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璜山特色作文,璜山有什麼特色,快一點,急啊
模里西斯 人氣指數:★★★★★ 每周人均消費:3655英鎊起 模里西斯原為荒島,也同樣是一個經歷過多過殖民,風情萬種的旅遊島。在模里西斯的le touessrok酒店,除了24小時提供周到服務,讓你可以放縱自己的每一個奢侈要求外,還可以欣賞外面的美景。如果去鹿島,可乘另一種大帆船,可在船上一邊吃烤肉一邊欣賞海景。島上風景優美,最著名的就是那片不會游泳的人也可走進去幾百米而不用擔心被淹到的淺灘。而主島最南部的一個名字叫蘇利村的古樸小漁村,你可以了解島上漁民的生活。模里西斯最著名景點,火山噴發時形成,一大片小丘狀的地方寸草不生,土有七種顏色,被稱為「地上彩虹」,據說世上獨一無二。在靠近七色小丘不遠的地方,圈養著幾只印度洋特有的巨型旱龜,每隻看上去都有幾百歲,它們吃草和樹葉,每當遊人喂它,它便伸長脖子來吃,四隻腳很有力,可以把身體撐得很高。 塞席爾 人氣指數:★★★★ 每周人均消費:6159英鎊起 「裸足的奢侈」是形容塞席爾北部小島的最佳短語,在南印度洋西部的這個世外桃源是各國情調的聚集地,這源於它獨特的歷史:16世紀葡萄牙人曾到此地,1609年英國入侵,1756年被法國佔領,1794年英國取代法國。以後英法多次易手,現屬於英聯邦國家。塞席爾是由115個大小島嶼組成,,地處歐、亞、非三大洲中心地帶。藍天、碧水、陽光、沙灘、海風……塞席爾擁有了一個美麗的海島國家應該具有的一切,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被譽為「旅遊者天堂」,是情人們互訴衷腸的絕佳背景。難怪古時水手們把這里稱作「伊甸園」,這的確是只屬於亞當和夏娃的地方,只屬於戀人們的地方。 巴哈馬 人氣指數:★★★★★ 每周人均消費:1197英鎊起 超過60年歷史的巴哈馬海洋俱樂部是高貴的象徵,從你邁進這個小小的度假別墅開始,你的美妙假期就此開始。巴哈馬群島位於佛羅里達海峽口外的北大西洋上。在大巴哈馬群島上有一個奇特的火湖,每當夜間泛舟湖上,信手攪動湖水,頓時火花四濺,船槳能激起萬點火光,此起伏,好似千百隻流螢在湖上飛舞。原來,這是湖中大量繁殖的一種海洋生物「甲藻」在作怪,它所含的螢光酵素濺出水面,便會產生氧化作用而發出五光十色的「火花」來。 島上還有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故居。因為海明威在比米尼這個小島上生活了三年,寫下了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老人與海》。你還可以在小島的淺灘上涉水而行,欣賞水底的海參、海馬、海綿。要想觀看群島的全貌,可以乘坐小小的「空中巴士」這種小型飛機的飛行速度很慢,飛行高度只有200米,和空中游覽車差不多。 安圭拉 人氣指數:★★★ 每周人均消費:14000英鎊起 每幢小別墅擁有10個服務生,其中包括一個每晚為你彈奏鋼琴的俄羅斯籍帥小伙。這里擁有世界上最豪華、最精彩的度假別墅,一切都可讓你在支付了高額的消費後隨心所欲。你可以在專屬於你自己的私人礁湖玩耍數小時,欣賞美麗的珊瑚和奇異的魚類。你還可以擁有一個私人屏幕室和音樂室,有30000個電台可供選擇。溫馨、浪漫或是火辣,你想要什麼樣的氛圍,別墅就會為你營造你想要的感覺。 希臘 人氣指數:★★★★ 每周人均消費:16000英鎊起 源於希臘風格的桑托林火山島完整保留著19世紀的風情,在此,現實彷彿遁去,歷史伸手可及。19世紀時期建造的古堡透露著迷人風情,在靜默的火山口附近,火山仍在詭譎地陰燃,眼前景緻讓人瞠目屏息:整個島嶼自碧海里橫空拔起1000多英尺。岩壁一層赭紅,一層黢黑,一層艷紫,既赤裸,又斑斕。二十四小時不間斷服務讓您感覺自己儼然是古堡的公主,連門鈴都會有專門的服務生幫您按。
㈡ 「游」姓的來源
游氏源自姬姓,望出廣平(今河北省雞澤東南),是中國的顯姓世族之一。
據古代傳說文獻表明,在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黃河中、上游地區,最先是黃帝和炎帝為首領的兩個部落結成的聯盟。傳說始祖軒轅黃帝生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有功德者十四人被 「胙之土而命氏」,分為十二姓,即: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儇、依。其後,子孫瓜瓞綿綿,又衍生出若干個子姓。在最初的母系社會里,「姓」表示母系,氏是姓之支派。氏的本義為「支」、或「歧」,用於區別後代子孫之所出。我國歷史上最早記載的姓氏大約從周代開始,其目的是為了區別不同的家族、地位和出身。在古代皇帝諸子的姓氏中,以姬姓最為鼎盛,屬於名門望族。歷史上的姬姓曾分衍出61個屬地,共432個氏(分支)。
春秋戰國時期,周、鄭、晉國皆有游氏,史稱鄭公子偃為游氏肇姓始祖。從公元前632年至鄭國滅亡(公元前376年)的250多年間,游氏作為當時鄭國的顯姓世族,名滿天下。史載:游氏肇姓始祖子游乃鄭穆公第八子,系黃帝的第四十代孫,約生於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號宣子,公元前585年被封為鄭國悼公相,即鄭相國(今河南省新鄭)。鄭相國傳有兩個兒子,長子公孫蠆,次子公孫楚。公孫蠆在鄭簡公七年被封為司馬,簡公九年累封為相。公孫蠆生有二子,長子皈,字子明;次子吉(公元前574-公元前506年),字世叔,號太叔,任過鄭國正卿。皈、吉皆用王父之字氏「游」。所以,游氏的發祥地即今河南省境內, 是黃帝的嫡派子孫。秦漢以後,游氏從其發祥地河南向外播遷,始遷地為河北廣平。晉及十六國期間,游氏著望於廣平郡,與宋、焦、談,並稱為廣平「四大姓」,直至隋唐年間廣平一直成為游姓蟠居和繁衍的中心,此間的游氏名人大多出自廣平家族。如,十六國時的樂浪太守游鮮、廣平太守游幼、北魏禮部尚書游明根、尚書右僕射游肇等,故今祖國各地包括東南沿海一帶頗多「廣平游」、「廣平堂」之號。
南宋初期著名歷史學家鄭樵(1104-1162年,莆田人)的著作《通志·氏族略》將游姓歸入「以字為氏」之列,稱「游氏,姬姓,鄭穆公之子公子偃,字子游,其後以王父字為氏。鄭大夫游吉裔孫尋,漢御史中丞,後漢有游因,前趙有遊子遠,前燕有游宗,皆為股肱之任。」 古書《交際大全》「郡望篇」亦載道:「游氏廣平、馮翊,聲實俱茂(雅),秀美而文(吉),清德重名(酢),善詩卓識(誠之),獨步六朝之伯始(肇),並肩三辟於高閭之(明根)。」 可見游姓源遠流長,在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史上曾抒寫了壯麗的詩篇。作為游姓後代,我們應當為祖宗創造的歷史輝煌和姓氏感到驕傲與自豪。
游氏入閩始祖游植、游匹
據史料記載,早在先秦以後,我國中原人民就已開始遷徙入閩。從已發掘的譜牒表明,廣平游氏南下入閩始於唐,而盛於宋,如匹公九世孫、宋代卓越的理學家、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詩人游酢(字定夫,1053-1123年)就是福建游姓最傑出的代表人物。繼游酢、游醇兄弟之後,南宋時期的游倪、游開、游儆、游九言以及明代的游朴、游居敬(1059-1570)等都是游氏俊傑。
翻開莆田市荔城區西天尾鎮《莆田紫霄圭浦游氏家乘》,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以下記載:
「吾宗自西晉迄隋世居廣平任城,唐中葉植、匹二公兄弟自任城、潁州徙婺源後徙入閩,分為二支,植公居閩莆田紫霄是為南支始祖,匹公居閩建陽長平是為北支始祖。」
「植公仕唐中葉,為泉州別駕轉大理寺評事,樂莆田紫霄岩山水遂家焉,是為南支始祖。匹公與植公胞兄弟,別號金玉,一雲字五丈。建陽譜載其博通地理諸書,卜居建陽長平,後裔極盛,殆以精於堪輿而地靈人傑。」
另據游匹公的第十三世孫一鶚公於宋朝淳熙丁未(1187年)六月所作之《游氏源流序》稱:
五丈者,乃游肇尚書八葉之孫也!其始居南京,兄弟四人,位實居長,三弟俱入仕,而五丈素稱文雅,乃不見用,喟然嘆曰:「道之興廢,莫非命也!」遂博考陰陽地理之書,周遊四方,至長平視其山水之勢而曰此間山富水貴,若久居之,子孫當盛且富,因草治屋宇於洲坊而居焉。是時,長平皆虞公所有,號曰「虞公墩」。虞公乃世居洲頭,每因暴水所患,思欲徙矣,聞五丈善陰陽之術,問之曰:「吾居瀕水,不宜久居,煩擇佳所而移之。」五丈曰此地可矣!公弗聽,竟移之。已而,五丈公遂娶虞氏,生一子曰吳,性質頗美。國朝興,封卿將,後遷鎮使,娶陳氏,生二子。游氏本支自此蕃衍,虞公墩遂易為「游坊」矣。自時厥後,簪紱盈朝,兄弟俱入太學,而御史出典四名,至九世孫酢與兄醇俱受業於伊洛之門,致程夫子之嘆,發明正學,載道而南歸者。又有高捧鄉書、題名雁塔,如今日之紆朱曳紫者,未歷枚舉,族系源流端有來矣!
關於游氏先祖入閩,各地史志記載多有異同,一說是以江西為中心,然後播遷入閩;一說是途經江蘇而後入閩;另有一說乃因 「黃巢起義,兵荒馬亂」,遂從河南固始啟程遷徙入閩,有「道保(匹公)居建陽,德保(瑸公)居莆田,定保(植公)居長溪,分三線同時入閩。」由此可見,游氏的根基是在中原,入閩的年代是在唐末,已知入閩始祖有游植、游匹二兄弟,這就是史傳的南支(莆田)、北支(建陽)之說。
南支發祥地莆田圭浦
始祖評事植公卜居象峰圭埔,四傳至彖公(字啟易,唐太常卿),彖公傳有六子,長子維善、次子士龍、三子載陽、四子啟初、五子士騏、六子維禎,象峰圭埔游氏自第五世起析分七房:
璜山房 (至第十二世起又各自分支)
端明房 (又有倉口房)
壺南房
沙坂房
南海房 (廣東南海縣)
湄江房
山美房(即秀嶼房)
前四房為太常卿長子維善公元子游瑀的後裔,後三房為太常卿次子士龍公長子游瓘的後裔,瑀公的另一支脈嗣後從圭浦開拔江口錦市直街。譜曰:維善公六傳至象州刺史輔公,輔公生二子,長曰昺、次曰旭,昺公官永豐判官,元子棠(字致慶,一字鍾慶),宋理宗賜封涵江書院山長(編者註:書院中授徒講學教師的敬稱,山長總領院務),從圭浦徙家涵江學宮旁是為璜山房之祖;昺公次子一龍公(字叔雨,號致真,宋嘉定辛未進士,官漳州刺史,僑居廣東順德)嫡孫振甫居象峰圭埔、惟明公居壺南是為壺南房之祖。太常卿次子士龍、季子廣(字致政),從圭浦徙涵江沙坂村是為沙坂房之祖;士龍公,五傳至仕元公,生有四子:長子允之,字信夫(宋隆興元年即1163年進士),乃居圭浦;允之公三傳至霆公,名一鳳,號伯雷(宋紹定二年進士),徙廣東南海之鼎安為南海房之始祖。仕元公次子伯絢,字素夫,(宋乾道五年進士)三傳至一虁,從沙坂徙醴泉(又稱醴泉半島、東庄)為湄江房之祖。之後,仕元公第三子拔之,先自沙坂徙醴泉是為山美房即秀嶼房之祖(據秀嶼提供的族譜表明遷徙的原因可能是為了躲避金難)。拔之公傳有五子:長子晃、次子昱、三子昶、四子景、五子冒,其後代播居秀嶼、前雲、莆頭、東沁、蕭林、後江仔以及靈川鎮東港、仙游等地。
莆田秀嶼是游氏的聚居地。明洪武三十年(1398年)秀嶼人口已逾一萬,游姓為第一大姓。據《鰲城志略》稱:「游、劉各出千人丁,漁船、商船逾400隻,歲得海利二十萬,韶華甲宇莆之東南,嗣是人文蔚起,相繼登甲者彬彬,舉鄉科者濟濟,游國學、列明經者拔茅而匯進,而崇禎間游泮水者計七十餘人,其集織並武弁畢加總兵官銜者指不勝屈。大抵山石峭奇,鍾靈毓秀,故降生人傑也!」但由於戰亂頻仍,秀嶼游氏後裔向外遷徙的亦不在少數。嘉靖年間(1522-1566),東南沿海六省皆遭倭寇塗炭,百姓苦不堪言。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倭患重心移至福建沿海,北至福寧州的霞浦,南至漳州的詔安,千裏海岸幾乎遍遭倭寇鐵蹄蹂躪,被倭寇攻陷的縣城先後有福清、莆田、南安、詔安、福安、永春、永福(永泰)、安溪、南靖、寧德、壽寧等,其中尤以莆田(興化)為烈,前後遭倭寇侵擾十六次之多,迫使明王朝急令對倭作戰屢建戰功的戚繼光(1528-1587,字元敬,號南塘,山東蓬萊人)率部馳閩抗倭,經過三年多的圍追堵截,直到明嘉靖四十三年甲子(1564)二月,戚家軍才基本上肅清了福建境內的倭患,福建人民才得以安居樂業。
值得一提的是,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冬季,倭寇攻佔興化府城長達六十天,鐵蹄所到之處燒殺搶掠,血流成河,僅被林兆恩(1517-1598年,號龍江,莆田人,奉三一教主)收埋的屍體就有三萬多具。所以,居住在莆田以及秀嶼周邊的游氏後裔為了躲避倭患,紛紛外逃。清順治十一年乙未(1654年)12月6日,秀嶼城被海寇郭爾隆及其寇黨攻破,游姓子民又進行了一次大遷徙。誠如《鰲城志略》描繪的那樣:「居民自南而北奠定其所,而聚宿於福寧之三沙者十分之七漂凍淪飢餓……,並有許多人流落廣東或台灣一帶淪為異鄉客。」據浙江省游氏宗親理事會理事游壽澄(平陽人)《浙江省游氏宗譜序》稱:「今浙江南部玉環、瑞安、平陽、蒼南四縣市的游氏先祖是在明朝萬曆、崇禎年間自福建漳州府龍溪縣逃難而來的。」這場災難就是綿延二十年之久的倭患。
另據漳州市尾游家廟碑文載:「吾游氏之先,河南光州固始人也,自唐入閩,基於寧,後分處長樂、莆田,由莆而泉,泉而漳。洪武年初,諸昆弟散居金浦,惟我深源公肇祖擇里裕後,婿於林,生兩男,數傳蕃衍」。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從莆田、秀嶼逃亡流落到泉州而後奔赴漳州及浙南一帶謀生的游姓難民。
游氏入閩始居地圭浦在今莆田市荔城區西天尾鎮紫霄岩下,據《紫霄形勝》雲:「紫霄岩在九華山東北,林麓蔥蔚,岩石屹起,似有凌霄之勢,常帶紫氣,故名。初入有雷轟石、有琉璃峽、宋舜卿書,又有羅漢洞,有石鼓、有仙橋、仙人冢諸勝,岩下有一峰,峰形如象,故名象峰,下有圭浦,評事公入閩卜居於此,至今土名猶稱游巷山。」 據《莆田縣志·氏族志》載「唐中葉時,大理寺評事游植為泉州別駕,道經莆陽,愛紫霄之勝,卜居山下後浦村,子孫聚族於是,其散居東門者科甲最盛……」 《續莆陽比事》一書亦載:「游氏三世四科甲,即游日章、游日就、游伯槐、游叔驊,祖孫、父子、兄弟、叔侄皆中進士。」
㈢ 璜山鎮的人文環境
璜山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其中優秀的歷史傳統文化,不僅發揮了文化力的作用,更是與當代文化交融後有力地推進了璜山地域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因而璜山人文來源於璜山的歷史傳統文化,在濃厚歷史文化積淀中形成具有璜山區域特色的人文環境。
1、自然和諧。璜山,原名橫山,相傳曾有趙、孫、楊、石、潘、周、童、黃、徐諸姓雜居於此。「(南宋)嘉定丁丑(1217年),金人慶壽圍棗陽,光化軍溫叔公殉難。公(重一公黃杞)單騎潰圍,。。。事定扶柩歸葬開化江畔獅子山,築庵廬墓,額以時思,志思也。」「廬墓畢,不忍去,因於隔山之下,築山如璜,遂家也。是為我璜山先祖」。璜山從山名演化為地名,從此開始。《辭海》中,「璜」即月牙形碧玉也。由此可見,祖先在盡忠盡孝之餘,還積極倡導著高風亮節氣概。從北宋景德年間金從鑒七世同居,共灶吃飯大小500餘口,和睦相處,被宋徽宗御賜「江南第一家」;到龍圖閣學士楊黽山特書寫《望煙樓記》,贊美傳頌至今的璜山「望煙義舉」---「仁人君子睹斯樓,知斯義。上下千古,誰創是樓,『黃氏有焉』」;再到現代企業太子龍控股集團所創的「龍文化」;璜山自然景觀優美,有山有水,與溪北古建築群、半丘劍坑湖等眾多人文景觀交相輝映,相得益彰,構成天工璜山、自然和諧的文化景觀,展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協調。
2、耕讀傳家。歷史上,璜山的有識志士獨資或合資興辦學塾,培養科舉人才,各房公堂庠產,獎勵子孫科舉成名,好學上進之風長盛不衰。如:正誼書院、斯秀閣、江村別墅、靜遠樓、望煙義學、屏山草堂等,其中「正誼書院」影響猶為廣大,此院位於上新冷灣,已廢,為南宋顯謨閣學士王厚之所建,為浙東考亭派理學最高學府,朱熹曾來此講學。璜山「耕讀傳家」的傳統,培育了一大批拓疆御邊、治學興邦、激揚文學、名垂青史的名人,如宋朝黃開兄弟五進士、南宋金石學家王厚之、明代為政清廉的黃滸黃璧、近代文字學專家徐病無、愛國人士徐逸樵、恢復高考首屆省文科狀元後成知名學者的徐啟華等。
3、愛國敬業。璜山現有四個市級愛國教育基地:黃家店金蕭支隊成立地、齊村革命烈士紀念墓、黃坂陽徐道政故居、延慶諸暨簡易師范舊址。同時還有一大批在抗日、社會主義建設階段為國家而不顧自身安危的英雄,如黃家店的革命媽媽張香蓮、大成廡為救國家財產光榮犧牲的革命烈士徐雙喜和在齊村慘案中犧牲的48位烈士等。
4、開拓敢創。璜山人的開拓與敢創精神是璜山歷史文化傳統的發揚,也是璜山歷史文化的開拓性、敢闖敢創特徵的時代體現。如大成廡徐氏過年「吃纏刀塊蘿卜」,艱苦奮斗,窮則思變,富時不忘窮時苦;延慶寺的諸暨縣立簡易師范學校師生「今天青菜蘿卜,明日蘿卜青菜,調換次序來補色味單調」的艱苦生活;大東南、太子龍等一批現代大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煉就了敢闖敢冒、堅忍不拔、勇於爭先的進取精神等。
㈣ 游氏的祖宗是誰
莆田秀嶼是游氏的聚居地。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秀嶼人口已逾一萬,游姓為第一大姓。據《鰲城志略》稱:「游、劉各出千人丁,漁船、商船逾400隻,歲得海利二十萬,韶華甲宇莆之東南,嗣是人文蔚起,相繼登甲者彬彬,舉鄉科者濟濟,游國學、列明經者拔茅而匯進,而崇禎間游泮水者計七十餘人,其集織並武弁畢加總兵官銜者指不勝屈。大抵山石峭奇,鍾靈毓秀,故降生人傑也!」但由於戰亂頻仍,秀嶼游氏後裔向外遷徙的亦不在少數。嘉靖年間(1522-1566),東南沿海六省皆遭倭寇塗炭,百姓苦不堪言。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倭患重心移至福建沿海,北至福寧州的霞浦,南至漳州的詔安,千裏海岸幾乎遍遭倭寇鐵蹄蹂躪,被倭寇攻陷的縣城先後有福清、莆田、南安、詔安、福安、永春、永福(永泰)、安溪、南靖、寧德、壽寧等,其中尤以莆田(興化)為烈,前後遭倭寇侵擾十六次之多,迫使明王朝急令對倭作戰屢建戰功的戚繼光(1528-1587,字元敬,號南塘,山東蓬萊人)率部馳閩抗倭,經過三年多的圍追堵截,直到明嘉靖四十三年甲子(1564)二月,戚家軍才基本肅清了福建境內的倭患,福建人民才得以安居樂業。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冬季,倭寇攻佔興化府城長達六十天,鐵蹄所到之處燒殺搶掠,血流成河,僅被林兆恩(1517-1598年,號龍江,莆田人,奉三一教主)收埋的屍體就有三萬多具。所以,居住在莆田以及秀嶼周邊的游氏後裔為了躲避倭患,紛紛外逃。清順治十一年乙未(1654年)十二月初六日,秀嶼城被海寇郭爾隆及其寇黨攻破,游姓子民又進行了一次大遷徙。誠如《鰲城志略》描繪的那樣:「居民自南而北奠定其所,而聚宿於福寧之三沙者十分之七漂凍淪飢餓……,並有許多人流落廣東或台灣一帶淪為異鄉客。」據浙江省游氏宗親理事會理事游壽澄(平陽人)《浙江省游氏宗譜序》稱:「今浙江南部玉環、瑞安、平陽、蒼南四縣市的游氏先祖是在明朝萬曆、崇禎年間自福建漳州府龍溪縣逃難而來的。」這場災難就是綿延二十年之久的倭患,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難民是從莆田、秀嶼逃亡流落到泉州而後奔赴漳州及浙南一帶謀生的游姓子民。
茲據漳州市尾游家廟碑文載:「吾游氏之先,河南光州固始人也,自唐入閩,基於寧,後分處長樂、莆田,由莆而泉,泉而漳。洪武年初,諸昆弟散居金浦,惟我深源公肇祖擇里裕後,婿於林,生兩男,數傳蕃衍」。
㈤ 從諸暨客運中心到璜山曉居要怎麼走
從諸暨客運中心到往璜山方向走,到了璜山鎮過了橋有個路口往右轉,一直走到齊村有路牌,上面寫著曉居,或者是曉居竹海,聽說現在投資300萬還在搞個竹主題山莊,挺漂亮的,可以去看看。
㈥ 游姓的歷史
游姓起源
出自姬姓,以祖上之字命姓。周歷王姬胡的兒子姬友,被其兄周宣王姬靜封於鄭,建立鄭國。年齡時期鄭國國君鄭穆公有個兒子叫偃,字子游,他的孫子游皈以祖父之字命姓,其後皆以「游」命姓,稱游姓。
游姓最早的先祖是黃帝。黃帝陵外景黃帝陵2004年公祭黃帝陵儀式:煌煌祭祖典拳拳小兒百姓情周族的後稷(姬棄)也是游姓的先祖。周族是有著悠久歷史的陳腐部落。周以經營農業而著稱,其祖先棄,任堯的農官,因善種五穀號稱後稷。後來棄與夏禹、商契一起成為舜的屬官,並協助大禹治水,後稷(姬棄)周文王(姬昌)也是游姓的先祖。傳說文王拘而演《周易》。
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也是游姓的先祖。前1027年,武王伐紂,開創了數百年周朝的基業和歷史。周武王(姬發)周成王(姬誦)也是游姓的先祖。西周初的成王、康王時期是周王朝的盛時期,史稱「成康之治」。周成王(姬誦)周康王(姬釗)也是游姓的先祖。周康王(姬釗)。
游姓郡望堂號堂號
「美秀堂」:年齡時,有游吉(游皈的二兒子)貌美才秀,舉止文雅,熟於典故。他繼名相子產之後任鄭國宰相,為政寬和。
「仁和堂」:北魏游明根任大鴻臚,處身仁和,接物禮讓。故游氏又稱「仁和堂」。
郡望
廣平郡:漢景帝時置郡。相當於現在河北省南部永年縣一帶。
馮翊郡:漢武帝時置左馮翊,為「三輔」之一,三國魏時改為馮翊郡。相當於現在陝西省大荔縣一帶。
游姓家乘譜牒游姓遷徙漫衍游姓歷史名人歷史名人
游酢:宋代學者。師從程姬,刻苦念書,學問淵博。元封年間中進士,再為太學博士。他與楊時首次拜見程姬姓時,程姬閉目而坐,二人站在門外而不離去。等覺察時,門外已雪深三尺。此即「立雪程門」針言典故的由來。
游壽:他惱恨清廷腐敗,立志革命,素為孫中山所欣賞。宣統三年(1911年4月27日)廣州起義時,隨黃興攻兩廣督署犧牲,年僅17歲,葬於廣州黃花崗,為72義士之一。
游日章:明代廉州知府。嘉靖進士,在臨川任了五年知縣,清正廉潔,愛民如子,後任廉州知府。著有《駢語雕龍》。
游芳:明代學者。通五經,精博物理,隱居授徒。著有《皇明正音》。東晉十六國時趙有車騎上將軍遊子遠,北魏有雍州刺史游雅,隋代有治書侍御史游元,宋代有丞相游似,明代有按察僉事游明。
㈦ 諸暨的郵政編是
311808 同山鎮茶院村; 同山鎮及坑弄村; 同山鎮吉水坑村; 同山鎮解放村; 同山鎮鴻村址村; 同山鎮邊村
311814 店口鎮陳姜村; 店口鎮南塘村; 店口鎮西林村; 店口鎮七里上村; 店口鎮大山塢村; 店口鎮虞家灣村
311826 阮市鎮西湖埂頭村; 阮市鎮董公村; 阮市鎮硃砂村; 阮市鎮古唐村; 阮市鎮王家塢村; 阮市鎮述唐下村
311831 廿里牌村; 梓月嶺村; 下東阮村; 大埂頭村; 古里橋村; 徐家塢村
311811 楓橋鎮九里村; 楓橋鎮先進村; 楓橋鎮紫薇村; 楓橋鎮西疇村; 楓橋鎮郭店村; 楓橋鎮何家塢村
311815 次塢鎮虎嘯村; 次塢鎮雙堰頭村; 次塢鎮凰桐村; 次塢鎮民聯村; 次塢鎮樓家橋村; 次塢鎮西湖口村
311805 街亭鎮金田村; 街亭鎮花廳村; 街亭鎮下石嶺村; 街亭鎮周村; 街亭鎮毛家塘村; 街亭鎮江口村
311806 璜山鎮青丁山村; 璜山鎮雙苑灣村; 璜山鎮曉居村; 璜山鎮廟下畈村; 璜山鎮邵家樓村; 璜山鎮上馬宅村
311800 應店街鎮汪倪村; 朝五相村; 浣東梓月嶺村; 浣東泰南村; 暨陽詹稼山村; 街亭鎮許村
311821 安華鎮湖塘沿村; 安華鎮新塢村; 安華鎮依仁村; 安華鎮何庄; 安華鎮上新宅村; 安華鎮紹佳泉村
311816 祝橋村; 傅庄村; 上宅村; 上水閣村; 山頂村; 新亭埠村
311812 草塔鎮麻園村; 草塔鎮和春村; 草塔鎮下文村; 草塔鎮蓑衣塘頂村; 草塔鎮小屋村; 草塔鎮廊塢村
311802 阮市鎮中金村; 阮市鎮下金村; 阮市鎮湯山村; 阮市鎮袁村; 阮市鎮塘峰村; 阮市鎮
311819 趙家鎮趙家一村; 趙家鎮檀嶴村; 趙家鎮花明泉村; 趙家鎮護家洞村; 趙家鎮遼坑灣村; 趙家鎮夏湖村
311813 王家井鎮寺前村; 王家井鎮火燒王村; 王家井鎮稻蓬山村; 王家井鎮後坂村; 王家井鎮霞紋村; 王家井鎮大東村
311832 祝村; 寺塢村; 陶家村; 殷家村; 王宅村; 仙駕畈村
311824 里浦鎮; 里浦鎮五美村; 里浦鎮婁村; 里浦鎮馬酈村; 里浦鎮外庄; 里浦鎮吾家塢村
311823 陳宅鎮巽溪村; 陳宅鎮大坑村; 陳宅鎮理家村; 陳宅鎮楓山村; 陳宅鎮沙塔村; 陳宅鎮烏岩村
311804 山下湖鎮義燕村; 山下湖鎮龍止口村; 山下湖鎮雞龍石村; 山下湖鎮桔城村; 山下湖鎮下宣村; 山下湖鎮小江里村
311835 店口鎮涼西村; 店口鎮滸山村; 店口鎮朱家站二村; 店口鎮新蔣村; 店口鎮馮家村; 店口鎮中村
311801 嶺北鎮高台門村; 大唐鎮侯村街村; 東和鄉外婁溝村; 大唐鎮童村; 東和鄉里婁溝村; 望泄村
311822 江藻鎮大孤山村; 江藻鎮秧地坂村; 江藻鎮山後村; 江藻鎮中江村; 江藻鎮墨城塢一村; 江藻鎮墨城塢二村
311809 璜山鎮泰村; 璜山鎮楊松村; 璜山鎮大高廡村; 璜山鎮巢勾山村; 璜山鎮半丘村; 璜山鎮黃畈陽村
311817 應店街鎮宣順村; 應店街鎮石孔嶺下村; 應店街鎮諸煌村; 應店街鎮上應村; 應店街鎮洪里塢村; 應店街鎮葛家塢村
311827 直埠鎮石宕下村; 直埠鎮俞家塢村; 直埠鎮晚浦村; 直埠鎮姚中村; 直埠鎮烏義村; 直埠鎮史家村
311818 斯宅鄉西施村; 斯宅鄉官山村; 斯宅鄉上泉村; 斯宅鄉螽斯畈村; 陳蔡鎮下蔡村; 陳蔡鎮吳子里村
311825 牌頭鎮溪口村; 牌頭鎮鳳樓村; 牌頭鎮王家宅村; 牌頭鎮樓瑤駕村; 牌頭鎮茅山後村; 牌頭鎮後泉坂村
311807 五泄鎮溪右村; 五泄鎮翁家村; 五泄鎮上吳院村; 五泄鎮霞庄; 五泄鎮塘頭村; 五泄鎮後泄村
311803 馬劍鎮白倉村; 馬劍鎮仁頭村; 馬劍鎮龍門腳村; 馬劍鎮獅坑村; 馬劍鎮寺塢村; 馬劍鎮慶豐村
311833 陳蔡鎮外邵村; 陳蔡鎮琴弦村; 陳蔡鎮硯田村; 陳蔡鎮婁曹村; 陳蔡鎮泄頭村; 陳蔡鎮施家沿村
311829 下西湖村; 新店灣村; 石砩村; 永聯村; 網山村; 陳昂村
其實不用分的那麼清楚,整個諸暨通用311800的郵政編碼
㈧ 我有個同學是諸暨的,那是什麼地方
諸暨
浙江省紹興市諸暨市
諸暨位於浙江省中部,與紹興、杭州蕭山區,嵊州,義烏、東陽,浦江等7 個縣市區接壤,總面積2318平方公里(全省第8位),轄28個鎮鄉(街道),106萬人口(全省第7位)。諸暨城市建成區面積達32.9平方公里,城市化率達到56.4%,中等城市框架基本形成。諸暨成功創建全國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省示範文明城市,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順利通過國家環保總局的考核驗收。諸暨交通便利,浙贛鐵路、杭金公路和杭金衢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諸永(諸暨至永嘉)高速起點。
諸暨地形以丘陵為主,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位於浙江省中部偏北,距杭州98公里。錢塘江流域中段,介於東經119°53′~120°32′,北緯29°21′~29°59′之間,屬上海經濟開發區。全境處於浙東南、浙西北丘陵山區兩大地貌單元的交接地帶,由東部會稽山低山丘陵、西部龍門山低山丘陵、中部浦陽江河谷盆地和北部河網平原組成。四周群山環抱,地勢由南向北漸次傾斜,形成北向開口通道式斷陷盆地。境內東、西部為低山丘陵,富有林木、礦藏。東部會稽山脈,主峰東白山太白尖海拔1194.6米,為境內最高峰;西部龍門山脈,主峰三界尖海拔1015.2米,為境西部最高峰。中部為河谷盆地,多沃土良田,北部為河網平原,水資源充沛。浦陽江縱貫南北,境內幹流長67.6公里,東西8條支流呈葉脈形展開。
市境地處浙中內陸,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水較多,光照充足,年溫差大於同緯度鄰縣,小氣候差距顯著,具有典型的丘陵山地氣候特徵。2001年年平均氣溫17.4°C,降水天數158天,總降水量1393毫米,蒸發量1235.3毫米,日照時間1666.7小時。
諸暨,為我國古越民族聚居地之一。史傳:禹至大越,上苗山大集諸侯,駐蹕於此,爵有德、封有功,因定此境為"諸暨",意即天下諸侯到達駐留議事之所。
夏朝中期,夏帝少康封庶子無余於越,諸暨屬越。至春秋時,越國先後建都於境內埠中、大部、色乘等地。吳越之爭中,越王勾踐曾以境內勾乘山為休養生息、圖謀復國之所。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以越地置會稽郡,設諸暨縣。西漢時,屬揚州刺史部會稽郡。新始建國年間,更名疏虜。東漢建武初,復原名。東漢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分部分地入豐安、漢寧二縣。三國吳時,改漢寧為吳寧。西晉屬會稽郡。東晉屬會稽國。南朝復屬會稽郡。隋文帝開皇中,屬吳州。九年(公元589年),吳寧縣廢,原諸暨地復歸諸暨。大業中,仍屬會稽郡。唐時,屬會稽郡及越州。高宗儀鳳二年(公元677年),劃諸暨、會稽部分地置永興縣。武後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復分諸暨縣之吳寧故地入東陽縣。光啟三年(公元887年),諸暨改稱暨陽。五代屬吳越國越州東府。吳越王天寶三年(公元910年),復名諸暨。宋初,屬兩浙東路越州。南宋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屬紹興府。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 年),分東北10鄉置義安縣,治今楓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廢義安,其地復入諸暨。元屬江浙等處行中書省紹興路。成宗元貞元年(公元1295 年),升為諸暨州。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改名諸全州。二十六年,降州為縣,仍復舊名。明、清時,均屬紹興府。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府,直屬浙江省。民國3年省下設道,諸暨屬會稽道。16年廢道,直屬浙江省。民國24年9月至37年4月,屬浙江省第三行政督察區;37年4月至38年,屬浙江省第二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6日諸暨解放,至6月22日,諸暨屬中共蕭紹諸杭臨時委員會管轄。6月13日~11月16日,歸第十專署管轄。其後,諸暨屬紹興專區。 1952年1月,紹興專區撤銷,直屬浙江省。1953年2月,劃歸金華專區。1957年9月,劃歸寧波專區。1964年9月,復屬紹興專區。1968年5 月,屬紹興地區。1983年7月起,屬紹興市。1989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諸暨縣,設立諸暨市。
諸暨歷來俊賢咸集,人才輩出,古代有西施、王冕、楊維楨、陳洪綬、良價等名人;現代有俞秀松、張秋人、宣俠父等中共早期革命家,當代有趙忠堯、金善寶、毛漢禮等著名科學家。
改革開放以來,諸暨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全國百強中的位次呈逐年上移態勢,2000-2005年分別位居全國最發達縣(市)第66 位、第45位、第39位、第32位、第27位和第24位,是全省范圍內位次上升最快的縣市。農業是諸暨的傳統優勢產業,近年來,全市不斷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生豬、香榧、珍珠、名茶、板栗、高菜等優質農產品不斷銷往香港、上海等國內大中城市和國外市場,涌現了「綠劍」名茶、「楓橋」香榧等一批全國、省級名牌農產品,被命名為「中國珍珠之鄉」和「中國香榧之鄉」。工業經濟發展緊緊抓住了大企業、大集團培植和塊狀經濟升級這條主線,全市已有年銷售超億元的工業規模企業106家,有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102家,上市公司4家。大唐襪業、店口五金、楓橋襯衫、山下湖珍珠等十大塊狀經濟產值已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 70%左右。目前,諸暨擁有國家級品牌16隻,省級品牌112隻,總數列浙江省縣級市第一。諸暨有以服裝為主的五大類出口商品、145個品種,外貿出口連年增長。諸暨連續兩次被評為浙江省「建築之鄉」。憑借西施的傳奇故事和五泄的秀美景色,旅遊產業發展迅速。
全市大力實施「科教興市」戰略,獲取省級科技進步獎總數連續五年居浙江省縣(市)之首,榮獲「全國科技實力百強縣(市)」。「耕讀傳家」的優秀傳統進一步得到弘揚,積極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被授予浙江省首批「教育強市」。「楓橋經驗」歷久彌新,文化、體育、衛生等各項事業取得顯著成績。
隨著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全市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6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20056元和9050元。
諸暨市轄3個街道、23個鎮、1個鄉:暨陽街道、浣東街道、陶朱街道;大唐鎮、次塢鎮、店口鎮、阮市鎮、江藻鎮、楓橋鎮、趙家鎮、馬劍鎮、草塔鎮、牌頭鎮、同山鎮、安華鎮、街亭鎮、璜山鎮、里浦鎮、直埠鎮、五泄鎮、嶺北鎮、陳宅鎮、王家井鎮、應店街鎮、山下湖鎮、東白湖鎮;東和鄉。共有32個社區、34 個居委會、467個行政村。市人民政府駐暨陽街道紅旗路2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