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安化縣洞市國有林場怎麼樣
簡介:安化縣洞市國有林場位於安化縣南端,與安化縣城—東坪相距50公里,該場始建於1958年,是湖南省最早建立的國有林場之一,為國家提供了大量優質木材,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1999年劃定為生態公益型林場後,全場嚴禁砍伐,現在森林資源保存較為完整,動植物群落較為豐富;久負盛名的「茶馬古道」貫穿林場全境,以森林生態旅遊、休閑療養和盛產洞市保健蜂蜜,享譽安化縣內外,極具旅遊開發潛力和山野蜂蜜產業化潛力,是「茶馬古道」中一段古老而又神奇的風景勝地。
注冊資本:46萬人民幣
⑵ 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益陽市主要文化歷史旅遊景觀有益陽市的裴公亭、棲霞寺、白鹿寺。古城益陽有十景:關瀨驚湍、志溪帆落、會龍棲霞、裴亭雲樹、白鹿晚鍾、慶州唱晚、西灣春望、碧津蟯渡、甘壘夜月、十州分漲。其中許多是有關三國的遺址,著名的有關雲長單刀赴會前磨刀礪器的「磨刀亭」,魯肅為拒關雲長而築的「魯肅堤」,關羽、魯肅談判所在地臨江亭等。
益陽好玩的地方推薦
益陽古巷
在益陽舊城的大碼頭及三堡三帶,分布著許多晚清時期建成的古巷。古巷彎曲而幽深,兩邊用青磚砌成,上部有拱門裝飾,地面用麻石鋪就。麻石板鋪成的巷子窄長而縱橫交錯,不少石基青磚建成的古民居,門額的磚雕、灰塑都十分精緻,山牆邊描草龍,屋樑下盡是水墨繪畫。古巷是歷史的見證,她見證了益陽城的變遷。透過那些已所剩不多的古巷,依稀還能窺見益陽厚重的人文歷史底蘊。 如今的古巷,青磚灰牆上,野草叢叢,苔蘚斑斑。古巷已沒有了往昔的喧鬧和繁華,但多了一份歷史的厚重。
會龍山
滿山青翠的會龍山,位於資江一橋南端一公里處,東依螺絲頂,西靠鳳形山,四周峰巒簇擁,似群龍聚會江邊,故名會龍山,現辟為會龍公園。 站在會龍山的山腳,馬上就會感覺到一股綠意撲面而來,直透心底。繁茂的樹葉遮蔽了山形,只見明暗不一、濃淡有致的綠色隨山勢層疊而上,真是此意只應天上有,丹青妙手實難為。
門票:15元/人
交通
只可乘28路公交(湖南工藝美術學院即會龍山公園東大門九友廣場——橋南——桃花侖——赫山廟——七里橋——梓山苑——杏花路——湖南城市學院——益陽醫專——機動車考務中心)
青龍洞
安化青龍洞,溶洞長達35公里、被稱為我國溶洞長度之最,位於距安化縣城東坪鎮28公里的馬路鎮。 馬路鎮高山林立,山體多為石灰石,經過上億年的分化溶解,形成了一個個溶洞。1998年9月,該鎮7位農民自帶干糧,手電筒等物品,從高約百餘米,寬約80餘米的洞口進入,實施洞中探險,他們走了兩天兩晚,終於探完全程。他們發現,這里的鍾乳石奇形怪狀粉嫩雪白,十分漂亮,溶洞最寬處的廣場可容納數千人。位於古樓圾村的一個支洞口,圍徑1米多粗的古藤倒懸,掩住洞口,堪稱一絕。據中國地質大學教授考察後認定,這里是一個罕見的溶洞群,其中「青龍洞」是我國已發現的最長的溶洞。
實際上青龍洞不是洞,是一個大型的貼壁凌空的建築群,佔地面積兩萬多平方米。其中中元洞是佛家之地,然而在佛家卻住著道家的人物張三豐;在儒家之地紫陽洞,卻把最高的一間房子拱手讓給了道家的老子;在道家之地第一個房間卻住著佛家的觀音。體現了其中包容與和諧。
門票:60元
鍾靈寺
鍾靈寺是安化縣僅存的佛寺古剎之一,建寺至今280餘年。據傳,當年一位南嶽雲游和尚化緣至此,看到一條身披佛光的金蛇盤踞於地向其示意,和尚便占卜尋由,卦象示意為南嶽菩薩化身,要他在此化緣修建南嶽行宮。 和尚會意,拜別金蛇,在方圓數百里范圍內廣為化緣,歷經數年,聚齊善款,破土修寺,又歷三年,鍾靈寺始告建成。整個建築由主樓和連為一體的二棟培樓組成,主樓為二層四棱八角,俗稱八角亭。蓋琉璃陶瓦,遠遠望去,但見金碧輝煌,飛檐翹角,好一派佛廟古剎氣派。近觀便見雕梁畫棟,香煙繚繞,美煥美侖。 整座建築與周圍山光水色和諧一體,不乏...
桃花湖
桃花湖源自縣境南端與寧鄉交界處的城牆山脈,開始一段叫楊柳溪。一溪綠水在兩岸依依楊柳的簇擁下飛銀濺玉般流到子良岩,被高聳、峻峭的子良岩所阻,形成桃花湖。桃花湖四周是青山起伏,山巒疊翠,擁有四萬畝茂密森林的桃花江森林公園。子良岩巍然屹立於桃花湖畔,給秀美、嫻靜的桃花湖平添了一層險峻、挺拔的色彩,將山之奇、水之秀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子良岩為一數十丈高的懸崖峭壁,為石灰岩質,億萬年的風雨剝蝕,使其姿態奇異。 崖頂原有一會仙庵,傳說為潘子良與天仙相會聚談之所。子良崖中間,從上至下有一道深深的裂縫,十分險峻,傳為仙人設下的試心...
⑶ 湖南省安化縣是貧困縣嗎
是的,是國家級貧困縣。
⑷ 在湖南益陽安化縣做生意…湖南人總是用「你們是外地人」理由欺負我們,還有一位得乳腺癌的老太太來鬧事,
那些安化山裡人,愛賭博。欠人家錢不還。丟人玩意。他們在外面都是叫自己是安化人。不去那邊雞巴破地方就好了,一群渣渣,別理!
⑸ 安化縣有多少個鄉多少個村
2014年,安化縣轄18個鎮、5個鄉:東坪鎮、清塘鋪鎮、梅城鎮、仙溪鎮、大福鎮、長塘內鎮、羊角塘鎮、冷容市鎮、小淹鎮、江南鎮、柘溪鎮、馬路口鎮、奎溪鎮、煙溪鎮、渠江鎮、平口鎮、樂安鎮、滔溪鎮、高明鄉、龍塘鄉、田莊鄉、南金鄉、古樓鄉等。
安化位於資水中游,湘中偏北,雪峰山北段主幹帶,東與桃江、寧鄉接壤,南與漣源,新化毗鄰,西與漵浦、沅陵交界,北與常德、桃源相連。2015年9月,《湖南省國土資源廳推進省直管縣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出台。根據《方案》,安化縣成為湖南國土資源省直管縣經濟體制改革試點縣(市)。
(5)安化越野群擴展閱讀:
安華歷史
安化一帶古稱梅山,為獨特的梅山文化的腹地。春秋時期安化當地土著少數民族與楚國相互征戰,戰國時期開始歸屬楚國,秦朝屬長沙郡,從西漢起至北宋中期屬益陽縣。
北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置安化縣,取歸安德化之義。安化境內相繼發現東周古村落與舊石器遺址,距今約1.5萬年。安化歷史上有一定影響的人物有:清代兩江總督陶澍、雲貴總督羅饒典、著名書法家黃自元等。
⑹ 湖南省安化縣羅氏主要分布在哪個鎮
羅姓起源羅姓來源主要有二一、是出自壇姓以國為姓,為顓項帝之孫祝融氏之後裔。1.句芒發明了捕鳥的「羅」在古代神話里,伏羲又叫太嗥,是東方木德之帝,木神句芒是他的輔佐,手裡拿著圓規,共同管理著春天。句芒,鳥的身子,臉面像人一樣五官齊全卻又方方正正的,穿著白色素服。據說,這句芒是少嗥金天氏的兒子,名叫「重」,「佐木德之帝,死為木官之神」。因為重是「立木之官」,《禮記》註疏說:「木初生之時,句屈而有芒角,故雲句芒」。句芒輔佐伏羲,管理著12000餘里的東方土地,還從伏羲發明漁網中得到啟發,親自發明了捕鳥的「羅」。2.遠祖祝融古代文獻中記載的「祝融」有兩個:一在前,為炎帝神農氏的後裔,被尊為赤帝,與伏羲氏、神農氏同為「三皇」(《史記》),或與赫胥氏、尊盧氏同為「三王」(《六韜·大明篇》)。《山海經·海內經》中說:「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禮記·月令》也說:「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另一個「祝融」在後,是顓頊之孫,老童之子黎和吳回。黎和吳回為火正之官,「祝融」則是火正這種職務的名稱。「祝融氏,號也;祝融,職也,本非人名。黎為祝融,回為祝融,皆職。」(《路史·前紀八》注)現代史學家楊寬在《古史辨·黃帝之制器故事》中認為,古者野蠻之族,恆有守火之司,「祝融」蓋即火正之名,其後因以為氏。史學家羅元鯤主修的新化《羅氏通譜·源流考一》也是這樣說的:「我姓(日方)(起始)自祝融。按祝融有二,皆司火神。一為火帝……一為火官……《急就篇》謂羅為顓頊後,是則老童之子祝融官,非古帝祝融也。」3.羅部落在河南羅山一帶,活動著一個以織網捕鳥為生的羅部落。這個羅部落,便是羅姓的最初先民。這個羅部落,相傳是夏商時代羋部落穴熊的一個分支,與荊楚同祖。大概在穴熊活動於有熊氏之墟(河南新鄭縣)和熊山(河南郾城縣東35里)的時候,羅部落便活動於熊山之南280里的羅山。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載:「羅山,在(羅山)縣南十里,峰巒環抱,隋因以名縣,亦謂之龍山,又名小羅山。縣南百里又有大羅山。」羅山縣的命名,並非小羅山的「峰巒環抱」,而是因羅部落最早活動於這一帶地方而得名。大羅山亦同樣因此而得名。《左傳,昭公五年》載:「楚子以駟至於羅油」。又說:「吳敗楚於鵲岸,楚子濟於羅油」,次於萊山。俞正燮在《癸已存稿》中認為羅山就是古羅油,為古羅人活動之地。羅部落活動的范圍,有可能到達今湖北羅田縣。羅田與羅山相距不遠,中隔大別山脈,也正是鳥類密集的地方,也成了羅人圍獵鳥獸的理想之地,羅田也因此得名。到了商代中葉,殷高宗武丁等歷代君王,大肆征伐屬於夏朝殘余勢力范圍的荊楚,羅是荊楚的分支,自然也遭到同樣的打擊,便隨著荊楚部族躲避而西遷。當荊楚遷到今陝西渭水流域的荊山、楚水時,羅人也遷到楚的北面(今甘肅正寧縣附近)的羅山、羅水一帶。4.羅子國《左傳·桓公十二年》杜預註:「羅,熊姓國。」疏:「《正義》曰:『羅,熊姓』,《世本》文也。」《世說新語·方正》注引《羅府君別傳》說:「(羅)蓋楚熊姓之後,啟土羅國,遂氏族焉。」其它還可作為佐證的,有「蓋楚君皆以熊為號,疑熊姓,楚所分也」(張樹注《世本》)。「羅,熊姓羅君也」(《路史·國名紀丙》)。「羅,熊析也」。「濮、羅、歸、越、責、滇、麇、麋、半蠻,皆半分也」(《後紀八》)。關於壇姓,《說文解字》說:「祝融之後,姓也。」《通志·氏族略》說:「(雲阝)氏,亦作壇,亦作鄖,又去邑作雲。贏姓,子爵,祝融之後,封於羅,號子。」熊是荊楚的圖騰。穴熊生鬻熊,羅姓子孫由此分支而出。楚君之名每帶一「熊」字,「王名帶著熊字,據《史記·楚世家》,從最早的鬻熊起直至很後的熊悍,差不多每個王名開首都有一個『熊』字,……『熊』也就是『王』,……北方認『熊』為獸之長」(岑仲勉《楚為東方民族辯》)。所以,自季連之裔孫穴熊以下的子孫,繼承王位的,名前幾乎都加一個「熊」字,楚穆王以後才摒除此習。穴熊生鬻熊,羅姓子孫便從此分支而出。到了商代中葉,殷高宗武丁等歷代君王,大肆征伐屬於夏朝的殘余勢力——荊楚,羅部落是荊楚的分支,自然難逃厄運。又因羅部落人少勢薄,是完全沒有力量來抵擋這種外力的脅迫的,只好痛苦地隨著荊楚部族避而西遷,以維系這個家族的命脈。當荊楚遷到今陝西渭水流域的荊山、楚水時,羅人也遷到楚的北面一一今甘肅正寧縣附近的羅山、羅水一帶。《讀史方輿紀要》卷57記載:「(正寧)縣東二十里有羅山。《寰宇記》:羅川水出羅山下,隋以此名縣。」《清一統志》卷230記載:「羅山,在正寧牧野之戰,羅人奇勛,因功封爵,縣東二十里。」又載:「羅水,在正寧縣南,西南流人寧州界。」羅山是從子午嶺西來的一支山脈,正位於陝、甘界上。由於羅人遷居於此,這里的山水多以羅為名。子午嶺之北有直羅川,在陝西富縣南邊,東流人葫蘆河。羅川之上還有叫羅川務的地名。後來,隋朝便因羅川之名,建置羅川縣。羅山、羅水正靠近周部落的祖先慶節居住的(分阝)地北鄰,他們都屬於夏族的體系,為抵抗殷人而聯合在一起。另據《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的「十巫」中有「巫羅」。這「巫羅」應當是羅人的首領,亦是具有權威意味的巫師,與「巫彭」(地在古彭陽縣,今甘肅慶陽縣南彭水一帶)等「十巫」都經過「靈山」上天下地。到了周武王滅商時,羅才被封為子爵,正式成為周的屬國之一——羅子國。以後,羅子國又因周王朝壓迫,隨楚國遷往湖北房縣和宜城。春秋初期,羅子國被楚武王所滅,其遺民被遷往枝江和湖南汨羅。羅子國滅亡後,「子孫以國為氏」(邵思《姓解》),這便是羅姓的起始。牧野之戰,羅人奇勛,因為封爵汨羅江畔羅子國屹立。羅子國是商周時期的一個古國。由一個善捕鳥雀的羅部落,而成為一個小小的國家,從它的興起到滅亡不短的過程中,只是充當附屬國的角色。以後,雖在對楚一戰中,獲得了一次勝利,又因由驕而淫,弄得國政日衰,走上了一條亡國之路。滅國之後,子孫流散,羅姓子孫一直恪守著忠厚敦實的家風。約公元前690年,羅子國被楚武王所滅,其子孫便以國為姓,改為羅姓。為了避免在北進時遭到羅子國遺民的干擾,並滿足修築楚都丹陽城大批勞力的需要,楚武王又把羅子國的遺民從宜城裹脅到丹陽附近的枝江(今湖北省枝江縣),將羅變成自己的附庸,置於自己的直接控制之下。後來,楚文王遷都於郢,因羅在枝江,逼近郢都,卧榻之側,豈容他入酣睡,於是又將羅的遺民遷到湖南汩羅一帶。今汩羅縣西北8公里的屈原農場蠶桑場,至今尚留有繼續的羅國古城城垣和護城河遺跡。二、他族改姓1.代北復姓改羅姓公元439年,北方鮮卑族拓跋部落滅北涼建立北魏政權,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採取漢化政策,下詔改鮮卑姓為漢姓,其中叱羅氏改姓羅,在《魏書·官氏志》、《廣韻》、《元和姓纂》、《姓解》、《通志·氏族略》等姓氏史籍中均有相同的記載,「叱羅氏後改為羅氏」。《文苑英華·周長孫瑕夫人羅氏墓誌》雲:「夫人諱某,恆州代郡太平縣人。祖某,父協,周大將軍,南陽郡公。」《周書·叱羅協傳》說叱羅協建德三年(574年)賜爵南陽郡公,可見此長孫夫人羅氏,就是叱羅協之女,代郡羅氏就是復姓叱羅氏所改。2.西域斛瑟羅後裔姓羅氏《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書辯證》里都有唐代時「斛瑟羅氏,改為羅氏」的記載,《唐書·突厥傳》稱:斛瑟羅為西突厥可汗,聖歷二年(699年)時因被突騎施首領烏質勒所追,率部人六七萬內遷,後死於長安。斛瑟羅的後裔則逐漸漢化為羅氏,這就是西域羅氏的由來。三、少數民族中的羅姓苗族羅氏雍正《雲南通志》載:「苗子有九種,黔省最多,正滇則宣威,鎮雄亦有,多是花苗……多田、羅、陳、蔡四姓」;乾隆《貴州通志·苗蠻》說:「西苗,在平越(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昇平越防禦千戶所置,治所在今貴州福泉)及清平,所屬有謝、馬、何、羅、盧、雷等姓」,李宗防《黔記》卷三也有相同的記載:劉錫藩《嶺表紀蠻》據滇、黔省志所載,稱西南各地苗族的姓氏以「楊、韋、陳、羅、田」等16姓為最多;劉人熙《湖南各縣調查筆記》在記瀘溪縣的苗瑤族情況時說:「士人蟠林菁者,為吳、龍、廖、石、麻五大強族,外有彭、羅二姓亦強」;石啟貴《湘西苗族實地調查報告》記載,苗族姓氏中以包括羅姓在內的21個大姓人數最多。可見,原本是漢族的羅姓人在歷史上融入了苗族,成為苗族大姓。布依族羅氏布依族羅氏為古羅子國後裔,羅子國被楚文王遷到湖南省汨羅,在那裡定居了一段時間之後,其中一支越過羅霄山脈到江西。後來,這支羅人又從江西輾轉遷徙到廣西,唐代西原蠻首領有姓羅者,西原地區在今廣西左、右江流域。彝族羅氏彝族中也有羅姓,據《貴州府志》記載:貴州水西彝族「安氏,其先曰濟火,本姓羅氏」。據今貴州彝族當地人說,其先為烈顯族源的蘇納、義隴家支,後世子孫由於分遷五個不同的地區,而有了五個姓氏,其中有一支遷到大方城東瓜林而姓羅。又有彝族俄母氏漢姓為羅。土家族羅氏楚滅羅國時,有一部分羅姓人不願臣服楚國,便和盧、庸遺民一起向西越過神農架,進入川東,定居閬中,成為「板楣蠻七姓」之一。板楣蠻為古代巴人的一支,因曾使用「虎皮衣楣」的武器而得名。常璩《華陽國志·巴志》載:漢高祖「復除民羅、朴、昝、鄂、度、夕、龔七姓不供租賦」。《後漢書·南蠻西夷列傳》記載了板楣蠻為漢高祖劉邦立國立有汗馬功勞,而被免去租賦之事。瑤族羅氏居住在廣西西部一帶的背簍瑤認為密洛陀是他們的始祖女神。在他們中流傳著這樣的創世歌:「密洛陀讓他們走,密洛陀叫他們結婚。蘭和羅成雙,韋和蒙結對。……」這就是背簍瑤蘭、羅、韋、蒙四大姓的起源。據說羅姓的始祖叫羅得元。在蒙姓中還有大蒙、小蒙的區別,據說大蒙的始祖生了七個兒子,分別姓蒙、蘭、韋、羅、潘、袁、盧七姓,就是說羅姓又有了一個來源。又瑤族勒樓氏,漢姓為羅。宋代有郴州黑風峒瑤首領羅世傳,於嘉定元年(1208年)二月在桂陽黑風峒起兵反抗官府,不久投降,宋授以承節郎。後再次起義,率領義軍經常於宋國的邊境一帶活動,殺死了宋軍的飛虎統制邊寧。江西、湖南等地的官府聞訊皆驚恐不安。不久,再次被朝廷招安。嘉定四年二月,與兄羅世祿再次起事,九月為部下所殺。現在瑤族羅姓主要分布在廣西的巴馬、東蘭、田東、都安、南丹縣大瑤寨等地區。蒙古族羅氏蒙古族在發展過程中,與漢族有著密切的關系,彼此互相吸收和互相滲透,在姓名中彼此也有影響。蒙古人的姓是多音節的,受漢族的影響,逐步演變成單音節的姓,即以一個音節字為姓。有一部分羅姓蒙古人就是漢化的結果。另外,明朝政府對蒙古族實行同化政策,提倡蒙古人改用漢姓,並對蒙古人賜以姓名。如有克羅俄領占者賜姓羅,名秉忠。滿族羅氏清滿洲人中的羅姓,世居沈陽、吉林烏拉等地,《清朝通志·氏族略》載:「(羅)定桂,正黃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沈陽地方,任大理寺卿。」「羅世泰,鑲黃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沈陽地方,任郎中。」「(羅)錫國,正黃旗人,世居吉林烏拉地方,天聰時來歸,任護軍校,其曾孫吉祿系舉人。」又滿洲八旗姓愛新覺羅、薩各達氏、羅佳氏、鄂穆綽氏等後均有改姓羅者。今滿族仍有此姓。土族羅氏土族中的羅姓是羅古爾氏漢化過來的,在土族語言中,羅姓人叫羅古爾·孔(意為種油菜籽的人們),羅古爾出產油菜籽,羅古爾人以擅長種油菜而聞名於遠近,故土族語言譯成漢語,取羅古爾氏第一個字羅為自己的姓。京族羅氏京族原稱「越族」,自稱「安南」,其祖先是在400多年前從越南所塗山、春花、宜安、瑞溪等地陸續遷到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防城各族自治縣的山心、漓尾、巫頭、潭吉諸島上的。據調查京族共有包括羅姓在內的31個姓氏,羅姓京族居住在漓尾。拉祜族羅氏拉祜族人名中到清嘉慶年間開始出現姓氏,但當時只有李、石、張三姓。後采,由於拉祜族與漢族和臨近民族的交往日漸頻繁,他們的姓也增加了,目前拉祜族中有包括羅姓在內的多個姓氏。哈尼族羅氏明朝初期,雲南臨安知府賜給滇南土官李、趙、陳、錢等漢姓,是哈尼族使用漢姓的開始,後來在與漢族交往過程中,一些哈尼族人也開始使用漢姓了。現在哈尼族中使用的漢姓有包括羅姓在內的多種姓氏。白族羅氏明清時雲南蘭州(故治在今雲南蘭坪縣)土知州、土舍均為羅氏,系白族。今白族有羅姓。黎族羅氏《明史》載:永樂四年(1406年)「瓊州屬縣生黎峒首羅顯、許志廣、陳宗等三十三人來朝」,說明在明朝時黎族中便有了羅姓。現在羅姓黎族人主要居住在海南省的樂東縣。其他少數民族羅氏在仡佬族、侗族、東鄉族、回族、壯族、朝鮮族、羌族、布朗族、俄羅斯族、仫佬族、佤族等民族及台灣土著人中均有羅姓。羅姓郡望堂號堂號「尊堯堂」、「豫章堂」:羅氏郡望豫章。宋朝時候,豫章人羅從彥是大儒陳頤、程顥的再傳弟子。他謹慎地遵守老師的教訓,隱居不願做官,傳朱熹的理學,著有《尊堯錄》。人們稱他「豫章先生」。郡望豫章郡:楚漢之際置郡,治所在南昌。相當今江西省地,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南昌市清江等縣地。長沙郡:戰國秦置郡,治所在臨湘(今湖南長沙市)。相當今湖南東部、南部和廣西全州,廣東連縣、陽山等地。西漢改郡為國,東漢仍改為郡。襄陽郡:東漢建安分南郡、南陽兩郡置郡名,治所在襄陽(今襄樊市)。相當今湖北襄陽、南漳、宜城、當陽、遠安等縣地。羅姓家乘譜牒羅姓家譜介紹羅氏族譜源流家譜淵源甚早,一般都推始於《周官》,實際上《世本》乃是我國譜牒最早的著作,司馬遷《史記》的世表、年表取法於此,實為後來家譜宗譜之濫觴。在譜學發展史上,經歷由專官之掌,演為專門之學,最後變為私家之譜這樣三個發展階段(參見邵晉涵《南江文鈔》卷六),修譜也經歷了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三個發展高潮。尤其是清代可說已達到頂峰,有人統計,「宋元以來,清人修譜最多,保存至今的族乘,至少在二萬種以上,清人修的占重要成分,且質量較高」(《清人社會生活》)。到了民國,修譜之風仍不少衰。「考我國古代社會,夙重宗族。自大儒歐陽氏、蘇氏創譜牒制後,千百年來言家乘者,遵製法古,群相倡導,馴至舉國上下,無族無譜」,民國三十七年修《羅氏杞公戊子族譜序》中的這幾句話,反映了我國清代、民國期間「族族有譜」這一歷史事實。羅姓之族譜家乘,當然亦不例外。羅氏族譜最早者,似為修於宋代開寶年間的「豫章羅氏」(俗稱「柏林羅氏」)族譜。羅穎在《源流總序》中稱:「吾祖家豫章,抵穎身,三百餘年」,其間「文獻足征」,因此族譜中既有唐代科甲鼎盛、羅氏人才輩出的實錄,又記有李白、杜甫等著名詩人的贈詩之類,且溯源重黎,以羅君用為先祖,並及「十八世祖」羅企生,堪稱源遠流長、後裔繁茂的世家望族。後來宋代大文學家蘇軾曾寫詩《羅氏譜贊》雲豫章世家,洪州望族。忠孝一門,節義兩顧。文德武功,名留簡竹。理學真儒,後先繼續。禮義仁昭,天倫攸篤。賢子賢孫,旋踵芳躅。以此家風,遺風善俗。羅氏族譜的形式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蘇洵倡修族譜家乘,最為積極得力。他們不僅親自動手編寫本家的族譜,而且提出了編寫族譜的體例和方法。歐陽修的「譜例」是:「譜圖之法,斷自可見之世,即為高祖,下至五世玄孫而別自為世」,原則是以遠近、親疏為別,「凡遠者疏者略之,近者親者詳之。」(《居士外集·歐陽氏譜圖序》)蘇洵的「譜法」是:「凡嫡子而後得為譜,為譜者皆存其高祖,而遷其高祖之父。」他主張一般家庭修譜用「小宗之法」,即只記五世,而政治經濟地位比較穩定的皇室貴族等,則可以按照「百世不遷」的「大宗之法」來編寫族譜(蘇洵《嘉祐集》)。在編寫方法上,他們一采敘述式,一采圖表式。他們雖然在體例方法上有別,但「敬宗收族」的目的則相同。宋仁宗以後,歐陽修、蘇洵的族譜成為宗譜形式的規范,影響至為深遠。宋紹定元年羅氏《秀川家譜敘》有言:「古人之意,莫重於族,亦莫嚴於譜。譜者,推其祖之所自出,而合其族之所由分矣。」「先王制禮,以明宗為大務。是以古者有大宗、小宗之別,使其派有所統而不紊。又重之以歲時蠟祭之會,冠婚喪祭之禮,鄉射燕餉之儀。其目委曲而繁重若此者,蓋所以習其揖讓長幼之節,隆其親親老老之恩,厚其睦姻慈愛之義,使人人知有忠敬孝友,醇固而無澆薄之風。」因此,羅氏族譜的編寫,也基本是效法歐、蘇二氏。但這種效法,不是簡單模仿,而是有所選擇、有所變通的,因為兩者之間,本來就存在著取長補短的關系。直至清代、民國,羅氏修譜或「譜體采蘇式」,或「參用歐、蘇兩式」、「集歐、蘇兩氏之長」。修譜的主體思想羅氏修譜是基於「敬宗收族」的觀念與目的,以加強家族團結,鞏固家族制度。清代湘軍名將羅澤南在《羅氏墨譜序》中說:「宗族者,祖宗一人所自出也。一人之身衍為數千人,數千人之身即一人之身也。人以祖宗之身為身,則當以祖宗之心為心。一族之內,俊秀者尊之,象賢者也;孝子悌弟義士節婦則欽崇之,立身行道,貽先人以令名者也;有位者慶之,大吾門閭者也;富者衛之,能克家者也;貧者、弱者、孤者、獨者、鰥者、寡者、疾厄者、患難者,相與救助之,賑恤之,吾祖若宗所不忍視者也;不肖者教戒之,懼辱其先也;老者安之,幼者慈之,親友賴以遞續者也。」在長期的宗法社會里,許多仁人志士和有作為者都注意把「敬祖收族」的觀念推衍成為「忠君愛國」的思想,在國家民族事業受到空前危難的時刻,更把家族觀念擴展為民族精神和愛國思想,移孝作忠,毀家抒難,舍「小我」為「大我」,為國家民族貢獻自己的一切。華容南山羅氏始遷祖為宋朝宣義大夫、抗元義士羅尚德,其後裔羅楨,抗戰中為「湖南省民眾抗日自衛團」華容縣軍事參議,「於茲倭奴人寇,兵氣囂然,猶謀纂明世次,敬宗收族」,以「率循宣義遺訓,昭示族人」,「收抗日自衛之功,以慰國人」(《南山羅氏族譜序》)。民國三十年,新化《羅氏通譜》纂成,總纂羅聯燾在序言中特別希望「族中諸父老昆弟」,「各本敬宗收族之旨,益堅團結,共體時艱,以發揚民族精神,奠國家於磐石之安」。湖南安化縣英武中學校長羅馭雄,是毛澤東一師同學,國民黨左派,曾任北伐軍師政治部主任,他對於「敬宗敦族」與「世界大同」的關系有自己的明確見解:「方今時局劇變,國人對於家族觀念逐漸沖淡,且國際往來愈頻繁,視野愈廣大,天下一家,期諸實現。向之所以愛一家一族者,今兼以愛異族異人。民胞物與,四海之內皆兄弟。其理想因時代而進步,固未可以厚非。惟是天下之平,基於國治;一國之治,基於家齊。而國為家之積,雖世界縱躋於大同,而家未必即廢。故敬宗敦族,實乃世界和平之起點,未可以侈言天下一家、世界大同,而漠然忽視宗族也。」他鑒於安化羅氏杞公後裔有毅力、有熱忱、團結之力最強,因此希望「杞公裔諸君子擴此特殊精神而及於全族、全社會,則有裨於民族國家之建設與隆昌,又何可限量!」
⑺ 安化有哪些鄉鎮
18個鎮、5個鄉:東坪鎮、清塘鋪鎮、梅城鎮、仙溪鎮、大福鎮、長塘鎮、羊角塘鎮、冷市鎮、小淹鎮、江南鎮、柘溪鎮、馬路口鎮、奎溪鎮、煙溪鎮、渠江鎮、平口鎮、樂安鎮、滔溪鎮、高明鄉、龍塘鄉、田莊鄉、南金鄉、古樓鄉。
1、東坪鎮
東坪鎮在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位於雪峰山脈北麓,資水中游,地處東經111°13′,北緯28°13′。
東坪鎮始建於宋代,東連楊林,南接田莊,西臨柘溪、桃源、沅陵,北毗木子。
2、清塘鋪鎮
清塘鋪鎮,隸屬於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位於安化縣。現有面積234.00平方公里,人口52500人,下轄3個社區,21個村。
該鎮原為清塘鄉,1985年改制建鎮。1995年,將魚水、廖家坪、太平3個鄉和縣屬芙蓉林場蔡家村整體合並組建清塘鋪鎮。
3、仙溪鎮
仙溪鎮地處樂清市北部,東臨大荊鎮,南靠雁盪山,北鄰黃岩市,西與永嘉縣鶴盛鎮接壤,縣際公路水下線穿境而過。全鎮總面積72.5平方公里,總人口26854人。
境內山多田少,耕地面積7000畝,山場面積97000畝,水果種植面積8000餘畝。1999年全鎮工農業生產總值2726萬元,農民年人均收入1588元。
4、田莊鄉
田莊鄉,位於湖南省安化縣,1995年由原田莊、文溪兩鄉合並而成。位於縣境中部偏南,東臨江南、洞市, 南與南金、新化接壤,西北與東坪鎮,柘溪鎮相連,北臨資江。
5、古樓鄉
古樓鄉,隸屬於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位於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柘溪庫區中游,總面積128.03平方公里。
有著豐富的木材、茶葉、柑橘及漁業資源。2000年,鄉財 政收入202萬元,人均純收入935元。2008年人口13323人。
⑻ 安化縣有幾個鄉鎮
安化縣轄18個鎮、5個鄉:東坪鎮、清塘鋪鎮、梅城鎮、仙溪鎮、大福鎮、長塘鎮、羊角塘鎮、冷市鎮、小淹鎮、江南鎮、柘溪鎮、馬路口鎮、奎溪鎮、煙溪鎮、渠江鎮、平口鎮、樂安鎮、滔溪鎮、高明鄉、龍塘鄉、田莊鄉、南金鄉、古樓鄉等。
安化縣,隸屬於湖南省益陽市,位於資水中游,湘中偏北,雪峰山北段,東與桃江、寧鄉接壤,南與漣源,新化毗鄰,西與漵浦、沅陵交界,北與常德、桃源相連。安化古稱「梅山」,是梅山文化的發祥地[1] ,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置縣。安化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鎢、金、銻、釩等礦產資源豐富。安化總面積4950平方公里,是湖南省第三個面積最大的縣,山地面積達82%,又是典型的山區縣、庫區縣,有林地面積536萬畝,森林覆蓋率76.51%。安化轄5個鄉、18個鎮,總人口103萬。
安化境內擁有六步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湖南柘溪國家森林公園、湖南雪峰湖國家濕地公園、世界第一冰磧岩的省級雪峰湖地質公園和保護完好的文武廟建築群、陶澍陵園等文化遺存。安華名人有清代兩江總督陶澍、雲貴總督羅繞典、著名書法家黃自元,唐九紅、龔智超、龔睿娜。安化也被稱為「羽毛球之鄉」。[安化是湖南有名的有色金屬大縣,水能資源大縣,林業資源大縣,茶葉生產大縣,葯材產業大縣,先後獲得「中國厚朴之鄉」、「中國竹子之鄉」、「中國最美小城」、「中國最佳養生休閑旅遊勝地」等稱號。
⑼ 1998年畢業於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梅城鎮中學55班的微信群
Look! The goose has a knife and
⑽ 長沙回安化的士 13574747470
安化平安公司越野車坐,0737-7888801/7888803/7221235/13574747470服務態度好,全天有車,可以包車、拼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