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翻译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诗文解释】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你的文章就像蓬莱宫中储藏的仙文一样高深渊博,同时还兼具建安文学的风骨。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飘逸豪放。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然而每当想起人生的际遇,就忧从中来。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猛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排遣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
【词语解释】
高楼:即题“谢朓楼”,南齐诗人谢朓官宣城(即宣州,今属安徽)太守时所建。
蓬莱:指秘书省。李白族叔李云官秘书校书郎。
清发:清新秀丽。
逸兴:超逸的意兴。
散发:不戴冠簪子。指散漫无拘束。
扁舟:小船。弄扁舟,指归隐江湖。
【诗文赏析】
身在浊世,烦恼剪不断理还乱。当诗人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产生矛盾之时却又无法发泄。可贵的是作者虽然精神上承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却并未因此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全诗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正如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了高昂乐观的音调。
诗中蕴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完美结合。
②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云》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译文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
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
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你的文章就像汉代文学作品一般刚健清新。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湍急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消去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退隐江湖)罢了。
③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什么诗
送别诗。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宣城与李云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共九十二字,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全诗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诗中蕴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完美结合,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译文
弃我而去的昨日,早已不可挽留。
乱我心思的今日,令人烦忧多多。
万里长风,送走行行秋雁。面对美景,正可酣饮高楼。
先生的文章正有建安风骨,又不时流露出小谢诗风的清秀。
你我满怀超宜兴致,想上青天揽住刀月。
抽刀切断水流,水波奔流更畅;举杯想要销愁,愁思更加浓烈。
人生在世,无法称心如意,不如披头散发,登上长江一叶扁舟。
赏析
这是一首饯别抒怀诗。在诗中,诗人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郁闷与不平,感情回复跌宕,一波三折,表达了自己遗世高蹈的豪迈情怀。
此诗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他的“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说,这是对他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个艺术概括。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的表现形式。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④ 关于李白的秋登宣州谢朓北楼
1、全诗赏析
这首诗,是唐玄宗天宝13年(754),李白从金陵(现在的南京)再度来到宣城时写的。宣城,现在属安徽省。谢朓,宇玄晖,是六朝南齐的著名诗人,与宋代诗人谢灵运分别称为小谢大谢。谢眺曾当过宣城太守,在宣城城外陵阳
山上建了北楼,又名谢公楼,唐时改称叠嶂楼,是宣城的登览胜地。李白在这首诗中,生动地刻画了谢眺北楼的明丽景色,表达了他对前代诗人的缅怀之情以及政治上的苦闷仿徨之感。
诗的首联“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诗人写他在秋天.的傍晚,登上宣城谢公楼凭高眺望。但见晴空如洗,夕阳斜照,山光岚影,无比明净,这眼前的江城,简直就象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中。诗人一下笔便把他登览时所见景色概括地写了出来,引领读者进入“如画”的诗境之中。
中间两联,承接“望”和“如画”,具体地写江城秋色之
美。“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这一联写水边景色。“两
水”,指宛溪和句溪。“双桥”,指横跨溪水上的风凰桥:(在
城东南)和济川桥(在城北),都是隋文常开皇年间建造的拱
桥。这两句说,宛溪、句溪这两条溪水,在秋天格外清澈透
亮,如同明镜,夹城而流;溪上的凤凰桥和济川桥倒影水中,
在夕阳、晚霞的照翅下,幻映出无比瑰丽璀灿的色彩,就象天
上的彩虹,落入“明镜”之中。这两句想象奇妙,笔致活泼空
灵,描绘了明丽的水上风光,所以前人说它”刻画鲜丽,千古
常新”。
第三联“人烟寒橘袖,秋色老梧桐”,从写水边景色转而
写地上风物:陵阳山下面丛林里,人家的炊烟袅袅地升上秋
空;炊烟笼罩下深碧色的橘树袖树,呈现出一片苍寒,梧桐也
已染上枯黄色。这两句中,“人烟”、“秋色”,加上巧妙地
用作动词的“寒”、“老”两字,不仅写出了秋色,而且写出
了秋意。我们在感染着秋光渐老的同时,也开始感受到诗人抑
郁、孤独的心情。
尾联“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是直抒情怀。意思
说,如今我在北楼上,迎着拂拂的秋风缅怀谢眺,这种心情有
谁能理解呢!“念”,这里有理解的意思。李自是很推祟谢甲胜
的。他在另一首《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写过“蓬莱
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的诗句,对小谢清新明丽的诗
风十分赞赏。他之所以那么怀念谢眺,不仅因为小谢的诗写得
出色,也不仅因为小谢在宣城遗留下象叠蜂楼这样的名胜古
迹,更重要的是因为他同小谢有相类似的生活遭遇。谢朓不肯
依附萧遥光而被陷害,死于狱中;李白也因为傲视王侯权贵被
排挤出长安,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李白正是由于政治失
意,无法实现抱负,所以才寄情山水,并深珠怀念才高命薄的
前辈诗人谢眺的。而且,他感到自已这种复杂的心情,没有人
能够理解,这就更加痛苦。这一联用反洁的语气,突出地表现
了他的郁闷和不平,使人感到他的临风感慨,非常深长,悠然
不尽。
李白在诗中描写景物,好象一位擅长简笔写意的画家,随
意点染三两笔,便能表现出景物的特征、神态、韵味。他不肯
在诗里堆砌过多的意象,所以诗中多有一股疏朗之气。这首诗
用笔算是比较细致的了,但仍然显得活泼空灵,挥洒自如。首
联开门见山,以“江城如画里”一句总摄全篇,笔墨简炼,次
联上下两句分写“两水”、“双桥”也是一句一个意象,三联
从字面上看有“人烟”、,“橘袖”、“秋色”、“梧桐分四个
意象,但如果细心体会,“人烟”和“秋色”仅是陪衬。事实
上,只表现笼在炊烟中带着寒意的橘抽,和染上枯黄秋色的
梧桐这两个意象。意象琉朗,却又那么鲜明。寥寥几个意象,
便把如画的江城、萧瑟的秋意都描画出来了。可见,李白的诗
笔,既高度概括,又抓准特征,显得丝丝入扣。
李白诗的景物意象常给人以鲜明艳丽的色彩感。读这首
诗,我们好象看到碧蓝的晴空,明净的岚光,清澈的溪流,晶
a的波光,鲜红的夕阳,绚烂的彩虹,深绿的橘抽,枯黄的梧
桐。这是一幅色彩多么丰富、明丽的画面呵曳但诗中只用了一
个“彩”字。这种不在字面上设色而能使人联想鲜丽多样的
色彩的表现手法,是很高明的。这使我们想起李白的那一首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
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中只用了有颜色的“碧”、
“绿”二宇,我们却看到青山、碧水、红日、白帆相互映照的
缤纷色彩、壮丽画面。可见,语言素雅而意象色彩鲜丽,确是
李白诗歌的一个艺术特点。
李白才华横溢,写诗不愿受格律束缚,所以他的诗集中古
诗多,律诗少。他写五盲律诗也好象是在写古诗,往往一气挥
洒,妙极自然,不很讲究平仄、对仗。但这一首《秋登宣城谢
跳北楼,格律却比较严谨。中两联对仗十分工丽,全篇章法井
然,层次清晰。整首诗从一个“望”字生发出来,并着意表现
一个“秋”字。首联先总写一笔,中间再两联具体描绘。其中
一联写水边景色,紧接“江城如画”,一联写地上风物,直承
“山晚晴空”。尾联又与开头两句呼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是在
“北楼上”。全篇运笔很有层次,真是一丝不苟。但通读全
篇,又觉得语意流畅,犹如一气呵成,韵致飘逸灵动。清代诗
论家赵翼评李白的律诗说:“青莲……才气豪迈,全以神运,
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然有对偶处,仍自工
丽,且工丽中有一种英爽之气,溢于行墨之外。”(《瓯北
诗话》)这首《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就鲜明地体现出他所出的
艺术特色。
秋天傍晚,我独自登上谢公楼,
眺望晴空,一碧万顷。
岚光山影多么明净,
江城简直是在画图之中。
宛溪和句溪清澈透明,
如同夹着城市的两面明镜;
凤凰桥和济川桥倒影波心,
好象落在明镜之中的一对彩虹。
陵阳山下人家的炊烟袅袅上升,
使深碧的橘抽呈现出一片苍寒,
梧桐树也已染上枯黄之色,
深深透出秋光渐老的气氛。
啊!今日我在北楼临风怀念谢公,
有谁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情?
2、赏析“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解释
两水:指宛溪和句溪。宛溪在宣城东门外,源出城东南的峰山,流
至东北和句溪汇合。句溪在宣城东,溪流回曲,形状象句字,故名。
夹:合拢
明镜:明亮的镜子,这里是形容溪水的清澈。
双桥:指跨过宛溪的凤夙桥和济川桥。
宣城:县名,即今安徽省宣城县。
谢朓北楼,谢眺,齐代著名诗人,任宣城太守时,在宣城陵阴山筑楼,后入称为谢眺北楼。
小译
宛溪和句溪两水夹城而流,如同宝光鉴人的明镜。
凤凰、济川两桥横空飞架,就象天上落下的彩虹。
小析
在这两句诗中,诗人从登高俯视的角度,采用白描手
法,生动地刻画出了宣城的秋沃景色。写得既切对切地,又
逼真如画。上句,以“明镜”比喻淡水,写尽泥水的明激平
静,贴切传神,下句,以“彩虹”比喻凤凰、济川两座拱
桥,显褥形象鲜明,诗意浓厚。“夹”字状二水环城,一生动
贴切,“落”字写双桥飞架,灵动传神。整联诗明丽工巧,
风流华美,无怪乎后人赞之“刻画鲜明,千古常新”。
PS:关于“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艺术特色的探讨
朱光潜先生为这首诗作“浅释”时,曾把此联解为:“从北
楼上望去,这两条水就象两个明镜合在一起,两座桥就象天
上的彩虹落到地面来”,并还特地加注:“‘夹,指‘合,。不是两
水之中夹着一个明镜。桥拱形如虹。”‘见《语文学习》1959年
第10期)
而由余冠英同志负责主编的《唐诗选》里的注释是:“……
‘明镜,,指桥洞和它的倒影合成的圆形。上句说两水各带有
一镜。下句言双桥都把影子投落在水里。‘虹,,指水中桥影。”
(见1978年版《唐诗选》第184页)
近读武汉大学中文系编往的《新选唐诗三百首》,则把它
解为;“这两句是说,两条溪水象明镜般夹着江城,水上双桥
如同天上落下的彩虹。”
据我的粗浅领会:朱说比较讲得过去,但未能尽善,而
后两说只凭主观猜测,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为了把问题说清楚,不得不先就有关谢眺北楼和“两水”、
“双桥”的一些实际情况作点必要的补充说明:①宜城城区的
地势是南高北低,所以附近的河流都从东南方向的宁国流来,
向北面的芜湖流去,宛溪和句溪也是这样。②宛溪自城东偏
宁国县境流来,只是句溪离城较远,且在城的东南分为两支:
一支距城约十里,一支距城约五里。由于宛、句二溪流向相
同,所以到了城北三、四里处就汇合了。句溪既有二支,加
上宛溪,所以其汇合处各为三叉河,过此以往,就是正式的
水阳江了。③陵阳山是宣城城内山陵的泛称,实则有第一峰、
第二峰、第三峰之别,而谢朓北楼就建在城南端的陵阳第二
峰上‘北楼早已废记,其址现为烈士公园,建有烈士塔)。登
上北楼(现在则只能是登上烈士塔)确能把宛、句二溪和宛溪
上的济川、凤凰二桥尽收眼底,就连较远的三叉河,只要天
气晴朗,也能依稀望见。有关上述的山川地形,在嘉靖本
《宁国府志》所附的《宣城县图》上都标绘得清清楚楚的。
根据上述情况就可知道,宛、句二溪明明都在宣城的东
面,怎能说它们“象明镜般夹着江城”呢?至于文学研究所《唐
诗选》注释的不当,则是因为李白登上谢肌北楼,所见的是宛
溪上的济川、凤凰二桥,并非又看到了句溪上的什么桥,怎
么可以说是召两水各带有一镜”?不仅如此,如果硬把“明镜”
理解为“指桥和它的倒影合成的圆形”,那末,这联的上下两句
描写的就只能是倒映在水中的桥影这单一的景色,这就正好
犯了“合掌”之忌,以李白那样的大手笔是绝不会这样写诗的。
—鲍弘德《“两水夹明镜”解说》,载《语文学习》1980年第12期
笔者按:朱说基本上是正确的。这两句实为倒装句式,
犹言两水如两片明镜相夹,双桥如两条彩虹从天降落。其他
诸说可存而不论。
⑤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哪一句暗示是送别诗
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暗示送别诗的句子是“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2、原文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3、译文
弃我而去的昨日,早已不可挽留。
乱我心思的今日,令人烦忧多多。
万里长风,送走行行秋雁。面对美景,正可酣饮高楼。
先生的文章正有建安风骨,又不时流露出小谢诗风的清秀。
你我满怀超宜兴致,想上青天揽住刀月。
抽刀切断水流,水波奔流更畅;举杯想要销愁,愁思更加浓烈。
人生在世,无法称心如意,不如披头散发,登上长江一叶扁舟。
4、简析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宣城与李云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共九十二字,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全诗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诗中蕴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完美结合,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⑥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⑦ 宣城朝阳看早泄怎么样
属于国家医保定点医院,还可以。
⑧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搞笑版本,在线等 只有三十分了 麻烦各位帮帮忙,感激不尽啊
网上没有搞笑版本,自写一篇,博君一笑!
《感怀》
惊我梦者,今早之闹钟铿锵鸣;使我醉者,昨日之佳人翩翩
行。虽有手机讯可传万里,可惜忘问她姓名。蓬莱仙子瑶池
妹,不及美貌与聪颖。我欲骑鹤漫天飞,寻遍楼阁与小亭。
一瓶酒难销惆怅,且狂歌兮向日暝。人世既难寻所爱,何不
云中觅湘灵?
⑨ 冰心故居有一副对联,引用了李白的《宣城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一句是
冰心故居有一副对联是“兴寄东山兼北海 ;人非西蜀即南阳。”
这幅对联引用了许多典故。上联“兴寄东山兼北海”中的“东山”在浙江上虞 ,晋谢安早年隐居于此 ,后以东山指隐居。三国孔融曾为北海相 ,故常以北海称孔融。孔好客 ,以“座上客常满 ,樽中酒不空”被人称道。下联“人非西蜀即南阳”典出三国时代。《出师表》曰 :“臣本布衣 ,躬耕南阳。”这几副对联表达了主人的崇高志向。
兴寄东山兼北海与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类似,可能是引申了一下,因为建安七子里有孔融,小谢指的是谢朓,字玄晖,南朝齐诗人。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举,称为大谢、小谢