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旅遊旅行 > 旅行徐霞客

旅行徐霞客

發布時間:2021-02-19 22:27:38

A. 徐霞客 游過哪些知名景點

情於地經圖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當朝游碧海而暮宿蒼梧」的旅行大志。徐霞客的旅遊生涯,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28歲以前的紀游准備階段。重點放在研讀祖國的地理文化遺產,並憑興趣游覽太湖、泰山等地,沒有留下游記。
第二階段為28歲(1615)至48歲(1635)的紀游前段,歷時20年,游覽了浙、閩、黃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華山、恆山諸名山。但游記僅寫了二卷,約佔全書的十分之二,其中含「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第三階段為51歲(1636)至54歲(1639)為紀游後段,歷時4年,游覽了浙江、江蘇、湖廣、雲貴等江南大山巨川,寫下了8卷游記。
徐霞客的足跡遍及今16個省、市、自治區。他不畏艱險,曾三次遇盜,數次絕糧,仍勇往直前,嚴謹地記下了觀察的結果。直至進入雲南麗江,因足疾無法行走時,仍堅持編寫《游記》和《山志》,基本完成了240多萬字的《徐霞客游記》。53歲(1640)雲南地方官用車船送徐霞客回江陰。54歲(1641)正月病逝於家中。遺作經季會明等整理成書,廣泛流傳。

B. 翻譯《旅行家——徐霞客》中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譯: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

C. 為什麼說徐霞客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旅行家

《徐霞客游記》是一則以日記體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學家徐霞客經過34年旅行,寫有天台山、雁盪山、黃山、廬山等名山游記17篇和《浙游日記》、《江右游日記》、《楚游日記》、《粵西遊日記》、《黔游日記》、《滇游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游記資料,死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記》。世傳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數種,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了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卓有重要的價值。

在地理學上的重要成就有:
(1)喀斯特地區的類型分布和各地區間的差異,尤其是喀斯特洞穴的特徵、類型及成因,有詳細的考察和科學的記述。僅在中國廣西、貴州、雲南3省區,他親自探查過的洞穴便有270多個,且一般都有方向、高度、寬度和深度的具體記載。並初步論述其成因,指出一些岩洞是水的機械侵蝕造成,鍾乳石是含鈣質的水滴蒸發後逐漸凝聚而成等。他是中國和世界廣泛考察喀斯特地貌的卓越先驅。
(2)糾正了文獻記載的關於中國水道源流的一些錯誤。如否定自《尚書·禹貢》以來流行1000多年的「岷山導江」舊說,肯定金沙江是長江上源。正確指出河岸彎曲或岩岸近逼水流之處沖刷侵蝕厲害,河床坡度與侵蝕力的大小成正比等問題。對噴泉的發生和潛流作用的形成,也有科學的解釋。
(3)觀察記述了很多植物的生態品種,明確提出了地形、氣溫、風速對植物分布和開花早晚的各種影響。
(4)調查了雲南騰沖打鷹山的火山遺跡,科學地記錄與解釋了火山噴發出來的紅色浮石的質地及成因;對地熱現象的詳細描述在中國也是最早的;對所到之處的人文地理情況,包括各地的經濟、交通、城鎮聚落、少數民族和風土文物等,也作了不少精彩的記述。 他在中國古代地理學史上超越前人的貢獻,特別是關於喀斯特地貌的詳細記述和探索,居於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

D. 徐霞客這個硬核旅行家都在旅遊中遇到哪些險事

徐霞客攀登盪雁山,差點從山巔墜落身亡。徐霞客從小就是聽著奇異怪誕的事情長大的,所以後來他就對這些奇奇怪怪的事情特別感興趣,在他二十來歲的時候,父親突然去世了。在為父親守孝完畢後,他告訴母親想要四處看看,母親同意了。於是從此徐霞客就開始了他的連續三十多年的旅程。

正在氣餒之時,突然在懸崖邊看到了一條繩子,奇怪之下他就順著繩子下滑。結果滑了沒有一會繩子竟然斷掉了,幸好他及時抓到了旁邊的一塊石頭,救了自己一命。而後他把繩子結好後不死心繼續下滑,終於到了一個懸崖峭壁上的一個山洞,洞中有一條大蟒蛇在睡覺。他不怕,跨越過大蟒蛇繼續向里走,結果一路下來卻走到了山底。回去之後他向人們說起這件事,人們說那條蛇是很久以來雁盪山中傳聞的惡蛟,幸好徐霞客沒有驚動它,否則定然性命不保。

E. 旅行家——徐霞客 的答案

一個奇人,一本奇書,我國明代著名旅行家和地理學家徐霞客(1586-1641)以他的雙腳丈量人生,同時也書寫了一個千古傳奇。

《徐霞客游記》作為徐霞客一生的主要成就,以日記體裁詳細地記錄了他一生旅行生涯中的所見所聞,包括山川河流、氣候植被、風俗人情等,既富有文學色彩,又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由他的好友季夢良整理而成。書中對我國石灰岩地區岩溶地貌的記述,詳盡系統,是世界上較早的一本關於岩溶地貌的論著。

飽嘗河山美 收盡天下奇

初春的江南,雖然大地回春,萬物萌生,微風吹來,卻不免還帶有一絲寒意。這季節交替之時,正是出外旅行的大好季節。生活在江南水鄉的徐霞客衣冠整齊,身背行裝,踏上了外出旅遊的征程。這時的徐霞客血氣方剛,年僅22歲。

徐霞客生活在縉紳富貴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從小就特別喜愛看歷史、地理和游記一類的書籍。書中的一切深深打動了徐霞客幼小的心靈。他暗暗地下定決心,將來要干一番自己所喜愛的事業。然而事不由人,徐霞客畢竟出身於當時中國封建官僚家庭,祖上幾代為官,到了他的父輩雖然「不喜冠帶交」,隱跡田園。但是,當時皓首窮經,走達官仕途之路,仍然是一股不可抗拒的社會風尚和歷史潮流。徐霞客無力也不可能完全擺脫時代的羈絆,然而仕途的大門並沒有向徐霞客打開。當他應舉失敗之後,就下定決心掙脫科舉的枷鎖,重新埋頭於他真正感興趣的書籍之中,並奔向自己嚮往已久的世界——外出旅遊,去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是徐霞客邁向旅遊生涯的開端。這一年,他肩負背囊,手持油傘,告別了家人,徒步南行,被譽為「江南明珠」的太湖成了他第一個出遊的地方。碧波萬頃的湖面,銀光粼粼。遠處的山巒,鬱郁蔥蔥,真可謂山清水秀,初出茅廬的徐霞客大飽眼福。他一鼓作氣,游覽了斜插在太湖中的西山和東山,然後滿載著內心的喜悅回到了自己的家鄉。

至此以後,徐霞客差不多每年都要外出旅遊考察,歷時30餘年。他北歷燕冀,南涉閩粵,西北直攀太華之巔,西南遠達雲貴邊陲,足跡遍及當時14個省,即現在的江蘇、浙江。山東、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雲南16個省和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徐霞客在外出旅遊考察過程中,得到了他母親的大力支持。母親激勵他說:「志在四方,男子事也。」徐霞客的母親甚至不顧70歲高齡,還滿懷豪情伴同徐霞客游覽了荊溪、勾曲(今江蘇宜興一帶)。每次當徐霞客旅遊考察歸來,向母親和家人談起所見所聞、各地風土人情以及靈怪驚險之舉時,母親總是發出朗朗笑聲,從心底里感到滿足和高興。

懷著自己的宏偉志向,加上家庭的大力支持,徐霞客不畏寒暑,游歷了泰山、天台山、雁盪山、黃山、武夷山、嵩山、華山、五台山、落迦山、太和山、恆山、羅浮山、盤山,又邀遊了大渡河、金沙江、瀾滄江、星宿海(現青海省境內)等,中華大地名山大川盡收眼底,真可謂「飽嘗河山美,收盡天下奇」。徐霞客在應舉成風的時代,不入世俗,以考察大自然為己任,可算得上我國亘古第一人也。

不避風雨 不憚虎狼

崇幀九年(1636年)是徐霞客外出旅遊考察具有轉折性的一年。當時,徐霞客已51歲。在此之前,他雖然多次外出旅遊考察,但大多短期而歸,因為他時刻眷戀著自己的母親。這一年,當他母親去世以後,徐霞客少了一種難以割捨的牽掛,可以無憂無慮地外出遠遊了。於是他從家鄉出發,途經江蘇、浙江、江西、湖南、廣西、貴州到了此次旅遊和考察最遠的地方——雲南,歷時5個春秋。這次外出考察,也是徐霞客一生中最後一次和為期最長的一次。

他長年累月,不分寒暑,攀山越嶺,奔波在荒山野林之中,不僅接受著大自然的嚴酷考驗而且還時時受到種種人為因素的挑戰。在這次考察旅行途中,徐霞客曾經三次遇盜,四次絕糧,到了「身無寸絲」、飢腸轆轆的境地。但是,這些困難都沒能動搖徐霞客的意志和信念。他仍以堅忍不拔的精神完成了考察祖國大西南的宿願。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一些好心人曾善意地規勸徐霞客不要再冒著風險繼續進行考察了,還是盡早回去為好。如果他回故鄉的話,他們可以為其備好行裝。徐霞客則以事業為重,毫不動搖地說:「我如果遇到困難就結束考察返回故鄉,以後若想重新出來進行考察,妻子和兒女必定不會同意。我繼續考察的意志不能改變。」

他甚至作好了犧牲一切的打算,豪言壯語道:「我已背著挖土的工具,什麼地方不能埋我的骨頭?」為了克服考察途中所遇到的困難,他不恥向鄉里人借貸,或用別人惠贈給他的物品向村婦換得數筒糧食,或變賣幾個零錢作為自己繼續考察的經費。為了探尋自然界的奧秘,徐霞客獵奇而從,見險而行,登山必登最高之巔,下洞必到最深之地。他不信邪,不信鬼,無論是「神龍精怪」,還是巨蟒猛獸,都無所畏懼。

一次他在湖南茶陵欲考察麻葉洞時,消息傳出,轟動了周圍的鄉親,短時間里砍柴的拿著鐮刀,種田的拿著鋤耙,燒飯的停下煙火,織布的停住機梭,甚至連十幾歲牧童也十分好奇地趕來,密密麻麻地把洞口包圍起來。當徐霞客准備下洞時,圍觀的人群一下子沸騰起來了,有人說:「洞中有神龍。」有人說:「洞中有精怪,不會法術的人是不能降服這些東西的。」眾人你一言,我一語,探頭下望,沒有一個人不為徐霞客擔心。然而徐霞客卻毫不畏懼。他從容地脫下衣服,拿著火把下洞進行探察。在洞中,他不僅沒有遇到人們傳說的各種神龍精怪,反而親身感受了「石幻異形,膚理頓換,片竅俱靈」的另一番大千世界。

當徐霞客考察完畢回到洞口時,充滿著疑慮、焦急地守候在洞口的近百人一下子將他圍了起來,他們的疑惑和擔心煙消雲散,無不對徐霞客的驚人之舉投以敬佩的目光。

我國宋代文學家王安石曾經說過:「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徐霞客所具備的「途窮不憂,行誤不悔,瞑則寢樹石之間,飢則啖草木之實,不避風雨,不憚虎狼」的大無畏精神,正是他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並且也為在科學上作出諸多貢獻所必備的最為可貴的品格。

F. 微商旅遊找徐霞客好不好

現在很多做微商的朋友出去旅遊的話,基本都是找的徐霞客,真的挺好的

G. 徐霞客為了寫《徐霞客游記》,曾在旅行中做了哪些荒唐事

《徐霞客游記》,為明末地理學家徐霞客創作的一部散文游記,在原稿的基礎之上,王忠紉手校、季夢良續成稿本,成書於1642年。此書是系統考察中國地貌地質的開山之作,在地理學和文學上有著重要的價值。

無奈之下,跳水逃生的徐霞客只得前往距離此處不遠的衡陽城,找他朋友的兒子金祥甫借錢度過此次難關,先後在金家住了十幾天,只可惜金家也沒有銀子,最後,經家人想辦法到互濟會為徐霞客籌得20兩白銀,不過要拿徐家20畝田的田租來換。

徐霞客這才得以能夠再次啟程上路,繼續游歷。因為徐霞客的家族有著顯赫名頭,所以他咋路上也得到一些名流的資助。譬如在衡陽城時,桂王府內一位姓王的太監首領,發動下屬認捐,為徐霞客籌措到14兩銀子。

H. 中國古代旅行家徐霞客的故事一則

徐霞客(1586年-1641年)名宏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號。他出生在江蘇江陰一個有名的富庶之家。祖上都是讀書人,稱得上是書香門第。他的父親徐有勉一生不願為官,也不願同權勢交往,喜歡到處游覽欣賞山水景帝。徐霞客幼年受父親影響,喜愛讀歷史、地理和探險、游記之類的書籍。這些書籍使他從小就熱愛祖國的壯麗河山,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十五歲那年,他應過一回童子試,沒有考取。父親見兒子無意功名,也不再勉強,就鼓勵他博覽群書,做一個有學問的人。徐霞客的祖上修築了一座萬卷樓來藏書,這給徐霞客博覽群書創造了很好的條件。他讀書非常認真,凡是讀過的內容,別人問起,他都能記得。家裡的藏書還不能滿足他的需要,他還到處搜集沒有見到過的書籍。他只要看到好書,即使沒帶錢,也要脫掉身上的衣服去換書。十九歲那年,他的父親去世了。他很想外出去尋訪名山大川,但是按照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父母在,不遠游」,徐霞客因有老母在堂,所以沒有準備馬上出遊。他的母親是個讀書識字、明白事理的女人,她鼓勵兒子說:

「身為男子漢大丈夫,應當志在四方。你出外游歷去吧!到天地間去舒展胸懷,廣增見識。怎麼能因為我在,就象籬笆里的小雞,套在車轅上的小馬,留在家園,無所作為呢?」徐霞客聽了這番話,非常激動,決心去遠游。臨行前,他頭戴母親為他做的遠游冠,肩挑簡單的行李,就離開了家鄉。這一年,他二十二歲。從此,直到五十六歲逝世,他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過的

I. 旅遊家徐霞客的經歷

徐霞客
千古奇人徐霞客

「曾有霞仙居北坨, 依然虹影卧南暘(yang揚)。」

在江蘇省江陰縣城北四十里,有個村莊名叫南陽岐,村南有座古老的石橋。這副對聯就是刻在橋椽上的。對聯的意思是說曾經有位霞仙居住在石橋的北邊,如今霞仙雖然已經不在了,但是他的精神就象彩虹一樣,永遠飄在南陽岐的上空。這里的霞仙指的就是徐霞客。人們為什麼這樣稱頌他呢?這要從徐霞客的經歷講起。

徐霞客(1586年-1641年)名宏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號。他出生在江蘇江陰一個有名的富庶之家。祖上都是讀書人,稱得上是書香門第。他的父親徐有勉一生不願為官,也不願同權勢交往,喜歡到處游覽欣賞山水景帝。徐霞客幼年受父親影響,喜愛讀歷史、地理和探險、游記之類的書籍。這些書籍使他從小就熱愛祖國的壯麗河山,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十五歲那年,他應過一回童子試,沒有考取。父親見兒子無意功名,也不再勉強,就鼓勵他博覽群書,做一個有學問的人。徐霞客的祖上修築了一座萬卷樓來藏書,這給徐霞客博覽群書創造了很好的條件。他讀書非常認真,凡是讀過的內容,別人問起,他都能記得。家裡的藏書還不能滿足他的需要,他還到處搜集沒有見到過的書籍。他只要看到好書,即使沒帶錢,也要脫掉身上的衣服去換書。十九歲那年,他的父親去世了。他很想外出去尋訪名山大川,但是按照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父母在,不遠游」,徐霞客因有老母在堂,所以沒有準備馬上出遊。他的母親是個讀書識字、明白事理的女人,她鼓勵兒子說:

「身為男子漢大丈夫,應當志在四方。你出外游歷去吧!到天地間去舒展胸懷,廣增見識。怎麼能因為我在,就象籬笆里的小雞,套在車轅上的小馬,留在家園,無所作為呢?」徐霞客聽了這番話,非常激動,決心去遠游。臨行前,他頭戴母親為他做的遠游冠,肩挑簡單的行李,就離開了家鄉。這一年,他二十二歲。從此,直到五十六歲逝世,他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過的。

徐霞客在完全沒有政府資助的情況下,先後游歷了江蘇、安徽、浙江、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_廣西、貴州、雲南等十六個省。東到浙江的普陀山,西到雲南的騰沖,南到廣西南寧一帶,北至河北薊縣的盤山,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更可貴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連騎馬乘船都很少,還經常自己背著行李趕路。他尋訪的地方,多是荒涼的窮鄉僻壤,或是人跡罕見的邊疆地區。他不避風雨,不怕虎狼,與長風為伍,與雲霧為伴,以野果充飢,以清泉解渴。他幾次遇到生命危險,出生入死,嘗盡了旅途的艱辛。

徐霞客二十八歲那年,來到溫州攀登雁盪山。他想起古書上說的雁盪山頂有個大湖,就決定爬到山頂去看看。當他艱難地爬到山頂時,只見山脊筆直,簡直無處下腳,怎麼能有湖呢?可是,徐霞客仍不肯罷休,繼續前行到一個大懸崖,路沒有了。他仔細觀察懸崖,發現下面有個小小的平台,就用一條長長的布帶子系在懸崖頂上的一塊岩石上,然後抓住布帶子懸空而下,到了小平台上才發現下面斗深百丈,無法下去。他只好抓住布帶,腳蹬懸崖,吃力地往上爬,准備爬回崖頂。爬著爬著,帶子斷了,幸好他機敏地抓住了一塊突出的岩石,不然就會掉下深淵,粉身碎骨。徐霞客把斷了的帶子結起來,又費力地向上攀援,終於爬上了崖頂。還有一次,他去黃山考察,途中遇到大雪。當地人告訴他有些地方積雪有齊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無法上去。徐霞客沒有被嚇住,他拄了一根鐵杖探路,上到半山腰,山勢越來越陡。山坡背陰的地方最難攀登,路上結成堅冰,又陡又滑,腳踩上去,就滑下來。徐霞客就用鐵杖在冰上鑿坑。腳踩著坑一步一步地緩慢攀登,終於爬了上去。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驚奇,因為他們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經好幾個月了。他還走過福建武夷山的三條險徑:大王峰的百丈危梯,白雲岩的千仞絕壁和接筍峰的「雞胸」、「龍脊」。在他登上大王峰時,已是日頭將落,下山尋路不得,他就用手抓住攀懸的荊棘,「亂墜而下」。他在中嶽嵩山,從太室絕頂上也是順著山峽往下懸溜下來的。徐霞客驚人的游跡,的確可以說明他是一位千古奇人。

徐霞客在跋涉一天之後,無論多麼疲勞,無論在什麼地方住宿,他都堅持把自己考察的收獲記錄下來。他寫下的游記有二百四十多萬字,可惜大多失散了。留下來的經過後人整理成書,就是著名的《徐霞客游記》。這部書四十多萬字,是把科學和文學溶合在一起的一大「奇書」。

徐霞客的游歷,並不是單純為了尋奇訪勝,更重要的是為了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尋找大自然的規律。如他對福建建溪和寧洋溪水流的考察,就是一例。黎嶺和馬嶺分別為建溪和寧洋溪的發源地,兩座嶺的高度大致相等,可是兩條溪水入海的流程相差很大,建溪長,而寧洋溪短。徐霞客經過考察,找出寧洋溪的水流比建溪快的結論。「程愈迫則流愈急」,也就是說路程越短,水流越急。這個地理學上的著名結論,就是由徐霞客通過實地考察得出來的。他在山脈、水道、地質和地貌等方面的調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他對許多河流的水道源進行了探索,象廣西的左右江,湘江支流蕭、彬二水,雲南南北二盤江以及長江等等,其中以長江最為深入。浩盪的長江流經大半個中國,它的發源地在哪兒,很長時間都是個謎。戰國時期的一部地理書《禹貢》,書中有「岷江導江」的說法,後來的書都沿用這一說。徐霞客對此產生了懷疑。他帶著這個疑問「北歷三秦,南極五嶺,西出石門金沙」,查出金沙江發源於昆侖山南麓,比岷江長一千多里,於是斷定金沙江才是長江上源。由於當時條件的限制,徐霞客沒能找到長江的真正源頭。但他為尋找長江源頭,邁出了極為重要的一步。在他以後很長時間內也沒有人找到。直到1978年,國家派出考察隊才確認長江的正源是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冬的沱沱河。

徐霞客還是世界上對石灰岩地貌進行科學考察的先驅。我國西南地區石灰岩分布很廣泛。徐霞客在湖南、廣西、貴州和雲南作了詳細的考察,對各地不同的石灰岩地貌作了詳細的描述、記載和研究。他還考察了一百多個石灰岩洞。在湘南九嶷山,他聽說有個飛龍岩,就請當地的和尚明宗引導,帶著火炬去考察。飛龍岩是個巨大的洞穴,曲曲折折,洞里有洞,洞內又是坑又是水,很難行走。徐霞客全不顧及,一直深入進去,他的鞋跑掉了也不在乎。明宗幾次勸他回去,他都不聽。直到火炬快燒完了,他才戀戀不舍地往回走。他沒有任何儀器,全憑目測步量,但他的考察大都十分科學。如對桂林七星岩十五個洞口的記載,同今天我們的地理研究人員的實地勘測,結果大體相符。徐霞客去世後的一百多年,歐洲人才開始考察石灰岩地貌,徐霞客稱得上是世界最早的石灰岩地貌學者。

徐霞客在地理科學上的貢獻很多。除上述所說,他對火山、溫泉等地熱現象也都有考察研究,對氣候的變化,對植物因地勢高度不同而變化等自然現象,都作了認真的描述和考察。此外,他對農業、手工業、交通的狀況,對各地的名勝古跡演變和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也都有生動的描述和記載。他的這部奇書,在文學上的價值也很高,篇篇都可以說是優美的散文。

徐霞客最後一次出遊是在1636年,那時他已五十一歲了。這次他主要游歷了我國的西南地區,一直到達中緬交界的騰越(今雲南騰沖),至1640年重新返回家鄉。他回鄉不久就病倒了。他在病中還翻看自己收集的岩石標本。臨死前,他手裡還緊緊的握著考察中帶回的兩塊石頭。

徐霞客熱愛祖國,熱愛科學,在科學事業上奮勇攀登的精神,是值得後人永遠學習的。

徐霞客

志在四方

一個雨後放晴的夜晚,停泊在湘水之中的一艘客船上,乘客們在連綿好些日子的阻雨之後,看到了皎潔的明月,觀賞月光下的山形水色,精神頓覺爽朗異常。正當乘客們盡興之後上床休息時,忽然喊殺聲驟起,一群強盜竄上船來,一時火炬亂晃,刀光劍影交錯,大難降臨船上。這時,只見一個人飛身跳入水中,逆流而行,躲進了別的船里。

這個跳水的人,年約五十開外,身材修長,看上去精力旺盛,行動敏捷。他就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地理學家徐霞客。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聲,霞客是他的號,明萬曆十四年 (公元1586年)出生在江蘇省江陰縣。他的祖上曾經做過官。在明代,知識分子要做官,就要按照政府的規定讀儒家經典四書五經,並參加考試,即所謂「科舉」,考試所作的文章也得遵循政府規定的八股形式,超出規定的范圍就不會被選取,也就是「落第」。因此,大多數知識分子都走上了死讀經書,硬作八股文的道路。知識分子的思想被緊緊地束縛住,學術風氣死氣沉沉。徐霞客也曾參加過八股考試,但失敗了。此後,他便決定不再走考試做官的道路,決心進行自己感興趣的地理考察事業。這一抉擇在當時是很了不起的,它意味著與當時流行的社會風習的決裂,是要有勇氣和膽識的,而且還要承受一些守舊的人的譏笑和指責。徐霞客堅定地這樣做了,他的家庭,特別是他的母親有力地支持了他,她說:「志在四方,男子事也」,「哪能讓兒子像籬笆中的雞,車轅下馬,被困著呢?」

徐霞客從小就對四書五經不感興趣,他喜歡讀地理、歷史和游歷探險方面的書,嚮往著「問奇於名山大川」的生活。徐霞客在參加科舉考試失敗後,便埋頭專心攻讀和研究前人的地理學著作。但是,他並不是把前人的著述當作一成不變的經典盲目地相信,而是在吸取前人知識的同時,進行獨立思考。在攻讀中,他發現前人著述的內容,很多是歷代沿襲,轉抄自較早的地理學著作,很少有人進行實地的考察。因而,有的地理著作記述錯了,也被照抄照搬,以訛傳訛。前代的人錯了,後代的人也跟著錯。他對前人著作中的不少問題,提出了大膽的懷疑。例如關於長江的源頭問題,在被認為是經典地理著作的《禹貢》中,說是「岷山導江」,後來不少人都沿襲這一說法,徐霞客提出了為什麼長江比黃河長,而長江之源那麼短,黃河之源卻那麼長的疑問,認為《禹貢》上的說法是解釋不通的。為了搞清祖國河山的真實面貌,徐霞客決定親身進行實地考察。

游歷生活

從22歲起,徐霞客開始了游歷考察生涯。三十多年間,他先後四次進行了長距離的跋涉,足跡遍及相當於現在的江蘇、浙江、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廣西、貴州、雲南和北京、天律、上海等19個省、市、自治區。在三四百年前,交通是很不發達的,徐霞客游歷了如此廣闊的地區,靠的完全是自己的兩條腿。單憑這一點,就足以令人贊嘆不已了,便何況他所考察的主要是陡峭的山峰和急流險灘呵。不難想像,他要經歷多少艱難險阻,甚至隨時有喪生的危險。這從中也可以看到,徐霞客獻身大自然的決心是如何大,意志是如何堅強。徐霞客的考察探險活動,持續進行到公元1640年他55歲的時候。當時,他正在雲南,不幸身患重病,被人送回江陰老家,第二年就去世了。可以說,徐霞客把自己的畢生精力獻給了祖國的地理考察事業。

徐霞客在游歷考察過程中,曾經三次遭遇強盜,四次絕糧。上面說的湘江遇盜,跳水脫險的事,便是發生在公元1636年他51歲時的第四次出遊中。這次出遊,他計劃考察湖南、湖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出遊不久,就在湘江遇到強盜,他的一個同伴受傷,他的行李、旅費被洗劫一空,他自己也險些喪命。當時,有人勸他不如回去,並要資助他回鄉的路費,但他卻堅定地說:「我帶著一把鐵鍬來,什麼地方不可以埋我的屍骨呀!」徐霞客繼續頑強地向前走去。沒有糧食了,他就用身上帶的綢巾去換幾竹筒米;沒有旅費了,就用身上穿的夾衣、襪子、褲子去換幾個錢,……重重的困難被他踩在腳下,他終於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更為可貴的是,徐霞客在野外考察生活中,每天不管多麼勞累,都要把當天的經歷和觀察記錄下來。有時跋涉百餘里,晚上寄居在荒村野寺之中,或露宿在殘垣老樹之下,他也要點起油燈,燃起篝火,堅持寫游歷日記。他先後寫了2000多萬字的游記,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地理考察記錄。可惜的是,他的日記大部分已經散佚,現存的《徐霞客游記》,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這僅存的40萬字的《徐霞客游記》,仍然向我們展現了他廣闊范圍的考察記實,特別是邊遠地區的地理風貌。

獲得的成果

在世界上,從來沒有不勞而獲的東西,付出的代價愈多,收獲也就愈大。徐霞客艱苦卓絕的地理考察活動,終於結出了豐碩的科學成果。

徐霞客通過親身的考察,以無可辯駁的事實材料,論證了金沙江是長江的正源,否定了被人們奉為經典的《禹貢》中關於「岷山導江」的說法。同時,他還辨明了左江、右江、大盈江、瀾滄江等許多水道的源流,糾正了《大明一統志》中有關這些水道記載的混亂和錯誤。他認真地觀察河水流經地帶的地形情況,看到了水流對所經地帶的侵蝕作用,並認識到在河岸凹處的侵蝕作用特別厲害。他還注意到植物與環境的關系,觀察在不同的地形、氣溫、風速條件下,植物生態和種屬的不同情況,認識到地面高度和地球緯度對氣候和生態的影響。對溫泉、地下水等,徐霞客也都有一定的科學認識。

在徐霞客對地理學的一系列貢獻中,最突出的是他對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他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系統考察的地理學家。歐洲人中,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廣泛考察和描述的是愛士培爾,時間是公元1774年;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系統分類的是羅曼,時間是公元1858年,都比徐霞客晚了一二百年以上。

我國的湖南、廣西、貴州、雲南一帶,是世界上石灰岩地貌分布面積最廣闊、發育最完整的區域之一。公元1630~1640年,徐霞客在這一帶游歷考察了3年時間,並做了詳細的日記,對西南地區石灰岩地貌的分布、各地區間石灰岩地貌的差異、各種石灰岩地貌的類型及其成因,都有詳細科學的記述,因而他的游記成了世界上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考察的文獻。從他的游記中可以看到,他已經明確地認識到形成石灰岩奇異地貌的重要原因。由於發育的時期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地區差異,如桂林、陽朔一帶,因為缺乏風化物質,無土壤覆蓋,形成的是石峰峻峭,各自矗立,爭奇斗勝的地貌;而柳州西北一帶則不同,它是土石間出,土山迤邐(音yīlǐ,意思是曲折連綿),忽石峰數十,似錐處囊中一般。用現代地質學的術語說,桂林、陽朔一帶體現的是石灰岩地貌發育最盛時期的特徵,柳州西北一帶體現的則是處於石灰岩地貌發育晚期的情況。可見,徐霞客的觀察是很准確精細的,他的分類與現代地質學的分類基本一致。

石灰岩地貌還有一大特點,就是有眾多的岩洞。徐霞客親身探查過的岩洞達100多個,足跡所到之處,他總要想方設法探究其中的奧秘。對岩洞、石鍾乳的結構和成因,他都有真切的描述和深刻的見解。他指出,岩洞是由於流水的侵蝕造成的,石鍾乳則是由於石灰岩溶於水,從石灰岩中滴下的水蒸發後,石灰岩凝聚而成鍾乳石,呈現出各種奇妙的形狀。這些見解,大部分符合現代科學的原理。

徐霞客不僅對地理學有重大貢獻,而且在文學領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詣。他寫的游記,既是地理學上珍貴的文獻,又是筆法精湛的游記文學。他的游記,與他描繪的大自然一樣質朴而綺麗,有人稱贊它是「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這一點也不過分。讀他的游記,使人感到是一真與美的享受。大自然雨、霧、晴、晦的千變萬化,山、水、樹、岩的千姿百態,再現在徐霞客的筆端,彷彿使我們也隨著徐霞客的足跡,跋涉奇峰峻岩、急流險灘,置身於祖國的秀麗山河之中,為之陶醉,為之驕傲,心中油然升起對祖國的無限深情。

J. 徐霞客他為什麼要去旅遊

徐宏抄祖出生的時候,是萬曆十五年襲。 在這個特定的年齡出生,真是緣分,但外面的世界,跟徐宏祖並沒有多大關系,他的老家在江陰,山清水秀,不用搞政治,也不怕被人砍,比較清凈。 當然,清凈歸清凈,在那年頭,要想出人頭地,青史留名,只有一條路——考試(似乎今天也是)。 徐宏祖不想考試,不想出人頭地,不想青史留名,他只想玩。 按史籍說,是從小就玩,且玩得比較狠,比較特別,不扔沙包,不滾鐵環,只是四處瞎轉悠,遇到山就爬,遇到河就下,人極小,膽子極大。 此外,他極其討厭考試,長大後,讓他去考科舉,死都不去。該情節,放在現在,大致相當於抗拒高考。……

以上摘自《明朝那些事兒》。所說的徐宏祖,就是徐霞客。說穿了就是因為本人好玩,父母又贊成「行萬里路勝於讀萬卷書」,再加上家境殷實,所以就大江南北四處游歷咯。

閱讀全文

與旅行徐霞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沈陽凱撒旅行社招聘 瀏覽:748
陽江海韻戴斯度假酒店 瀏覽:590
電動汽車技術政策 瀏覽:261
戶外街舞墊子 瀏覽:491
fuso越野房車多少錢 瀏覽:913
京郊特色度假 瀏覽:724
山羊皮卡車 瀏覽:374
中國旅遊安全問題 瀏覽:399
武漢新能源汽車銷售 瀏覽:142
l懷化旅遊攻略 瀏覽:897
車個性內飾 瀏覽:135
賓士S級內飾改裝 瀏覽:101
皮卡並線 瀏覽:398
皮卡堂食物 瀏覽:8
安徽安凱華夏汽車配件有限公司 瀏覽:547
東京到大阪旅遊攻略 瀏覽:492
東風轎車價格 瀏覽:293
金希澈豪車 瀏覽:826
皮卡丘人氣 瀏覽:924
峨秀湖國際度假區 瀏覽: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