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逆旅」在古漢語里有什麼意思全部解釋,謝謝。
很高興能幫到你。「逆旅」在古漢語里的意思是:逆:古語中為「迎接」。 旅:旅專人、行者。 「逆旅」引申即屬為旅店的意思。常見的文言中皆為此義。但也例外,如在魏晉時期的道家經典中,「逆旅」常指人的生命,這是個比喻,比喻生是暫時的,就像旅途;而死是永恆的,就像自己家。 希望能幫到你。參考文獻:www.xuepinw.com
2. 「天地者 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什麼意思
「天地者 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意思是:天地,天地是萬物的客舍,光陰,百代是古往今來時間的過客。
一、原文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花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群季俊秀,皆為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幽賞未已,高談轉清。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詠,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
二、譯文
天地,天地是萬物的客舍,光陰,百代是古往今來時間的過客。就好像夢與醒之不同,風雲變換,不可究詰,得到的歡樂,能有多少呢!古人夜間執著蠟燭遊玩實在是有道理啊。
況且春天用艷麗景色召喚我,大自然把各種美好的形象賜予我,相聚在桃花飄香的花園中,暢敘兄弟間快樂的往事。弟弟們英俊優秀,個個都有謝惠連那樣的才情,而我作詩吟詠,卻慚愧不如謝靈運。
清雅的賞玩興致正雅,高談闊論又轉向清言雅語。擺開筵席來坐賞名花,快速地傳遞著酒杯醉倒在月光中,沒有好詩,怎能抒發高雅的情懷?倘若有人作詩不成,就要按照當年石崇在金谷園宴客賦詩的先例,罰酒三斗。
三、作者出處
《春夜宴桃李園序 》【作者】李白【朝代】唐
一、《春夜宴桃李園序 》創作背景
此序約於開元二十一年(733)前後作於安陸。李白與堂弟們在春夜宴飲賦詩,並為之作此序文。作者以詩筆行文,洋溢著詩情畫意。雖然是文,卻和李白的詩一樣飄逸俊爽。這篇小品,景、情、思融和成一種美麗的意境。
二、《春夜宴桃李園序 》作品賞析
這篇文章主要在說李白和其諸弟相聚一同歌唱一同飲酒的情景,深刻的表現出天倫之樂和兄弟之情,雖然文章篇幅不長,但卻能令人有回味無窮之感,現時現況下,能擁有如些深厚的兄弟之情真的是不多見了,但卻往往看到新聞報告:兄弟隙牆、反目成仇諸如些類的天倫悲劇,唉!
我們更加要珍惜手足之情,將它擴大之朋友之情,如此一來,社會哪有不進步、國家哪有不強之理呢?本文以清新俊逸的風格,轉折自如的筆調,記敘了作者與諸位堂在桃花園聚會賦詩暢敘天倫一事,慷慨激昂地表達了李白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人生追求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3.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這句話出自誰,是什麼意思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翻譯過來是「人生就是座旅店,我也就是個行人。」大意是說人生就是一趟艱難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過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棧停了又走,走了又停.所以人不應為過往傷懷,而應豁達處事,不要徒增自己的煩惱。
這兩句出自蘇軾的蘇軾《臨江仙:送錢穆父》原文如下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3)逆旅行途擴展閱讀:
整體賞析
此詞上片寫與友人久別重逢。元祐初年,蘇軾在朝為起居舍人,錢穆父為中書舍人,氣類相善,友誼甚篤。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門帳飲時,蘇軾曾賦詩贈別。歲月如流.此次在杭州重聚,已是別後的第三個年頭了。
三年來,穆父奔走於京城、吳越之間,此次又遠赴瀛州,真可謂「天涯踏盡紅塵」。分別雖久,可情誼彌堅,相見歡笑,猶如春日之和煦。更為可喜的是友人與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風節,借用白居易《贈元稹》詩句來說,即「無波古井水,有節秋竹竿」。
作者認為,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一樣,是由於在朝好議論政事,為言官所攻。以上數句,先從時間著筆,回憶前番離別,再就空間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來抒發作者對仕宦失意、久處逆境所持的達觀態度,並用對偶連喻的句式,通過對友人純一道心、保持名節的贊頌,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堅貞的操守。
上片既是對友人輔君治國、堅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持,也是詞人半生經歷、松柏節操的自我寫照,是詞人的自勉自勵,寓有強烈的身世之感。明寫主,暗寓客;以主慰客,客與主同,表現出作者與友人肝膽相照,志同道合。
參考資料:網路.《臨江仙·送錢穆父》
4.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對應詩詞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出自宋代文學家蘇軾《臨江仙·送錢穆父》,意為:人生就是一趟艱難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過客。
原詩:
《臨江仙·送錢穆父》宋代:蘇軾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尊 通:樽)
釋義:
京城一別我們已是三年未見,你總是遠涉天涯輾轉在人世間。相逢歡笑時依然像春天般的溫暖。你心始終如古井水不起波瀾,高風亮節似秋天的竹竿。
心中惆悵你連夜就要揚帆出發,送行之時雲色微茫月光淡淡。不要端著酒杯愁眉不展了。人生就是一趟艱難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過客。
(4)逆旅行途擴展閱讀:
這首詞是在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蘇軾知杭州(今屬浙江)時為送別自越州(今浙江紹興北)徙知瀛洲(治今河北河間)途經杭州的老友錢勰(穆父)而作。當時蘇軾也將要離開杭州。所以以此詞贈行。
蘇軾一生雖積極入世,具有鮮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張,但另一方面又受老莊及佛家思想影響頗深,每當官場失意、處境艱難時,他總能「游於物之外(釋義:,大概就是在於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無所往而不樂(釋義:到哪兒都快樂的原因)」。
以一種恬淡自安、閑雅自適的態度來應對外界的紛紛擾擾,表現出超然物外、隨遇而安的曠達、灑脫情懷。
這首送別詞中的「一笑作春溫(釋義:相逢歡笑時依然像春天般的溫暖)」、「樽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釋義:不要端著酒杯愁眉不展了。人生就是一趟艱難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過客。)」等句,是蘇軾這種豪放性格、達觀態度的集中體現。
然而在這些曠達之語的背後,仍能體察出詞人對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悵,以及對身世飄零的深沉慨嘆。
5. 生如逆旅,一葦以航的出處和全詩
出自七堇年的《塵曲》。
原文: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葦以航。
穌合於言,安之若素。自言自語,無喜無悲。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葦以航。
三月桃花,四月歡唱,兩人一馬,明日故鄉。
流浪陌路,暖然緋涼,寫意人生,相識一場。
不關此世,不負己心,我自傾杯,且君隨意。
全文的意思是說心裡想去的地方,穿著樸素的鞋就可以到達,生命是一條逆流的河,即使乘一支蘆葦也可以航行到遠方。那些如同人間四月芳菲未盡時的美麗依舊暖上心頭,所有的悲痛與傷痕都不是不能承受,三月桃花花開濃艷,四月歡唱歌聲嘹亮,兩人一馬上路流光,明日便是天涯海角。
漫無目的行走流浪在陌生的世界,雖是三四月間的天氣,也讓人感到陣陣涼意。我所受之愁苦必是上天給予我的災難,亦是我的福祉,流浪陌路,才發現人生原來就是一曲遠方。
(5)逆旅行途擴展閱讀:
此詩化用蘇軾《臨江仙·送錢穆父》中「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原文:
臨江仙·送錢穆父
宋代:蘇軾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譯文:
京城一別我們已是三年未見,你總是遠涉天涯輾轉在人世間。相逢歡笑時依然像春天般的溫暖。你心始終如古井水不起波瀾,高風亮節似秋天的竹竿。
心中惆悵你連夜就要揚帆出發,送行之時雲色微茫月光淡淡。不要端著酒杯愁眉不展了。人生就是座旅店,我只是匆匆過客。
「樽前不用翠眉顰」一句,由哀愁轉為曠達、豪邁,說離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著為離愁別恨而哀怨。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與送者臨歧的悲感,二是世間離別本也是常事,則亦不用哀愁。
這二者似乎有矛盾,實則可以統一強抑悲懷、勉為達觀這一點上,這符合蘇軾宦途多故之後鍛煉出來的思想性格。詞末二句言何必為暫時離別傷情,其實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雲:「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
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間的過客,又何必計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詞的結尾,以對友人的慰勉和開釋胸懷總收全詞,既動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兩忘、萬物齊一的人生態度。
蘇軾一生雖積極入世,具有鮮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張,但另一方面又受老莊及佛家思想影響頗深,每當官場失意、處境艱難時,他總能「游於物之外」,「無所往而不樂」,以一種恬淡自安、閑雅自適的態度來應對外界的紛紛擾擾,表現出超然物外、隨遇而安的曠達、灑脫情懷。
6. 「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是什麼意思
直譯意思:天地是萬物的客舍,百代是古往今來時間的過客。此句表達了時間易逝的觀點,形容人一生的時光極其短促。
此句出自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全文生動地記述了作者和眾兄弟在春夜聚會、飲酒賦詩的情景。作者感嘆天地廣大,光陰易逝,人生短暫,歡樂甚少。
而且還以古人「秉燭夜遊」加以佐證,抒發了作者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歡快心情,也顯示了作者俯仰古今的廣闊胸襟。
(6)逆旅行途擴展閱讀:
作品原文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花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群季俊秀,皆為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幽賞未已,高談轉清。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詠,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
賞析
文章展示了春夜歡敘的情景,其中交織著熱愛生活的豪情逸興,與「浮生若夢」、及時行樂的感喟,這種感情矛盾的激盪,正是作者文章開闔排宕的底因。
全文僅一百十九字,由感喟人生之短促,急轉入盛會之良辰美景,更發為醉月詠詩之逸興,起結飄忽,波瀾起伏,傳達出深長的情韻。句式短長自由,駢中行散,顯示了唐代駢文向散文過渡的跡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
、
7.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但願初相遇,不負有心人.什麼意思
這句話意思是人生就是一趟艱難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過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棧停了又走,走了又停。但願初次相遇到那個有情人,不會辜負有心人!
前兩句出自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臨江仙·送錢穆父》,全詞原文如下: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白話文釋義:自從我們在京城分別一晃又三年,遠涉天涯你奔走輾轉在人間。相逢一笑時依然像春天般的溫暖。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瀾,高風亮節象秋天的竹竿。我心惆悵因你要連夜分別揚孤帆,送行之時雲色微茫月兒淡淡。陪酒的歌妓不用沖著酒杯太凄婉。人生就是一趟艱難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過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棧停了又走,走了又停。
(7)逆旅行途擴展閱讀
《臨江仙·送錢穆父》這首詞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蘇軾知杭州時,為送別自越州(今浙江紹興)北徙途經杭州的老友錢穆父(名勰)而作。
全詞一改以往送別詩詞纏綿感傷、哀怨愁苦或慷慨悲涼的格調,創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議論風生,直抒性情,寫得既有情韻,又富理趣,充分體現了作者曠達灑脫的個性風貌。詞人對老友的眷眷惜別之情,寫得深沉細膩,婉轉回互,一波三折,動人心弦。
詞的上片寫與友人久別重逢。元祐初年,蘇軾朝為起居舍人,錢穆父為中書舍人,氣類相善,友誼甚篤。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門帳飲時,蘇軾曾賦詩贈別。歲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別後的第三個年頭了。三年來,穆父奔走於京城、吳越之間,此次又遠赴瀛州,真可謂「天涯踏盡紅塵」。分別雖久,可情誼彌堅,相見歡笑,猶如春日之和煦。
以上數句,先從時間著筆,回憶前番離別,再就空間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來抒發作者對仕宦失意、久處逆境所持的達觀態度,並用對偶連喻的句式,通過對友人純一道心、保持名節的贊頌,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堅貞的操守。詞的上片既是對友人輔君治國、堅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持,也是詞人半生經歷、松柏節操的自我寫照,是詞人的自勉自勵,寓有強烈的身世之感。
詞的下片切入正題,寫月夜送別友人。「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一句,描繪出一種凄清幽冷的氛圍,渲染了作者與友人分別時抑鬱無歡的心情。
「樽前不用翠眉顰」一句,由哀愁轉為曠達、豪邁,說離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著為離愁別恨而哀怨。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與送者臨歧的悲感,二是世間離別本也是常事,則亦不用哀愁。這二者似乎有矛盾,實則可以統一強抑悲懷、勉為達觀這一點上,這符合蘇軾宦途多故之後鍛煉出來的思想性格。
詞末二句言何必為暫時離別傷情,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間的過客,又何必計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詞的結尾,以對友人的慰勉和開釋胸懷總收全詞,既動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兩忘、萬物齊一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