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旅遊的概念是什麼
關於旅遊的定義有很多種,這里分別介紹如下:
()概念定義。旨在提供一個理論框架,用以確定旅遊的基本特點以及將它與其他類似的、有時是相關的,但是又不相同的活動區別開來。國際上普遍接受的艾斯特定義,1942年,瑞士學者漢沃克爾和克拉普夫指出:「旅遊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暫時居留而引起的一種現象及關系的總和。這些人不會因而永久居留,並且主要不從事賺錢的活動。」
(2)技術定義。用它來為統計和立法提供旅遊信息。各種旅遊技術定義所提供的含義或限定在國內和國際范疇上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技術定義的採用有助於實現可比性國際旅遊數據收集工作的標准化。世界旅遊組織和聯合國統計委員會推薦的技術性的統計定義:旅遊指為了休閑、商務或其他目的離開他(她)們慣常環境,到某些地方並停留在那裡,但連續不超過一年的活動。旅遊目的包括六大類:休閑、娛樂、度假;探親訪友;商務、專業訪問;健康醫療;宗教/朝拜;其他。
(3)交往定義。1927年,德國的蒙根?羅德對旅遊的定義,旅遊從狹義的理解是那些暫時離開自己的住地,為了滿足生活和文化的需要,或各種各樣的願望,而作為經濟和文化商品的消費者逗留在異地的人的交往。注意:這個定義強調的是:旅遊是一種社會交往活動。
(4)目的定義。20世紀50年代,奧地利維也納經濟大學旅遊研究所對旅遊的定義,旅遊可以理解為是暫時在異地的人的空餘時間的活動,主要是出於修養;其次是出於受教育、擴大知識和交際的原因的旅行;再是參加這樣或那樣的組織活動,以及改變有關的關系和作用。
(5)時間定義。1979年,美國通用大西洋有限公司的馬丁?普雷博士在中國講學時,對旅遊的定義為,旅遊是為了消遣而進行旅行,在某一個國家逗留的時間至少超過24小時。注意:這個定義強調的是,各個國家在進行國際旅遊者統計時的統計標准之一:逗留的時間。
(6)相互關系定義。1980年,美國密執安大學的伯特?麥金托什和夏西肯特?格波特對旅遊的定義,旅遊可以定義為在吸引和接待旅遊及其訪問者的過程中,由於遊客、旅遊企業、東道政府及東道地區的居民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一切現象和關系的總和。注意:這個定義強調的是:旅遊引發的各種現象和關系,即旅遊的綜合性。
(7)生活方式定義。我國經濟學家於光遠1985年對旅遊的定義為,旅遊是現代社會中居民的一種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的特點是:異地性、業余性和享受性。
(8)「遊憩中國網」定義。旅遊的內涵——旅遊是人們在非定居的城市、鄉村、景區和度假區圍繞生態、文化、康體、游樂等功能進行的遊憩活動。旅遊的外延——旅遊應包括:旅遊目的地、旅遊產業、旅遊項目、旅遊產品等由大到小的一系列范疇。
㈡ 近代旅遊的歷史與發展
中國近代沒有旅遊這一說,無論從封建禮教上的「父母在不遠游」,還是從實回際情況出發,都沒有以娛樂為目答的的長途出行。中國旅遊正真的開端在1980年。
在美國,19世紀的西部大開發和淘金熱使得數萬美國人(多是窮人)來到西海岸,到太平洋鐵路通車後,就開始有美國東部的富人,以獵奇為目的前往西部。這幾乎是美洲大陸上旅遊的開端。
在歐洲,穿梭於各個公國和城邦在和平年代並無大礙,所以歐洲的旅遊難以找到開端。至於發展,可以去網路上尋找,在此不貼出。
㈢ 近代旅遊的特點
現在旅遊基本分為深度游,攝影游,定製游和自駕游,如果你有旅遊方面的問題可以咨詢影途社戶外,我們能給你想要結果。
㈣ 近代旅遊發展的特點
首先,旅遊業具有綜合性。旅遊業是集行、游、住、吃、購、娛等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大產業,其綜合性是由旅遊活動的綜合性決定的。這種綜合性的特點,同一個旅遊目的地對旅遊業必須實行全行業管理。
其次,旅遊業具有經濟性。發展旅遊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取得經濟效益,旅遊業本身就是由旅行社業、以飯店為代表的住宿業和交通客運業等眾多的以盈利為目的並進行獨立核算的經濟組織構成的。因此,經濟性是旅遊業最根本的屬性,是旅遊業的核心和實質。
第三,旅遊業具有服務性,旅遊業為旅遊者提供的勞務是一種可以用於交換的特殊商品,這種特殊商品同一般商品一樣具有使用價值,而生產這種特殊商品的過程就是服務
第四,旅遊業具有依賴性。其表現:一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旅遊業成功的基本條件,在於它所擁有的旅遊資源的數量多少和質量高低,在於這些旅遊資源坐落的地理位置及其能否使旅遊者進的來、散的開、出的去,在於旅遊客源的人們對這些旅遊資源的了解和感知;二是表現為旅遊業的生存和發展依賴於國民經濟;三是表現為旅遊業的生存和發展以依賴相關行業和部門的通力合作和協調發展;四是表現為旅遊業的生存和發展依賴於自然的、社會的、經濟的、政治的等多種因素。我們了解旅遊業的依賴性特點,要明確它是一個較為敏感而且脆弱的產業,同時也是有一定風險性的產業。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把它視為唯一經濟支柱,一旦發生巨大波動,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第五,旅遊業具有帶動性。方能帶動其他直接或間接為旅遊者提供服務的產業全體的發展。所以是一業興、百業興。
第六,旅遊業具有外向型。現代旅遊業是一種跨地區、跨國界的廣泛的人際交往活動,具有明顯的外向性或涉外性。
第七,旅遊業具有季節性。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旅遊產業的季節性同該國或地區的旅遊活動密切相關,而且是旅遊活動的季節性所決定的。但是,游覽人文旅遊資源一般不受季節的限制。
㈤ 簡述中國近代旅遊誕生的過程
這就須用發展的觀點來認識旅行這一觀念。因為現代社會中的旅遊不同於古代文人的遊山玩水或徐霞客式的
旅行風采
旅行風采 (24張)
旅行和科學考察。它是人類社會中一種不斷發展的生活方式。關於這一點,國外一些學者也有同類的敘述。如英國伊什圖里金(Estoril)就指出過旅遊的性質在逐漸發生變化,主要表現在:
娛樂旅行概念發生了變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只有社會中的富裕的、有閑空的和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出國旅行,滿足於欣賞外國風景、藝術作品。如今這種概念已完全改變。因為出國旅遊者多來自各種不同的背景,對旅遊想法很不相同,所好和欲求更加五花八門,在有限的假期內盡量包攬這一切。
現代旅遊是閑暇追享的「民主化」
如冬季旅遊,過去是少數富人強占的運動;騎馬、劃艇、射擊,是非大眾化運動。但是嗜好和閑暇的「商業化」已使這種活動能為一般人所享用。大量的人到國外去參加更為令人激動和更富有外國情調的活動,如登山、滑冰、水下游泳和馬車旅行等。
現代旅遊發展為「社會旅遊」
如英國度假營,既提供傳統的旅遊勝地具備的一切設施,又不斷開辟和發展新的風景區域,組織大群遊人觀覽,建造特別設計的低消費接待設施,並經常就地提供娛樂和其它服務。社會旅遊可以把大量旅遊者引入偏遠和相對不發達地區。伊什圖里金講的這些性質方面的變化,表明旅遊的概念是變化的、發展的,旅遊這種特殊生活方式是發展中的生活方式,不論規模、范圍、內容和性質都起了變化。
境外游
隨著旅遊業的持續發展,境外游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出遊方式。所謂境外游是指人們走出國門,去其他不同文化的國家、地區旅遊,領略不同的異域風情。目前中國遊客已經成為境外最大、最受歡迎的旅遊群體。
㈥ 誰能告訴我下旅遊地的概念啊,急!!
旅遊地即復旅遊目的地制。所謂旅遊目的地,是吸引旅遊者在此作短暫停留、參觀游覽的地方。旅遊通道將客源地和目的地兩個區域連接起來,是整個旅遊系統的橋梁。旅遊目的概念為「一定地理空間上的旅遊資源同旅遊專用設施、旅遊基礎設施以及相關的其他條件有機地結合起來,就成為旅遊者停留和活動的目的地,即旅遊地。旅遊地在不同情況下,有時又被稱為旅遊目的地,或旅遊勝地。」
也有學者認為,「旅遊目的地是旅遊活動的中心。」他們認為,旅遊目的地把旅遊的所有要素,包括需求、交通、供給和市場營銷都集中於一個有效的框架內,可以被看作是滿足旅遊者需求的服務和設施中心。同時,他們認為,目的地在Leiper的旅遊體系中作為第三個要素,但在很多情況下它卻是最重要的要素,因為目的地以及它的形象能吸引旅遊者,驅使人們前來訪問,進而激活了整個旅遊體系。他們為旅遊目的地所下的定義為「目的地是旅遊活動中最重要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也是旅遊接待的載體,是建立旅遊者所需要的旅遊吸引物和服務設施的所在地。」
㈦ 總結古代旅行,近代旅遊,現代旅遊的特徵
古代旅行看到的都是建築
近代旅行看到的都是破專破瓦
現代旅行看到的都是人呀(人山人海的,去個旅遊景點散散心,看到的都是人)
㈧ 近代旅遊的歷史節點
中國近代沒有旅來游這一說,源無論從封建禮教上的「父母在不遠游」,還是從實際情況出發,都沒有以娛樂為目的的長途出行。中國旅遊正真的開端在1980年。
在美國,19世紀的西部大開發和淘金熱使得數萬美國人(多是窮人)來到西海岸,到太平洋鐵路通車後,就開始有美國東部的富人,以獵奇為目的前往西部。這幾乎是美洲大陸上旅遊的開端。
在歐洲,穿梭於各個公國和城邦在和平年代並無大礙,所以歐洲的旅遊難以找到開端。至於發展,可以去網路上尋找,在此不貼出。
㈨ 近代旅遊產生
早在古代,就有以觀賞風景和怡情悅性為主要目的的出行活動,但是當時能夠參加這種活動的只是極少數人,整個社會尚處在以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時代,大多數社會成員既不具備參加這種活動所需的財力和時間,也缺乏相應的觀念和習慣。旅遊只是少數人的個人行為,遠不具備今天這樣的社會規模和社會意義,作為經濟行業的旅遊業當然也不可能出現在那樣的時代。
到了近代,情況發生很大變化。歐洲在數百年間經歷了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以及英、法等國的資產階級革命等一系列重大變革,不僅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思想也逐步從封建宗教神權的禁錮下解放出來。在社會變遷中力量日益強大的中產階級積極倡導並實踐以人為本、注重人生享受、注重現世幸福的新觀念和新生活方式。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能夠給人帶來美的享受和精神愉悅、使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的旅遊活動開始受到歡迎,成為生活中越來越受重視的內容之一。但是,限於當時的條件、特別是交通條件,多數人還不可能經常外出旅行,更不可能僅出於消遣和娛樂的目的去做長距離的旅行。
十八世紀中葉開始的產業革命最終把人類推向近代旅遊的新階段。產業革命前,人們一直以人力、畜力或自然力來驅動交通工具,幾千年來沒有太大變化。產業革命使這種狀況根本改變,蒸汽機技術用於交通工具,從此人類有了機械動力的運載工具——火車和輪船。新式交通工具不僅速度快、運載量大,還具有票價相對低廉的優勢。這使得遠距離大規模的人員流動第一次成為可能。此外,產業革命也使社會財富極大增長,中產階級人數日益增加,大量中產階級加入旅遊的行列。在最早建成鐵路的英國,商人們開始利用包租火車的形式把大批遊客運送到游覽地。旅遊需求逐漸形成社會化規模,越來越多的人需要有人代他們處理從啟程到返家過程中的一應事務。這意味著專門為旅遊者服務、為旅遊者活動提供便利條件的活動已有可能逐漸從其他部門中分離出來,形成一個新行業—旅遊業。可以說,近代旅遊和旅遊業孕育於向近代轉型的歐洲,最終由產業革命催生而成。
歷史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但是在轉折關頭,人們往往願意把某一較有代表性的事件或人物作為標記。1841年,英國人托馬斯·庫克組織500多人包租火車從萊斯特到洛勃羅赫參中加禁酒大會。這次旅行並非觀光度假,庫克也非組織包租火車團體旅行的第一人,但是作為中介者依靠廣告這樣的活動,庫克卻是第一人。此後人們紛紛效仿。庫克本人則以此發端,多次組織類似活動,並且最終成為職業旅行代理商,而且是那個時代最有影響的旅行代理商之一。於是後人便以1841年那次活動作為近代旅遊和旅遊業開端的標志。
二戰後,旅遊進入現代發展階段。在各主要工業國家,隨著戰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人們的收入水平普遍大幅度提高,私人汽車逐漸普及。原來主要用於軍事的航空噴氣技術轉向民用,既大大提高了運速,也使機票價格大幅度下降,越洋遠程旅遊變得前所未有的方便。於是,越來越多的普通勞動者加入旅遊者的行列,旅遊從此成為一種大眾的活動,現代旅遊也因而被稱作「大從旅遊」。許多發展中國家在這一時期為換取外匯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也開始利用本國或本地區各具特色的自然環境和民族文化來吸引歐美地區的遊客,發展國際入境旅遊接待業。從此,世界范圍出現大規模的遊客流動,旅遊和旅遊業也因此而成為一種世界性的現象。大眾旅遊時代,旅遊業大多採用類似大機器工業生產的規模化和標准化方式,以滿足大規模客流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旅遊業在這一時期獲得長足發展,成為許多國家重要的社會經濟部門。
近年來,旅遊和旅遊業的發展出現了新的趨勢。在現代技術和現代社會生活的影響下,人們的旅遊需求日益復雜,選擇也日趨多樣。旅遊業的運作方式也在發生變化,逐漸超越傳統的大眾旅遊運行模式,向著更廣闊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