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电动车车纯属骗局,骗取国家政策补贴,坑民众
的确有问题,卖的车不上牌,出了事要免责,允许它存在,收费收税,名不正言不顺,所以说不是任何存在都是正常的
❷ 新能源汽车补贴是骗局
肯定是骗局!新能源都是骗局!有以下几个问题是解决不了的:1、续航专里程短:厂家说是300KM,实际属到不了,冬天更少;2、电池使用寿命短:一般3年左右续航里程会大大下降,并且更换成本很高;3、充电时间长:充电时间需要2小时以上,很不方便;4、电池辐射大:虽然目前没有明确,但事实辐射是存在并对人体有伤害的;5、电池的污染:在环保方面不容小视!以上问题不解决,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有待商榷。作为广大群众而言购买新能源汽车还需要慎重!
❸ 比亚迪是否真的骗新能源汽车补贴
近日,有国内媒体曝出比亚迪南京某经销商老总在其店内自杀身亡,并牵出其生前与比亚迪在新能源车推广过程中有过新能源汽车补贴款项的纠纷,且死者生前曾实名举报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销售过程中存在骗补贴行为。
据前述南京经销商老总母亲在报道中的表述,死者生前主要协助帮助比亚迪开拓南京新能源公交市场。那么,我们就以比亚迪在南京推广K9电动大巴的模式来分析一下,比亚迪在南京市场到底存不存在骗补的可能性。
据2013-2015年度国家对国内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补贴标准为25万元/辆,6-8米纯电动客车补贴金额为30万元/辆,8-10米纯电动客车补贴金额为40万元/辆,10-12米及以上纯电动客车补贴金额为50万元/辆。
以比亚迪在南京市场推广的K9电动大巴为例,按照前述的国家针对纯电动客车的补贴标准,12米尺寸的比亚迪K9可获得50万元的国家补贴,如果南京政府能按照与中央政府1:1的比例实施区域补贴,则意味着K9共计可获得100万的推广补贴。
比亚迪K9电动大巴在南京市场的前期推广并不顺利。原因在于,此前,包括南京在内的大部分试点城市针对燃油大巴车会有9万元/年的燃油补贴,而按普通公交大巴车平均8年的运行寿命来看,一辆燃油大巴共计可获得近72万元的补贴。
区域公交公司如果将其燃油大巴全部更换成纯电动大巴,除采购大批量纯电动大巴的高昂的购车费用外(因配置不同,一辆比亚迪K9的售价约为200万元上下),除去此前的燃油补贴,实际上获得的新能源大巴补贴金额就微乎其微了。
而如果区域政府对电动大巴的补贴额度不高,则更会影响当地公交集团对于更换电动大巴的积极性。比亚迪此前也表示,这也是其在各个区域市场推广纯电动大巴的一个阻力点所在。
我们再来看看此前媒体报道的国内存在的一些新能源企业骗补的方式,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整车企业全资或参股汽车租赁公司,通过“自产自销”的方式,拿到
国家和地方对电动车的补贴;二是由一家汽车租赁运营公司主导,一边采购整车企业,一边与电池企业合作,通过“多采购整车,少采购电池”的方式,从中获取补
贴。
那么,从前述比亚迪在南京市场针对纯电动大巴的布局情况来看,按照前面算的公交集团将燃油大巴全部更换为电动大巴获得补贴的额度,即便是参股租赁公司,“自产自销”获得的补贴金额也极为有限,甚至可以说是“入不敷出”。详解:http://nev.ofweek.com/2016-03/ART-71011-8440-29074849.html
❹ 新能源汽车“骗补”通报为什么只公布了5家企业
为什么国家只公布这五家企业,而其他企业没有公布出来?编者认为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抓典型,重点整治这些企业。给其他企业加以警告与震慑,表现政府的决心。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国家战略,如果一下子公布90多家企业名单,会掀起轩然大波,整个产业会元气大伤不说,外企也有可能趁虚而入,抢战国内市场。这是对产业不利的。
(三)吉姆西、五洲龙等5家企业确实是最严重的。吉姆西不用说,是最先被媒体披露出来的,它用“空手套白狼”的方法骗取国家补贴,“骗补”很严
重。苏州金龙、深圳五洲龙、河南少林在国内汽车界知名度都算不错,至少耳熟能详。至于奇瑞万达编者没怎么听说,不知道在汽车领域影响力怎么样。看奇瑞万达
官网的简介,它是一家中德合资公司,内容描述含糊不清,躲躲闪闪,有点奇怪,如果光明正大,公司名还是要写清楚的。
(四)通报五家企业,而不通报其他企业,但未必不惩罚其他企业,该罚的罚,该整治的整治。但是,罚了还是没罚,整治结果如何,我们是不知道的,除非政府公布出来处罚结果信息。鉴于此,重点还是在整治,第二点就是能够没收被骗取的钱,三是威慑作用,杜绝后患。更多新能源汽车资讯:http://nev.ofweek.com/
❺ 爆料 电动车怎么骗补贴
之前网络电视都有曝光出来啊!就是在2015年的时候,国家和地方针对新能源专车的补贴300多亿属元,但由于我国的新能源补贴政策粗放,缺乏完善的监管措施,使得部分新能源汽车厂家利用国家补贴政策漏洞,大肆“骗补”,俨然形成了一条隐秘的产业链。 目前,一些车企骗取新能源补贴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整车企业全资或参股汽车租赁公司,通过“自产自销”的方式,拿到国家和地方对电动车的补贴;二是由一家汽车租赁运营公司主导,一边采购整车企业,一边与电池企业合作,通过“多采购整车,少采购电池”的方式,从中获取补贴。 而在这些暗箱操作的环节中,车辆的电池成为“骗补”的关键载体。在电动车上,电池序列号与车架号不存在一对一的关联性,因此一组电池可以放在多个车上使用,以获得多次补贴。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电池需要多次拆卸,相对于插电充电模式的电动车,换电车型更便于操作,因此更多用来‘骗补’的车辆都是换电式车型,而此类车辆大多为运营车辆,比如通勤车、物流车等。
❻ 为什么说现在的电动汽车都是在骗取国家补贴,车的质量尤其是电池不安全,
因为国家在推动新能源汽车的使用,而我国的技术还比较不达标,所以说电动汽车那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❼ 国家新能源汽车300多亿补贴是怎样被骗的
2015年,国家和地方针对新能源车的补贴300多亿元,但由于我国的新能源补贴政策内粗放容,缺乏完善的监管措施,使得部分新能源汽车厂家利用国家补贴政策漏洞,大肆“骗补”,俨然形成了一条隐秘的产业链。
据了解,大量骗补企业以电池为载体,生产了大量低质量新能源汽车,自产自购,不上牌、不上路,只是为市场烧了一把虚火。
如何堵住骗补漏洞?记者掌握的信息显示,在严查严打骗补行为的同时,管理部门正在研究新的新能源车推广方式,“采取新能源汽车积分和传统能源汽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挂钩”即是考虑之一。http://nev.ofweek.com/2016-02/ART-71011-8440-29062679.html
❽ 新能源汽车骗补名单上有谁
经过大半年的调查,从这次大会上财政部官员的口中也可以得知,新能源核查工作已经完成,新能源骗补名单可能已经初步拟定。虽然工信部等部委尚未公布这份名
单中都有哪些企业,甚至曾强调“财政部和部内有关司局未接向媒体透露过核查及处理情况”,但根据核查新能源骗补以来业内各企业的异常反应,以及媒体的相关
报道,我们不妨大胆猜测下都有谁“中招”了。
在今年上半年的新能源骗补企业核查中,央视曾曝光过苏州一家名叫吉姆西的客车制造厂,该企业2015年上半年电动车产量不过25辆,但其于年底爆发性增
长,仅12月份即获得机动车合格证2905个,以3686辆的全年总产量收官。然而经过本刊记者前往苏州的实地调查发现,该企业生产车间简陋,产量极低,
并且部分汽车并没有完工,就已经安上了正式的车牌,骗补暴露无遗,因此名单中少不了这家企业。
而在这次的曝光中,和吉姆西合格证及产量特别异常的企业不在少数,涉嫌企业包括:陕汽通家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力帆乘用车有限公司、江苏陆地方舟新能源电动汽车有限公司、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国宏汽车有限公司、江苏奥新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芜湖宝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重庆力帆汽车有限公司、金华青年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等十余家汽车公司。
在
这些公司都有一个共性,其2015年12月单月的产量均已超过全年产量的50%,且年产量均在1000辆以上。业内分析他们本希望能赶在2013—
2015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最后时机,狠狠地地捞上一笔,然而却四部委和媒体扰乱了阵脚。被央视点过名的这十家车企嫌疑最大,最有可能直接登上骗补黑
名单。网站里有说http://nev.ofweek.com/2016-08/ART-71011-8440-30029187.html
❾ 为什么电动汽车大家都知道骗补贴,政府不但视而不见,还要助纣为虐
最近,汽车界一不小心又给全国人民贡献了一个大新闻。
9月8日,财政部内公布了《关于地方预决算容公开和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专项检查的通报》,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的调查清查做了初步通报,并向外公布5家一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涉嫌骗取财政补贴的企业予以公开曝光。
就在财政部这份通报公布的同时,一张更详细的“新能源汽车推广补贴核查处置结果”在新能源企业的微信群里流传开来。更多的主流企业都出现在了名单中……
财政部“名单”
单家企业骗补即达5.2亿
财政部表示,今年新能源汽车骗补调查对90家主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进行了专项检查,共涉及2013-2015年已获得和已申报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新能源汽车40.1万辆,抽查13.3万辆已销售的新能源汽车的运营状态。
财政部的《通报》中明确提及骗补的这五家企业分别是苏州吉姆西、苏州金龙、深圳五洲龙、奇瑞万达贵州客车、河南少林客车。财政部对其骗补情况和金额以及未来的惩罚都做了详细的通报。
其中,仅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一家,就在2015年提前办理了机动车行驶证,多申报中央财政补助资金51921万元。
近5.2个亿!这还只是一家车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