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孩子6歲之前,我們有沒有必要帶孩子去旅遊
完全沒必要
㈡ 六歲前孩子的心理成長需要注意些什麼
六、初步的感情和行為自調能力以及良好的注意力 六歲前,孩子會逐步發展出初步的感情自我調節能力。 嬰兒天生就能感受和表達一些情緒,比如快樂、不快樂、恐懼、憤怒。長到兩歲多,又在環境的影響下增加了一些感情,比如內疚、羞愧、自豪感。 人類天生有調節自己負面情緒的需求。一個小嬰兒如果冷了、餓了,就用哭來表達不快的情緒。幾個月大的嬰兒看到害怕的東西會把頭轉開,或往大人身邊靠。一個一歲的孩子如果看到害怕的東西會趕忙爬走,兩歲的孩子就能跑開。這都是在用身體動作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既而調節自己的情緒。孩子說話後就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情。莉莉會說的第一批詞里就有「怕,怕」。當孩子說出了「怕」、「不」等詞,大人及時反應,調整環境,孩子的情緒就會得到緩解。隨著孩子各種能力的增長,調節感情的工具越來越多,像更復雜的語言,塗鴉和繪畫,幽默的言詞和舉動,等等。 但孩子並不是自然而然就掌握了這些工具。他們需要大人的正確指點和引導。等到六歲,得到大人正確引導的孩子已經具備很強的自我調節感情的能力了。沒得到正確引導的孩子會常常控制不住突發情緒,影響學習和社交。嚴重的會陷入負面情緒的汪洋大海而不能自拔,導致嚴重心理障礙。 能自我調節好自己情緒的孩子,行為的自控能力就強。一個害怕的孩子,如果想辦法克服了恐懼心理,他就不會畏縮不前,或者哭哭啼啼。一個憤怒的孩子,如果自己通過正面的方式化解了怒氣,就不會通過摔東西、打人、離家出走等負面行為來釋放自己的情緒了。 但是,孩子的行為自控有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兒童從一歲開始就意識到別人會對自己有要求,這個要求有時和自己想乾的事有沖突。他們首先要學的是為什麼大人不讓干這件事。即使明白了,因為大腦的不成熟,開始很難控制自己的行為,但起碼他們明白自己做的事情不好。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大人繼續解釋,一貫性地要求,孩子的自控能力就會加強。 心理學家做過一種看似很簡單的實驗。把一個小孩子單獨帶到一個房間,在孩子面前放上幾塊誘人的糖果或巧克力餅干,或者一個好玩的玩具。然後對孩子說:「你等我一會兒,我要出去一下。我不在時,你別動這些餅干。等我回來了,你要是真沒動,我會再多獎勵你一塊。」研究人員出去後,只剩孩子一人,秘密攝像機把孩子的一舉一動都記錄下來。孩子的自控能力以研究人員出房間至孩子忍不住拿餅乾的時間長短表示。在這種情況下,因為沒有外在壓力,孩子表現出的完全是自我控制的能力,尤其是為了更長遠的利益能否自控的能力。 首先,孩子們呈現一個整體成長的趨勢。孩子越大等的時間就越長:18 個月的孩子平均能等30 秒左右,24 個月的孩子平均能等70 秒左右,30 個月的孩子平均能等90 秒。也就是說,從一歲半到兩歲半,這一年的成長,換來孩子在被誘惑的時候能多等一分鍾。 但三四歲時孩子們也開始表現出很大的個體差異。有的孩子為了「長遠的利益」(比如最後多拿一塊餅干)真的不碰餅干一下。有的孩子克制自己,等了一會兒,但還是忍不住去拿餅干。有的孩子研究人員剛一出門,就迫不及待地抓起餅干。 研究人員再長期跟蹤這些孩子直到他們高中畢業。那些在三四歲自控能力強的孩子,各方面發展優秀,連入大學考試SAT 的分數都高。 這點實在不難理解。不管大人小孩,自控能力差,人際關系就差,就不能好好地專注學習、工作和生活。自控能力差的人,很容易放縱自己,缺乏紀律性。 這說明要求學齡前兒童「聽話」很重要嗎?其實不是。在這個研究中,那些等的時間長的孩子都是在沒有大人在場(他們也不知道自己被暗中觀察)、失控了也不受懲罰的情況下自覺等候的,這是我們說的真正意義上的「自控」,和我們常見的小孩在大人面前,在有懲罰的情況下的「聽話」是兩碼事。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華裔心理學家陳欣銀教授針對中國兒童的研究發現,兩歲多的孩子有兩種「聽話」,一種是家長耐心講道理的,一種是家長高壓恐嚇的。雖然他沒有跟蹤研究這批兒童,但很多其他研究發現,第二種孩子長大很容易變成反抗型、不自控型的少年。因為他們從沒有過真正自己在內心掙扎、一個聲音壓倒另一個聲音的自控練習。就是說,真正的自控是發自內心的,乖乖型的孩子不見得內心有很好的自控。 如果是在了解了原因之後而不去做一件事,孩子生發出的自控能力是真正意義上的「自控」。如果大人的解釋不夠,只是用呵斥打罵威脅等懲罰手段,小孩子是會被一時唬住,好像聽話了,但那隻是表面上的。 注意力其實是一種思維和情緒自我調節行為。當一個孩子在專注地畫畫、玩耍,是一種正面的情緒在調動孩子的注意力並讓它持久。當一個正在聽媽媽講故事的孩子聽到門外一陣吵鬧聲,轉過頭看看,發現沒什麼事再轉回頭讀書,他的注意力既要被正面的東西(故事)調動,又要有效抑制住吵鬧聲的干擾。 成年人的任何工作成就都離不開專注。注意力是外界的知識、信息通往頭腦的大門。注意力也是孩子思考創造解決問題的必要條件。注意力不集中讓孩子時時處
㈢ 孩子六歲之前的教育有多重要
讀:什麼是做家長的最為關心的事情呢?可能大多的父母都會把孩子的健康、安全成長放在第一位了,這當然是最為主要的方面,關系著孩子是否能生活幸福的關鍵。
那麼,在現在科學相對很是發達的今天,我們更多地不用再為疾病、居住安全考慮那麼多的時候,我們該把孩子的成長重心多點放在其他哪些方面呢?您一定會想到誰不希望自己家的孩子將來有出息呢?這可是光宗耀祖的大好事啊!
重點提示:很多人認為養娃就是自我修煉的過程,沒錯!沒有人是天生的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我們都要在成長中學習,學會互相體諒、互相幫助。
今日話題:您會堅決地跟孩子說不嗎?
圖片來自網路,侵權請聯系刪除。
㈣ 適合帶六歲孩子去的地方有哪些
青少年活動中心、少兒公園、動物園、野生動物園,植物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