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游覽了小石潭記的感受
作者時而歡來悅,時而憂傷,思自想感情隨景而變,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發了自己被貶後無法排遣的憂傷凄苦的思想感情。作者初入小石潭,「聞水聲,如鳴佩環」,被景物所吸引,心情愉悅,所以在他眼中游魚「空游無所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而小石潭源頭「斗折蛇行」、「不可知其源」正是作者對前途艱險的憂慮,使他感到前途渺茫,此時的小石潭在他眼中則是「悄愴幽邃。凄神寒骨」。這恰好是作者心中孤單寂寞的投影,
一切景語皆情語。幽深冷寂,孤凄悲涼。
❷ 根據《小石潭記》為小石潭寫一則旅遊簡介。
小石潭雖然名不見經傳,但見到它還是費了一點小周折:先見竹叢,回耳聞水聲,卻不見小石答潭的身影。小石潭的顯現,雖稱不上千呼萬喚,也可稱有「猶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見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徑通幽確實景象不凡。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現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頭又都是那麼姿態奇特,「為坻,為嶼,為,為岩」,再加上古樹翠蔓的覆蓋,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靜感,彷彿不是人間的一個小天地,而是傳說的佛國中的一塊凈土。
❸ 仿寫小石潭記 要去旅遊的內容
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專畫面來寫,不作一屬點抽象的說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裡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彷彿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里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通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風的時候,用樹枝飄向一邊表示風一樣,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面描寫。
❹ 柳宗元游覽小石潭的路線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quǎn)石底以出,為坻(chí),為嶼(yǔ),為嵁(kān),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動,俶(chù)爾遠逝,往來翕(xī)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ci)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liáo)無人,凄神寒骨,悄(qiǎo)愴(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gōng )古,余弟宗玄.隸(lì)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❺ 給小石潭記里的小石潭寫個景點簡介
小石潭雖然名來不見經源傳,但見到它還是費了一點小周折:先見竹叢,耳聞水聲,卻不見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顯現,雖稱不上千呼萬喚,也可稱有「猶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見到小石潭。
真乃是曲徑通幽確實景象不凡。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現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頭又都是那麼姿態奇特,「為坻,為嶼,為,為岩」,再加上古樹翠蔓的覆蓋,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靜感,彷彿不是人間的一個小天地,而是傳說的佛國中的一塊凈土。
小石潭記創作背景:
柳宗元於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因擁護王叔文的改革,被貶為永州司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於山水,柳宗元貶官之後,為排解內心的憤懣之情,常常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山訪水,並通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自己的不幸遭遇。
此間共寫了八篇山水游記,後稱《永州八記》。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遊記》中作者這樣記述當時的心情:「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寫成。
❻ 小石潭記景點簡介
從小丘向西走一來百二十多步,隔源著竹林,可以聽到水聲,就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相互碰擊發出的聲音,(我)心裡感到高興。砍倒竹子,開辟出一條道路(走過去),沿路走下去看見一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澈。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成為了坻.嶼.堪.岩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翠的樹木,碧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潭中的魚大約有幾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麼依靠也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獃獃地一動不動,忽然向遠處游去,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和遊人一起嬉戲。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樣曲折,水流像蛇一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兩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面環繞著竹林和樹林,寂靜空曠沒有旁人。使心情凄涼,使骨頭寒冷,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 因為這里的環境太凄清,不可長久停留,於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
一起去遊玩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跟著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❼ 小石潭記中按游覽先後順序 依次描繪了哪四幅畫面
1、發現小潭(聞聲—見形)
2、潭中景物(水、石、樹、魚)
3、小潭源流(溪身——岸勢 )
4、潭中氣氛(氣氛——感受)
四幅畫面所抒發的感情是以樂襯悲,抒發作者悲涼、凄愴的情感。一時遊玩的快樂,無法驅走心中的悲涼。
《小石潭記》是唐朝詩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記敘了作者遊玩的整個過程,以優美的語言描寫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發了作者被貶後無法排遣的憂傷凄苦的感情。
(7)小石潭記旅遊路線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柳宗元於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因擁護王叔文的改革,被貶為永州司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於山水,柳宗元貶官之後,為排解內心的憤懣之情,常常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山訪水,並通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間共寫了八篇山水游記,後稱《永州八記》。
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遊記》中作者這樣記述當時的心情:「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寫成。
二、藝術手法
構思新巧,結構嚴謹。作者以游蹤為序,採用移步換形、依序寫景的手法組織材料。寫小石潭,先寫「聲」(水聲),後寫「形」(潭中景物),寫潭中景物又先寫「近觀」(水、石、樹、魚),後寫「遠望」(水源),最後概寫環境,引發感觸。
這種構思既新穎,又自然,真是匠心獨具。文章按游覽順序,先寫發現小石潭,然後描寫潭中景物(水、石、樹、魚),再寫小潭源流(溪身、溪岸)及潭中氣氛,最後記錄了同游者,使全篇游記結構完整。
寓情於景,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在對景物描繪中結合著作者自身的遭際,滲透著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
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聞水聲,如鳴佩環」,但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圍抱,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遭遇相同,觸景傷情。作者離開國都長安來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習慣。
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為了擺脫抑鬱心情。此刻過於清冷的環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
抓住特徵,細致描繪。這篇游記描繪景物抓住特徵,既肖其貌,又傳其神,給讀者以鮮明的印象,如臨其境。例如寫潭西南邊的小溪,作者連用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個比喻,把小溪的特徵形象地再現出來,非常真切。
❽ 小石潭記按游覽順序來寫景,哪些句子是有關作者行蹤的
游蹤順序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
❾ 小石潭記將成為旅遊聖地,請你簡單介紹一下
小石潭位於小丘西南120步,這里石奇水清,游魚相戲,四周竹樹環抱,環境十分優美,是觀光旅遊、愉悅心情的好去處。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曾來過這里,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優美散文《小石潭記》。小石潭由此聞名遐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