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理祥雲有哪些旅遊景點
祥雲古城
縣城舊城——洱海衛城,始建於漢唐,完備於元明,是一座名符其實的「古雲南城」。這里有著中原文化的建築構思,四街八巷的建築構局,彷彿一枚方印,城中心矗立著雄偉的五層鍾鼓樓即為「印把子」。古城還是紅軍長征過祥雲的主要戰斗、駐留地,整體凸顯紅軍長征過祥雲革命史跡、再現」明清古城「魅力、充分體現地方文化特色的紅色祥雲旅遊、古城古建築旅遊和商貿旅遊景點。被譽為」昔日洱海衛,今朝不夜城「。
洱海衛城景區
洱海衛城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由明軍指揮賴鎮、都督馮城及千百戶等官督建,當時取名為洱海衛城。因明軍在祥雲(當時的雲南縣)境內設置洱海衛,因而取此名。後因雲南縣城從現在的雲南驛遷至洱海衛,縣衛合署一起。1918年雲南縣改名為祥雲縣後,洱海衛城也隨之改為祥雲城。
整座衛城為正方形,周長四里三分,城牆為上磚下石,高二丈三尺,城外為護城河,河寬四丈,深二丈,河邊植物有楊柳樹。民國初年雲南縣縣長路承熙在《雲南縣竹枝詞》詠古城一詞:「古匡城下柳如煙,疏密成行斷復連。」正是描繪了古城護城河垂柳成蔭的美景,四城門洞頂建有樓堞,樓堞為兩層檐式歇山頂木建築。城門洞上有吊橋,東城門之為鎮陽門,南門稱之為鎮海門,西門稱之為清平門,北門稱之為仁和門。四周城牆上有垛口一千五百三十個。
水目山景區
水目塔林
坐落於楚大高等級公路、廣大鐵路旁,距祥雲縣城20公里,是滇西地區開創較早的佛教聖地。主峰海拔2627米。
水目山開創於南詔龍興四年(唐元和八年),即公元813年,因開山祖師普濟慶光禪師「錫杖湧泉」而得名,為南詔大理國時期的皇家禪林、雲南禪宗第一寺院、滇西佛教文化傳播中心。經歷代開發,依山建有九庵十八寺。現保存有水目寺、普賢寺、寶華寺等佛教禪院,有中國南部最大的佛教塔林,全國罕見的「寺抱塔」奇觀和久負盛名的寶華寺「戒堂」。水目山是研究雲南佛教文化和南詔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是祥雲縣佛教文化旅遊精品景區和休閑度假勝地。
青海湖
青海湖位於中國雲南省祥雲縣沙龍鎮境內,地處城川壩東南部,西北距縣城祥城鎮7公里。元代稱「青海」,清代稱「青龍湖」,因湖水清澈得名。湖面海拔1966米,面積4平方公里。1960年經人工整修為小型水庫,庫容700萬立方米,可提灌四周田地7500畝。青海湖控制徑流面積128平方公里,是城川壩的最低凹處,城川壩來水均匯入該湖,湖水經中河流入東南部的雲南驛壩。20世紀60、70年代以來,由於無節制地圍湖築堤、開墾湖灘耕地,致使湖面積縮小到目前的1.73平方公里,庫容340萬立方米。2010年啟動了青海湖水庫擴建,擴建後,水面面積將擴大到4.03平方公里,總庫容擴大到1873萬立方米。
2. 雲南旅遊攻略
昆明-大理-麗江-瀘沽湖 這樣可以是一條路線的,西雙版納都不在這條路線的,你可回以飛到昆明答,在昆明玩一天訂晚上火車票到麗江,在麗江待兩天,找伴一同前往瀘沽湖,這是一個特別美的地方,那邊民風淳樸,看日出,看夕陽西下,很愜意的享受那份安靜。可以呆兩天,或許到時你都不願離開了。再返回麗江,在呆一晚感受酒吧街的燈紅酒綠吧,到古城逛逛,木府等地也可以去去。下午至汽車站搭乘至大理的巴士,傍晚到達,那邊的旅館環境都比麗江要好得多,價格也便宜。第二天可以去去洱海、蒼山等地,看個人時間,有時間的可以的話也要呆兩天,感受那份有流水聲的安靜,去逛逛洋人街等地。這樣下來時間都差不多了,其實,8天時間還是太少,很多時間都會在路上。如果是出遠行,盡量還是多安排些時間。以上個人觀點僅作參考。
3. 虎貝的旅遊景點
第一旗山峰頂上立碑,上面刻著「寧德第一旗」
。第一旗峰,海拔1497米。第一旗山脈,系展旗峰山脈,清代版《寧德縣志》上記載,展旗峰自屏南,歷天湖、鍾洋突出高峰,其形如旗。旗山」頂峰是一塊開闊地,站在這里,放眼四望,遠處層巒疊蟑,千峰竟秀,展現在面前的是一幅美麗壯觀的圖景,整個「旗山」就象是一座頂天立地的巨大山水盆景,叫人新奇振奮,使人有下視天地小,乾坤盡在手中之感。 兔耳嶺位於堂義村後山,與第一旗山山脈相連,山勢以,石怪,松奇,陡而不險,高而不危。
矮小的蘆葦,春夏皮綠衣,秋季白茫茫,形成獨特的風景,觀雲海,千層山,霧里看花等,五月開滿杜鵑花,日出登山,抬頭觀看天空,有祥雲出瑞,喜從天降,是神話般的美景 ;旅遊登高最佳去處。
4. 雲南大理有哪幾個景點最值得去
大理十大旅遊景點
1、崇聖寺三塔
2、祥雲水目山
3、巍山古城
4、石寶山
5、銀都水鄉新華村景區
6、雞足山
7、大理古城
8、新華民族村
9、南詔風情島
10、諾鄧土建築群
5. 祥雲縣旅遊景點
這個網站有祥雲當地的出行安排和相關信息。http://www.soobb.com/Destination_Local_xiangyun_Subarea.html
雲南驛古鎮,屬雲南省第三批歷史文化名村鎮,位於大理州祥雲縣城東19公里,南側為楚大高速,北側為滇緬公路即今320國道3094公里處,距昆明車程約三小時。雲南驛是古今之交通要沖,兩千多年來先後有蜀身毒道、靈官道、五尺道、博南道、茶馬古道、明清官方驛道經過或者匯集這里。二戰期間,滇緬公路、中印輸油管和駝峰航線雲南驛機場(全省三個戰略機場之一)更使得雲南驛蜚聲海內外。
公元前122年(元狩元年),張騫出使西域回到長安,據大夏(今阿富汗)有從身毒(今印度)運來、蜀地出產的柞布和筇杖斷定,其間必有道路可行,即後來的蜀身毒道。漢武帝隨即遣使到西南夷(今雲南及鄰近地區)四處尋求道路。其中的一批使臣王然於、柏始昌、呂越人等到達滇池地區居留一年多的時間,在「滇」部落的首領嘗羌的幫助下尋找西去的道路,後在今祥雲縣西境九鼎山和紅崖坡一帶(雲南驛以西約三十公里)受到「昆明」等部落的阻撓,望昆明池(今洱海)和彩雲而返。是為「彩雲南現」的典故。
對「西南夷」地區的深入了解,加強了漢武帝大舉開發「西南夷」、打通蜀身毒道的決心。公元前120年(元狩三年),漢武帝以夢中「彩雲南現」、預示開拓「西南夷」的天降祥瑞,作為最高國務會議的決策,並在長安城西南開鑿「昆明池」,「以習水戰」,准備出兵「西南夷」地區。這就是後來孫髯翁撰昆明大觀樓長聯中「漢習樓船」 的典故,也是歷代都城包括北京城「昆明池」的來歷。
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漢武帝征發巴蜀地區的士卒,先征服滇池東北面的勞浸、靡莫等部落,大兵臨滇,滇王降伏。漢廷以滇王故地為中心,設置益州郡(郡治滇池縣,今昆明市晉寧縣),轄包括雲南縣在內的24縣,均在今雲南境內。郡縣制度的推行,推動了雲南各族的社會發展,帶來了內地一些先進的生產技術、文化和生產關系。雲南一詞開始了兩千多年作為地理名詞和行政區劃名稱的歷史。雲南驛也因雲南縣故地成為最早叫雲南的地方,是為「雲南之源」,當地人稱「小雲南」。
漢廷隨即打通了連接雲南驛的三條道路:
靈官道:起點為成都,經四川西昌地區和雲南楚雄地區,終點到達雲南驛。靈官道比五尺道距漢唐時期中國的心臟地區川陝更近,路程大大縮短,極大的便利了雲南腹地和內地的交流。後來的成昆鐵路沿用了靈官道北段的走向。
五尺道:秦代蜀郡李冰開創了兩大工程,一是都江堰,二是五尺道。五尺道從四川南部的宜賓啟程,過金沙江,經滇東北的昭通市(朱提)、曲靖市(味縣)到達昆明市(滇池)。以道寬五尺而得名。漢武帝開始,延伸五尺道至雲南驛,連通靈官道與博南道。五尺道的這一段延伸部分,一直是滇西與滇東的交通動脈,也是雲南在唐代以後通往京師和國內經濟文化中心的主要通道。後來的明清官道、滇緬公路和鐵路沿襲五尺道的走向,許多地方甚至重合在一起。我們今天沿320國道仍然可以看到一連串與交通有關的古代地名。
博南道:博南道以翻越橫斷山脈的博南山(今永平縣)而得名,屬於蜀身毒道和西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部分。博南道起於雲南驛,同靈官道、五尺道相連,向西經過大理市,越博南山,渡瀾滄江,到達保山市,從騰沖或瑞麗出境。博南道成為滇緬公路西段的走向,在抗戰中舉足輕重。
這幾條古道被後人稱之為西南絲綢之路,泛指中國古代西南地區以蜀身毒道為主的經濟文化對外交流通道,相對於河西走廊和新疆的西北絲綢之路和東南沿海的海上絲綢之路而稱作西南絲綢之路。兩千多年來,中國各地的絲綢和茶葉在雲南驛等地集聚,經過蜿蜒崎嶇的山間小道,經手一個又一個的民族,從東方輾轉輸送到中亞、北非和歐洲等世界的各個角落。同時西南絲綢之路也開拓了中國人的地理視野,傳入了外來文化。
除雲南縣外,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沿襲雲南郡的設置。
東漢末年,中央王朝崩潰,三國鼎立即將形成的這一王朝更迭的激烈變化,迫使南中(今雲南)豪強大姓的割據傾向在歸屬上不能不作出選擇,所謂「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遠人惶惑,不知所歸也」。南中豪強大姓在選擇歸屬上的分歧,自然形成投蜀和投吳兩派,東吳孫權以劉璋之子劉闞為益州刺史總攝南中,雍闓、孟獲、高定元和朱褒等南中大姓紛紛響應,起兵擁吳。除永昌郡功曹呂凱協助郡丞王伉「閉境拒闓」,堅持擁蜀外,「南中諸郡,並皆叛亂」,蜀國處於整個後方「叛亂」的不利形勢。
公元225年(建興三年),吳蜀恢復聯盟,蜀魏也相安無事,諸葛亮在南中諸郡叛亂將近三年之後,下決心親征南中。這就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七擒孟獲」、安定南中的故事。南中叛亂的迅速平定進一步鞏固了蜀國的立國基礎,諸葛亮把南中五郡調整為七郡,其中從建寧郡(原益州郡)中劃出弄棟(今姚安),從永昌郡劃出葉榆(今大理)、邪龍(今巍山)、雲南(今祥雲)三縣,從越西郡中劃出遂久(今麗江)、姑復(今永勝)和青蛉(今大姚)三縣,合七縣設立新郡—雲南郡(郡治雲南縣,今雲南驛),以南中大姓呂凱為雲南郡太守。是為雲南一詞繼雲南縣之後作為更高一級行政區劃的名稱。
公元271年(泰始七年),晉王朝把南中四郡(建寧、雲南、永昌和興古)從益州(成都)分劃出來,設立寧州。公元279年,晉滅吳統一全國後,寧州成為全國19個州之一,也使雲南地區單獨成為中央直轄的一個大行政區。
唐宋時期,雲南驛凸現交通要沖和軍事重鎮的地位。
唐代雲南地區為地方政權南詔國控制,同唐王朝時戰時和,同吐蕃也是時和時戰,都對全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保持唐詔聯盟,共拒吐蕃,是當時的長期國策。唐詔天寶戰爭,是天寶盛世結束和唐王朝衰落的標志。雲南驛北控成都,東制昆明,為咽喉要地,南詔國先後在這里設置了雲南節度使、城、賧、州等軍政機構。
宋代雲南地區為地方政權大理國控制,沿襲前代在雲南驛的軍政設置。宋王朝為了抵禦北方的遼、金、西夏和蒙古,在西南地區開展茶馬互市,設立榷場,以內地的茶葉、布匹等物資換取戰馬,滇西地區能負重、用於運輸的雲南小種馬尤其受到歡迎。茶馬古道貿易和運輸的興起造就了雲南驛此後一千多年的商業繁榮。 公元794年(貞元十年)袁滋代表唐王朝冊封南詔王異牟尋,記錄了到達雲南城時的盛況。
茶馬古道的起源於唐代,宋代達到鼎盛,以宋代交易量最大的兩種大宗商品——西藏輸入的茶葉,內地輸入的馬匹而得名。後世泛指滇川藏之間或者中國西南和東南亞、南亞之間的馬幫運輸路線。雲南驛地處滇藏茶馬古道的重要位置,同時也從這里連通著川藏茶馬古道。茶馬古道經過的地區,山高谷深,氣候多變,即便是馬幫運輸也屬異常的艱難,運輸多以藏族地區必需的茶葉、布匹為主。雲南驛健在馬鍋頭傳唱的《趕馬調》生動講述了趕馬人走茶馬古道的艱辛。抗戰後期,日軍經過緬甸占據滇西怒江以西,滇緬公路運輸中斷,緊急開辟的駝峰航線代價高昂、運量有限,千年茶馬古道奇跡般的發揮了作用——藏族商人用氂牛隊從印度、尼泊爾到拉薩,再用馬幫到滇藏交界的香格里拉,藏彝白納西各族馬幫接續到大理或者雲南驛,漢回彝等族的馬幫又繼續接力到昆明。萬里路程,組織了上百萬頭氂牛、馬匹、騾子和毛驢,西南各族人民用最古老的運輸方式,緊張搶運援華物資和生活必需品,頑強的支撐著中國抗戰的艱難歲月。史載,雲南驛的所有馬幫都參加了這次光榮的終結運輸。
6. 祥雲縣有什麼旅遊景點
素有"雲南禪宗第一寺、佛教文化第一山"的水目山,是滇西地區開創最早的佛教聖地,為唐代普濟慶光禪師接旨首建。現保存有水目寺、普賢寺、寶華寺等佛教禪院,有西南最大的佛教塔林,全國罕見的"寺抱塔"奇觀和一見結禪緣、一見保安康的佛門聖物舍利子。鼎盛時"衲子千餘,從者如雲",又有徐霞客過訪,林則徐專謁,擔當受戒,吳三桂問卜等歷史記載。景區內古木參天,文化底蘊厚重,是中國雲南省旅遊的一朵奇葩。
祥雲的旅遊資源還有古驛道雲南驛、中原文化保存完好的洱海古衛城、清華古洞新時器時代古人類遺址、青海湖、佛釋道三教合一的禾甸萬壽寺、供奉灶君的玉皇閣和王德三、王復生故居王復達故居等景區景點。
7. 大理州祥雲縣有多少個風景區
樓上,人家是說祥雲縣吶。
祥雲縣旅遊景點 --祥雲古城
洱海衛城
祥雲縣旅遊景點 --水目山
祥雲縣旅遊景點 --雲南驛茶馬古道
夢回馬幫,雲南驛
雲南古鎮--雲南驛
最後的「馬鍋頭」
祥雲縣旅遊景點 --天華山
祥雲縣旅遊景點--天峰山
祥雲縣旅遊景點-- 青海湖
祥雲縣旅遊景點 --清華古洞
禾甸萬壽寺
祥雲縣旅遊景點--九鼎山
這里有最詳細的信息,^_^ http://www.ynxy.gov.cn/DefaultStyle/DefaultStyle_NewPage.aspx?PageId=12574&TagControlID=12581&LibInfoID=10749
8. 李庄旅遊攻略
張家祠
李庄鎮西的張家祠堂,佔地近4000平方米。是清道光十九年
李庄古鎮
(公元1840年)時,由張師德為首的張氏族人集資660兩銀子,從族人手中購得的大宅,為表達張氏子孫愛敬祖先之心,專辟為追遠根本的宗祠之用。
這座宗祠的主體為四合院式木結構建築,上為正祠,下為廳房。其廳房的50扇窗門別具特色。每扇均用上等楠木精工雕刻了2隻仙鶴,50扇窗共百隻仙鶴,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四周配以飛彩流雲,謂「百鶴祥雲」窗。據李庄《張氏宗譜》記載,這座張家祠堂里的每扇窗門,雕刻工價都要14兩紋銀,相當於清朝一個正一品官員的一月俸銀。梁思成先生在考察時也為這樣精湛的建築藝術而贊嘆,曾將張家祠百鶴窗、文昌宮、奎星閣、禹王廟九龍碑並稱為「李庄四絕」。
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戰爭時期,故宮博物院的數千箱珍貴文物曾歷經艱辛轉運來李庄,就放置在張家祠內保存,長達五六年之久。這期間,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館、中國營造學社、金陵大學、同濟大學等十多家國家級高等學府和研究機構紛紛遷駐李庄,知名專家學者雲集,使這里成了抗戰後方的文化中心之一。中國營造學社的梁思成先生就在李庄寫下了他的名著《中國建築史》,張家祠內也舉辦過包括有「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在內的多次文物展覽。
禹王宮
現名慧光寺,建於清道光11年(1831年),坐南朝北,由一主一次兩個四合院構成。主院有山門、戲樓、正殿、後殿、魁星閣及廂房等建築,其山門、戲樓均為重檐歇山式頂,檐下飾如意斗拱,整個建築氣勢恢宏。大山門上面原贊頌大禹治水的匾額和兩邊的石刻對聯,撰、書均出自前清翰林-——李庄人張松睛之手。寺內的戲台,是四川保存最完整的古戲台之一,戲台台基上有單鉤欄古代戲劇故事浮雕。1942年5月國立同濟大學35周年校慶就在這里召開,同濟大學和江安國立劇專在這里聯合上演曹禺的名作《雷雨》和《日出》。禹王宮是李庄現存最大的清代建築,這里的九龍石碑遠近聞名。
九龍碑
九龍石碑位於慧光寺內,高2.7米,寬1.3米,雕刻有九
李庄古鎮
條穿梭遨遊於雲海中的神龍,除正中的一條外,其餘八條均呈對稱狀分布的左右兩邊,每條龍均可從中仔細分辨出頭、身、尾,龍口中還含有一顆可以轉動而不脫出的寶珠。寓意為大禹和河之龍制服,疏民天下九河通大海,天下從此沒有水澇災害,造福萬民、二說有九州江山一統之意。
東岳廟
李庄古鎮內又一著名古建築,曾經是同濟大學工學部所在地。
魁星閣
魁星閣位於李庄鎮尾長江之濱凸出部位,建於清光緒年間早期,為全木結構通高三層建築。魁星閣位處江邊,上下航行的船隻10里開外即可看見,因此它具有導航的作用。魁星閣曾被梁思成贊為「是上海到宜賓二千多公里長江江邊建造得最好的亭閣」。
旋螺殿
旋螺殿位於李庄鎮鎮北2.5公里外的石牛山上。該殿建於明萬曆24年(1596年),通高25米,呈八角形,進深、面闊均為8米。外為三重檐,內實二層,青色筒瓦,塑八條垂脊,垂脊上各置垂獸和走獸。屋面坡度平緩,寶頂及八個翼角的起翹均不甚高,比例勻稱,線條柔和,風格獨特,造型奇麗。內部結構設計匠心獨運,巧妙地運用力學原理進行支撐。其主要特點:梁架採用抬梁支住法,較之一般同
李庄古鎮
類型古建築用層層爬梁重疊而上者,顯得異常洗煉,斗拱結構,三檐即有三種樣式,而同一檐中,格式又略有區別,與宋、清兩代官式結構迥異;頂部藻井,八面均用斗拱疊架成網目狀花紋,並向右轉至頂,形如旋螺,高敞奇麗,上下三層找不到一根釘子,卻異常牢固。
梁思成在李庄時,曾贊譽李庄的民俗建築,說有「李庄四絕」:一)奎星閣,是上海到宜賓二千多公里長江江邊建造得最好的亭閣;(二)禹王宮內的九龍石碑,猶如故宮太和殿前九龍石那樣「可貴王冠」上的「明珠」;(三)張家祠的百鶴祥雲窗,用整塊楠木雕成,四周有鏤空的祥雲襯托,上有兩只仙鶴,每扇窗上形態各異,造型優美;(四)旋螺殿,在鎮南石牛山上,是明代萬曆年間的雄偉建築,特點是不用一顆鐵釘,是榫逗斗拱全木結構。梁思成多次去考察,贊譽道「:其樑柱結構之優,頗足傲於當世之作」。他還把這民間工匠巧手創造中的力學原理,借鑒、傳承和創造性地運用到1945年他參加聯合國會議大廈頂部的設計中,並以之作為他寫於李庄的《中國建築史》中的古建築實例。這是對李庄民俗建築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創新。創新從遺產中得到了滋養;遺產在創新中延長了生命的光輝。兩者在新時代獲得了雙贏,產生了新的生命力。
祖師殿
祖師殿又名真武宮,清道光十三年(1833)由民間幫會組織天燈會集資興建,佔地4349平米,為前後四合院式建築,後殿獨立於後院中。[1]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因創辦南溪縣李庄鎮中心國民學校而拆去大山門和戲樓,改建成現狀。[1] 祖師殿是當年同濟醫學院所在地。進入小巷深處驀然看到一扇高大的門宇,旁邊一棵老榆樹,綠葉婆娑。進去就是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