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旅遊旅行 > 摩托車旅行日記

摩托車旅行日記

發布時間:2021-03-01 00:15:01

A. 電影《騎士日記》(又名摩托日記)的故事背景

切.格瓦拉,1928年出生於阿根遷的羅薩里奧市,少年時代曾與當地名門閨秀奇奇娜相知相戀。隨後,他進入布宜諾斯艾利斯國立大學醫學系。大學畢業後,在墨西哥行醫期間,切的生活發生了轉變--因為他結識了古巴革命者菲德爾·卡斯特羅。
1956年11月25日,切作為卡斯特羅率領的82名起義者中的一員,乘"格拉瑪"號遊艇遠征古巴。經過2年多奮戰,起義軍終於奪取了古巴全國政權,切·格瓦拉先後被任命為國家銀行行長、工業部部長、古巴社會主義革命統一黨政治局委員和書記處書記。他出席聯合國大會,並出訪世界各國,成為當時全世界關注的新聞人物。在訪問中國期間,會見了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陳毅和彭真等領導人。然而,就在切成為風雲人物之際,他卻突然從政壇神秘地消失了--此時是1965年4月。

1952年1月,年輕的格瓦拉和他的朋友艾伯特從阿根廷開始了他們漫遊拉丁美洲的旅程。那個時候的格瓦拉(蓋爾·加西亞·貝納爾)只有23歲,還是一個主攻麻風學的醫學院學生。而艾伯特(羅德里格·德拉·塞納)是一個只有29歲的生物化學家。對未知事物的探索的興趣使他們駕著諾頓500開始了八個月的旅程。

盡管一路上經歷了不少的顛簸與艱苦,但他們仍繼續前行,體驗著旅途中的歡樂與艱辛,從摩托車壞在半路到被貨船運走而不覺,從戀愛、喝酒、打架到救火做消防員。這段旅程最開始也許還只是新奇的冒險,但當兩位年輕人體味到他們所在的拉丁美洲的社會與政治問題,他們旅行的基調也就完全改變了。旅途中所感受到的各異的事物不斷地轉變著他們對事物的看法與角度,印加文化的奇觀馬丘比丘的美深深地震撼著他們,而在亞馬遜河深處的麻風病人隔離區的所見又使他們質疑所謂的被經濟定義的"進步"究竟有何價值。一路上的所見所感對格瓦拉日後的轉變有著一定的影響,也直接激發了他日後成為一位叱吒一時的革命者。

B. 摩托車日記的幕後花絮

《機車日誌》幕後:再現共產主義的堂·吉訶德
雷德福首選導演:《機車日誌》的拍攝始於South Fork影業的執行製片羅伯特·雷德福、製片邁克爾·諾茲克和天然林企業的卡倫·騰克豪夫,他們意識到這是和沃特·塞勒斯初次合作的絕佳機會,因為他曾經憑借《中央車站》的劇本獲得1996年聖丹斯國際映像作家獎。羅伯特·雷德福說:「《機車日誌》看起來是和沃特合作的好機會,尤其是切·格瓦拉這個題材這么棘手。我知道沃特接手它後肯定會重抒情和人文,遠超過關注那個成為革命先鋒的政治意義。」
導演早熟悉原著:埃內斯托·格瓦拉寫就的《機車日誌》,並不是描繪一個男人如何蛻變成《時代》雜志定義的世紀偶像的旅程,這部回憶錄是在他的南美之行幾年後才完成。他在書中講述了許多旅途中形形色色的見聞和人物,結合了日後他對這段旅行的重大意義的反芻,書中不談革命卻讓人真切感受到革命的精神。當製片人屬意沃特來為本片掌舵的時候,他已經很熟悉切·格瓦拉的著作,這本書深深地沖擊了他。
原著的精妙之處:《機車日誌》不僅是關於一個人的身份認同,也是對整個拉丁美洲的身份認同。對於那些來自同一區域的人來說,這種糾結在其中的私人體驗更顯得意味深長。沃特認為:當你讀完整部書並理解和接受他們後,你就能體會到人們真的可以去改變世界。他也想這部電影去表達同樣的感覺,那就是關於希望和探索的意義。這段旅行的精妙之處基於切艾兩人洞察世界轉變的事實,他們將會按照各自對旅程的理解去嘗試改變世界。
提前請藝術監督:自從這本書出版後,為了將它搬上大銀幕,製片人就一直聯系編者吉亞尼·米納,他是義大利新聞記者和紀實小說作者,後來成為影片的藝術監督。他和製作者們進行了對古巴哈瓦那的勘查,在那裡他們開始了全面的調查和研究,他們也采訪了切·格瓦拉的好友和旅行夥伴艾伯托·格蘭度,讓人振奮無比的是,這位80多歲的老人,至今仍保持著開朗樂觀的生活態度。
編劇擦肩諾貝爾:沃特·塞勒斯和製片人找到了約瑟·里維拉,來改編切·格瓦拉和艾伯托的書(後者著《和切·格瓦拉同行》)。這位波多黎各出生的獲獎劇作家,曾經和加布里埃爾·加西亞·馬奎斯(曾獲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在聖丹斯學院一起學習。塞勒斯和里維拉一起做了學多深入研究,他們閱讀了所有現存的關於切·格瓦拉的傳記,調查和整個劇本的編改耗費了里維拉兩年的時間。
劇本不神化角色:為了平衡影片中對兩個主要角色的描寫,里維拉分別從切·格瓦拉和艾伯托的書中抽取了大量資料。與《機車日誌》不同的是,艾伯托的旅行記錄版本不是回憶錄,它包含了大量作者本人的記事觀察,這種即時性在重現旅途中發生的各種事件上起了重大作用。里維拉盡可能不讓年輕的切·格瓦拉和後期的神化形象混淆,並重點突出兩個人的人性一面,保留了原著中的幽默和紀實性。
第一支持方加盟:正當里維拉堅持不懈地編寫劇本的時候,他們得到了第一個支持方「FilmFour影業」。2001年,執行製片保羅和麗貝卡加盟《機車日誌》,帶著FilmFour的資金幫助籌備拍攝,製片人艾德格德新組建的製作組也隨後加入。在此期間,導演塞勒斯沿著書中提及的路線,開始了對旅途城鎮的私人探訪,去感受50年前主角的旅行。結果他意外地發現,這里的地形物貌,仍能重建作者當年的冒險和發現。
南美電影人支持:塞勒斯回憶他的第一印象是,1952年引起切·格瓦拉二人注意的建築和問題大部分保留至今,這讓他感覺原書如此接近現代,也許因為50年代以來拉丁美洲的政治和社會現實並未做大變動。《機車日誌》應該屬於阿根廷電影,所有與之相關的人都這么認為,這也是為了向電影的主要角色表達敬意。劇本完成後,製片方確定在阿根廷開拍,並獲得了阿根廷、智利和秘魯電影人的協助

C. 摩托車日記的劇情簡介

《機車日誌》劇情:革命前的紅色羅賓漢
「世界改變了你,你也能改變世界。」
《機車日誌》是一部描述一段壯麗的自我發現之旅和追蹤格瓦拉建立革命之心起源的電影,南美洲豐富而復雜的人類和社會形態也隨著這兩位志同道合的好友的旅程揭開了神秘的面紗。切·格瓦拉這位「革命浪漫主義的最後偶像」,阿根廷裔古巴馬克思主義革命領導人,39歲就被殺害的偉大的革命家,正是通過這次近乎苦行的旅程,親眼目睹了殖民主義對南美人民的剝削,間接地影響了他日後投身革命事業的決定。2004年1月,影片在聖丹斯電影節上放映後,博得了在場觀眾長時間的起立鼓掌。
這部由巴西名導沃特·塞勒斯(代表作《中央車站》)導演、約瑟·里維拉編劇的電影,根據兩位真實人物——阿根廷人埃內斯托·格瓦拉·戴拉·塞納和艾伯托·格蘭度的真實旅程改編而來。切·格瓦拉為這段旅行寫下了《摩托車日記》,其中前言寫道:「寫這本日記的人,在他重新踏足阿根廷土地的那一天起就已經死了。組織與打磨過這本日記的那個我,早就不再是我;至少現在的我,已不再是過去的那個我了。漫遊南美洲對我造成的改變,遠遠超過我所能預見的。」
1952年1月,切·格瓦拉(蓋爾·加西亞·伯納爾飾)還是一個專門研究麻風病的23歲的醫學院學生,他的好友29歲的艾伯托(羅德里格·戴拉·塞納飾)也是一個生物化學家。兩個人道別了各自的家庭和切·格瓦拉的女友齊齊娜(米婭·麥斯特羅飾),騎上1939年產的諾頓500摩托車,開始了一段充滿浪漫色彩的冒險之旅。這輛古董摩托車載著兩人離開熟悉而舒適的環境,走得越來越遠,直到那個充滿無限驚奇和刺激的目的地,而兩人也因此變得親如兄弟。
最終,這段歷時八個月、行程8000里的旅途,從開始遊山玩水的嬉戲目的,轉變成深邃的發現之旅。整個南美充滿了無窮的哀傷和無盡的希望,從無家可歸的礦工到內河船上的妓女,從麻風病人到出身顯赫的貴族,切·格瓦拉和艾伯托發現了他們人生的共同目標,並下定決心去改變世界……

D. 電影《摩托日記》中主人公騎摩托車都經過了哪些國家 各有什麼見聞能列舉一下么謝謝~

智利 阿根廷抄 秘魯 哥倫比亞 委內瑞拉 應該是這個順序,因為從前面看出,他是沿著太平洋沿岸的國家穿越的。

經過阿根廷和智利邊境時,他們望著滿眼山清水秀的美景,說著幾時厭倦旅遊時到此地開診所的夢想,這時候鏡頭是明亮的,心情是開朗的,似乎更加美好樂觀的前程正在逼人而來。只是到了那個重病的老婦人家裡,色調突然變得灰暗起來,格瓦拉第一次在旅途中接觸到這個世界悲哀無奈的一面,那一份閑情逸致也逐漸轉變成為對南美人民苦難現實的關注和思考。尤其是在他們面對那對礦工夫婦迷茫傷感的眼神的時候,那種對習慣了健康向上的生活畫面的心靈的巨大沖擊力是不言而喻的,感到「忽然間對這個世界陌生起來」。

在秘魯麻風病區的那一段工作經歷對他的人生無疑更具有啟發和深省的意義,我甚至覺得這是導演在有意地與基督聯系起來,因為基督也有過相似的與麻風病人相處的經歷。格瓦拉的身份從此也被賦予了救贖者的神聖意義,從這一點上說,所有關注現實苦難的偉大人物都是一致的。當他奮力游過那條大河的時候,不僅僅完成了挑戰個人極限的壯舉,更進行了一次消除人為製造的鴻溝的精神之旅。

E. 切.格瓦拉在《摩托日記》中寫的一句話,我只記得後半句是"車背上的我們正風雨兼程",前半句好像是什麼

我出發前的首要任務,就是盡可能多地參加各科考試,而阿爾維托則為長途旅行備車、研究專、計劃屬路線。那時候,我們根本沒有想過途中我們會遭遇多大的艱難險阻,我們的眼裡只有前方路上飛揚的塵土,而車背上的我們正風雨兼程,風馳電掣般地向北挺進。

F. 電影摩托車日記迅雷下載地址,最好在800M到1G內的,非常感謝!

尊敬的迅雷用戶,您好:
您可以前往迅雷快傳官網,搜索您想要的資源進行下載.如果找不到的話,可以到電影天堂這里進行搜索一下,感謝您的支持。
更多疑問,歡迎您向迅雷網路平台提問。

G. 《摩托日記》里的切格瓦拉的女友後來是跟他分手了嗎

我出發前的首要任務,就是盡可能多地參加各科考試,而阿爾維托則為長途旅行內備車、研究容、計劃路線。那時候,我們根本沒有想過途中我們會遭遇多大的艱難險阻,我們的眼裡只有前方路上飛揚的塵土,而車背上的我們正風雨兼程,風馳電掣般地向北挺進。

H. 摩托日記觀後感400字

[記《摩托日記》觀後感]最近看了很多關於旅行、夢想、自由的書,讓我覺得幸福其實很簡單,沒有那麼多附加條件,只是那種感覺……做好飯菜等爸媽回家是一種幸福;收拾好房間,看看書是一種幸福;按計劃做完一套方案也是幸福;這種幸福即簡單,又真實……讀完《背包十年》,迫不及待的看了《摩托日記》,情節是兩個年輕人在路上的故事,結局是男主角在行走的過程中,由開始的懵懂逐漸找到自己了為之奮斗的目標……導演盡量把情節渲染的輕松、幽默,但實際上,更為深切的表達了南美人民水生火熱的生活境況,記《摩托日記》觀後感,觀後感《記《摩托日記》觀後感》.我也更深刻的認識了切.格瓦拉這位南美民族英雄.他們那種在路上的精神感動了我,可以很簡單,可以什麼都沒有,只要沖破現狀的勇氣即可.可能開始很迷茫,可能過程很艱辛,可能結局也並不完美,但只要在路上,我們總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感受不一樣的人情,結識更多朋友,了解更多的知識,總結更多經驗……呵呵,總之只有在路上我們才更自由……對於」自由「二字的理解彷彿又有了新的認識,我享受在路上的感覺,那種不安定的、可變的生活讓我覺得生活還有N種可能,正是這些可能性,生活才更加的豐富多彩……大概是看完太興奮了,給N多朋友推薦這部片子,希望大家喜歡.

I. 誰能推薦幾部關於旅行的電影,例如《摩托車日記》一類的。

法國溫馨電影《抄蝴蝶》法國經襲典電影,美麗風景,一個老人與一個小姑娘的一次感人旅行.
《荒野大鏢客》約翰特拉沃爾塔等大牌明星齊聚堂,絕對搞笑。
《荒野生存》改編自著名作家喬恩·科萊考爾(Jon Krakauer)的散文集,是一個真實事件.
《歐洲任我行》講幾個高中生利用高中畢業的暑假到歐洲旅行的喜劇,很搞笑。

J. 摩托車旅行紀錄片,求推薦

這類型的紀錄片有很多,例如:一路向南、西行者、侶行、摩托日記等等。
摩托旅行愛好內者,統稱為摩旅,容因其便捷、省錢等優點為很多騎行愛好者出門旅遊的首選,且騎行旅遊,機動性比較強,隨停隨走,可以花最少的錢走最多的地方,相比於跟團游更加有趣味。

閱讀全文

與摩托車旅行日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沈陽凱撒旅行社招聘 瀏覽:748
陽江海韻戴斯度假酒店 瀏覽:590
電動汽車技術政策 瀏覽:261
戶外街舞墊子 瀏覽:491
fuso越野房車多少錢 瀏覽:913
京郊特色度假 瀏覽:724
山羊皮卡車 瀏覽:374
中國旅遊安全問題 瀏覽:399
武漢新能源汽車銷售 瀏覽:142
l懷化旅遊攻略 瀏覽:897
車個性內飾 瀏覽:135
賓士S級內飾改裝 瀏覽:101
皮卡並線 瀏覽:398
皮卡堂食物 瀏覽:8
安徽安凱華夏汽車配件有限公司 瀏覽:547
東京到大阪旅遊攻略 瀏覽:492
東風轎車價格 瀏覽:293
金希澈豪車 瀏覽:826
皮卡丘人氣 瀏覽:924
峨秀湖國際度假區 瀏覽: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