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旅游旅行 > 萨拉热窝旅游安全

萨拉热窝旅游安全

发布时间:2021-02-02 07:38:40

『壹』 萨拉热窝现在在哪个国家

波黑。

萨拉热窝(Sarajevo)是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的首都和经济、文化中心。二战后萨拉热窝曾是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都,在中部萨瓦河支流博斯纳河上游附近。群山环抱,风景秀丽的古城。

人口37.5万,连郊区44.9万(1981)。建于1263年。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国皇储在此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这个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陆运交通枢纽。工业有动力设备、汽车制造、金属加工、化学、纺织、陶瓷、食品加工等。

旧市区中心以产东方特色的铜、银手工艺品著名。设有大学、科学院、博物馆等。市中心保存土耳其时代的旧建筑。城郊有帕莱、伊利扎疗养地。

(1)萨拉热窝旅游安全扩展阅读

萨拉热窝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首都,也是波黑人口最多的城市。据2011年8月估计,波黑萨拉热窝州下属四个自治体,人口合共311,161人。萨拉热窝同时也是萨拉热窝州的首府。

萨拉热窝位于波斯尼亚萨拉热窝山谷之中,米里雅茨河沿岸,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所包围。萨拉热窝是波黑的社会及文化中心,也拥有区域性的政治、教育、娱乐、媒体、时尚、科学和艺术影响力,还是波黑主要的经济中心。

萨拉热窝以其宗教多样性闻名于世,伊斯兰教、东正教、天主教、犹太教数世纪以来都共存其中。因其悠久的历史和宗教及文化多样性,萨拉热窝常被称为“欧洲的耶路撒冷”或者“巴尔干的耶路撒冷”。

直到20世纪后期为止,萨拉热窝都是欧洲仅有的清真寺、天主教堂、东正教堂和犹太教堂可以比邻共存的大都市。

『贰』 波黑安全吗我儿子想去那儿读书

我就在波黑上学。英国国际学校。人很友好,就是国家落后了点,不过也是发展中国家。来呀,等你们

『叁』 请问萨拉热窝事件的起因是怎样的为什么这件事会成为一战的导火索 请各位大哥简短的回答一下小弟,多谢

20世纪初,由于塞尔维亚国家的独立和“大塞尔维亚主义”的触发,奥匈帝国统治的塞族血统的民族相继爆发民族解放运动,引起奥匈帝国的恐慌。

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波黑,塞尔维亚开始战争准备并向俄国求援,此为波斯尼亚危机。之后两次巴尔干战争塞尔维亚获胜取得了马其顿和土耳其的部分领土实力有所增强。以上就是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的过节。

1914年,奥匈帝国在塞尔维亚边境举行军事演习。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携其王妃前往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视察,于6月28日受到塞尔维亚激进分子暗杀,费迪南大公及其王妃身亡。

奥匈帝国在7月23日对赛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26日正式宣战。俄国为了防止在巴尔干半岛的利益受损而支持塞尔维亚。俄国所属协约国联盟各国和奥匈帝国所属同盟各国相继参战,一战爆发。

原因:

这是积蓄已久的矛盾,奥匈帝国的实力一直在不断的壮大,法国一直想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但是英国也不想放弃自己在欧洲大陆的地位,所以当奥匈帝国入侵塞尔维亚时。

正好给了这两国的借口,可以趁机削弱奥匈帝国,而俄国的沙皇是想趁机在欧洲捞取利益。所以也搅和了进去,说白了就是各自为了自己的利益。

(3)萨拉热窝旅游安全扩展阅读

事件影响

斐迪南遇刺仅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而战争的准备早已在进行中。

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争夺欧洲霸权和分割殖民地的斗争中,已结成了两个互相敌对的军事侵略集团,即德、奥、意三国同盟和英法、俄三国协约。进入20世纪,迅速强大起来的德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的叫嚣严重威胁着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

德国修筑巴格达铁路的计划直接触犯了英国在西亚、北非和印度的利益。德国在非洲的侵略计划和在南美的倾销政策也同英国发生尖锐的矛盾。德国积极加强海军,力图和英国争夺海上霸权。英德在殖民地、商业和军备等方面的斗争使两国的关系日益紧张。

德国的强大,使欧洲的“均势”被打破,英国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调整对外关系。1902年1月,英国与日本签订同盟条约,假日本之手,削弱自己在欧洲的竞争对手沙俄。同时,英国也在欧洲大陆寻找与它的宿敌法国接近。

『肆』 “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大事件发生吗

1.德意志的统一和意大利的统一:在荷兰从与英、法争夺海上贸易与霸权败下阵来以后,18世纪就开始了英、法两国的争夺。两国经过一系列争夺与战争,特别是1756—1763年间的“七年战争”,法国在北美与印度的殖民地与特权大都让位于英国。英国此时正开始工业革命,在强大经济力量的支持下,垄断了海上贸易,成为霸主。法国虽然在与英国争夺海上霸权中失利,但是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在1789年的大革命后,拿破仑当了皇帝,曾依靠军事力量征服欧洲大陆许多地方,最后失败于对俄国的远征。这说明法国是欧洲一个陆地强国。

由于英国工业革命向欧洲大陆扩散,使欧洲大陆国家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加上民族主义兴起、德国的统一和意大利的统一、各国实行的改革,在欧洲出现了几个强国。除岛国英国、大西洋沿岸的法国外,向东有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俄国。这六个国家不仅在世界各地争夺殖民地,而且也在欧洲展开竞争,政治格局不断变化。

在法国的东面原是个松散的德意志帝国。在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发里亚和约使德意志帝国形成为300多个互不相关的公国、侯国、伯国、主教领地国、自由城市国家和骑士领地。其中,南部的奥地利除以维也纳为中心的领地外,还包括匈牙利、捷克、南斯拉夫的克罗地亚、波兰的加里西亚、罗马尼亚的特兰西瓦尼亚、意大利的蒂罗尔,在1867年,成为奥匈帝国。北部的普鲁士从18世纪开始实行工业化,并不断扩大其领土逐步强大起来。普鲁士帝国在俾斯麦担任首相时,于1866年、1870年分别在战争中战胜了奥地利和法国,排除了内、外阻力,统一了德意志,成为德意志帝国。

原来分裂为八个小邦的意大利,也从19世纪中期开始以撒丁王国为核心逐步扩大。于1870年普法战争时,法军撤出罗马,意大利军队进入罗马,完成统一大业,成为意大利王国。

2.“三国同盟”的形成:德、意的统一使欧洲政治地理格局发生了变化。原来在法国的东面是分裂的德意志各邦,东南部是分裂的意大利,这使法国感到安全。现不仅德、意各自统一,而且自认是西欧霸主的法国却败于新出现的普鲁士不得不大为震惊,难以吞下这个苦果。东面的俄国,对原来西边领土不大的普鲁士并不感到是个威胁,在与普、奥相互关系中,认为自己具有优势。而今,普鲁士不仅能打败奥地利和法国,而且统一了德意志,成为一个超过法、奥的大国不能不使它感觉受到严重威胁。位于中欧的奥地利原先在北面可以左右分裂的德意志,南面又可对意大利北部施加影响,东、西两面则可以协调法、俄,有很大回旋余地。现在则夹在德、意之间,深感不安。

战败了法国而又实现统一的德国清楚地认识到,介于法、俄之间必须与一方建立紧密联系,否则就会两面树敌,自己就会在两面作战中失败。德国要加强自己的力量必须与其民族、语言、文化相同的奥地利建立联盟为基础,才能在中欧站稳脚跟,应付各种局面,特别是防止法国的报复。为此,德国与俄、奥于1873年建立了“三皇联盟”。

奥地利与德国不同,它与匈牙利组成奥匈帝国包括着诸多民族,它深深地陷入巴尔干半岛的矛盾中。它的侵略与扩张是向着巴尔干半岛。俄国也趁奥斯曼帝国衰落之时,向巴尔干半岛扩张。因为那里受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斯拉夫人要争取独立和解放,俄罗斯则可以借支援斯拉夫人之名,扩大自己势力范围并进入地中海。俄、奥的矛盾使德国居间很难调和,于是“三皇同盟”很快解体。

俄国因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与奥发生冲突,感到德国偏袒奥国而于1878年退出“三皇同盟”。这样“三皇同盟”就只留下德、奥两国保持同盟。这时,新统一起来的意大利,在地中海南岸掠夺殖民地中与法国发生尖锐冲突。原来,意大利以为距离其最近的突尼斯会落人到自己手里,未想到被法国抢去,这使急欲在地中海建立势力范围的意大利感到自己不是法国对手,如果没有与之结盟的国家支持,就无法在地中海与法国抗衡。这样,意大利就不能不找到德国,因为只有德国才能在欧洲大陆与北非殖民地的争夺中制衡法国,有利于自己。不过意大利与奥地利在边界领土上与巴尔干半岛的西部也有利益上的矛盾。为了取得德国的支持,意大利不得不与奥地利在一些问题上妥协,而于1882年加入德、奥的盟约,形成“三国同盟”。

3.“三国协约”的出现:“三国同盟”的形成,法国感到对付东面一个德国已感吃力,又加上的一个意大利,对自己安全感到威胁很大。当时的英国对大陆推行“均势政策”,不愿参与结盟,而且在非洲的东部与亚洲的中南半岛与法国还存在深刻的矛盾。所以,法国不得不将目光转向欧洲东部的俄罗斯。俄国在“三皇同盟”结束后,在欧洲的扩张到处受阻,缺乏盟国支持,亦急需寻求同盟。法、俄由于双方共同利害关系,于1891年订立“政治协定”,1894年签订“军事协定”,规定在“三国同盟”有关国家向法、俄进攻时,法、俄就应出兵共同打击入侵之敌。

英国作为一个海上岛国,始终是以维持超级海军大国地位来制约欧洲国家的。对欧洲陆地国家,既不能容忍其海军力量发展到可以向英国挑战的地步,又不容忍欧陆出现一个霸主。其采取的主要办法就是设法使欧洲陆地国家间保持平衡和均势,并不与其他大国建立军事同盟,以保持自己有较大的自由与回旋余地。它往往采取支持、资助较弱的一方向较强的一方挑战,以分散、削弱、牵制和打击较强一方,使其无力量与可能同英国竞争,特别是同其在海上争雄。

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英国与法、俄在亚、非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方面矛盾较多,而“三国同盟”的德、奥、意在与法、俄所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很多是与英国利益相一致的。所以,英国当时立场明显地偏向三国同盟。

但是,英国与三国同盟中的基础是英、德关系。英、德关系除受彼此与法、俄关系影响外,还受英、德两国本身的关系所制约。德国战败法国后得到一大笔赔款,又拿到了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区,工业发展迅速,例如,在国民生产总值上,1870年德国为英国的84.7%,而到1890年则为89.8%。在钢铁生产上,英国钢产量在1890年是8×106t,是德国的48%。正是德国在工业生产上的发展赶上与超过英国,使德国在争夺殖民地、海外投资、发展海军方面与英国发生尖锐矛盾。

在争夺殖民地与势力范围方面,除了在西南非、东非、中国山东等地区德国与英国发生冲突外,更重要是在巴尔干与西亚地区。从19世纪末,德国积极开展修筑一条从柏林经君士坦丁堡到伊拉克的巴格达的铁路的活动。这条铁路穿过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到达波斯湾,不仅德国可以获得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德国开辟了一条到达亚洲波斯湾的快速通道。出了波斯湾就进入印度洋和太平洋,这对英国在印度与远东的利益带来巨大威胁,英国当然是无法忍受的。

在海军方面,德国意识到,没有强大的海军不仅无法与英国争夺海外殖民地,也无法保卫自己海岸的安全。当德国的工业基础赶上英国时,德国就于1898年和1900年分别通过其第一个和第二个海军发展方案。在发展方案序言中明确宣布,德国必须保持足够的海军力量,以至在和最强大的海军国家作战时,能够威胁那个国家的优势。按照这个方案英国和德国两国在1900、1910、1914年战舰吨位比例分别如下:1∶0.26、1∶0.44、1∶0.48。结果,德国海军发展速度加快,从1900年的世界第五位上升到1910年的第二位,仅次于英国。由于英国在1898—1901年与德国谈判海军控制失败后,也加紧了海军的建设,到1914年大战开始时,海军战舰吨位达到2.71×106t,比1900年的1.06×106t吨增加了1.55倍。

英国感到德国的经济不仅会赶上自己,而且会超过自己。以这样的经济基础与力量,德终将成为欧洲的第一强国,同时也将是英国海上霸主的最大竞争者。面对这种前景与形势不得不将其原来的依均势和平衡所确定的方向拨向另一个方向。在面对“三国同盟”的强大压力下,法、俄也分别调整其与英国的关系,采取妥协。于是英法、英俄分别于1904年和1907年签署协约,结成了与“三国同盟”相对立的“三国协约”。欧洲的六个强国恰好形成三对三的阵势。一个是位于中欧,南北相联;另一个是东西并列,形成夹击之势。

『伍』 巴尔干半岛的萨拉热窝事件

巴尔干半岛历来是国际关系中复杂、多事的地区,素有“火药库”之称。在这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民族矛盾、宗教冲突、文化差异、边界纠纷、政治分歧等棘手的问题既相互影响,盘根错节,又大有水火不相容之势。在这之中,南斯拉夫地区更是矛盾与冲突最为集中和激烈的区域。又因为巴尔干地区地处交通要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欧洲各大国出于私利,一向关注这里的动态和变化,并积极插足各种矛盾与冲突。例如,发生于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原本是一场在欧洲常见的暗杀事件,起初,人们并没有对此感到有什么异常,但在事后的一个多星期后,欧洲列强居然把它炒作成一场沸沸扬扬的“七月外交危机”,进而又因此引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
南斯拉夫人
南斯拉夫地处东南欧巴尔干半岛的西北部。现南斯拉夫境内的最早居民是伊利里亚人、色雷斯人和克尔特人。6世纪,斯拉夫人的一支开始突破拜占廷帝国的多瑙河防线,侵袭巴尔干半岛。7世纪,他们在巴尔干半岛定居下来,逐渐同当地土著居民融为一体,统称南方斯拉夫人。南斯拉夫境内的斯拉夫部落为了争得生存和安居之地,先后同拜占廷人、阿瓦尔人、法兰克人、匈牙利人、威尼斯人等进行了接连不断的战争,曾建立起中世纪国家组织。但是,由于无力抵御邻国的扩张侵袭,这些国家存在的时间都不长。
保加利亚位于巴尔干半岛的中部和东部,中古时期最早居民是色雷斯人。希腊人和罗马人曾在这一地区建立过奴隶社会。7世纪后半期,一支古保加利亚人进入今保加利亚东北部。在反对拜占廷帝国的共同斗争中,古保加利亚人和定居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结盟,并于公元681年建立了斯拉夫-保加利亚王国。后古保加利亚人逐渐被斯拉夫人同化,成为斯拉夫国家,但仍沿用保加利亚这个名称。阿尔巴尼亚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西部,阿尔巴尼亚人是巴尔干半岛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独立
从14世纪到16世纪,昔日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封建神权穆斯林帝国——奥斯曼帝国从亚洲西部出发,征服了巴尔干半岛,消灭了南斯拉夫境内的斯拉夫国家,在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建立了长达5个多世纪的军事封建统治。巴尔干半岛长期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这里民族关系复杂,其中斯拉夫人居多数。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罗马尼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等国相继摆脱了奥斯曼帝国(1299~1922)的统治,取得了独立。不久,兴起于欧洲中部的奥匈帝国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而当地人民想同塞尔维亚结合起来,共同组成一个大的南方斯拉夫人的国家。

《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
这时,俄国以南方斯拉夫人的解放者自居,插手巴尔干事务,使那里的矛盾更加激化;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建立了针对俄国和法国的三国同盟。1879年,在德国宰相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奥同盟条约》首先缔结。这个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后来,由于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俾斯麦趁机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签字,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经济迅速发展,赶上和超过了英国。德国修建“三B铁路”的计划也表明向巴尔干半岛扩张的意图,从它的首都柏林开始,过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到达亚洲的巴格达。为了对付三国同盟,1892年法国和俄国缔结了军事协定,法俄同盟由此形成。英国也调整了同法国、俄国的关系,在20世纪初分别签订了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英法、英俄协约的签订,意味着英、法、俄三国协约的建立。这样,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了。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战争的火药库。巴尔干半岛国家分别被拖入两次世界大战。
战后,巴尔干半岛国家先后建立起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一方面,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影响着巴尔干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另一方面,一些国家,特别是南斯拉夫的民族矛盾十分复杂,人数在50万以上的民族有8个,最大的塞尔维亚族只占人口的36%。这8个民族在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文化习俗和经济发达程度等方面差异很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8个民族虽然统一进一个王国里,但由于这个王国实行大塞尔维亚主义,民族关系相当紧张。铁托执政时期,在南斯拉夫实行了民族平等政策,各民族的存在得到承认,国家实行联邦制。1980年铁托总统去世,南斯拉夫失去了一位有权威的领袖,许多原来被掩盖的民族问题开始表面化。
19世纪末巴尔干半岛之所以成为火药桶,是因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首先,土耳其海峡位于巴尔干半岛与小亚细亚半岛之间,对于俄国来说,土耳其海峡是俄国南部重要的生命线,如果土耳其海峡被敌对国封闭,俄国南部的对外联系将被断绝,黑海舰队将成为瓮中之鳖。巴尔干半岛的控制对于俄国来说至关重要。巴尔干北部的奥匈帝国日益衰败,面对北方的德国、西边的法国、东面的俄国,奥匈帝国无力与任何一个国家对抗。它的发展只能往南方,将巴尔干半岛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一次进行最后的挣扎;而俄国势力的入侵会让原本就比较示弱的奥匈帝国受到敌对国的三面夹击(东边、南边俄国,西边法国),巴尔干半岛的控制对于这个帝国来说也是生死攸关的。巴尔干半岛民族成分复杂,加上其原来的统治者奥斯曼帝国更加没落,为两大集团在巴尔干的争夺提供了便利。两国通过扶植和吞并巴尔干各小国来达到其控制巴尔干的目的,巴尔干也成为欧洲矛盾之一,一战便因为巴尔干问题开战了。
索非亚教堂
1989年10月,南共联盟第28次中央全会通过“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的决议,宣布放弃“一党垄断”。1990年,有70年历史的南共联盟不解自散。与此同时,全国各地涌现了大约300个政党,各政党几乎无一例外地打着维护本民族利益的旗号争取选票,民族主义思潮泛滥。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在公民投票后,于1991年6月25日同时宣布独立,这标志着南斯拉夫联邦开始解体。南联邦议会和政府为此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宣布斯、克两共和国单方面的独立决定为非法。南斯拉夫由此战乱不已。1992年4月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共和国原则上取得一致意见,决定组成一个“保持南斯拉夫连续性的共同国家”。4月27日,南斯拉夫联邦议会举行会议,通过了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联合组成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宪法,宣告新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正式成立。然而,就在克罗地亚战乱刚告平息之际,波黑共和国又发生了战乱。这是一场规模更大、更加激烈而残酷的混战。波黑是一个信奉不同宗教的不同民族混居的共和国,境内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族约150万人,占人口31.3%,信奉天主教的克罗地亚族约80万人,占17.7%,最大的民族集团是穆斯林族,约200万人,占人口的43.7%,穆斯林族原本也是塞尔维亚人,但在奥斯曼帝国时被迫改宗伊斯兰教,他们在风俗习惯上与塞尔维亚已大不相同,政治上也有不少矛盾。在冲突中,塞尔维亚族由于得到南人民军的支持,在武器装备、作战经验与兵力上都占有很大的优势,一直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前南斯拉夫战乱不已,迫使大批人民流离失所,沦为难民。据估计,到1992年10月,滞留在前南斯拉夫境内的难民达180余万,其中克罗地亚和波黑两共和国难民已分别占两国人口的总数1/4。另外,还有40余万前南斯拉夫的难民涌向邻近的欧洲国家,给这些欧洲国家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波黑战乱愈演愈烈,国际社会调停的重点又转到波黑冲突上。1992年,欧共体和联合国先后通过了一系列原则决议,南冲突各方举行了多次会谈,但均无结果。
巴尔干同盟
1996年美国介入波黑内战,只是初试锋芒;1999年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大动干戈。从本质上分析,苏联东欧剧变之后,美国朝野两界谋求建立以美国领导的单极世界秩序的战略目标成为主流。美国的世界战略渐渐呈现出一种在全球范围内的攻势。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21世纪头10年间就在欧洲经济始终低迷,前苏东地区经济一蹶不振,东亚经济在快速发展之后进入结构性调整并遭遇了金融危机的重创,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普遍疲弱,而美国经济却出现了连续9年的高增长,其强劲发展的势头至今未现衰迹。美国的这种发展不仅继续拉大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而且拉开了其与欧盟、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正是在此基础上,美国得以在20世纪末在世界格局中建立起了前所未有的强势地位。美国新世纪全球战略既已轮廓初现,而无论是在波黑还是科索沃,尽管军事介入都是以北约的名义实施的,但事实证明,冷战以后欧洲政治家们所一直致力的“欧洲的事由欧洲人来做”的政治目标,已被美国在北约组织中无可置疑的政治—军事领导地位所粉碎。在美国新世纪全球战略中,联合国维护国际安全和世界和平的传统机制被搁置一旁,美国及其北约盟国将随时可将其军事行动实施于北约政治空间之外任何他们认为适宜的地方。此次美国为首的北约在科索沃的所做所为,可以说是20世纪末有组织的国际犯罪、大规模践踏人权的最新纪录,可却被冠冕堂皇地标榜为保护人权和制止所谓种族清洗。美国将藉科索沃危机为契机,试图重新调整与各大国和各主要国际力量之间的关系,以确立自己在新世纪中的领导地位。在20世纪末,虽然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发展是趋势与潮流,但在巴尔干并没有出现缓和与缓解的迹象,原有的矛盾依然存在,甚至在不断恶化,新的冲突则又在发生,不利于稳定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使这里的局势仍处恶性循环中。1912~1913年和1913年两次巴尔干战争。1912年3月至8月间,已经独立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黑山4国先后结成反土同盟,即巴尔干同盟。随后帝国主义各国出于自己的侵略目的,都插了进来。俄、英、法站在巴尔干同盟一边,德、奥则支持土耳其。这样巴尔干的局势更加复杂化。10月,同盟各国相继对上宣战,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战争结束,奥斯曼帝国战败求和。同年12月巴尔干同盟四国与土耳其在伦敦举行谈判,由于两大帝国主义集团的插手,使交战双方的谈判断断续续地拖了好几个月,直到1913年5月30日,才签订了《伦敦和约》: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除保留伊斯坦布尔及附近的一小块地区外,其余部分分割给巴尔干同盟各国;承认阿尔巴尼亚独立。对于巴尔干各国来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一次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陆』 关于一战爆发 萨拉热窝

一战导火索

1914 年6月28日,是奥地利大公弗朗西斯·费迪南结婚14周年纪念日。为了表示庆祝,费迪南携妻索菲亚要去6年前吞并的波斯尼亚—墨塞哥维那去作一次特别访问。目的是大人想使他的妻子得到她在维也纳得不到的皇室荣誉。大公作为武装部队的检查长,将视察驻在那里的两个奥地利军的年度演习,然后访问省会萨拉热窝。索菲亚和她军职身份的丈夫一起旅行可以受到同等礼遇。
在萨拉热窝火车站,该城军政官员乘车前来迎接。入城的车队是这样安排的:第1辆车里坐的是萨拉热窝市长费希姆·埃芬迪·楚尔齐茨和警察专员盖尔代博士。第2辆车载着弗朗西斯·波蒂奥雷克将军坐在左边的座位上。司机旁边是大公的待从官哈拉希伯爵。
这是一个星期天,皇室汽车长列,缓缓驶过人群拥挤的街道,只有稀疏的宪兵警戒线布在路旁。
这时,有7名塞尔维亚的暗杀者埋伏预先要经过的道路旁,他们发誓要干掉大公。虽然大公本人并不对波斯尼亚的被奴役负责,但许多塞尔维亚人却把他看作是奥地利压迫的象征。
上午10时后不久,官方车队进入萨拉热窝。暗杀者们利用马虎的安全防卫措施,栖身在与米利亚茨卡河并行的阿佩尔码头这条大路旁。当车队经过市中心米利亚茨卡河上的楚穆尔亚桥,驶进阿佩尔码头时,第一个暗杀者没有动作,因为有警察走过来站在他面前。相距不远的另一位暗杀者这时向大公乘坐的车辆把炸弹猛掷过去,但被车篷弹到地面,在第3辆车前爆炸,碎片击伤了波蒂奥雷克将军的副手和索菲亚的女侍女伯爵兰尤斯。暗杀者吞下毒药,连遭毒打,费迪南大公却对此暗杀下甚介意,催促车队继续行进,迅速驶进市政厅,举行欢迎仪式。仪式后,他们又乘车前往目的地。当行驶抵离市政厅不远的一座桥时,车队没有按已改变的计划行驶,波蒂奥雷克将军命令司机掉头,这辆车子正好停在最坚决的暗杀者普林齐普的面前。他时年19岁,迅速拔出一支比利时小手枪,在仅相隔5英尺之处平射两枪。第一颗子弹射入大公的脖颈,切断了静脉。第2颗子弹射穿索菲亚的腹部,切断一根动脉。上午11时左右,大公和夫人都因出血而死去。
奥地利政府把这个案子交给当地的警察法官莱奥·普菲费尔处理。但他庸禄无能,致使拘留的6个嫌疑犯不断翻供和改变解释。普菲费尔知道,凶手所用的武器是从塞尔维亚搞来的,但是他却没有查出凶手与塞尔维亚恐怖团体“黑手党”的联系。而抓获的6嫌疑犯均为“黑手党”的工具。
“黑手党”的头目是塞尔维亚陆军情报部长德拉古廷·吉米特里耶维茨上校,绰号“阿皮斯”。普林齐普正是用这位情报部长提供的勃朗宁手枪击毙了奥匈帝国皇位的继承人费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
普林齐普的暗杀行动给“巴尔干火药桶”扔进了一颗火星。刺杀事件给维也纳提供了迫使塞尔维亚屈服的机会。但是,俄国是塞尔维亚人的朋友,因此,塞尔维亚的奥地利外交大臣列奥波德·冯·贝希多尔德伯爵和总参谋长弗兰茨·康拉德伯爵将军,不得不谨慎从事。他们请求德皇威廉帮忙。7月5日,德皇和他的总理特奥巴尔德·冯贝特曼—霍尔韦格向贝希多尔德保证,奥地利“可以肯定地指望德国作为一个盟国和友邦作它的后盾。”
康拉德于同一天谒见奥地利君主,要他对开战点头,但是这位82岁高寿的老皇帝用怀疑的眼光望着他的总参谋长问道:“你对德国有把握吗?”当老皇帝收到德皇的空头保证时,他的和平感突然化为乌有。他喃喃地说:“现在我们不能再回头了,将要有一场可怕的战争。”
匈牙利总理伊斯特冯·蒂绍伯爵,担心入侵塞尔维亚会招致同俄国打仗,他还担心吞并塞尔维亚以后,匈牙利的地位将降为奥地利的一个很小的伙伴。贝希多尔德庄严地保证塞尔维亚继续独立。蒂绍受了贝希多尔德的欺骗,勉强同意支持奥地利。
接着,奥匈向塞尔维亚发出一份苛刻的最后通谍。这时,俄国通知奥地利,攻击塞尔维亚会引起俄国的总动员。俄皇外交大臣萨佐诺夫对这一威胁反应道:“俄国不能容许奥地利打垮塞尔维亚,变成巴尔干半岛诸国中最占优势的国家。”
7 月26日,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考虑到俄国与法国的联盟会加剧这场危机。提议德、英、法、意四国调停奥、塞不和。7月27日,格雷再次建议调停。德皇敦促总理向奥地利外交大臣贝希多尔德提议考虑格雷的建议。作为答复,奥地利于7月28日对塞尔维亚宣战。为了使奥皇能在宣战书上签字,贝希多尔德谎造军情,声称塞尔维亚士兵已经向多瑙河上奥地利的部队运输船只开火,迫使感到勉强的老君主开战。
7月29日,俄国下令总动员。31日,德国向俄国和法国提交最后通谍。
8月1日,德国对俄国宣战。8月3日,德国对法国宣战。
英国的态度是,如果德国不攻打法国,英国将保持中立,并将保证法国中立。德皇威廉对此很感兴趣,指令总参谋长毛奇全力以赶向东方进攻。但不久,伦敦传来消息,表明英国不会保证中立,于是毛奇于8月2日下令德军入侵卢森堡。同日德国要求比利时允许德军通过该国领土侵入法国,遭到比利时阿尔贝国王的断言拒绝。 8月4日,德国入侵比利时,英国正式参战,成为当时唯一对德宣战的国家。大英帝国的自治领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变成交战国,南非也于1915年1月参战。
不久,战斗的阵容便包括了其他国家在内。门的内哥罗加入塞尔维亚这一边,反对奥地利。长期以来对俄国图谋君士但丁堡感到不满的土耳其,同中欧强国结盟。意大利宣布中立,1915年也开始参战。保加利亚不久参加中欧强国阵营,所有的巴尔干国家最后都卷入战争。
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德国把它的常备军从79万增加到500;奥匈帝国从45万增加到335万;法国从79万增加到400万;俄国从120万增加到600万;英国因没有常备军,16万英国远征军后来增加到97万。
1914年8月4日,西线德军推进到默兹河上的维塞。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军入侵比利时而拉开了战幕……
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爆发到1918年结束。这次人类的最大劫难,是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和霸权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交战双方都是非正义的。直接间接卷入战争的国家达38个,双方动员总兵力约达7000万人,军队死亡约800余万至1000万人,负伤至少约2000万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战败,英、法削弱,美、日地位上升,从而促使世界战略格局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这次大战导致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出现,同时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

『柒』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经过

萨拉热窝事件
这次事件为在欧洲爆发全面战争的直接原因。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当时仅19岁)在萨拉热窝刺杀主张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普林西普的行动是热爱民族的表现,但是刺杀斐迪南的这一萨拉热窝事件被奥匈帝国当做了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口实。1914年7月23奥国在获得德国无条件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发最后通牒,包括拘捕凶手、镇压反奥活动和罢免反奥官员等,塞国除涉及内政项目外悉数同意。不过,奥国依然将行动升级。与此同时,德国知悉俄国的军事动员,德皇要求俄国停止并迅速备战。鉴于各国的强硬外交和对国家军事力量的自骄,战争已无可避免。
战事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3日,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时;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而在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

『捌』 萨拉热窝事件是什么

1908年,奥匈帝国用武力吞并了波斯尼亚。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是个贪得无厌的极端军国主义分子,他对塞尔维亚垂涎已久,梦想着有一天也把它列入自己的版图。
1914年6月28日早上,一列豪华的专车驶进萨拉热窝车站。一会儿,从车厢走出的斐迪南大公傲慢地环视了一下四周的人群,洋洋得意地偕妻子钻进了一队敞篷汽车内。随后,这一队敞篷车队缓缓地驶离火车站,向萨拉热窝市政厅驶去。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夫妇前往波斯尼亚检阅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的军事演习。此举激起了塞尔维亚人民的极大愤恨。以加夫里洛·普林齐普为首的一个爱国军人团体,组成一个7人暗杀小组,准备暗杀斐迪南夫妇。
下车后,斐迪南夫妇乘坐敞篷汽车进入萨拉热窝城内。这时,埋伏在路旁的一个暗杀小组成员向车队投掷了一枚炸弹,但是此炸弹只炸坏了跟随在斐迪南夫妇座车后面的一辆汽车,导致一个军官受伤。投弹者旋即跳入河中,但是还是被捕。
这声爆炸,把斐迪南大公着实吓了一大跳,他虽未受伤,可脸上那最初的得意神情一扫而光,索菲夫人更是面色蜡黄,惊恐不已。受惊的车队继续驶到了市政厅,浑身发抖、不知所措的萨拉热窝市市长正站在那里迎接。在听完市长的欢迎词后,大公决定改变原定去博物馆的行程,先去医院探望受伤者。
车队司机并没有预先得到已经改变行程的通知,因此当车队到达拉丁桥时,司机被命令停下来,准备向左转开往医院。就在这时,19岁的塞尔维亚青年普林齐普,在距离大公两米的地方向静止坐在车上的斐迪南大公射击,导致斐迪南大公夫妇死亡。
萨拉热窝事件

『玖』 萨拉热窝事件造成的严重后果给我们留下的深刻教训是( )

(我个人觉得是)1.小国容易成为大国达成他们目的的工具
2.世界大环境状态回经常能在小国事件动态中得以映射答

用排除法:萨拉热窝事件后,普林斯顿被捕,奥匈帝国宣战,各国纷纷加入战争,导火线引发一战爆发——之后历史事件是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火药桶”,所以D是错的,
A就其本身是正确的,但在这个历史环境语境里是不合适的,如果是讲“抗战胜利”“二战后波兰复国”这种就应该选A,但现在这个语境不行哦
同样C也是不合适的——萨拉热窝的严重后果是什么,最主要是引发二战对吧,我们承认萨拉热窝事件本身普林斯顿是有受民族意识驱使的,但是这个不对应事件的后果,跟A选项一样都有点牛头不对马嘴。
B对在哪里——我上面有讲1.小国容易成为大国达成他们目的的工具2.世界大环境状态经常能在小国事件动态中得以映射,对吧,当时的世界大环境是欧洲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各国矛盾不断,战争一触即发,而这个战争本身而言是为了满足大国利益而形成的,对吧,所以B中的得以证明。

你是选历史的?
还有什么问题的话可以私聊[email protected]

『拾』 处于敏感地带“欧洲的火药桶上”,波黑有何魔力,竟然被推荐为旅游圣地

处于敏感地带"欧洲的火药桶上",波黑因为美丽的风景、独特的文化和远低于其他欧洲国家的消费水平,竟然被推荐为旅游圣地。巴尔干半岛上的“欧洲火药桶”镶嵌着一个像宝藏一样明亮的国家。温暖的阳光照射在身旁的红瓦和绿树上。这是和平与安宁的。在过去的漫长岁月里,它经历过战争的烟雾。在城市的偏僻角落,它仍然能找到子弹的痕迹。

在以前的历史教科书中,萨拉热窝事件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深深印在几代人的脑海中。因此,迄今为止已经停止的人们仍然认为萨拉热窝不够安全,即使战争已经远离这片土地24年了。但事实上,今天的萨拉热窝已经是一个安静的城市,和平而安静。2018年波黑正式对中国游客开放免签证政策,成为欧洲第二个免签证国家。

阅读全文

与萨拉热窝旅游安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沈阳凯撒旅行社招聘 浏览:748
阳江海韵戴斯度假酒店 浏览:590
电动汽车技术政策 浏览:261
户外街舞垫子 浏览:491
fuso越野房车多少钱 浏览:913
京郊特色度假 浏览:724
山羊皮卡车 浏览:374
中国旅游安全问题 浏览:399
武汉新能源汽车销售 浏览:142
l怀化旅游攻略 浏览:897
车个性内饰 浏览:135
奔驰S级内饰改装 浏览:101
皮卡并线 浏览:398
皮卡堂食物 浏览:8
安徽安凯华夏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浏览:547
东京到大阪旅游攻略 浏览:492
东风轿车价格 浏览:293
金希澈豪车 浏览:826
皮卡丘人气 浏览:924
峨秀湖国际度假区 浏览: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