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簡述茶馬古道對漢藏兩民族發展的地理意義有哪些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和西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秘的旅遊絕品線路,它蘊藏著開發不盡的文化遺產。茶馬古道[1] 源於古代西南邊疆和西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分川藏、滇藏兩路,連接川滇藏,延[2] 伸入不丹、尼泊爾、印度境內(此為滇越茶馬古道),直到西亞、西非紅海海岸。
背景
中國茶馬古道有三條:
第一條是陝甘茶馬古道,是中國內地茶葉西行並換回馬匹的主道。
第二條是陝康藏茶馬古道(蹚古道),主要是陝西人開辟的;
第三條滇藏茶馬古道。[3]
陝甘茶馬古道是古絲綢之路的主要路線之一。主要的運輸工具是駱駝。而茶、馬,指的是販茶換馬(這里的茶和馬均是商品)。
陝康藏茶馬古道—蹚古道[4] ,始於唐代,由陝西商人與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形成。由於明清時政府對販茶實行政府管制,販茶分區域,其中最繁華的茶馬交易市場在康定,稱為---蹚古道,因此陝康藏茶馬古道是當時可以在國內跨區販茶的茶馬古道。川藏茶馬古道是陝康藏茶馬古道的一部分,東起雅州邊茶產地雅安,經打箭爐(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薩,最後通到不丹、尼泊爾和印度,全長近四千餘公里,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底蘊,是古代西藏和內地聯系必不可少的橋梁和紐帶。
滇藏茶馬古道大約形成於公元六世紀後期,它南起雲南茶葉主產區西雙版納易武、普洱市,中間經過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麗江市、香格里拉進入西藏,直達拉薩。有的還從西藏轉口印度、尼泊爾,是古代中國與南亞地區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普洱是茶馬古道上獨具優勢的貨物產地和中轉集散地,具有著悠久的歷史。
作用編輯
紐帶作用
茶馬古道是一條政治、經濟紐帶。促進了西藏與祖國的統一和藏漢人民唇齒相依、不可分離的親密關系。通過這條古道,不僅使藏區人民獲得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茶和其他內地出產的物品,彌補了藏區所缺,滿足了藏區人民所需。而且讓長期處於比較封閉環境的藏區打開了門戶,將藏區的各種土特產介紹給內地。形成了一種持久地互補互利經濟關系。這種互補關系使藏漢民族形成了在經濟上相依相成,互相離不開的格局。由此而進一步推動了藏區與祖國的統一,藏、漢民族的團結。在歷史上,宋朝、明朝盡管未在藏區駐扎一兵一卒,但卻始終與藏區保持不可分割的關系,令藏區各部歸服,心向統一。其中茶馬古道發揮了最重要的作用。
經濟發展
茶馬古道帶動了藏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沿著這條道路、伴隨茶馬貿易不僅大量內地的工農業產品被傳入藏區豐富了藏區的物資生活,而且內地的先進工藝、科技和能工巧匠也由此進入藏區,推動了藏區經濟的發展。例如因茶葉運輸的需要,內地的製革技術傳入藏區,使藏區的皮革加工工業發展起來;又如因商貿的發展,內地的淘金、種菜、建築、金銀加工等技術和技工大量經由此道輸入,推動了藏區農作技術、採金技術和手工業的發展。同時,由於交易物品的擴展,藏區的蟲草、貝母、大黃、秦芄等葯材被開發出來,卡墊、毪子和民族手工藝品生產也被帶動起來,有了很大的發展。據統計,宋代四川產茶3000萬斤,其中一半經由茶馬古道運往了藏區。明代經由黎雅、碉門口岸交易的川茶達3萬引,佔全川茶引的80%以上。清代經打箭爐出關的川茶每年達1400萬斤以上。同時,大批的藏區土特產也經由此路輸出。據1934年統計,由康定入關輸向內地的有麝香4000斤、蟲草30000斤、羊毛5500000斤、毪子60000多根等,共值銀400餘萬兩。可見漢藏貿易規模之大。在這一貿易的帶動下,藏區商業活動迅速興起,出現了一批著名的藏商,如"邦達倉"、"三多倉"、"日升倉"等(倉,藏語意為家。這里用作商號);出現了集客棧、商店、中介機構為一身的特殊經濟機構--鍋庄。康巴處於條大道的中心,受這種環境的熏陶,最早改變了重農輕商的觀念,養成了經商的習慣。康巴商人的精明能幹,由此遠近聞名。
藏區興起
促進了藏區城鎮的興起和發展。茶馬古道上的許多交易市場和馱隊、商旅的集散地、食宿點,在長期的商貿活動中,逐漸形成為居民幅湊的市鎮。促進了藏區社會的城鎮化發展。如打箭爐在元代尚為荒涼的山溝。明代開碉門、岩州茶馬道後,這里逐漸成對大渡河以西各馱隊集散之地,清代開瓦斯溝路,建瀘定橋,於其地設茶關後,迅速成為"漢番幅湊,商賈雲集"的商業城市。西藏和關外各地的馱隊絡繹不絕地來往於此,全國各地的商人在這里齊集。形成了以專業經營的茶葉幫,專營黃金、麝香的金香幫,專營布匹、哈達的邛布幫,專營葯材的山葯幫,專營綢緞、皮張的府貨幫,專營菜食的乾菜幫,以及專營鴉片、雜貨的雲南幫等。出現了48家鍋庄,32家茶號以及數十家經營不同商品的商號。興起了縫茶、製革、飲食、五金等新興產業。民居、店鋪、醫院、學校、官署、街道紛紛建立,形成為一座聞名中外的繁榮熱鬧的"溜溜的城"。又如昌都由於是川藏、滇藏、青藏三條茶馬古道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亦隨著茶馬貿易的發展而成為康區重鎮和漢藏貿易的又一中心。
文化交流
溝通了藏族與漢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茶馬貿易的興起使大量藏區商旅、貢使有機會深入祖國內地;同時,也使大量的漢、回、蒙、納西等民族商人、工匠、戍軍進入藏區。在長期的交往中,增進了對彼此不同文化的了解和親和感,形成了兼容並尊,相互融合的新文化格局。在茶馬古道上的許多城鎮中,藏族與漢、回等外來民族親密和睦,藏文化與漢文化、伊斯蘭文化、納西文化等不同文化並行不悖,而且在某些方面互相吸收,出現復合、交融的情況。例如在康定、巴塘、甘孜、松潘、昌都等地,既有金碧輝煌的喇嘛寺,也有關帝廟、川主宮、土地祠等漢文化的建築,有的地方還有清真寺、道觀。各地來的商人還在城裡建立起秦晉會館、湖廣會館、川北會館等組織,將川劇、秦腔、京劇等戲劇傳入藏區。出現了不同民族的節日被共同歡慶;不同的民族飲食被相互吸納;不同的民族習俗被彼此尊重的文化和諧。文化的和諧又促進了血緣的親合,漢藏聯姻的家庭在這里大量產生。民族團結之花盛開在茶馬古道之上。
束河茶馬古道戀曲
要進束河古村,村口的青龍橋是必經之路。雖然它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卻依然寬闊平整。清得發藍的青龍河從橋下流過,河邊有茂密的白楊樹和柳樹。白的梨花、紅的海棠花和桃花年年開放,為村裡人提供香甜的果實。這家鄉的美味,是古道藏客和走四方的束河皮匠永遠的記憶。
沿青龍橋向西走,有一條五花石板路,石頭上暗紅的線條至今可見。老人說,這是束河一幫常年奔波在茶馬古道上的商人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捐資鋪砌的。因他們常和藏人做生意,當地人叫他們「藏客」。束河街是他們的牽掛,也是他們商旅生涯的起點和最終的期盼。
束河像一個街心大花園,有四條巷道從束河街上向四面延伸出去。向東的一條穿過麗江古城,往南的一條通往古濟行政村,往北的一條通向白沙行政村,往西北的一條是過去通往迪慶藏區的要道,即「茶馬古道」。
沿著源自九鼎龍潭和坡底小潭的小河,藏客走上兩條艱險的商旅古道:一條從松雲村通往西南方向的古關隘黃山哨,從拉市到石鼓、巨甸、魯甸,翻越栗地坪,過維西保和鎮,到瀾滄江邊後,沿江北上,過燕子岩棧道,到德欽後再從溜筒江過溜索進藏;第二條路,從九鼎龍潭和坡底小潭邊經過,蜿蜒伸向西部的玉龍雪山。經過文海村直達麗江龍蟠,渡金沙江,翻越十二欄桿,到中甸縣城,然後過上橋頭,從奔子欄用獨木舟渡江,翻越白茫雪山抵德欽城,然後再從溜筒江過溜索,翻梅里雪山進藏。兩條古道行程各六千里,走一趟需要三個多月。
棧道、溜索、雪山,古道上的每處險路都可能是藏客的歸宿。在他們勇敢而壯美的一生中,往往需要浪漫的牽掛,一些藏客在家娶一個「披星戴月」勤勞孝順的姑娘,在藏區娶一個溫柔賢良的「卓瑪」。遠隔千山萬水,許多納西姑娘和卓瑪一輩子沒見過面,確都會在心裡寬容甚至感激對方,在那個「把頭別在腰帶上」的男人身上,傾注悠長的思念。這樣的傳統如今已不存在,但因藏客而成為親戚的納西人和藏人卻常常在束河相聚。因此在束河喝到純正的酥油茶並不是一件難事。
藏客走過的茶馬古道有跡可尋,而源自束河的另一條古道卻從來沒有蹤影,這條無形的道上走著另一群人,他們「只要一把錐子,一紮紗線就能走遍天下」,他們是束河皮匠。
9宗教
三種宗教在康定和諧相處
在中國西南,青藏高原東緣、橫斷山脈大雪山中段,坐落著一個只有1.45平方公里的小城——康定。從19世紀60年代起,小城內就形成了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並存的格局,100多年的傳教歲月中,始終和睦相處,成為美談。 清真寺的阿訇是38歲的馬澤志,他仍記得2003年4月康定天主教堂新神甫李倫即位時,邀請他以及各個宗教的代表參加即位儀式時的熱鬧場面。
1646年,有回族人開始到康定謀生,康定縣城共有常住的穆斯林400餘人,在清真寺的隔壁,當地還專門修建了回民小學。72歲的回族大媽陳鳳雲正在清真寺內為即將到來的「開齋節」做准備,她有許多藏族朋友,有的信仰藏傳佛教、有的信仰天主教,「我們的關系很好啊,都是很要好的朋友。」陳大媽說。 據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宗教局副局長張建泉介紹,他在康定從事宗教工作15年,很少碰到各個宗教之間發生沖突。 康定是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首府,在歷史上曾是繁榮一時的商業貿易中心。700年以來,藏商把從西藏帶來的麝香、蟲草、黃金、馬匹帶到康定,與內地商人帶來的茶葉、絲綢進行交易。正是這種民族間貿易的興盛,造就了各民族在康定的大融合。 距離清真寺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是康定的天主教堂。1860年,巴黎外方傳教會傳教士丁盛榮受羅馬教廷之命赴西藏傳教,途中受阻,返回康定,在康定北郊設堂傳教,拉開天主教在康定的傳教歷史。 全縣城300多天主教信徒中,藏族信徒佔到了200人。天主教堂神甫李倫說:「雖然全縣城3萬多人口中信仰藏傳佛教的人佔到了絕大多數,但是當地政府積極保護信仰者較少的宗教,這里有很好的宗教信仰環境。」 距離康定天主教堂約150多米的地方,是當地最大的藏傳佛教寺廟——安覺寺,已有380多年的歷史。
10研究
「茶馬古道」的命名人木霽弘以及雲南大學茶馬古道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周重林,聯名發表文章,《茶馬古道研究模式以及意義》,他們以為:
茶馬古道景色(17張)
第一、茶馬古道是當今世界上地勢最高的貿易通道。
第二、茶馬古道從來都是民族融合與和諧之道,它見證著中國乃至亞洲各民族間千百來因茶而締結的血肉情感。藏族史詩《格薩爾》說「漢地的貨物運到藏區,是我們這里不產這些東西嗎?不是的,不過是要把藏漢兩地人民的心連在一起罷了」,這是藏族人民對茶以及茶馬古道最深刻的理解。西北游牧民族同樣如此。
第三、茶馬古道是民族遷徙的走廊,它為人類尋找永恆的家園提供了許多實證。發源於青海的瀾滄江,流經西藏,入雲南,經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最後從越南奔向南
茶馬古道之路
海。正是在瀾滄江流域出產的雲南大葉種茶葉的遠征,聯動了中外民族之間的經濟以及文化交流,我們可以從中找到諸多文化的淵源。盡管中國西南和西北地區茶馬古道上有眾多的民族,但這些民族的第二語言統一在西南官話下,這是世界文明傳播史上罕見的實例,無疑是茶馬古道又一大貢獻。
第四、茶馬古道是佛教東傳之路,是世界文明的主要通道,在茶馬古道上,多元文化開始融合。商品承載著文化,茶馬古道同時也是一條宗教道路,教徒與商人相伴而行,為這些區域帶來了不同的信仰。比如通過藏傳佛教在滇西北的傳播,進一步促進了納西族、白族和藏族的經濟及文化交流,增進了幾個民族之間的友誼。
11文化旅遊
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新格局,圍繞「世界茶源、中國茶城、普洱茶都」的目標定位,普洱將凸顯「茶文化旅遊」主題,大力培育以茶文化、茶馬文化為主題的旅遊產品,充分利用和發揮茶產業的優勢,實現茶產業與旅遊產業的互動共贏。
普洱市是「茶馬古道」上重要的驛站,是著名的普洱茶的重要產地之一,也是中國最大的產茶區之一。普洱市同時是一個旅遊資源的富集地,具有眾多自然生態資源、水域風光資源及人文旅遊資源,且茶文化、民族文化、口岸文化優勢明顯,全市森林覆蓋率超過67%,茶園達318萬畝,旅遊發展條件得天獨厚。
普洱市將立足於普洱市旅遊資源的文化和特色,以及茶馬古道的歷史文化,底蘊依託「普洱茶都、中國茶城、世界茶源」的品牌優勢,利用良好的自然區位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重點旅遊項目建設為載體,加強政府主導作用,全面提升普洱市的旅遊產業素質和綜合競爭力,將普洱市建設成為雲南省的新興旅遊城市。同時,以「觀光普洱、美食普洱、歡樂普洱、養生普洱」為口號,將普洱市打造成為「世界普洱茶休閑養生旅遊勝地」。
普洱市規劃打造「一城、三區、四線」的旅遊新格局。「一城」即以思茅區為核心,打造世界知名的生態養生度假旅遊城;「三區」即規劃打造以思茅區為核心的思茅快樂養生度假旅遊區,以景邁山高山生態茶園為基礎的原生態茶文化休閑旅遊區,以思茅區、寧洱縣為主的普洱茶馬文化探險體驗區;「四線」即規劃打造西部邊陲風情民族文化旅遊景觀線,北部原始森林風貌神奇探秘旅遊景觀線,東部茶馬文化旅遊景觀線及東南異域民族風情邊境旅遊景觀線。
根據科學論證,提出了「十大旅遊景觀景點創意設計工程」:普洱市一是要創意建立普洱市民俗文化村,開展歡樂普洱民俗風情游;二是要規劃建設國際級溫泉養生度假村,開展普洱市高端度假休閑游;三是要規劃打造普洱市思茅河十里民族美食長廊,開展民族美食體驗游;四是要規劃建立普洱民族文化藝術宮,開展民俗風情文化藝術、茶文化體驗游;五是要恢復建設普洱市月光寺,引導群眾開展宗教文化游;六是要規劃恢復普洱市文武廟,開展普洱市歷史文化尋蹤游;七是要規劃引導建立寧洱縣的普洱府,開展普洱市茶馬文化體驗游;八是要規劃改造普洱市思茅區珠市街,開展古街觀光購物游;九是要規劃建設普洱市的茶文化景觀長廊「茶都大道」,開展普洱城市觀光游;十是要整合改造普洱市茶園資源和制茶企業,開展普洱市現代茶工業觀光游。
⑵ 昭通魯甸永紅溫泉從火車站怎麼走
公交抄線路:1路 → 2路,全襲程約14.2公里
1、從昭通火車站步行約150米,到達火車站
2、乘坐1路,經過21站, 到達農機公司招待所站
3、步行約10米,到達汽車客運站
4、乘坐2路,經過4站, 到達蘋果園站
5、步行約80米,到達永宏溫泉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