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度假景點 > 九伏地民俗度假村

九伏地民俗度假村

發布時間:2021-03-11 23:56:29

A. 漳州傳統民俗有哪些

坐商走販

商業活動的俗規慣習,是商人在長期的經商過程中逐漸萌芽、發展、傳承的。明清時期漳台之間的民間貿易往來,必然把原鄉一些商業習俗傳到台灣。其中最突出的是坐商走販經營慣俗的傳承。

坐商是固定的經商形式,即固定的攤位店面、確定的營業時間、穩定的商品貨源,主要在城鎮、集市經營。無論小店鋪店主或是大商號老闆,民間俗稱之「頭家」。店員(或稱伙計)受雇於頭家,領取薪金,自稱「吃頭路」。漳台商俗認為「店多生理(生意)好做」,故同類商品往往匯集到同一街市開店設攤,以此來擴大影響,招徠顧客。歷久便形成特色商業街。例如龍海石碼鎮,自明弘治元年(一四八八)建埠,到清末民初的四百餘年間,已建成街巷一百七十六條。其中有許多是專門商品街,如糖街、茶料街、蝦米巷、.面線巷、木屐街、六味街、碗街、杉行街、炮仔街、米街、篾籠巷、紙街、桶巷、布街、車轆鱸巷等。此外還有米市、魚市、蝗市、咸魚市、菜市、瓜市、柴市、燈市、鴨市等集市。台南市是閩南商人雲集的都市,到光緒十八年(一八九二)已有街道八十五條,其中有草花街、糖仔街、米街、魚行街、菜市街、鞋街、竹仔街等專營同類商品的街道。

為了吸引顧客,擴大商店影響,各坐商都有傳承的民俗標志。一是招牌,二是商號。招牌多置於店鋪門前顯眼處,以引人注意。其形式五花八門,有以實物作招牌的,如賣杉木的、賣篾籠的、賣桶的,把實物疊起或高吊於店門前,讓顧客遠遠就能看到;有以模型為招牌的,如賣木屐的以大木屐為記,賣蠟燭的懸木製紅漆大燭為記;有以包裝品為招牌的,如賣花生油的懸掛油瓶,賣酒的懸掛酒壺;有以額匾、旗子為招牌的,如米店寫「米」,酒肆寫「酒」,茶鋪寫「茶」,高懸於商店門口。商號是商店的名號和信譽的標志。歷史上許多老字型大小店鋪,至今為人們所傳誦。如漳州「同善堂」葯局、「天益壽」葯局、「長成」青草行、「蔡福美」鼓鋪、平和蘆溪「福蘭」煙店、長泰「奇蘭」煙行等等,都在漳州、台灣和海外久享盛名。

坐商的特點是坐等交易。為了交易成功,商人們除了在商品適銷對路、物美價廉方面下功夫外,特別重視店風的養成,因而形成了很多反映商人求吉、求利心理狀態的經營習俗.例如,店鋪是生意場所,錢財出入之地。商人們為祈求生意興隆、財源茂盛,都在店鋪中供奉財神(趙公明、關公等)或行業保護神(土地公等)。店員在店鋪的舉止也有諸多禁忌:禁忌踩踏或坐在門坎上,禁忌坐卧在櫃台和待客的條椅上,禁忌玩弄算盤和將算盤倒放,禁忌在店門口伸懶腰打哈欠或面朝店門小便,禁忌面朝內、背朝店門而坐,等等。俗信犯了禁忌就會得罪財神,而財神不進店門封經商就非常不利。商人最講究「開市大吉」,故銥天開店後來的第一位顧客,應盡量成交,即使不賺也要力促其成,以求吉利。俗話說:「行有行規,店有店規。」所有的店規都把「和氣生財」、「信譽生利」作為根本的經營之道,因而世代流傳下許多待客的商務。如對顧客耍笑臉相迎,熱情招呼,「努(能)招呼,有主顧」;「好嘴水」是商人必具備的素質,「踏車靠腳腿,生理靠嘴水」;待客中不能有任何厭煩、抱怨之舉,「問不煩,揀無怨,買賣興隆客滿店」;經商要守信,「信用守得好,趁(賺)錢免煩惱」;貨物不能摻雜使假,「貨真價實,顧客來規日」(整天顧客盈門);成交最忌短斤少兩,「短斤少兩,恰惡半路搶」……這些古商諺,對於規范商業道德,促進有序經商,平等競爭,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走販是游動的經商形式。日常所見走街串巷、走鄉串村的小販,俗稱「販仔」。舊俗賣日用品的販仔以手搖小鼓為記招徠顧客,漳台民間皆稱之「搖鼓擔」。販仔以敲鑼、搖鈴、擊板、打鼓、吹笛等發出的聲響和叫賣聲來招引買者的習俗,是商俗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例如,賣「柚柑串」的將竹簽放在罐子里,忽上忽下地,發出有節奏的沖擊聲;賣「咸酸甜」的(咸棗、蜜李、酸梅、橄欖等蜜餞),口吹瑣吶發出獨特的旋律;賣「敲糖角」的用分割糖 角的刀片和小錘敲擊出清脆的金屬聲響;賣「麥麥糕」的敲打小鑼「哨哨」作響。每當聽到這些聲音,小孩子就圍攏過來,一角二角、三分五分地買著吃。而當聽到「叮咚叮咚」的鈴瓏鼓聲時,則必定是貨郎「搖鼓擔」來了。這時是農婦村姑上前,買針頭絕腦紐扣手拍什麼的。

與敲擊吹奏聲相映成趣的叫賣聲,也是「人未到聲先到」。人們從其高音低音、長腔短調的呼喚聲中,即使聽不懂方言,也能分辨出是賣什麼的來了。市井街坊,清晨人們可以聽到沿街賣食品的叫賣聲。例如,賣花生的:「賣花生哎——!咸閣酥啊----!臭仁換一書。」賣醬瓜的:「賣咸醬瓜哎,醬瓜咸啊,醬瓜甜啊,醬瓜五味香啊,好做早點啊!好貨閣省錢,趕緊來買屍賣油條的;「賣油炸裸哎!燒閣脆,油炸裸,來買油炸裸啊!」賣軟餅的;「軟餅哎,吃軟餅燒啊!吃軟餅,剛上炸哎!」貨郎擔的經營,古來已成城鄉社會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貨郎們小本買賣,老少無欺。有的一生一世以此為生,老來才擱擔停業。一旦聽不到他們的聲音,人們才發現生活中好像缺少點什麼,而萌發懷念之感。

漳台民間都有「做牙」的風俗,分「頭牙」、「尾牙」,農歷二月初二為「頭牙」,十二月十六為「尾牙」。這兩個節都與商界關系密切。做牙又稱「做福」,或曰「牙祭」,即祭福德正神土地公。二月初二傳為「土地公生」,各商鋪競備牲禮祭神,祈求新的一年生意興隆,財源廣進。「頭家」藉此宴請伙計,殷勤敬酒,希望大家和衷共濟,踴躍營生。轉眼年關將到,「尾牙」這天,各鋪產商賈皆備牲禮祭福神,以酬謝神靈一年來的佑助。同時「頭家」備酒犒勞伙計,向伙計發「年賞」。倘若「頭家」要辭退某伙計,可能會多發些賞銀給他,並在席上特地斟酒敬他,被辭退者心裡就明白了。上雞這道菜時,也特意把雞頭朝向他,以示謝意(閩南宴俗,雞頭朝向誰,誰即為最尊者)。假如伙計決定明年不再受「頭家」之雇了,也會有所暗示,即散席時將筷子倒置。故古時商界有俗諺:「吃頭牙粘嘴須,吃尾牙面憂憂」,反映了伙計在「頭牙」和「尾牙」截然不同的心情。「尾牙」過後,各商鋪年終清貨結帳,張羅年貨,追討欠款,又忙碌起來.

B. 韶關有哪些旅遊景點

韶關有什麼好玩的地方?韶關山川秀麗,古跡斑斕,風景名勝甚多,古代韓愈、劉禹錫、蘇軾、楊萬里、文天祥等著名詩人曾游跡其間,留下了許多贊美韶關的詩篇。
韶關山川秀麗,古跡斑斕,風景名勝甚多,古代韓愈、劉禹錫、蘇軾、楊萬里、文天祥等著名詩人曾游跡其間,留下了許多贊美韶關的詩篇。目前,韶關有30多處旅遊景點,其中,丹霞山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中國首批世界地質公園;南華寺為千年古剎,有「禪宗祖庭」的美稱;車八嶺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是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南嶺國家森林公園更是世界同緯度上最大的一片生態綠地,廣東最高峰—石坑崆所在地……

丹霞山

中國紅石公園——丹霞山,位於韶關市境內,面積290平方千米,是廣東省面積最大的風景區。丹霞山由680多座頂平、身陡、麓緩的紅色沙礫岩石構成。
南華寺
南華寺位於韶關市南,約22公里。這里依山面水,峰巒奇秀,南華寺是中國佛教名寺之一,是禪宗六祖慧能弘揚「南宗禪法」的發源地,始建於南北朝梁武帝天監元年(502年),寺廟現存大量珍貴文物,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車八嶺自然保護區

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始興縣東南部,距離縣城46公里,總面積7545公頃。區內保存著大面積原始森林,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素有「物種寶庫,南嶺明珠」之稱。保護區自然博物館里展出的大量珍稀動植物標本,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國內外大批遊客。
南嶺國家森林公園
位於乳源瑤族自治縣與湖南交界處。其主峰石坑崆海拔1902米,是廣東省的最高峰,廣東第二、第三高峰均坐落在此,有「廣東屋脊」之稱。公園內有小黃山、親水谷、瀑布群等知名景區。南嶺山脈逶迤連綿,保留廣東省最完整、最大片的原始森林,保存著最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是嶺南天然生態保護屏障。
乳源雲門寺
即門山大覺禪寺,公元923年由雲門宗始祖六祖慧能九傳弟子文偃禪師所建,位於乳源縣城北面6公里的慈雲峰下,是我國佛教禪宗五大支派之一雲門宗的發祥地,也是全國重點寺廟之一。
乳源大峽谷
位於距乳源縣西南68公里的大布鎮,地貌與丹霞山的地貌非常相似。大峽谷有黃山之奇:下雨時山間湧出的雲霧,漂流在巒中,就如置身仙境中;有華山之險:千步雲梯1386級;有張家界之秀:谷中幽深,峰巒層疊,翠映生暉。

曹溪假日溫泉
廣東最大的溫泉別墅度假村,佔地50萬平方米,有103個富含氡、偏硅酸的養生溫泉池,130多棟豪華別墅,1300多間純別墅享受的高級客房,7間大型會議室(最大的可容納700人);毗鄰南華寺、馬壩遺址、丹霞山等風景名勝。
珠璣巷
聞名遐邇的珠璣巷,原名敬宗巷。唐敬宗時,張昌一家人七代同堂,朝廷聞其孝義,生氣勃勃,賜予珠璣絛環,為避敬宗廟謚,就將敬宗巷改名為「珠璣巷」。
九瀧十八灘
位於樂昌市坪石鎮的一段武江河岸,蜿蜒曲折,水流湍急,總落差達65米。沿河兩岸有大瑤山隧道、十里畫廊、龜山、蛙石、廟子角、韓瀧祠等多處景點。
馬壩人遺址
馬壩人遺址就在馬壩鎮獅子岩,是兩座石炭紀石灰岩孤峰,遠觀如雄獅伏地。山中溶洞縱橫交錯,上下相通,底層終年積水,水清且洌。

雲髻山旅遊區
主峰海拔1438.8米,是珠江三角洲最高峰。山上奇峰林立、怪石紛呈。獅子峰雄偉峻拔,玉女峰灑脫秀美,酒壺耳峰惟妙惟肖,五指山直插雲霄……滿山異姿紛呈的象形山石,似人、似獸,或仰或立、或蹲或倚,千姿百態、美不勝收。
乳源必背瑤寨
這里是乳源民俗風情觀光的好去處,你可以欣賞迷人的瑤山風光,觀看歡快熱鬧的瑤族歌舞,領略古老的民族風俗,品嘗獨具風味的瑤家美食。
百丈崖峽谷漂流
位於全國著名的大寶山,緊臨京珠高速,從沙溪出口到漂流起點15分鍾,北依佛教聖地南華寺,車程也只需10分鍾,地理位置極為方便,被譽為「京珠第一漂」。

C. 韶關周邊出遊那些景點比較合適呢、

1、湖南莽山國家森林公園

郴州莽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中國湖南省宜章縣境內,南嶺山脈北麓,東、西、南與廣東省乳源、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連州、陽山相鄰。莽山地形復雜,山峰尖削,溝壑縱橫,最高峰猛坑石海拔1902米,稱「天南第一峰」。蜿蜒山間的長樂河是珠江的發源地之一。

D. 關於潮汕的民風民俗的調查問卷

一、做好充分准備。1、多去查閱各個潮汕網站。
2、了解潮汕地方的劃分,潮汕也分很多地方,可以以行政區域劃分,也可以以韓、練江和榕江流域劃分。
3、設定調查小項目。雖然說民俗文化,但是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民俗文化,例如澄海的游鰲魚、普寧潮陽交接的英歌舞以及各個小村子的游神賽會等等。
4、選好時間,一般潮汕的民俗活動都是在正月,據我了解,單澄海、潮安一帶正月十六的游神賽會就有幾十個村。
二、學習負擔是每個人都不一樣的,學習成績好的話,學習負擔相對要種,學習不怎麼樣的學生,學習負擔好像比較輕,但是一般都會交作業。一般家長也會支持孩子讀書,出人頭地。
我知道的就這些了。

E. 我國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聚居地區

滿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服飾
滿族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其服飾高雅華麗,在中國民族服飾文化中獨樹一幟,並對中國的服飾文化發展產生過很大影響。
由於寒冷的生活環境和射獵生活的需要,過去滿族人無論男女,均多穿「馬蹄袖」袍褂。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後,「旗人」的裝束,便成為「旗袍」(滿語稱「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樣一般是無領、大襟、束腰、左衽、四面開衩。穿著既合體,又有利於騎馬奔射。出獵時,還可將干糧等裝進前襟。這種旗袍有兩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一個是無領。努爾哈赤為統一衣冠,曾釐定衣冠制,規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領,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帶領子,只有入朝時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領;二是在窄小的袖口處還接有一截上長下短的半月形袖頭,形似馬蹄,俗稱「馬蹄袖」。平時綰起來,冬季行獵或作戰時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類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響拉弓射箭,故又稱之為「箭袖」(滿語稱之為「哇哈」)。滿族入主中原以後,「放哇哈」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官員入朝謁見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將馬蹄袖彈下,然後再兩手伏地跪拜行禮。
旗袍的外面還習慣套一件圓領、身長及臍、袖長及肘的短褂。因這種短褂最初是騎射時穿的,既便於騎馬,又能抵禦風寒,故名「馬褂兒」。清初,馬褂兒是八旗士兵「軍裝」,後來在民間流行起來,具有了禮服和常服的性質,其式樣、面料也更加繁多。滿族人還喜歡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為棉、夾和皮數種,為保暖之用。樣式有對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種。
而作為有清一代「時裝」的滿族女式旗袍,則多有發展。當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鑲」的做法,即鑲十八道衣邊才算好看,樣式也變成寬袍大袖;辛亥革命後,旗袍樣式由肥變瘦;在20世紀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30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開高衩,並突出曲線美;40年代又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廣泛,棉、毛、絲、麻和各種化纖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長、短袖之分之外,還分皮、棉、單、夾數種,便於在不同季節穿用。經過不斷改進的旗袍,一般樣式大致為:直領,窄袖,右開大襟,釘扣絆,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側開叉;講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領口、袖口和衣邊上綉有各色圖案的花邊。如此既襯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顯得文雅大方。具有東方色彩的旗袍現已成為中國婦女普遍喜愛的中式服裝。
旗袍和「旗頭」、「旗鞋」等搭配起來,就構成了滿族婦女典型的傳統服飾裝束。
「旗頭」指的是一種發式,也稱發冠。類似扇形,以鐵絲或竹藤為帽架,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為面,蒙裹成長約30厘米、寬約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時固定在發髻上即可。上面還常綉有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旗頭」多為滿族上層婦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結婚時方以為飾。戴上這種寬長的發冠,限制了脖頸的扭動,使身體挺直,顯得分外端莊穩重,適應於隆重場合。
「旗鞋」款式獨特,是一種高木底綉花鞋,又稱「高底鞋」、「花盆底鞋」、「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厘米,最高的可達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花盆底」和「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綉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綉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高底旗鞋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穿這種高底鞋走起路來顯得姿態優美。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
滿族的帽子種類較多,主要分為涼帽和暖帽兩種。過去,滿族人常戴一種名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稱「帽頭兒」,其形狀上尖下寬,為六瓣縫合而成。底邊鑲一約3厘米寬的小檐,有的甚至無檐,只用一片織金緞包邊。冬春時一般用黑素緞為面,夏秋則多用黑實地紗為面。帽頂綴有一個絲絨結成的疙瘩,黑紅不一,俗稱「算盤結」。帽檐下方的正中釘有一個「標志」,稱「帽正」,有珍珠、瑪瑙的,也有小銀片、玻璃的。相傳這種帽最早始於明代初期。因其為六瓣縫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統一」之意,故盛行起來。滿族入關以後,受中原文化影響,也取其「六合統一」之意,開始戴用此帽,而且頗為流行。現在,在有關清代和民國時期的電視、電視劇中,我們仍能經常看到它的影子。
早期滿族男人多穿雙脊臉的叫做「大傻鞋」的一種便鞋。鞋面多用青布、青緞布料。鞋前臉,鑲雙道或單道黑皮條。鞋尖前凸上翹,側視如船型。婦女除「旗鞋」和平底便鞋(平底鞋鞋面上皆綉花卉圖案,鞋前臉多綉有「雲頭」)外,還有一種「千層底鞋」。「千層底鞋」用多層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鞋面多為布料,一般不綉花卉等圖案,多在勞動中穿用。
還有一種很有特點的鞋,叫烏拉(靰鞡)鞋,多為滿族百姓冬季穿用。用牛皮或豬皮縫制,內絮靰鞡(烏拉)草,既輕便,又暖和,適於冬季狩獵和跑冰。
住行
滿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適應他們的生產生活習慣。滿族農村房屋正房一般為三間或五間,坐北朝南便於採光,均在東端南邊開門,形如口袋,俗稱「口袋房」,便於聚暖。東西各有廂房,配以門房,這便構成通常所說的四合院。房屋多為起脊磚瓦房,俗稱「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門向南開,高大寬敞。房內正對門一間謂堂屋,又稱外屋,設廚灶鍋台、水缸,灶通西內室火炕,火炕,滿語稱「土瓦」。從堂屋西牆開門為裡屋,為南、北、西三面構成「萬字坑」或「蔓枝炕」。滿族尚右,西牆供祖宗牌位。西炕為窄炕,不住人,下通煙道。南北對面炕。上鋪炕席,或糊炕紙刷油。炕梢置衣櫃,櫃內裝衣物,櫃上疊置被褥、梳妝用品。夜間長輩居於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就寢時,頭朝炕外,腳抵牆,對防寒和呼吸新鮮空氣頗為適宜。牆壁多貼有紙畫。為御北方寒冷,有的還建有火地。屋外西山牆頭砌有圓形煙囪(滿語稱為呼蘭),高出房檐數尺。煙囪根底有窩風窠,以擋逆風。南北牆上有窗,窗戶紙糊在窗欞外,多「高麗紙」,紙上淋油或鹽水,免得為雨雪淋濕脫落。窗欞及門上亮子窗欞構成各種圖案,美觀牢固。窗戶分上下兩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風。房樑上常懸有悠車,嬰兒放在悠車里。炕上擺有長方形的炕桌,吃飯時圍桌盤膝而坐,暖和方便。桌的左右鋪有氈褥子以待賓客。房欞、椽、棟多有雕花油彩。廂房則設碾房和倉庫(滿語稱哈什)。房外四周環砌圍牆。院內東南豎「索倫桿」,桿上有錫斗,桿下放三塊石,稱為「神石」。桿後是一面用磚砌成的壁牆,牆頭飾有雨搭。
過去,城中的富貴人家多住四合院。四合院大門多為三間屋宇式建築,正房三至五間,東西廂房一般也是三至五間,四周圍以磚牆,門房兩側設有石礅,稱為上馬石。有的四合院分為前後兩院。滿族的這些民間居所式樣,大部分保留在東北的滿族聚居區。但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除很少一部分人建房仍保留傳統建築方式外,絕大部分已建造成更為寬敞明亮的現代式房屋。
為適應山區和林海雪原居住環境,滿族聚居地區的傳統交通工具主要有馬車、爬犁、獨木舟和樺皮船等。爬犁(滿語稱法喇)是雪上交通工具,將兩根樹干用火烤後彎成弓形,上端翹起,貼地部分寬約1米半,上面鋪板或做成箱式,駕以馬、牛,載人載物極為輕便。目前只在較寒冷的北部山區偶爾使用。滿族的水上交通工具最早是獨木舟(滿語稱威呼),由粗大原木鑿空而成,可容數人。還有一種樺樹皮船,製作較為麻煩。先做龍骨,里外附上樺樹皮,一人可以扛著行走。相當輕便。現在已經不多見,被現代船隻所取代。
禮儀
滿族是一個十分注重禮節的民族。滿族人見面或拜見客人,有各種禮節,其中有打千禮、撫鬢禮、拉手禮、抱見禮、半蹲禮、磕頭禮等。其中,打千禮、抱見禮、磕頭禮主要為男人所用,其他則用於婦女。打千禮用於晚輩對長輩、下屬對長官,形式為彈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彎,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並問安。抱見禮是平輩之間用,晚輩對長輩也可用,不過晚輩要抱長輩的腰,長輩撫晚輩的背,等等。現在,有些繁瑣的禮節已被簡化。
滿族尊老敬上的傳統更為明顯。晚輩每日早晚要向父、祖問安,途中遇長輩人要讓路,吃飯時長輩先坐先吃。滿族重感情講信義,對賓朋真誠相待,有客人必設宴招待,所允諾之事必全力去做。
滿族傳統的婚姻儀式較為復雜,大致經過通媒、放定、納彩、過箱、迎親、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門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請媒人向女方家求婚,兩家都同意後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贈如意或釵釧諸物為定禮。然後是定婚,即選擇吉日,男方家及其親戚往女家問名,女家設宴款待,男方家長致辭求婚,女方家則推謝再三,男方家堅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後,才算定下婚事。此時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長輩。定婚後要過禮,也是選擇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綢緞、羊、鵝等禮物。男方家還要贈銀兩錢財。此時要議定婚期。進入迎親階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妝,俗稱「過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謝。迎親時,新郎在迎親隊伍的陪伴下趕著彩車迎親,在途中兩車相錯時,新娘的哥哥將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車,俗稱「插車」(由於各地區滿族風俗不同,也有新郎與迎新隊伍直接到新娘家迎親的。還有的地方有"旗俗不親迎"之說)。新娘至新郎家,換車乘轎,花轎落地,新郎要虛射三箭。新娘蒙紅蓋頭下轎,與新郎站在事先擺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稱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後撤天地桌,新娘進入臨時搭的帳篷,謂之坐帳。坐帳時「開臉」,換頭型。坐帳後,新娘跨過馬鞍進洞房,新郎用秤桿揭去蓋頭扔到房檐上。夫妻飲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孫餑餑,眾人鬧洞房。在婚日當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後第一天,新娘給夫家親戚裝煙敬茶,拜宗族,認明輩分,謂之分大小。一般在結婚三日之後,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見娘家人並拜祖宗。婚後一個月,新娘回娘家住一個月,謂之住對月。到了這時,婚娶儀禮乃告結束。
這些繁雜的婚娶程序在今日滿族聚居地區已經簡化,並且融合了現代形式。比如插車,演變為男女青年騎自行車或摩托車,各自由婚慶隊伍陪伴,從自己的家裡出發,行進至中途相遇時,兩人交換自行車或摩托車,再一同到新郎家。還有拜祖宗,有的地方演變為新人拜雙方父母。雖然有變化,但仍然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另外,滿族的婚姻儀式因居住地區不同而略有變化,並非完全一致,但主要程序大致相同。
滿族的育兒習俗比較特殊。生男在門左掛弓箭,生女在門右掛彩色布條,娘家送一個悠車。生兒三天時,親朋送賀禮,俗稱「下奶」。並舉行洗禮,稱「洗三」。滿月時要請客人來「做滿月」,並將弓箭或布條取下掛在「子孫繩」上。百日時,要用從各家要的彩布條編成鎖,稱掛鎖。周歲時要舉行較為隆重的儀式,讓孩子「抓周」。一般在16歲時,男孩剃發,女孩盤發髻。至今在東北滿族聚居區仍然保留「下奶」、「洗三」、「做滿月」、「抓周」等傳統習俗。
葬俗
滿族的喪葬以土葬、火葬為主,土葬和火葬歷史都很久遠。在滿族入關前以火葬為主,這主要是由於他們經常遷移。另外,八旗將士在清初戰死較多,屍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滿族入關後逐漸發生變化,從火葬與土葬並用發展為以土葬為主。喪葬儀式是,死者臨終前穿壽衣,多為長袍、馬褂,為單數。屋內停靈,一般在7日之內。用木板做成靈床,頭西腳東。靈幡用3尺左右的紅布製成,上綴以黑穗,懸掛在院中高桿上。滿族人用的棺具形狀特別,上部隆起,上寬下窄,稱「旗材」。
停靈期內合家舉哀,舉行祭奠。入殮時棺內放金銀等物,貧者用金銀箔元寶代替,口含銅錢或玉器,靈具放在院內靈棚內。出殯多選陰歷單日,抬靈有16杠、32杠、64杠之分。出殯後要感謝幫忙的人並請吃飯。下葬後,每7天到墳上燒一次紙,連燒7次。百日時要燒百日,周年時要燒周年。滿族燒紙是將紙疊成口袋狀,俗稱燒口袋。清明節要上墳,燒口袋和插佛托。近30年來,滿族的喪葬又改為火葬為主。但祭奠親人的儀式仍然保留了許多古老傳統,如清明節燒口袋、插佛托、燒七、燒百日、燒周年等,都依然如故。
禁忌
滿族禁忌較多。不允許褻瀆神靈和祖宗。比如滿族以西為貴,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許住人和放雜物,不能有各種不敬行為。不許打狗,更禁忌殺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許外族人戴狗皮帽子進家。傳說努爾哈赤曾吩咐族人"山中有的是野獸,盡可以打來吃,但是,今後不準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為狗通人性,能救主,是義犬。"從此愛犬、敬犬便成了滿族的習尚。另外,滿族人不僅不食烏鴉之肉,還有飼喂烏鴉、祭祀烏鴉之俗。

F. 別問周末韶關有哪些好玩的地方,看文,別說話

丹霞山
中國紅石公園——丹霞山,位於韶關市境內,面積290平方千米,是廣東省面積最大的風景區。丹霞山由680多座頂平、身陡、麓緩的紅色沙礫岩石構成。
南華寺
南華寺位於韶關市南,約22公里。這里依山面水,峰巒奇秀,南華寺是中國佛教名寺之一,是禪宗六祖慧能弘揚「南宗禪法」的發源地,始建於南北朝梁武帝天監元年(502年),寺廟現存大量珍貴文物,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車八嶺自然保護區
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始興縣東南部,距離縣城46公里,總面積7545公頃。區內保存著大面積原始森林,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素有「物種寶庫,南嶺明珠」之稱。保護區自然博物館里展出的大量珍稀動植物標本,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國內外大批遊客。
南嶺國家森林公園
位於乳源瑤族自治縣與湖南交界處。其主峰石坑崆海拔1902米,是廣東省的最高峰,廣東第二、第三高峰均坐落在此,有「廣東屋脊」之稱。公園內有小黃山、親水谷、瀑布群等知名景區。南嶺山脈逶迤連綿,保留廣東省最完整、最大片的原始森林,保存著最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是嶺南天然生態保護屏障。
乳源雲門寺
即門山大覺禪寺,公元923年由雲門宗始祖六祖慧能九傳弟子文偃禪師所建,位於乳源縣城北面6公里的慈雲峰下,是我國佛教禪宗五大支派之一雲門宗的發祥地,也是全國重點寺廟之一。
乳源大峽谷
位於距乳源縣西南68公里的大布鎮,地貌與丹霞山的地貌非常相似。大峽谷有黃山之奇:下雨時山間湧出的雲霧,漂流在巒中,就如置身仙境中;有華山之險:千步雲梯1386級;有張家界之秀:谷中幽深,峰巒層疊,翠映生暉。
曹溪假日溫泉
廣東最大的溫泉別墅度假村,佔地50萬平方米,有103個富含氡、偏硅酸的養生溫泉池,130多棟豪華別墅,1300多間純別墅享受的高級客房,7間大型會議室(最大的可容納700人);毗鄰南華寺、馬壩遺址、丹霞山等風景名勝。
珠璣巷
聞名遐邇的珠璣巷,原名敬宗巷。唐敬宗時,張昌一家人七代同堂,朝廷聞其孝義,生氣勃勃,賜予珠璣絛環,為避敬宗廟謚,就將敬宗巷改名為「珠璣巷」。
九瀧十八灘
位於樂昌市坪石鎮的一段武江河岸,蜿蜒曲折,水流湍急,總落差達65米。沿河兩岸有大瑤山隧道、十里畫廊、龜山、蛙石、廟子角、韓瀧祠等多處景點。
馬壩人遺址
馬壩人遺址就在馬壩鎮獅子岩,是兩座石炭紀石灰岩孤峰,遠觀如雄獅伏地。山中溶洞縱橫交錯,上下相通,底層終年積水,水清且洌。
雲髻山旅遊區
主峰海拔1438.8米,是珠江三角洲最高峰。山上奇峰林立、怪石紛呈。獅子峰雄偉峻拔,玉女峰灑脫秀美,酒壺耳峰惟妙惟肖,五指山直插雲霄……滿山異姿紛呈的象形山石,似人、似獸,或仰或立、或蹲或倚,千姿百態、美不勝收。
乳源必背瑤寨
這里是乳源民俗風情觀光的好去處,你可以欣賞迷人的瑤山風光,觀看歡快熱鬧的瑤族歌舞,領略古老的民族風俗,品嘗獨具風味的瑤家美食。
百丈崖峽谷漂流
位於全國著名的大寶山,緊臨京珠高速,從沙溪出口到漂流起點15分鍾,北依佛教聖地南華寺,車程也只需10分鍾,地理位置極為方便,被譽為「京珠第一漂」。
韶關丹霞山、韶關南華寺、韶關百丈崖峽谷漂流、韶關必背瑤寨、乳源大峽谷、韶關車八嶺自然保護區、馬壩人遺址、韶關大鑒禪寺、韶關曹溪溫泉、韶關南嶺國家森林公園、韶關東湖坪民俗文化村、韶關風采樓、韶關芙蓉仙洞、韶關礦山公園、韶關金雞嶺、韶關客家滿堂大圍、韶關恐龍博物館、韶關靈溪河漂流、南雄梅關古道、南雄珠璣古巷、樂昌龍王潭 、樂昌古佛岩、南方紅豆杉森林公園、韶關森林公園、通天籮、鴕鳥寨、仙人橋、韶關仁化雙峰寨、韶關中山公園等

G. 汕頭春節風俗習慣

在潮汕地區,過春節有許多獨特的民俗。潮汕有"時年八節"之說,而春節則為八節之首,也是最隆重的節日。過年從臘月廿四便拉開序幕。這一天"掃塵"之後,有的就開始換貼新年畫、新春聯,烘托節日氣氛;家家戶戶要買蜜餞、茶料、糖,放於灶台的"司命灶君"前,泡沏起香茶,然後燒香、放鞭炮為"灶君"送行。離過年還有好些天,各家各戶就會高高興興地准備年貨迎接新年。

聽眾朋友,下面我們請到嘉賓寧宇一起和您聊聊潮汕春節習俗。寧宇你好。

嘉賓:主持人好。

寧宇,你是不是先給大家說說潮汕春節祭祖的習俗。

好的。漢族元旦祭祀祖先的習俗,在漢代就形成了。宋明以後,全國普及。明代以前潮汕就有正月初一祭祖之俗。此後歷代文獻對此多有詳細記載。新中國建立前,潮汕祭祖有族祭和家祭兩種。族祭是祭遠祖,在祠堂公廳,家祭在本屋。族祭多請紙影班、戲班演出,較為隆重。

春節祭拜祖宗的用品"全是齋品:便當的香腐、木耳、瓜碧、腐枝、甜料、柿餅等物,以及除夕自製的各樣齋菜。"據說這初一這一天彌勒佛坐位,故用齋餐。到初二還要再次祭祖,這一次才用葷菜,如魚、豬肉、鵝、雞、鴨等。過去,元旦也要在祠堂祭祖。這是宗族祭祀重典,通常用葷菜,但有些地方還要再加上五種齋菜。

主持人:潮汕人都知道,除了春節,在潮汕地區,其他"時年八節"都有祭祖活動,形式大同小異,祭品略有區別,增加一些時令果蔬和有特色糕點。而潮汕的春節"拜年",更是與外地不同;下面,我們就來說說潮汕"拜年"的習俗。

拜年,亦稱走春、探春。相傳遠古有一種怪獸,頭頂長有一支獨角,口似血盆,人稱這種怪獸為"年"。每到除夕,它便挨家挨戶地覓食吃人。人們只好把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緊閉,躲在家裡,直到正月初一早上才開門相賀未被年吃掉。於是拜年之風綿延相傳。實際上,在潮汕,拜年跟祭祖一樣,同為潮人最注重的禮俗。潮人拜年主要有三種類型,所行禮俗互不相同。

嘉賓:第一種為家人之間的拜年。在潮汕,早晨祭祖後,晚輩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新春如意"、"健康長壽"。舊社會講究的人家,晚輩要穿新衣服,向長輩行跪拜大禮。然後長輩再給晚輩寄以期望,願小孩子"新年長大"、"學習進步"。第二種為親友之間的拜年。吃過早飯後,家人或一起或分散向親朋好友拜年。親友之間的拜年活動常在初一、二的上午,故潮汕有句俗諺曰:"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講的是拜年越早越好,越見有誠意。

是這樣,潮人到親友家拜年,總要帶上檳榔或者橄欖和潮州柑作為禮物。多少不限,但一定要偶數,不能奇數。而主人家的茶幾也總要放著一盤紅綠相間的潮州柑,檳榔和橄欖,另加糖果,來迎賓敬客。因潮州柑比桔大,故取名大桔,而桔與吉同音,用諧音會意法,就成了"大吉"。"大吉"的來歷是頗有情趣的。寧宇,你來給大家講講這個故事吧。

嘉賓:好。很久以前,潮州一個村子裡,鄉親們都患有口乾渴症。快過新年了,村裡一位美麗聰明的少女夜裡夢見一個仙人給她托夢說:"吃了柑,保大吉。"少女醒後即告訴她母親。母女二人半信半疑地吃了柑,果然病好了。從此,潮州柑便成了帶來吉祥的象徵。而檳榔和賓郎同音,含有賓客的意思,所以"檳榔大桔"諧音便成為"賓臨大吉"。潮人拜年用檳榔待客歷史悠久,府縣志都有所記載。清末以後,潮汕食檳榔之俗逐漸由衰而熄。這是因為食俗隨時代發展而變化,且食檳榔過程繁瑣,潮汕又不是檳榔產地。後又因潮汕盛產橄欖,它與檳榔無論形狀還是味感都十分相似,潮人便用橄欖代替檳榔。由於風俗的轉變具有滯後性,因此潮人對橄欖也別稱為檳榔。

當客人進門,相互道些"新年如意"、"恭喜發財"之類的吉利話後,主人就要請客人吃橄欖、糖果,喝工夫茶。揭西的客家人還有以擂茶和米來敬客的習俗。客人拜過年臨走前,還要互換大桔,互送小孩紅包,稱之為"利市",寄寓著"互換吉祥,互相致意"的美好祝願。而對一些至親好友,主人還會殷勤挽留其共用午餐。

回過頭再來說說第三種拜年,這是同僚同行之間的拜年。這大多是禮節性的行為,見面之後,以"發財"、"陞官"之類的吉祥語互為應酬。第三種拜年包含的親情友誼的溫馨氛圍程度不及前兩種類型。主持人:不過近幾年來,由於社會進步,科技發達,人們時尚賀年卡、賀年電話、賀年手機簡訊息、賀年"伊妹兒"進行拜年。而各工作單位多在初一舉行"團拜",人們歡聚一堂,互相道賀,既省時間又多方兼顧,也是一件好事。

主持人:春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中最熱鬧、最隆重、最受人們重視的節日。寧宇,潮汕地區過春節的習俗你知道得不少,請你來介紹一下。

嘉賓:是的,春節為一年之首,古代亦稱為"元旦"、"元日"、"元正"、"元朔"、"正旦"、"新正"等。辛亥革命後,將陽歷一月一日定為新年,將農歷正月初一改稱春節,今仍沿此節俗。春節,民間俗稱"過年"、"過新年"。在潮汕地區,歡度春節有許多民俗活動,這些習俗與中原地區有相同之處,也有所區別。

在潮汕地區,放鞭炮就有不同的放法。正月初一一大早,家家戶戶都要在門前或陽台上祭拜南辰、北斗、天公,以及家中所祀奉的神靈,企盼新年平安,行好運。祭拜神明之後,便要燃放鞭炮。鞭炮,又叫"爆竹"、"爆仗"、"炮仗"。古人用松枝和竹子做成火把,在庭中點燃用以照明。竹節燃燒時發出爆裂聲,此乃早期"爆竹"。進而,人們便以此驅除鬼邪,企盼吉祥。據《荊楚歲時記》這本書記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惡鬼。"

嘉賓:是啊,潮州人沿襲這個習俗,目的也在於驅除邪氣,祈求新年身體安康,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世事順心。改革開放後,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州人過春節燃放鞭炮更為普遍,成為人們除舊迎新、歡欣慶賀、預祝吉祥的感情表達。

聽眾朋友,春節期間潮汕的文娛活動十分活躍,有舞龍、舞蜈蚣、猜謎等許多項目,其中舞獅和游大鑼鼓是較為普及,也是最引人矚目的。嘉賓:是啊,過春節舞獅是很受人們歡迎的。我聽說潮汕獅舞分為兩種:一種是"文獅",一種是"武獅"。文獅"?"武獅"?

嘉賓:"文獅"由兩個人分別戴上面具扮成笑容可掬的"土地公"、"土地婆",手執葵扇,引大獅邊舞邊走路,獅子也不斷抖鬃、打滾。每遇有人在門前燃放鞭炮,舞獅隊就得停止行進,向主人拜年。"武獅"拜年對象是當地有名望的人家和大商行。當獅隊一到,主人便點燃鞭炮,此時鑼鼓齊鳴,獅隊表演翻滾、騰轉、跌撲等動作。最精採的要算主人給獅子賞紅包。舞至******處,主人便從二三層樓的樓口懸空掛下紅包。舞獅隊便在主人協助下,用大凳小凳一直疊到紅包底下。獅子在鑼鼓聲中,從容沉著爬上一隻只桌子,攀上最高層,再縱身張開嘴巴把紅包取下來。圍觀的人群中爆發出如雷的掌聲和喝彩聲。獅子就頷首垂腰四方作揖向人們祝福。廣場舞獅表演程式是由舞獅者舉起獅頭作搖頭擺腦之態,快步繞圈走動,邊走邊舞,有如猛虎下山之勢。當舞至場中心時立即俯坐於地上,時而用腳搔腹背,時而轉頭咬尾巴,稱為"搔癢咬虱"。忽而又卧地滾動,稱為"翻身反肚";接著伏地打瞌睡。這是表現雄獅在坐養其神,動作維妙維肖。此時還有一人頭戴面具對著雄獅任意戲弄,給獅舞增添不少情趣。舞獅表演之後便是武術表演。拳術有朱家教、李家教和南枝手等拳路之分,但其表演程式大體都是相同的。最後再次舞起獅來,演畢即得到人們賞給的"紅包"。

主持人:春節期間另有潮州大鑼鼓隊,演奏潮州音樂,走街串巷,巡迴遊行,潮俗稱之為"游大鑼鼓"。潮州大鑼鼓是以打擊樂為主,大鼓為中心,嗩吶為領奏的大型合奏形式。鼓手既是樂隊主奏,又是樂隊指揮。鼓手槌擊鼓心、鼓邊、鼓沿,採取響擊、悶擊、重擊、輕擊以及節奏變化,手槌加花等手法,指揮著樂隊的演奏。

嘉賓:潮州大鑼鼓的游藝隊伍常以旌旗開道,扛在肩上的旗叫"標",用帶尾的青竹做旗桿,桿首掛著吉祥物,扛標的多為青年女子。扛標姑娘盛裝飾扮,婀娜多姿。隨後是細心打扮的金童玉女,肩挑鞭炮擔、八寶吉祥擔,給人們帶來了祥瑞。還有娃娃們扮戲人,表演一些傳統潮劇片斷。龐大的先導過後,是連綿不絕的鑼鼓樂隊。潮州大鑼鼓的表演形式十分靈活,在行進中演奏的叫"長行套",曲目多以進行曲為主。如果在固定場地擺架演奏,便叫"牌子套"。大型演出,樂隊往往有千人之眾,氣勢磅礴。

有名望的人家和商行鋪戶在鑼鼓隊到來之時,便燃放鞭炮迎接。此時,鑼鼓隊會停下來,獻技賀年。演畢即得主人紅包獎賞。

主持人:寧宇,你給大家介紹送春籃的習俗吧。

嘉賓:好。春籃是潮汕一種民俗用品,是一種分成三四層,有蓋子的竹編禮籃,通常為成對使用。年初一,娘家要給出嫁的女兒家送禮。禮物包括大桔、甘蔗、香蕉等十幾種,裝在一對大春籃里,由出嫁女的兄弟挑著送去,俗稱"送春籃"。當舅子到來,親家就要大宰三鳥,熱情款待,故有民諺說:"阿舅來,掠雞籃"。女兒家收到舅子帶來的禮物後,就由婆婆提著花籃,托著紅盤,把禮物分給左鄰右舍,俗稱"下物食"。因各鄉里都有媳婦,故此日互送禮物甚為熱鬧。這種潮汕特有的民俗活動,體現了潮人重視鄰里情誼,和睦相處,團結向上的優良傳統。

主持人:現在給大家介紹潮汕春節與開井的習俗。

1914年,汕頭市建成了第一座自來水廠,因此市裡有自來水供應。但是其它城鎮和鄉村的居民,用水還要從水井或溝河中汲取。有鄉必有井,既有院外公用井,也有院內自用井。

嘉賓:潮汕人對水井十分崇拜,民間有井公井婆的神話傳說。除夕要封住井口,春節要拜祭井公井婆後才能開井。通常鄉里公用的水井,初一、二要禁用,初三才始用,有的地方初二起便可用。開井時要由村中老婦帶頭,用大桔、清茶、紅糖、素果等禮品到井台祭拜。之後,主祭的老婦要揭開井蓋,把一半紅糖和3杯清茶倒入井裡。最後再從井裡打出12桶水倒於地上。每倒一桶水,要隨口念4句吉祥詩。這個儀式活動就是"開井"。自家用的水井,開井時也要由家中的婆婆祭拜,儀式與公用水井相似。現在,潮汕各地鄉村基本食用自來水,祭井活動漸漸消失。

主持人:正月初一、二已出嫁的女兒要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給父母拜年。這是出嫁女兒孝敬父母的一種表現。民間有俗諺雲:"行孝'走仔'初一、二,不孝'走仔'神落天,無貼無兌元宵過",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女兒回娘家,要備辦一大袋餅干、糖果,由其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以表達姑娘不忘鄉親的思念之情。當家中有侄兒時,還要分發紅包給侄兒。女兒吃過中午飯後,與父母小敘一番,在晚飯前便要趕回婆家。故民間俗稱為"食日晝"。

嘉賓:正月初四是"神落天",家家戶戶要在家中祀拜,迎接諸神降臨人間。祭品有紅桃粿,取"開門紅"的好兆頭;一盤紅糖,暗含生活甜蜜;一盤大米,意謂五穀豐登,另外還有大桔、烏豆、燈芯、紙馬等。除在家中祀拜外,還要到鄉中的神廟燒香祝福,有些人還把全家的生辰年庚八字,寫在紅貼上,縛於神轎上,向神許願,感謝神"上天言好事,落地保平安"。

主持人:在潮汕人的習俗中,過春節總是少不了潮州小食的,品種繁多、價廉物美的潮州小食,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寧宇,聽說潮州城的小食共有九大類。

嘉賓:是的,潮州城的小食有湯食、燒烤、油炸、餅食、甜食、豆製品、點心、粥類、夜宵這九類。

主持人:烤乳豬是燒烤類中的美食。用二十多斤重的乳豬,開膛去內臟和頭足,將全身剖為兩半,洗剝干凈,用鐵叉叉住,在炭火上烤。邊烤邊翻動和不斷加抹香麻油。

烤好的乳豬,色澤金黃,光可鑒人。肉香四溢,香味誘人。吃起來皮脆肉嫩,不焦不膩,醮點甜醬,爽滑可口,確為佳餚。冬月飲酒,是首選的美食。

從前城裡分司巷口有一家松記菜館,就是以賣烤乳豬而出名,這家菜館的老闆被人稱為"燒豬松"。

寧宇:湯食類的小食很多,魚丸蝦餃湯是此類的佳品。

嘉賓:是的,白的魚丸,淺硃色的蝦餃,十幾粒翠綠的蔥花,再加上幾滴澄黃色的香麻油,在清徹的上湯中載浮載沉,成為一碗既賞心悅目又可口的湯品。它有魚的鮮美而無腥味,有肉的香甜而無膩氣。吃到口中清爽喜人,是四季咸宜的湯食。

從前城裡太平路東門頭北側和西馬路右營前的兩間魚丸蝦餃店,都很有名氣。

主持人:魚生是夜宵類的佳品。魚生,顧名思義,就是生魚。每年深秋至明年春初,是吃魚生的季節。鯇魚(俗稱草魚)在這些季節較為肥美。

油炸類的佳品是穌皮燒餅。用油和麵粉,使餅皮酥脆,用精肉粒、小蝦仁、香菇粒拌"鐵脯"粉為餡,在文火中炸至熟,餅色澄黃,皮脆餡香。

製作酥皮燒餅的人,是一個在狀元亭巷口擺攤的小販,因體胖而被人叫做"阿肥"。"阿肥"一炮打響之後,在點心類的小食中,又把原來的豬肉大包推上一個檔次。"阿肥"的大包,以鮮蝦仁拌韭黃或雞肉拌蓮子為餡。在狀元亭巷口的羅維新茶樓,也推出零賣的腐乳包,使此處的包點在全城出了名。嘉賓(15):潮州城裡的厚蚝烙,原始的製作人還是"阿肥"。過去,在製作蚝烙時,都是用薄油抹釜,剛火熱釜,灑下粉水和蔥粒,傾刻,放下鮮蚝,蓋上蛋花而已。"阿肥"的厚蚝烙,用香腸、鮮精肉等做配料,鮮蚝與粉水同時下釜,還多用雞蛋,厚猛火,煎成的蚝烙,蚝香、肉香、蛋香、蔥花香,匯成一股鮮美的濃香,蘸上高級芥辣,真能讓人未吃先流口水。這種厚蚝烙,就被人叫做"阿肥"蚝烙。後來,全城的賣蚝烙店(攤),都模仿"阿肥"蚝烙的方法製作。

主持人:姑蘇香腐是豆制類小食的佼佼者。

說到姑蘇香腐的製作,還有一個小故事呢。據說清代乾隆年間,潮州城裡有姑嫂二人,虔信佛教。她們為了長年吃齋,就精心製作了這種咸甜適度,柔潤可口的香腐。後來人們就把這種香腐稱為姑蘇香腐。

潮州城裡製作姑蘇香腐最出名的作坊在下東平路老君堂。這家店裡製作姑蘇香腐的過程考究認真,須經反復三煮三晾。所以他們這里生產的香腐,皮柔肉潤,甘香可口,營養豐富,是豆製品中的佳品。

豆腐花是豆制類另一出名的小食。清晨,從小巷深處傳來一陣陣"崆崆崆"的小鑼聲,這是賣豆腐花者特有的以小鑼聲代替叫賣,民間叫做"扣空"。

每碗豆腐花的碗面上要撒下碾為粉狀的白糖,還要加上一小撮南薑末,這樣可以去掉豆腥味。餅食類中的腐乳餅,也是潮州城的名小食,相傳它的產生也有一個故事呢。寧宇,就有勞你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嘉賓:好的。早年,潮州城裡有一家餅店,專制五仁龍鳳餅應市。該店老闆為人刻薄,惹怒了制餅師傅。有一次,師傅在盛怒之下,將一瓮紅腐乳、半畚箕蒜頭及一瓶酒,全倒進裝餅餡的大缸,與餅餡攪成一缸大雜燴,然後辭職不幹了。餅店另請的師傅,不知底細,便將那缸大雜燴的餅餡製作應市。餅上烤爐,便透出一股異香,產品上市,吃者連聲稱好,遂被搶購一空。店主連忙多制應市,誰知另制的龍鳳餅卻無此異香。老闆不知其故,後來還是老闆娘心細,猜想奧妙也許就在老師傅身上。忙厚禮將其請回。

主持人:聽眾朋友,剛才您聽到的是我們為您製作的春節特別節目,和您漫談了潮汕的春節習俗。

主持人:新年大吉,萬事勝意!

H. 湖南益陽的風俗習慣

  1. 團年飯:每逢除夕晚上,全家要團聚一起共進晚餐,俗稱「團年飯」。飯菜非常豐盛,有大魚大肉做成各種美食菜餚,一家人相互敬酒,婦女和小孩也要喝一點酒,表示全家歡樂。米飯大多用木甑蒸制,寓意口糧豐足,酒和飯菜都要有餘有剩,表示來年吉利,豐衣足食。

  2. 薺菜蛋:農歷每年三月初三日,民間大都用地菜子煮雞蛋,加放紅糖,每人吃一個或三個(成單)雞蛋,即是賞青,又可滋補身體。地菜子是薺菜的俗稱,含有多種氨基酸、維生索以及蛋白質、鈣、磷、鐵多種元素,性涼。

  3. 立夏蛋:民間每逢立夏,各戶有吃煮雞蛋和米它子的習俗,米它子俗稱「干它子」,用米漿煮干炒熟,捏成球形它子,形若湯圓,用豬油或臘肉炸油放湯,將干它子再煮開,每人吃一至兩碗。相傳立夏吃了團雞蛋和干它子能強身健骨,行動有勁。俗有「立夏吃蛋,石頭都踩爛;立夏吃它,石頭都踩破」之說。

  4. 中元節:即農歷七月十五日,俗稱「燒包節」或「鬼節」。舊俗自農歷七月初一起,即有人陸續鳴炮燃燭,迎接先祖亡靈歸來,十三日至十四日晚,則封紙錢焚包。在某些山鄉,還有人捐資於寺觀舉行「孟蘭會」,以3至5日,進行蒙山、放焰、放河燈等活動,為孤魂野鬼超度。

  5. 重陽節 :指農歷九月初九。又稱老人節。民間有游山登高之習。境內以會龍山、碧雲峰及浮邱山等處遊人最多。此節令前後,多有大風,因此農村向有「年年九月九,無事莫到江邊走」之說。

(8)九伏地民俗度假村擴展閱讀

益陽,別名「銀城」、「麗都」,「羽毛球之鄉」,為湖南省地級市,位於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洞庭湖南岸,地處湖南省北部,居雪峰山的東端及其餘脈帶,是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圈核心城市之一,也是長株潭3+5城市群之一,先後獲得省級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湖南省歷史文化名城等稱號,自古是江南富饒的「魚米之鄉」。

益陽地理坐標為北緯27°58ˊ38″至29°31ˊ42″、東經110°43ˊ02″至112°55`48″,東西最長距離217公里,南北最寬距離173公里, 從地圖上看,像一頭翹首東望、伏地待躍的雄獅,威踞於湖南省中北部。它北近長江,同湖北省石首縣抵界,西和西南與本省常德市、懷化市接壤,南與婁底市毗鄰,東和東南緊靠岳陽市和省會長沙市。桃花江核電站位於益陽市西部、資水上游40公里處。

I. 漳州的民族風俗

一、春 節

春節俗稱「新正」。正月初一,黎明即起,穿新衣裳,禮神祭祀祖先,開門放鞭炮,叫做「開正」,1994年底市區禁止放鞭炮,此俗廢,但鄉村依舊。主婦煮甜線面湯、敬祀神祗後,每人必食, 祈求全家幸福長壽。再以3碗飯,插上紅紙花,俗稱「飯春枝」祭祀先人,祝禱家庭糧食充足有剩餘。隨後拜年。到尊長、親友、鄰居家道「恭喜」;主人家則以朱盒(俗稱「薦盒」)盛糖果糕點、蜜餞,並泡以甜茶,熱情款待客人。至親好友,主人以佳餚美酒招待,叫做「新春酒」。客人告辭,雙方都以「紅包」(壓歲錢)和紅柑(雙數)贈予小孩。清同治有《竹枝詞》雲:「元旦春為一歲魁,大家拜賀禮相陪。兒童也解稱恭喜,賺得紅柑滿袖來。」

初一這天有很多禁忌,三餐不吃粥,避免出門遇雨;不掃地,不倒垃圾於戶外,意為財不外泄;不打罵孩子;不講不吉利話;忌打破碗碟用具;不能到井邊挑水;不動針、不縫衣、不動刀等。如今很多青年已不忌諱,但仍有一部分人遵行不諱。

正月初二,「請女婿」。夫妻攜帶兒女,帶著禮物謁娘家,向岳父、岳母拜年。娘家備筵席請女婿,禮節十分隆重,現民間仍多循此俗。初五,商店恢復營業,小商販走街串巷吆喝喊賣,家居開始打掃衛生,轉入日常生活。

初九子時,用「三牲」、甜粿、水果等敬天公。

十一晚上,吃豆腐、韭菜、瘦肉,稱為「吃福」。

清以來,春節期間薌城有一種特別習俗即「逛公爺街」(今南昌路,是清時海澄公黃梧住所的街道),內中有風味小吃攤、售貨攤、戲台、布袋戲等娛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此俗改游「娛春場」(1965年廢),址在中山公園或體育場,在保留原有的娛樂外,增設豐富多彩的文娛體育活動。並在春節期間組織擁軍優屬、擁政愛民、慰問教師、舉行團拜、開新春茶話會等活動。自90年代起時興家庭卡拉OK,為傳統佳節增添祥和熱烈的節日氣氛。

二、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俗稱「上元節」。

明,用木做燈架或結燈棚於繁鬧處,十一晚即試燈。燈用紗或紙做,雜以五色,剪人物極其精巧,有一燈費數十金者。十四、十五日連街接市,熒煌如火城。遊人絡繹,或擁細樂徐行,簫弦縹渺,謂之「行街」。兒童結隊張船燈,步駕於街市,鼓樂蹈歌喧鬧達曙。少年聚會僧寺賽機炮,煙花流星錯落,觀者如潮,十五、十六夜尤盛。清,除做花燈,扎鰲山、放火炮外,子弟還扮仙獅、竹馬、龍燈諸戲。《竹枝詞》詠元宵:「滿城燈火巧安排,兢看鰲山景物佳。北管南腔聽不斷,幾番簫鼓過前街。」新娶媳婦站於元宵燈下任人觀看。

元宵節除「鬧花燈」外,還有「送燈」和「穿燈腳」舊俗。「送燈」指已婚嫁的女方娘家為男方送花燈,閩南方言「蓮」與「連」、「燈」與「丁」(孩子)諧音,作為祈祝「連生貴子」或「早日出丁」。「穿燈腳」是已婚未育的婦女,為祈求添丁,在上元期間,去街上鰲山燈棚底下,鑽出鑽入向燈神「求丁」。此俗已廢除。

今俗,自十三月夜街頭巷尾、宗祠宮廟就張燈結綵。遊人湧上街頭,賞花燈、猜燈謎。 上元節除吃「上元圓」外,家家戶戶必吃「蚝仔兜」,即海蚝拌番薯粉煮麵線。俗諺道:「蚝仔面線兜,好人來相交」。其間巧手主婦要烹飪出最拿手的菜餚,到宗祠奉祀祖宗,謂之「擺菜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元宵節仍沿襲下來,並由政府部門牽頭,各企事業單位為主,在中山公園或體育場舉辦元宵花燈展覽。花燈除原有的宮燈、走馬燈、蓮花燈、綉球燈、鯉魚燈等等品種以外,又設計了配以聲樂、布景等新型花燈。組織民間的弄龍、舞獅等踩街遊行。舉辦薌劇演唱,文娛晚會、體育比賽、猜燈謎、舞會等活動,賦予元宵節新的內容,又不失其濃郁的鄉土氣息。

三、做 福

農歷二月十五日,明、清,諸鄉籌錢物、備牲禮,祭土神,祭畢,群飲於廟分胙而歸。稱為「做福」,現在已鮮有做福。但二月初二為灶王公生日,家家戶戶用糕餅飴糖供奉灶君,祈求合家平安,家畜興旺( 有的人家同時供土地公)。清《竹枝詞》曰:「祈農報土事無關, 打鼓吹簫賽社還,近日民風多演戲,鄉村亦唱外江班」。

四、上 已

陽春三月三為上已。明、清時,采百草合米粉作細粿, 祭祀後互相贈送。今居家則用「潤餅」祭祀玄天大帝和祖宗。有的人家則吃「鹵面」。有《竹枝詞》詠道「三月三日天氣長,祖祠祭罷共稱觴,豆芽蔥韭兼春筍,好卷新煎麥餅香」

五、清明節

清明節掃墓以祭祀祖先,《竹枝詞》詠道:「門前插柳雨初晴,令節今朝又一更。簌簌棠梨城畔路,誰家上冢祭清明。」薌城習俗掃墓有二種形式:一種叫「巡墓」,只用糕餅致祭,為墓冢除草添土、焚楮錠,以紙錢置墓頭。另一種叫「培墓」,先拜後土,再拜正墓。以酒食為祭品,其中必有甜糯米糕,俗信為了祈求祖先庇佑子孫日子過著甜美。然後「壓紙」,即用石頭壓住紙錢。若是新墳的第一次清明,子孫祭掃完畢,須分食煮熱的鴨蛋,然後將蛋殼放在墳上。新墳要連續3年培墓,以後每有娶新娘或添丁後的清明也要培墓。平時對墳墓不可隨便動土。婦女也可參加掃墓。

喪家掃墓第一年必須在節前掃墓,第二年為當日,第三年在節後。其餘清明節前後10天,掃墓、修墓、拾骸移葬的,凡事無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每逢清明,人們紛紛到烈士陵園掃墓,追念先烈以寄託哀思。

六、浴佛節

農歷四月初八為釋迦牟尼佛生日,舊時各寺院的和尚沿門唱梵曲化緣,說是要頌經禮贊洗佛像,求布施「洗佛錢」。有《竹枝詞》曰:「龍華浴佛久相沿,和尚遊街藉乞錢。畢竟俗根仍未離,也須一洗脫塵緣。」現已廢。南山寺每逢此日,仍舉行龍華法會,參加者多女香客。我是一個十足的小笨蛋,但是我樂於做笨蛋;正如那死不承認自己是什麼的傢伙!

七、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俗稱「五月節」。端午這一日,家家戶戶在門楣上懸插艾、菖蒲、松、柳枝、大蒜頭,叫「五端」;飲雄黃酒或以之在兒童額上塗寫「王」字;綉香包內裝中葯茱萸、檀香等香料,佩帶在兒童胸前;飲午時水、午時茶(午時到井中汲水,用以泡茶)。這都是驅邪除毒的風俗。除此外,是日要包粽子、做鹵面、備菜餚敬祖先拜神明。粽子的品種有肉粽、鹼粽、豆粽等。喪家守孝期間不得蒸粿做粽,其家粽子由親友贈送。賽龍舟是薌城端午節最熱鬧的盛會, 從五月初開始至月底,九龍江畔分地段輪日舉行,獎品過去是當地商家富戶捐來的,在終點把獎品掛在竹竿上,飛舟爭渡,力爭上游,謂之「奪標」,水上盛會,熱烈非凡。有《竹枝詞》贊曰:「端陽佳節可人天,溪北溪南競斗船。金鼓聲喧齊喝采,錦標爭奪看誰先?」

八、天門開

農歷六月初六日為「天門開」。,俗信此日曬衣服不患蟲蛀,讀書人曬書,居家人滌井成俗。有《竹枝詞》曰:「曬衣六月蟲能除, 酷熱金烏燈太虛。此日『天門開』好曬,郝隆推曬腹中書。」此俗今已廢除。

九、半年圓

農歷六月十五日吃「半年圓」。是日要做半年圓以祭祀祖先。此圓和「冬至圓」有所不同,是用粳米做成,中摻點紅色,蒸熱加紅糖煮吃,以此寓半年團圓。

十、七 夕

農歷七月初七,又稱「七巧節」。婦女陳瓜果7盤, 茗碗爐香各7數,用針7枚,取綉線,於焚紙光下,伏地俄傾穿之,以能否穿過多寡評巧。俗說乞得巧的少女,在夜深人靜時,扒在井邊能隱約聽到牛郎織女相會的泣聲。

現薌城人在七夕這天只喜吃「白酒」。晚上,用碗盛一碗清水,小孩把新縫衣針放於水面,浮者為「巧」。

十一、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又稱「鬼節」,俗稱「七月半」。這一日,家家祭祀先人,燒楮錢紙衣。道家在道觀作齋醮,僧尼在寺院作盂蘭盆齋、備豐富的齋品,祭祀孤魂野鬼。沿九龍江畔的百姓祭祀更為有趣。夜幕降臨,人們在河灘上擺上八仙桌,桌上供五牲或三牲祭品。道士和尚念經,為野鬼超度,謂之「普渡」。燒過紙錢,便放「水燈」。所謂「水燈」,即用砂缽裝油,點燃燈芯,置於溪中,任其漂流,順水流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帶有封建色彩的習俗漸廢。

十二、普 度

中元節為「鬼節」,延為「鬼月」。整個七月,大肆鋪張,各街道里巷以及農村,從初一到三十日,排日輪流做「普度」。

七月初一稱「開巷口」,即「開地獄門」,家家戶戶的門前,都掛一盞「普渡燈」,終月不熄。直到七月三十「關巷口」,即「關地獄門」才把燈取下燒掉。

七月間,每天都有一方百姓做普度,稱「普度日」。以牲禮菜餚敬祀鬼魂。祭完就大開宴席請客,晚上演戲,各村社街巷互相攀比,鋪張排場,終成陋習。到七月三十「關巷口」又設祭一次。舊時在公爺街,搭高台、豎燈桿,設「孤棚」,祭無主孤鬼,並延僧禮懺,法事完畢,滿戲檯子食物任人們搶回去吃,俗稱「搶孤」。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禁止普渡,至七十年代普渡活動已有較大收斂。但八十年代後,城鄉生活水平提高,鋪張浪費大搞普渡有所回潮,由此而產生的酗酒鬧事也瀕瀕不斷。由於政府加大力度宣傳禁止普渡,至九十年代城市居民已廢除此陋習。

十三、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俗稱「八月半」。是日以酒肉,月餅敬祀「福德正神」(土地公),並演戲以酬神,寓意春祈而秋報。舊俗中秋夜要拜祭月娘;婦女要「聽香」;小夥子用刀砍甘蔗,以卜行運,稱作「蔗卦」。有《竹枝詞》:「今宵設酒到三更,共賞中秋月色明。最是人間多問卜,不求財利即功名。」民國期間,富戶購月餅並宴請親友,喝酒賞月,猜迷、射覆。晚上,占卦人滿街,舊俗認為八月十五晚的卦最准。上舉習俗今已漸廢。

現中秋之夜,於月下設置水果(以柚子為主)、月餅再泡上一壺茗茶,邊泡茶邊吃餅邊賞月。每逢此佳節,更有海內外朋友歡聚一堂,共賞家鄉明月。

十四、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節,又稱「九月節」。舊時出遊登高山,飲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陽糕。俗稱在重陽吃柚子補頭腦;吃番薯、芋頭補四肢筋骨;吃花生補手指;吃紅柿補心肺。《竹枝詞》詠道:「九月黃花秋色妍,登高落帽說當年,兒童游戲貪逃學,偷向城頭放紙鳶。」兒童在芝山放風箏,遊人至暮才散。

現在薌城人在這一天邀友人登高覽勝。這一時間,學校組織遠足,或舉行爬山比賽,或放風箏。自1988年國家定此日為「敬老節」後,社會各界在這天開展形式多樣的尊老、敬老活動。

十五、下元節

農歷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舊時迷信的居民,在這一天都要焚香點燭,以牲禮敬祭「三官大帝」,並於大廳前,懸掛三盞玻璃宮燈,名之曰「三界公燈」。此俗今已廢除。

十六、冬 至

在農歷十一月間,夜長晝短。凡外出者這天應盡量回家和家人團聚,合家品嘗「冬節圓」,謂之「添歲」。各家族聚集宗祠祭拜祖先,必有「冬至圓」為祭品,稱作「秋祭」由古稀又有功名的老人謁祖,嫡系長房裔孫主祭,祭完排宴、分胙肉始畢。《竹枝詞》曰:「家家輾米煎圓香,祭祖祠堂共舉觴。刺綉傳聞添弱線,一天添得一條長。」我是一個十足的小笨蛋,但是我樂於做笨蛋;正如那死不承認自己是什麼的傢伙!

十七、尾 牙(牙祭)

農歷十二月十六日為尾牙,家家戶戶「做尾牙」,敬地基主。三資企業老闆請員工吃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是日東家不但要辦豐盛的酒餚祀地基主,還要遍請伙計表示犒勞,並以做「尾牙」酒宴決定明年伙計的去留。

十八、送 神

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祭灶」,俗稱「送尪 」,以三牲酒禮供奉宅君,祭品中糕餅飴糖必不可少,俗信可粘住宅君說壞話的半邊嘴, 祈求宅君「上天說好話,下界保平安。」這天又稱「小年夜」,家家燈火通明,燃放鞭炮,為宅君送行。《竹枝詞》曰:「送神祀灶敬陳牲,風度家家爆竹聲。為祝來年運氣好,香燈供奉到天明」。送神後清掃房宅,俗稱「清沌」。待到正月初四,再隆重地迎接宅君下降,祀禮如舊,謂之「接尪 」。

十九、除 夕

農歷十二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也就是一年的最後一天 ,叫為除夕,俗稱「廿九暝」或「年兜夜」。俗語道「大人亂操操,囝仔愛年到」。說的是除夕前幾天,家家戶戶要忙於諸如打掃衛生、 縫裁衣服,炊糕做粿 、殺雞宰鴨、備辦年貨諸事,孩子們卻因年兜而大飽口福、 新衣斗艷而歡天喜地。

除夕當天下午,要以三牲、飯菜、年粿等供品,祀神祭祖, 謂之「辭歲」。然後要貼大紅春聯、門簽和年畫,裝飾布置房間。逢居喪人家不貼春聯。除夕之夜,外出親人均要回家團聚,吃「年夜飯」。舊時飯桌下放一小火爐,謂之「圍爐」。菜餚常用韭菜、蘿卜、雞諧音「天長地久」、「好彩頭」、「起家」,還把比喻聚財的蛤殼撒在門後或床下,象徵發財致富、金銀滿屋。「圍爐」時,全家人不分貴踐、親親熱熱;席間禁忌說不吉利的話;偌若有親人在外未歸的,席上應為他留座位,擺上碗筷、酒杯、以示團聚;已婚女兒通常在夫家參加「圍爐」,不上娘家的團圓桌。圍爐後,長輩要給兒孫們分「紅包」(即「壓歲錢」)後來逐漸發展,能掙錢的後輩也給長者「紅包」。另外,宴席結束, 主婦要盛一碗米飯放於廚房,上插一紅紙花,俗稱「春飯」,諧音「剩飯」,祝願來年足食。又有用紅繩扎二整支甘蔗,倚置門後,寓意來年佳境有如甘蔗節節甜。接著便是「守歲」,俗信守歲要「竟夕不眠」,能使父母祖輩長壽。舊俗是慫恿兒輩賭博,或猜迷、行令、講故事,一夜未眠。點長明燈至初五方熄。

此外,在舊社會薌城還有個討債的特殊習俗,通常欠債要於過年前還清,除夕之夜便是當年結賬還債的最後期限。因此,財主是夜分派伙計,手提燈籠四齣收賬討債。而這天晚上的城隍廟( 今延安南路與修文東路交會處)按例公演戲曲,並依習俗在演戲、看戲期間,不許盤索債務,給一些無錢還債的人有個躲債的場所。故除夕之夜城隍廟演出的戲被譽為「躲債戲」。

J. 一本仙俠小說有個九天伏地神梭網游游戲仙俠夢

應該是「九天十地辟魔神梭」吧,蜀山類的古典仙俠小說應該會涉及,網游的我知道兩本:
《網游之修道歧路》這本作者不去寫仙俠小說真是屈才了;
《網游之青城劍仙》,這本沒看,但也有這個法寶的。

「九天十地辟魔神梭」
這只南海玄龜島散仙易周所造的梭子在蜀山中名頭極大,實乃上天入地,偷襲逃命的絕密武器。在原著中,九天十地辟魔神梭是少有的描述極詳細的法寶:「採取海底千年精鐵,用北極萬載玄冰磨冶而成~~~形如一根織布的梭, 不用時,僅是九十八根與柳葉相似,長才數寸,紙樣薄的五色鋼片。一經使作,這些柳葉片便長有三丈,自行合攏,將人包住,密無縫隙,任憑使用人的驅使,隨意所之,上天下地,無不如意。」

望採納

閱讀全文

與九伏地民俗度假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沈陽凱撒旅行社招聘 瀏覽:748
陽江海韻戴斯度假酒店 瀏覽:590
電動汽車技術政策 瀏覽:261
戶外街舞墊子 瀏覽:491
fuso越野房車多少錢 瀏覽:913
京郊特色度假 瀏覽:724
山羊皮卡車 瀏覽:374
中國旅遊安全問題 瀏覽:399
武漢新能源汽車銷售 瀏覽:142
l懷化旅遊攻略 瀏覽:897
車個性內飾 瀏覽:135
賓士S級內飾改裝 瀏覽:101
皮卡並線 瀏覽:398
皮卡堂食物 瀏覽:8
安徽安凱華夏汽車配件有限公司 瀏覽:547
東京到大阪旅遊攻略 瀏覽:492
東風轎車價格 瀏覽:293
金希澈豪車 瀏覽:826
皮卡丘人氣 瀏覽:924
峨秀湖國際度假區 瀏覽: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