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光文化中光与艺术的关系是
灯光,是营造家居气氛的魔术师,在住宅内不同空间设计不同气氛、不同照度、舒专适的照属明灯光,不但使家居气氛格外温馨,还有增加空间层次、增强室内装饰艺术效果和增添生活情趣等等功能。不同的使用功能需要不同的光环境,室内照明设计应以满足人类居住的舒适为前提,尽力营造一个实用的,但又有艺术效果的居住环境,同时还应做到保证照明质量,绿色环保节能,经济上又合理,安全可靠便于维护管理。这就是灯光与艺术的关系。
一般来说,灯光有散光和聚光两种,散光注重实用,主要反映在主照明;聚光重视装饰美观,大多指射灯,起到有目标的强调作用。应该说,灯光的明暗、冷暖,以及布光的均匀度,都能实现将居室提亮,体现家具色彩的效果,从而通过明暗变化,突出空间的层次感,以达到不一样的艺术效果。
B. 节约用电
随手关灯,电脑尽量不要开很长时间,开机不工作不如待机,待机不如关机。诸如此类,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小事。
C. 北京旅游
这位朋友你好,到北京旅游一般五天差不多就能把重要的景点游览完,帮专你安排个北京五日游吧!住宿的属地方一般住在二环以内,到景点去都比较方便,交通便利,像崇文门、前门一带有好多连锁性的酒店,价格也算合理,到了北京办张“市政交通一卡通”,坐公交才四毛,坐地铁只要不出站任意换乘,两元,非常方便。
第一天.天安门、毛主席纪念堂、故宫、景山公园、北海公园(晚上在前门大栅栏逛逛,去尝尝东来顺的刷羊肉还是不错的)
第二天.颐和园、圆明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晚上在王府井步行街转转,吃吃全聚德的烤鸭)
第三天.天坛、雍和宫、孔庙、国子监、鸟巢水立方夜景(晚上到簋街吃饭)
第四天.八达岭、十三陵(两个地方游玩下来很累,晚上早点休息)
第五天.什刹海一带、南锣鼓巷、烟袋斜街、恭王府、九门小吃(就在后海那儿找个酒吧坐坐,还可以去尝尝九门小吃)
驴友们都在推荐一种叫“品游电子导游”的导游器,说是完全代替了真人导游,到了景点自动讲解,能查询公交地铁站的位置,查到后告诉你如何到景点去,还能查询美食小吃,非常方便 ,朋友祝你旅途愉快。
D. 《我生命里的那盏灯》作文记叙文
一。
生命就是一盏灯。
小时候,最怕的就是黑暗了。
那时家在农村,除了在阴历十五左右的几天能有幸见到银盘似的月亮嵌在深色的夜空,撒出一派像是没有网线的光来,安静温柔的铺着,一派祥和。平时,我就只能在黑暗里独自品着梦魇般的滋味了。
所以每当有月亮的晚上,我会很兴奋,和伙伴们在大场地上做游戏或来回奔跑,玩得疯了般,要把许多个没有月光的晚上都要追着补回来,填满我心中的遗憾。
那时的农村当然没有路灯,有的只是在生产队里用来做夜工的大灯泡,不过从来不是用来照着路方便行人。挂在笔直坚硬的水泥杆子的上顶,看似多余。经常遇到停电的晚上,是我最苦恼的烦心事了。
停电的晚上,母亲拿着一根短短的蜡烛,用手挡着飘零的夜风小心翼翼地走向房间,那蜡烛的光,晃得昏沉也神秘。更糟糕的是,把蜡烛放在桌子上,那光就像一团有生命的神灵贴在墙壁,随着风,能在墙上无声地行走。看得人心里直发毛。
哪天村里预告停电,那天的我总会情绪低落,连再精彩的小人书都懒的碰了。
躺在床上,那时母亲喜欢拉上陈旧的窗帘。我只能躺在床上,睁着眼睛,在黑夜里等着睡意渐渐袭来。房间里一片黑暗,伸手不见五指,暗的快要吞噬了我年少的梦想。
因此,小时候的我最羡慕的就是城里人,最希冀的就是能搬到城里住,因为城里有路灯,一排排,一盏盏,整齐,温暖,在我的心里成了最美丽的夜景。
和母亲及村里人同去城里卖稻子,常常走的是水路。回家晚时,必须经过一片辽阔的湖,夜黑风高,水浪翻滚,层层叠叠直涌向船底,似乎要极力把船来个底朝天。
我心颤地躲在船仓中心,探着头用审视的目光收寻着周遭的情况,生怕危险袭击而来。周围是十多个饱经沧桑的勤劳前辈们在随时准备护航,有两个在船头奋力掌舵,另有两个在船尾观察着湖里的情况,防止触上暗礁。
此时,运气好的话,就能看到立在湖里的一盏暗红色指示灯。远远的,在黑夜里,透着它独有的坚定和不朽的光芒。
即便在远处看来,这样的一盏红色指示灯显得异常的微小。但,在当时来说,却足够能照亮所有经过这片大湖的船上人,在夜游人的心里,在冬天,它的存在,无比伟大的温暖。
直看着那红色的指示灯,像一颗闪闪的红星,晃晃悠悠地似乎长出了能行走的脚般,机器人似的在一点点的向我们靠近时,我相信那时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像遇到了“大救星”,高唱着那个年代的革命歌曲,高亢激昂,振奋人心!
眼看着那盏指示灯站在水里,幽幽的照着船上每个人的眼睛,亮亮的瞳孔,闪烁着希望的光芒。船底的拍浪声,节奏分明,动听。害怕的情绪,在此时变得异常渺小和空洞。我看见,希望就在眼前飘荡,荡漾在每个人的心上,如夜风般抚过每张憔悴的脸,抚过我们疲惫的身躯,滋润着,闪耀着,附和着。
因为路途的遥远,终究还是免不了渐行渐远。看着船的前进,离家的距离在缩短,那盏红色的指示灯,并没有过多的停留,其实也只是几秒钟的功夫,就渐渐的消失在我们的身后了。它的存在,因为有了我们的经历,意义更显得厚重,悠长。当船摇出好远,想家的感觉迫切迷恋,我们仍然频频回头把目光投向它的地方,似乎连大字不识一个的粗人此刻也变得凝重和思虑起来。
它在水里孤独的站着,寂寞地等待着,悄无声息。
那盏指示灯,如一盏长明灯,永远在我心底闪烁着,不需电流的充值,它和我生命共依存。
现在家里难得停电时,我的心里却比小时候的月夜还兴奋,快速找着不知落在哪里的半截蜡烛,用打火机点着后,拿在手里,赤脚脚走在木地板上,在每个房间里转悠。女儿跟在我身后后乐颠颠地直笑,那笑声简直比美妙的童话还灿烂!
可惜少了了飘来的夜风,蜡烛的光也没有了小时的神秘和昏沉。还没来得及想象,家里又突然间放亮,来电了!有的只是一种淡淡的失落。相比,现在的我可能要比小时候多了一种坚强的内在力量,如神灯的光一样在我的肩头隐隐闪烁。
而我再也不怕黑夜了。相反,喜欢上了黑夜,喜欢上了夜里的宁静和那份自以为比他人还高段些的孤独。有月亮升起时,我时常关着灯,站在窗前看夜景,回想着孩提时的月光皎洁,也思念着那盏站在水里的红色的指示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