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世界四大越野車是什麼
一、烏尼莫克(UniMog)二、陸虎 三、美製超級軍用車-smartruck 四JEEPMB/GPW
五、嘎斯 六、標致P4 七、悍馬內 八、容沙漠襲擊者Desert Raider 九、VW82 十、國產「獵鷹」
軍用10大越野車,找出4大還真不好說,都不是帶著女朋友兜風玩的,展現的是男人魅力。
② 誰知道jeep汽車20世紀90年代有那些車型
中國越野車的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初級向高級大步邁進的過程。其發展歷程可以概述為建國初期空白期、自主越野車萌芽期及軍轉民用大發展期、越野文化大發展期、高端越野繁榮期等幾個重要階段。截至目前,越野文化已經成為中國汽車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喜愛。 作為歷史悠久、具有深厚品牌文化的越野車製造品牌,Jeep品牌早在1983年就進入中國並開始與北京汽車製造廠合資生產的越野車,為中國越野車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也見證了中國越野車的長足發展。新中國成立初期越野車領域幾乎處於空白狀態 1949年之前,越野車主要配備解放軍隊的高級指揮員。准確地說,越野車被稱為越野指揮車,當時的車型主要是美製的威利斯。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的捷報頻傳,這些美製越野車被繳獲,成為人民軍隊高級指揮員的指揮車。 解放後,中國汽車工業百廢待興,中央指示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自主生產汽車。1956年7月13日,第一輛「解放牌」汽車下線,標志著新中國的第一輛自主生產的汽車誕生了。在後來相當一段時期,中國自主生產的汽車種類僅限於中型卡車和少量轎車,少有企業能實現專業性較高的越野車的開發和生產。1959年~1983年越野車從萌芽到軍轉民用大發展 1959年,在蘇聯專家留下的嘎斯越野車圖紙的基礎上,中國開始生產型號為BJ-210的越野車。該車在外部結構上明顯受到威利斯 MB/GPW的影響,不同之處只是進氣格柵改為橫條,發動機蓋改為弧型線條。此後,BJ-210型經過兩次改型,最終定名為BJ-212型,並在上世紀60年代末開始成規模生產。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BJ-212廣泛地裝備解放軍部隊。由於批量化的大量生產, BJ-212也逐步開始在地方機關和企事業單位使用,這一時期標志著越野車軍轉民用質的跨越。1983年~2007年合資生產後迎來越野文化大發展 1983年,北京吉普汽車有限公司成立,其所生產的產品就是後來越野文化的奠基者―――Jeep 2020,車型設計和生產工藝來自於美國汽車公司中的Jeep品牌。 隨著Jeep 2020的大量生產,來自美國專業品牌Jeep的「無往不至,無所不能」的越野精神開始深深植根於中國消費者心中。Jeep在中國開創並引導了新的生活方式。Jeep從最初的代步工具,演變為駕駛者值得信賴的夥伴,甚至是值得託付的安全衛士。越野也成為區別於以往各類活動的全新的生活方式,不僅帶領駕駛者披荊斬棘,更帶給駕駛者獨特的人生體驗。 進入上世紀90年代,SUV(即運動型多功能車)概念開始盛行,越來越多的品牌推出具有一定越野能力的SUV車型。可謂一時之間百花齊放。 盡管如此,占據中國市場的越野車產品仍以北京吉普汽車有限公司的越野車產品為主,其中Jeep 2500、Jeep 4700征途成為越野車的經典車型。Jeep品牌引領的4×4越野風尚,開始風靡全國。2007年至今原汁原味的Jeep車,繼續引領高端越野車市場潮流 2000年之後,Jeep品牌進一步發力中國市場。盡管經歷股權變化,但Jeep品牌始終以高檔、專業的形象引領中國的越野發展。2007年,原裝進口的高品質Jeep品牌旗下產品陸續進入中國,全新Jeep指揮官和Jeep大切諾基將Jeep品牌系列擴展至高端越野車市場,Jeep牧馬人系列則繼續引領專業極限越野市場,而全新Jeep指南者使Jeep品牌進入新的城市越野細分市場。 今年Jeep旗下「最強」越野車牧馬人Rubicon進入中國,充分展現「定義征服」的Jeep品牌內涵。由此,Jeep完成在華全新布局,並繼續以深厚的越野文化底蘊、頂級四驅技術,原汁原味的越野訴求,領軍中國高端越野車發展。
③ 美軍二戰汽車部隊裝備哪些汽車
該車是二戰中廣為使用的以美製通用公司的(GMC)十輪大卡車為底盤的油罐車。
1940年,當美國開始全面動員投入二戰時,美軍為了確保前線物資供應,即著手努力使其運輸系統機械化。為此,軍方根據國內各汽車公司提出的方案並經多次驗證,決定採用通用汽車公司設計生產的GMC十輪大卡車,軍方編號為CCKW—353,作為重整軍備計劃使用之二款軍用車之一。
該車全長6.93米、寬2.32米、高2.24米(不含帆布車蓬)至2.80米(含帆布車蓬)o採用GMC270型4.4升6缸汽油發動機驅動,發動機最大輸出功率104PSO,最高時速71公里/小時,最大行駛里程385公里。驅動形式為6×4或6×6。標准載重量為2.5噸,但即使運載兩倍於承載能力的重量,也照樣能飛馳向前。
該車在二戰期間,由於其具有力量大、越野性強、堅固耐用、易於維修以及對各種困境的適應性,因此,在各種戰役,尤其是在諾曼底登陸中擔當了重要角色,使其贏得了世界聲譽,被視為勝利的象徵。該車在二戰結束前己生產有80萬輛。二戰結束後,該車仍被廣泛用於軍事及民用,直到60年代替代車型出現後才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在我國解放戰爭時期,我人民解放軍從國民黨軍隊手中繳獲了大量的美製GMCCCKW-353十輪大卡車等裝備。新中國成立後,該車被用於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而今,該車早已被淘汰,只有在電影製片廠的道具倉庫里還能見到它的身影。
④ 中美軍車對比,車身防護和越野作戰,誰更勝一籌
中美軍車對比,車身防護和越野作戰,誰更勝一籌?
軍車就是在作戰途中用來運輸糧食、彈葯、傷員,縱深突擊和保障防衛的車輛,軍車還有幾種分類方式,用途上可分為戰斗車輛、戰術車輛與後勤車輛等等,機動性可分為高機動、標准機動和一般的機動,防護可分為無防護型、防護型、防地雷的反伏擊型的車型。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相對應作用的軍車分類,應對各種情況,美國是一支無時無刻都在戰斗的軍隊,無論在裝備還是經驗下都比較豐富的一支軍隊。
10x10系列的軍車是中國重汽研發的,超重型越野車,用於特種武器的運輸,載重量33噸,時速86.9公里/小時。由此看來我們國家的軍車在未來一定會更加好。
⑤ 重裝機兵1里5輛坦克一輛裝甲車和一輛吉普在現實中的原形
補充推薦答案:1號原型其實是德制的IV號中型坦克G型,相似性接近90%!! 2號是美製的"ne buggy"輕型越野車哦! 4號是美製的M113裝甲輸送車,在現實中它是沒辦法裝備主炮的.
⑥ 中國人民解放軍M3A1裝甲車
20世紀20年代,為解決卡車運送步兵時越野能力差和無裝甲防護的問題,出現了半履帶式裝甲車。所謂半履帶式裝甲車,就是車輛前部像汽車,後部像拖拉機的裝甲車,起推進作用和主要承重作用的是後部的履帶及懸掛系統。
美國從1932年至1940年,先後製造出T-1、T-8、T-14半履帶式裝甲車,後來,T-14被定型為M2半履帶式汽車,主要作為偵察車和牽引車使用,T-8被定型為M3半履帶式裝甲輸送車。
這些車在二戰中被廣泛應用,後又有10多個國家和地區裝備了美製的半履帶式裝甲車輛。1943-1944年間隨同M3A3、M4A4坦克一起,中國駐印軍也得到了一定數量的M3A1半履帶式裝甲戰車,此車戰斗全重6.8噸,乘員3人,載員11人,裝有1挺12.7mm高射機槍和2挺7.62mm機槍。
解放戰爭中我人民解放軍也曾少量繳獲M3A1半履帶式裝甲戰車。
⑦ 輪胎的型號各代表什麼意思
輪胎的型號抄上面所顯示的參數代表了輪胎的寬度、高寬比、輪胎類型和輪胎的適用的尺寸。以225/60R17型號為例,225表示輪胎斷面寬度為225mm,60是扁平比,即輪胎胎壁高度和輪胎斷面寬度的比例為60%,R代表的是該輪胎為子午線輪胎,17代表該輪胎適用於17寸的輪轂。
子午線輪胎的胎冠部分會增加鋼絲層,讓其可以承受較大的內壓應力,具有胎面不易變形、更好的地面抓力和穩定性的特點,更適合高速行駛。現在的轎車普遍都使用子午線輪胎。
(7)美製越野車擴展閱讀:
一般輪胎的寬度都在145—285mm之間,間隔為10mm;通常輪胎的扁平比在30%—80%之間,正常情況下,普通轎車不應使用扁平比>75%的輪胎,豪華轎車和高性能跑車推薦採用扁平比<60%的輪胎。
小型轎車排量在0.8-1.5之間相應的它的前輪胎規格適用為155/65R13 73T--175/70 R 14 77H這個范圍內。大型轎車排量在1.6-6.0之間輪胎規格相應的在185/60 R 14-- 245/50 R 18這個范圍內。
⑧ 傳說中的212到底是什麼車啊睡能告訴我它的情況
中國首輛批量生產的軍用輕型越野車,它的誕生滿足了當時國防建設的需要,前後生產近20年,一度成為「越野」的代名詞。BJ-212創造了同時供給軍用、官用以及民用的歷史,後續車型至今還活躍在市場。 1966年11月10日,200萬來自全國各地的群眾們,在首都北京的天安門廣場等待著毛澤東的檢閱。當毛澤東與葉劍英、汪東興等國家領導,一同乘坐一輛軍綠色敞篷汽車出現在天安門廣場時,這輛車頭上掛著「北京」牌標志的汽車迅速吸引了人們的目光。 這就是剛剛從北京汽車製造廠下線,我國第一輛自行研發的軍用輕型越野車。這次檢閱是它第一次與公眾見面,當時,它還沒有現在的汽車那樣漂亮的中文名字,只有一個樸素而又響亮的代號:BJ-212。 「這十多輛車從北京汽車製造廠下線,就是現在央視新址那個地方,我當時就在靠近北汽的三環路上看整個車隊,那是很神氣的!」回憶起那一刻,見證人之一的北汽老廠長鄭煥明仍然內心激動,情緒難平。那是國家領導人第一次乘坐自主研發的軍車出現在如此盛大的場合。 追溯BJ-212誕生的背景可以發現,它的出生伴隨著中國第一代汽車人的自主創新情節。在上世紀50年代,中國一直無法自行生產吉普車。當時部隊的輕型越野車除繳獲的美製產品威利斯MA、威利斯MB等之外,基本以蘇聯制「嘎斯」69為主。截至1957年底,軍隊的汽車裝備總數已達9.2萬余輛,其中蘇式汽車佔70%以上。隨著60年代初期中蘇關系的惡化,吉普車的國產化就成了亟待解決的大事。於是,中央軍委發出指示:一定要盡快開發出部隊裝備用車,以滿足國防建設的需要。
希望採納
⑨ 地空導彈的我國發展概況
從最初的紅旗1號、2號、3號,發展到後來的紅旗6號和紅旗7號,已經服役的紅旗9、紅旗12、紅旗16,再到外刊報道的新型紅旗15、紅旗17、紅旗18等,紅旗系列防空導彈已經形成一個龐大的家族,擔負著中國防空的重任的 紅旗1號中高空防空導彈,紅旗系列防空導彈構成了我國地空防空導彈的主體。 紅旗-15中遠程防空導彈
紅旗-15是對我國引進的俄羅斯S-300PMU1導彈仿製產品的稱呼。俄羅斯研製的具有反戰術彈道導彈能力的中高空、中遠程地空導彈系統,俄羅斯稱為C-300型,北約稱為SA-10(薩姆-10)。該型導彈1970年開始研製,先後發展有5種型別。從1992年開始,中國先後引進了S-300PMU、S-300PMU1型,並於1996年開始生產S-300PMU1型,命名為紅旗-15號。 S-300PMU1型地空導彈系統由指揮中心、目標搜索雷達、制導站、48N6E型導彈及4聯裝發射車等組成,以營為建制單位,包括12輛發射車、48枚導彈和1個制導站,能同時攔截6個目標。48N6E 型導彈採用慣性制導+主動雷達末端制導,發射方式為垂直發射,彈長7.8米,彈徑0.5米,起飛重量1500公斤,最大射程90千米,射高25米-30千米,最大速度6馬赫,採用破片殺傷戰斗部,可攔截速度2.7千米/秒、射程1500千米來襲的戰術彈道導彈,最大攔截距離40千米,最大攔截高度25 千米。 S-300的導彈發射車為載重量36噸的馬斯543越野車。每輛車配備4枚待發導彈。俄方媒體貶低攻擊說中國版S-300(即紅旗-15導彈),「性能稍遜,無法摧毀飛行路線復雜的目標,例如巡航導彈」。
紅旗9遠程地空導彈
紅旗9地空導彈系統以營為基本作戰單位,配備有一輛搜索雷達車,一輛跟蹤、制導雷達車、一輛指揮控制車和6輛四聯裝導彈發射車,以及其他一些輔助車輛。
搜索雷達車使用的是大型無源相控陣雷達,與S-300地空導彈的搜索雷達類似,主要用於日常警戒,向指揮控制車提供准確的全方位空情,以及時指導作戰單元攔截目標。
紅旗9地空導彈系統的跟蹤、制導雷達車也採用了大型無源相控陣雷達,從外觀上看,該雷達更加接近於「愛國者」防空導彈的跟蹤、制導雷達,不同的是,敵我識別天線陣位於雷達天線頂端,指令發送天線也相對較小。
四聯裝導彈發射車仍然與S-300地空導彈相似,起豎架上裝有四個導彈儲運、發射筒,同樣採用了將導彈拋射出發射筒之後再點火的冷發射方式。
紅旗9防空導彈系統的車輛都有一個共同的顯著特徵,就是發射車使用了國產的泰安8×8重型越野底盤,其他的車輛也是使用國產的6×6越野底盤,這也是從外觀上迅速分辯紅旗9中遠程地空導彈的要點。
紅旗9地空導彈是紅旗9防空導彈系統的核心,採用了無彈翼、小尾翼的布局方式,與愛國者導彈一致。由於國內固體火箭發動機、電子設備技術的限制,紅旗9仍然與S-300的導彈幾乎同樣粗壯,與較為小巧的「愛國者」導彈相比,差距明顯。
但是,為了提高紅旗9地空導彈的作戰效能,該彈採用了「慣導+中段指令+末端主動雷達制導」的制導模式。與末段TVM制導相比,對於無強大主動干擾能力的導彈、無人機等目標會有更高的命中概率,而在傳聞中,紅旗9實彈打靶時,也的確多次直接命中靶機。
HQ-9的性能大致如下:彈長大於9公尺,彈徑0.7公尺;長徑比約12.9,接近愛國者的12.6;如果去除助推器,以第二級彈徑0.56公尺計算,長徑比12.5,其高速性能比體積略少但同樣帶助推器的S-300V(9M82)要好。彈重約2噸,彈頭重大於180公斤,運載系數為11,優於S-300V和PAC-2+,但遜於S-300PMU1。彈頭類型與其他導彈一樣是無線電近炸引信觸發的預制破片高爆式。 紅旗1地空導彈
紅旗1號防空導彈是中國根據前蘇聯C-75型(SA-2)地空導彈武器系統仿製的半固定式中高空、中近程地空導彈武器系統。1958年6月開始仿製,1964年12月定型。1965年1月10日,地空導彈第1營首次使用紅旗-1號擊落U-2飛機1架。該系統由導彈、發射架、制導站等組成。導彈採用用無線電指令制導,彈長10.90米,彈徑0.65米,翼展2.56米,發射重量2160公斤,最大速度3馬赫,射程13-29千米,射高3-22千米,戰斗部為高能破片殺傷型,單發命中率68%。由於該系統機動性差,命中率低,易受電子干擾,故不久就不再生產。
紅旗2地空導彈
紅旗2是中國從1964年開始研製的中高地空導彈武器系統。1965年6月通過發射試驗後,進入全尺寸生產,隨後裝備部隊。
60年代後期,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用HQ-2地空導彈先後擊落5架台灣的美製U-2高空偵察機。在1985年的兩伊戰爭中曾被伊朗用來對付美國的SR-71高空偵察機,北朝鮮不僅購買了HQ-2導彈,還引進了技術以保持它自己完整的武器系統。在以後的25年間,中國又對它進行多次改進,先後研製成功HQ-2B、HQ-2F、HQ-2J、HQ-2 P。HQ-2B導彈與基本型HQ-2導彈相似,主要改進部分是:裝有飛散角更大的高能破片戰斗部、反干擾的編碼無線電指令制導系統、集成電路的自動駕駛儀、頻率調制的比相近炸引信。HQ-2B 地空導彈可以攻擊迎面和側面飛來的目標,也可以尾追攻擊目標。對付速度不大於565米/秒目標的單發殺傷概率為92%;對付速度不大於750米/秒目標的單發殺傷率為73%,還可以對付最大速度為1000米/秒的目標。
在1999年國慶閱兵中接受檢閱的防空導彈是紅旗-2乙型。紅旗-2乙更換了性能更佳的引信和大威力彈頭,新型發動機改善了彈道特性,適應了作戰空域擴大和目標速度的提高,准確可*的抗干擾數據指令傳輸使導彈更難被擺脫,全新彈載電池重量大幅減輕,並大大提高過載負荷,搜索雷達增加了測距、電視追蹤、單脈沖體制等抗干擾措施,另外增設大屏幕作戰指揮圖,以方便指揮員了解最新情況,添加動目標顯示和敵我識別功能。紅旗-2乙彈長10.8米,彈體最大直徑0 .5米,重2233千克,最大速度4.2馬赫,射程7千米-35千米,射高1千米-27千米,能同時攻擊3 個速度在560米-750米/秒的目標。紅旗2號的研製成功及其在防空作戰中取得的輝煌戰果,標志著我國防空導彈的發展已由單純的仿製走向自行研製的道路。紅旗2號系列導彈的裝備量很大,80年代我軍曾將部分紅旗2號導彈改裝成其它導彈。
紅旗3地空導彈
60年代中期,出現了飛行高度達27~30千米,速度為1000米/秒的美製高性能偵察機。在對付這類空中目標時,紅旗2號導彈已經力不從心。為加強對這種高空、高速目標的攻擊能力,1965 年8月,中央軍委決定加速研製高空、高速的「紅旗」3號防空導彈。 1970年
7-9月,紅旗3號導彈在地空導彈試驗基地進行設計定型飛行試驗。1974年5、6月間,在地空導彈試驗基地進行紅旗3號導彈攔截「圖強」1號高空、高速靶彈試驗,檢驗導彈攔截高空、高速飛機及空地導彈的可能性和高空、高速靶彈的性能。試驗設計了相距176千米的兩個臨時發射陣地。試驗中,發射l發靶彈,制導站迅速捕獲目標並穩定跟蹤,齊射兩發「紅旗」3號導彈,首發就將靶彈擊落。試驗證明「紅旗」3號導彈武器系統具有攔截高空、高速飛行器的能力;「圖強」1號靶彈的性能達到高空、高速靶標的要求。至此,「紅旗」3號的研製、試驗工作走完了全過程,標志著中國科技隊伍已具有自行設計、製造、試驗防空導彈武器系統的能力。紅旗3號導彈薩姆-3號導彈的改進型,彈長5.95米,發射重量近1噸,可攻擊地面目標,適於要地防空和野戰防空,彈頭重84公斤,爆炸後可產生破片約3600多塊,殺傷半徑50米。
紅旗12地空導彈
九七年九月二十日中國軍方在新疆雙子城武器實驗場成功 地試射了一種新型地對空導彈。據稍後《解放軍報》報道,該導彈先後對高空,低空,遠距離,近距離,小型高速和強干擾等目標進行了多次模擬實戰條件下的嚴格測試。這次試射顯示出這種新型導彈射程遠,速度大,抗干擾能力強等技術特點和各種戰術環境下對目標的不同打法,適應了防空不對高科技條件下的作戰要求,充分發揮了新型導彈的性能優勢,使新裝備形成了全方位,全空域的戰鬥力,並標志這中國國土防空作戰能力有了新的提高。一如既往的,導彈的型號和性能參數都沒有透露,但又呼之欲出。
當天到場觀摩的解放軍三總部將領有副總參謀長錢樹根中將,總後勤部副部長周有良中將,總政治部副主任唐天標中將,以及空軍和國防科工委的相關將領。究竟是什麼武器能受到如此禮遇?是凱山一號(KS-1)。凱山1服役後改名為紅旗12
紅旗-16中程防空導彈
紅旗-16系統是中國賦予俄羅斯「山毛櫸」地空導彈系統的編號,這一系統是隨著956型「現代級」驅逐艦一同出售給中國的。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已接收了2艘這種軍艦,並及時向俄羅斯造船廠支付了資金。俄羅斯造船廠已證實,他們將對中國訂購的另外2艘「現代級」導彈驅逐艦進行改造,使其性能得到進一步提升。陸基「山毛櫸」導彈系統,將有可能成為S-400多層防防空系統的中程防禦部分。它是由中國和俄羅斯聯合開發的全新導彈系統中程中/低空導彈。有效作戰高度100m-20,000m ,單發殺傷概率90%,垂直發射;相位陣列雷達.反應時間6-8秒。該型導彈預計2005年服役,主要用來替代紅旗-61A導彈。 紅旗61A地空導彈
早在1965年8月,中國就開始研製中低空地空導彈。同年9月,這種導彈被命名為「紅旗」-41。1966年1月,為反映20世紀60年代的技術標准,它又被命名為「紅旗」-61。到1970年9月,中國先後完成了一系列試驗工作。1973年,對導彈的設計作了新的改進。1975年3~4月間,「紅旗」-61導彈進行了首次試驗。1976年,系統進行了綜合試驗,同年12月又進行了3次海上試驗。1980年末,在公海上進行了發射試驗。1981年2月,引信問題最終解決。1983年3月,導彈的質量得到全面提升。1986年11~12月最終完成定型試驗。1988年11月,系統通過驗收。外界(特別是美國情報機構)普遍認為,「紅旗」-61系列導彈是以義大利「阿斯派德」地空導彈為藍本研製的。
紅旗17地空導彈
我國於90中期年代從俄羅斯引進了二十多套道爾-M1型低空野戰防空導彈,裝備38集團軍的防空旅。國產化後的型號即成為紅旗-17。道爾-M1型是一種全天候、機動式、垂直發射的單車自動化野戰地空導彈武器系統。系統包括目標搜索雷達、制導站、導彈模塊和底盤。目標搜索雷達和制導站的天線部分以及2個導彈模塊(8枚導彈)、電視光學瞄準設備組成了一個轉塔式整體位於底盤上,整個轉塔可360度旋轉,其他顯示控制台等設備位於底盤里。目標搜索雷達可同時跟蹤9個目標航跡和1個有源干擾,為制導雷達目標指示信息;制導站裝有相控陣雷達,用於補充搜索和自動跟蹤1-2目標,同時可自動捕獲、跟蹤2枚導彈並給其發送控制指令,制導2枚導彈攻擊1個或2個目標;電視光學瞄準系統可顯示、觀測21千米內的目標,提高對低空超低空目標的跟蹤能力。紅旗17防空系統將雷達、導彈和制導站集於同一裝甲車,採用垂直冷彈發射。可對付速度700 米/秒,12g過載的空中目標。攻擊距離12KM。每輛車上裝載2個導彈模塊,每個導彈模塊由1個運輸發射箱和4枚9M331導彈組成。導彈的發動機是單室雙級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導彈採用無線電指令制導。系統的底盤重26噸,載重11噸,行駛最大爬升角35度,越壕寬2米,涉水深度1米。
紅旗7野戰防空系統
這個系列的地空導彈是法國「響尾蛇」導彈的改型產品。其艦載型稱為「海紅旗」-7。通過改進,「紅旗」-7(或「飛猛」-80)的最大射程由最初的12公里增加到15公里。「飛猛」-80是一種全天候、低空與超低空地空導彈系統,它可有效對付各種空中目標,主要用於機場防空,保衛軍事要地及重要設施。「飛猛」-90是「飛猛」-80的改進型,它較好地體現了90年代的技術水平。「飛猛」-90導彈系統的威力更大,可有效對付來自低空、超低空的各種空中目標,如戰斗機、武裝直升機、巡航導彈、空地導彈和反輻射導彈。 「前衛」-2導彈有一個圓形導引頭,其前端使用了一個冷氣瓶來進行冷卻。導引頭探測波段的寬度為3~5.4GHz。探測戰斗機的距離大於8公里,探測直升機的距離大於4公里。發動機工作時間8秒,自毀時間14~17秒。「前衛」-2系統有一個光學/電視瞄準裝置,適於夜間使用。白天則使用機械瞄準裝置。「前衛」-2導彈的機械瞄準裝置代號為QGM-2。這兩種瞄準裝置對「前衛」-2導彈系統的環形瞄準器必不可少。
電池致冷裝置代號QDN-2。該裝置對導彈探測頭內的紅外探測器進行冷卻,從而使武器系統對各種空中目標都具有正面攻擊能力,其中包括攻擊超低空飛行的無人機。這種導彈與俄羅斯的「箭」-3非常相似,它很可能是一種使用了中國國產化組件的仿製品。
「飛弩」-6系統是一種單兵攜帶型地空導彈。中國的大多數攜帶型地空導彈都是仿造的前蘇聯「箭」-2/3地空導彈系統,但「飛弩」-6不同於中國其他攜帶型地空導彈。它的電子裝置主要安裝在發射筒前下方的握把內。由於採用了數字化電子裝置,使得控制手柄體積更小、重量更輕,與人的手掌大小相當。發射筒給人的第一個感覺是重心不穩,但裝彈後的卻可找回平衡。「飛弩」-6的推進器為固體推進劑單級噴氣發動機,採用破片殺傷彈頭。它的導引頭為金字塔形,看起來像一個標準的紅外線圓形旋轉探測器,在其前方安裝了反射鏡,導引頭的工作頻段為3~5.4GHz。此外,它還可為操作人員配備敵我識別裝置。
「紅纓」-5系列大多是俄羅斯「箭」-2(「紅纓」-5)和「箭」-2M(「紅纓」-5A)地空導彈的仿製品。需要說明的是,中國在「紅纓」-5A的基礎上研製出了改進型「紅纓」-5B。這種改進型吸納了一些新的設計思想,如通過電子熱敏方式為導引頭降溫。對地空導彈而言,對其導引頭降溫的工作是永無止境的,這主要是因為降低導引頭的溫度仍不能充分滿足導彈系統的需要。
「紅纓」-5C與這些武器系統不同,它採用了新式設計的「哈爾濱」卡車,可載8套這種攜帶型導彈,而且可組合使用「紅纓」-5系列的各種導彈。「紅纓」-5C的運輸工具還沒有展示過,不知道更為先進的「飛弩」和「前衛」導彈是否也採用了這種運輸工具。新式運輸工具配備了全天候跟蹤電視攝像頭和激光測距儀,發射筒本身通過加裝外部電源可有效降低導引頭溫度,從而使操作員有更多時間跟蹤和攻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