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汕头有个浮洋镇吗
在汕头市冻的牛肉是卖不出去的,汕头人喜欢吃新鲜牛肉,贵一点没所谓
⑵ 浮洋镇我知道是属潮州的,请问它是属于哪个县或哪个区(是湘桥区吗)
浮洋镇是属于潮州市潮安县的,潮汕公路从镇中心横穿而过。我是潮州人,如果有什么不清楚的可以问我,谢谢赏分。
⑶ 潮安县浮洋镇福洞村九座庵的由来
浮洋红巷我就知道
⑷ 潮州市浮洋镇有哪个村
潮州市 浮洋镇 和洪巷、陇美、仙庭、徐陇、东边、庵后、厦里美、东陇、内斗文、井里、桃李陇、乐桥容、 深洋、花宫、潘吴、刘厝、大吴、颜厝、桥湖、新丰、西郊、乌洋、韦骆、三胜、胜联、木井、福洞、 草庵、林泉、东巷、高义、潘刘、新安、下新安、凤仪等35个乡。镇。
⑸ 浮洋镇仙庭村有多少人口
仙庭村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俗称山埕,由仙庭、朱厝,田心3个自然村专组成。仙庭村属创乡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始祖由福建莆田县刺桐巷迁此。
仙庭村境内溪流纵横,水随海潮涨退。建国前旱天咸本入侵,雨天排涝缓慢,故有“三日无雨天大旱,降雨百厘水成灾”之民谣。1950年兴修灌水溪,同年筑排水坝三99闸,蓄水益下云诸村。1958年为防涝修增畔至新溪院大排沟,1963年于中漓北支仙庭溪段建水泵一台,灌地400亩,1981年又建水泵一台,灌地800亩.余耕地灌安揭,北关引韩二水。旱涝保收。抽纱、铜锣为传统工艺,饮誉海内外。
人口数百人
⑹ 浮洋镇的区划沿革
浮洋镇地处韩江三角洲平原,大约是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这滨海地带生活着。在寂寞隐秘的远古时期,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创建家园,一个乡族就这样在岁月的风雨中诞生了。 1949年10月22日潮安全境解放,建乡人民政权,并登云、登隆、隆津3乡为云隆区,设区署于陇头村,辖上云、中云、下云、上隆、下隆、隆津6个联村农会。
1950年3月,改云隆区为第六区,成立区人民政府,隶属不变。
1952年冬,建乡级政权,翌年3月改区人民政府为区公所,区置于集镇黄厝尾洪厝祠。 1953年5月设浮洋镇(乡级镇),划鹳巢、古楼、新大陇3乡9条自然村为第十区辖属。
1955年有5月成立潮州市(省直辖市),六区改称浮洋区。
1956年2月,撤区并乡,同时撤浮洋镇。分浮洋、陇美、云步、塘东、银湖、龙湖六大乡。乡设人民委员会。
1956年12月至1957年2月,再并大乡。把浮洋、陇美并为浮洋乡,原吉林乡属的桥湖、西效、乌洋3村划入浮洋乡辖属。
1958年5月,并浮洋、龙湖及原属云步乡的塘东为浮洋乡。
1958年9月,撤乡成立浮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各乡、村以营、连、排的军事编制为生产单位。
1961年4月,划出上阁、下阁、三英、市头、市尾、塘东、东升、银湖、后郭、鹳一、鹳二、鹳三、鹳四等大队另建龙湖人民公社。
1961年至1962的,辖属生产大队多有分拆;1963年调整并合为19个大队。 1964年辖23个大队。原颜厝大队拆出大吴大队;新安大队拆出凤新大队;西凤大队拆出乌洋大队。
1972年辖25个大队。原潘厝大队拆分潘厝、刘厝、东陇3个大队;原高义大队拆出林泉大队。
1973年辖29个大队。原新安拆出下新安大队;原高义大队拆出东巷大队;原东边大队拆分东边、庵后、厦里美3个大队。
1977年辖33个大队。原三胜大队拆分三胜、胜联、韦骆3个大队;原桥湖大队拆出三村大队(后改名新丰);原洪巷大队拆出木井大队。
1978年原井里大队拆分井里、乐桥、桃东、深洋4个大队。公社共辖36个大队。 1983年3月,潮安县并入潮州市,浮洋属之。
1983年11月,废人民公社建制,设浮洋区公所,辖浮洋镇和徐陇、陇美、仙庭、东边、洪巷、庵后、厦里美、东陇、斗文、井里、桃李陇、乐桥、深洋、花宫、潘吴、刘厝、大吴、颜厝、桥湖、新丰、西郊、乌洋、韦骆、三胜、胜联、木井、福洞、草庵、林泉、东巷、高义、潘刘、新安、下新安、凤仪等35个乡。镇、乡称人民政府。
1987年3月,撤区建镇,称浮洋镇人民政府。原区属各乡政府改为村民委员会;原浮洋镇人民政府改为中兴、永大、和平、胜利4个居民委员会。
⑺ 浮洋镇包车到汕头中信度假村多少钱
到汕头的话,你可以用人人巴士APP查一下包车费用,它是一个可以根据你的包车需求帮你预算包车费用的软件,价格还挺标准吧!可以作为参考,和司机还还价!希望能帮到你!
⑻ 潮州市浮洋镇三胜村有什么历史呢
古称荫亭,后称三圣,属潮州市浮洋镇。距镇政府东北三公里,东距枫溪镇东田村.5公里,西接乌洋,南界韦骆,北一公里与枫溪洋头、全福二村相望,面积0.62平方公里。元代创村,先民从福建蒲田迁此。原有陈、杨、曾、郭、王、方、郑、许、池等姓混居,称荫亭村。后他姓外迁,只存陈、杨、曾、郭四姓。清道光年间(1821~1850)建“齐鸣古庙”和”广福庵堂”。庙中供奉唐代死节忠臣,唐肃宗追封张、许“双忠圣王”,又因本村三易村址,故改“荫亭”为“三圣”,1949年冬并洋头、全福、韦骆、胜联建农台,1952年建村镇时,改“圣”为“胜”,以示团结、胜利之意。 三胜村历史多旱灾。清咸丰二年(1852)后,潘刘连年决堤,造成沙堆星罗棋布,大称埔,小称堆,数以百计,覆盖面积占总面积四分之一。原受益公婆树涵淤塞,灌溉困难。1956年,统一规划填公路树涵,改北关二支渠灌溉。但固后期流程远,沿途多阻塞,灌溉困难。1985年枫溪、淳洋二区凿堤头涵,引水灌溉农田。全村耕地890亩,属沙壤土,主种水稻、甘茨、花生、甘蔗、蔬菜、果蔗(又称腊蔗)。果蔗尤为着称,色呈金黄,皮薄质脆汁甜,闻名远近。果蔗清代已有大量种植,民国期间最盛。 华侨近200户,1000多人,侨居新加坡、越南、泰国、缅甸、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美国等地。 陈厝村,居陈姓故名。距镇政府东北3公里,与杨厝村—省之隔。杨厝村,居杨姓故称。西与曾厝,东与陈厝各隔一田墙。村民多做小生意及种植蔬菜。曾厝村,与杨厝相隔,居曾、郭二姓,曾姓原有旧楼新楼两部分。新楼居民于明代由潮州市曾厝巷移此。旧时做草鞋为家庭副业,现已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