉鄭和帶回的佛牙、玉石、葯草等珍品,敕建"靜海寺"。其規模宏大,有大雄寶殿、天王殿、正佛殿等建築,佔地2萬多平方米。我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即在此議定,後在英艦"康華麗"號上簽訂。寺內建築在1937年日軍侵佔南京期間遭戰火,只剩少量僧舍。1990年修復了主廳、主房、廂房等建築,並建《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1997年為慶賀香港回歸再次擴建對外開放,並將寺旁原天妃宮內留存的永樂十四年(1416)御制的天妃宮碑移入寺內保護。天妃宮碑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通高5.9米、寬1.5米、厚0.52米,是國內僅存3塊記載鄭和下西洋的碑刻之一。

大報恩寺碑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京市中華門外寶塔根北山門。大報恩寺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建成,規模宏大,建築精美,主要建築有金剛殿、碑亭、大雄寶殿、琉璃塔等。琉璃塔宏偉壯觀,豪華精美。寺、塔均毀於清咸豐年間(1851~1861)。1989年,南京市博物館根據出土的琉璃拱門構件,復原了一座拱門券,外徑高3.55米,內徑寬2.18米。現寺遺跡上留存有一通石碑,通高8.55米,額"□□大報恩寺志"。另存龜趺一個。

㈤ 寧陵縣是哪個省的

寧陵縣是河南省的。

寧陵縣位於河南省商丘市西部,總面積798平方公專里,下轄14個鄉鎮、屬1個產業集聚區、1個特色商業區,364個行政村(居委會),總人口65萬,耕地79.3萬畝。東與商丘市區交界、西和睢縣毗連、南同柘城縣為鄰、北枕黃河故道與商丘市、民權縣相連。


寧陵縣先後被授予中國葛天文化之鄉、中國長壽之鄉、全國產糧大縣、國家扶貧攻堅重點縣、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全國鄉村旅遊與休閑農業示範縣、中國最具特色文化生態旅遊縣、河南省科普示範縣、平安建設工作顯著進步縣、河南省安全生產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縣產業集聚區榮獲榮獲全省「十快」產業集聚區第一名。

西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始置寧陵縣,設縣至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5000多年前,東夷部落首領葛天氏在此創造了「葛天氏之樂」,是中國音樂、舞蹈的發源地,被授予「中國葛天文化之鄉」;是戰國四公子信陵君封地,是三國曹操起兵之地,是北宋名臣范仲淹安家之地,還是三國名將典韋、宋代經學家程迥、明代哲學家思想家呂坤、山東快書宗師高元鈞、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李斯忠的故里。是葛、葛伯、諸葛、沙、信5個姓氏的發源地。

㈥ 介紹一下寧陵縣

一年一度的梨花節是我縣的一個景觀。距縣城3公里石橋鄉萬畝梨園,4月份梨花盛開,象玉世界,粉乾坤,煞是好看,不妨一觀。

㈦ 我在正陽想去旅遊一天時間可以去哪

商丘市商丘古城* 商丘古城建於明正德六年(1511年),城牆、城湖、城郭三位一體,外圓內方,為全國僅存完好的四座古城之一。古城鳥瞰,城池布局呈八卦形。明倫堂 在商丘市內。即明清學府。堂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初稱南京國子監,明正德初年改為明倫堂,清代重修。是明清兩代學府中明經倫理的講堂,此堂面闊5間,進深3間,單檐歇山式建築,殿頂灰瓦。壯悔堂 在商丘市劉家寓首南街東側。原名雜佣堂。明末才子侯方域(1618-1655)幼年讀書處。屋為侯氏老宅。壯悔堂前出後包,明三暗五。侯方域能詩文,為明清三大家之一,在他35歲壯年時,回想過往奔波經歷,悔恨感慨,改雜仍堂為壯悔堂,並在此著述,留下《壯悔堂文集》、《四憶堂詩集》兩部名著。以清孔尚任所著《桃花扇》中侯方域與名妓李香君一段纏綿的戀愛故事,著稱於世。侯氏老宅原有李香君的住室,香君樓即是其一。侯家花園前有她的花園(今李姬園村),村中有她的澆花井和住房遺址,村東有香君墓。壯悔堂閼伯台燧人氏墓張巡墓 唐將張巡血戰睢陽(商丘),擋住了安、史叛軍,護佑了江淮諸省人民。沈鯉墓 在商丘縣西5公里的沈墳村。墓冢保存完整,墓前有石坊、石象生、石祭器等,雕工精細。但因黃水淤積,埋於地下約1米。墓前有石碑4通,均大楷正書,刻有明萬曆皇帝朱翊鈞的祭文和沈鯉的生平事跡。沈鯉(1531-1615),河南歸德(今商丘)人。明嘉靖進士,歷任吏部左侍郎、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等,入參機務。卒贈太師,謚文端。永城市崇法寺塔 在永城市城郊東北隅崇法寺舊址上。陳勝墓 在永城市北芒碭山西南麓。漢高祖斬蛇碑 在永城市城北30公里的芒碭山南麓。芒碭山 在永城市北30公里許。芒碭山大型漢王室陵墓群出土的金縷玉衣。陳官莊烈士陵園 在永城市城東北25公里的陳官莊南。僖山漢畫像石墓 在永城市北34公里僖山前約50米處。夫子崖和文廟 在永城市東北32公里芒碭山中夫子山南麓。梁孝王墓 在永城市北31公里芒碭山南保安山東麓。梁孝王墓寧陵縣褒聖侯塔 在寧陵縣孔集鄉。黃崗寺文化遺址 在寧陵縣黃崗。虞城縣伊尹墓 在虞城縣城西南22公里魏堌堆村北。花木蘭祠 在虞城縣城南35公里周庄村南。民權縣白雲寺 在民權縣城西南20公里白雲寺村。白雲寺莊周故里 在民權縣城東北30公里順河集東1.5公里的清蓮寺村。夏邑縣彭雪楓殉國紀念地 在夏邑縣孔庄鄉八里庄。孔子還鄉祠 在夏邑縣王公樓村西北隅。孔子還鄉祠遺址蔡樓遺址 在夏邑縣胡橋鄉。明書法家陳陛墓 在夏邑縣王集村。朱買臣墓 在夏邑縣岐河鄉張水集。柘城縣孟庄遺址 在柘城縣。大毛戰國墓群 在柘城縣。漢許贊夫婦多室墓 在柘城縣邵園鄉。朱襄氏陵 在柘城縣朱大仵鄉。洪恩寺舊址 在柘城縣洪恩集東南。心悶寺舊址 在柘城縣孟庄村。東漢右將軍王霸墓 在柘城縣伯崗集。睢縣袁家山 在睢縣城內東南角。聖壽寺塔 在睢縣城西南17.5公里閻庄村的西北隅。新鄉市大觀聖作碑 在新鄉市紅旗區南院。東岳廟 在新鄉市東關。留庄營戲樓 在新鄉市東郊約5公里留庄營村內。潞簡王墓 在新鄉市北15公里的鳳凰山南麓。衛輝市徐氏家祠 在衛輝市區內貢院街。鎮國塔 在衛輝市東南部。比干墓廟 在衛輝市區北7.5公里處。香泉寺 在衛輝市西北17.5公里的霖落山上。輝縣市善濟塔 在輝縣市區內縣政府後院天王寺舊址上。白雲寺 在輝縣市區西25公里太行山麓。百泉 在輝縣市區西北2.5公里蘇門山南麓。輝縣百泉東漢陶母子羊,1950年百泉一號墓出土。東漢墓中常隨葬陶瓷的家畜造型藝術品。邵雍祠 在蘇門山下百泉村。百泉碑廊 在百泉衛源廟東側。新鄉縣毛澤東主席視察七里營記念館 在新鄉縣八柳樹村。遼大將肖銀宗飲馬坑遺址 在新鄉縣八柳樹村。西漢獲嘉故城遺址 在新鄉縣張故城村東。漢越王趙佗墓 在新鄉縣張故城村東。三國袁紹墓 在新鄉縣張故城村南。明二尚書墓 在新鄉縣定國村。絡絲潭 在新鄉縣。李大召遺址 在新鄉縣。龍山文化遺址 在新鄉縣大召營。(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黃河故道漢堤 在新鄉縣。獲嘉縣同盟山遺址 在獲嘉縣城東3公里。周武王廟 在獲嘉縣。齊州故城 在獲嘉縣張巨鄉。「馬號碑」 在獲嘉縣亢村。晉「竹林七賢」劉伶墓 在獲嘉縣劉固堤村。原陽縣博浪沙 在原陽縣城東關。長垣縣春秋桂陵之戰遺址 在長垣縣王堤村。學堂崗聖廟 在長垣縣。古蒲城遺址 在長垣縣城關鎮。蘇墳遺址 在長垣縣張寨鄉。封丘縣陳橋驛 在封丘縣東南陳橋鎮。東岳廟大殿 在封丘縣陳橋鄉。趙匡胤系馬槐 在封丘縣陳橋鄉。延津縣陳玉成墓 在延津縣西教場。明吏部天官李戴墳 在延津縣。萬壽塔 在延津縣。元書法家趙孟頫長明燈記碑 在延津縣。酸棗閣 在延津縣石婆固。信陽市賢隱寺 在信陽市西郊賢首山南麓。義陽三關 在信陽市南、豫鄂兩省交界處。雞公山 在信陽市南35公里,豫鄂兩省交界處的大別山中。山上別墅潢川縣鐵旗桿 在潢川縣南城小南海湖畔。黃國故城 在灌輸川縣城西北6公里的隆古集附近。淮濱縣蔣國故城遺址 在城關鎮東南13公里的期思鄉。西周為蔣國都城,楚滅蔣改期思邑;漢至隋為期思縣治,唐初廢為鎮。明清稱期思店,期思集。村東有蔣國故城遺址。息縣古息城遺址 在息縣城效鄉。賴國故城遺址 在城關鎮東北35公里的包信鎮。春秋為賴子國,東漢為褒信侯國。有賴子墓,賴國故城遺址。秦樓仰韶文化遺址 在息縣孫廟鄉。太子廟遺址 在息縣孫廟鄉。新縣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舊址* 在新縣城內。商城縣東漢古城遺址 在商城縣。宋元金剛古寨遺址 在商城縣。唐代崇福寺 在商城縣城關鎮。明代息影塔 在商城縣長竹園鄉。固始縣妙高寺 在固始縣南35公里陳淋鄉華陽山巔。羅山縣霸山 在羅山縣城西南30公里。靈山寺 在羅山縣城西南45公里朱堂店南。光山縣紫水塔 在光山縣城東門外紫水河北岸。凈居寺 在光山縣城西南22公里凈居山上。 許昌市小西湖 在許昌市。文明寺塔 在許昌市東南隅。春秋樓 在許昌市關帝廟內。灞陵橋 在許昌市西郊的石樑河上,距城4公里。天寶宮 在許昌市區西北25公里。華陀墓 在許昌市北10公里蘇橋村南。禹州市夏台 在禹州市北門里。鈞台窯遺址 在禹州市北門里。北宋鈞窯爐—1962年禹縣出土,高13厘米、口徑14厘米。宋 鈞窯,粉青窯變粉紅碗。禹王鎖蛟井 在禹州市區古鈞台左前方。吳道子故里 在禹州市西南約20公里的山底吳村。神垕鎮 在禹州市區西南30公里。劉知遠墓 在禹州市區西北30公里的柏嘴山下。長葛市石固遺址 在長葛市老石固村東南0.5公里的台地上。明建和尚橋 在長葛市和尚橋鎮。清末翰林楊佩璋故居 在長葛市後河鎮。葛仙靈池 在長葛市後河鎮。子產墓、祭仲冢 在長葛市山孔村。東漢名士陳太丘祠故址 在長葛市趙樓村東北。東魏敬史君碑 在長葛市老城鎮。古社柏 在長葛市老城鎮。泰山廟大殿 在長葛市老城鎮。許昌縣曹魏故城 在許昌縣古城村。鄢陵縣尹宙碑 在鄢陵縣第二中學(原為孔廟)內。乾明寺塔 在鄢陵縣城西北乾明寺內。興國寺塔 在鄢陵縣南5公里馬欄鎮原興國寺西側。襄城縣文廟 在襄城縣城內西北隅。乾明寺 在襄城縣城南1.5公里、首山西北隅。紫雲書院 在襄城縣城西南10公里的紫雲山中。鄭州市城隍廟 在鄭州市商城路北。蘇軾書歐陽修《醉翁亭記》石刻 在鄭州市博物館內。商代遺址* 在鄭州市區內。大河村遺址 在鄭州市北郊大河村西南1公里處,距市區12公里。彩陶缽,1972年出土。吉鴻昌墓 在鄭州市西郊烈士陵園。紀公廟 在鄭州市西北26公里紀公廟村。花園口 在鄭州市北17公里處,緊靠黃河南岸。古滎冶鐵遺址 在鄭州市西北20公里處。原武溫穆王壁畫墓 在鄭州市二十里鋪瓦屋孫村東南。鞏義市石窟寺* 在鞏義市區東北約8公里的大力山下。正龕佛像—石窟寺第1號窟中心柱正龕佛像,是北魏晚期佛像的典型代表。浮雕禮佛圖局部—石窟寺第3號窟南壁西側禮佛圖局部,為皇後禮佛行列。杜甫故里 在鞏義市老城東1公里的南窯灣。杜甫墓 在鞏義市老城西北約6公里康店鄉康店村西的邙嶺上。鐵生溝冶鐵遺址 在鞏義市老城西南29公里。宋陵* 在鞏義市西村、芝田、孝義、回郭鎮附近。宋太宗永熙陵石雕—石望柱(不計柱座)高超過6米,文武臣高4米多,象、馬等體高都超過2.6米。宋真宗永定陵石雕—是目前諸陵中保存得最完整的一處。石望柱(不計座高)高5.7米,文武巨像體高3.7-3.8米。雪花洞 在鞏義市老城東南29公里新中鄉老廟村嵩山香爐峰下。黃冶唐三彩窯遺址 在鞏義市老城西南的大、小黃冶村。新鄭市鄭韓故城* 在新鄭市區附近雙洎河(古稱洧水)與黃水交匯處。裴李崗遺址 在新鄭市區西北約8公里。歐陽修祠墓 在新鄭市區西14公里歐陽寺村。後周皇陵 在新鄭市區北1公里郭店村。軒轅故里 在新鄭市區北關。新密市打虎亭漢墓 在新密市區西約6公里、綏水南岸台地上。戰國魏長城 在新密市區西北10公里。鄭庄公冢 在新密市區東南30公里王崗村東約1公里。後士郭漢墓群 在新密市老城西北後士郭村處。登封市嵩山# 屬於伏牛山脈,其主峰在登封市西北,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組成。少林寺 在嵩山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白衣殿壁畫塔林 在嵩山少林寺西里許。二祖庵 在嵩山少林寺西南4公里的缽盂峰上。達摩面壁洞 在嵩山少林寺西北的五乳峰上。太室闕* 在嵩山中嶽廟門前500米處。少室闕* 在嵩山少室山下的邢家鋪村。啟母闕* 在嵩山南麓的萬歲峰下。中嶽廟 在嵩山黃蓋峰下。中嶽廟鐵人 在嵩山中嶽廟崇聖門東北古神庫四隅。嵩岳寺塔* 在嵩山太室山南麓的嵩岳寺內。觀星台* 在登封市區東南15公里的告成鎮。永泰寺 在登封市區西北11公里太室山西麓。戒壇遺址 在登封市北凈藏禪師塔東側。法王寺塔 在登封市區西北6公里嵩山玉柱峰下。碑樓寺石碑 在登封市東南劉碑寺村碑樓寺內。凈藏禪師塔* 在登封市區西北6公里會善寺山門的西邊山坡上。 嵩陽書院 在登封市區北2.5公里。嵩陽觀感應頌碑 在嵩陽書院門前。周公測景台 在登封市東南告成鎮周公祠前。陽城遺址 在登封市告成鎮東北隅。石淙會飲 在登封市告成鎮東約3公里處。 滎陽市滎陽故城 在滎陽市東北古滎鎮。 青台仰韶文化遺址 在滎陽市廣武鄉青台村東土崗上。漢霸二王城 在滎陽市廣武山上。虎牢關 在滎陽市汜水鎮。洞林寺 在滎陽市區東南20餘公里賈峽鄉寺河村。中牟縣官渡之戰戰場 在中牟縣城東北2.5公里。周口市川匯區關帝廟 在川匯區內,南距沙河500米。項城市袁世凱行宮 在項城市區內十字街西南隅。商水縣壽聖寺塔 在商水縣城西北35公里處。葉氏住宅 在商水縣西北16公里的鄧城寨內北部。淮陽縣太昊陵 在淮陽縣城北1.5公里。平糧台古城遺址 在淮陽縣城東南4公里的大泉村西南角。陳國故城 在淮陽縣。弦歌台 在淮陽縣城外西南隅。太康縣文廟 在太康縣城北大街路西。鹿邑縣老君台 在鹿邑縣城內東北隅。太清宮 在鹿邑縣城東5公里。西華縣女媧城址 在西華縣城北7.5公里思都崗村西北角。扶溝縣大程書院 在扶溝縣城內書院街路北。沈丘縣冢子湖 在沈丘縣。清堌堆遺址 在沈丘縣。清真古寺 在沈丘縣槐店回族鎮。華佗冢 在沈丘縣槐店回族鎮。龍鳳柏 在沈丘縣老城鎮北街。漢乳香台遺址 在沈丘縣徐營村東。姬僚墓 在沈丘縣北楊集鄉。齊桓公夫人鍾武元墓 在沈丘縣孫寨村東南百米。鄲城縣汲冢 在鄲城縣汲冢。段寨遺址 在鄲城縣巴集鄉。 駐馬店市驛城區商文化遺址 在楊庄。郭樓遺址 在橡林鄉。薛庄遺址 在橡林鄉。確山縣北泉寺 在確山縣城西北9公里秀、樂兩山之間。中共中央中原局舊址* 在確山縣城西32公里竹溝鎮。新蔡縣新蔡故城 在新蔡縣城的西北部。上蔡縣蔡國故城 在上蔡縣城關一帶。西平縣龍泉 在西平縣城西南45公里處。泌陽縣銅峰山 在泌陽縣城東30公里。銅山 在泌陽縣城東30公里大路庄鄉。焦墳 在泌陽縣城東北賈樓鄉焦墳村。平輿縣普照寺塔 在平輿縣城西南約14公里普照寺村後。汝南縣小南海大士寺 在汝南縣南關外南湖中。觀音閣 在汝南縣南關小南海內。悟穎塔 在汝南縣南關外。宿鴨湖 在汝南縣西北部。 天中山 在汝南縣城北1.5公里。遂平縣查岈山 在遂平縣西35公里處。吳房故城遺址 在遂平縣灈陽鎮。禪雲寺遺址 在遂平縣土山村西。正陽縣江國故城 在城關鎮東南37.3公里的塗店。東漢石闕 在正陽縣真陽鎮。漢臨淮城遺址 在正陽縣朱店村。王家冢遺址 在正陽縣熊寨鄉東北部。黃叔度墓 在正陽縣。濟源市奉仙觀 在濟源市區西北1公里。延慶寺舍利塔 在濟源市區西北2公里延慶寺內。大明寺 在濟源市區南6公里的軹城鎮。濟瀆廟 在濟源市區西北2公里許的廟街。盤谷寺 在濟源市區北15公里。陽台宮 在濟源市區西南45公里天壇山南麓。

㈧ 寧陵縣的旅遊

呂坤墓
呂坤墓位於寧陵縣陽驛鄉呂墳村西北300米。史載呂坤墓地北依大沙河,周圍柏樹數百畝,墓址佔地5公頃(75畝),墓區36公頃(540畝),墓為青磚砌築,上覆圓形土丘,周長30米,高3米多,整個陵園呈南北向長方形。墓前有石碑、石條幾、石桌、石凳、石蠟台、神道,神道長200多米,兩旁有石人、石馬、石羊、大小兩隊石獅子、石牌坊等。2002年7月,呂坤墓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葛天氏陵
上古部落首領的名號無不跟他的發明創造有關。伏羲氏發明捕魚狩獵、神農氏發明種植五穀、有巢氏發明建造廬舍、燧人氏發明鑽木取火,他們的發明創造都隱含在名號里。唯被後人尊為樂神的葛天氏名號來源一直是困惑人們的一個話題。如果說葛天氏單單是發明樂舞的話,而「葛天氏」三字似乎對舞樂沒有絲毫含義。讀《詩經》,使人猛有所悟。原來,葛天氏部落不僅是樂舞的發明者,也是織布、穿衣的發明者。由於葛天氏部落首領利用葛這種植物纖維造福部落之民,後人才將其尊稱為葛天氏。
葛天公園
葛天文化公園是寧陵縣人民政府為了弘揚傳統文化著力打造的一個以發生在寧陵縣的歷史文化事件為背景,以葛天氏、呂坤等數十位歷史名人為基點建設的一座集文化、休閑於一體的具有濃郁人文特色的濕地生態公園。

萬畝梨園
寧陵縣是金頂謝花酥梨原產地,酥梨面積穩定在20萬畝以上,金頂謝花酥梨已有700多年栽培歷史,明弘治年間被列為皇家貢品,1958年還被作為禮品敬獻給毛澤東主席。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在寧陵建立的酥梨示範基地已正式揭牌。
萬畝梨園位於寧陵縣城以北,國道220線兩側。自連新高速寧陵縣出口沿國道220線北上或者自國道310線柳河鎮處沿國道220線南下都可到達萬畝梨園景區,自寧陵縣火車站下車亦可到達萬畝梨園景區。

㈨ 寧陵酥梨和碭山酥梨相比,哪個更好一些

差不多,目前具體時間還未定,建議你關注網路信息。 2017年寧陵縣梨花節內將於3月底開幕,活動容持續至4月中旬。 2017寧陵梨花節活動地點:寧陵萬頃生態梨園開園。寧陵梨花節期間,還會舉行其他以梨花為主題的活動。像「梨花海 春之約」、「梨花蕊 花之約」、「梨花灘雪之美」這樣的,以花為媒、以節為商、以文促經,圍繞做大做強文化旅遊產業的目標,全面推進寧陵經濟社會加快發展。

閱讀全文

與寧陵旅遊攻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沈陽凱撒旅行社招聘 瀏覽:748
陽江海韻戴斯度假酒店 瀏覽:590
電動汽車技術政策 瀏覽:261
戶外街舞墊子 瀏覽:491
fuso越野房車多少錢 瀏覽:913
京郊特色度假 瀏覽:724
山羊皮卡車 瀏覽:374
中國旅遊安全問題 瀏覽:399
武漢新能源汽車銷售 瀏覽:142
l懷化旅遊攻略 瀏覽:897
車個性內飾 瀏覽:135
賓士S級內飾改裝 瀏覽:101
皮卡並線 瀏覽:398
皮卡堂食物 瀏覽:8
安徽安凱華夏汽車配件有限公司 瀏覽:547
東京到大阪旅遊攻略 瀏覽:492
東風轎車價格 瀏覽:293
金希澈豪車 瀏覽:826
皮卡丘人氣 瀏覽:924
峨秀湖國際度假區 瀏覽: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